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3.快樂的小河【教學內容】課本P101~103內容。【教學目標】1.會認本課15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分角色朗讀課文,學會猜測不認識的字。3.體會小河、大山、泉水、瀑布的特點和品質,以及小河是如何得到快樂的。【教學重點】1.識字寫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分角色朗讀課文。2.體會小河是如何得到快樂的。【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學習勇敢面對困難、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體會友誼與合作的重要性。第1課時【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播放一段小河流水的視頻,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小河在流淌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什么呢?”由此引出課題《快樂的小河》。(板書課題。)二、整體感知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圈出生字詞,注意字音和停頓。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3.檢查生字詞的學習情況。利用展示生字詞,指名認讀,正音。如“撞”是翹舌音,“量”是后鼻音。“撞、摔、擦、推”都是提手旁,與手有關。通過開火車讀、小組讀等方式鞏固讀音。對于較難理解的字詞,如“松軟”“抱怨”“慈祥”,結合生活實際或課文語境進行解釋。例如,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哪些東西摸起來是松軟的;讓學生聯系自己抱怨某件事的經歷來理解“抱怨”;通過展示慈祥老人的圖片來幫助理解詞語“慈祥”。三、指導書寫1.出示要寫的生字,指名讀一讀,用生字組詞。2.教師范寫生字,并指導容易寫錯的字。“愛”:下面的“友”不要寫成“夂”。“咱”:右邊是“自”,不要寫成“白”。3.學生書寫,教師巡視指導。4.出示短語:堅硬的石頭、慈祥地說。提示前一個是形容詞+名詞的詞組,后一個是形容詞+動詞的詞組,開火車點名學生照樣子說一說類似的短語。四、認知貫通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引導學生概括出課文主要講述了小河在流淌過程中撞到大山,在大山的開導下,與泉水、瀑布成為好朋友,一起快樂地流向遠方的故事。2.學習第1自然段。(1)指名朗讀課文第1自然段,思考:小河遇到了什么事情?它的反應是怎樣的?學生回答后,教師引導學生找出相關語句。讓學生反復朗讀小河抱怨的話,體會小河此時的心情,并用難過、委屈的語氣進行朗讀。提問:小河為什么會抱怨大山呢?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原因,即小河之前流過松軟的沙土和滑溜的泥地,大家都對它好,而大山撞疼了它。第2課時一、復習導入1.認讀生字詞,開火車讀。2.回顧上節課內容,提問:小河撞到大山后心情怎樣?它是怎么抱怨的?二、鞏固提升1. 學習第2自然段。(1)指名學生朗讀大山說的話,思考:大山是怎樣開導小河的?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語句:“別哭了,可愛的小河。聽我對你講,不平靜的水才有力量,跌幾個跟頭怕什么?這可以讓你更有勁兒呢!”讓學生反復朗讀,理解大山話語的含義,體會大山的慈愛和智慧。(2)提問:大山還舉了誰的例子?泉水是怎么做的?學生自由朗讀相關段落,找出描寫泉水的句子:“你看這山里的泉水,從山上跳下來,一路上摔了多少跟頭啊,可是他唱著快樂的歌,勇敢地向前奔跑,從來不叫苦。”讓學生用歡快、勇敢的語氣朗讀描寫泉水的句子,感受泉水的勇敢。2.學習第3~9自然段。(1)分角色朗讀小河與泉水、瀑布的對話。讀完后,讓其他學生評價誰讀得最像,模仿得最生動。(2)思考:小河為什么覺得泉水勇敢?泉水希望流向哪些地方?引導學生從文 中找出答案:泉水從山上跳下來,摔了很多跟頭還勇敢地向前奔跑。泉水希望流 過田野,給大地穿上美麗的衣裳;流進大海,推著船兒駛向前方……(3)提問:瀑布又有什么特點?小河為什么想和瀑布做好朋友?學生找出描寫 瀑布的句子:泉水說:“瀑布比我更勇敢。你看,他從那么高的山頂上跳下來, 一點兒也不怕,還大聲地笑著,叫著,把堅硬的石頭沖刷得那么光滑。”體會瀑布勇敢無畏的精神。(4)組織學生討論:從小河、大山、泉水、瀑布身上,你學到了什么?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你會怎么做?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分享自己遇到困難的經歷,以及從這篇課文中獲得的啟示。三、課堂小結教師總結:在生活中,我們會像小河一樣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要像大山說的那樣,不怕跌跟頭,要像泉水和瀑布一樣勇敢地面對,積極向前。同時,我們也要學會與他人團結合作,共同前進。四、布置作業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并和他們交流自己的感受。【板書設計】快樂的小河奔流路線:大山→泉水→ 瀑布心情變化:抱怨→擦了擦眼淚→高興【教學反思】本課以生動的視頻導入激發興趣,結合朗讀、生字詞學習、書寫指導和文本分析,引導學生理解小河從抱怨到勇敢面對困難的過程。教學中注重朗讀訓練,通過分角色朗讀、情境體驗等方式幫助學生體會角色情感,并聯系生活實際,啟發學生思考面對困難的態度,滲透樂觀、勇敢的價值觀。但教學中對低年級學生的自主探究引導不足,討論環節部分學生參與度低,且情感升華環節稍顯倉促。后續可增加趣味性任務驅動,如角色扮演闖關,設計更加開放的問題激發思考,并預留更多時間讓學生充分表達感悟,深化學習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