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單元文言文閱讀專項集訓卷-2025-2026學年語文七年級上冊統編版(202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甲】《詠雪》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乙】道韞風韻高邁,嘗居家遇雪。叔父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鹽空中差可擬。”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后適凝之,凝之弟獻之嘗與賓客談議,詞理將屈,道韞遣婢白獻之曰:“欲為小郎解圍。”乃施青綾步鄣自蔽申獻之前議客不能屈。(選自《晉書·列女傳》)【丙】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巖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節選(謝道韞《泰山吟》)1.下列對【乙】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嘗”,曾經,與“臥薪嘗膽”的“嘗”意思不相同。B.“悅”,高興,與“賞心悅目”的“悅”意思相同。C.【甲】中除了“大笑樂”,表示“快樂”,還有一個表示快樂的詞是“欣然”。D.“屈”有使……屈服、委屈、使彎曲等義項,據語境推測,“客不能屈”的“屈”意為“使……屈服”。2.【乙】文畫橫線部分有三處需斷句,正確的三處是( )乃施A青綾步鄣B自蔽C申獻之前議D客不能屈。3.請將【甲】【乙】兩文畫折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未若柳絮因風起。(2)后適凝之。4.【甲】【乙】兩文有哪些相同之處?5.謝道韞的“才慧”在三則材料中使如何體現的?請結合內容簡析。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甲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乙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俄而雪驟 驟:急B.未若柳絮因風起 因:因為C.君與家君期日中 期:約定D.下車引之 引:拉(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與兒女講論文義 君與家君期日中B.俄而雪驟 相委而去C.水何澹澹 白雪紛紛何所思D.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下車引之(3)對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A.友人生氣地說:“真不是人啊!和別人期待前行,卻放棄別人離開了。”B.友人生氣地說:“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約定前行,卻放棄別人離開了。”C.友人生氣地說:“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約定前行,卻舍棄別人離開了。”D.友人生氣地說:“真不是人!和別人期待前行,卻舍棄別人離開了。”(4)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詠雪》中,從“公欣然”和“公大笑樂”可以看出謝安與家人們親密無間的感情和把玩詩句的雅興。B.《陳太丘與友期行》中,“元方入門不顧”表現了他對友人“無信”“無禮”的鄙棄,表現了他嫉惡如仇的性格特點。C.甲,乙兩文皆用對比,甲文謝朗“撒鹽空中”的比喻對比謝道韞“柳絮因風起”的巧妙應答D.古代很多優秀的人物都是從小就聰慧伶俐,這從甲文中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和乙文中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對子罵父,則是無禮”等可以看出。閱讀下面【甲】【乙】兩段選文,完成下題。【甲】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世說新語·方正》【乙】謝安幼年諫兄謝奕作剡令①,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②罰乃至過醉而猶未。太傅時年七八歲,著青布褲,在兄膝邊坐,諫④曰:阿兄,老翁可念⑤,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⑥。曰:“阿奴⑦欲放去邪?”遂遣之。《世說新語》【注釋】①剡,shàn縣名;令,指縣令,十縣的行政長官。②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太傅:官名,這里指謝安。④膝邊:膝上。“邊”是泛向性的,沒有確定的方位意義,④諫(jiàn):規勸。⑤念:伶憫;同情。⑥容:面容,臉上的神色。⑦阿奴,對幼小者的愛稱。這里是哥哥稱呼弟弟。7.給【乙】文中畫線句子斷句(斷兩處)。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猶未已8.解釋下列加粗字的意思。(1)下車引之 (2)元方入門不顧(3)未已 (4)欲放去邪9.翻譯下面兩句話。(1)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2)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10.依據課文內容回答。(1)《陳太丘與友期行》出自《世說新語》的《方正》篇,文中哪些地方能體現出陳元方的“方正”?(2)你認為《謝安幼年諫兄》應該出自《世說新語》的哪一篇?請從下面四個選項中選擇你認為正確的一項( )A.德行 B.聲語 C.雅量 D.政事11.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選自《世說新語箋疏》)[乙]晉文公①攻原②,與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罷兵而去。士有從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③諫曰:“夫原之食竭力盡矣,君姑④待之。”公曰:“吾與士期十日,不去,是亡⑤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遂罷兵而去。原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乃降公。(選自《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有刪改)注:①晉文公:晉國的君主。②原:諸侯國的名,原國。③左右:身邊的侍臣。④姑:姑且,暫且。⑤亡:失去。(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語。①相委而去②元方入門不顧③與大夫期十日(2)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詞語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與人期行 與兒女講論文義(《詠雪》)B.則是無禮 險躁則不能治性(《誡子書》)C.夫原之食竭力盡矣 夫君子之行(《誡子書》)D.乃降公 乃悟前狼假寐(《狼》)(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友人慚,下車引之。②至原十日而原不下,罷兵而去。(4)甲文中陳元方駁斥客人的語言有什么特點?(5)從友人和晉文公的表現可知,誠信是與人交往的前提。由此你會聯想到《<論語>十二章》中的哪句話?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選自《世說新語·方正》)【乙】荀巨伯①遠看友人疾,值胡②賊攻郡③,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④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⑤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⑥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選自《世說新語·德行》)【注釋】①荀巨伯:東漢徐州人,官至長沙知府。②胡:中國古代泛指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數民族,秦漢時一般指匈奴。③郡:古代的行政區劃,這里指城。④既:已經。⑤汝:你。⑥相謂:相互議論。12.結合釋義方法,解釋下面文言語句中加點的詞。文言語句 釋義方法(供參考) 釋 義值胡賊攻郡 【查閱詞典】①價值,價錢;②貨物和價錢相當;③指有意義或有價值,值得;④遇到,碰上。 (1)值: (填序號)友人語巨伯曰 【結合語境】聯系上下文推斷 (2)語:吾今死矣,子可去 【參考成語】人去樓空 (3)去: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課內遷移】相委而去 (4)委:13.用“/”給【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選出最恰當的一項( )A.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B.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C.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D.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14.話語能反映對人對事的態度。聯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畫橫線的人物話語,完成表格中的相關任務。文段 人物話語 【任務一】用現代漢語寫句子的意思 【任務二】結合加點詞語分析人物態度甲文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1) 元方直接指出父親友人的“無信”“無禮”,表達了對其的不滿與批駁。乙文 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 (2) (3)15.【甲】文強調和朋友交往的一個原則是“ ”,【乙】文則表現了古人所崇尚的“ ”。(分別用原文中的一個字填空)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劉義慶《陳太丘與友期行》)【乙】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①,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②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③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④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猙惡可怖;冕小兒,恬⑤若不見。(宋濂《王冕讀書》)【注釋】①已:止,罷。②已而:不久,過后。③曷:何,怎么,為什么。④依:投靠。⑤恬:安然。16.下列對句子和詞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丘舍去”的“去”與“冕因去”的“去”,意思相同,都是“離開”的意思。B.“元方入門不顧”的“顧”指回頭看,“恬若不見”的“若”指像……一樣。C.“門外戲”中的“門”是詞類活用,名詞作動詞,在句中指在門外。D.“父命牧牛隴上”是省略句,完整的句子應該是“父命(其)牧牛(于)隴上”。17.用“/”給下列句子斷句。(限斷三處)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18.請翻譯下列句子。(1)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2)友人慚,下車引之。19.【甲】文中的元方和【乙】中的王冕兩個兒童的人物形象,各有其性格特點,你更喜歡哪一個?結合選文說說你的理由。 【甲】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A)。——《詠雪》【乙】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B)!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陳太丘與友期行》20.請參考“方法提示”,解釋句中加點的詞。方法提示 詞語 解釋結合字形推測 俄而雪驟 (1)聯系常見成語 陳太丘與友期行 (2)根據語境推斷 未若柳絮因風起 (3)組詞解釋意思 友人慚 (4)21.通過辨別文言語句末尾的語氣詞,我們能夠體會句子的語氣。請揣摩句子語氣,將“哉”“也”還原到兩文括號內。方法提示:“哉”表示感嘆或反問語氣;“也”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A( ) B( )22.請用給下列句子補上標點符號。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3.請把下句翻譯成現代漢語。撒鹽空中差可擬。24.【甲】文中的“公大笑樂”和【乙】文中“友人慚”描寫手法上有何相似之處?有何表達效果?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節選自《世說新語》)【乙】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節選自《世說新語》)2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俄而雪驟 驟:急。B.撒鹽空中差可擬 差:差點。C.陳太丘與友期行 期:約定。D.待君久不至,已去 去:離開。26.下列句子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白雪\紛紛何\所似 B.未若\柳絮\因風起C.君與家\君期\日中 D.元方\入\門不顧2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文中的對話都用了對比的手法。甲文中把“撒鹽空中差可擬”和“未若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進行比較,贊賞了謝道韞的文采。乙文中將客人的行為和元方的行為進行比較,贊賞了元方的有禮有節。B.兩文的對話皆圍繞雙方的“矛盾沖突”展開。甲文中的人物對話圍繞“白雪紛紛何所似”進行,乙文中的人物對話圍繞“太丘舍去”進行。C.兩組選文均展現兒童的優秀品質。甲文中兄子反應迅速,兄女比喻精妙;乙文中元方有理有據,睿智回應友人“對子罵父”的行為,突出了元方懂禮識義、聰慧機智的性格特征。D.兩組選文語言簡練。甲文只用“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一句,便可看出作者更贊賞謝道韞的才氣;乙文最后一句僅“引”字就寫出友人的慚愧示好。28.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2)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第2單元文言文閱讀專項集訓卷-2025-2026學年語文七年級上冊統編版(2024)》參考答案1.B 2.BCD 3. 不如比作柳絮憑借風飄起。 后來(謝道韞)剛嫁給王凝之(時)。 4.(1)人物相同:謝安、謝朗(胡兒)、謝道韞(兄女)都出現。(2)事件相同:都是在下雪天,謝安問雪像什么,謝朗用撒鹽比喻,謝道韞用柳絮比喻,謝安贊賞。(3)對話相同:謝朗說“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4)結局相同:謝安非常高興。 5.詩才敏捷:【甲】【乙】以柳絮喻雪,妙喻得謝安贊賞;辯才出眾:【乙】中替小叔解圍,駁倒賓客;志趣高遠:【丙】以“秀極沖青天”寫泰山,氣象宏大顯才情。【導語】甲文通過家庭雅集場景,以“撒鹽”“柳絮”之喻對比,凸顯謝道韞詩才敏捷;乙文擴展其人生片段,既復現詠雪佳話,又增補“步障解圍”軼事,塑造其才辯形象。兩文皆用對話刻畫人物,甲文簡凈雋永,乙文敘事綿密,共同完成對這位才女“林下之風”的經典書寫。丙詩則以雄渾筆法暗合其氣度,構成互文印證。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意思。B.乙文中“安大悅”的意思是謝安非常高興。悅:高興;“賞心悅目”是指美好的情景使人心情舒暢。悅:使……愉悅。二者意思不同。故選B。2.本題考查文言據悉斷句。句意:于是(道韞)放置青綾屏障,把自己遮擋起來,申述王獻之之前的議論,客人不能使她理屈。“乃施青綾步”表意完整,說明謝道韞采取的具體行為;“自蔽”是對“施青綾步鄣”目的的補充說明;“申獻之前議”獨立表意,指后續的行為動作;“客不能屈”表意完整,表明客人的反應。據此斷句為:乃施青綾步鄣/自蔽/申獻之前議/客不能屈。故選BCD。3.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重點詞語有:(1)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因風:乘風;起:飛舞。(2)后:后來;適:女子出嫁;凝之:王凝之(人名)。4.本題考查對比閱讀。由甲文“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可知,場景是在寒雪天的家庭聚會時,謝安主動開啟關于雪的討論,謝朗用撒鹽作比,謝道韞用柳絮比喻,謝安高興地大笑;由乙文“道韞風韻高邁,嘗居家遇雪。叔父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鹽空中差可擬。’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可知,情境為謝道韞居家遇雪,謝安發起對雪的問詢,謝朗以散鹽比雪,謝道韞用柳絮比雪,謝安很高興。據此可概括出:兩文事件相同,都以雪天為背景,由謝安率先對雪的形態發起詢問,謝朗用撒鹽作比,謝道韞用柳絮喻雪,謝安很高興。由甲文“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兄子胡兒曰……兄女曰……”可知,出現的人物有:謝安、謝朗(胡兒)、謝道韞(兄女);由乙文“叔父安曰……安兄子朗曰……道韞曰……”可知,謝安(叔父安)、謝朗(叔父安)、謝道韞也在乙文中出現。由此可知,兩文人物相同,都有謝安、謝朗、謝道韞。由甲文“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可知,謝朗用撒鹽來比擬雪,謝道韞以柳絮喻雪;由乙文“安兄子朗曰:‘散鹽空中差可擬。’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可知,謝朗以散鹽比雪,謝道韞用柳絮比雪。據此可概括出:兩文對話相同,謝朗都以鹽類事物比喻雪,謝道韞都以柳絮比喻雪。由甲文“公大笑樂”可知,謝安對孩子們的詠雪回答呈現出愉悅的反應;由乙文“安大悅”可知,謝安對此次詠雪相關情況流露出喜悅的態度。據此可概括出:兩文結局相同,謝安對詠雪相關的情況都表現出喜悅的態度。由甲文整體圍繞謝安與子侄輩詠雪展開,凸顯出家庭文化交流的氛圍;由乙文既涉及詠雪,又展現謝道韞為弟解圍的事,也體現出家族中文化互動等情況。據此可概括出:兩文都展現出謝安家族里文化交流、成員互動的場景。5.本題考查人物形象。由甲文“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可知,謝道韞在謝安詢問雪之喻時,迅速以“柳絮因風起”為喻,既貼合雪的輕盈飄灑之態,又兼具詩意美感,連謝安都為之欣然,足見其詩才敏捷;由乙文“道韞派遣婢女告訴王獻之說:‘想要為小郎解圍。’于是放置青綾屏障把自己遮擋起來,申述王獻之之前的議論,客人不能使她理屈”可知,面對王獻之與賓客論理將敗的困境,謝道韞主動解圍,隔著屏障便能清晰申述觀點、駁倒賓客,展現出極強的邏輯思辨能力與辯才;由丙詩“秀極沖青天”一句可知,謝道韞描繪泰山時,以“沖青天”的宏大意象勾勒泰山的巍峨壯闊,用詞大氣、意境雄渾,從中可看出她眼界開闊、志趣高遠,進一步體現其才情。【點睛】參考譯文:【甲】謝安在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給子侄輩的人講解詩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大體可以相比。”另一個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乘風飛舞。”謝太傅高興地大笑起來。(她)就是謝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乙】道韞風度氣韻高雅超逸,曾經在家中遇到下雪天。叔父謝安說:“(這雪)像什么呢?”謝安哥哥的兒子謝朗說:“把鹽撒在空中大體可以相比。”道韞說:“不如比作柳絮乘風飛舞。”謝安非常高興。后來(謝道韞)剛嫁給王凝之(時),王凝之的弟弟王獻之曾經和賓客談論義理,將要理屈詞窮,道韞派遣婢女告訴王獻之說:“想要為小郎解圍。”于是(道韞)放置青綾屏障,把自己遮擋起來,申述王獻之之前的議論,客人不能使她理屈。6.(1)B(2)A(3)C(4)B【導語】這兩篇文言短文分別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小片段描繪,展現出人物的性格與文化素養。甲文《詠雪》描述了謝安一家利用自然景象即興創作詩句的才情和輕松和樂的家庭氛圍,反映了東晉士大夫的雅趣和文學修養。乙文《陳太丘與友期行》則展示了陳元方年紀雖幼但舉止穩重、辯才無礙的特點,突顯出其品性和對信義、禮儀的看重。這兩篇文章通過鮮明的對比和簡潔的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并彰顯傳統文化中誠信與智慧的價值。【詳解】(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B.有誤,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風飛舞。因:趁,乘;故選B。(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與:都是連詞,和,跟;B.而:與“俄”連用,“俄而”,不久、一會兒/連詞,表承接;C.何:副詞,加強語氣,多么/代詞,什么;D.之:人名中的一個字/代詞,指代元方;故選A。(3)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期行”中“期”的意思是“約定”,“期行”即“相約同行”,“期待前行”翻譯錯誤,A、D 選項排除;“相委而去”中“委”的意思是“舍棄”,而不是“放棄”,B 選項“放棄”翻譯不準確。所以正確的翻譯應該是 “友人生氣地說:‘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約定前行,卻舍棄別人離開了。’”;故選C。(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辨析。B.有誤,在《陳太丘與友期行》中,元方“入門不顧”確實體現了他對友人“無信”“無禮”的不滿。但說他“嫉惡如仇”過于嚴重。元方只是一個孩子,他的行為主要是在維護自己父親的尊嚴,表達對友人不守信和對自己父親不尊重的氣憤,而不是具有“嫉惡如仇”這種比較強烈的、針對社會不良現象的性格特點;故選B。【點睛】參考譯文:【甲】謝安在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和他子侄輩的人講解詩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風吹柳絮滿天飛舞。”太傅大笑起來。她就是謝安大哥謝無奕的女兒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乙】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出行,約定在中午。過了中午還沒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七歲,在門外玩耍。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現在已經離開了。”朋友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7.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猶未已。 8.①拉;②回頭看;③停止;④離開。 9.①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②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憐,怎么可以做這種事! 10.(1)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禮的重要;第三,他的辯駁有理有據,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門不顧”的行為,維護了父親和自己的尊嚴。(2)A。【導語】【甲】選自《世說新語·方正》,展現了陳元方的聰明機智和正直。年僅七歲的元方對失信的友人進行了有理有據的回擊,體現了他的聰慧和品格中的剛正不阿。【乙】出自《世說新語》,展示了幼年謝安的同情心和勸諫之能。小小年紀即能認知不當行為并規勸兄長,體現出謝安的仁愛之心和早慧。兩則故事皆通過兒童視角,以簡練的文字生動刻畫了人物亮點,啟示人們對道德倫理的思考。7.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句意:謝奕用烈酒懲罰他,以至于(他)喝到過度醉酒,然而(謝奕的懲罰行為)還沒有停止。“謝以醇酒罰之”表明謝奕用烈酒懲罰老翁,語義完整;“乃至過醉”進一步說明懲罰導致的結果;“而猶未已”與前文形成轉折關系。故斷為: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猶未已。8.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①句意: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②句意: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顧,回頭看。③句意:卻還不停罰。已,停止。④句意:要把他放走嗎?去,離開。9.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①非,不是。期,約定。委,舍棄。去,離開。②念,伶憫,同情。何,怎么。10.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的理解。(1)根據“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可知,陳元方指出友人不按時赴約是不講信用的行為,表明他懂得“信”的重要;根據“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可知,陳元方認為友人對著孩子罵他的父親是沒有禮貌的,體現出他懂得“禮”的重要;根據“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可知,陳元方面對友人的指責,條理清晰地反駁,有理有據,且表現得落落大方;根據“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可知,陳元方在友人試圖緩和關系時,以“入門不顧”的行為,維護了父親和自己的尊嚴。(2)根據乙文“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中可知,謝安七八歲就會規勸哥哥不能以懲罰人為樂,說明他自小就懂得尊敬老人。文章表現了人物的高尚品德,所以應歸到“德行”篇。故選A。【點睛】參考譯文:【甲】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是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客人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乙】謝奕擔任剡縣縣令的時候,有一個老翁犯了法,謝奕用烈酒懲罰他,以至于(他)喝到過度醉酒,然而(謝奕的懲罰行為)還沒有停止。謝安當時只有七八歲,穿著青布褲子,在哥哥謝奕的膝蓋旁邊坐著,勸說道:“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憐呀,怎么可以這樣做呢!”謝奕于是改變了臉色,說道:“弟弟你想要放他走嗎?”就把老翁打發走了。11.(1)①舍棄 ②回頭看 ③約定(2)D(3)①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②到達原地十天,卻沒有攻下原國,文公鳴金后退,收兵離開原國。(4)有理有據、落落大方、不卑不亢、機智勇敢。(5)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導語】甲文選自《世說新語》,講述了少年陳元方禮貌且堅定地捍衛父親的信譽。通過小元方的機智反駁,展現了他雖年幼但對禮義和誠信的深刻理解,以及對父輩的尊重和保護。全篇以對話為主,展現細膩而生動的情節,反映出中國古代對于禮儀和信用的重視。乙文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描述了晉文公為了堅守諾言,寧愿放棄對原國的軍事征伐,體現了領袖為了誠信而放棄實際利益的高尚風范。通過文公的堅定決策與左右的勸諫形成對比,突顯出信守諾言的重要性,強調了誠信在治理國家和處理內政外交中的關鍵作用。【詳解】(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①句意為: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委:舍棄。②句意為: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顧:回頭看。③句意為:于是和大夫約定在十天內收兵。期:約定。(2)本題考查文言一詞多義。A.相同,和;B.相同,就;C.相同,助詞,的;D.不同,于是,就/才;故選D。(3)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①重點詞語:慚,感到慚愧;引,拉,牽拉。②重點詞語:至,到達;下,攻下;去,離開。(4)本題考查文言文語言特點。從甲文“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可知,陳元方首先指出客人“日中不至,則是無信”,明確表明客人不按時到達是不守信用的行為。他進一步指出客人“對子罵父,則是無禮”,表明客人對元方父親的不尊重是無禮之舉。這兩個論點緊密相連,邏輯清晰,條理分明,有效地反駁了客人的無理指責。陳元方雖然年幼,但他在反駁客人時,能夠引用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如守信用、尊重長輩)作為依據,使得他的反駁更加有理有據。言語條理清晰,有理有據,態度不卑不亢,不因為對方是大人而畏懼,據此可知,陳元方駁斥客人的語言有理有據、落落大方、不卑不亢、機智勇敢。(5)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理解。甲文中根據“過中不至,太丘舍去”“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可知,友人失信在前,無禮在后;乙文根據“至原十日而原不下,罷兵而去”“吾與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可知,晉文公信守承諾,得到原國人認同,誠心歸順。說明誠信是與人交往的前提,可聯想到《<論語>十二章》中的“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句話。【點睛】參考譯文:【甲】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正午,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客人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乙】晉文公攻打原國,和大夫約定在十天內收兵。到達原地十天,卻沒有攻下原國,文公鳴金后退,收兵離開原國。有個從原國都城中出來的人說:“原國三天內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進諫說:“原國城內糧食已經吃完了,兵力耗盡了,君主暫且等一等吧。”文公說:“我和大夫約定十天,如果不離開的話,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國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離開。原國人聽到后說:“有像他那樣守信用的君主,能不歸順他呢?”于是投降了晉文公。12.(1)④ (2)告訴/對……說 (3)離開 (4)舍棄 13.C 14. (您)中午沒有到來,是不講誠信;對著孩子辱罵他的父親,是沒有禮貌。 敗壞道義來求得生存,難道是我荀巨伯的行為嗎? “豈”“邪”加強了反問語氣,表現了荀巨伯與朋友共患難的堅定決心和對敗義求生行為的不齒。 15. 信 義【導語】文章通過兩個故事展現了古人信義與道德操守的不同體現。甲文中,陳太丘的兒子元方雖然年幼,卻表現出對信義和禮節的深刻理解,面對父親的友人不恭的指責進行理直氣壯的回應,顯示出家庭教育的成功以及他自身的機智和正直。乙文中,荀巨伯在友人危難時不棄不離,展現出古人重義輕生的高尚品質。兩篇文言文共同反映了古代社會對誠信、禮儀和義氣的高度重視,啟示我們在生活中要守信知義、勇于擔當。12.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根據查字典法,推測“值”選④,代入句中,句意:正好遇上胡人來攻城。句意通順合理,故選④。(2)根據文章中胡賊攻郡,友人對巨伯說的話,可知“友人語巨伯曰”的“語”是“告訴、對……說”的意思,句意:朋友對荀巨伯說。(3)根據成語推斷法,“人去樓空”指住在樓里的人已經走了,留下一座空樓。去:離開。據此推斷“吾今死矣,子可去”的“去”理解為“去”。“吾今死矣,子可去”句意: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趕快離開吧。(4)聯系課文解釋:“相委而去”的意思是:丟下我走了。委:舍棄。據此可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的“委”理解為“舍棄”。“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句意: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棄他而離開。1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句意:大軍一到,整個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獨自停留在這里?“大軍至”表明胡人軍隊到來這一事件,語義完整,應斷開;“一郡盡空”描述軍隊到來后的結果,即整個郡都空了,可獨立成句;“汝何男子”是對荀巨伯的質問,“而敢獨止”則是進一步強調他獨自停留的行為,這兩部分聯系緊密且與前面形成對比轉折,所以在“汝何男子”后斷開;故斷句: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故選C。14.本題考查句子翻譯和分析。(1)重點詞:日中,正午;至,到;則,就;信,守信用;禮,禮貌。(2)重點詞:以,來;豈,難道;邪,嗎。(3)“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這是荀巨伯對友人勸他離去時的回答,意思是:敗壞道義來求生,這難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嗎?這是個反問句,加強了肯定的語氣。“豈……邪”這一句式由“豈”和“邪”兩部分組成。“豈”表示反問,“邪”表示疑問。荀巨伯的回答通過反問的形式,表達出強烈的反問語氣,表明了他不會丟下友人而逃走的做法,表現了他要與朋友共患難的堅定決心,和對“敗義以求生”行為的不屑態度。15.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概括。在【甲】文中,由“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可知,陳太丘與友人約定日中出行,友人過了中午還沒有到,陳太丘就離開了,這體現了陳太丘對約定時間的重視,是守時守信的表現。而友人遲到,就是沒有遵守約定,違背了誠信原則。元方指出友人“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強調了誠信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因此用原文中一個字概括甲文強調的和朋友交往的一個原則即“信”。在【乙】文中,荀巨伯在胡人攻城、一郡人都逃走的情況下,因為友人有病而選擇留下陪伴友人,他不肯“敗義以求生”,這種行為體現了他對朋友的深情厚誼和重義輕身的高尚品質。他沒有因為危險而拋棄朋友,甚至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這是非常難得的。真正的朋友就應該在困難時刻相互扶持,不離不棄,而不是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而舍棄朋友。因此,乙用原文中的“義”字表現了古人所崇尚的道德準則。【點睛】參考譯文:【甲】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正午。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乙】荀巨伯到遠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來攻城。朋友對荀巨伯說:“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趕快離開吧!”荀巨伯說:“我遠道而來看望你,你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來求生,這難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嗎?”胡人軍隊已經來到,問荀巨伯說:“大軍一到,整個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獨自停留在這里?”荀巨伯回答說:“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棄他而離開,寧愿用我的性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胡兵聽后相互議論說到:“我們這些不懂道義的人,卻要攻入這個講究道義的國家!”于是調回外出打仗的軍隊,整個城都因此獲救。16.C 17.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 18.(1)(王冕)傍晚回家,忘記了他放牧的牛,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2)友人感到慚愧,便下車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 19.示例一:我更喜歡元方。他聰慧機智,講誠信、懂禮貌,面對友人指責能據理反駁;剛正不阿,友人道歉仍“入門不顧”。其品質值得學習。示例二:我更喜歡王冕。他勤奮好學,放牛時偷入學舍,夜晚借光苦讀,執著求知的態度令人敬佩。【導語】《陳太丘與友期行》展示了少年元方的機智與勇敢,他在面對成年人不講信重時,不卑不亢地指出對方的過錯,體現了他守信重禮、富有膽識的性格。《王冕讀書》刻畫了王冕頑強追求知識、不怕困難的形象。盡管生活艱辛,他仍借助微弱的燈光在佛像旁夜讀,表現出其對求知的執著與勇氣。通過兩個不同情境下的人物刻畫,反映了兒童時期不同的成長經歷與性格特質,突出了教育與環境對兒童人格發展的重要影響。16.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和句式。C.“門外戲” 中的“門”不是詞類活用,“門外”是一個表示方位的短語,在句中作狀語,意思是“在門外”。故選C。17.本題考查斷句。句意:夜里,(王冕)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分析:根據句子表達的意思和動作的先后順序來斷句。“夜潛出”是說夜里偷偷出來這一行為,可單獨斷開;“坐佛膝上”描述出來后坐在佛像膝蓋上這個動作,是一個表意完整的部分;“執策映長明燈讀之”則是接著說明坐在那之后拿著書就著燈光讀書的情況,這又是一個意思連貫的內容;“瑯瑯達旦”是說讀書的聲音一直持續到天亮,也是一個獨立表意的部分。故斷句為:夜潛出 / 坐佛膝上 / 執策映長明燈讀之 / 瑯瑯達旦。18.本題考查譯句。重點詞語:(1)暮:傍晚。歸:回來。怒:生氣。撻: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代詞,他(王冕)。(2)慚:感到慚愧。引:拉。之:代詞,他(元方)。19.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可以喜歡元方。根據【甲】文中的“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可知,元方聰慧機智,面對友人不講信用且無禮的指責,能夠條理清晰地據理反駁,維護父親的尊嚴。再從“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能看出他剛正不阿,即使友人已經認識到錯誤并想要示好,他依然堅持自己的態度,沒有輕易妥協。他身上講誠信、懂禮貌以及剛正的品質很值得我們學習,所以更喜歡元方。可以喜歡王冕。根據【乙】文中的“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以及“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可知,王冕勤奮好學,在本該放牛的時間偷偷跑去學堂聽書,并且聽完就能默默記住,晚上還借著長明燈的光刻苦讀書,哪怕周圍環境不佳也絲毫不受影響,這種對知識執著求知的態度著實令人敬佩,因此更喜歡王冕。【點睛】參考譯文:【甲】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正午。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便不再等候就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僅七歲,正在家門外玩耍。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朋友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乙】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的時候,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父親大怒,打了他一頓。過后,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于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夜里,他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20.(1)急 (2)約定 (3)趁、乘 (4)慚愧 21. 也 哉 22.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3.把鹽撒到空中大概(大體)可以比擬(相比)。 24.“公大笑樂”和“友人慚”都運用了神態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手法,分別表現了“兄女”(謝道韞)的聰慧機敏和元方的方正懂禮。【導語】《詠雪》與《陳太丘與友期行》均展現了古代家庭教育的智慧與兒童的機智。前者通過詠雪比喻,體現了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家族文化的傳承;后者則通過守信與禮儀的探討,展現了兒童的正義感與家教之嚴。兩篇文章都以簡短的故事,寓教于樂,富含哲理,既展現了古代家庭的和睦氛圍,也傳遞了誠信、禮儀等傳統美德,引人深思。20.本題考查文言實詞。(1)結合字形推測:“驟”本義指馬快速奔跑,引申泛指奔跑。又引申為一般的急速、急切。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驟:急。(2)聯系常見成語:不期而遇:沒有約定而遇見。指意外碰見。期:約定。據此,“陳太丘與友期行”中“期”可理解為“約定”,句意: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3)根據語境推斷:“未若柳絮因風起”,意思是不如比作柳絮乘風飛舞。因:趁、乘。(4)組詞解釋意思:慚,本義指羞愧。可組詞“慚愧”。句意:朋友感到慚愧。21.本題考查文言虛詞。根據方法提示,“也”通常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在《詠雪》一文中,“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是在對前文所述的女子身份進行確認和說明,所以A處應填“也”;“哉”通常表示感嘆或反問語氣,在《陳太丘與友期行》一文中,“非人哉”是友人對陳太丘不守信用的行為表示不滿和憤慨的感嘆句,所以B處應填“哉”。22.本題考查文言斷句。句意: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正午,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陳太丘與友期行”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意思是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所以在此處斷句。“期日中”是“期行”的具體時間,即相約在正午時分,所以在此處斷句以區分時間和事件。“過中不至”表示友人過了正午還沒到,這是對友人行為的描述,所以在此處斷句。“太丘舍去”是陳太丘因為友人失約而離開的行為,與前面的描述形成對比,所以在此處斷句。“去后乃至”是友人到達的時間,即陳太丘離開后他才到,這是對友人行為的進一步描述,所以在此處斷句。正確斷句為: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說明約定的行為和時間,句意完整,其后使用句號;“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敘述友人失信和陳太丘的離去,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句尾使用句號;其余斷句點,使用逗號分隔即可。據此作答。23.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注意重點詞語: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擬,相比。24.本題考查描寫手法和表達效果分析。在甲文中,“公大笑樂”中的“大笑樂”是對謝太傅神態的描寫。通過這一神態,從側面反映出兄女“未若柳絮因風起”這一比喻的精妙,展現出兄女的聰慧機敏。謝太傅因兄女的回答而感到愉悅與贊賞,以他的反應側面烘托出兄女的才情出眾。乙文中“友人慚”,通過描寫友人的神態,展現了他因自己的失信和無禮行為而感到羞愧和尷尬。這種羞愧和尷尬是元方通過有理有據的辯駁所引發的,從而從側面表現了元方的方正懂禮和機智勇敢。據此作答即可。【點睛】參考譯文:甲謝安在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給子侄輩們講解文章的義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在空中撒鹽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個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乘風飛舞。”太傅大笑起來。她就是謝無奕的女兒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乙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正午,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25.B 26.B 27.B 28.(1)謝太傅在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給子侄輩們講解文章的義理。(2)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導語】這兩則選自《世說新語》的故事通過簡練的語言和生動的對話,展現了古代人物的智慧和風度。甲文中,謝道韞以“柳絮因風起”形象地比喻雪景,顯示出她的才情和機智,贏得了謝太傅的贊賞。乙文中,年僅七歲的元方面對友人的無禮指責,冷靜而有理地回應,體現了他的聰慧和禮儀。兩則故事不僅展示了人物的優秀品質,還通過對比手法突顯了他們的機智與風度,給人以深刻的印象。25.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B.句意:把鹽撒在空中大體可以相比。差:大體;故選B。26.本題考查文言斷句。A.句意: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白雪”是主語,“紛紛”是后置定語,“何所似”表疑問,故應斷為:白雪\紛紛\何所似;B.正確。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風起舞。“未若”是狀語,“柳絮”是主語,“因風起”是謂語。故斷為:未若\柳絮\因風起;C.句意: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家君”是對自己父親的謙稱,中間不能斷開。“君與家君”是主語,“期”是謂語,“日中”是補語,故應斷為:君與家君\期\日中;D.句意: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元方”是主語,“入門”是謂語,“不顧”是狀語后置,故應斷為:元方\入門\不顧;故選B。27.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B.甲文的對話,是在和諧的氛圍中進行的,沒有沖突;乙文的沖突是圍繞“無信”“無禮”展開的;故選B。28.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有:(1)內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兒女,泛指小輩,包括侄兒侄女;文義,文章的義理。(2)慚,感到慚愧;引,拉、牽拉;顧,回頭看。【點睛】參考譯文:甲謝太傅在一個冬雪紛飛的日子里,把子侄輩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們一起談論詩文。不一會兒,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個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憑乘風而飛起。”謝太傅聽了開心地大笑起來。她(謝道韞)就是謝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也是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乙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出行,約定在正午。過了正午還沒到,陳太丘丟下他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七歲,在門外玩耍。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現在已經離開了。”朋友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君子啊!和我相約同行,卻丟下我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