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將相和》導學案 課題 將相和 課型 新授課教學目標 1.會認“璧、臣”等16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強、劃、削”,會寫“召、臣”等12個字,會寫“無價之寶、召集”等15個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領悟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3.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內容,領悟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2.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課前準備 1.搜集歷史人物的經典故事,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2.朗讀課文,自學生字;搜集歷史人物的經典故事。(學生)課時安排 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教學提示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用時:4分鐘) 1.談話導入:你知道哪些歷 史人物的經典故事? 2.引入課題——將相和,并引導學生介紹司馬遷。 3.導問:對于題目你是怎樣理解的? 1.交流收集到的歷史人物的經典故事。 2.齊讀課題,交流收集到的司馬遷的資料,了解《將相和》是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而成的。 3.交流:“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和”是和好、團結的意思。“將相和”指廉頗和藺相如和好,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1.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課前認真完成預習,了解故事,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2.對于題目的理解,教師可引導學生采用逐字理解法。二、初讀課文,學會字詞(用時:10分鐘) 1.指導學生初讀課文。 2.課件出示會認字。提示易錯讀音,檢查預習情況。 3.出示詞語卡片,理解詞語。 4.指導學生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5.引導學生討論課文的主要內容。 1.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圈畫生字。 2.同桌互助,生字正音:“臣”是翹舌音;“罪”是平舌音。讀準多音字“強、劃、削”在本文中的讀音,并掌握它們的其他讀音。 3.熟讀詞語,組內說一說“請罪、和氏璧、上大夫、上卿”等詞語的意思。 4.分段練習朗讀課文,達到讀通順的程度,集體糾正讀錯或讀不好的生字和句子。 5.全班交流,明確課文主要通過寫“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寫出二人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經過。 1.在教學時,要提示學生區分同音字“壁”和“璧”。 2.在交流課文主要內容的時候,學生說出大致內容即可,不要強求小標題的準確性。三、細讀課文,理清脈絡(用時:8分鐘) 1.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提出探究問題。 2.引導學生分段,并概括每段的大意。 3.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在不懂的地方做標記。 1.瀏覽課文,思考:本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小故事的起止,并用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2.(1)在組內按照自學要求交流體會,嘗試給課文分段,并說一說每一部分的內容。 (2)組內學生代表匯報分段情況,全班交流每一部分的內容:第一個小故事(第1~9自然段)寫完璧歸趙;第二個小故事(第10~14自然段)寫澠池會面;第三個小故事(第15~17自然段)寫負荊請罪。3.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中哪些地方沒有讀懂,并在文中做好標記。 本文層次非常清晰,教師引導學生分段時,要引導學生找到過渡段,再看看過渡段和哪部分內容聯系更緊密。四、再讀課文,深化理解(用時:8分鐘) 1.引導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故事,總結講故事情況 2.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1.(1)朗讀自己喜歡的故事,組內練習講一講課文中的三個小故事。 (2)小組內推薦代表給全班同學講故事,集體評議哪些同學講得好。 2.(1)練習朗讀自己感受最深的語句,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 (2)閱讀課文,思考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明確前兩個小故事是第三個小故事的起因,第三個小故事是結果。 在講故事環節,教師不妨設一些獎項,如“故事大王”“講故事能手”“最佳音色獎”“最佳表現獎”等,以此來激發學生講故事的熱情。五、規范寫字,認真評價(用時:10分鐘) 1.課件出示會寫字,演示筆順規則。 2.重點指導:獻、典、怯、荊、罪。 3.指導學生書寫。4.組織評價,講解寫字要點。 1.認真觀察筆順規則及間架結構。 2.隨教師書空,注意易錯筆畫。 3.練寫生字。 4.同桌互評。 教師應強調易錯點,如:“臣”第二筆是短豎;“拒”右側不是“臣”。第二課時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教學提示一、復習導入,學習新課(用時:3分鐘) 1.引導學生瀏覽課文,回憶課文是由哪幾個小故事組成的。2.啟發思考:廉頗和藺相如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默讀課文,回憶“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 2.帶著探究的興趣進入批注式默讀。 在學生批注式默讀時,教師可進行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二、深入研讀,感悟體會(用時:27分鐘) 1.課件出示自學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完璧歸趙”。 2.課件出示句子、圖片等,引導學生體會藺相如不辱使命,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畏強暴的精神與秦王斗智斗勇。3.多媒體課件出示自學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澠池會面”。 4.課件出示句子、圖片等,教師引導學生感悟藺相如在“澠池會面”時勇敢無畏,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對敵人寸步不讓的人物形象。5.多媒體課件出示自學問題,引導學生學習“負荊請罪”。 6.課件出示句子、圖片等。引導學生體會廉頗英勇善戰、光明磊落、知錯就改、顧全大局的人物形象。 1.(1)明確自學問題:“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是怎么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如何呢? (2)默讀課文第1~9自然段,畫出相關語句,研讀體會。 2.交流匯報自學情況。 (1)朗讀第一個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2)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根據人物的言行,分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3.(1)明確自學問題:討論“澠池會面”這個故事是怎么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又如何呢? (2)默讀課文第10~14自然段,畫出相關語句,自由結組,研讀體會。 4.交流匯報自學情況。 (1)朗讀第二個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 經過、結果。 (2)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思考、討論、交流。(這些句子突出了藺相如為維護趙國的尊嚴,對敵人寸步不讓,勇敢無畏的精神。) (3)分角色朗讀第10~14自然段,抓住“同歸于盡”等詞語讀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5.(1)明確自學問題:討論“負荊請罪”這個故事是怎么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又如何呢? (2)默讀課文第15~17自然段,畫出相關語句,自己結組,研讀體會。6.交流匯報自學情況。 (1)朗讀第三個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廉頗不服,想羞辱藺相如。經過:藺相如處處回避退讓。結果:廉頗負荊請罪,將 相和好。 (2)畫出描寫廉頗言行的句子,并根據人物的言行,分析廉頗的性格特點:英勇善戰、光明磊落、知錯就改、顧全大局。 (3)分角色表演“負荊請罪”的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1.組織學生自學時,教師應給予充足的時間,并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2.在體會人物性格時,不僅要引導學生抓住藺相如的語言,更要抓住他的動作,如“上前一步”“捧著”“往后退了幾步”“舉起”等,來感受藺相如的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3.有了學習“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的基礎,再學下面兩個小故事就顯得簡單多了。不要過多地講解,讓學生小組學習,討論交流,教師進行適當點撥即可。 4.故事的朗讀也是這篇課文的一大重點,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讀好課文。必要的時候,教師可進行范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三、思維擴展,深化認識(用時:7分鐘) 1.再次引導學生討論三個小故事之間有什么聯系。2.引導學生思考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討論、交流、歸納:藺相如因“完璧歸 趙”“澠池會面”的兩次立功,被趙王封為上卿,致使廉頗不服氣才有了“負荊請罪”的故事。因此,“負荊請罪”是果,前兩件事是因。 2.聯系上下文,談自己的認識,達成共識,“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他們都非常愛國。 對于將相和好的原因,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藺相如的話。四、總結提升,課后延伸(用時:3分鐘) 1.引導學生交流學完本課后的感受。 2.組織學生閱讀原著。 1.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交流自己學習本課后的收獲。2.課后讀原著。 教師也可向學生推薦《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故事的歷史背景。(共35張PPT)6.將相和第一課時通過《搭石》一課,我們知道了閱讀中集中注意力、不回讀可以提高閱讀速度。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考眼力游戲規則:屏幕上將閃現一些詞語,詞語閃現時間大概一秒鐘,請同學們集中注意力,迅速記住詞語。汛期訪問隔開懶惰家常話擺搭石一行人你發現了嗎?人的眼睛可以一眼看清多個有意義的詞語。如果加以訓練,一眼看到的內容可以越來越多。我們可以從單個字、單個詞的閱讀逐漸擴大視域,變成一眼能看清幾個詞甚至整句話的閱讀,這就叫“連詞成句地讀”。怎樣才能一眼多看一些內容呢?請大家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并記下所用的時間。盡量連詞成句地讀,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初讀課文(1)速讀課文用時( )分( )秒。(2)讀完課文你了解了哪些內容?和同學分享你的收獲。檢測閱讀效果③秦王我都不怕,還會怕廉將軍嗎?”這句話是( )A.藺相如對廉頗說的 B.藺相如對門客們說的C.藺相如對趙王說的B①《將相和》的故事發生在( )A.春秋時代 B.戰國時代 C.秦朝②澠池會上,藺相如要求秦王( )A.擊缶 B.鼓瑟 C.唱歌BA(3)根據課文內容選擇。交流討論關于閱讀,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或心得體會和大家分享呢?結合課文談一談吧!遇到不懂的詞語我就暫時忽略,不回讀。比如我只知道“澠池”是地名,“缶”“瑟”是兩種樂器,雖然不明白詞語的具體意思,但是不影響理解課文,所以我就沒管它們,繼續讀下去。邊閱讀邊思考,也能提高閱讀速度。比如讀到“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無缺地送回來”這一句時,我就明白了藺相如已經作好了兩手準備來對付秦王。自讀提示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有很多,你學會了嗎?下面我們跟隨作者進入對課文的學習。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代表作《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后世影響極大,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本文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者簡介會認字戰袍 和氏璧 大臣 強逼 允諾計劃 典禮 廉頗 抵御 推辭侮辱 擅自 上卿 削弱 請罪zuìpáobìchénqiǎnɡnuòhuàliándǐ yùcírǔshànqīnɡxuēdiǎn多音字1.戰國時,秦國很強( )大。強qiánɡqiǎnɡjiànɡ強迫強大強壯勉強倔強2.他這次考試應該能勉強( )及格。3.他有些倔強( )。qiánɡqiǎnɡjiànɡ1.周末我們計劃( )去公園劃( )船。2.秦國削( )弱了趙國的勢力。3.我會自己削( )鉛筆。劃huáhuà計劃規劃劃船劃算huàhuá削削鉛筆xiāoxuē削弱剝削削皮xiāoxuē議缺宮獻召臣諾抄罪怯拒典荊diǎnchāozuìqièjùjīnɡ會寫字quēzhàochényìɡōnɡxiànnuò獨體承chénɡ整體感知“將”和“相”分別是誰呢?他們為什么和好?之前又是因為什么“不和”呢?快速閱讀課文,課文圍繞廉頗、藺相如講了哪幾個故事?試著用小標題概括。負荊請罪(15~17)澠池會面(10~14)完璧歸趙(1~9)根據小標題,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通過“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寫了廉頗和藺相如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過。主要內容第二課時按照上節課所學的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再次快速默讀課文,完成下表。故事 起因 經過 結果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趙王得到一塊和氏璧,秦王想據為己有。趙王無奈,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藺相如識破秦王沒有誠意,偷偷讓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秦王無奈。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大夫。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面。秦王要趙王鼓瑟,之后命人記錄了下來。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位列廉頗之上。廉頗對藺相如職位比自己高很不滿意。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與廉頗計較,處處避讓廉頗。廉頗番然醒悟,到藺相如門上負荊請罪。藺相如也要求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不肯。藺相如要和秦王拼命,秦王只好照辦,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了下來。藺相如、廉頗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快速默讀課文,圈畫相關語句,結合具體事例,根據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等綜合分析。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無缺地送回來。”考慮問題周全交流:藺相如印象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機 智他怒發沖冠,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勇 敢不畏強權憤怒得頭發直豎,把帽子都頂起來了。形容憤怒到了極點。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如果您不答應,我就跟您同歸于盡!”秦王左右的衛士想殺了藺相如,但藺相如怒目圓睜,厲聲呵斥,衛士竟不敢上前。勇 敢不畏強權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還會怕廉將軍嗎?秦王之所以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攻打我們。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顧全大局機智勇敢不畏強權顧全大局“廉頗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秦王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作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么樣,只好讓趙王回去。”廉頗戰功赫赫,秦王也會畏懼三分。交流:廉頗印象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利益,真不應該。于是,他脫下戰袍,背上綁著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廉頗知錯就改,把國家利益看得高于個人利益。小結: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與廉頗沖突;廉頗之所以負荊請罪,也是認識到自己不應該不顧國家利益。這是“將相和”的真正原因,也是他們共有的可貴品質。6. 將相和結構梳理主題概括課文以 兩國的矛盾為背景,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故事,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 、 的可貴品質,也贊揚了廉頗 的精神。秦趙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顧大局識大體勇于改過課后作業1.推薦閱讀《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2.同學們之間自由組合排練《將相和》課本劇。《將相和》說課稿 一、說教材 《將相和》是統編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文以戰國時期為大背景,以藺相如的言行活動為主要線索,選取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典型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愛國的高貴品質,也贊揚了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從而告訴人們“和”的重要性。 說教學目標:1.學習掌握“廉頗、璧、侮辱、完璧歸趙、絕口不提、理虧”等7個詞語。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借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3.復述“負荊請罪”的故事。4.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5.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品質。三、說教學重難點:1.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的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2.借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領悟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3.搞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4.感受人物所體現出來的美好品質。四、說教法、學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采用“自主學習,自能閱讀”的教學方法。即引導小朋友重感悟、重積累、重情趣、重遷移,體現小朋友的主體地位;引導小朋友自讀、自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設疑導入,整體感知1.課題中的“將”指誰?(相機教學生字“廉頗”)“相”指誰?“和”是什么意思?教師介紹時代背景。讓學生圍繞課題,提一些問題。2.讓學生再讀課文,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并請學生上臺板書小標題,思考課文哪些部分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而“負荊請罪”則是寫了兩人如何從“不和”到“和”的過程)再根據小標題,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練說。(二)學習生字詞,檢查預習 1.自由朗讀課文,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 2.教師課件出示要求會認的生字,學生搶讀生字,全班齊讀。 3.課件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學生開火車讀,并說明每個生字的音、形、旁。同桌互讀,齊讀。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習課文第1-10自然段,這是課文的第一部分。讓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讀完之后同桌之間相互交流這幾段講的主要內容,用一個詞概括一下。2.讓學生找出描寫藺相如語言、動作和神態的句子,說出這些句子體現了什么內涵。 3.讓學生說一說藺相如是怎樣巧妙的保護和氏璧的。(重點看第9自然段)(四)精讀課文,分析課文片段 1.學習第11-15自然段 讓學生默讀這幾個段落,了解段落大意。 第11-15自然段講述的是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的表現,展現了藺相如不畏強權,機智勇敢的外交才能,在這次外交活動中沒有讓秦國占到便宜。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又立了功,被趙王封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藺相如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 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2.學習第16-18自然段 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①為什么廉頗感到很不服氣? ②藺相如坐車出去為什么看見廉頗就回避?這表明藺相如怎樣的態度。 ③廉頗聽了藺相如的話,負荊請罪,這展現出廉頗怎樣的品質? ④藺相如見到廉頗負荊請罪,他有什么反應? ⑤結合前面兩個故事,說一說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課外延伸,擴展思維 1.讓學生根據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 2.說一說課文三個故事之間有什么關系。 3.讓學生選一些詞語或句子寫在卡片上,看誰能一眼看完卡片上的所有內容。4.分析課文的寫作特點:①三個故事情節之間密切聯系;②通過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道德品質。作業布置1.學完全文,四人小組討論:你對藺相如、廉頗有什么認識?你最大的收獲和體會是什么?2.課外作業: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排練課本劇。六、說板書設計: 將 百戰百勝(居功自傲) 負荊請罪(知錯就改) 6.將相和 相 智勇敢(完璧歸趙) 澠池相會(不畏強暴)和 (以國家利益為重) 將相和預習目標一: 掌握字詞 音 我知道畫橫線字的正確的讀音(在括號中寫出來)。 強逼( ) 擅長( ) 藺相如( ) 抵御( ) 侮辱( ) 削弱( )形 我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圈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詞,把易錯的生字詞寫一寫。 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 攻無不( ) 理( )氣壯 同心( )力 無價( )寶 戰無不( ) 負( )請罪 完( )歸趙 寧死不( ) ( )口不提預習目標二: 整體感知 4.本文共1600余字,我的閱讀時間約________分鐘。 5.快速默讀后,留在我腦海里的人物和畫面分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預習目標三: 思考質疑 6.快速默讀后,我還有明白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預習目標四: 補充資料 1.《史記》用為人物寫傳的形式來反映歷史,成功地描寫了眾多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它既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歷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學著作,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者是漢代的史學家司馬遷。 2.故事背景:戰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課文中的第一個故事就發生在這一時期,當時秦國最強,經常憑仗武力欺負別的國家,于是也想用這種手段占趙國便宜。 3.關于藺相如和廉頗,我搜集了有關他們的資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類文閱讀-6 將相和趙奢秉公執法(節選)趙奢年輕的時候,曾擔任趙國征收田稅的小官。官職雖小,可趙奢忠于職守,秉公辦事,不畏權勢。一次,趙奢帶著幾名手下到平原君家去征收田稅。平原君是趙國的相國,又是趙王的弟弟,位尊一時。管家見趙奢前來收稅,態度十分驕橫,召來一伙家丁,把趙奢和幾個手下人圍了起來,不但拒交田稅,還無理取鬧。趙奢十分氣憤,大聲喝道:“誰敢聚眾鬧事,拒交田稅,我就按國法從事!”管家仗著自己是平原君家的要人,對趙奢的話不以為然。結果,趙奢真的依照國家法律,嚴肅地處理了這件事,殺了平原君家包括管家在內的九個參與鬧事的人。平原君知道這件事后,大發雷霆。很多人都勸趙奢趕快躲一躲,免遭殺身之禍。趙奢一點也不害怕,他說:“我以國家利益為重,依法辦事,為什么要逃避?”他主動到平原君家,勸平原君說:“您是趙國的王公貴族,不應該放縱家人違反國家法令。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國家法律,都拒不繳納田稅,國家的力量就會遭到削弱。國家一削弱,就會遭到別國的侵犯,甚至還會把我們趙國滅掉。到了那一天,您平原君還能保住現在這樣的富貴嗎?像您這樣身處高位的人,如果能帶頭遵守國家各項法令制度,帶頭繳納田稅,那么上上下下的事情就可以得到公平合理的解決,天下人也會心悅誠服地繳租納稅,國家才會強盛起來。國家強盛,這也是您所希望的呀。”一席話,說得平原君心服口服,也對趙奢以國家利益為重、秉公辦事的態度十分贊賞。他把趙奢推薦給趙王,統管全國賦稅。1.“秉公執法”的“秉”字意思是( )(填序號)A.拿著,握著。 B.掌握,主持。 C.姓。2.根據意思寫出選文中的詞語。(1)毫無理由地跟人吵鬧;故意搗亂。 ( )(2)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輕視)。 ( )(3)比喻大發脾氣,高聲斥責別人。 ( )(4)由衷地高興,真心地服氣。指真心地服氣或服從。 ( )3.把畫線句子改成反問句。4.本文主要寫了哪兩件事?表現了趙奢怎樣的品質?5.平原君把趙奢推薦給趙王時,可能會怎樣說呢?展開想象寫一寫吧。參考答案1.B2.(1)無理取鬧 (2)不以為然 (3)大發雷霆 (4)心悅誠服3.國家強盛,這不也是您所希望的嗎?4.本文主要寫了趙奢依法懲處平原君的管家和說服平原君兩件事,表現了趙奢秉公執法、不畏強權的品質。5.示例:大王,趙奢忠于職守,凡事以國家利益為重,敢于秉公執法,不畏強權,這樣的人值得重用啊!唇亡齒寒春秋時,晉國旁邊有兩個小國,那就是虢(guó)國和虞(yú)國。晉國想要舉兵攻打虢國,但是要想攻打虢國,大軍必須經過虞國。晉獻公于是就以美玉和名馬為禮物,送給虞國國君虞公,請求借道讓晉軍攻打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勸諫虞公不要答應,但是虞公貪圖美玉和名馬,還是答應了晉獻公的請求,同意借道。宮之奇勸諫虞公說:“虢國正是虞國的依靠!虢國和虞國兩國就好像嘴唇和牙齒一樣,嘴唇沒有了,牙齒又怎么能夠自保?虢國一旦滅亡,虞國必然就會隨著滅亡。晉國的軍隊不可以招致,強盜寇賊不可以忽視,這種錯誤一次都已過分,又怎么可以再次去犯呢?諺語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說的就是虞國和號國啊!您怎么就不明白?請您千萬不要借道讓晉軍征伐虢國。虞公依然不肯接受這一勸諫。宮之奇眼見無法說服虞公,只得帶著全家老小,逃亡到了曹國。這樣,晉獻公在虞公的“幫助”下,輕而易舉地滅掉了虢國。晉軍得勝歸來,借口整頓兵馬,駐扎在虞國,然后發動突然襲擊,一下子又滅掉了虞國。目光短淺的虞公只看見眼前的利益,卻看不出虢國的存亡與虞國有著密切的聯系,最終成了晉國的俘虜。1.“唇亡齒寒”這個成語的表面意思是 。常用來比喻 。2.宮之奇在勸諫虞公時,是怎樣比喻虢國和虞國兩國的關系的?3.根據短文內容填空。晉國想要攻打 ,必須經過 ,于是送了 作為禮物,請求借道。結果晉獻公在滅掉 后,又滅掉了 。4.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教訓是什么呢?5.你還知道哪些歷史故事呢?舉出幾個寫在下面。(至少寫3個)參考答案1.唇沒有了,牙齒就寒冷 雙方息息相關,榮辱與共2.官之奇在勸諫虞公時,把虢國和虞國兩國比喻成嘴唇和牙齒一樣。3.虢國 虞國 美玉和名馬 虢國 虞國4.示例:我們不能目光短淺,只看到眼前的小利,而看不到背后隱藏的危險。弱小的勢力應該相依為命,聯合對抗外敵,否則就會被逐個擊破。5.示例:圍魏救趙、破釜沉舟、紙上談兵等。6將相和[教學目標]1.會認1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掌握3個多音字。2.能盡量連詞成句地讀課文,提高閱讀速度。3.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三個故事。4.能結合具體事例說出對廉頗、藺相如的印象。[教學重難點]1.能盡量連詞成句地讀課文,提高閱讀速度。2.結合具體事例說出對廉頗、藺相如的印象。[教學課時]2課時第1課時◆課時目標1.會認1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掌握3個多音字。2.能盡量連詞成句地讀課文,提高閱讀速度。3.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三個故事。一、談話導入1.通過《搭石》一課,我們知道了閱讀中集中注意力、不回讀可以提高閱讀速度。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我們先來做一個小游戲。明確游戲規則:屏幕上將閃現一些詞語,詞語閃現時間大概一秒鐘,請同學們集中注意力,迅速記住詞語。汛期 訪問 隔開 懶惰 擺搭石 一行人 家常話教師引導:說一說剛剛都看到了哪些詞語。你是如何讀到屏幕上閃現的內容的?指名學生回答問題。小結:人的眼睛可以一眼看清多個有意義的詞語。如果加以訓練,一眼看到的內容可以越來越多。教師提問:怎樣才能一眼多看一些內容呢?點撥:我們可以從單個字、單個詞的閱讀逐漸擴大視域,變成一眼能看清幾個詞甚至整句話的閱讀,這就叫“連詞成句地讀”。二、實踐“連詞成句”的閱讀方法,檢測閱讀效果1.教師引導:請大家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并記下所用的時間。盡量連詞成句地讀,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提示:記錄的時間是指把握課文內容、讀懂課文的時間,而不是目光掃過文字的時間。)2.出示監測題檢測學生的實際閱讀效果。學生獨立完成題目后,教師組織交流。3.關于閱讀,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或心得體會和大家分享?結合課文談一談吧。學生1:遇到不懂的詞語我就暫時忽略,不回讀。比如我只知道“澠池”是地名,“缶”“瑟”是兩種樂器,雖然不明白詞語的具體意思,但是不影響理解課文,所以我就沒管它們,繼續讀下去。學生2:邊閱讀邊思考,也能提高閱讀速度。比如讀到“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無缺地送回來”這一句時,我就明白了藺相如已經作好了兩手準備來對付秦王。教師過渡: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有很多,你學會了嗎?下面我們跟隨作者進入對課文的學習。三、生字詞學習1.作者簡介。2.學習會認字。(出示詞語,學生自由讀,教師相機指導)預設:(1)袍:與“抱”比較記憶,“袍”指直腰、過膝大衣,所以是衣字旁。(2)璧:古代的一種玉器,扁平,圓形,中間有小孔,所以是玉字底。可以結合意思記憶字形。3.學習多音字“強”“劃”“削”。4.學習會寫字。引導學生按照結構給生字分類識記。(注意“臣”是獨體字)四、整體感知,把握故事的發展脈絡1.提問:“將”和“相”分別是誰呢?他們為什么和好?之前又是因為什么“不和”呢?預設1:“將”指的是廉頗,“相”指的是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預設2:題目的意思是廉頗和藺相如重歸于好,共同保衛趙國。2.提出要求:快速瀏覽課文,思考課文圍繞“將”和“相”講了哪三個小故事,試著用小標題概括出來。預設: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教師引導:接下來就請同學們根據小標題,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師指名學生回答)3.教師小結: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通過“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寫了廉頗和藺相如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過。本節課我們學習了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了解了《將相和》故事的大內容。請同學們學著本節課學到的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自己再來讀一讀課文,說一說文中的藺相如和廉頗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下節課我們再來一起交流。第2課時◆課時目標能根據具體事例說出對廉頗、藺相如的印象。一、復習導入1.教師引導:同學們,在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學會了快速閱讀,還記得方法嗎?(預設:連詞成句地讀)教師引導:按照上節課所學的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再次快速默讀課文,完成下表。故事 起因 經過 結果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教師引導:請大家根據表格提示,復述課文內容。注意說清楚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要抓住故事的主要情節。預設:戰國時期,趙王得到一塊和氏璧。秦王也想得到這個無價之寶,就假意說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換。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他不辱使命將和氏璧帶回趙國。過了幾年,藺相如陪同趙王到澠池與秦王會見,其間,藺相如不畏強暴,據理力爭,使趙王免受侮辱。為獎勵藺相如的汗馬之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位列老將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服,藺相如處處主動避讓。后來廉頗終于醒悟,脫下戰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最后廉頗和藺相如和好,同心協力保衛國家。教師引導:這位同學清楚完整地講述了這個故事,相信同學們也回憶起了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將相和》。二、細讀課文,體會人物形象藺相如、廉頗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快速默讀課文,圈畫相關語句,結合具體事例,根據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等綜合分析。找出文中描寫藺相如語言、動作的話,從中體會藺相如的人物形象。(1)課件出示語段“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無缺地送回來。”預設1: 藺相如為趙王分析秦王的意圖時,用了兩個“如果”,從中可以看出他做事權衡利弊,考慮問題很周全。(2)課件出示語段“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預設2: 當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誠意,就謊稱和氏璧有小毛病,要指給秦王看,把和氏璧要了回來,從“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這句話可以看出藺相如很機智。(3)課件出示語段“他怒發沖冠,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預設3: 當拿回和氏璧后,藺相如非常的生氣,從怒發沖冠這個詞語就能看出來,而從語言“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行動“ 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中,我感受到他的不畏強暴和機智勇敢。課件出示語段“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如果您不答應,我就跟您同歸于盡!”秦王左右的衛士想殺了藺相如,但藺相如怒目圓睜,厲聲呵斥,衛士竟不敢上前。”預設4: 這一部分對藺相如的語言和動作描寫表現了藺相如為了國家的榮譽、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高尚品質。課件出示語段“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還會怕廉將軍嗎?秦王之所以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攻打我們。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預設5:從藺相如“請病假不去商超,免得跟廉頗見面;遠遠看見廉頗過來了,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這些行動,也可以看出他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教師小結:大家找的都非常準,在這個三個小故事中對藺相如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我們都可以感受到藺相如的形象,他機智勇敢,為了維護國家尊嚴不畏強權,同時他為人處世也是以國家利益為重,非常的顧全大局。找出文中描寫廉頗的部分,從中體會藺相如的人物形象。(1)課件出示語段:“廉頗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秦王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作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么樣,只好讓趙王回去。”預設1: 從這里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廉頗作為趙國的大將軍,名聲在外,戰功赫赫,就連秦王也會畏懼三分。(2)課件出示語段:“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利益,真不應該。于是,他脫下戰袍,背上綁著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預設2: 從廉頗一脫一綁的動作中,我們可以看出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情懷,以及勇于改過的精神。教師小結: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與廉頗沖突;廉頗之所以負荊請罪,也是認識到自己不應該不顧國家利益。這是“將相和”的真正原因,也是他們共有的可貴品質。課堂小結1.結構梳理。2.主題概括。3.課后作業。[教學板書]6 將相和[教學反思]本課主要學習用“連詞成句地讀”的方法來提高閱讀速度和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人物形象。在閱讀課文之前我先讓學生做游戲,體會如何擴大視域。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在游戲中初步明白了“連詞成句地讀”的閱讀方法,緊接著,我通過交流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使用的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讓不少同學在掌握本課閱讀方法的基礎上,還同時運用了前面所學的“注意力集中”和“不要回讀”等閱讀方法,這令我很欣慰。在把握故事的發展脈絡時,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帶著問題,記錄閱讀時間,并提醒學生繼續有意識地用學過的方法提高閱讀速度,梳理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我也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教學課件)6.《將相和》.pptx (配套教案)6.《將相和》.docx (預習卡) 6.《將相和》.docx 《將相和》導學案.doc 《將相和》說課稿_.doc 類文閱讀-6 將相和.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