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單元文言文閱讀專項集訓卷-2025-2026學年語文七年級上冊統編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單元文言文閱讀專項集訓卷-2025-2026學年語文七年級上冊統編版(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3單元文言文閱讀專項集訓卷-2025-2026學年語文七年級上冊統編版(2024)
1.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問題。
材料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節選自《<論語>十二章》)
材料二: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誡子書》)
(1)解釋下列加點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亦說乎
②不逾矩
③非學無以廣才
④險躁則不能治性
⑤將復何及
(2)下列選項中,句子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B.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C.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D.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
(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②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4)兩則材料都寫到“學”,仿照“學須靜也”句式,按下面提示,結合材料一填寫相關內容。
學須 也,因為 。
《論語》十二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下列對文章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都是儒家經典著作。
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莊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創始人。
C.“六十而耳順”一句中“耳順”可理解為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D.有很多成語源自《論語》,如溫故而知新、任重而道遠、舍生取義等。
3.下列含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人不知而不慍。 B.博學而篤志。
C.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D.逝者如斯夫。
4.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5.“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意在闡明什么?
6.文章是如何突出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的?
7.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問題。
【甲】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節選自《<論語>十二章》)
【乙】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之曰:“或謂君不善學,信①乎?”王生不說,曰:“凡師之所言,吾悉能志②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以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走。居五日,李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冀③聞道也。余一言未盡,而君變色以去,其擇善學者所應有邪?”王生驚覺。
(節選自《李生論善學者》,有刪改)
[注]①信:真的,確實。②志:記住。③冀:希望。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不亦說乎/王生不說
B.溫故而知新/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C.三人行/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
D.冀聞道也/國人道之
(2)用現代漢語翻譯選文中的劃線句子。
①思而不學則殆。
②王生益慍,不應而走。
(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認為,學習了然后按時溫習,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都是快樂的事。
B.甲文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之”要比“知之”和“樂之”更重要。
C.乙文中有人認為“王生”不善學,“李生”對好友“王生”持以關心的態度。
D.兩文都談論了學要有法,甲文直接提出要領,乙文用李生勸友的故事說學法。
(4)王生的“不善學”體現在哪些地方?結合甲文,請你給他提出兩點建議。
8.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
【甲】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
②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
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
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節選自《<論語>十二章》)
【乙】
傅永發憤讀書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隨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尋①復南奔。有氣干,拳勇過人,能手執鞍橋,倒立馳騁。年二十余,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請洪仲洪仲深讓②之而不為報③。永乃發憤讀書,涉獵④經史,兼有才干。帝每⑤嘆曰:“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⑥,唯傅修期耳。”
(選自《北史 傅永列傳》)
【注釋】①尋:不久。②讓:責備。③報:回復,回答。④涉獵:粗略地閱讀。⑤每:經常⑥露布:公開的文告。
(1)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而兩狼之并驅如故《狼》
B.擇其善者而從之 場主積薪其中《狼》
C.清河人也 左將軍王凝之妻也《詠雪》
D.永乃發憤讀書 去后乃至《陳太丘與友期行》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直線的句子。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②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3)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請洪仲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
(4)選文甲中第二章孔子談論了有關 問題;選文乙中“帝”對傅永的評價,則從側面強調了 。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論語》十二章(節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乙】
看文字如捉賊,須于盜發處,自一文①以上,贓罪情節都要勘出,莫只描摸個大綱。縱使知道此人是賊,卻不知他在何處做賊,亦不得。讀時要體認得親切,解時別白②得分曉,如此讀書方為有益。
(節選自《朱子讀書法》)
【丙】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至于文義有疑,眾說紛錯③,則亦虛心靜慮,勿遽④取舍于其間。大率⑤徐行卻立⑥,處靜觀動,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后其節目⑦;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
(節選自朱熹《童蒙須知》)
【注釋】①一文:一文錢。②別白:分辨明白。③紛錯:紛繁錯雜。④遽:倉促。⑤大率:大多。⑥卻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謹慎。⑦節目:木竹之關節,較堅硬,這里指關鍵之處。
9.根據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文言語句 方法提示 加點字釋義
有朋自遠方來 字源法: 甲骨文 篆書 隸書 本義:兩串玉系在一起→引申 義:鳳高飛時群鳥追隨→比喻 義:品行良好的人相結交 (1)
亦不得 課內遷移法:不亦說乎 (2)
然后可以有得爾 詞典查閱法:①……是對的;②指示代詞,這樣;③然而;④……的樣子。 (3)
10.閱讀《〈論語〉十二章》后,同學們展開了交流,請你根據語境,補全對話。
小語:我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有疑問,“說”和“樂”都表示快樂的意思,二者可以互換嗎?
小文:我覺得不行。“樂”指的是和朋友交往的過程中很高興,是外在的快樂。
小語:我明白了。那么“說”指的就是(1)
小文:厲害。
小語:我還不明白“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意思。
小文:噢,這句話的意思是(2)
11.閱讀材料后,小語和小文針對其中的學習方法展開了討論,請你根據語境,補全對話。
小文:我發現丙文層次很清晰,他先提出(1) 的觀點,接著分析了如何讀書,最后運用兩個比喻分別論證了(2) 和(3) 的讀書方法。
小語:乙文中的讀書方法更有趣,他說“看文字如捉賊”,作者為什么這樣比喻?
小文:(4)
閱讀下面兩則選文,完成問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選自《世說新語 方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選自《論語》)
1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期日中 約定
B.下車引之 吸引
C.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越過
D.飯疏食飲水 吃
13.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加點詞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擇其善者而從之
A.溫故而知新 B.學而不思則罔
C.曲肱而枕之 D.博學而篤志
14.對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A.廣泛學習且能樹立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問,思考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B.廣泛學習且能樹立自己的志向,急切地發問,思考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C.廣泛學習且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問,思考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D.廣泛學習且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急切地發問,思考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15.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力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兩文都崇尚誠信,甲文中陳太丘依照約定行事,當朋友失約時,他決然舍去:他的兒子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乙文中曾子每天多次進行自我反省,其中之一便是與朋友交往是否誠信。
B.兩文都蘊含著“知錯就改”的道理。甲文中友人雖然有錯在先,但在元方指出自己錯誤后,能夠“下車引之”致歉。乙文中孔子認為看到別人身上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要加以改正。
C.兩文都提倡德行高尚。甲文中元方懂得“信”和“禮”,辯駁有理有據,維護了父親的尊嚴,小小年紀就表現出“方正”之氣,乙文中孔子認為用不合乎道義的手段取得富貴是不對的。
D.兩文出處均為經典文言文,《世說新語》是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平民百姓的言談、逸事。《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16.根據兩則《論語》及下面兩則材料,在后面語段中的橫線上填寫恰當的內容。
材料一
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
(取材于周敦頤《通書·顏子第二十三》)
材料二
初,公未顯時,已欲任天下之重。嘗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夫憂人之憂,而欲免其憂,使人皆樂,然后與之同其樂。
(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廟記》)
顏回簞食瓢飲,孔子稱贊他“賢哉”,師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頤認為顏回“不改其樂”的原因是“① ”。范仲淹汲取孔顏之樂的思想,主張“② ”。他們倡導的人生追求已成為中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甲】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張》
【乙】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鄉里稱孝。后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①班彪。 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②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后歸鄉里,屏居教授。
(選自范曄《后漢書·王充傳》)
【注釋】:①扶風:地名 ②輒:就
17.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
B.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
C.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
D.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
18.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不亦說乎 ;
三軍可奪帥也 ;
好博覽而不守章句 ;
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
19.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充少孤,鄉里稱孝。
20.能否取得好成績,學習方法很重要。【甲】【乙】兩文中都說到了哪種學習方法,聯系實際說說你有何啟示。
《第3單元文言文閱讀專項集訓卷-2025-2026學年語文七年級上冊統編版(2024)》參考答案
1.(1) 同“悅”,愉快。 越過。 增長。 輕薄。 來得及。
(2)D
(3)①別人都不能忍受那種困苦,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
②依靠內心寧靜來修養身心,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
(4) 學須“志”也, 因為孔子說自己十五歲就立志學習,可見立志對于學習的重要性,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
【導語】這兩則經典材料展示了古代先賢對于學習和修身養德的見解。材料一選自《論語》,記錄了孔子關于學習、交友、修身的教導,強調了循序漸進的重要性和面對困境的樂觀態度。材料二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則重點論述了修身養性的關鍵在于靜心和節儉,強調了學習與成才的密切關系。兩則材料共同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展示了古人對學習和個人道德修養的深刻理解。
【詳解】(1)本題考查詞語解釋。
①翻譯: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嗎?“說”:同“悅”,愉快。
②翻譯:不會超過法度。逾:越過、超過。
③翻譯: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廣:增長。
④翻譯: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險:輕薄。
⑤翻譯:又怎么來得及呢。及:來得及。
(2)本題考查斷句。
D.“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意思是: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由此可知,“年”和“意”分別是主語,“與時馳”“與日去”是謂語部分,應分開;“枯落”是“成”的賓語,二者之間斷開。因此應斷句為: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
故選D。
(3)本題考查句子翻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是“信、達、雅”,基本原則是“留、替、調、補、刪”。翻譯句子時還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語有:
①堪:能忍受;憂:困苦;樂:樂趣。
②靜: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修:修養;儉:節儉;養:培養。
(4)本題考查仿寫。
“學須靜也”意思是:學習必須靜心專一。強調了“靜”對于學習的重要性。
結合材料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可知,孔子說自己十五歲就立志學習,可見立志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只有先立下志向,才能有學習的動力和方向;結合“非志無以成學”可知,此句同樣強調了志向對學習的重要性,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
由以上分析可進行仿寫:學須“志”也,因為孔子說自己十五歲就立志學習,可見立志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只有先立下志向,才能有學習的動力和方向。
【點睛】參考譯文:
材料一:孔子說:“學習了知識并且按時去復習、實踐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多么賢德啊,顏回!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那種困苦,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多么賢德啊,顏回!”
材料二:有道德修養的人的行為操守,依靠內心寧靜來修養身心,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不內心恬淡、不慕名利就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到那時再悔恨又怎么來得及呢!
2.D 3.C 4.(1)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
(2)幾個人同行,可以做我老師的人就在其中。 5.意在闡明要加強個人修養,做一個道德高尚、心胸豁達之人 6.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將人們不能忍受“陋巷”的困苦與顏回在“陋巷”自得其樂進行對比,突出強調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
【導語】《論語》十二章通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展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學習態度、修身方法、價值追求等。文章以簡潔凝練的語言,闡明了如“學而時習”“溫故知新”“安貧樂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思想,體現了孔子對道德修養、治學態度和個體行為的高標準要求,塑造了顏回等道德楷模形象,突出儒家崇尚仁德、人和的核心精神。
2.本題考查文學常識。
D.“舍生取義”這個成語出自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贊美那些為了公正和正義而舍棄自己生命的人。這并非是源自《論語》。
故選D。
3.本題考查文言文實詞。
C.句意:學習了,然后按時溫習,不也很愉快嗎?說:同“悅”,愉快;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
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飯:吃;疏食:粗糧;水:冷水;肱:胳膊;
(2)三人:幾個人;焉:于此,在這里。
5.本題考查理解文章重點句子。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惱怒,不也是君子嗎?在孔子認為,雖然別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會因此而覺得惱怒,依舊和善地對待他們,這樣的人就符合君子的標準了,由此可見,作者在此強調做人要有寬闊的胸懷,加強自身的道德的修養,做一個品德高尚,心胸豁達的人。
6.本題考查理解文章的手法。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的意思是,顏回的品質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那種困苦,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多么高尚啊,顏回!在此作者運用對比手法,顏回生活很簡陋,只是在陋巷里,物質簡單,別人不能忍受這樣的生活條件,而顏回卻不覺得這樣很苦,將別人和顏回對待“陋巷”的態度進行對比,強調顏回雖然物質生活簡陋,但精神生活豐富,表現其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
【點睛】參考譯文:
孔子說:“學習了,然后按時溫習,不也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時有所成就,說話辦事都有把握;四十歲,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歲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歲能吸取各種見解而加以容納;七十歲我就可以隨心所欲,但也不會越出規矩。”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那種困苦,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多么高尚啊,顏回!”
孔子說:“懂得某種學問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把研究這種學問作為快樂的人。”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們的優點而學習,如果也有他們的缺點就加以改正。”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改變其主帥;一個人的志向卻是不能改變的。”
子夏說:“廣泛學習且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問,思考當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7.(1)A
(2)①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②王生更惱恨,不理睬李生,轉身就跑。
(3)B
(4)①只記不思:王生雖然能夠記住老師所說的話,但他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②不虛心接受:當李生指出他的問題時,王生不僅不接受建議,還生氣地離開了。③缺乏反思:王生在面對批評時沒有進行自我反思,而是直接生氣離開。
示例:正如《論語》中所說:“學而不思則罔”,如果只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得。因此,建議王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思考,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論語》中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建議王生要善于向他人請教,尤其是當別人指出自己的不足時,應該虛心接受并改正。
【導語】這篇文章選自《論語》和《李生論善學者》,通過孔子的幾段言論和王生、李生的對話,探討了學習的正確方法。《論語》中的經典語句強調了學習要溫故知新、學思結合以及從善如流的重要性。而乙文通過王生因為只記不思而未能真正掌握學習之道的故事,呼應了《論語》的教誨。總體來看,文章通過理論與故事的結合,突出了學習方法和態度在學問追求中的重要性。
【詳解】(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說:都通“悅”,愉快;
B.而:連詞表承接,就/連詞表轉折,但,卻;
C.行:行走/行為操守;
D.道:真理,道理/講述,談論;
故選A。
(2)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注意重點字詞:
①思:思考;而:但;殆:疑惑。
②益:更加;慍:生氣、惱怒;應:回應;走:跑。
(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辨析。
B.甲文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對于學習,了解怎么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強調“樂之”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比“好之”和“知之”更重要,而不是“‘好之’要比‘知之’和‘樂之’更重要”,選項表述錯誤;
故選B。
(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及主觀表達。
一問,結合乙文“凡師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以及“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以謂之善學也?”可知,王生認為記住老師說的話就是善于學習,而李生指出他只是記住知識卻不思考,這樣最終不會有成就。由此可知,王生的“不善學”體現在只記不思,雖然能夠記住老師所說的話,但他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
結合乙文“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余一言未盡,而君變色以去,其擇善學者所應有邪?”可知,李生給王生指出學習應不恥下問、擇善而從的建議,話還沒說完,王生就變了臉色離開。由此可知,王生的“不善學”體現在不虛心接受,當李生指出他的問題時,王生不僅不接受建議,還生氣地離開了。
結合乙文“王生益慍,不應而走”可知,面對李生對他學習方法的批評,王生不僅更加生氣,而且不回應就跑開了。由此可知,王生的“不善學”體現在缺乏反思,在面對批評時沒有進行自我反思,而是直接生氣離開。
二問,結合甲文“學而不思則罔”可知,孔子強調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由此可知,正如《論語》中所說,學習需要思考,所以建議王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思考,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結合甲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孔子認為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師的人,要選取他們的優點而學習,有缺點就加以改正。由此可知,建議王生要善于向他人請教,尤其是當別人指出自己的不足時,應該虛心接受并改正。
【點睛】參考譯文:
【甲】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時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嗎?”(《學而》)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憑借(這一點)當老師了。”(《為政》)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為政》)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雍也》)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們的優點而學習,如果也有他們的缺點就加以改正。”(《述而》)
【乙】 王生愛好學習卻沒有掌握方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你不善于學習,是真的嗎?”王生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于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學習貴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卻不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么成就,憑什么說你善于學習呢?”王生更加生氣,不理睬李生而跑開了。過了五天,李生告訴他說:“那些善于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取別人的優點而學習,希望聽到真理啊!我一句話還沒說完,你就變了臉色離開,這難道是善于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嗎?”王生(聽了之后)才醒悟過來。
8.(1)C
(2)①學習了然后按時溫習它,不是很愉快嗎?
②戰場上能擊退賊兵,平時能作(寫) 文書,只有傅修期了。
(3)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請洪仲/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
(4) 學習的方法(學習與思考的關系) 學習的重要(學習使人成長)
【導語】整篇文章通過《論語》和《北史》兩個選段,展現了孔子關于學習態度和方法的論述以及傅永的學習精神。孔子強調了學習的樂趣、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從他人身上學習的態度,而傅永則展現了發憤學習的毅力和才能的結合。兩者共同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廣泛涉獵知識的必要。乙文中的帝王評價則從側面體現了傅永文武雙全的特點,突出了勤勉學習的實際成果。
【詳解】(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代詞,代指學習/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
B.代詞,代指他們/代詞,代指麥場;
C.都表判斷語氣,無實義;
D.于是,就/才;
故選C。
(2)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到倒裝句就要按照現代漢語的語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①時,按時;習,溫習;說,同“悅”,愉快。“不亦說乎”為反問句。
②賊,賊兵;作,寫作;唯,只有。
(3)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
本句句意:有個朋友給他寫信,但是他卻不會回信,語義完整,應斷開;“請洪仲”表示他向洪仲請教,意思獨立,應斷開;“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則是洪仲對他的態度。所以斷句為“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請洪仲/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
(4)本題考查內容的理解。
選文甲中第二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談論了有關“學習方法”(學與思的關系)問題;選文乙中“帝”對傅永的評價“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則從側面強調了“讀書學習可以提升人的能力”(讀書學習的重要性)。在甲文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相互結合的重要性,屬于學習方法的探討。在乙文中,傅永發憤讀書后,具備了經史知識和才干,皇帝的評價突出了讀書使傅永獲得了全面的能力提升,體現了讀書學習的重要性。
【點睛】參考譯文:
【甲】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養的人嗎?”《學而》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為政》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雍也》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述而》
【乙】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時跟隨叔父傅洪仲從青州到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氣魄和才干,勇氣過人,能夠用手抓住馬鞍,倒立在馬上馳騁。他二十多歲的時候,有個朋友給他寫信,但是他卻不會回信,就請教洪仲,洪仲嚴厲地責備他,不幫他回信。傅永于是發奮讀書,廣泛閱讀經書和史書,兼有文韜武略。皇上經常贊嘆說:“戰場上能擊退賊兵,平時能作文書,只有傅修期了。”
9. 志趣相投的結交者,志同道合的人 也 指示代詞,這樣 10. 學習是將知識自我消化的過程,是內心的愉悅。 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11. 讀書應熟讀精思 讀書要先易后難 讀書要平心靜氣,從容處之 看書如同捉賊,必須從發現盜賊的地方,(將他所犯的)哪怕一文錢的罪案,都要追查出來。作者意在告訴我們讀書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導語】這篇文言文摘錄了《論語》、朱熹的讀書方法及觀書建議,展示了古代思想家關于學習態度和方法的思考。孔子強調“溫故知新”和友好交流的樂趣,體現學習的重要。朱熹則以生動比喻說明讀書需要深度分析和謹慎思考的過程,強調在閱讀中潛心研究、逐步推理。兩者結合引導讀者在個人學習中不僅重視知識的積累,更關注方法的運用和內心提升。這種觀念對現代學習依然具有指導意義。
9.本題考查實詞含義。
①根據字源法,“朋”本義是兩串玉系在一起,引申義為鳳高飛時群鳥追隨,比喻義為品行良好的人相結交。在“有朋自遠方來”這句話中,“朋”取其比喻義,指的是志趣相投的結交者,志同道合的人。句意: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
②聯系課文解釋,“不亦說乎”句意:不也是很愉快的嗎;亦,也。據此可知“亦不得”中的“亦”理解為“也”。句意:這樣也不算有收獲。
③根據查閱字典法可確定“然”是指示代詞,這樣。句意:這樣之后就能夠有所收獲了。
10.①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的理解。
“說”通“悅”,“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強調的是學習并按時溫習知識這一行為帶來的愉悅感受。學習本質上是個人對知識的吸收、理解與內化過程,這種愉悅更多源自內心對知識的探索、掌握后所產生的滿足感,是一種相對內在、自我的情感體驗。
②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重點詞有:故,學過的知識,舊知識;可以,可以憑借;為,做。
11.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的理解。
(1)根據丙文“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可知,讀書首先要熟讀,接著要精思,這樣才能有所收獲。所以提出的觀點是:讀書應熟讀精思。
(2)根據“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后其節目”可知,將讀書比作砍伐堅硬的樹木,要先從容易的地方入手,然后再處理關鍵、困難的部分。所以論證的讀書方法是:讀書要先易后難。
(3)根據“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可知,把讀書遇到疑問比作解開亂繩,遇到不通之處就暫且放下,慢慢梳理,體現出讀書要平心靜氣,不急躁,從容地去處理問題。所以論證的讀書方法是:讀書要平心靜氣,從容處之。
(4)根據乙文“看文字如捉賊,須于盜發處,自一文以上,贓罪情節都要勘出,莫只描摸個大綱”可知,將“看文字”比作“捉賊”,形象地強調讀書需具備嚴謹細致的態度。捉賊時,不能僅確認盜賊身份,還得徹查其作案細節,包括贓罪情節等。同理,讀書不能只了解大致內容,而要深入探究每個細節,不放過任何細微之處,這樣才能真正理解書中要義,掌握知識的全貌,做到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點睛】參考譯文:
【甲】孔子說:“學習并按時溫習所學的知識,不也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嗎?”(《學而》)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為政》)
【乙】研讀文章就像捉拿盜賊,必須在盜賊作案的地方,從一文錢以上,盜竊罪行的具體情節都要查清楚,不要只大略地了解個大概。就算知道這個人是盜賊,但不知道他在哪里作案,這也是不行的。讀書時要體會得真切,解讀時要分辨得清楚,像這樣讀書才會有收獲。
【丙】大致來說,看書首先必須熟讀,讓書中的話都好像是從自己口中說出來的一樣。接著要精心思考,讓書中的意思都好像是從自己心里想出來的一樣,這樣之后就會有所收獲。至于對文章的含義有疑問,各種說法紛繁錯雜,那就也要虛心冷靜思考,不要在其中倉促地做出取舍。大概要像緩慢前行、小心站立,處在安靜的地方觀察變動的情況,就像砍伐堅硬的樹木,先砍容易砍的地方,然后再砍關節處;又像解開雜亂的繩子,有地方解不開就暫且放下,慢慢地去梳理。
12.B 13.A 14.C 15.D
【導語】這兩則選文分別出自《世說新語》和《論語》,展現了古代中國對誠信、禮儀和自我修養的重視。甲文通過陳太丘與友人的故事,強調了守信的重要性和對無禮行為的批評。乙文則通過孔子和曾子的言論,闡述了自我反省、學習與思考的重要性,以及追求高尚品德的價值。兩文共同傳達了儒家思想中對道德修養的重視,體現了古人對個人品德和社會責任的深刻理解。
12.本題考查詞語解釋。
B.句意:下車拉元方的手。引:拉。
故選B。
13.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例句:“擇其善者而從之”意思是選取他們的優點而學習。而:連詞,表順承;
A.句意: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而:連詞,表順承;
B.句意: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而:連詞,表轉折;
C.句意:彎著胳膊當枕頭。而:連詞,表修飾。
D.句意:廣泛學習并且堅守自己的志向。而:連詞,表并列;
故選A。
14.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篤:堅定;篤志:堅定志向;切:懇切;切問:懇切地發問;
故選C。
15.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D.《世說新語》確實是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寫,但它主要記載的是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逸事,并非平民百姓;
故選D。
【點睛】參考譯文:
(甲)
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出行,約定在正午,正午過后友人還沒有來,太丘就離開了,走后客人才到。元方這時才七歲,正在門外玩耍。客人問元方:“您父親在家嗎?”元方回答說:“等了您很久您卻沒有來,已經走了。”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氣,說:“真不是君子啊!與別人相約出行,卻拋下別人自己走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正午出行。正午還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別人的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無比慚愧,忙下車拉元方的手。元方走入家門,不再回頭。
(乙)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時有所成就,說話辦事都有把握;四十歲,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歲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歲能吸取各種見解而加以容納;七十歲我就可以隨心所欲,但也不會越出規矩。”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們的優點而學習,如果也有他們的缺點就加以改正。”
子夏說:“廣泛學習且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問,思考當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16. 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導語】材料旨在通過對顏回與范仲淹的事例分析,探討人生境界與價值追求。文章結合《論語》中顏回心懷大義、樂于克己的儒家思想及范仲淹的“先憂后樂”的理念,展現了二者以道義為先、超脫世俗追求的精神內核。從文本內容到思想內涵,文章強調了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突出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崇尚“大我”的價值觀,對現代人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詳解】本題考查對材料內容的理解。
第一空:根據材料一“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的意思“天地間值得追求的最為珍貴最值得愛的,是和富貴不一樣的大道,見到大道就忘記了小的富貴”分析,原因是“見到大道就忘記了小的富貴”。即: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
第二空:根據材料二“嘗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和《岳陽樓記》中“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可知,范仲淹汲取孔顏之樂的思想,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即要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體現了他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
【點睛】參考譯文:
材料一:顏回吃的是用筐裝的飯喝的是用瓢裝的水,住在簡陋的小房中,別人忍受不了這樣的貧苦顏回卻不改變他向道的樂趣。富貴是人們所喜愛的,顏回不喜愛不追求,安貧樂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呢?天地間值得追求的最為珍貴最值得愛的,是和富貴不一樣的大道,見到大道就忘記了小的富貴。見到大道心就平靜,心靜了就沒有什么不滿足的,沒什么不滿足的那就能以平常心來對待富貴和貧賤。
材料二:當初,范文正公未嶄露頭角時,已經想要承擔天下重任。他曾說:“大丈夫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以后才快樂。”那憂人之憂,而要避免他人的憂慮,使人人都快樂,然后和他們一同快樂。
17.B 18. 同“悅”,愉快。 改變; 喜歡; 于是 19.①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②王充小時候就失去了父親,鄉里人稱贊他孝順。 20.甲乙兩文中都說到了一種學習方法:廣泛地閱讀 。這使我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我們在學習生活中需要通過廣泛地閱讀來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特別是語文學習中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博覽群書。
【導語】這兩段文字分別出自《論語》和《后漢書》,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學習與為人之道。甲文中孔子和子夏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提倡學而時習、結合思考,以及堅定志向和追求仁德的品質,體現儒家的修身之道。乙文中描述了王充勤于學習,通過自學博覽諸多學派經典,最終成為學問淵博的知識分子的事跡。兩文結合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的不可或缺,通過刻苦和正途的努力以獲取真實的智慧,具重要的教育意義。
17.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
該句意為:由于家里窮,沒有書可讀,他常在洛陽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賣的書,看過一次后就能背誦。“家貧無書”是完整的主謂結構,體現王充家庭條件艱苦;“常游洛陽市肆”與“閱所賣書”都是動賓結構,省略了主語,二者描述了王允在集市上的具體行為;“一見輒能誦憶”是一個條件狀語結構分句,體現王充記憶之快。據此可斷句為: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
故選B。
18.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的含義的理解。解答此類題,要大致了解文意,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詞義,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等文言現象。
(1)句意:不也很高興嗎?說:同“悅”,愉快。
(2)句意:軍隊的主帥,可以強行奪去。奪:改變。
(3)句意:他喜好博覽群書而不拘守章句。好:喜好。
(4)句意:于是精通了諸子百家的學說。遂:于是。
19.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注意重點字詞的翻譯。
①句重點詞: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疑惑。
②句重點詞:少:小時候;孤:指小的時候死了父親;稱:稱贊。
20.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
根據甲文的“博學而篤志”和乙文中的“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可知,甲文中子夏強調廣泛學習且堅定志向的重要性,乙文中的王允喜歡廣泛地閱讀書籍,但又不拘泥于對文章逐章逐句地疏通理解。由此可知,兩文都說到了一種學習方法:廣泛地閱讀。據此聯系實際談啟示即可,我們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需要通過廣泛地閱讀來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只有充足的閱讀量,才能夠保證自身能力的不斷提升,要重視閱讀對我們成長的重要性。據此總結作答即可。
【點睛】參考譯文:
甲:
孔子說:“學習了,然后按時溫習,不也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
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改變其主帥;一個人的志向卻是不能改變的。”
子夏說:“廣泛學習且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問,思考當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乙:
王充字仲任,是會稽上虞人,他的祖先從魏國元城郡遷徙而來。王充小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在鄉里以孝順被稱贊。后來到京城,在太學求學,扶風人班彪(漢代著名史學家)做了他的老師。王充喜歡廣泛地閱讀書籍但又不拘泥于對文章逐章逐句地疏通理解。由于家里窮,沒有書可讀,他常在洛陽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賣的書,看過一次后就能背誦,因此對各家各派的學說著作都非常熟悉。后來回歸鄉里,退居家里教書。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口市| 芦山县| 浠水县| 新疆| 神木县| 德格县| 班戈县| 武乡县| 宁夏| 娄烦县| 龙口市| 房产| 镇雄县| 牡丹江市| 黔东| 石首市| 姚安县| 芮城县| 巢湖市| 丰城市| 平顶山市| 修文县| 安泽县| 微博| 黄大仙区| 青铜峡市| 怀来县| 普兰县| 廉江市| 扬中市| 米泉市| 鄢陵县| 临漳县| 板桥市| 浮梁县| 白水县| 外汇| 区。| 武威市| 永宁县| 达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