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2張PPT)400年前,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提出“是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這是劇中主人公在人生抉擇中發出的天問,其實早在1600年前,中國的一位大詩人就曾思考類似的問題:“是出仕還是歸隱,這是一個問題”,在人生的抉擇之路上發出追問,他是誰呢?情景導入陶淵明語言構建與運用:了解陶淵明的生平及寫作背景,了解田園詩的特點。思維發展與提升:反復誦讀詩歌,抓住師眼,把握詩歌內容與詩人情感。審美鑒賞與創造:解讀詩歌中的意象,把握作品的意境美。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悟陶淵明閑適恬淡的生活情趣 ,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返璞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和堅定的人生追求。學習目標知人論世壹陶淵明(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詩人、文學家。因宅邊有五棵柳樹,故自稱“五柳先生”他出身于沒落的仕宦家庭,家境貧寒。少年時代就有“大濟蒼生”的壯志。曾做過幾年小官。中年時與官場決裂,直到貧寒交迫去世。詩人簡介他是東晉最杰出的詩人。他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詩歌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被人尊稱為“田園詩的始祖”。主要作品有詩歌《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詩》等,另外還有散文《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詩人簡介詩人簡介田園詩人隱逸詩人五柳先生靖節先生(開創田園詩)(41歲歸隱田園)(自號,門前五棵柳)(謚號)《歸園田居》共五首,描繪了田園風光及農村生活,抒發了歸隱后的愉悅心情。不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便辭官歸田。從此過上隱居躬耕田園的生活并寫下了許多優美的田園詩歌。寫作背景在奔波勞累的仕宦生活中,他時常覺得不適和厭倦,情不自禁地懷念起往日讀書、閑居的鄉村田園生活,對自己違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為產生懷疑,甚至后悔的念頭也冒了出來。而當脫離了官場,回到家中親自參加耕種和收獲時,他感到無限欣悅。詩歌《歸園田居(其一)》,真實地記錄了他的這一思想變化。寫作背景田園詩派是我國古代詩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淵明是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田園詩大部分取材于田園生活,有的接近口語,有的近似歌謠,抒發了熱愛躬耕生活之情;語言平淡自然,給人一種清新、靜謐、悠閑、淳美的感受。陶淵明之后,田園詩不斷發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這一派別的詩歌總體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王維、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田園詩派初步了解貳題解“歸園田居”意思是回到田園中生活,詩歌描寫了詩人由官場回歸田園后閑適恬淡的生活及樂趣。“其一”課文選的是第一首。傾聽并跟讀詩歌,注意字音字形傾聽朗誦整體感知叁歸園田居這個標題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哪個字是詩眼 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歸思考第一部分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 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適俗:適應世俗。韻:氣質,情致。丘山:指山林。塵網:指世俗的種種束縛。羈鳥:被關在籠中的鳥。羈,約束。南野:南面的田野。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學巧偽,不爭名利。少年時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氣質,天性原本熱愛山林。誤落在世俗的種種束縛中,一轉眼就是三十年。被關在籠中的鳥留戀生活過的樹林,養在池里的魚思念遨游過的深潭。我在南面的田野邊開墾荒地,持守愚拙的本性,回鄉過田園生活。【翻譯】【注釋】1、從何而歸?塵網、樊籠比喻什么?官場生活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2、為何而歸?適應仕途中繁縟的禮節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愛丘山““守拙”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誤”既表現了詩人后悔和厭惡之情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二)少年時代有“大濟蒼生”的壯志。第一部分問題1、開頭兩句有什么作用?明確:開頭兩句一個“無”字,一個“愛”字,表露了詩人的愛憎感情和清高孤傲的性格,為全詩定下了感情基調。問題2、試賞析“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兩句。明確:“誤落”一詞,既是詩人對自己做官的感嘆,又是詩人對“塵網”般的官場的蔑視和厭惡。“誤”字顯示了詩人的悔恨之深,“三十年”寫時間之久。第一部分問題3、“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是如何表現詩人情感的?明確:這兩句是過渡句。“守拙歸園田”點明了題目,是全詩的主旨句。“守拙”是對“適俗”而言的,從中反映了詩人對爾虞我詐的官場生活的厭惡。第二部分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翻譯】【注釋】方:四周圍繞。曖曖:迷蒙隱約的樣子。依依:隱約的樣子。墟里:指村落。顛:頂端。戶庭:門戶庭院。塵雜:指世俗的繁雜瑣事。虛室:靜室。余閑:余暇,空閑。樊籠:關鳥獸的籠子。宅子四周圍繞十幾畝地,還有茅草小屋八九間。榆樹柳樹遮蓋著后檐,桃樹李樹排列在堂前。隱隱可見遠處的村莊,依稀可見村落輕柔飄升的炊煙。狗在深巷中叫,雞在桑樹上打鳴。門戶庭院里沒有世俗的繁瑣雜事,靜室里自有余暇。長久困守在束縛本性的俗世里的我啊,又能返回自然了。“方宅十余畝”到“雞鳴桑樹顛”,描繪了一幅樸素自然、清新恬淡的“村居圖”。請反復誦讀,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并賞析。描寫特色 詩句 賞析縱橫交錯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寫出了村居環境的層次美。遠近結合 近: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遠: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近景于自然平淡之中顯出恬靜幽美,遠景顯示出安詳、舒緩、柔和。勾勒出村居圖的淳樸、寧靜,寄托了詩人美好的情操和快慰的心情。動靜結合 靜: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動: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在靜止的畫面中多了許多動感,讓這幅鄉居圖頓時生動活潑起來。聲色并列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寫出了村居環境濃郁的生活氣息。1、歸向何處?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簡樸、空闊、恬靜、幽靜、和諧、朦朧返回大自然懷抱,得到自由,其樂無窮。“性本愛丘山”。散適、淡泊動靜結合遠近結合視聽結合2、歸去如何?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歸去后哪一句最能表現詩人歸隱田園的心情?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返”:釋然、舒暢,表達了詩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獨立,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歸向園田第二部分問題3、試從“遠與近”“動與靜”的角度賞析這一層的寫景藝術。明確:“草屋”顯示出主人生活的簡樸。“榆柳”“桃李”寫出田園風光的自然美麗,這是近景。“遠人村”“墟里煙”是遠景,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從近景轉到遠景,畫面很淡,卻令人心曠神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是靜景,“狗吠”“雞鳴”等是動景,動靜結合,使得田園畫面活了起來,富有農村生活氣息。問題4、最后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表現了什么情感?明確:“ 樊籠”在這里比喻官場生活,即上文的“塵網”。這兩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呼應了開頭,表現了詩人脫離官場后的愉悅和歡喜之情。第二部分問題5、試從“遠與近”“動與靜”的角度賞析這一層的寫景藝術。明確:“草屋”顯示出主人生活的簡樸。“榆柳”“桃李”寫出田園風光的自然美麗,這是近景。“遠人村”“墟里煙”是遠景,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從近景轉到遠景,畫面很淡,卻令人心曠神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是靜景,“狗吠”“雞鳴”等是動景,動靜結合,使得田園畫面活了起來,富有農村生活氣息。問題6、最后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表現了什么情感?明確:“ 樊籠”在這里比喻官場生活,即上文的“塵網”。這兩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呼應了開頭,表現了詩人脫離官場后的愉悅和歡喜之情。深入探究肆1.《歸園田居(其一)》中的意象呈組狀排列,可以分為兩組,這兩組意象有什么作用呢?請加以分析。第一組大致可歸納為“塵網、樊籠、羈鳥、池魚、舊林、故淵”,這一組意象所對應的情境是在如“塵網”和“樊籠”里久待的詩人就是那被束縛的鳥兒和魚兒,想回到廣闊無邊的森林和河流中去。詩人通過這組意象表現了自己厭惡官場,回歸自然的迫切心情。第二組意象則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煙、狗吠、雞鳴”等,這組意象構成了這幅農家田園生活圖的主體。1.《歸園田居(其一)》中的意象呈組狀排列,可以分為兩組,這兩組意象有什么作用呢?請加以分析。作用:兩組意象疊加,整個意境就凸顯出來了。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詩人,在脫離黑暗復雜的官場后,愜意地享受起了清貧但純粹自然的田園生活。短短幾行詩,幾個簡約意象,就將詩人心中的愉悅和清新描寫得自然美好、情真意切;也表現了詩人高潔、率真的人格品質。詩人熱愛鄉村生活、田園風光,尤其是在對官場生活產生了反感,徹底逃離它之后,更增添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從詩中的描寫可以感覺到詩人內心的閑適、自在、喜悅。他把平常的鄉村景物饒有興致地寫入詩中,使這些景物與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發,構成一個完整的詩境。所以,我們讀起來,也會覺得其中蘊含著盎然的詩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美感。尤其是“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兩句,語調輕快活潑,“蔭”“羅”的使用,更讓人體會到“柳”“桃李”似乎是含情的。2.本詩描寫的農村景象實際很普通,為什么在詩人筆下顯得那么美?詩人運用了哪些藝術技巧把農村中最常見的事物,描繪成一幅優美的圖畫?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近景遠景靜動有聲襯無聲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交融)白描動結合靜思考2:遠近結合總結歸納伍塵網樊籠田園:方宅 草屋榆柳 桃李村莊 炊煙狗吠 雞鳴寧靜、優美、和諧戀歸黑暗官場:厭棄同學們,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區別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時候該舍,什么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希望大家都能遵循自己的內心,熱烈而堅定地生活!課堂結語在這首詩中,詩人通過敘述平生志趣和描寫田園生活,表現了對仕途生涯的厭惡和擺脫塵網的快慰,抒發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主題歸納拓展探究陸1.樂天安命、厭惡官場的陶淵明,是受到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思想的影響而辭官歸隱的,那么回歸田園的陶淵明是否能實現其人生價值呢 拓展探究思路提示一:我認為不能。辭官歸隱,陶淵明就永遠無法實現其“大濟蒼生”的宏愿了,如果他能夠堅持為官,并且與貪官污吏做斗爭,仍然有實現人生理想的機會。思路提示二:我認為能。當時社會黑暗,官場腐敗,陶淵明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這一點恰恰體現了陶淵明的高潔品格,實現了其人生價值。拓展探究思路提示三:我認為能。因為陶淵明在官場無所作為,辭官歸隱后卻創作了大量的詩文,并且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在詩歌創作上對后世影響極大。因此,陶淵明的人生價值通過他的不朽詩文得以體現。思路提示四:我認為能。陶淵明已成為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陶淵明之后許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會從陶淵明身上尋找到新的人生價值,并借以慰藉自己。這也是陶淵明人生價值的實現。拓展探究2.歸去自然:世界那么大,選擇歸去的陶淵明除了自然田園,是否還有其它更好的選擇?拓展探究錢鐘書《說“回家”》:“歸去是歷程,自然只是對象。歷程是回復以求安息;對象是在一個不陌生的,識舊的,原有的地方從容安息。”《道德經》:人法(效法,學習)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四時有明法而不議 , 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海德格爾: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家、故鄉、自然是我們困頓時的精神棲居之所。人是大自然的產兒,回到自然母體的懷抱,我們才能體味生命最原始、最本真、最樸素的意味。拓展探究下節課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