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語文園地一學習了本單元課文,大家對“讀文章,想畫面”有了哪些閱讀體驗和收獲?第一課時我能根據文章的描寫想象畫面。如讀《觀潮》,我仿佛看到了錢塘江潮由遠及近、奔騰而來的樣子。交流平臺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我能想象文章中描寫的聲音。如讀《走月亮》,我似乎就聽見潺潺的溪流聲、秋蟲的鳴叫聲……秋蟲唱著,夜鳥拍打著翅膀,魚兒躍出水面,潑剌聲里銀光一閃……讀文章,我還能“聞”到味道……從課文的某句話中“聞”到了什么味道?為什么會這樣?讀《走月亮》時,我似乎聞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和果園里各種果子的甜香。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從果園那邊,飄來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還是紫葡萄?都有。讀《觀潮》時,我仿佛看到了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的情景,仿佛聽到了觀潮的人發出的贊嘆聲。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沸……讀《秋晚的江上》時,我仿佛看見了倦鳥歸巢、夕陽西照江面的景象,似乎聽到了鳥兒發出的疲憊的鳴叫。讀《繁星》時,我仿佛看見了繁星滿天的景象,感受到了星星溫柔的光芒。想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從多種感官角度去理解課文內容,會對課文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華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觸覺嗅覺聽覺詞句段運用人聲鼎沸 鑼鼓喧天 震耳欲聾 響徹云霄低聲細語 竊竊私語 鴉雀無聲 悄無聲息luóxuānlónɡchèxiāoqiǎo讀下面的詞語,你想到了什么畫面?人聲鼎沸 鑼鼓喧天 震耳欲聾 響徹云霄低聲細語 竊竊私語 鴉雀無聲 悄無聲息luóxuānlónɡchèxiāoqiǎo形容聲音大,表示十分歡樂、熱鬧等。表示聲音小,形容十分安靜。在讀這些詞語時,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上面一組詞語突出的是聲音大,讀它們的時候我想到了節日里大街上的景象,我想這樣描繪:元宵節到了,大街上到處張燈結彩,鑼鼓喧天。有舞獅子的,扭秧歌的, 猜燈謎的……歌舞聲,歡呼聲,震耳欲聾;煙花騰空飛起,精彩綻放,響徹云霄。下面一組詞正好相反,描寫的很安靜,甚至沒有聲音的畫面。讀它們時我想到了靜寂的月夜,我覺得可以這樣描述:太陽落下了,不知什么時候,月亮悄無聲息地升起來了,星星在低聲細語地交談著。空曠的原野鴉雀無聲,偶爾傳來一兩聲響動,想必是蛐蛐在竊竊私語。風 煙花雷雨 小狗選一個事物,用上一兩個加點的詞語描述它,再寫下來。霎時 頓時 忽然過了一會兒 一會兒工夫. .. .. . .. .. .. . .. .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表示時間短暫的詞語我寫的是風,用到的詞語是忽然、頓時:剛剛還晴空萬里,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人們頓時慌作一團,紛紛找地方躲避。我寫的是雷雨,用到的詞語是霎時、一會兒工夫:雷聲隆隆,暴雨霎時從天而降,一會兒工夫,道路就被淹沒了。我寫的是煙花,用到的詞語是霎時:朵朵煙花在空中絢麗綻放,滿天的星星霎時失去了光彩。我寫的是小狗,用到的詞語是忽然、過了一會兒:過了一會兒,小狗豆豆發現我還沒有把骨頭丟給它,忽然耷拉下腦袋,一臉失望的表情。第二課時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書寫提示書寫要點:1.字的中心要在橫格的中線上,保持水平。2.字距要均勻,標點符號和字之間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3.認真對待每次寫字,養成提筆寫字的好習慣。日積月累鹿 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唐]王維zhài王維(701—706,一說699—761) 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王維參禪悟理,精通詩、書、畫、音樂等,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著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存詩約400首。創作背景唐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下購置輞川別業(在今陜西省藍田縣西南)。鹿柴是王維在王川別業的勝景之一。輞川有勝景十二處,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鹿 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zhài詞語解析通“寨”“砦”,用樹木圍成的柵欄。只又延伸拓展說一說下列寫景的名句分別描寫的是何地、何時的景色。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西北 邊塞下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唐 王維《使至塞上》).大漠 落日西斜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大林寺 四月桃花盛開.你還知道哪些寫景的古詩詞名句?語文園地一【教學目標】1.能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梳理、總結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2.能根據詞語想象畫面,并和同學交流。3.能用一兩個表示時間短暫的詞語,描繪所選事物,并寫下來。4.養成提筆就練字的良好習慣;朗讀、背誦古詩《鹿柴》。【教學課時】 2課時第1課時【教學過程】一、 談話導入本單元的課文我們都已經學完了,回顧這幾篇課文,我們運用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一起感受了自然之美。我們一同勾勒畫面,仿佛眼前再現了那波瀾壯闊的錢塘江大潮;我們一同細聽呢喃,仿佛聽到我和阿媽走月亮的歡笑和溪水潺潺;讓我們流連忘返的,還有那歸巢的倦鳥和草地里那只悠閑自得的花牛,零零總總似繁星閃耀。邊讀邊想象,把文字轉化成可以感知的畫面、聲音、味道,就能夠入情入境,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那同學們能根據課文內容來說一說你是如何通過邊讀邊想象畫面來想象自然之美的嗎。交流平臺預設1:我能根據文章描寫想象畫面。如讀《觀潮》,我仿佛看到了錢塘江潮由遠及近、奔騰而來的樣子。(課件出示觀潮相關語句)預設2:我能想象文章中描寫的聲音。如讀《走月亮》,我似乎就聽見潺潺的溪流聲、秋蟲的鳴叫聲……(出示相關語句)預設3:讀文章,我還能“聞”到味道……師問:從課文的某句話中“聞”到了什么味道?為什么會這樣?生答:讀《走月亮》時,我似乎聞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和果園里各種果子的甜香。(出示相關語句)學生自主交流,師總結:想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從多種感官角度去理解課文內容,會對課文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看來大家對“讀文章,想畫面”都有了真切的閱讀感受,那我們來一起做個小練習鞏固一下,這里有一個片段,選自朱自清的《春》。大家自己先來讀一讀,說一說這個片段是如何調動多種感官來描繪美麗的春天的呢。(課件出示)這個片段就成功的運用了多種感官來描寫,同學們讀完了這個片段,有沒有感受到作者筆下靈動可愛的春天呢。通過本次的交流討論,我們可以發現在寫作中綜合運用多種感官的描寫,可以更好的豐富文本,表達情感。同學們在自己的寫作中可以適當運用。詞句段運用看到這里給出的一些四字詞語,同學們自己先來讀一讀。(課件出示)我們可以發現上面這一組都是描寫聲音大的詞語,下面這一組剛好相反,都是表示表示聲音小,形容十分安靜。在讀這些詞語時,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預設1:上面一組詞語突出的是聲音大,讀它們的時候我想到了節日里大街上的景象,我想這樣描繪:元宵節到了,大街上到處張燈結彩,鑼鼓喧天。有舞獅子的,扭秧歌的, 猜燈謎的……歌舞聲,歡呼聲,震耳欲聾;煙花騰空飛起,精彩綻放,響徹云霄。預設2:下面一組詞正好相反,描寫的很安靜,甚至沒有聲音的畫面。讀它們時我想到了靜寂的月夜,我覺得可以這樣描述:太陽落下了,不知什么時候,月亮悄無聲息地升起來了,星星在低聲細語地交談著。空曠的原野鴉雀無聲,偶爾傳來一兩聲響動,想必是蛐蛐在竊竊私語。這就是根據詞語來描述想象的畫面。大家描繪得都非常生動,我們仿佛都身臨其境了。一起來做個相關練習。選一個事物,用上一兩個加點的詞語描述它,再寫下來。這里同學們就可以充分的發揮想象。首先我們要明確這里加點的詞語都是表示極短的時間。用這些詞語描述事物,就是突出其在短時間內情態、動作、行為等的變化,這種變化要合理,要符合生活常識和事物發展的規律。預設1:我寫的是風,用到的詞語是忽然、頓時:剛剛還晴空萬里,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人們頓時慌作一團,紛紛找地方躲避。預設2:我寫的是雷雨,用到的詞語是霎時、一會兒工夫:雷聲隆隆,暴雨霎時從天而降,一會兒工夫,道路就被淹沒了。預設3:我寫的是煙花,用到的詞語是霎時:朵朵煙花在空中絢麗綻放,滿天的星星霎時失去了光彩。預設4:我寫的是小狗,用到的詞語是忽然、過了一會兒:過了一會兒,小狗豆豆發現我還沒有把骨頭丟給它,忽然耷拉下腦袋,一臉失望的表情。師總結:這幾位同學描述的事物都非常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以及他們的特點,用到的詞語也非常的精準,并且他們不僅按要求用上了教材中給出的詞語,而且還自己設計的場景,寫出了事物的特點。像這樣去描寫,同學們都學會了嗎,自己也趕緊動筆來寫一寫吧。第2課時【教學過程】一、書寫提示導入:字如其人,能寫一手好字,就是人生的第一張名片。我們常說要字跡工整,書寫美觀,可究竟怎樣才能把字寫漂亮呢? 引導學生觀察書寫范例,結合右邊的書寫提示,談談把一段話寫美觀的要點。(出示課件)預設:1.字的中心要在橫格的中線上,保持水平。2.字距要均勻,標點符號和字之間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3.認真對待每次寫字,養成提筆寫字的好習慣。引導學生從本單元找出一兩句優美生動的句子練習書寫,最后展示進步大或寫得好的作品。師小結:認真對待每次寫字,養成提筆就練字的好習慣。二、日積月累談話導入:唐朝有位詩人,因擅長寫山水詩而著名。宋朝大文學家蘇軾贊譽他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就是王維。(出示王維簡介)出示古詩課件,引導學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讀,把古詩讀正確,重點關注“柴”的讀音。讀出節奏。理解詩意:1.題目中的“柴”通“寨”“砦”,用樹木圍成的柵欄。2.但:只。3.“返景”同“返影”,太陽將落時通過云彩反射的陽光。4.復:又。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教師適當點撥。預設:空寂的山中不見一個人,只聽到一陣人語聲。太陽的一抹余暉返入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師總結: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于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寫幾點夕陽余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延伸拓展:出示其他寫景的詩句,引導學生自己體會詩句描寫的地點及景色。能自己說出詩句描繪的畫面。(課件出示)5.作業:說出你知道了寫景的古詩詞名句。【教學反思】“交流平臺”主要是對課文內容的回顧,以及對于相關課文知識的運用和積累。這部分的學習,教師做到了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積累運用。學生在讀、說、交流中發現寫景文章主要的在于想象畫面,通過看、聽、聞、想,將語言文字具體化,在腦中形成畫面感。這部分的學習等于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系統的“復習”,通過這個環節的交流,學生對于本組課文的內容進一步理解了。在“詞句段運用”部分,學生不僅透過這些詞語與句段對于課文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且強化了語言文字訓練。用“風”“煙花”“雷雨”“小狗”說幾句話,并且按照要求用上“霎時”“頓時”“忽然”,這其實是對于詞語的辨析和運用;而“過了一會兒”“一會兒工夫”則是對于語言組織方面的規范。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對于如何豐富語言、如何條理性表達有了更深的認識。“書寫提示”是新增的練習項目,字體范例內容是《觀潮》中的語段,最主要的是旁邊的提示,對于書寫的格式、標點符號、書寫態度都有明確要求,讓學生對于寫字要求更加明確。在“日積月累”的處理上,教師做到了放手讓學生自由誦讀,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樂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教學課件)《語文園地一》.pptx (配套教案)《語文園地一》.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