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南部學區七年級(下)期末語文試卷1.閱讀語段,按要求完成問題。 (8分)讀書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 tú徑。在閱讀中,隨著對內容理解的不斷加深,“循序漸進”的閱讀就成為讀書者進步的階梯。 數學家華羅庚說:“學習上切忌好高騖遠,急于求成。如果學得不扎實,你還想來得快些,結果反倒慢了”。青少年讀書勁頭很大,這是可喜的 現象。但有些人讀書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 忽略打好扎實基礎的重要性,違背了“循序漸進”的規律,結果收效甚 。(1) 根據拼音寫漢字,給加點的字注音。 (2分)①tú徑 ______②切忌 ______(2) 畫波浪句子中有一處標點符號使用錯誤,請將修改意見寫在下面。(2分)(3) 語段中畫橫線的詞語“現象”“忽略”的詞性分別是 ______ 、 ______ 。(2分)(4) 根據短語類型劃分,語段中“貪多求快”屬于 ______ (2分)A.偏正短語B.并列短語C.動賓短語D.主謂短語2.在下面橫線中填寫古詩名句。(7分)(1) ______ ”的邊塞夜景;杜牧的《泊秦淮》中有“(2) ______ , ______ ”的水邊夜色;陸游的《游山西村》中有(3) “ ______ ,衣冠簡樸古風存”的鄉土風俗。景與情的凝練俯視群山而小天下,體會青年杜甫“(4) ______ , ______ ”《望岳》的豪邁氣概;看趙師秀《約客》,我們不禁沉浸在“黃梅時節家家雨,(5) ______ ”的江南煙雨中。3.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問題。(15分)材料一:活板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镕,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 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寶藏。材料二:凡瓷器經畫過釉之后,裝入匣缽。大器一匣裝一個,小器十余共一匣缽。缽佳者裝燒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壞。凡匣缽裝器入窯,然后舉火。其窯上空十二圓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時辰為足。先發門火十個時,火力從下攻上,然后天窗擲染燒兩時,火力從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軟如綿絮,以鐵叉取一以驗火候之足。辨認真足,然后絕薪止火。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節選自宋應星《天工開物》)(1) 材料一的作者是 ______(人名),字存中,______(朝代)科學家、政治家。(2分)(2) 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2分)A. 紙灰之類冒之(覆蓋) B. 則以紙帖之(妥帖)C. 更互用之(交替,輪流) D. 缽佳者裝燒十余度(次)(3) 請為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用“/”標示,限標兩處)。(2分)其窯上空十二圓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時辰為足。(4) 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4分)①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②辨認真足,然后絕薪止火。(5) 下列對兩則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3分)A. 材料一語言簡潔、準確、平實。如“火燒令堅”“持就火煬之”“再火令藥镕”中“燒”“煬”“镕”顯示用火烘烤的程度不同,表現出用詞的準確。B. 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膠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為木料質地太軟,且不宜用“火煬”。C. 材料二中瓷器制作過程可概括為:畫釉、裝體、入窯、舉火。D. 活板和瓷器的制作都需要用火燒制,但材料一篇幅較少,材料二則詳寫了整個燒火過程。(6) 活字印刷術和瓷器制作都是我國能工巧匠偉大的發明創造,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匠人智慧”。請結合兩則材料內容補全下面的表格。(2分)選文 發明 匠人智慧 摘錄例句材料一 活字印刷術 靈活 ② ______材料二 瓷器制作 ① ______ 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4.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問題。(13分)致敬枯樹樁①山坳上,一株枯死的樹樁傲然挺立。②這是一個深秋的上午,這是在一個城市開發的邊緣地帶,這是一株被判了死刑的枯朽的樹樁。③這株樹樁,它千瘡百孔的殘枝被朽成了焦炭的黑色,它以危腐之軀兀立在一片孤獨、絕望與屈辱的荒原上,“拔本垂淚,傷根瀝血。火入空心,膏流斷節”,默對上蒼,無言著它的痛苦和悲傷。④撫摸著它的身軀,我心中五味雜陳。我不知道這株樹樁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苦難經歷,其形“拳曲臃腫,盤坳反覆”“蠹(dù)節莓苔,燒痕霹靂”“苔埋菌壓,鳥剝蟲穿”,它傷痕累累的殘肢就是一部《悲慘世界》的范本。⑤與其說它是一株枯死的樹樁,還不如說它就是一部有關涂炭生靈的時代傳記,其枝干和樹皮都遺存著太多的歷史印記。在這樁歷史的檔案中,或許它記載著電擊雷劈、干枯水淹、風霜雪雨的天災,或許它敘述著滾石檑(léi)木、刀耕火燎、亂砍濫伐的人禍,或許它歷經時代更替、百姓悲歡、人世滄桑。歲月崢嶸,往事不堪,但它那殘存的軀體依舊直立起不屈的脊梁,如鋼鐵一般,巋然不動,昭示一種成武不屈、剛正不阿的生命的力量。“猛風拔大樹,摧之而不倒”,它高高聳立在那兒,“以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筑起一座歷史的豐碑,“以己為尺,鑒之于人,導航來者”,豎起一株生命的路標,“死而不僵,僵而不朽,朽而不倒”,鑄就一種不滅的精神!⑥枯木雖枯,它卻并沒有那么失望和絕望,它深深地懂得:生命的輪回,有時需要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蛻變,有時需要蛟龍寂滅、潛水匿形的沉淵,有時需要千磨萬擊、烈火焚燒的錘煉……有些事情,注定只能一個人在黑暗中前行;有些時候,必定只能一個人在孤寂中化繭成堞;有些環境,定然只能獨自在痛苦的煎熬中脫胎換骨……別人無法替代,更無從替代。冥冥之中,只有守住那份孤獨與寂寞,方能撥云見日、靜待花開。⑦蒼天之下,山坳之上,枯木一株,以殘敗支撐蒼穹,在荒涼中積聚力量,以堅韌不拔的初心托起綠色的希望,頂天立地,爭高直指,為明天而奔跑,為夢想而舞蹈,泰山壓頂不彎腰,亂云飛渡仍從容,我行故我在,天地任逍遙。⑧它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后輩子孫鋪石墊底,架起一條條通天之路;它以自己的鐵桿雄姿,為后來者引領示范,撐起一片片浩瀚的藍天;它把歷史與將來掩映在四季的輪回中,將自己不朽的靈魂深植在現實的土壤里,為生命的再次勃發打通“任督二脈”,這就是生命價值的體現,承續天命,延展青春。⑨枯木龍吟照大千。生命就像一顆長滿無限可能的樹,哪怕是一棵枯樹,一截朽木,只要你迎春而萌,勇于再出發、敢于求極限,去大膽挑戰一切“不可能”,人生的目標一定能抵達至高的境界。⑩枯樹不枯,朽木不朽,是因為它們善于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正如名言所說:“我們要懷著一個信念,要從絕望的大山中,砍出一塊希望的石頭。”請記住了,絕望是大山,希望是石頭,但是只要你能砍出一塊希望的石頭,石門大開,你就有了無限的希望! 這些就是山坳上枯樹樁帶給我們的啟示。(1) 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3分)A. 本文首段照應標題,“枯死”與“傲然挺立”看似矛盾,卻體現了作者的情感態度。B. 文章語言優美、節奏舒緩、感情細膩,使用大量的比喻句、反問句和設問句,讀來朗朗上口。C. 作者將自然景物描寫與人類歷史變遷、情感巧妙地結合起來,增加了文章的文學性。D. 文章結尾收束全文,強調了枯樹樁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情感價值,升華全文情感。(2) 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下面的句子。(3分)這是一個深秋的上午,這是在一個城市開發的邊緣地帶,這是一株被判了死刑的枯朽的樹樁。(3) 本文用第三人稱“它”稱呼枯樹樁,試分析這種人稱運用的效果。(3分)(4) “枯樹樁”帶給我們哪些啟示?請簡要概括。(4分)5.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問題。(12分)蒿(hāo)子耙耙的愛①雨過天晴,風光無限;千花百草,爭相明媚。空氣里彌漫著泥土和青草的芳香,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忍不住想起故鄉的“蒿子粑粑”,它又叫“艾草粑粑”。②春天一到,艾草就開始認真地長、賣力地長,在菜地里、池塘邊、河岸上、竹林間處處可見它的身影。那青綠色的艾草,宛如一個個精靈,透著生機、希望。我愛故鄉、愛春天,總盼著故鄉的春天和母親做的蒿子耙耙。③今年驚蟄一過,我又纏著母親不停地問:“媽媽,什么時候可以吃蒿子粑粑了呢?”母親望著我,一臉笑容地說:“你又嘴饞啦?”我咯咯地笑著,連連點頭。在母親面前,我永遠是個長不大的孩子!午飯過后,我興奮地跟著母親出門采摘蒿子。④這天的陽光很溫暖,照在身上暖暖的,我們尋到一處小竹林,里面的蒿子長得茂密、嫩綠、新鮮。母親彎下腰,兩手輕輕把一叢蒿子撥開,一手拂著一片,另一只手輕輕一掐,蒿子便摘斷了。她的動作嫻熟,一小會兒的工夫,母親就摘了一大袋子。再看看我這邊,我不由得笑了。“你怎么摘得這么快?”我驚喜地問。母親輕輕地答:“你不經常做,沒關系!“我望向母親的手,她不停地摘,不停地摘,我心里一陣酸楚。我才發現她的手已不再細嫩……母親一邊摘一邊和我拉著家常,周圍安安靜靜,空氣里彌漫著一縷縷清香。⑤回家后,母親吩咐我裝一盆清水,她把清理好的蒿子都放進清水里清洗。我要幫忙,她連連拒絕,說她一會兒就做好了。清洗好后,我們把蒿子放在竹籃里晾干水分。母親又燒了一鍋水,水燒好后,她把洗凈的蒿子放進了沸騰的開水中,蒿子在里面“打幾個滾”后就可以撈上來了。剛燙好的蒿子還很燙手,她似乎已經習慣了,把蒿子的水分用力擰干,揉成一團,再用刀剁碎。她不習慣用破壁機,說是太碎了,不好吃。我勸她,她總是不聽,生怕做出來的味道不好。“接下來是要炒了嗎?”我問。“是的,還要放一點點鹽,放糖也是可以的。”母親一邊說,一邊開始翻炒蒿子。炒好之后便是和面了,她把提前準備好的面粉端出來,放入炒香的蒿子,再慢慢地放水,最后開始揉,揉得又軟又黏。揉好之后,母親再放油煎,煎到兩面有一層薄薄鍋巴的時候,就可以盛出來吃了!⑥母親一邊忙碌著,一邊叮囑我,我都一一記在心里。我想等母親再老一點,我就做給她吃,只有現在學會了,以后才不至于拿不出手。⑦母親一刻也沒停,看著煎好的粑粑,我早已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拿起一個放入嘴里,瞬間覺得幸福無比。蒿子粑粑又香又脆,味道好極了!⑧“趁熱吃才好吃,你在外面難得吃到,多吃點!”⑨蒿子粑粑的味道就是愛的味道,我感到溫暖又知足。(1) 請根據文章內容,將做“蒿子粑粑”的步驟補充完整。(3分)采摘蒿子——______——瀝干水分——______——放鹽或糖——______——揉做耙粑——油煎成熟(2) 文章第②段是否可以刪去?為什么?(3分)(3) 文中的母親是個怎么樣的人?(3分)(4) 文章以“蒿子粑粑的愛”為題有何妙處?(3分)6.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回答問題。(5分)(1) 下面是有關保爾的故事情節,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2分)①頭部受傷,右眼失明②因救朱赫來被捕入獄③被調去修鐵路④參加肅反工作A. ①④②③ B. ④②①③ C. ②①④③ D. ③①②④(2) 小明同學平日遇到困難就退縮,李老師向他推薦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請以小明的口吻給老師寫一段留言,匯報自己的讀書心得,表達心中的謝意。(3分)7.學校開展的“最美中國人”主題活動得到了全校同學的積極響應,許多學生、班級組織、年級組織還向策劃組提交了自己的建議和想法。請你按要求完成任務。 (10分)①小奇:此次活動要引導青少年汲取榜樣力量,了解榜樣事跡,培養優秀品質。②小麗:此次活動可以開展網絡評選板塊。③七年一班班委會建議:此次活動中可以制作“最美中國人”檔案卡片。④七年級學生會建議:此次活動可以在錦繡樓一樓會議室舉辦“最美中國人”。(1) 下面是策劃組同學們關于以上內容的修改討論,你認為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 (3分)A.第①句中應將“汲取榜樣力量”和“了解榜樣事跡”互換位置。B.第②句中應將“開展”改為“開設”。C.第④句應在“此次活動可以在錦繡樓一樓會議室舉辦‘最美中國人’”后加上“主題活動”。(2) 請你從七年級語文課本中推選出一位你認為稱得上“最美中國人”的榜樣,結合人物具體事例及精神品質說明推薦理由。 (4分)事例: ______推薦理由: ______(3) 假設你是班級活動策劃成員,針對小麗同學不想參加活動,請你發一條微信消息給她,用“三步說服法”(共情——說理——激勵)勸說她參與活動。 (3分)小麗:我不想參加這樣的活動,這樣既浪費時間,又影響學習。我: ______8.作文,從下了題目中人選一體。(50分)(1)題目:秀秀我班那些事要求:( 1)有創意地表達真情實感。(2)文體不限,詩歌除外。(3)不少于500字。(4)文字和標點書寫規范、整潔。(5)文中不得出現考生本人姓名及學校名。(2).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寫作。《人民日報》中一段很有力量的文字:最完美的狀態,不是你從不失誤,而是你從沒放棄成長。沒人能把你變得越來越好,時間和經歷只是陪襯,支撐你變得越來越好的,是你堅強的意志、修養、品行,以及不斷的反思和修正。人生最好的貴人,就是努力向上的自己。生活不會辜負一個一直在努力的人。愿我們都能在各自堅持的道路上,遇見更好的自己。請根據你對上面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選一個角度,寫一篇文章。要求:①以記敘為主,恰當地運用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②字數不少于 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現與你相關的,人名、校名、地名。答案和解析1.【答案】【小題1】①途②jì【小題2】應將句號放在引號內【小題3】名詞 動詞【小題4】B【解析】答案:(1)①途②jì(2)應將句號放在引號內。(3)名詞 動詞(4)B(1)本題考查字音、字形。①“tú徑”寫作“途徑”。②“切忌”的“忌”讀作“jì”。(2)本題考查標點符號的用法。直接引語中,若引文獨立成句且為完整句子,句末的句號應放在引號內。(3)本題考查詞性。語段中畫橫線的詞語“現象”“忽略”的詞性分別是名詞、動詞。(4)本題考查短語類型。“貪多求快”中,“貪多”“求快”為并列關系,屬于并列短語。故選:B。綜合讀寫就是靈活地聯系生活,聯系社會實際,考查學生在一個具體情境中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看學生是否可以發現問題,是否可以簡潔、流暢的表達自己的見解。平時學習中要注意多積累,多練習。2.【答案】【小題1】寒光照鐵衣【小題2】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小題3】簫鼓追隨春社近(注意“簫”的書寫)【小題4】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小題5】青草池塘處處蛙【解析】答案:(1)寒光照鐵衣(2)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3)簫鼓追隨春社近(注意“簫”的書寫)(4)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5)青草池塘處處蛙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名句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我們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根據提示語句寫出相應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現錯別字。理解性識記,注意結合語境填充。為了保證在默寫名句時不出錯,關鍵還是平時要加強背誦和記憶,準確書寫。下面幾種方法可供借鑒。1.保持良好的心態,培養識記興趣。2.多種方式相結合,提高識記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鞏固識記成果。4.留心特別詞句,規避識記誤區。3.【答案】【小題1】沈括 北宋【小題2】B【小題3】其窯上空十二圓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時辰為足【小題4】①排滿一鐵框(的字印)作為一板,拿著(它)靠近火去烘烤。②辨別(火候)確實足夠了,然后停止添柴并熄滅爐火【小題5】B【小題6】①工序嚴謹②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解析】(1)本題考查文學常識積累。回憶教材中《活板》的作者信息,明確作者為北宋時期的沈括。直接根據記憶填寫,注意“沈括”的字形及朝代“北宋”的準確性。(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理解。A.相同,“冒之中“冒”意為覆蓋”,與“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的語境相符。B.不同,“紙帖之”中“帖”為“標記”(用紙條標記字模),而非“妥帖”,此為錯誤選項。C.相同,“更互用之”中“更互”指“交替、輪流”,符合“兩鐵板交替使用”的文意。D.相同,“十余度”中“度”意為“次”,表示燒制次數。故選:B。(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能力。先理解句子大意:“窯的上空有十二個圓眼,名叫天窗,火候以十二時辰為足夠。”按語義分層“其窯上空十二圓眼”(介紹位置和數量)、“名曰天窗”(解釋名稱)、“火以十二時辰為足”(說明火候時長)。據此在“天窗”“火”后斷句,即:其窯上空十二圓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時辰為足。(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①重點詞:滿,排滿、擺滿;就,靠近、湊近;煬,烘烤;句意:排滿一鐵框(的字印)作為一板,拿著(它)靠近火去烘烤。②重點詞:辨,辨別、檢驗;真足,確實足夠;絕薪,停止添加柴火。句意:辨別(火候)確實足夠了,然后停止添柴并熄滅爐火。(5)本題考查文本內容的理解與分析。ACD.正確。B.有誤,原文說明不用木料的原因是“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而非“質地太軟”。故選:B。(6)本題考查文本信息的提取與概括。材料一“匠人智慧”為“靈活”,需找出體現這一特點的例句(②處)。材料二已給出例句“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需概括其體現的“匠人智慧”(①處)。材料一圍繞活字印刷術的“靈活”展開,具體體現在字印可重復使用:“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排版與印刷可交替操作:“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應急處理靈活“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以上內容均體現了活字印刷在字模使用、工序銜接上的靈活性。根據表格“摘錄例句”的要求,最典型的句子為“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通過兩塊鐵板交替使用,體現操作的靈活性)。分析材料二例句,概括“匠人智慧”的核心特點,材料二例句“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強調,工序繁復精細瓷器制作需經過“七十二道工序”,且“微細節目尚不能盡”,體現對工藝細節的極致追求。分工嚴謹規范每道工序環環相扣,需多人協作完成,反映出匠人對流程標準化的把控。由此可概括“匠人智慧”為“工序繁復(或‘嚴謹精細’‘分工科學’)”,核心在于通過嚴密的流程設計確保成品質量。材料一“靈活”對應“兩板更互用之”,符合活字印刷“高效、可變”的特點;材料二“工序繁復”對應“七十二道工序”,體現瓷器制作“流程精細、工藝嚴謹”的智慧,與原文“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相呼應。答案:(1)沈括 北宋(2)B(3)其窯上空十二圓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時辰為足。(4)①排滿一鐵框(的字印)作為一板,拿著(它)靠近火去烘烤。②辨別(火候)確實足夠了,然后停止添柴并熄滅爐火。(5)B(6)①工序嚴謹②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材料一譯文 用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么做。從馮瀛王開始印五經,之后的經典文獻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慶歷年間,有個平民叫畢昇,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他的方法是:用膠泥刻字,字薄得像銅錢的邊緣,每個字刻成一個印,用火燒烤使它堅硬。先準備一塊鐵板,在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這類東西覆蓋。想要印刷時,就把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然后密密地排上字印,排滿鐵框成為一板,拿到火上烘烤;等松脂和蠟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按壓字面,于是(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樣。如果只印兩三本,還算不上簡便;如果印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了。通常準備兩塊鐵板,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已經另外在排字了,這一塊板剛印完,那第二塊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交替使用,極短時間就能完成。每個字都備有幾個印,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用來防備一板內有重復的字。不用的時候,就用紙來標記字印,每個韻部做一個標簽,用木格子貯存它們。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立即刻它,用草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不用木料來刻字印的原因,是木頭的紋理有疏有密,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拆版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和蠟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來,一點也不會被弄臟。 畢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子侄們得到,到現在依然珍藏著。材料二譯文 凡是瓷器經過繪畫施釉之后,要裝入匣缽。大的瓷器一匣裝一個,小的瓷器十多個共裝一匣。好的匣缽能裝燒十多次,差的匣缽一兩次就會損壞。匣缽裝著瓷器放入窯中,然后開始點火。窯的上方有十二個圓孔,名叫“天窗”,燒制以十二個時辰為限。先從窯門點火十個時辰,火力從下向上攻,然后從天窗投柴燃燒兩個時辰,火力從上往下透。瓷器在火中柔軟得像棉絮,用鐵叉取一件來檢驗火候是否足夠。辨認火候確實足夠了,然后熄滅柴火停止燒制。總計一件瓷器的工力,需經過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微小的細節還不能全部列舉出來。文言文內容理解題,解題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③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 三種方法,采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準確率一般會比較高。4.【答案】【小題1】B【小題2】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增強語勢,交代了枯樹樁的生長環境,突出了枯樹樁的特點,與下文枯樹樁的頑強、不朽形成對比【小題3】本文運用第三人稱“它”,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客觀敘述枯樹樁,便于作者展開理性思考和歷史聯想,表達了作者對枯樹樁的敬佩與感悟【小題4】①我們要有威武不屈\剛正不阿的生命的力量;②我們要善于在絕望中尋找希望,要守住孤獨和寂寞;③我們要積聚力量,勇往直前,大膽挑戰;④我們要發揮生命價值【解析】(1)本題考查文章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ACD.正確。B.有誤,文中“使用大量的反問句和設問句”錯誤。通讀全文,主要運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反問句和設問句數量極少,如第⑥段“別人無法替代,更無從替代”為陳述語氣,并非反問或設問。故選:B。(2)本題考查賞析句子。由“這是一個深秋的上午,這是在一個城市開發的邊緣地帶,這是一株被判了死刑的枯朽的樹樁”可知,句子運用排比修辭,三個“這是”結構相似、句式并列。“深秋的上午”“城市開發的邊緣地帶”“被判了死刑的枯朽樹樁”分別從時間、地點、狀態三個維度鋪陳,突出樹樁所處環境的蕭瑟、位置的邊緣及命運的悲慘,增強語勢的同時,為后文描寫樹樁的堅韌作鋪墊,讓讀者更直觀感受其生存背景的蒼涼。(3)本題考查文章人稱運用效果的分析。由全文以“它”稱呼枯樹樁可知,第三人稱的運用具有多重效果。一方面,如第③段“它千瘡百孔的殘枝被朽成了焦炭的黑色,它以危腐之軀兀立在一片孤獨、絕望與屈辱的荒原上”,用“它”可客觀展現樹樁的外在形態與生存狀態,便于作者從旁描述其經歷與精神;另一方面,第⑤段“它那殘存的軀體依舊直立起不屈的脊梁……鑄就一種不滅的精神”,雖為第三人稱,卻通過擬人化描寫(“直立起不屈的脊梁”),將樹樁視為獨立的生命個體,既保持敘述的客觀性,又能深入挖掘其象征意義,讓讀者更清晰地理解樹樁作為“生命路標”“歷史豐碑”的隱喻,避免第一人稱“我”的主觀視角限制,使情感表達更具普遍性。(4)本題考查概括文章主旨及啟示。由第⑤段“它那殘存的軀體依舊直立起不屈的脊梁……昭示一種威武不屈、剛正不阿的生命的力量”可知,啟示我們應在苦難中堅守不屈的精神,直面挫折。由第⑥段“冥冥之中,只有守住那份孤獨與寂寞,方能撥云見日、靜待花開”可知,在孤獨寂寞中需保持定力,堅守初心,終會迎來希望。由第⑧段“它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后輩子孫鋪石墊底……這就是生命價值的體現”可知,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為他人或未來提供支撐與引領。由第⑨段“哪怕是一棵枯樹,一截朽木,只要你迎春而萌,勇于再出發、敢于求極限,去大膽挑戰一切‘不可能’”可知,要勇于挑戰極限,突破“不可能”,實現生命的至高境界。由第⑩段“絕望是大山,希望是石頭,但是只要你能砍出一塊希望的石頭,石門大開,你就有了無限的希望”可知,在絕望中要積極尋找希望,以信念突破困境。答案:(1)B(2)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增強語勢,交代了枯樹樁的生長環境,突出了枯樹樁的特點,與下文枯樹樁的頑強、不朽形成對比。(3)本文運用第三人稱“它”,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客觀敘述枯樹樁,便于作者展開理性思考和歷史聯想,表達了作者對枯樹樁的敬佩與感悟。(4)①我們要有威武不屈\剛正不阿的生命的力量;②我們要善于在絕望中尋找希望,要守住孤獨和寂寞;③我們要積聚力量,勇往直前,大膽挑戰;④我們要發揮生命價值。文章通過對山坳上一株枯樹樁的描寫,展現其歷經天災人禍后仍傲然挺立的形象,闡述其在孤獨與寂寞中堅守、以殘敗之軀積聚力量、為生命承續提供啟示的內涵,呼吁人們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勇于挑戰“不可能”,實現生命價值。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閱讀文章時要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即初讀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詞,讀懂每句話,給文章分段和歸納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體上來,進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講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內容,才能正確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5.【答案】【小題1】清洗蒿子 燙剁蒿子 翻炒蒿子【小題2】不能刪去.第②段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承接了上文提到的故鄉的蒿子粑粑,又引起下文有關母親做蒿子粑粑的相關描寫;點明本文寫作對象的同時,突出強調了“我”對艾草的喜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小題3】母親采摘蒿子動作嫻熟,體現其勤勞能干。母親堅持傳統做法,注重食物口感,體現其做事認真、對家人用心。母親主動與“我”交流,關心“我”的飲食,體現其溫柔慈愛、關愛孩子【小題4】文章的線索,貫穿全文;體現了“我”對蒿子粑粑的喜愛之情和對母親的感激之情,突出了主旨;“蒿子粑粑”一詞富有地方特色,能夠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解析】(1)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梳理與信息提取。由第⑤段“母親吩咐我裝一盆清水,她把清理好的蒿子都放進清水里清洗”可知,采摘蒿子后需清洗蒿子。由第⑤段“水燒好后,她把洗凈的蒿子放進了沸騰的開水中……把蒿子的水分用力擰干,揉成一團,再用刀剁碎”可知,瀝干水分后需燙煮并剁碎蒿子。由第⑤段“炒好之后便是和面了,她把提前準備好的面粉端出來,放入炒香的蒿子,再慢慢地放水”可知,翻炒蒿子并放鹽或糖后需和面。(2)本題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不能刪去。由第②段“春天一到,艾草就開始認真地長、賣力地長……透著生機、希望。我愛故鄉、愛春天,總盼著故鄉的春天和母親做的蒿子粑粑”可知:內容上:描寫艾草的生長環境與生機,既點明蒿子粑粑的原料來源,又借“精靈”“生機”等詞烘托春天的美好,為后文寫制作蒿子粑粑的溫馨場景鋪墊。結構上:“盼著母親做的蒿子粑粑”與第③段“纏著母親問何時吃蒿子粑粑”形成呼應,引出下文采摘、制作的情節。情感上:通過“我愛故鄉”直接抒發對故鄉的眷戀,讓“蒿子粑粑”成為情感載體,若刪去則失去對背景與情感的鋪墊。(3)本題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與分析。由第④段“母親彎下腰,兩手輕輕把一叢蒿子撥開……她的動作嫻熟,一小會兒摘了一大袋子”可知,母親采摘蒿子動作嫻熟,體現其勤勞能干。由第⑤段“她不習慣用破壁機,說是太碎了,不好吃。我勸她,她總是不聽,生怕做出來的味道不好”可知,母親堅持傳統做法,注重食物口感,體現其做事認真、對家人用心。由第④段“母親一邊摘一邊和我拉著家常”、第⑧段“趁熱吃才好吃,你在外面難得吃到,多吃點”可知,母親主動與“我”交流,關心“我”的飲食,體現其溫柔慈愛、關愛孩子。(4)本題考查文章標題作用的分析。由全文圍繞“蒿子粑粑”的制作過程,以及母親在制作中對“我”的關愛可知:結構上:“蒿子粑粑”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串聯起采摘、制作、品嘗等情節,使文章結構緊湊。情感上:標題中的“愛”直接點明主旨,既指母親通過蒿子粑粑傳遞的親情之愛,也指“我”對母親、對故鄉的眷戀之情,讓情感表達更集中。主題上:將具體食物“蒿子粑粑”與抽象的“愛”結合,以小見大,通過日常生活場景展現母愛的細膩與溫暖,引發讀者共鳴。答案:(1)清洗蒿子 燙剁蒿子 翻炒蒿子(2)不能刪去.第②段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承接了上文提到的故鄉的蒿子粑粑,又引起下文有關母親做蒿子粑粑的相關描寫;點明本文寫作對象的同時,突出強調了“我”對艾草的喜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3)母親采摘蒿子動作嫻熟,體現其勤勞能干。母親堅持傳統做法,注重食物口感,體現其做事認真、對家人用心。母親主動與“我”交流,關心“我”的飲食,體現其溫柔慈愛、關愛孩子。(4)文章的線索,貫穿全文;體現了“我”對蒿子粑粑的喜愛之情和對母親的感激之情,突出了主旨;“蒿子粑粑”一詞富有地方特色,能夠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文章以“蒿子粑粑”為線索,講述“我”跟隨母親采摘、制作蒿子粑粑的過程,描繪了母親嫻熟的動作與對“我”的關愛,展現了母子間溫馨的互動,表達了“我”對母親的感恩、對故鄉的思念以及對這份親情之愛的珍視。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閱讀文章時要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即初讀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詞,讀懂每句話,給文章分段和歸納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體上來,進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講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內容,才能正確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6.【答案】【小題1】C【小題2】示例:李老師,您好!讀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被保爾的精神深深震撼:保爾面對挫折不畏懼,迎難而上的精神十分令人敬佩。我現在終于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謝謝您的推薦!今后我一定要以保爾為榜樣,努力向前,絕不退縮【解析】(1)本題考查名著情節。 首先回顧《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的經歷:保爾因救朱赫來,被維克多告發而被捕入獄,這是保爾早期的重要經歷。保爾在戰場上頭部受傷,右眼失明,這是他在戰爭中的遭遇。之后保爾參加肅反工作。最后被調去修鐵路,在修鐵路的艱苦環境中,保爾進一步展現了他的堅韌。然后對各個情節進行排序:根據上述分析,先后順序應該是②因救朱赫來被捕入獄、①頭部受傷,右眼失明、④參加肅反工作、③被調去修鐵路。故選:C。(2)本題考查應用文。寫留言時,首先要有稱呼和問候。接著表達對老師推薦書籍的感謝,然后結合書中保爾的事跡談自己的讀書心得,突出保爾精神對自己的觸動,最后再次表達感謝。答案:(1)C(2)示例:李老師,您好!讀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被保爾的精神深深震撼:保爾面對挫折不畏懼,迎難而上的精神十分令人敬佩。我現在終于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謝謝您的推薦!今后我一定要以保爾為榜樣,努力向前,絕不退縮。《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閃爍著崇高理想主義光芒的小說,是理想主義的旗幟與人生的教科書。小說通過主人公保爾 柯察金在革命斗爭中成長的歷程,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從十月革命、國內戰爭到恢復國民經濟各個時期的前蘇聯社會特點和時代氣氛,熱情歌頌了為祖國而戰的前蘇聯年輕一代,展示了他們的成長歷程和精神風貌。名著考查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多,既有文學文化常識也有作品主題、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寫作特色類,還有對作品的品讀、分析等。解答這類題,要對名著的精彩內容,經典情節以及人物形象牢記,這樣可以輕松解答。7.【答案】【小題1】C【小題2】示例:事例:鄧稼先隱姓埋名研制核武器。推薦理由:他無私奉獻、忠誠愛國,展現了科學家的責任擔當與民族精神【小題3】示例:小麗,我明白你擔心活動影響學習(共情)。但參加活動不僅能學習榜樣精神,還能鍛煉組織能力(說理)我們一起合理安排時間,既能完成學習任務,又能為班級爭光,多好呀!(激勵)【解析】答案:(1)C(2)示例:事例:鄧稼先隱姓埋名研制核武器。推薦理由:他無私奉獻、忠誠愛國,展現了科學家的責任擔當與民族精神。(3)示例:小麗,我明白你擔心活動影響學習(共情)。但參加活動不僅能學習榜樣精神,還能鍛煉組織能力(說理)。我們一起合理安排時間,既能完成學習任務,又能為班級爭光,多好呀!(激勵)(1)本題考查病句辨析與修改。AB.正確。C.有誤,第④句“此次活動可以在錦繡樓一樓會議室舉辦‘最美中國人’”可知,“最美中國人”多余,應該刪去。所以該選項表述不正確。故選:C。(2)本題考查推薦介紹。根據要求,從七年級語文課本中推選出一位你認為稱得上“最美中國人”的榜樣,結合人物具體事例及精神品質說明推薦理由。組織合理的語言回答即可,言簡意賅,表達清晰流暢。示例:事例:聞一多先生在昆明街頭,面對反動派的威脅,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演講,揭露反動派的罪行。推薦理由:聞一多先生具有正義勇敢、敢于斗爭的精神品質。他不顧個人安危,為了正義和真理,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動和言論,激勵著人們追求自由和民主,是“最美中國人”的典范。(3)本題考查語言表達。采用“三步說服法”,組織合理的語言回答即可。注意說話的態度語氣。如:小麗,我特別理解你不想參加活動的想法,你怕耽誤學習,這說明你學習很認真(共情)。不過參加這個活動其實挺有意思的,我們能通過活動認識更多優秀的中國人,說不定還能找到學習的榜樣呢(說理)。而且咱們一起參加,說不定還能交到新朋友,讓咱們的校園生活更豐富多彩,多好呀(激勵)。語言表達應注意:①文明得體。應根據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體的用語。②有內容。要摒除不合實際的空話、套話或含糊不清的語言,力求清楚、明白。③說話有合理的順序。要注意事物內在的聯系及因果關系,力求意明句暢。④語言簡明。要滿足試題的要求,簡明作答,字數適中,標點恰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