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短歌行曹操說到曹操……課堂導入在《三國演義》和戲劇舞臺里曹操的性格:陰險、殘忍、狡詐狠毒、白臉奸臣知人論世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沛國(今安徽)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 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他 統一中國北方(統一中國大部);他 建安文學的開創者;他 知人善察,唯才是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漢末名士許劭建安文學(建安風骨)三國時期,曹操廣納賢才,組成了以曹氏三父子為首的文化集團,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文化局面——建安文學,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文化風格——建安風骨。“建安”指漢末魏初的一段時期。詩人大都經歷了漢末的離亂,所作詩歌主要是因事而發,慷慨悲壯,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風格:雄健深沉,慷慨悲涼代表:“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和蔡琰。知人論世東漢末狼煙不休,常侍亂,朝野陷,阿瞞挾天子令諸侯。——《權御天下》人民飽嘗流離的痛苦,中原地區尤為嚴重。面臨死亡的威脅那時,人心思治,盡快結束紛爭的局面是大勢所趨。曹操順應時代的潮流,肩負起完成統一大業的重任。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據勢力,控制了朝政。他又親率入十三萬大軍,直達長江北岸,準備渡江消滅孫權和劉備,進而統一全中國。當時曹操已經53歲,面對戰亂連年,統一中國的事業仍未完成,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與孫權和劉備大戰前夕,酒宴眾文武,飲至半夜,忽聞鴉聲往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創作背景《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除此之外還有吟、曲、引等。短歌:樂府有“長歌”和“短歌”之分,其長短的區別在于歌詞音節的長短。“短歌行”與“長歌行”的區別——長歌:熱烈奔放;短歌:節奏短促,低音短唱,抒發內心憂愁苦悶。行: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題解解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pìjīnwèiyōumòduōzābǔsèqiānqìyàn短歌行初讀感知1、找出詩歌中感彩最濃的詞(詩眼)!2、通過意象分析詩歌情感或志向!喜、怒、哀、樂、悲、恐、驚、憂……探究新知初讀感知如何去讀一首詩歌?“憂思難忘”從全詩來看,“詩眼”是哪個字呢?“何以解憂”“憂從中來”憂詩眼往往能概括全詩的主旨或情感基調,是理解整首詩的關鍵。整體感知探究新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以何,用什么(賓前)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代指酒。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多少研讀第一層一邊喝酒一邊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轉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席上歌聲激昂慷慨,憂郁長久填滿心窩。靠什么來排解憂悶?唯有狂飲方可解脫。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研讀第一層一憂——人生苦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①設問,表達詩人對人生的思考。 ②比喻。用“朝露”為喻,表達年華易失的感慨。 ③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聯想。借代:舍棄原名,借一物來代替另一物出現。定義: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要表達的人或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分類:作者、工具等代原物:讀魯迅、唯有杜康、無絲竹之亂耳部分代整體:孤帆遠影碧空盡(船的一部分帆來代替船)特征代本體:一群“白領”朝我們走來了具體代抽象:南國烽煙正十年(烽煙代指戰爭)特定代泛稱:積極爭當“活雷鋒”作用:引人聯想,形象突出,特點鮮明知識鏈接討論:第一憂——人生苦短,因而作者借酒消愁。這樣一來,全詩的基調是不是消極的、低沉的?從表面看,曹操的態度是消極的。但聯系曹操的一生,我們不難做出判斷,曹操是積極進取的,看似及時行樂,實則把深沉的情感隱藏在酒中。知識鏈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艾蒿只是沉思吟味,這里指思念和傾慕賢人研讀第二層那穿著青領的學子喲,你們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為您的緣故,讓我沉痛吟誦至今。陽光下鹿群呦呦歡鳴,悠然自得啃食在綠坡。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嘉賓。用典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用意?比興女子君思念情人思慕賢才求賢若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引用古詩中的故事或詞句,引自《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借姑娘的相思之情比喻詩人對賢才的渴望,同時含而不露地表達出“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么不主動來投奔我?”的用心,可謂深細婉轉。比興:中國詩歌中一種傳統的表現手法,開始出現于《詩經》。包括“比”和“興”兩種修辭手法。“比”是比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興”是興起。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語出《詩經·小雅·鹿鳴》,原是周代宴請賓客的詩句。寫求賢既得,故盡禮娛賓,表達對賓客的尊重。詩人引用這首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意,賢才如果愿意主動前來投奔,他也必將極盡禮節招待他們。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用典比興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用意?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屈尊摘取人才光耀如明月,什么時候可以摘取呢?憂傷不覺起于內心,久久難以排遣。客人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屈駕來訪。久別重逢,歡飲暢談,重溫那往日的恩情。內心問候久別重逢同“宴”,用酒飯招待客人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以,來我分析第三節: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作者運用什么手法?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詩人為何而憂?運用了比興的手法,將賢才喻為明月。以“明月”之可望而不可即,比喻賢才之難得。詩人因求賢才不得而“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表達渴望賢才來歸的心意。“越陌度阡”想象賢才歸已。二憂:賢才難得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名做狀,向南明月朗朗星稀落,烏鴉向南高飛起。彷徨失意繞樹三周,不知可以依靠哪根樹枝?高山不會滿足自己的高度,大海不會滿足自己的深度。我會像周公一樣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英才人心歸服。三周;匝,圈、周滿足吐出嘴里的食物研讀第二層分析:“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一句本為景物描寫,正是這樣的景象觸動了詩人的愁思。那么,本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含義?運用了比興的手法,以“烏鵲”尋找棲身之所比喻賢士尋找明君,可見,對他們的關切,表達對人才的渴望。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用典比興化用《管子·形勢解》中“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以山高水深比喻招納賢才的闊大胸懷,意在說明詩人以開闊的胸襟接納賢才,希望賢才多多益善。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用意?用典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吐哺”出自《史記 魯周公世家》以周公自比,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在歷史上素有禮賢下士之名,曾“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說明自己有周公那樣的胸襟,一定會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心悅誠服地歸順。表明詩人胸懷大志,一統天下的愿望。思考:詩人憂的根源是什么?三憂:功業未成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用意?“憂人生苦短”“憂賢才難得”“憂功業未成”廣納人才建功立業統一天下志總結提升思考探究“詩言志”,結合曹操的“憂”,說說詩人抒寫了什么“志”?詩歌主旨:這首詩感慨光陰易逝,功業難成,抒發了作者求賢若渴,共圖大業的急切心情,表現出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1.《短歌行》中出自《詩經·鄭風·子衿》,借寫姑娘思念情人來表達渴慕賢才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2.《短歌行》中出自《管子·形勢解》,表示希望盡可能多地接納人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3.《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樣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悅誠服地歸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4.《短歌行》中運用比喻手法感慨人生短暫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曹操在《短歌行》中通過想象與賢才密切交往的場景,表達了希望與賢才真誠交往的強烈愿望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暗喻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猶豫不決,彷徨不知何去何從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名句默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