資源簡介 高 三 語 文考生注意: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nèi)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qū)域內(nèi)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高考范圍。一、閱讀(72分)(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①人們對一切事物都會有不同的看法,由于知覺不完全是客觀的,各人所見到的物的形相都帶有幾分主觀色彩。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學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畫家,三人同時來看一棵古松。我們?nèi)丝梢哉f同時都“知覺”到這一棵樹,可是三人所“知覺”到的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你脫離不了你的木商的心習,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幾多錢的木料。我也脫離不了我的植物學家的心習,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我們的畫家朋友只管審美,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我們?nèi)说姆磻獞B(tài)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盤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樣去買它、砍它、運它;我把它歸到某類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樹的異點,思量它何以活得這樣老。我們的朋友只會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的蒼翠的顏色、盤屈如龍蛇的線紋以及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因此可知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相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②這棵古松對于我們的畫家朋友來說是美的,因為他去看它時就抱了美感的態(tài)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見到它的美,你須得把你那種木商的實用的態(tài)度丟開,我須得把植物學家的科學的態(tài)度丟開,專持美感的態(tài)度去看它。③這三種態(tài)度有什么分別呢 ④先說實用的態(tài)度。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維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學會利用環(huán)境。“環(huán)境”包含我自身以外的一切人和物,有些人和物對我的生活有利,有些對我的生活有害。我對他們便有愛惡的情感,有趨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動。這就是實用的態(tài)度。事物本來是很混亂的,人為便利實用起見,才根據(jù)經(jīng)驗把四圍事物分類立名,說天天吃的東西叫作“飯”,天天穿的東西叫作“衣”,某種人是朋友,某種人是仇敵,于是事物才有所謂的“意義”。意義大半都起于實用。在許多人看來,衣除了是穿的,飯除了是吃的,便尋不出其他意義。明了實用之后,才可以對事物起反應動作,或愛或惡,或求或拒。木商看古松的態(tài)度便是如此。⑤科學的態(tài)度則不然。它純粹是客觀的、理論的。所謂客觀的態(tài)度就是丟開自己的成見和情感,專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論是和實用相對的,理論本來可以見諸實用,但是科學家的直接目的卻不在于實用。【高三開學考·語文 第1頁(共8頁)】科學家見到一堆糞,不說“它的氣味太壞,我要掩鼻走開”,他只說“這堆糞是一個病人排泄的,我要分析它的化學成分,看看有沒有病菌在里面”。這種科學的態(tài)度很少參雜情感和意志,它最重要的心理活動是抽象思考。科學家要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尋出事物的關系和條理,納個物于概念,從原理演個例,分出因果,必然性與偶然性。植物學家看古松的態(tài)度便是如此。⑥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賺錢,植物學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莖花葉、日光水分,他們的意識都不能停止在古松本身上面。不過把古松當作一塊踏腳石,由它跳到和它有關系的事物上去。所以實用的態(tài)度和科學的態(tài)度,得到的事物意象都不是獨立的、絕緣的,觀者的注意力都不是專注在事物本身上面。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絕緣,便是美感態(tài)度的最大特點。比如我們畫畫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對于他便成了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他忘記他的妻子在家里等柴燒飯,他忘記松樹在植物教科書里叫作顯花植物,總而言之,古松完全占領住他的意識,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他只把古松擺在心眼面前當作一幅畫去玩味。他不計較實用,所以心中沒有意志和欲念;他不推求關系、條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這種脫凈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動叫作“直覺”,直覺所見到的孤立絕緣的意象叫作“形相”。美感經(jīng)驗就是形相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xiàn)形相于直覺時的特質(zhì)。⑦實用的態(tài)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tài)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tài)度以美為最高目的。在實用的態(tài)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 ① ,心理活動偏重意志; ② ,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間的互相關系,心理活動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態(tài)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相, ③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價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質(zhì)。⑧就“用”字的狹義說,美是最沒有用處的。科學家的目的雖只在辨別真?zhèn)危玫慕Y果卻可效用于人類社會。美的事物如詩文、圖畫、雕刻、音樂等都是寒不可以為衣、饑不可以為食的。從實用的觀點看,許多藝術家都是太不切實用的人物。然則我們又何必來講美呢 人性本來是多方面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人性中本有飲食欲,渴而無所飲,饑而無所食,固然是一種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沒有科學的活動,本有美的嗜好而沒有美感的活動,也未始不是一種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種饑渴,————精神上的饑渴。疾病衰老的身體才沒有口腹的饑渴。同理,你遇到一個沒有精神上的饑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斷定他的心靈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狀態(tài)。⑨人所以異于其他動物的是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壺可以貯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樣、顏色都要好看呢 吃飽了飯就可以睡覺,何必又嘔心血去做詩、畫畫、奏樂呢 “生命”是與“活動”同義的,活動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義。人的實用的活動全是有所為而為,是受環(huán)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動全是無所為而為,是環(huán)境不需要他活動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動的。在有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環(huán)境需要的奴隸;在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在實用的和科學的世界中,事物都借著和其他事物發(fā)生關系而得意義,在孤立絕緣時都沒有意義;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卻能孤立絕緣,卻能在本身現(xiàn)出價值。因此可以說,美是事物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jīng)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摘編自朱自清《談美》之《我們對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首段指出人們認知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然后在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推理論證,得出古松“形相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的結論。B.木商以實用的態(tài)度看待古松,具有情感因素;而植物學家以客觀的態(tài)度看待古松,力求從混亂的世界中找到事物的關系和條理。【高三開學考·語文 第2頁(共8頁)】C.科學的態(tài)度重視概念、因果以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系,美感的態(tài)度不用抽象的思考,往往專注于事物本身并獲取形相的直覺。D.美本身是沒有用處的,因此許多藝術家都被看作是太不切實用的人物,但美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標志之一,對人類具有重要意義。2.下列對原文相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中多次使用“我”“你”和“我們的畫家朋友”等詞語,減少了枯燥說教的色彩,把抽象說理變成娓娓動聽的談話,顯得非常親切。B.本文的重點在于“談美”,因為美感經(jīng)驗是形相的直覺,所以文中擺脫了抽象思考,從人對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說起,使用形象思維說理。C.文中把木商的態(tài)度稱作“有所為而為”,其中第一個“為”可以理解為“實用的目的”,如架屋、制器和賺錢等,這一切都與環(huán)境需要有關。D.文中使用“總一分——總”結構闡述人們在古松面前呈現(xiàn)出來的不同態(tài)度,并分析它們內(nèi)在的差異,為后文論證“美的意義”打好基礎。3.請根據(jù)上下文,在第⑦段的橫線處補寫出恰當?shù)膬?nèi)容,每處不超過8個字。(3分)實用的態(tài)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tài)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tài)度以美為最高目的。在實用的態(tài)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 ① ,心理活動偏重意志; ② ,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間的互相關系,心理活動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態(tài)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相, ③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價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質(zhì)。答:①②③ —4.最后兩段采用不同的方法論證“美”的意義,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答:5.朱自清在《談美》的開場白中說:“我堅信要洗刷人心,并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yǎng)性’做起,一定要于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祈求。”請結合本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答:(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給我的孩子們①豐子愷①我的孩子們!我憧憬于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說出來,使你們自己曉得。可惜到你們懂得我的意思的時候,你們將不復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這是何等悲哀的事啊!②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開的真人。你甚么事體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對付。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頭了,小貓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兩分鐘。外婆去普陀燒香給你買回來的泥人,你何等鞠躬盡瘁地抱他,喂他;有一天你自己失手把他打破了,你號哭的悲哀,比大人們破產(chǎn)全軍覆沒的悲哀都要真切。兩把芭蕉扇做的腳踏車,麻將牌堆成的火車、汽車,你何等認真地看待,挺直了嗓子叫“汪————”“咕咕咕……”,來代替汽笛。寶姊姊講故事給你聽,說到“月亮姊姊掛下一只籃來,寶姊姊坐在籃里吊了上去,瞻瞻在下面看”的時候,你何等激昂地同她爭,說“瞻瞻要上去,寶姊姊在下面看!”甚至哭到姑姑面前去求審判。我每次剃了頭,你真心地疑我變了和尚,好幾時不要我抱。最是今年夏天,你坐在我膝上誤以為我腋下藏著黃鼠狼的時候,是何等傷心,你立刻從我身上爬下去,起初眼瞪瞪地對我端相,繼而大失所望地號哭,看看,哭哭,如同對被判定了死罪的親友一樣。你要我抱你到車站里去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回到門口時你已經(jīng)熟睡在我的肩上,手里的香蕉不知落在哪里去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③你們每天做火車、做汽車、辦酒、堆六面畫、唱歌,全是自動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作的生活。大人們呼號的“歸自然”“生活的藝術化”“勞動的藝術化”在你們面前真是出丑得很了!依樣畫幾筆畫、寫幾篇文的人稱為藝術家、創(chuàng)作家,對你們更要愧死!④你們的創(chuàng)作力,比大人真是強盛得多哩:瞻瞻!你的身體不及椅子的一半,卻常常要搬動它,與它一同翻倒在地上;你又要把一杯茶橫轉(zhuǎn)來藏在抽斗里,要皮球停在壁上,要拉住火車的尾巴,要月亮出來,要天停止下雨。在這等小小的事件中,明明表示著你們?nèi)跣〉捏w力與智慧力不足以應付強盛的創(chuàng)作欲、表現(xiàn)欲的驅(qū)使,因而遭逢失敗。然而你們是不受大自然支配的、不受人類社會束縛的創(chuàng)造者,所以你的遭逢失敗,例如火車尾巴拉不住,月亮呼不出來的時候,你們絕不承認是事實的不可能,總以為是爹爹媽媽不肯幫你們辦到,同不許你們弄自鳴鐘同例,所以憤憤地哭了,你們的世界何等廣大!⑤你們一定想:終天無聊地伏在案上弄筆的爸爸,終天悶悶地坐在窗下弄引線的媽媽,是何等無氣性的奇怪動物!你們所視為奇怪動物的我與你們的母親,有時確實難為了你們,摧殘了你們,回想起來,真是不安心得很!⑥阿寶!有一晚你拿軟軟的鞋子,和自己腳上脫下來的鞋子,給凳子的腳穿了,刬襪②立在地上,得意地叫“阿寶兩只腳,凳子四只腳”的時候,你母親喊著“齷齪了襪子!”立刻擒你到藤榻上,動手毀壞你的創(chuàng)作。當你蹲在榻上注視你母親動手毀壞的時候,你的小心里一定感到“母親這種人,何等殺風景而野蠻”罷!⑦瞻瞻!有一天開明書店送了幾冊新出版的毛邊《音樂入門》來。我用小刀把書頁一張一張地裁開來,你側著頭,站在桌邊默默地看。后來我從學校回來,你已經(jīng)在我的書架上拿了一本連史紙印的中國裝的《楚辭》,把它裁破了十幾頁,得意地對我說:“爸爸!瞻瞻也會栽了!”瞻瞻!這在你原是何等成功的歡喜,何等得意的作品!卻被我一個驚駭?shù)摹昂撸 弊趾暗媚憧蘖恕D菚r候你也一定抱怨“爸爸何等不明”罷!⑧軟軟!你常常要弄我的長鋒羊毫③,我看見了總是無情地奪脫你。現(xiàn)在你一定輕視我,想道:“你終于要我畫你的畫集的封面!”⑨最不安心的,是有時我還要拉一個你們所最怕的醫(yī)生來,叫他用他的大手來摸你們的肚子,甚至用刀來在你們臂上割幾下,還要叫媽媽和姑姑擒住了你們的手腳,捏住了你們的鼻子,把很苦的水灌到你們的嘴里去。這在你們一定認為是太無人道的野蠻舉動罷!⑩孩子們!你們果真抱怨我,我倒歡喜;到你們的抱怨變?yōu)楦屑さ臅r候,我的悲哀來了! 我在世間,永沒有逢到像你們這樣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間的人群結合,永沒有像你們樣的徹底地真實而純潔。最是我到上海去干了無聊的所謂“事”回來,或者去同不相干的人們做了叫作“上課”的一種把戲回來,你們在門口或車站旁等我的時候,我心中何等慚愧又歡喜!慚愧我為甚么去做這等無聊的事,歡喜我又得暫時放懷一切地加入你們的真生活團體。 但是,你們的黃金時代有限,現(xiàn)實終于要暴露的。這是我經(jīng)驗過來的情形,也是大人們誰都經(jīng)驗過的情形。我眼見兒時伴侶中的英雄好漢,一個個退縮、順從、妥協(xié)、屈服到像綿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你們不久也要走這條路呢! 我的孩子們!憧憬于你們生活的我,癡心要為你們永遠挽留這黃金時代在這冊子里。然這真不過像“蜘蛛網(wǎng)落花”,略微保留一點春的痕跡而已。且到你們懂得我這片心情的時候,你們早已不是這樣的人,我的畫在世間已無可印證了!這是何等悲哀的事啊!《子愷畫集》代序,1926年圣誕節(jié)作【注】①本文是作者給自己的《子愷畫集》所做的代序,這本畫集的封面畫是軟軟所作,瞻瞻、阿寶、軟軟都是作者的孩子。②刬(chǎn)襪:指不穿鞋、僅著襪子行走的狀態(tài)。③長鋒羊毫:毛筆的一種。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從本文標題可知文中是作者與孩子們的對話,但孩子們尚處于童蒙無知的年紀,因此只能是一次推延至未來的對話。B.文中所寫多為家庭瑣事,作者愿意把它們公之于眾,說明他體會到了其中的社會意義,為擴大讀者群提供了可能性。C.作者對成人的世界持批判的態(tài)度,因此在敘述相關內(nèi)容時大多使用反語,這樣更能強化表達效果,引起讀者的共鳴。D.作者稱這篇文本為“代序”,顯然賦予其多重功能,它表明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也能給從事兒童教育的人提供借鑒。7.關于文中對幾個孩子的敘述,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瞻瞻是重點敘述的對象,他同情小動物、照顧泥人、為爸爸擔心,具有悲憫的情懷,而裁毛邊書體現(xiàn)出勤快的特點。B.敘述阿寶和軟軟的部分較為簡略,阿寶給凳子穿鞋體現(xiàn)兒童的真率熱情,軟軟能做畫集封面滲透著作者的得意之情。C.孩子們害怕醫(yī)生、在生病的時候拒絕服藥,作者展示這些行為是從特殊的角度表現(xiàn)孩子的真率可愛,符合生活真實。D.孩子們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是相互對立的,作者對孩子的世界充滿憧憬之情,也從側面折射出內(nèi)心的灰暗頹廢色彩。8.作者為什么在開頭和結尾兩次說“這是何等悲哀的事啊” 請結合文本分析其原因。(4分)答:9.這篇散文被看作是作者和兒女之間的對話,很容易喚醒更多人對父愛之情的體會。請談談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6分)答:(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晁錯者,潁川人也。數(shù)上書孝文時,言削諸侯事。孝文不聽,然奇其材。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景帝即位,以錯為內(nèi)史。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錯父聞之,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 ”晁錯曰:“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及吾身。”死十余日,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節(jié)選自《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材料二:后十余日,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上與錯議出軍事,錯欲令上自將兵,而身居守。(節(jié)選自《漢書·袁盎晁錯傳》)材料三:吳楚反書聞,(袁)盎時家居,詔召入見。上方與晁錯調(diào)兵算軍食,上問袁盎曰:“計安出 ”盎對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獨錯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也。”乃屏錯。錯趨避東廂,恨甚。上卒問盎,盎對曰:“吳楚相遺書,曰‘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適過①諸侯,削奪之地’。故以反為名,西共誅晁錯,復故地而罷。方今計獨斬晁錯發(fā)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削地則兵可無血刃而俱罷。”于是上嘿①然良久,曰:“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后十余日,上使中尉召錯,給③載行東市。錯衣朝衣斬東市。(節(jié)選自《史記·吳王濞列傳》)材料四: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 錯不于此時捐其身,乃為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且夫發(fā)七國之難者,誰乎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 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當此之時,雖無袁盎,錯亦未免于禍。何者 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是以袁盎之說,得行于其間。(節(jié)選自蘇軾《晁錯論》)【注】①適(zhé)過:責備,譴責。②嘿:同“默”。③紿:欺誑,哄騙。10.材料三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方今[A]計獨斬晁錯[B]發(fā)使[C]赦吳楚[D]七國[E]復其故[F]削地[G]則兵可無血刃[H]而俱罷。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善,意動用法,認為……善,與《庖丁解牛》“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的“善”用法不同。B.怨,意思是埋怨,抱怨,與《蘇武傳》中“聞漢天子甚怨衛(wèi)律”的“怨”意思不同。C.將,動詞,統(tǒng)率(軍隊),與《過秦論》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的“將”意思相同。D.衣,讀yì,穿(衣服),與《齊桓晉文之事》中“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衣”讀音、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漢文帝時,晁錯就曾多次上書,建議朝廷削減諸侯王的土地。文帝并未采納,但是很欣賞晁錯的才能。太子贊成晁錯的計策,而袁盎等大臣則不喜歡晁錯。B.景帝即位后任命晁錯為內(nèi)史,后又升其為御史大夫,晁錯就建議朝廷糾察諸侯王的罪過,削減其封地,這導致吳楚七國不滿,他們起兵叛亂,要求誅殺晁錯。C.吳楚叛亂的文書報知朝廷之后,皇帝急召袁盎問策,而袁盎要求皇上屏退左右之人,這已經(jīng)暗示了他有意針對晁錯,皇帝最終采納袁盎的建議,殺了晁錯。D.蘇軾認為,晁錯之死,與袁盎無關。晁錯被殺,是因為在叛亂初起時,他要求皇帝帶兵親征,而自己要在后方留守,這可能引起皇帝不滿,招來殺身之禍。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及吾身。”譯文:(2)當此之時,雖無袁盎,錯亦未免于禍。譯文:14.蘇軾認為吳楚七國之亂爆發(fā)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中的哪些話闡述了這個觀點 (5分)答:(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二 月 二 日李商隱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花須柳眼①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萬里憶歸元亮井②,三年從事亞夫營③。新灘莫悟游人④意,更作風檐夜雨聲。【注】①花須:花蕊;柳眼:柳葉的嫩芽,因嫩芽如人睡眼方展,所以稱為柳眼。②元亮井:這里指故里。元亮,東晉詩人陶淵明的字。③亞夫營:這里借指柳仲郢的軍幕。亞夫,即周亞夫,漢代將軍。④游人:作者自指。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首聯(lián)以“江上行”點明踏春之事,“聞吹笙”從聽覺角度渲染愉悅氛圍。B.“無賴”“有情”強調(diào)花木蜂蝶的情態(tài),突出春之生機,引出后文愁緒。C.頸聯(lián)以陶潛、周亞夫自況,表達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和對軍旅生涯的厭倦。D.本詩與《錦瑟》都化用典故,相較而言本詩意象清新,語意更加淺顯易懂。16.尾聯(lián)使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任選一種賞析其妙處。(6分)答:(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儒家對“士”的精神品格有著崇高期許。曾子在《論語·泰伯》中以“ ”強調(diào)“士人”必須有剛毅品格,因為他們“ ”。(2)古人常借自然景物抒寫人生哲理。如蘇軾在《赤壁賦》中說“ ,而未嘗往也; ,而卒莫消長也”,以江水、明月為喻,闡明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3)右圖是古人飲酒的用具,古人也常把它寫入詩文之中,表達復雜的情感,如:“ , 。”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語言,也就是說話,好像是及其稀松平常的事兒。可是仔細的想想,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①正因為說話跟吃飯、走路一樣平常,②人們所以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兒。③其實這三件事都是極不平常的,④都是使人類不同于別的動物。⑤別的動物都是吃生的,只有人類會燒熟了吃。別的動物走路都是讓身體根地面平行,有幾條腿使幾條腿。只有人類直起身子用兩條腿走路,把另外兩條腿解放出來干別的、更重要的活兒。同樣,⑥人類的嘴除了吃東西還會說話,但別的動物的嘴只會吃東西。古人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但仔細一想,這句話不全對。鸚鵡能學人說話,可只是作為現(xiàn)成的公式來說,不會加以變化。只有人說話是從具體情況(包括外界情況和本人意圖)出發(fā),情況一變,話也跟著變。人類語言之所以能“ ”,一方面在于能夠把語音分析成若干音素(當然是不自覺地),又能把這些音素組合成音節(jié),再把音節(jié)連綴起來,————音素數(shù)目有限,各種語言一般都只有幾十個音素,可是組成音節(jié)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組成雙音節(jié)、三音節(jié),就能有幾十萬、幾百萬音素;另一方面,人們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變化,形成無數(shù)的“意念”,一一配以語音,然后綜合運用,表達各種復雜的意思。一句話,人類語言的特點就在于能用變化無窮的語音,表達變化無窮的意義。這是任何其他動物辦不到的。18.文中第一段有多處錯別字,請指出并加以改正。(3分)答:19.文中第一段標序號的部分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6分)答:(1)(2)(3)20.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豁検?3分) ( )A.變化無窮 B.變幻莫測 C.千變?nèi)f化 D.隨機應變21.請寫兩句話,分別概括本文兩段的大意,每句不超過20個字。(3分)答:22.人們?yōu)槭裁窗讶嗽埔嘣平小胞W鵡學舌” 請結合本文第二段做簡要解釋。(3分)答:三、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①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②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陽樓》③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④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蘇軾《赤壁賦》“得知千載事,正賴古人書”,古人即使身處人生逆境仍賞景吟詩作文,渲染出一方人文勝跡。上述詩文是否觸發(fā)你的聯(lián)想與思考 你最想沿著哪位古人的足跡做一次探訪之旅 請結合材料內(nèi)容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語文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 D(“美本身是沒有用處的,因此許多藝術家都被看作是太不切實用的人物”有誤,第⑧段先從實用的角度指出“美是最沒有用處的”“許多藝術家都是太不切實用的人物”,但本段后半部分論述了美對人的意義,即從廣義上說,美還是有用處的。)2. B(“文中擺脫了抽象思考,從人對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說起,使用形象思維說理”有誤,文中沒有擺脫抽象思考,特別是后兩段,主要以抽象的說理為主。選項中的因果關系也不成立。)3.①事物對人的利害 ②在科學的態(tài)度中 ③心理活動偏重直覺(每處1分,意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則酌情給分)4.①第⑧段使用了類比論證,用“渴而無所飲,饑而無所食”來論證“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種饑渴”。②第⑨段主要使用對比論證,通過對比人的“實用活動”和“美感活動”、“有所為而為”和“無所為而為”、“實用的、科學的世界”和“美感的世界”等,證明“美是事物最有價值的一面”。(每點2分,意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則酌情給分)5.①朱自清主張用“怡情養(yǎng)性”洗刷人心,強調(diào)了美育對人的重要作用。②文中認為,真和美是人的精神需要,沒有精神饑渴的民族,其心靈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狀態(tài)。③文中也認為,美是事物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jīng)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也是人有別于動物的更高尚的祈求之一。(每點2分,意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則酌情給分)6. C(“在敘述相關內(nèi)容時大多使用反語”錯,文中從兒童的視角去看待成人的世界,使用了一些批評性詞語,但并不是反語。)7. B(A項,“裁毛邊書體現(xiàn)出勤快的特點”錯,這一行為是說孩子善于模仿的特點,表現(xiàn)他們在模仿成人的過程中那種成功的喜悅之情。C項,“作者展示這些行為是從特殊的角度表現(xiàn)孩子的真率可愛”錯,此處寫孩子對醫(yī)生的恐懼、拒絕服藥的行為,是為了寫孩子無法理解成人的行為,表現(xiàn)“我”對一些強迫行為的反思與自貴。D項,“從側面折射出內(nèi)心的灰暗頹廢色彩”錯,作者心中并沒有灰暗頹廢色彩,作者在文中再現(xiàn)孩子們的生活,希望讓成人之間能多保留一些真率、自然、熱情和有創(chuàng)造力的品質(zhì)。)8.①第一段先表明對孩提生活的憧憬和對其長大之后可能會出現(xiàn)變化的擔憂,這種變化在作者看來是“悲哀”的,在此提出來有統(tǒng)領全文的作用。②最后一段點明作者創(chuàng)作畫集的意圖,但想到孩子們長大能看懂畫集時,那種真率的童年已不復存在,無法印證畫集里的內(nèi)容,所以又一次發(fā)出感慨,總結全文,照應開頭。(每點 2分,意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則酌情給分)9.①細致耐心的觀察。作者用充滿慈祥、耐心的眼神觀察孩子們的生活細節(jié),展示一幅幅童趣盎然的畫面。②深入揣摩兒童的心理,再現(xiàn)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作者喜歡把自己置于孩子的地位,去發(fā)現(xiàn)并體驗他們的所思所感。③從好的方面理解孩子的行為。作者尊重孩子們的人格,把一些瑣碎煩人的小事都寫得具有深度。(每點2分,意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則酌情給分)10. BEG(原文標點為:“方今計獨斬晁錯,發(fā)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削地,則兵可無血刃而俱罷”。)11. B(這里的“怨”與《蘇武傳》“甚怨衛(wèi)律”的“怨”意思相同,都是怨恨、仇恨,而不是埋怨,抱怨。)12. D(從材料四可以看出,蘇軾認為在叛亂初起時,晁錯要求皇帝帶兵親征,而自己要在后方留守,這引起了皇帝不滿,所以袁盎的話在皇帝那里才會起作用。可見袁盎的進言是晁錯被殺的直接原因,不能說晁錯之死與袁盎無關。)13.(1)(晁錯的父親)于是飲藥自殺,說:“我不忍看到災禍殃及我。”(“遂”“禍及”各1分,句意2分)(2)在這個時候,即使沒有袁盎,晁錯也免不了殺身之禍。(“雖”“未免”各1分,句意2分)14.蘇軾認為朝廷按晁錯的建議削減諸侯王的封地,是引起吳楚七國之亂的原因(2分)。材料四說“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是說諸侯王在封地被削減后發(fā)動叛亂不足為怪(2分)。材料四又說“發(fā)七國之難者,誰乎”“己為難首”,直接指出晁錯是引起吳楚七國之亂的禍首(1分)。(意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則酌情給分)文言文參考譯文:材料一:晁錯,是穎川那人。在孝文帝時多次上書,論述削減諸侯封地之事。孝文帝沒聽取他的建議,但認為他是個奇才。當時,太子稱許晁錯的計策,而袁盎等各大功臣多不喜歡晁錯。景帝即位,任命晁錯為內(nèi)史。提升他任御史大夫,他呈請(糾察)諸侯王的罪過,削減他們的封地。晁錯的父親聽到了消息,對晁錯說:“皇上剛即位,你當政辦事,侵削諸侯勢力,離間疏遠人家骨肉,人們紛紛議論而多怨恨你,為什么呢 ”晁錯說:“不這樣,皇帝不尊貴,王室不得安寧。”晁錯的父親說:“劉氏安寧了,而晁家就危險了!”(晁錯的父親)于是飲藥自殺,說:“我不忍看到災禍殃及我。”死了十多天,吳楚七國果然反叛,以誅殺晁錯為名義。材料二:后來十幾天,吳、楚七國一起造反,以誅殺晁錯為名義。皇帝與晁錯商議出兵的事,晁錯想讓皇上統(tǒng)兵親征,而他自己留守后方。材料三:吳楚叛亂的文書報知了天子,袁盎當時正閑居在家,朝廷下詔召他進見。皇帝正和晁錯籌算軍隊和軍糧的事情,皇帝問袁盎;“怎樣才能拿出好對策 ”袁盎說:“希望屏退左右的人。”皇帝讓身邊的人退下去,只有晁錯還在。袁盎說:“我要說的,為人臣的不能知道。”于是又屏退晁錯。晁錯連忙到東廂回避,心里十分惱恨。皇帝最后又問袁盎,袁盎回答說:“吳王、楚王互通書信,說‘高祖分封子弟為諸侯,各自有封地,如今賊臣晁錯擅自譴責諸侯,削奪諸侯的土地’。所以他們用造反的名義,共同向西要誅殺晁錯,恢復原來封地就罷兵。現(xiàn)在的對策只有斬殺晁錯,派使者赦免吳、楚七國叛亂之罪,恢復他們原有的封地,這樣就能兵不血刃而平息叛亂。”于是皇帝沉默了很久,說:“我不會因為舍不得他一個人而拒絕天下的。”十多天后,皇帝派中尉召晁錯,騙他乘車巡行東市。晁錯穿著上朝的衣服在東市被殺。材料四:七國諸侯那樣強盛,卻要突然間削弱它們,他們起來叛亂,有什么奇怪的呢 晁錯不在此時獻出自身,卻為保全自己著想,要讓皇帝親自帶兵出征,自己在后方防守。而且引起七國叛亂的,是誰呢 自己想求得名譽,又怎能逃避禍患 因為親自帶兵出征極危險,留守后方最安全。你自己是引起大難的罪魅禍首,卻選擇最安全的事,把極危險的事推給皇上,這是忠臣義士憤恨不平的原因哪。在這個時候,即使沒有袁盎,晁錯也免不了殺身之禍。為什么這樣說呢 自己想留在后方防守,卻讓皇帝親自出征,以情理而言,皇帝本來就已經(jīng)很難做到了,所以袁盎的話,才能在這中間起作用。15. C(“以陶潛、周亞夫自況”“對軍旅生涯的厭倦”理解有誤。詩中的“元亮井”表達的是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亞夫營”借指柳仲郢幕府,表明自己在柳仲郢幕府已久,有宦游漂泊之感,而非厭倦軍旅。)16.①擬人化描寫(2分)。“莫悟”賦予新難以人性,此處為埋怨其不解游子愁緒(2分),意在以新灘的“不解”來強調(diào)詩人獨在異鄉(xiāng)的孤獨(2分)。(意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則酌情給分)②以景結情或寓情于景(2分)。通過“風檐夜雨聲”的凄涼意象強化愁緒的綿長(2分),“夜雨聲”既是實寫春江夜雨,又暗指人生際遇的凄冷(2分)。(意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則酌情給分)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2)逝者如斯 盈虛者如彼(3)示例一:攜幼入室 有酒盈樽示例二: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示例三:盤飧市遠無兼味 樽酒家貧只舊醅示例四:寫一葉之扁舟一尊舉精神江相屬全1分18.①“及其稀松平常”的“及”改為“極”②“仔細的想想”的“的”改為“地” C。“身體根地面平行”的“根”改為“跟”(每處1分)19.第一處:語句②修改為:(所以)人們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兒。第二處:語句④修改為:都是使人類不同于別的動物的特征。或修改為:都使人類不同于別的動物。第三處:語句⑥修改為:別的動物的嘴只會吃東西,人類的嘴除了吃東西還會說話。(語句②把“所以”提到開頭,或刪掉“所以”。語句④的“是”下文無著落,應當刪掉“是”,或在后面加上“的特征”。語句⑥之前有一個“同樣”,它表明的是語句⑥應該與語句⑤及其后面的兩句“同樣”,語句⑥強調(diào)的應該是“人類的嘴”,“但”字把強調(diào)的內(nèi)容變成了“動物的嘴”,這樣與前文不一致。改動之后,先說“別的動物”,再說“人類”,與前文保持一致,強調(diào)的重點也變成了“人類的嘴”,行文也更順暢。每句指對序號給1分,修改符合要求給1分。)20. D[這里強調(diào)的不僅是人類語言能變化,而且是隨著具體情況(包括外界情況和本人意圖)變化。ABC三項只表示變化,而D項有“隨機”二字,表示變化是隨著具體情況的,更符合語境。〕21.第一句:語言是人類不同于其他動物的特征之一。第二句:人類語言由變化無窮的語音和意義組成。(寫對一句給1分,寫對兩句給3分。意思對并符合字數(shù)要求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22.因為鸚鵡學人說話,只是模仿現(xiàn)成的聲音,不會變化。不像人們說話是從具體情況出發(fā),情況一變,話也跟著變。所以人云亦云可以喻作“鸚鵡學舌”。(3分,意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則酌情給分)23.【寫作指導】四則詩文均展現(xiàn)中國古代文人處在人生逆境時的精神范式;李白夢游天姥的超越、杜甫登樓觀瀾的沉郁、張孝祥以天地為席的豪放、蘇軾赤壁悟道的曠達。關鍵句“身處人生逆境仍賞景吟詩作文”提示寫作應聚焦:困境中的審美轉(zhuǎn)化能力、逆境中的精神堅守、自然與人文的互文關系。可以選擇一位作者,通過對其足跡的“探訪”,揭示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密碼如何照亮現(xiàn)代人生。要避免單純寫游記或復述詩文內(nèi)容的文章,文中需建立“古人、景觀與當代價值”的三重對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