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3張PPT)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1)豪放派:中國宋詞風格流派之一。北宋詩文革新派作家如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都曾用“豪放”一詞撰文評詩。第一個用“豪放”評詞的是蘇軾。(2)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時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囂。“婉約派”豪放派(1)婉約派:作為中國宋代詞壇的一個重要流派,婉約派以婉轉含蓄著稱。(2)特點:該流派的作品多聚焦于描繪男女情感,結構精巧而細致,音韻悠揚和諧,語言流暢而清雅,展現出一種柔和的美感。(3)代表詩人:包括李煜、柳永、晏殊、歐陽修、秦觀、周邦彥以及李清照(宋代最杰出的女性詞人)等。(3)代表詩人:包括蘇軾、辛棄疾等。蘇軾的詞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他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一)作者介紹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1094年)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1101年)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中國著名作家林語堂曾評價過一個古人,說他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他是一個大文豪,畫家,偉大的書法家。他是一個釀酒實驗家,水利工程師。他是一個假道學的反對派,瑜伽術的修煉者,佛教徒。他是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月下的漫步者。一、林語堂評價蘇軾(二)歐陽修評價蘇軾歐陽修對蘇軾評價最出名也是最經典的是:“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對蘇東坡的激賞之情溢于言表。宋仁宗嘉祐二年歐陽修擔任這一年的科舉考試的主考官。發現其中一篇十分精彩,想排為第一,但他那時對蘇軾的才學還缺乏更深入的了解,恰好他的弟子曾鞏也是這次考試的考生,于是他推測這篇文章可能是曾鞏寫的,他想他作為主考官把自己的弟子列為第一,豈不是“徇私情”嘛,為了避嫌他將此文列為第二名。誰知最后結果一揭曉,歐陽修傻了,原來這篇本該排名第一的文章是蘇軾的考卷,他把人家蘇軾活生生的給“坑”成了第二名!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后人評價:“全才式的藝術巨匠”其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蘇黃”“蘇辛”“歐蘇”“宋四家”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中國文學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三:人生際遇王安石(變法)蘇軾富有戲劇的“不幸” :1、黨派之爭。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一場旨在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的改革運動,故亦稱熙寧變法。熙寧變法開始,統治集團分裂為新舊兩黨,元祐時期司馬光執政“盡廢新法”,打擊、排斥新黨,加劇了分裂的趨勢,新舊兩黨勢同水火。2、蘇軾的性格真摯不矯飾,耿介直言。3、有獨立的政治取向和政治操守。蘇軾反對新法,對王安石路線始終持保留態度。由于蘇軾與變法派的政見不合,遭受排擠。蘇軾自覺在朝廷無法立足,于是申請外任。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職期間,蘇軾看到了新法執行過程中的諸多流弊。像青苗法、食鹽專賣法等,蘇軾都極為反感,于是便形諸吟詠,加以批評和諷諫。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1079年八月八日,蘇軾被押送至京城御史臺(又稱烏臺)受審,史稱“烏臺詩案”。被貶居黃州四年。1085年五月至1089年三月,哲宗立,廢新法,朝廷“舊黨”當政,49歲的蘇軾被重新啟用,還朝后的蘇軾,官位節節攀升,本有著大好前程,但他不顧個人前程,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不滿重新得勢的“舊黨”無端打壓“新黨”,盡廢“新法”,他直言上諫,認為應當保留“新法”有利的部分,因而又得罪于“舊黨”,于是他再次請求外放。因此蘇軾既得罪了新黨,也不容于舊黨。 由此可見,蘇軾是個堅持己見者,他并不依附于任何黨派,他的政治主張永遠是:利國利民。這首詞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當時作者四十七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余。蘇軾由于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而被貶,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于是四處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緒。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磯,此處壯麗的風景使作者感觸良多,更是讓作者在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因寫下此詞。詩“窮而后工”寫作背景初讀課文三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liǎo),雄姿/英發。羽扇/綸(guān)巾,談笑間,檣( qiáng )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huán)酹(lèi)/江月。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整體感知1.請具體說下,本文哪些寫赤壁,哪些言懷古?上闋:描寫赤壁之景下闋:抒發懷古之情2.本首詞的過渡句是哪一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結合課下注釋,解決重點字詞,疏通文意。東 淘 風流人物 故壘 雪 遙想初嫁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 檣櫓 灰飛煙滅故國 尊 酹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特殊句式:作品賞析四品讀詩句分析討論蘇軾的豪放體現那些方面?一:賞豪放之景二:憶豪放之人大江千古大江給人以氣勢磅礴的感覺,空間廣闊。千古讓我們想到了歷史,想到時間之悠久,古今人物之眾多,把時間的概念擴大了。滾滾東去的長江——滔滔歷史長河(具象、有形)(抽象、無形)虛實結合蘇軾立于赤壁,首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意境開闊,氣象恢弘明代郎瑛《東坡赤壁考》:“殊不思周瑜破曹者,在今武昌之嘉魚,自有壁上周瑜破曹處數字。東城之游,自在黃州。”一、 歷史上的赤壁寫赤壁,詩人為什么題“人道是”?說明了什么?蘇東坡糊里糊涂,游錯了地方,以為那個地方就是三國時期的古戰場,大發思古之幽情,寫出這首古今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而他真正游歷的是黃州的赤鼻磯。黃岡赤鼻磯湖北黃岡赤壁(東坡赤壁)蘇軾的赤壁--赤鼻磯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很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鼻磯;又因為山崖陡峭如一面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而赤壁何須問出處?東坡本是借山川。——(清)朱日浚東坡赤壁:黃州赤壁——文赤壁周郎赤壁:湖北蒲圻縣——武赤壁(當年三國古戰場的赤壁)文武赤壁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描繪了怎樣的赤壁之景?賞析上片寫景,這種磅礴的氣勢是通過寫景詞句中哪些字體現的?用了什么手法?一:蘇軾的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亂“凌亂,寫出巖石山崖的險怪,參差不齊。”穿““插入”,夸張,突出山崖陡峭,高聳入云。”拍““拍擊”,擬人,突出驚濤駭浪的力度之大。”卷“”彎卷“,寫出浪花洶涌的氣勢之大。”雪“比喻,指浪花千層,繪形繪色,蔚為壯觀。從姿態、氣勢、色彩等方面描繪赤壁的奇景和長江的氣勢,也暗寫了下闋赤壁之戰驚心動魄的場面,富有動感,表現了作者豪邁的意氣。雄渾蒼涼、 意境宏闊江山如畫視覺聽覺面對如此壯闊的大江奇景,詞人發出了怎樣的感慨?“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上片末句有何作用?“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承上“江山如畫”是對眼前之景的概括。啟下“一時多少豪杰”,如畫的江山,正是英雄建功立業,馳騁征伐之處。過渡,承上啟下,由寫景到寫人二:赤壁之戰中的周郎遙想公瑾當年。在眾多的風流人物中,蘇軾把目光集中到了周瑜身上,周瑜是赤壁大戰的絕對主角。周瑜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周瑜,字公瑾,廬江舒縣人,少年統兵,建安三年(197),24歲即出任孫策的中郎將,孫策與周瑜兩千人馬,鎮守長江要津牛渚圻,軍中皆呼之為“周郎”。赤壁之戰時,周瑜34歲,人到中年。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領40萬大軍(號稱80萬),一線兵力二十多萬。由荊州順江東下,攻打東吳。周瑜領精兵3萬,與之對抗。用黃蓋詐降,火燒曹軍。二:電影中的周郎(3)照片:《赤壁》是由吳宇森執導的歷史戰爭題材電影,由梁朝偉、金城武,張豐毅,張震,林志玲等聯袂出演。該片講述了東漢末年時期,丞相曹操率領80萬大軍進攻赤壁,和只有5萬人的天才軍師諸葛亮、大都督周瑜之間的激烈一戰。該片于2009年1月7日在中國上映。在這部影片中,梁朝偉飾演的周瑜,一個殺伐決斷的赳赳武夫。二:歷史中的周郎(4)我們再看看史書中記載的周瑜形象。下面一段文字是周瑜給孫權的一段上疏: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于烏林,走曹仁于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三國志·周瑜傳》這完全是一個斬將拔旗的武夫形象。二:蘇軾眼中的周郎“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周瑜“雄姿英發”——英姿勃發。“羽扇綸巾”——風流儒雅、才華橫溢。“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周瑜形象:足智多謀、建功立業——正面描寫插入“小喬初嫁了”這一細節有何作用 用美人襯托周瑜雄姿英發,英俊瀟灑,更顯得周瑜年少有為。正如西楚霸王項羽,身邊若沒有美人虞姬,便少了些許柔情。一個細微之處,一個女子的入場,便使整首詞有了無限情思。而蘇軾被貶黃州之前,早已經歷了喪妻之痛。兩相對比,更抒發了蘇軾內心的無限感慨。以美人襯英雄,更突出周瑜的年輕有為,風流倜儻、春風得意。——側面烘托二:蘇軾眼中的周郎在蘇軾筆下的周瑜,卻是另一番模樣。“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把一個“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赳赳武夫,變成了手拿羽毛扇,頭戴綸巾的軍師、智者,風度翩翩,指揮若定。把以弱搏強、充滿兇險的、血腥的赤壁之戰,詩化為周瑜“談笑間”便“檣櫓灰飛煙滅”。完全淡化了戰爭的殘酷,極力凸顯周瑜指揮若定、決勝千里、輕松瀟灑的形象。(二)原文探究——下闕周瑜年齡幸福美滿英俊儒雅東吳都督功成名就反襯自己內心的失意與傷感蘇軾仰慕英雄懷古傷己34生活外表職位際遇47屢遭不幸早生華發團練副使功業未就1、圍繞赤壁可懷想的人物那么多,為什么詞人獨獨懷念周瑜 對比對周郎建功立業的羨慕對自己壯志難酬的慨嘆早生華發的悲涼被貶黃州的無奈周瑜情場、官場、戰場,場場得意蘇軾黃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由周瑜想到自身,詩人發出了怎樣的感慨?由憑吊周郎而聯想到作者自身,借周瑜的“雄姿英發”反襯自己的“早生華發”,表達了詞人壯志難酬的苦悶。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盡的大江之畔,就把這杯酒敬給千古不變的江月。三:東坡的赤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三:東坡的赤壁如何看待“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所表現出來的作者的人生態度? 是積極還是消極?這句有兩種解釋,一種理解是此時蘇軾善于自我解脫,自解自慰,比較達觀;一種理解是此時的蘇軾有些消沉,憤懣無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兩方面都得顧及到才好,不能過分強調哪一方面。蘇軾此時已經47歲了,他被貶謫到黃州,游覽赤壁美景,如畫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別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年華老大,功業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名垂青史,已經立下赫赫戰功。而自己還可能如周瑜那樣嗎?想到這,肯定心境蒼涼,消沉之情是難免的。 三:東坡的赤壁——但是,蘇軾畢竟是蘇軾,他并沒有真的消極,他又特別想得開,蘇軾可能在想,所有的風流人物都已經隨著歷史的潮水而被滌蕩了,即使周瑜這樣的人物不也是“浪淘盡”了嗎?人生就如同夢境一般,何必過于執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別灑脫,把酒灑在地上祭奠江月。人生短暫,而江月永恒,“一樽還酹江月”拿一杯酒,且祭奠江中之月,脫離苦悶,讓精神獲得自由,表現出的是一種積極曠達之風。 三:東坡的赤壁 1080年二月至1084年四月,蘇軾貶居黃州這四年,蘇軾參禪問道,重新審視自己。他從一個激揚文字、針砭時弊的士大夫,變成一個耕耘田間、地地道道的農夫,完成了從“蘇軾”到“蘇東坡”的華美蛻變。他變得樂觀豁達、從容通透,變成了今天我們大家喜愛的模樣。他人生中的那些顛峰之作,也多產生于黃州,如繪畫作品《瀟湘竹石圖》;如書法作品《黃州寒食帖》;如文學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后赤壁賦》等等。 黃州成就了蘇軾,蘇軾也成就了黃州。他精通詩詞、繪畫、書法,擁有一個充盈的精神世界,再艱難也沒有放棄。1089年七月至1092年八月,蘇軾多次請求外放獲準,蘇軾任杭州知州,潁州知州,揚州知州等。 其間蘇軾的主要政績: 1,為抗擊瘟疫、施醫贈藥,興建我國首家公立醫院“安濟坊”。 2,大興水利,疏浚大運河,疏浚杭州西湖,潁州西湖 ,修筑蘇堤。3,叫停前任知州蔡京搞的面子工程“萬花會”; 4,上書朝廷赦免民眾多年積欠; 5,恢復漕運,維護船商船夫利益。三:東坡的赤壁1094年十月至1097年四月,蘇軾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在惠州的兩年多里,蘇軾雖為“犯官”,沒有實權,但他通過倡議、募捐等方式為百姓辦了不少實事、好事,如建橋修路、疏浚惠州西湖、推廣秧馬、設計“自來水”工程等。1097年七月至1100年六月,蘇軾被貶至儋州 在儋州的三年里,為百姓做了不少實事、好事:他帶領百姓挖井取水,指導大家耕作方法,開辦學堂,講授四書五經等著作,培養了海南第一位舉人姜唐佐和第一位進士符確,極大地推動了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三:東坡的赤壁蘇軾人生思想的特點是”雜“:既表現為儒釋道思想因素同時存在貫穿他的一生,又表現為這三種思想因素經常相互自我否定。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原有矛盾,但是蘇軾卻以“外儒內道”的形式將其統一起來:任職時期,以儒家思想為主,貶居時期,以佛老思想為主。佛老思想作為排遣苦悶的精神武器。儒(拿得起) 釋(放得下) 道(看得開)蘇軾的人生思想縱觀蘇軾的一生,可以說是歷盡艱辛,大起大落的一生。但蘇軾的一生,又始終是樂觀的一生,積極進取的一生。他經歷過無數坎坷,但始終坦然面對人生中的逆境。這種身處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種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曠達胸懷;又始終不放棄對人生的熱愛,對美好事物追求的態度,就是蘇軾的人格魅力所在。三:東坡的赤壁蘇軾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明明那么不凡,卻活出了平民的樣子;明明那么艱難,卻活出了高貴的樣子。今天留下的許多有關蘇軾的記載,都是調侃、打趣的段子,可見他的內心始終處在一種放松自如的狀態。這種狀態,或許就來自才華帶來的巨大自信與通透,與人無爭,卻又厚道真誠。被貶黃州,他說“長江繞郭知魚美”。被貶嶺南,他說“不辭長作嶺南人”。被貶海南,他說“海南萬里真吾鄉”。不懼坎坷磨難,率真瀟灑一生。生命的力量,正體現在失意時的堅強與瀟灑。蘇軾的人生境界體現了中國文人最理想的境界。[應用角度]執著、淡泊、面對挫折、享受生命等。三:東坡的赤壁精神突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