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單元文言文閱讀專項集訓卷-2025-2026學年語文九年級上冊統編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單元文言文閱讀專項集訓卷-2025-2026學年語文九年級上冊統編版(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3單元文言文閱讀專項集訓卷-2025-2026學年語文九年級上冊統編版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選自《醉翁亭記》)
【乙】
鄭燮,號板橋,清乾隆元年進士,以畫竹、蘭為長。曾任范縣令,愛民如子。室無賄賂,案無留牘。公之余輒與文士暢飲詠詩,至有忘其為長吏者。遷濰縣,值歲荒,人相食。燮開倉賑濟,或阻之,燮曰:“此何時若輾轉申報民豈得活乎?上有遺,我任之。”即發谷與民,活萬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選自《鄭板橋開倉濟民》)
1.解釋下列加點詞。
(1)雜然而前陳者: (2)宴酣之樂:
(3)弈者勝: (4)觥籌交錯:
2.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此何時若輾轉申報民豈得活乎?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2)即發谷與民,活萬余
4.【甲】【乙】兩段文字展現古代官員的精神境界,體現士大夫理想追求,請結合文段內容分析。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節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
廣漢張侯敬夫守荊州之明年,歲豐人和,幕府無事。常病其學門之外即阻高墉,乃鑿門通道,以臨白河,且為樓觀以表其上。敬夫一日與客往而登焉,則大江重湖,縈紆渺彌①;而西陵諸山,空濛晻靄②,皆隱見出沒于云空煙水之外。敬夫于是顧而嘆曰:“此亦曲江公③所謂江陵郡城南樓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臨賦詠,蓋皆翛然④有出塵之想。至其傷時感事,其心未嘗一日不在于朝廷?!颍 蹦藭浔庠弧扒畼恰?,而以書來屬予記之。
余讀敬夫之書,而知茲樓之勝。思得一與敬夫相從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覽觀形制,然后舉酒相屬,以詠張公之詩,而想見其人于千載之上,庶⑤有以慰夙心者。張公遠矣,而讀其書者,未嘗不為之掩卷太息也。是則是非邪正之實,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
(節選自朱熹《江陵府曲江樓記》,有刪改)
【注釋】①縈紆渺彌:迂回曲折,曠遠深滿。②晻(yǎn)靄:煙嵐迷濛,云氣昏晦。③曲江公:即下文“張公”張九齡,唐玄宗開元年間任宰相,后被李林甫誣陷,貶為荊州長史。曾作《登郡城南樓詩》。④翛(xiāo)然: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樣子。⑤庶:差不多。
5.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1)濁浪排空 排: (2)至若春和景明 景:
(3)歲豐人和 和: (4)而以書來屬予記之 屬:
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2)余讀敬夫之書,而知茲樓之勝。
7.甲文中,作者從 和 兩種情形寫洞庭的迥異風景,借此來凸顯遷客騷人 的特點,與古仁人和范仲淹 的情懷形成鮮明對比。
8.結合選文內容,比較甲、乙兩文中“古仁人”和張九齡在面對“物”“天下”和自己的“喜悲”時的表現有何異同。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節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
【乙】
①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②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節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9.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 B.犬牙差互(狗的牙齒)
C.波瀾不驚(起,動) D.微斯人(沒有)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乃記之而去 已而之細柳軍
B.以其境過清 策之不以其道
C.是進亦憂,退亦憂 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D.先天下之憂而憂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1.下面對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甲】【乙】兩文中的畫線句都寫到了水,但寫法有所不同?!炯住课膹挠昔~、陽光、影子等角度側面描寫潭水的清澈,【乙】文直接描寫春日洞庭湖水的平靜、寬廣。
B.【乙】文中“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結語,語重情深,悲涼慷慨,讀之令人感喟。
C.【甲】文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自然憂傷凄苦,而置身小石潭幽深寂靜的自然美景中,作者徹底擺脫了憂傷的心情。
D.【乙】文表達了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樣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
12.翻譯下列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江①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②。南合沅湘③,北合漢沔④,其勢益張。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⑤,與海相若。清河⑥張君夢得,謫居齊安⑦,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贍名之曰“快哉”。蓋亭之所見,濤瀾洶涌,風云開闔⑧。晝則舟楫出沒于前,夜則魚龍悲嘯于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
(節選自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注釋】①江:長江。②肆大:形容水流壯闊。③沅湘:沅江、湘江。③漢沔:漢江、沔江。③浸灌:水勢浩大。⑥清河:張懷民的家鄉。⑦齊安:即黃州。③闔:閉,意為天陰。
1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謫居齊安
④以覽觀江流之勝
1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
15.【甲】文章以“樂”貫穿全文,寫了“山水之樂、宴酣之樂、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這些“樂”反映出什么?請簡要分析。
16.【甲】【乙】兩文中的所寫之景和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
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節選自《岳陽樓記》)【乙】
①慶歷三年,軾始總角入鄉校,嘉祐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范公歿。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也歟?
②嗚呼,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然不敢辭者,自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
③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樂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畝中,非仕而后學者也。公居太夫人憂①,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志。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今其集于仁義禮樂,忠信孝悌,蓋如饑渴之于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熱,如水之濕,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雖弄翰②戲語,率然而作,必歸于此。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
(節選自蘇軾《范文正公文集敘》)【注釋】①憂:指父母之喪。②翰:毛筆。
17.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或異二者之為 吾得其為人
B.不以物喜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魚》)
C.讀之至流涕 每至晴初霜旦(《三峽》)
D.然不敢辭者 停數日,辭去(《桃花源記》)
18.把選文中畫直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畝中,非仕而后學者也。
19.用“/”給【乙】文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
20.甲文和乙文都體現出范仲淹 的遠大抱負。乙文中三個段落表現出蘇軾對范仲淹三種不同情感,分別是(2) 、(3) 、(4) 。
古人登亭臺樓閣,觀湖光山色,游目騁懷,縱情山水,抒發登臨時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人生感慨、憂樂情懷。例如明代朱栴在寧夏駐扎時所寫的《宜秋樓記》,就呼應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并表達了相似的情懷。
宜秋樓記
朱栴①
予居夏②之七年,于城東金波湖南,擇地之爽塏③者構樓焉。四皆田疇,憑闌縱目,百里畢見,名之曰“宜秋”??陀兄^予者曰:“凡天地山川、園池之景物,于春為盛。今子名曰宜秋,其亦有說乎?”予應之曰:“今予名曰‘宜秋’,其義大矣。七八月間,禾黍盡實,東皋西疇,蔥籠散漫,極目無際。有民社寄者,值時年豐,置酒邀賓,睹禾黍之盈疇,金穗累累,異畝同穎,則心豈不樂乎。茍七八月之間旱苗將槁矣或水潦橫流浸及隴畝略無禾苗。農夫田婦,哭泣相對,則其心寧不憂乎。然則登斯樓者,非徒憑高眺遠,聞管弦之為樂。蓋亦樂人之樂,憂人之憂也。豈圖一時耳目之娛樂,為無益事耶?由是而觀,樓之有補于政教多矣,名之宜秋,不亦宜乎?”
節選自《嘉靖寧夏新志》,有刪改
注:①朱栴(zhān),史稱慶靖王。明朝第一任慶王,明代九大塞王之一。②夏,今寧夏銀川。③塏(kǎi),地勢高而干燥。
2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名之曰“宜秋”
(2)值時年豐
(3)則其心寧不憂乎
(4)由是而觀
22.翻譯下面的句子。
(1)凡天地山川、園池之景物,于春為盛。
(2)然則登斯樓者,非徒憑高眺遠,聞管弦之為樂。
23.請用“/”符號給畫線的句子斷句。
茍 七 八 月 之 間 旱 苗 將 槁 矣 或 水 潦 橫 流 浸 及 隴 畝 略 無 禾 苗
24.《岳陽樓記》與《宜秋樓記》都寫了登樓遠眺而生發的憂樂觀,談談你的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①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節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
純仁①知襄邑縣,縣有牧地,衛士牧馬,以踐民稼,純仁捕一人杖之。知慶州、秦中②方饑,擅發常平粟振貸③。僚屬請奏而須報,純仁曰:“報至無及矣,吾當獨任其責?!被蛑r其所全活④不實,詔遣使按視⑤。會秋大稔⑥,民歡曰:“公實活我,忍累公邪?”晝夜爭輸還之。使者至,已無所負。
(選自《宋史·范純仁傳》,有刪節)
【注釋】:①純仁:范仲淹次子。②慶州、秦中:地名。③振貸:賑濟。④所全活:保全救活的人數。⑤按視:察看。⑥稔:莊稼成熟。
2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連月不開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B.至若春和景明 四時之景不同
C.詔遣使按視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D.或異二者之為 或謗其所全活不實
26.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衛士牧馬,以踐民稼,純仁捕一人杖之。
27.下面對兩篇文章的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 )
A.甲文①②段構成對比,一暗一明,一悲一喜,表現出了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B.甲文以記敘為主,抒情和議論為輔,記敘、抒情都是為了寫志,談理想、言抱負。
C.甲乙兩文表達的核心思想完全不一致,甲文表達范仲淹“先憂后樂”的情懷,乙文表達范純仁敢做敢當的品質。
D.乙文中“晝夜爭輸還之。使者至,已無所負。”體現了范純仁深受百姓愛戴。
28.范仲淹曾評價范純仁繼承了自己的“忠”。請結合兩篇文章談談,范仲淹所謂的“忠”指什么?范純仁如何踐行范仲淹的“忠”?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①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
予家城市,人事叢委①,應酬為勞。老母在堂,干禮不能遠離,日惟避喧南園內。園去城二余里,無雜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計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松柏之間,有一草廬,歲久敝漏,不蔽風雨,且卑隘②如坐阱中。不得已改作焉。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③,前后為門,疏朗空洞,落日后猶能辨蠅頭字。中設一扁,名以“后知軒”。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歲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為軒,孰謂斯名不情稱哉?
(摘選自李開先《后知軒記》)
【注釋】①叢委:繁雜,堆積。②卑隘:矮小狹窄。③牖(yǒu):窗戶。
29.閱讀上文,根據方法提示或文言現象,解釋加點字。
方法提示或文言現象 解釋文言加點字
遷移法:佳木秀而繁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麗、美好。
實詞積累: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事叢委:繁雜,堆積。
成語解詞法:身臨其境 ①有亭翼然臨于泉上:
聯系語境法 ②園去城二余里:
30.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計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
31.翻譯下面句子。
(1)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歲久敝漏,不蔽風雨。
32.歐陽修的山水游記對后世影響深遠,根據提示完成“游記寫作要素探究表”。
探究一 【甲】文:“山行六七里”“漸聞”“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乙】文:“園去城二余里”“松柏之間”“中設一扁” 要素一(1)
探究二 【甲】文“有亭翼然臨于泉上” 【乙】文“(2) ”(用原文填空) 要素二:善用修辭寫景物。
探究三 【甲】文寄情山水,記述了宴酣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 【乙】文改造草廬為軒,流露出(3) 之情。 要素三:融情于景顯主旨。
探究小結:一篇好的游記,這三個寫作要素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格局。
33.【甲】文描繪醉翁亭周邊朝暮、四時之景,充滿樂情;【乙】文敘述“后知軒”的由來,別有意蘊。請結合文段內容,分析兩文作者情感的異同。
《第3單元文言文閱讀專項集訓卷-2025-2026學年語文九年級上冊統編版》參考答案
1.(1)陳列,擺開(2)盡興地喝酒(3)下棋(4)酒杯 2.此何時/若輾轉申報/民豈得活乎? 3.(1)那個容顏蒼老,頭發花白,醉倒在眾人中間的,是喝醉了的太守啊。
(2)于是開官倉賑濟災民,上萬人得以活命。 4.甲文通過醉翁亭宴飲場景,體現歐陽修與民同樂的豁達;乙文則刻畫鄭板橋賑災濟民的擔當,其“開倉活民”的決斷尤為動人。兩文對比,一樂一憂,卻共同勾勒出古代士大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人格。
【導語】這篇閱讀材料通過【甲】《醉翁亭記》與【乙】《鄭板橋開倉濟民》的對比,展現了兩種古代官員的精神境界。【甲】文以歐陽修的山水之樂體現士大夫超脫物外的雅趣,【乙】文則通過鄭板橋賑災濟民的果敢,彰顯儒家“仁政愛民”的入世擔當。兩文一隱一仕,卻共同勾勒出中國古代士大夫“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理想人格,在文學性與思想性上形成互補。
1.本題考查字義。
(1)句意:雜亂地在面前擺放著。陳,陳列,擺開。
(2)句意:宴會喝酒的樂趣。酣,盡興地喝酒。
(3)句意:下棋的人得勝了。弈,下棋。
(4)句意: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觥,酒杯。
2.本題考查斷句。
句意:這都什么時候了,如果向上級輾轉申報,百姓難道還能活下去嗎?
“此何時”是一個完整的判斷句,表達“這是什么時候了”的意思,應斷開;“若輾轉申報”是假設的情況,表述一個行為,后面“民豈得活乎”是這個假設行為下的結果,所以在“若輾轉申報”后斷開。
故斷句為:此何時/若輾轉申報/民豈得活乎?
3.本題考查譯句。重點詞語如下:
(1)蒼顏:蒼老的容顏。發:頭發。頹然:倒下的樣子。
(2)即:于是。發:發放?;睿菏埂蠲?。
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主題情感。
聯系材料甲中的“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可知,歐陽修描繪了滁州百姓出游、太守設宴歡飲的場景,百姓因生活安樂而往來不絕,太守則沉醉于這與百姓共享的歡樂之中,這一畫面直接展現出歐陽修以百姓之樂為樂的豁達心境,體現其“與民同樂”的理想追求。
聯系材料乙中的“遷濰縣,值歲荒,人相食。燮開倉賑濟,或阻之,燮曰:‘此何時若輾轉申報民豈得活乎?上有遺,我任之。’即發谷與民,活萬余人”可知,鄭板橋在淮縣遭遇荒年、百姓陷入“人相食”的絕境時,不顧他人勸阻,果斷決定開倉放糧,即便需獨自承擔可能的罪責也不退縮,最終讓萬余百姓得以存活,這一行為凸顯出鄭板橋在百姓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擔當,是其“以民為本”理念的實踐。
兩則材料雖一寫“宴酣之樂”,一寫“荒年賑災”,場景不同,但都勾勒出古代士大夫心系百姓、“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人格,展現了他們以百姓福祉為己任的精神境界。
【點睛】參考譯文:
【甲】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應答,老人彎著腰走,小孩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百姓在出游啊。到溪邊釣魚,溪水深并且魚肉肥美;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并且酒也清冽;野味野菜,雜亂地在面前擺放著,這是太守在宴請賓客。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彈琴奏樂;投壺的人射中了目標,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時起時坐,大聲喧嘩,是眾位賓客在歡樂。那個容顏蒼老,頭發花白,醉倒在眾人中間的,是喝醉了的太守啊。
【乙】鄭燮,號板橋,是清朝乾隆元年的進士,他擅長畫竹子和蘭花。(鄭燮)曾經擔任范縣縣令,愛護百姓就像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他為官清廉),家中沒有收受的賄賂,公文案卷沒有拖延未辦的。鄭燮在公務之余,就常常和文人學士一起暢飲,吟詠詩歌,以至于有人忘記了他是一縣的長官。(后來鄭燮)調任到淮縣擔任縣令,正遇上荒年,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鄭燮打開糧倉救濟百姓,有人阻止他,鄭燮說:“這都什么時候了,如果向上級輾轉申報,百姓難道還能活下去嗎?(如果)上面怪罪下來,我承擔罪責?!庇谑情_官倉賑濟災民,上萬人得以活命。(鄭燮)離任的時候,當地的百姓沿著道路(為他)送行。
5. 沖向 日光 和樂 同“囑”囑托 6.(1)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之人的心思,或許不同于(以上)這兩種表現,為什么呢?
(2)我看了敬夫的來信,得知了此樓的美好。 7. 陰雨連綿 風和日麗 以物喜,以己悲(或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相同:無論自身處境如何,“古仁人”和張九齡都以治國安邦為己任,都有家國擔當和愛國情懷。
不同:“古仁人”不為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動搖內心,意志堅定,渾然忘我;張九齡雖因被貶而愁緒滿懷,渴望超脫世俗,但仍然牽掛國事,以國事為己任。
【導語】這篇文言文閱讀選取了范仲淹《岳陽樓記》和朱熹《江陵府曲江樓記》的經典片段,展現了兩位宋代文人對樓觀景致的獨特感悟。甲文通過陰晴兩種景象的對比,引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境界;乙文則借張九齡典故,抒發了“傷時感事”的家國情懷。兩文都體現了士大夫“心系天下”的精神追求,但甲文更重哲理思辨,乙文偏重歷史追懷。在藝術手法上,甲文善用鋪陳對比,乙文則注重情景交融,共同構成宋代散文“文以載道”的典范。
5.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渾濁的浪沖向天空。排,沖向。
(2)句意:至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景,日光。
(3)句意:糧食豐收,百姓和樂。和,和樂。
(4)句意:并且寫信來囑托我為這座樓寫一篇記。屬,同“囑”,囑托。
6.本題考查譯句。重點詞語:
(1)予:我。嘗:曾經。求:探求。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颍夯蛟S。異:不同于。二者之為:以上兩種表現。
(2)余:我。敬夫:指張敬夫。書:信。知:知道,了解。茲:這。勝:美景。
7.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第一空:聯系甲文第①段中的“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可知,這里描繪的是陰雨連綿時洞庭的景象,所以第一空應填“陰雨連綿”。
第二空:聯系甲文第②段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可知,這里描繪的是風和日麗時洞庭的景象,所以第二空應填“風和日麗”
第三空:聯系甲文第①段中的“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和第②段中的“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可知,遷客騷人會因為洞庭的陰雨或晴和之景,產生悲或喜的不同情緒,體現出“以物喜,以己悲(或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的特點,所以第三空應填“以物喜,以己悲(或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
第四空:聯系甲文第③段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可知,古仁人和范仲淹有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所以第四空應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本題考查對比閱讀。
聯系甲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可知,“古仁人”不會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就為國君憂慮,完全超脫于個人喜悲,一心系于家國天下。而乙文中,從“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臨賦詠,蓋皆翛然有出塵之想。至其傷時感事,其心未嘗一日不在于朝廷”能看出,張九齡雖因被貶,在平居閑暇時登樓賦詩,會有超脫塵世的思緒,但當他感傷時事時,內心從未有一天不牽掛朝廷,可見他雖會因自身被貶的境遇產生愁緒,渴望超脫,卻依舊心系國事。所以二者相同之處在于,不管自身處境怎樣,“古仁人”與張九齡都把治國安邦當作自己的責任,有著深厚的家國擔當與愛國情懷;不同之處是“古仁人”不會因外物和自身處境的變化而讓內心的喜悲有所動搖,意志十分堅定,能做到渾然忘我;張九齡雖因被貶而滿是愁緒,渴望超脫世俗,可還是牽掛國事,以國事為自己的責任。
【點睛】參考譯文:
【甲】像那連綿不斷的雨紛紛揚揚,接連幾個月都不放晴,陰冷的風怒吼著,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岳隱沒在陰云中。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在咆哮,猿猴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的情懷,滿眼都是蕭條的景象,感慨到了極點而悲傷萬分。
至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風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游來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像跳動的金子,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這樣的樂趣哪有窮盡!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一并忘了,端著酒杯,迎著清風,那真是快樂到了極點。
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這是為什么呢?他們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處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擔憂;處在僻遠的江湖間(不在朝廷做官),就為國君擔憂。這樣來說,在朝廷做官也擔憂,在僻遠的江湖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會快樂呢?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廣漢(人)張敬夫任荊州知州的第二年,糧食豐收,百姓和樂,官署里沒有繁雜的事務。(他)常常不滿官學大門之外就是高高的城墻,于是鑿開城門開辟道路,使(道路)延伸到白河岸邊,并且在上面建造樓臺來標示這個地方。一天,張敬夫和客人前往登樓,(只見)長江和眾多湖泊,迂回曲折,曠遠深滿;而西陵一帶的群山,在煙嵐迷濛、云氣昏晦中,都在高空云霧和江湖水汽之外時隱時現。張敬夫于是回頭感嘆道:“這大概就是曲江公(張九齡)所說的江陵郡城南樓吧?從前他離開宰相之位,來這里擔任知州,在平日閑暇的時候,登樓賦詩,大概都有著無拘無束、超脫塵世的思緒。但到他感傷時事的時候,他的心里沒有一天不牽掛著朝廷?!杀?!”于是(他)題寫匾額為“曲江之樓”,并且寫信來囑托我為這座樓寫一篇記。
我讀了張敬夫的信,才知道這座樓的美景。(我)渴望能有機會和張敬夫一起在樓上游覽,眺望江河山川,觀賞樓的規模形制,然后舉起酒杯相互勸酒,來吟誦張公(張九齡)的詩作,并且在千年之后遙想他的為人,差不多就能慰藉我一向的心愿了。張公(張九齡)已經遠去,但讀他詩作的人,沒有不為他合上書卷而深深嘆息的。這樣看來,是非邪正的實情,本是自然的道理,也是人們心中不可遏制的情感。
9.B 10.C 11.C 12.(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只見)小溪像北斗星那樣曲曲折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隱忽現。(2)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導語】《小石潭記》與《岳陽樓記》均為唐宋散文名篇,卻呈現截然不同的精神境界。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清幽寂寥,以“凄神寒骨”的景物暗合其貶謫心境,雖見游魚之樂,終難掩“悄愴幽邃”的孤寂。范仲淹則突破個人悲喜,在洞庭湖的萬千氣象中提煉出“先憂后樂”的政治理想,其闊大胸襟與家國情懷躍然紙上。一者寄情山水難遣孤憤,一者超然物外心系天下,共同構成中國古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兩面鏡像。
9.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含義。
B.句意是:(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一樣參差不齊。犬牙:名詞用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
故選B。
10.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含義和一詞多義。
A.代詞,代指這件事/動詞,到;
B.連詞,因為/介詞,按照;
C.代詞,這樣/代詞,這樣;
D.連詞,表順承,然后/連詞,表并列關系,并且;
故選C。
11.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
C.【甲】文作者柳宗元參與王叔文改革失敗后被貶,內心本就“憂傷凄苦”。雖小石潭的自然美景曾讓他“心樂之”,但潭邊“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氛圍,最終觸發了他內心的孤寂與悲涼——作者并未“徹底擺脫憂傷心情”,反而被景物勾起了更深的貶謫之苦;
故選C。
12.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注意重點字詞:
(1)斗折:像北斗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一樣蜿蜒前行;明滅可見:時隱時現。
(2)以:因為;物:外物(的優劣);己:自己(的得失)。此句為互文句式,翻譯時應當注意兩句句意的結合。
【點睛】參考譯文:
【甲】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疽摇?br/>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游來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ㄟ@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一并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那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這是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憂;在江湖上不做官時,就為國君擔憂。這樣來說在朝廷做官也擔憂,在僻遠的江湖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唉!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13. ①. 像鳥張開翅膀 ②. 情趣 ③. 貶官 ④. 美景 14.①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②景物變化很快,令人驚心駭目,不能長久地欣賞。 15.這些“樂”反映出歐陽修與民同樂、寄情山水的情懷。他雖遭貶謫,卻能以豁達的心態欣賞自然之美,與百姓共游同飲,體現了其不以個人得失為念的胸襟和與民同樂的儒家政治理想。同時,“樂”也暗含了對滁州政通人和的欣慰,展現了作者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16.【甲】文描寫醉翁亭的秀麗風光,抒發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情懷。
【乙】文描寫快哉亭的雄奇景色,抒發了作者不以貶謫為懷、隨遇而安的曠達胸懷。
【導語】兩文皆以亭觀景,各臻其妙?!蹲砦掏び洝芬陨剿畼芳脑⒊?,筆調閑適;《黃州快哉亭記》借江濤風云抒豁達胸襟,氣象雄渾。歐陽修溫潤含蓄,蘇轍豪放跌宕,同顯宋人風骨。
13.本題考查文言文實詞。
(1)句意: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翼: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2)句意: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意:情趣。
(3)句意:被貶官后居住在齊安。謫:貶官。
(4)句意:用來觀賞長江的勝景。勝:美景。
14.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重點詞語有:
(1)得:領會;寓:寄托。
(2)倏忽:一瞬間;動:使……驚動;駭:使……驚駭;久視:長久地欣賞。
15.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
根據《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可知,在作者看來,欣賞山水的樂趣在于讓心靈愉悅,早上前往自然界里欣賞風景,傍晚回去,欣賞四季的美景,其樂無窮;這體現作者寄情山水的樂趣。
根據《醉翁亭記》“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可知,雖然作者貶謫到滁州,但他在此勵精圖治,政治清明,百姓在太守的治理下安居樂業,他們在閑暇時間里與家人們一同出游,享受太平盛世的和平之樂。太守有時和下屬一同到山間玩樂,雖然沒有悅耳的音樂,但大家一起玩得非常融洽,其樂融融,這體現滁州政通人和的欣慰,展現了作者其不以個人得失為念的胸襟。
根據《醉翁亭記》“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可知,禽鳥因在山林里自由生活而感到快樂,人們跟隨著太守出游,感受到盛世的快樂,太守因人們的快樂而感到快樂,這體現太守與民同樂的思想。
16.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根據【甲】文“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可知,【甲】文描寫醉翁亭的秀麗風光;
根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后文的“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可知,歐陽修在寄情山水獲得內心的快樂,但其真正的快樂是與民同樂,看到百姓安居樂業,幸福生活,內心因而覺得快樂。由此可見,【甲】文寫景是為抒發作者與民同樂的情懷。
根據【乙】文“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漢沔,其勢益張。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濤瀾洶涌,風云開闔”“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可知,作者在快哉亭上看到雄奇壯麗的長江美景,內心為之感到歡快。
根據“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可知,張夢得被貶官后居住在齊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來觀賞長江勝景的,這體現了作者對張夢得不因被貶而憂傷,樂觀看待生活中的挫折,贊賞他在哪里都能享受到生活快樂的豁達。所以【乙】文描寫快哉亭的雄奇景色,抒發了作者贊賞不以貶謫為懷、隨遇而安的曠達胸懷。
【點睛】參考譯文:
【甲】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巒,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啊。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個山間飛淌下來的,是釀泉啊。山勢回環,道路彎轉,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給它起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稱它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飲酒,喝得少也總是醉,而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賞山水的樂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罷了。
【乙】長江出了西陵峽,才進入平地,水勢奔騰浩蕩。南邊與沅水、湘水合流,北邊與漢江、沔江匯聚,水勢顯得更加壯闊。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滾滾,如同大海一樣。清河張夢得,被貶官后居住在齊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來觀賞長江的勝景。我的哥哥子瞻給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在亭子里能看到波濤洶涌,風云變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來往出沒;在夜間,魚龍在亭下的江水中悲聲長嘯。景物變化很快,令人驚心駭目,不能長久地欣賞?,F在可以在亭中的幾旁席上賞玩這些景色,這就是把亭子稱為“快哉”的原因。
17.C 18.(1)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
(2)他們稱王稱霸的謀略,都是在未做官時就早已定下的,不是做官后才學習的。 19.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 20. 先憂后樂 敬仰 懷念 贊美
【導語】【甲】以“古仁人之心”立論,通過“進退皆憂”的悖論推導出“先憂后樂”的千古名句,展現士大夫的擔當精神?!疽摇刻K軾以追慕口吻勾勒范仲淹形象,既贊其“憂天下”之志如本能天性,又以“未謀面而敬愛四十七年”的深情,凸顯賢者人格的感召力。兩文一論道一述人,共塑傳統士人的精神豐碑。
17.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名詞,思想感情/名詞,為人;
B.介詞,因為/介詞,憑借;
C.都是動詞,到;
D.動詞,推辭/動詞,告別;
故選C。
18.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
翻譯時,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本題重點詞:
(1)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王霸:稱王稱霸;略:謀略;畎畝:田野,此處指民間;仕:做官;學:學習。
19.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能力。
句意:范公的功德,大概不需要靠文章來顯揚,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別人寫的)序來流傳?!肮Φ隆笔蔷渥拥闹髡Z;“蓋不待文而顯”是對“公之功德”的陳述;“其文亦不待敘而傳”與前一句在意思上有并列關系,是分別對“公之功德”和“其文”的表述。
故斷為: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
20.本題考查綜合理解與分析能力。
第一個空,由甲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可知,這句話直接體現了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的遠大抱負。乙文第③段“公居太夫人憂,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志”也表明了范仲淹有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遠大抱負。因此,第一個空應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或“先憂后樂”。
對于乙文中蘇軾對范仲淹的三種不同情感,可以從三個段落中分別找到依據。由乙文第①段“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為人。’”可知,蘇軾讀到范仲淹的墓碑時感動流淚,表現出對范仲淹的敬仰之情;由第②段“然不敢辭者,自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可知,蘇軾從八歲起就敬愛范仲淹,至今已有四十七年,這表現出他對范仲淹的懷念之情;由第③段對范仲淹的功績和品德的贊美,以及“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可知,蘇軾對范仲淹充滿了贊頌之情,認為天下人都相信他的真誠,爭相尊他為師。
【點睛】參考譯文:
【甲】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人的表現,這是為什么呢?他們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應當心系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也不能忘記關注國家安危。這樣來說在朝廷做官也擔憂,在僻遠的江湖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乙】慶歷三年,我蘇軾才八歲入鄉校讀書,嘉祐二年,我初次參加進士考試抵達京城,這時范公已去世。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讀碑文以至于流淚,說:“我知道了他的為人?!笔迥陙砭箾]有見上一面,難道不是命運(的安排)嗎?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顯揚,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留傳。然而(我)不敢推辭的原因,(是)自從在八歲時知道敬重愛戴范公,到現在已經四十七年了。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樂毅這些人,他們輔佐人君稱王稱霸的謀略,都是在未做官時就早已定下的,不是做官后才學習的。范公在為母親守孝期間,就已有了心憂天下、實現太平的心愿。所以他寫萬言書來送給宰相,天下人都傳誦它。如今他集仁義禮樂、忠信孝悌于一身,大概就像對飲食的饑渴一樣,片刻也不能忘懷。像火的熱,像水的濕,大概是他的天性就有不得不這樣的表現。即使他隨意寫文章、說玩笑話,也一定會自然地歸結到這個宗旨上。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誠,爭相師從、尊崇他。
21.(1)命名、取名(2)遇到、碰上(3)難道(4)由此、從這里 22.(1)凡是天地間的山川、園林池塘這類景物,在春天最為繁盛。(2)既然這樣,那么登上這座樓的人,就不只是為了登高遠望、聽著管弦樂曲取樂。 23.茍七八月之間/旱苗將槁矣/或水潦橫流/浸及隴畝/略無禾苗 24.相同點:兩文均體現“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儒家情懷,將個人情感與民生疾苦相聯系。不同點:《岳陽樓記》以“先憂后樂”升華至政治理想,更具普世性;《宜秋樓記》聚焦農事豐歉,更具體務實,體現地方官的治理責任。
【導語】本文以秋景為媒,展現了“樂人之樂,憂人之憂”的士大夫情懷。通過“宜秋”之辯,巧妙將自然時序與民生疾苦相勾連。豐年則見“金穗累累”之樂,災年則聞“哭泣相對”之憂。這種“登臨興懷”的書寫模式,既承襲范仲淹“先憂后樂”的精神傳統,又以塞外屯田的特殊視角,賦予樓閣記體散文新的政治內涵。語言簡凈,情理交融。
2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
(1)句意:把這座樓命名為“宜秋”。名:命名、取名。
(2)句意:遇到豐收的年景。值:遇到、碰上。
(3)句意:難道他們的心里不憂愁嗎?寧:難道。
(4)句意:由此看來。由是:由此。
22.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重點詞語有:
(1)凡:凡是;山川:山和河流;園池:園林和池塘;之:的;于:在;春:春天;為:是;盛:繁盛,旺盛。
(2)然則:既然如此,那么;登:登上;斯:這;樓:樓閣;者:……的人;非徒:不僅僅;憑高:憑借高處;眺遠:遠望;聞:聽;管弦:管弦樂曲;為樂:作為樂趣。
23.本題考查文言句子斷句。
句意:如果在七八月間,遭遇旱災導致禾苗將要枯萎,或是洪水泛濫淹沒田野,田里幾乎看不到禾苗?!捌埰甙嗽轮g”引出假設,可以斷開;“旱苗將槁”與“水潦橫流”是并列的兩種災害情形,中間可以斷開;“浸及隴畝”是水災的結果,“略無禾苗”是災害的最終表現。據此斷句為:茍七八月之間/旱苗將槁矣/或水潦橫流/浸及隴畝/略無禾苗。
2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與概括。
相同點:兩文都未將登樓憂樂局限于個人境遇,而是與百姓生計深度綁定,彰顯儒家“心系天下”的情懷?!对狸枠怯洝分小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直接將個人憂樂置于“天下人”之后,擔憂天下人所憂的民生疾苦,喜悅天下人所樂的安定幸福,完全以百姓福祉為憂樂的核心。《宜秋樓記》中“睹禾黍之盈疇,金穗累累……則心豈不樂乎”“旱苗將槁矣……浸及隴畝,略無禾苗……則其心寧不憂乎”,更是直白地以農事豐歉定憂樂。見百姓莊稼豐收便心生喜悅,見百姓作物遭災便滿心憂慮,個人情感完全隨民生疾苦起伏,與《岳陽樓記》“憂樂系民生”的內核一致。
不同點:憂樂的聚焦維度與精神高度有別。由《岳陽樓記》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說明無論身處朝堂(執政者)還是江湖(在野者),都需心系百姓與天下;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可知,范仲淹的憂樂超脫了個人境遇的束縛,升華為“先憂后樂”的政治理想,這種理想不局限于特定身份與時代,能為所有心懷天下者提供精神參照,具有廣泛的普世價值;
由《宜秋樓記》“睹禾黍之盈疇,金穗累累,異畝同穎,則心豈不樂乎”“旱苗將槁矣,或水潦橫流,浸及隴畝,略無禾苗……則其心寧不憂乎”可知,作者憂的是轄區百姓“無禾苗則無收成”的饑寒,樂的是百姓“金穗累累則有溫飽”的安定,憂樂的范圍限定在地方治理的核心事務(農耕)上,體現的是地方官對轄區民生的具體關切,務實且貼合地方治理的實際需求。
【點睛】參考譯文:
我居住在夏地的第七年,在城東邊的金波湖南邊,挑選了一塊地勢高而干燥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樓閣。樓閣四周都是田野,靠著欄桿放眼遠望,方圓百里的景色都能盡收眼底,我把這座樓命名為“宜秋”。有位客人對我說:“凡是天地間的山川、園林池塘這類景物,在春天最為繁盛。如今您把樓命名為‘宜秋’,這大概也有什么說法吧?”我回答他說:“如今我把樓命名為‘宜秋’,其中的意義可重大了。每年七八月間,莊稼都成熟飽滿,東邊的高地、西邊的田野,一片郁郁蔥蔥、連綿成片,放眼望去沒有邊際。身負治理百姓、掌管地方事務職責的人,若遇到豐收的年景,擺下酒席邀請賓客,看見田野里滿是莊稼,金黃的稻穗沉甸甸的,不同田壟里都長出飽滿的谷粒,心里難道會不快樂嗎?可如果在七八月間,遭遇旱災導致禾苗將要枯萎,或是洪水泛濫淹沒田野,田里幾乎看不到禾苗,農夫農婦們相對哭泣,那么身負地方職責的人,難道他們的心里不憂愁嗎?既然這樣,那么登上這座樓的人,就不只是為了登高遠望、聽著管弦樂曲取樂。大概更要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把百姓的憂慮當作自己的憂慮啊。哪里是貪圖一時感官的娛樂,做這種毫無益處的事呢?由此看來,這座樓對治理地方、推行教化有很多補益,把它命名為‘宜秋’,不也很恰當嗎?”
25.C 26.(1)不因外物的好壞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衛士牧馬,踐踏了百姓莊稼,范純仁逮捕一人并(對其)處以杖刑。 27.D 28.范仲淹的“忠”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責任擔當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范純仁對踐踏莊稼的衛士處以杖刑,維護了百姓利益;發放常平倉糧賑濟百姓,并獨自承擔自私發放的責任,心懷百姓,正是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擔當和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的具體體現。
【導語】這兩篇文本展現了宋代士大夫的精神品格。《岳陽樓記》通過寫景抒情,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處世態度,最終升華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體現了范仲淹的憂國憂民情懷。《范純仁傳》則通過具體事例,刻畫了范純仁敢于擔當、為民請命的形象,其“擅發常平粟振貸”的舉動正是對父親政治理念的踐行。兩文一重議論,一重敘事,共同詮釋了宋代士大夫“忠君愛民”的核心價值。
25.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動詞,放晴/動詞,散開;
B.名詞,日光/名詞,景色;
C.動詞,派/動詞,派;
D.副詞,或許/代詞,有的人;
故選C。
26.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注意重點詞語:
(1)以:因為。物:外物。己:自己的處境。注意互文的修辭,前后句互為補充。
(2)踐:踐踏。稼:莊稼。捕:逮捕。杖:處以杖刑。
27.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A.根據第①段描寫陰雨連綿的蕭瑟之景,引發遷客騷人“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悲傷之情,第②段描寫春光明媚的明麗之景,引發“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喜悅之情可知,這兩段對比的是“因景生情”的覽物之情,而非“人生境界”;
B.根據①②段通過寫景抒發情感,重點描繪岳陽樓不同天氣下的景色,并非記敘事件,第③段以議論為主,探討“古仁人之心”,提出“先憂后樂”的政治理想可知,全文以抒情、議論占主導,記敘僅為輔助(如“乃重修岳陽樓”等短句);
C.根據甲文第③段借“古仁人”之口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大政治抱負,側重理想境界。乙文通過范純仁杖責擾民衛士、開倉放糧賑災等具體事件,展現其心系百姓、勇于擔當的品質,側重實踐行動??芍孜慕韫庞鹘?,以議論立言;乙文以事顯人,通過敘事展現人物品格。二者雖都體現“為民”思想,但核心表達方式和側重點不同,不能簡單說“核心思想一致”;
故選D。
28.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根據甲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可知,范仲淹心中的“忠”是無論身處何地,都心系國家和百姓,把國家和百姓的憂樂置于個人之上,以天下為己任,為國家和百姓的利益而不懈努力。
根據乙文中“純仁曰:‘報至無及矣,吾當獨任其責?!l粟賑之”可知,在饑荒來臨時,范純仁不顧可能面臨的責罰,果斷開倉放糧賑濟百姓,獨自承擔責任,這是將百姓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是對“忠”的具體踐行,與范仲淹心懷天下百姓的“忠”的思想一致。
【點睛】參考譯文:
【甲】像那連綿不斷的雨,接連幾個月不放晴,寒風呼嘯,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岳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在長嘯,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有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滿眼都是蕭條的景象,感慨到了極點而悲傷的心情。
至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或浮或沉,岸上與小洲上的花草,香氣馥郁,青蔥繁茂。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照耀千里,浮動的波光像跳動的金子,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人唱著歌互相應答,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榮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那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這是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中做官就應當心系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也不能忘記關注國家安危。這樣來說在朝廷做官也擔憂,在僻遠的江湖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后才享樂”。唉!如果沒有這樣的人,那我同誰一道呢?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范純仁擔任襄邑縣知縣??h有牧地,衛士牧馬,踐踏了百姓莊稼。范純仁逮捕一人并(對其)處以杖刑。(范純仁)出任慶州知州。當時秦中正遭遇饑荒,(范純仁)擅自決定打開常平倉放糧賑災。有的人指責他發常平倉所保全的百姓人數不真實。(皇上)下詔派使者核實。(那時)正值秋天大豐收,老百姓高興地說:“您實在是救活了我們,怎么能忍心牽累您呢?”晝夜爭著把糧粟歸還。等到使者到來時,(常平倉的糧食)已經沒有虧欠了。
29. 居高面下 距離 30.計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 31.(1)有一座亭子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之上,那就是醉翁亭。
(2)(草廬)年久失修,破敗漏雨,不能遮蔽風雨。 32. 記錄游蹤 落日后猶能辨蠅頭字 對松柏堅韌品質的贊賞及對清幽軒室的喜愛 33.同:都表達了對自然山水的喜愛之情。
異:【甲】文還體現出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復雜情感;【乙】文則流露出對松柏堅韌品質的贊美以及在清幽環境中獲得的閑適自得之情。
【導語】這篇文言文對比閱讀選取了《醉翁亭記》與《后知軒記》的經典片段,展現了宋代與明代文人不同的山水情懷。甲文以“樂”字貫穿,通過移步換景的筆法勾勒出滁州山水之美;乙文則以“后知”立意,在簡樸的園居生活中寄寓人生感悟。兩文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物我交融”的審美追求,但情感基調一明朗一含蓄,形成鮮明對比。
29.本題考查實詞。
①根據成語解詞法:“身臨其境”,意思是親自到了那個境地。臨:到。據此推斷“有亭翼然臨于泉上”中的“臨”同樣表達“到”并在其上的意思,可引申為“居高面下”。“有亭翼然臨于泉上”句意: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
②運用聯系語境法,“園去城二余里”,意思是園子距離城邑有二里多路。去:距離。
30.本題考查斷句。
句意:算起來栽種它們的時間才四十年,卻已經長成樹林了。
“計其植日”是動賓結構,“計”是謂語動詞,“其植日”是賓語;“才四十年是對前面“計其植日”的補充說明;“而已成林”是一個完整的陳述,表達一種結果狀態。
即斷句應為:計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
31.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臨:居高面下;
(2)歲久:年久;敝漏:破敗漏雨;蔽:遮蔽。
32.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第一空:根據【甲】文“山行六七里”可知,表明行走的路線是在山中行進六七里,“漸聞”體現出隨著行程推進,逐漸聽到水聲的過程,“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則點明最終到達的地點是醉翁亭。通過這些表述,清晰地記錄了從出發到抵達醉翁亭的游覽蹤跡,讓讀者能跟隨文字感受游覽的路徑。
根據【乙】文“園去城二余里”可知,說明所處園子與城邑的距離,“松柏之間”指出所在的具體方位,“中設一扁”提及在軒中的布置。從整體來看,是在記述從城市到南園,再到松柏間草廬(后知軒)的行蹤,把游覽過程中的位置變化呈現出來。故填寫:記錄游蹤。
第二空:根據【甲】文“有亭翼然臨于泉上”可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亭子比作“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生動形象地寫出醉翁亭的形態,讓讀者能直觀想象出亭子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樣子。
【乙】文需從文中找善用修辭寫景物的句子,根據“落日后猶能辨蠅頭字”可知,可看作運用夸張的修辭,正常情況下落日后光線變弱,此處說還能辨認蠅頭小字,突出軒的“疏朗空洞”、明亮程度,通過這種修辭展現后知軒的特點。所以【乙】文對應填:落日后猶能辨蠅頭字,體現要素二“善用修辭寫景物”。故填寫:落日后猶能辨蠅頭字。
第三空:【甲】文“寄情山水,記述了宴酣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歐陽修描繪滁州山水美景,寫山間朝暮、四時之景,又寫滁人游、太守宴等場景,把自己對山水的喜愛,與民同樂的情懷融入這些景與事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凸顯主旨。
【乙】文作者改造草廬為軒,根據“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歲寒然后知”可知,松柏在寒冬展現出堅韌品質,作者借對松柏的描述,以及對改造后軒室的記述,流露出對松柏這種堅韌品格的贊賞,同時也有對后知軒的喜愛之情,是把情感融入到對松柏、軒室的描寫中,故填寫:對松柏堅韌品質的贊賞及對清幽軒室的喜愛。
3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相同點:
根據【甲】文第②段“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可知,詳細描繪醉翁亭周邊朝暮、四時景色的變化,如早上山林霧氣散開,傍晚云霧聚攏山洞昏暗,春天野花飄香,夏天樹木繁茂成蔭等,作者陶醉于這些自然景致,“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直接表明因欣賞山水美景而獲得無盡樂趣,體現對自然山水的喜愛。
根據【乙】文“園去城二余里,無雜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計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松柏之間,有一草廬……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前后為門,疏朗空洞,落日后猶能辨蠅頭字”可知,描述南園中的松柏成林之景,以及草廬改建為后知軒后的清幽環境,作者常來此園躲避喧囂,對園中的松柏、軒室等景致進行細致呈現,能看出其對這處自然山水(園景)及清幽環境的喜愛,愿在此處尋得寧靜。
不同點:
根據【甲】文第①段中“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歐陽修被貶滁州,他在醉翁亭與客飲酒賞景,不僅自己享受山水之樂,還關注滁人的游樂,體現出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和情懷。同時,他借寄情山水,排遣因仕途不順帶來的抑郁等復雜情緒,山水之樂承載著他個人情感與政治理想的雙重寄托。作者仕途遇挫,在山水間尋找慰藉,將個人的抑郁、煩悶融入對山水的欣賞與游樂中,以山水之美、游樂之趣來舒緩內心的不暢,讓自然山水成為排解憂愁的出口。
根據【乙】文“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歲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為軒,孰謂斯名不情稱哉”可知,松柏是后凋之材,要在歲寒時才顯露出其堅韌品質,借對松柏的描述,贊美松柏在寒冬中堅守、不屈的品質,實則也可能是作者自身追求這種堅韌品格的體現。
作者因城市中人事繁雜、應酬勞累,到南園躲避喧囂,改建草廬為后知軒后,軒室疏朗空洞,環境清幽,“落日后猶能辨蠅頭字”展現出在此處可享受寧靜、專注的氛圍,流露出在這清幽環境中遠離紛擾,獲得閑適、自在、愜意的心境。
兩文在對自然山水喜愛的基礎上,【甲】文有著與民同樂和排遣抑郁的獨特情感,【乙】文則側重于對松柏品質的贊美和在清幽處得閑適的情感,情感異同通過具體文段內容得以體現。
【點睛】參考譯文:
【甲】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巒,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啊。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個山間飛淌下來的,是釀泉啊。山勢回環,道路彎轉,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給它起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稱它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飲酒,喝得少也總是醉,而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賞山水的樂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罷了。
要說那太陽出來而林間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而山谷洞穴昏暗了,這明暗交替變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開放而散發出幽微的香氣,美麗的樹木枝繁葉茂而--片濃蔭,秋風浩浩,天氣晴好,霜露潔白,水流減少,石頭裸露,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乙】我家住在城里,人事繁雜,應酬讓人勞累。老母親健在,按禮不能遠離,每天只能到南園躲避喧囂。南園距離城邑二里多,沒有其他雜樹,柏樹大約有三百株,松樹只有五棵,算起來栽種的時間才四十年,卻已經長成樹林了。松柏之間,有一間草廬,年久失修,破敗漏雨,不能遮蔽風雨,而且矮小狹窄,就像坐在陷阱里一樣。不得已只好改建它。拆掉茅草,用瓦片覆蓋屋頂,左右兩邊設置窗戶,前后造了門,(使得草廬)開闊明亮,太陽落山后還能辨認出蠅頭小字。里面掛了一塊匾額,用“后知軒”來命名它。松柏都是到了冬天才凋謝的棟梁之材,必須經過嚴寒才能顯現出它們的品格;而且居住的這間四面明亮的屋子叫做“軒”,誰說這個名字與實際情況不相稱呢?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云港市| 鄯善县| 濮阳市| 沈阳市| 汤原县| 教育| 贺州市| 黄骅市| 阳谷县| 贡嘎县| 通许县| 库尔勒市| 弋阳县| 康定县| 察隅县| 盈江县| 大关县| 富顺县| 神农架林区| 巴马| 武功县| 射洪县| 新乡市| 阿鲁科尔沁旗| 怀远县| 澜沧| 屯留县| 腾冲县| 宁国市| 酒泉市| 象山县| 隆安县| 皮山县| 沈阳市| 南昌县| 突泉县| 元朗区| 玉门市| 饶平县| 桐乡市| 洪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