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賞景探情——寫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聯讀兩篇文章內容上有何共同點?寫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聯讀《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中寫景的文段是哪幾段?分別寫了怎樣的畫面?活動一 賞景物3秋晨小院圖4秋槐落蕊圖5秋蟬殘鳴圖6-10秋雨話涼圖11秋果奇異圖4月下荷塘圖5塘上月色圖6荷塘四周圖秋晨院落圖秋槐落蕊圖秋蟬殘鳴圖云散雨霽誰點綴,橋頭斜影嘆秋涼。秋雨話涼圖《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中作者筆下北京的秋天各有什么特點?作者用了哪些手法表現這些這點的?學習任務一 賞景物《故都的秋》:寧靜清閑、孤寂落寞《荷塘月色》:朦朧寧靜 、淡雅柔和清、靜、悲涼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凄清蕭瑟,孤寂落寞。《故都的秋》視聽結合視覺:冷色系=選擇衰敗蕭索的意象聽覺:以動襯靜很高很高碧綠的天色 ——一椽破屋 ——破壁腰 ——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靜對)牽牛花的藍朵——(細數)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純凈高遠靜謐陳舊衰敗 滄桑感寧靜悠閑些許落寞清閑 落寞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蕭索衰敗殘破寥落一碗濃茶 ——雖苦,味甘所描繪的景物無一不顯示出環境清幽、蕭瑟,透露出作者寧靜悠閑中的孤寂落寞。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寫出了觀賞景物時的心態、動作,表現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之情。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清,靜,悲涼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輟。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①多感官描寫:聽覺,嗅覺,觸覺。營造出了清閑靜謐的氛圍。②細節描寫: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 ,感受作者清閑寧靜的心境和潛意識中的惆悵落寞。《故都的秋》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秋蟬的哀鳴渲染故都之秋寂寥悲涼的氣氛。【蟬的意象】蟬,古代稱為“蟪蛄”。《莊子》說:“蟪蛄不知春秋”,寓意生命短暫。蟬的叫聲較為凄楚、哀切、悲涼,是以古人文人多借此渲染凄清的氛圍。“寒蟬凄切,對長亭晚”——柳永《雨霖鈴》“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趙彥端《點絳唇·憔悴天涯》《故都的秋》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地說:“唉,天可真涼了-----”“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故都的秋》“秋雨圖”里加入“都市閑人”有怎樣的作用?他們是故都秋景中不可或缺的人文元素。他們的悠閑、散淡與北平秋天那種寧靜、閑適的氛圍完美融合,生動地展現出故都獨有的生活節奏與文化氣息,使秋的“清”“靜”“悲涼”更具生活底蘊與歷史厚重感。為什么要在寫秋雨的時候插入一段人物對話?①借對話點出“一場秋雨一場涼”,秋雨加重了秋意;②展現北平老百姓生活的安適、悠閑、自在;③秋雨圖中的橋頭的對話這種日常的生活圖景與前文破屋、牽牛花、槐蕊等平凡細小的事物呼應,展現出日常生活中的秋景之美。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作者為什么不寫果子成熟時,而寫“淡綠微黃”的將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①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了,便無清秋佳景可賞玩;②“淡綠微黃”所呈現出的是一種清、靜的淡色,它與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獨特情感體驗相一致。《故都的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以比喻寫荷葉的高而直的自然舒展之美以擬人和比喻手法,寫出荷花的柔美多姿,不染纖塵,以及月色下荷花的晶瑩閃光以擬人手法寫水的靜寂無聲,含蓄有情。以通感手法把嗅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寫出荷香斷斷續續、若有若無的狀態。素淡寧靜的月下荷塘圖自上而下由遠及近動靜結合《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瀉 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的比喻,以動寫靜,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浮 寫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的景象,以動寫靜,描繪霧的輕飄狀態洗 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鮮艷欲滴的狀態畫 有人的動作含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宣紙上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顯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以通感手法把視覺轉化為聽覺,用名曲優美和諧的旋律比喻“光和影”的和諧,烘托出一種溫馨的氛圍。朦朧優雅的塘上月色圖《荷塘月色》以動寫靜正側結合比喻通感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疊詞的運用讀來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 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樹木之多,夜色濃重的特點。擬人和比喻手法,既寫出當時夜深的情景,也暗含了作者淡淡的哀愁。襯托的手法,寫蟬聲、蛙聲的熱鬧,意在襯托作者依然苦悶哀愁的心情。清幽熱鬧的荷塘四周圖由遠及近,視聽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荷塘月色》1.形象美鮮明的比喻、強烈的襯托、生動的擬人、傳神的通感。2.語言美語言通俗流暢,疊詞節奏鮮明、動詞準確形象、描述傳神。3.意境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思考:朱自清筆下的《荷塘》“美”在哪里?活動二:知人論世,感受文章悲涼美思考: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為何是“清靜悲涼”的?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為何是清幽寧靜、素淡朦朧的?郁達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陽城一個破落的書香之家。父親在他不滿三歲時就去世了。父親去世后,祖孫六人全靠母親縫補洗衣,節儉度日。日本侵入家鄉,母親被夾在墻中活活餓死。哥哥被日偽漢奸暗殺。才九歲的姐姐,也被迫當童養媳。郁達夫在他的自傳中說:“我所經驗到的最初的感覺,便是饑餓;對于饑餓的恐怖,到現在還在緊迫著我。”社會的腐敗、時代的黑暗給郁達夫的心靈帶來了憂郁、苦悶的傷痕,形成了他內向憂郁的性格。此外辛亥革命的失敗,也給所有愛國知識分子增添了新的憂郁和苦悶。這時期的郁達夫正求學于嘉興、杭州。少年離鄉,受到“錦衣肉食的鄉宦人家子弟”的歧視,使他處在極度的憂郁苦悶之中,成為一個“孤獨者”。中國古典文學中常有“悲秋”的傳統,郁達夫深受這一傳統影響。留日十年,受日本“物哀美學”影響“物哀說”:在人世無常中玩味的悲哀,從殘缺與不完美中發現趣味。物哀說的幾個重要美學特征:寂靜為美,殘缺為美,死亡為美。物哀:事物引發的內心感動,大多是一種低沉悲愁的情感、情緒。悲與美是相通的。《荷塘月色》寫作背景本文寫于1927年7月“四一二”政變之后的清華園,此時南方還在進行著血雨腥風的屠殺。正是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的時候。朱自清認為:“在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時候,衰頹與騷動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一法……在這三條路里,我將選擇哪一條呢?……我既不能參加革命或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 才可以姑作安心地過日子……此時的朱自清正處在反感于國民黨的“反革命”,又對共產黨的革命心存疑慮,陷入了孤獨苦悶的心情中。在混亂的社會和生活的壓力下,朱自清想找個精神避難所,神往于個人的自由世界。但他是個愛國民主主義者,又為此感到不安與自譴。因而內心充滿了矛盾。故都的秋 清、靜、悲涼荷塘月色清幽寧靜、素淡朦朧(淡淡喜悅和哀愁) 社會環境黑暗。寫于1934年,連年戰亂,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 社會一片混亂,寫于1927年7月,由于蔣介石叛變革命白色恐怖籠罩全國。 與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 朱自清想找個避難所,神往于個人的自由世界。 與中國文人傳統的悲秋情結有關。 他是個愛國民主主義者,又為此感到不安與自譴。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1948年初,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最后階段,6月,北平學生掀起了反對美國扶植日本軍國主義的運動。當時,朱自清身患重病,又無錢醫治,但他毫不猶豫地在寫著“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舍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的宣言上簽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療無效,12日逝世。那時他年僅50歲。臨終前,朱自清以微弱的聲音諄諄叮囑家人:“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國面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后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面粉!”學習任務二 探情感《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都寫的是北京的景色,在這兩位作者的筆下,這同一座城市的風景有何不同?篇目 描寫景物 景物特點 作者情感《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破屋 天色 鴿聲 日光 牽牛花 秋草槐樹 秋蟬 秋雨 涼風 秋果荷塘 荷葉 荷花 流水 月色灌木 楊柳 遠山 蟬聲 蛙聲清、靜、悲涼朦朧寧靜淡雅柔和悠閑自在喜愛享受淡淡的寧靜和喜悅活動二:知人論世,感受文章悲涼美思考:①郁達夫對“清、靜、悲涼”“故都的秋”是什么感情?作者是怎么表達對故都秋的這種情感的?②朱自清走過“荷塘月色”尋到寧靜了嗎?多次寫到南國之秋用意何在?北國之秋的特點:“清 ” 、“靜”、“悲涼”感受:“想飽嘗一嘗”南國之秋的特點:“慢 ”、“潤”、“淡”感受:“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對比,襯托,突出北國之秋“清凈悲涼”的特點,表達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眷戀之情,感人至深。南國的秋北國的秋本體喻體黃酒白干1.溫和,味潤稀飯饃饃2.清淡,味淺鱸魚大蟹黃犬駱駝4.機巧靈秀味短3.鮮嫩,味淡濃烈,味烈厚重,味深醇美,味濃樸實沉穩味久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最大的區別是什么?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描寫當時“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荷塘月色》探究作者的游蹤和情感變化脈絡行蹤軌跡: 情感脈絡:出家門——小煤屑路——荷塘月色——荷塘四面——回家——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卻很好。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便覺是個自由的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文章形成了一種圓形結構移步換景通荷路景采蓮舊俗荷塘四周月下荷塘塘下月色(小路)(小路)(荷塘)寫作特色1.圓合型結構——雙線索2.語言優美,生動形象⑴采用多種修辭手法⑵巧妙運用動詞3.情景交融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復雜感情。同時也寄托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以及思鄉之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荷塘月色》主題思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