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 找春天【教學目標】1.認識“脫、襖”等14個生字,會寫“沖、尋”等10個字,會寫“春天、尋找”等9個詞語。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注意語氣和重音。3.能說出文中孩子們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樣的。【教學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讀出文中感嘆句、問句的語氣和句子的重音。【教學難點】能說出課文中孩子們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樣的,體會春天的美好,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 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認識“脫、襖”等14個生字,會寫“沖、姑、娘、仔、吐、柳、桃”7個字,正確讀寫“春天、姑娘、野花”等9個詞語。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讀出文中感嘆句、問句的語氣和句子的重音。【教學過程】一、歌曲導入,初識春天1.唱歌曲,說春天。(1)教師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學生跟唱。(2)教師提問:誰能說說自己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呢?(3)今天,讓我們跟著經紹珍爺爺一起去尋找春天吧!2.教師出示課題并板書:找春天。教師與學生一起書空課題,學生齊讀課題。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1.教師播放朗讀視頻,學生看邊聽邊欣賞春天的畫面。2.學生按要求朗讀課文。(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圈出生字,畫出新詞。(3)標一標段落序號。3.教師提問:這篇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4.學認字。(1)指名讀不帶拼音的生字,師生評議。(2)教師提示:“遮”跟“觸”是翹舌音,“嫩”的聲母是“n”。(3)開火車讀帶拼音的生字。5.讀詞語。(1)指名讀不帶拼音的詞語,老師評議并正音。(2)開火車讀帶拼音的詞語,學生互評。6.交流識字方法。7.解釋詞語:(1)看圖解詞:柳枝、桃花、杏花。(2)動作解詞:蕩秋千、躲躲藏藏。三、學習1-3自然段。1.教師提出要求:自讀第1-3自然段,想一想:“我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找春天的?教師板書:出門尋找春天2.學習第1自然段。教師指導朗讀第1自然段。教師引導學生關注這是兩個感嘆句,以歡呼起筆,飽含著驚喜。“來”字要讀出重音,讀出激動、興奮的心情。3.學習第2自然段。(1)教師提出要求:給第2自然段的動詞“脫掉、沖出、奔向”加上圓點,并說一說這幾個加點的詞語表達了孩子們怎樣的心情。教師板書:脫、沖、奔(2)教師指導朗讀,生齊讀。4.學習第3自然段。(1)指名讀第3自然段,教師點評,播放朗讀音頻示范。(2)教師提出要求:給第3自然段的詞語“害羞、找哇、找哇”加上圓點,給“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劃上橫線。(3)教師提問:從這個自然段你體會到了什么?(4)教師指導朗讀:兩個疊詞要讀得輕而緩。重音放在“找”上,“哇”要讀得氣息深長,讀出孩子們的耐心和期待。(5)同桌互讀、小組賽讀。5.拓展:春天還像什么?你能寫一寫嗎?四、指導書寫1.出示本課生字,學生拼讀,教師正音。視頻演示筆順,學生書空。學生讀詞語并拓展組詞。2.教師提出要求:圈出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的字,并說說書寫時要注意什么。3.重點指導“姑、娘、柳、桃”容易寫錯的地方。2.找春天(第二課時)【教學過程】一、復習回顧1.復習詞語:指名學生讀詞語,學生互評。2.復習課文內容:齊讀課文1-3自然段,回憶“我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找春天的。二、學習4-7自然段1.教師提出要求:朗讀課文第4-7自然段,邊讀邊思考:春天這個害羞的小姑娘藏在哪里?2.教師提問:孩子們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樣的?教師板書:春天的樣子(1)“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教師提問:“探”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小草是春天的眉毛。教師板書:小草 春天的眉毛(2)“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教師提問:“早開”說明了什么?為什么說早開的野花是春天的眼睛。教師板書:野花 春天的眼睛(3)“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教師提問:為什么說樹木吐出點點嫩芽是春天的音符?教師板書:嫩芽 春天的音符(4)“解凍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聲吧?”教師提出要求:注意傾聽音頻播放的小溪的聲音,并思考:為什么說小溪叮叮咚咚是天的琴聲?教師板書:小溪 春天的琴聲教師總結:孩子們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樣的?4.朗讀第4-7自然段。教師指導:標紅詞語聲音拖長,尾音上揚,一起來讀一讀吧!5.小練筆: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樣的?仿照例句,說一說吧!例句: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三、學習第8自然段。1.教師提出要求:自讀課文第8自然段,思考:(1)孩子們是怎么找到春天的?(2)孩子們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2.教師指導朗讀。“春天來了!我們看到了她,我們聽到了她,我們聞到了她,我們觸到了她。”教師提出要求:找出句中的動詞并畫上橫線,思考這句話應該怎么讀?教師板書:找到春天 看 聽 聞 觸3.借助圖片理解“桃花、杏花枝頭笑”。4.拓展,“她”還可以在梨花上做什么?5.教師總結:孩子們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樣的?四、指導書寫1.指導書寫“尋、蕩、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