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導入新課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景物,曾經引起了無數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他們為我們奉獻了大量的歌詠自然山水的優美篇章。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2課《短文二篇》。12.短文兩篇陶弘景答謝中書書1.積累“歇”“頹”“沉鱗”“與”等文言詞語,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2.了解作者及文章寫作背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并默寫全文。3.領會文章的意境,體會其凝練的語言。(重點)4.學習通過高低、遠近、動靜、視聽覺結合等多角度突出景物特點的方法。(難點)5.感受作者熱愛自然山水的情感,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學習目標答謝中書書答復即謝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舍人(掌朝廷機密文書)。書信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zhá”,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用于記事陳情或寫景。如________的《誡子書》七上、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八上、吳均的《____________》八上等。書與記、表、志同為古代常見的四種文體,都屬于古代與韻文相對的“散文”的范疇,其共同特點是以記事為主,夾敘夾議。知識鏈接諸葛亮與朱元思書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mò)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思想家,有《陶隱居集》。隱居茅山。梁武帝早年曾和他交游,即位以后,經常向他咨詢國家大事,時人稱為“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集注》《陶隱居集》等。作者介紹《答謝中書書》寫自南北朝,這個時期,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隱居茅山。這些文人在他們的書信中,常常描山畫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背景資料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讀準字音tuíyù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論的。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疏通文意兩岸石壁,五色交輝。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子,四季都有。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四季曉霧將歇,猿鳥亂鳴;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猿猴、鳥雀此起彼伏地鳴叫著;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太陽快要落山了,水中潛游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消散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水中潛游的魚爭相跳出水面實是欲界之仙都。這里實在是人間仙境啊。自康樂以來,未 復 有 能與其奇者。自從南朝的康樂公謝靈運之后,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人間仙境再南朝宋山水詩人謝靈運。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譯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論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子,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猿猴、鳥雀此起彼伏地鳴叫;太陽快要落山,水中潛游的魚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仙境啊。自從南朝的康樂公謝靈運之后,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整體感知2.全文可分為三部分,應該如何分?三部分之間有何聯系?全文可分三部分。開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點明中心,中間是寫景部分,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1.《答謝中書書》抓住哪個字去寫景?共描寫了哪些景物?“美”。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曉霧,猿鳥,夕日,游魚。品味賞析1.作者是怎樣描繪秀美的山川景色的?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按時間分寫“四季”“晨昏”,一句一景,次序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平視兩岸石壁,五色交輝。視線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時間景物描寫方法:①多種視角(觀察角度)相結合仰視:高峰入云俯視:清流見底平視:兩岸石壁 ,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靜景)曉霧將歇(靜),猿鳥亂鳴(動);夕陽欲頹(靜),沉鱗競躍(動)②時間上:早晚結合③動靜結合(形體、聲響方面 )文章說“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請簡要概況山川之美表現在哪些方面?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與“清流”),色彩搭配之美(如“五色”與“青林翠竹”),晨昏變幻之美(如“曉霧”與“夕日”),動靜相稱之美(如高峰、清流、青林翠竹為靜,猿鳥亂鳴、沉鱗競躍為動)。[變式題](角度:如何表現山川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是怎樣表現山川之美的 作者極目遠眺,描繪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輝映的畫面,呈現出一派絢爛多彩的氣象,表現出萬物勃發的生命力。作者是怎樣描寫動靜結合的景物的?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山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青林翠竹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消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沉鱗競躍為動。變式題:本文寫景時大量采用動靜結合的手法,試結合內容簡要分析其作用。文中高峰為靜,清流為動,寫出了山高水清的特點;兩岸石壁、青林翠竹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呈現出絢麗多彩的景象;猿鳥、沉鱗為動,傳達出蓬勃的生命氣息。2.“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一句中哪些字用得特別傳神?“亂”把猿猴、鳥雀的聲音、動作的狀態準確地表現出來,寫出了山林中清晨萬物都充滿勃勃生機的景象。“頹”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不僅寫出夕陽將要落山的客觀景象,還表現出了作者此時的心情是頹喪、低沉的。“鱗”是魚身上的一部分,說“沉鱗”是以鱗代魚,以局部代整體的借代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魚兒躍出水面,在夕陽照映下魚鱗和水面波光粼粼的景象。“競”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魚的多和活潑,增添了愉悅的氣氛。3.思考探究二、《答謝中書書》所寫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結尾說“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答謝中書書》所寫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凈,絢爛多彩,充滿無窮生機。結尾一句,含有三層言外之意:其一,康樂是“能與其奇者”,表現出作者對謝靈運的欽佩;其二,自謝靈運之后,不再有人能“與其奇”,惋惜于世人對秀美山水的無動于衷;其三,“我”是繼謝靈運之后又一“與其奇者”,為自己的審美情趣而自許,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4.《答謝中書書》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請結合具體內容簡要分析。主旨句: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這篇短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文章開篇寫到“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美景的客觀形態,也是作者對山川美景的審美感受——愉悅;“實是欲界之仙都”則將作者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表露無遺。“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仰視:高峰俯視:清流遠景:石壁、青林、翠竹、曉霧近景:猿鳥、沉鱗靜動總分總結構圖示《答謝中書書》這封書信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過借古證今,強調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的觀點,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同時也抒發了作者決心歸隱林泉的志趣。小 結本文是一篇美文,請從不同角度賞析。(2019山東德州)對仗工整,節奏鮮明;色彩斑斕,動靜結合;言簡義豐,耐人尋味;情景交融,忘情山水;再讀課文看 圖 試 誦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 ,猿鳥亂鳴;夕日欲頹 ,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