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九上第五單元寫作《論證要合理》課件+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九上第五單元寫作《論證要合理》課件+教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論證要合理》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學寫議論文,觀點要統一,論證要嚴密。
2.明確觀點和材料的聯系,使用的材料能夠支持觀點。
3.鼓勵使用多種形式的論證方法,使文章結構合理。
重難點:寫作實踐,能寫出一般的議論文(駁論文),基本合乎以上三個目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故事激趣
封禪泰山,祭天祀地,這是中國古代國家禮儀中最隆盛的國祀大典。貞觀六年,群臣請求唐太宗去泰山封禪,借以炫耀功德和國家富強,只有魏徵表示反對。唐太宗覺得奇怪,詢問魏徵:“你不同意進行封禪,是認為我的功勞不高、德行不尊、中國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豐、祥瑞未至嗎?”
同學們,如果你是魏徵,你會如何勸說唐太宗放棄封禪呢?
“陛下雖有以上六德,但自從隋末天下大亂以來,民生并未恢復,國庫尚為空虛,而車駕東巡,千騎萬乘,耗費巨大,勞民傷財。況且陛下封禪,必然萬國咸集,遠夷君長也要扈從。而如今中原一帶,人煙稀少,灌木叢生,萬國使者與遠夷君長看到中原如此空虛,豈不產生輕視之心?如果賞賜不周,就不能滿足這些遠人的欲望。免除賦役,也遠遠不能補償百姓的破費。如此僅圖虛名而受實害的事,陛下為什么要做呢?”于是封禪之事從此停止。
請你說一說魏徵為什么能說服唐太宗?這些理由都有什么特點?
明確:讓人信服
通過這兩個單元課文的學習,可以大致了解議論性文章的特點,把握作者觀點,區分觀點和材料,理清論證思路,掌握一定的論證方法,并嘗試進行簡單的議論文寫作。
寫議論文,不管是立論還是駁論,都要擺事實、講道理,使人信服你的觀點,也就是要進行論證(駁論也是一種論證,只不過是論證對方論點不正確)。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論證的合理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討“論證要合理”這個問題。
2、寫作指導
(一)什么是合理的論證
論證合理,就是圍繞觀點,把經過選擇的論據組織起來,使兩者有機結合,從而推導出令人信服的合理的結論。論證,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關系紐帶。
下面是陶行知《創造宣言》中的幾段文字。我們讀一讀,看看作者是如何論證的。
有人說:環境太平凡了,不能創造。平凡無過于一張白紙,八大山人揮毫畫他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杰作。平凡也無過于一塊石頭,到了飛帝亞斯、米開朗基的手里可以成為不朽的塑像。
有人說:生活太單調了,不能創造。單調無過于坐監牢,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了《正氣歌》,產生了蘇聯的國歌,產生了《尼赫魯自傳》。單調又無過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彝士運河,把地中海與紅海貫通起來。單調又無過于開肉包鋪子,而竟在這里面,產生了平凡而偉大的平老靜。
可見平凡單調,只是懶惰者之遁辭。既已不平凡不單調了,又何須乎創造。我們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單調上造出不單調。
明確:樹批駁的靶子(“有人說......”荒謬)←舉例論證,以古今中外的名人在平凡單調的環境中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的事例(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平凡單調”只不過是懶惰者的借口
合理的論證,要求選用恰切的論據,運用適當的方法,準確闡發論據與觀點間的邏輯關聯。
(二)如何做到合理論證
1.論證要符合邏輯,觀點要一致,概念要統一。
論證是用道理和事實對觀點進行證明和推理,必須符合邏輯規律。在論證時,盡量避免出現如前面示例類似的邏輯錯誤。
如在《懷疑與學問》一文中,中心觀點始終是: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常見邏輯錯誤:以偏概全、自相矛盾、倒因為果、模棱兩可、不當類比等。
●小試牛刀
(1)下面這段話的論證合理嗎?為什么?
好奇心是促進人們不斷探索、不斷進取的動力。對世界充滿好奇,并努力探索,可以使夢想生根發芽,開出美麗的花朵。面對這個神奇美妙而又復雜多變的世界,有的人漠不關心,得過且過,不思進取;有的人充滿幻想,鼓足干勁、孜孜進取。無數的歷史事實證明,前者將一無所有,后者將根植夢想,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明天。
明確:不合理。論題是“好奇心”,但后邊的論證中,無論是舉反面例子,還是舉正面例子,都強調“進取”,完全脫離了“好奇心”這一中心,犯了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
(2)在以“中學生要不要學習地理”為話題寫作時,有學生這樣論述的:
我認為中學生沒有必要學習地理。某個國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這個國家的歷史同時學習。我主張把歷史課和地理課合并,這樣對學生來說更方便。因為這樣做所占時間較少,而獲得的效果卻很好。否則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個國家的地理歸地理,歷史歸歷史,各管各的,不能互相聯系起來。
提問:這段論述是否合理 試分析其原因。
明確:這段話論述者最初提出的話題是“中學生沒有必要學地理”,而隨后所論述的論題是“應將歷史課與地理課合并”,從而明白這段論述論點和論述過程以及結論不一致,不合邏輯,因此論證不合理。
范文展示:
我認為中學生有必要學習地理。地理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們所存活的地球,更深入地了解生養我們的祖國。學習和了解國家的地形、位置、人口等,更能激發我們中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所以我認為中學生有必要學習地理。
2.使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論點,避免出現論據不相干或論據不足的情況。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要和論點之間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聯系。還要通過必要的分析、闡釋,使讀者明白二者之間的聯系。
例如《敬業與樂業》中,作者提出“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的觀點,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證。其中引用孔子的兩句話,都分別做了闡釋,以切合論證的需要。
(1)引用恰當的材料論證觀點。
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高爾基有言:“要想把問題弄清楚,就不要急著去相信,知識的力量就在于懷疑。”如果沒有懷疑精神,笛卡兒屈從于神學的權威,就不會在科學和哲學領域取得輝煌的成績;如果沒有懷疑精神,伽利略不會在比薩斜塔做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就不會揭開物體運動的秘密;如果沒有懷疑精神,鐘南山院士就不會質疑醫學權威認為的非典病毒為衣原體病毒,就不會為救治病人立下大功。懷疑精神對于治學就如氧氣之于生命,失去了懷疑,學問也就失去了進步的可能。
1 這段文字的觀點是什么?作者運用了哪些材料來支撐觀點?
明確:本段文字緊緊圍繞“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的觀點展開論證。引用高爾基的名言,增強了觀點的說服力;列舉出笛卡兒、伽利略、鐘南山的事例進一步證明觀點。
2 你還能補充一個恰當的材料來論證本段的觀點嗎?
預設:如袁隆平質疑“關于自花授粉水稻雜交無優勢”的理論發明雜交水稻,愛因斯坦懷疑牛頓經典物理學而創立“相對論”。
(2)分析材料深入闡述觀點.
古人云:自古英才出寒門。范仲淹少年讀書時連稠一點的粥都難以吃到,明代大學士宋濂幼時家中一貧如洗,蘇聯作家高爾基曾流浪多年,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學期間生活艱苦。可見,貧困是一筆財富。
1 這段文字的觀點是什么?作者運用了哪些材料證明觀點?
明確:這段文字的觀點是“貧困是一筆財富”,作者一連列舉了四個杰出人物的事例來證明觀點。
2 小組交流:這段文字的不足之處是什么?請對這段文字進行修改。
明確:不足之處在于堆砌材料,缺乏分析,因而材料成了僵硬的陪襯,難以使人信服。
范文展示:
古人云:自古英才出寒門。范仲淹少年讀書時連稠一點的粥都難以吃到,明代大學士宋濂幼時家中一貧如洗,蘇聯作家高爾基曾流浪多年,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學期間生活艱苦。這些歷經貧困而后成才的非常之人,寒門是他們植根的土壤,也正是這貧瘠的土壤使他們頑強生長,堅韌不拔,最終成為參天大樹,開出成功之花。由此看來,貧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喪失擺脫貧困的信心和斗志。窮則思變,越是貧困,越能激勵人奮發向上。可見,貧困是一筆財富。
●小試牛刀
在下面的語段中,論點和論據間缺少了什么?
貝多芬雙耳失聰,卻能在這樣的磨難下創造出不朽的交響曲,撼人心靈;司馬遷遭受腐刑,卻能在這樣的恥辱中寫成《史記》,汗青溢光;一代體操王子李寧淚灑漢城后黯然退出體壇,卻又另辟天地,讓“李寧牌”系列運動用品風靡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磨難,能帶領人沖破黑暗,綻放光彩。《磨難,能歷練人生》選段
修改:
貝多芬雙耳失聰,卻能在這樣的磨難下創造出不朽的交響曲,撼人心靈,那是因為他不屈服命運的壓打,頑強抗拒厄運,才譜出了人類的心靈之歌;司馬遷遭受腐刑,卻能在這樣的恥辱中寫成《史記》,汗青溢光,那是因為他有堅定如山的信念、剛毅如鐵的意志,于誹謗譏嘲中堅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圍成為“史圣”;一代體操王子李寧淚灑漢城黯然退出體壇后,卻又另辟天地,讓“李寧牌”系列運動用品風靡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那是因為他懂得承受失敗,不為失敗所嚇倒,才能在失敗中開拓出一條新路。磨難,能帶領人沖破黑暗,綻放光彩。
明確:語段經過修改后,結合不同人物的不同背景,加以適當的分析,加強了論據與論點之間的聯系,有力地論證了論點。
◆方法歸納
材料是為觀點服務的,因此材料與觀點之間須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聯系。如果材料和觀點不相干或論據不足,則會出現論證不合理的問題。同時,也要對材料進行合理的分析,闡明材料與觀點的關聯,才能使讀者明白二者之間的關系,使人信服。
3.要選擇適當的論證方法。
(1)初學寫作議論文,常常簡單地采用觀點加例子的論證方式,方法較為單一。實際上,除了講道理和擺事實外,還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等多種方法。寫作中,要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合理的論證方法,能增強說服力,增加表達的豐富性,如,《敬業與樂業》。
舉例論證:作者舉百丈禪師不做事就不吃飯和佝僂丈人承蜩的例子
道理論證:引用莊子、孔子、朱熹、曾文正等人的話
對比論證:“凡做一件事……到底不肯犧牲我現做的事來和他交換”“一個人對于自己的職業不敬……結果自己害自己”
比喻論證:在說到職業樂趣時,用了賽球的比喻
(2)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的區別(屏顯)
比如在《懷疑與學問》中,作者從國難危機時各地的口頭消息不一定可靠,不應當隨便相信,推導出做學問也是如此,要對書本上的知識有懷疑精神。這樣從生活中的事例出發,采用類比論證的方式,更容易讓人信服。
●小試牛刀
說說下面的五個語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1)抓住了機遇就抓住了成功的鑰匙。(亮觀點)牛頓抓住了上帝給他的機遇,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成為偉大的物理學家;拿破侖抓住了展示自我的機遇,榮立戰功,最終登上了權力的頂峰;彭麗媛抓住了演喜兒的機遇嶄露頭角,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演唱家……(擺事實)他們為何能收獲成功 是因為他們及時抓住了機遇。如果上帝的眷顧是門,而抓住機遇的手就是打開這門的鑰匙。讓我們抓住機遇,推開那扇成功之門吧!(作議論)
明確:舉例論證,它是觀點+事例+議論
(2)信念是夸父逐日時不停的腳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時對岸不滅的燈塔,信念是狂風肆虐時蒼鷹不停歇的身姿。擁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點亮一片星空;擁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綠葉可以裝點整個春天;擁有信念,一葉小小的扁舟,可以驚動一片海洋。
明確:比喻論證
(3)商紂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終落得了個葬身火海的下場;唐太宗虛心納諫,開創了“貞觀盛世”;楚懷王閉目塞聽,棄屈子的爭諫于不顧,落得個客死他鄉的結果;齊威王善于納諫,門庭若市,贏得了諸侯朝拜。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同是帝王,為何結局如此不同 真的是“從諫如流”,勢在必行!
明確:對比論證
(4)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
明確:類比論證
(5)地質學家李四光曾對他的學生說:“不懷疑就不能見真理。”這句話對我們也同樣適用。(道理上反面論證)我們要增長知識,尋求真理,就必須多疑、善疑,而且質疑、探疑,這才是我們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正面比喻論證)年輕的朋友們,勇敢地拿起這把鑰匙,去打開科學的大門吧!
人們常常把知識比作海洋,海洋是無邊無際的。(比喻論證)一個人,無論他有多大的學問,總會有無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質疑、探段則是獲取新知識的途徑。正是基于這一點,法國偉大作家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地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正面道理論證)的確如此,如果達爾文沒有對“特創論”的懷疑,就不會有“自然選擇學說”的確立。(正面事實論證)所以說,只有疑才能使我們的智慧之樹開出艷麗的花,結出豐碩的果。
4.論證結構要合理,思路要清晰。(屏顯)
可以先寫提綱,采取設置分論點的形式,從多方面、多角度展開論證;也可以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層層深入展開論證。請回顧《敬業與樂業》的論證思路,繪制思維導圖或列提綱。
①總分總式——條理清晰,眉目分明
②并列式——橫式結構
③遞進式——縱式結構
④對照式——鮮明有力
●小試牛刀
(1)探究下文結構模式,并說說其好處。
環境不是成長的決定因素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的確,環境對事、物、人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但我認為,一個人是“赤”是“黑“全在于個人本身的素質,環境只不過是一個外在的條件而已。
古往今來,大凡成大業者,都能如蓮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擺脫環境的束縛。
你看,那個在汨羅江畔披發行吟的偉大詩人——屈原,在那個“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的朝廷,仍能潔身自好,發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誓言。
屈原,他向世人證明:近朱者不一定就赤,近墨者也不一定就黑,能否潔身自好全在自己。
再看,那個夢游天姥山,暢游祖國山水的青蓮居士——李白,藐視權貴,向往自由。他讓力士脫靴,讓貴妃磨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他做人的宗旨。
如果說,環境決定著一個人,那么,中國歷史上將失去一個敢怒敢言、不畏權貴、才華橫溢的大才子。同樣,李白也向世人證明是“赤”還是“黑”皆在于自己。
或許屈原、李白離我們有些遠,那再來看看魯迅——一個“以筆代刀”,清醒于中國近代史上的大文豪。現實并沒有讓魯迅埋沒于人海中。“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是他對中國的警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的行為準則。他用吶喊喚醒黑夜中的人們。
如果說環境決定人生,那么,我們將同樣失去一個在黑暗中清醒的偉大人物。魯迅也用他的行動證明
“赤”或“黑”全在于自己。但丁,這個歐洲中世紀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世紀的第一位詩人。如果他被環境束縛,那樣中世紀的黑暗還將籠罩多久?
古今中外,大凡成大業者,都向世人證明同一個道理:“赤”或“黑”全在于“己” 。
(2)給《理想的階梯》擬提綱
引論 中心論點: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階梯。
本論 分論點一:理想的階梯,屬于刻苦勤奮的人。論據:馬克思讀書,諾貝爾實驗(詳)
分論點二:理想的階梯,屬于珍惜時間的人。論據:富蘭克林、魯迅的名言(略)巴爾扎克勤
寫作、朱自清的匆匆(詳)
分論點三:理想的階梯,屬于迎難而上的人。論據:伽利略、布魯諾、華羅庚、道爾頓、愛因斯坦(略)高爾基(詳)結合現在青年實際論述
結論 總結論點:奮斗,是改變現實的杠桿,是億萬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堅實階梯。只有以不懈的韌勁,一級級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輝燦爛的理想高峰。
(3)給《讀報有益》擬提綱(屏顯)
三、本課小結
第二課時
一、回顧前課
1. 觀點前后統一。
議論文的觀點一旦確立,必須保持前后一致,避免混淆或偷換概念。例如,論點是“業精于勤”,論證過程中卻由“勤奮”不知不覺轉換成了“執著”“堅守”;或者論點是“平凡創造奇跡”,結果卻只顧論證“創造奇跡需要強大的內心”“創造奇跡需要長遠的目標”;等等。這些都是偏離觀點的表現。
2.論據典型有力。
寫作議論文一定要精心選擇恰當的材料來證明論點,以增強說服力。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要特別注意:
(1)論據要準確可信;
(2)論據要典型,有代表性,能充分證明論點;
(3)論據要新穎,給讀者以新鮮感;
(4)論據要精練,特別是事實論據要以概述為主。
3.推理過程嚴密。
分析材料時要充分闡明材料與觀點的關聯。議論文講究“以理服人”,證明和推理的過程要嚴密,經得起推敲,不能出現以偏概全、強加因果等邏輯錯誤。例如論點是“我們要學會自立”,論證時由“民族要自立”說到“個人要自立”再說到“家庭要自立”,就不符合邏輯順序。
4.論證方法恰當。
常見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等。在論證觀點時要根據內容需要,選擇合適的論證方法,增強說服力,增加表達的豐富性。若寫駁論文,則可以直接批駁(包括駁論點、駁論據、駁論證三種方式),也可以間接批駁(通過提出與對方論點針鋒相對的觀點并從正面論證其正確性,從而駁倒對方論點),還可以立駁結合。
5.論證結構合理。
為了使論證的結構合理,可以采取設置分論點的形式,從多方面、多角度展開論證;也可以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層層深入展開論證。
二、寫作實踐
文題一(片段寫作)
《懷疑與學問》一文中指出,做學問不要盲從或迷信,要有懷疑的精神。請你也寫一段文字論證這個觀點。350字左右。
提示:
1.可以用相關事例、名言等材料作為論據,論證題目中的觀點。
2.要對所用的材料進行具體分析,不要只是簡單的“觀點+材料”。
【范例評點】
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①(開門見山,提出觀點。開門見山,)高爾基有言:“要想把問題弄清楚,就不要急著去相信,知識的力量就在于懷疑。”②(道理論證。引用名言,增強了說服力。)如果沒有懷疑精神,笛卡兒屈從于神學的權威,就不會在科學和哲學領域取得輝煌成績;如果沒有懷疑精神,伽利略不會在比薩斜塔做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就不會揭開物體運動的秘密;如果沒有懷疑精神,鐘南山院士就不會質疑醫學權威認為的非典病毒為衣原體病毒,就不會為救治病人立下大功。③(舉例論證。用從反面假設的形式,連舉笛卡兒、伽利略、鐘南山三人的事例,構成排比,在簡要的分析中,進一步論證了觀點。)懷疑精神對于治學就如氧氣之于生命,失去了懷疑,學問也就失去了進步的可能。④(類比論證。緊扣“懷疑與治學”的關系作結,將懷疑與學問的關系同氧氣與生命作類比,更容易讓人信服。)
【師生互評】
本段文字緊緊圍繞“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的觀點展開論證。既講道理,又擺事實,字數雖少,卻有理有據,且論證結構合理,思路清晰。
文題二
俗話說:“知足常樂。”有的人卻說:“知足未必常樂。”試圍繞“知足與快樂”這一話題,自定立意,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議論文。
提示:
1.在標題或者文章的開頭,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
2.恰當安排論證的結構,注意層次清晰,邏輯嚴密。
3.注意對運用的材料進行分析,突出材料對觀點的支撐或證明作用。
【例文評點】
知足常樂
春去秋來,花開花落,歲月就這樣流逝,不留痕跡。有人喜歡傷春悲秋,有人喜歡享受當下,而我們應該做的就是珍惜現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樂。①(以優美的語言巧妙地引入話題。)
不知足常悲。②(分論點一:不知足常悲。)有句俗語說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受苦的還是自己,就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沒有的,只會令自己郁悶,自尋煩惱。追名逐利一直是很多人的夢想,他們原本是為了讓自己快樂,卻在追尋的過程中喪失了原來的快樂。即使后來成功地擁有了名和利,也是不快樂的,何苦呢?很多人為了名利放下親情、友情,等到后來才明白這些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可是這些都已經消逝,再也找不回來了,因此他們只能空悲嘆。③(引用論證,引用俗語論證分論點。)
知足常樂。④(分論點二也即中心論點:知足常樂。)多想一下自己擁有什么,你就會快樂起來。唐伯虎曾經寫下“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與仕途擦肩而過,唐伯虎沒有悲傷,反而對自己的田園生活感到滿意。“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納蘭容若的恬適生活令他沉醉,他滿足于這樣的生活,所以他是快樂的。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樂觀令世人感慨,雖仕途不順,但他不過分悲嘆自己,反而生出這樣的大境界,如何能令人不敬佩?還記得那個“奉旨填詞”的柳三變嗎?“你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一句話,即斷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傷過,徘徊過,但他最后選擇接受命運的安排,在勾欄瓦肆之地“淺斟低唱”,追尋自己的內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卻成就了兩宋的大詞人,璀璨了兩宋文壇,照亮了宋詞的前程。⑤(舉例論證,舉唐伯虎、納蘭容若、蘇軾、柳三變等人的事例,論證“知足常樂”的觀點,說服力強。)
人生就像一場夢,要做個好夢,就得帶著微笑,多看看自己擁有的,比如親情、友情。如果你懂得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怎么會不快樂呢?⑥(結尾運用反問,引人深思。)
【師生互評】
本文作者為闡述自己“知足常樂”的觀點,選取了唐伯虎、納蘭容若、蘇軾、柳三變等人的詩詞或事跡作為事例,論據充分,說服力強。在論述過程中,作者巧妙地把這一論點一分為二,“不知足常悲”與“知足常樂”形成正反對比,前者采用推理分析,非常透徹、到位;后者則多用舉例論證,列舉多位古代名人的事例,例證豐富。全篇結構安排合理,邏輯嚴密而又富有變化。
文題三
中國有句古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強調環境對人成長的影響。對此,你怎么看?請自定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議論文。
提示:
1.選擇一個合適的角度表明自己的觀點,言之有理。
2.選擇與觀點一致的材料,最好有事實論據,也有道理論據。
3.根據你的觀點和材料列一個提綱,與同學交流,互相補充論據,在此基礎上完成作文。
【寫作分析】
本題要求寫成一篇駁論文,首先要選擇一個合適的角度來批駁,同時要表明自己的觀點,也就是“先駁后立”。反駁中可根據需要采用直接批駁和間接間批駁相結合的論證方法。直接批駁的形式有三種:駁論點、駁論據、駁論證。間接批駁即提出一個與對方觀點針鋒相對的論點,通過論證自己觀點的合理性、正確性,從而宣告對方論點的不成立。
本題意在告訴我們要正確看待“環境”與“成長”的關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強調外部環境對人的影響;但事實上,個人的能動性對成長的影響才最大。值得注意的是,論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不是純粹錯誤,只是主體意志與客觀環境哪一方面起主導作用的問題。反駁時應注意辯證地理解問題,分析出形成結果的因素有哪些,并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提出認識:作為新時代的人類,面對當今光怪陸離、紛繁復雜的社會,應當秉承什么樣的認識態度。
【例文評點】
駁“近墨者黑”
  有言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事實果真如此嗎?環境對人真的有如此之大的影響嗎?“近朱者赤”我們暫且不論,那么“近墨者一定會黑”嗎?①(開頭引用俗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引出錯誤觀點——近墨者黑。生動形象,能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環境對人有影響,對此我們大都表示贊同,但環境對人是不是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呢?如果認為“近墨者黑”的話,那顯然是把環境的影響放在了突出的地位,而忽視了人的主觀因素。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看,這顯然不合理。所以,我認為“近墨者未必黑”。②(抓住“近墨者黑”作為“突破口”進行批駁,自然引出自己的觀點:近墨者未必黑。)
我之所以認為“近墨者未必黑”,是因為環境是外因,起決定作用的應當是內因,是人的主觀因素。近墨者不黑的例子有很多。革命斗爭中打入敵人內部的同志“黑”了嗎?他們不是“近墨”,而是完全在“墨”里了,但他們都保持著自己高尚的情操,在艱苦、惡劣、兇險的條件下為革命做貢獻。周敦頤名篇《愛蓮說》,贊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蓮”不也是近墨卻不黑者的畫像嗎?有蓮之品質的青蓮居士,高昂起自己的頭顱,蔑視那奸臣小人,讓貴妃為其斟酒,讓力士為其脫靴,然后仰天大笑出門去。李白這是在告訴我們:近墨者未必黑。……“近墨者黑”在事實面前顯得那么脆弱。(列舉革命前輩及李白的事例,引用周敦頤的名言,駁斥了“近墨者黑”的觀點。)
那么,為什么會有近墨而不黑者存在呢?黑與不黑,關鍵在于近黑者本身的素質。荷花之所以“不黑”,在于它內在的純潔。正所謂“真金不怕火煉”。試想,一身浩然正氣者,近墨也好,近赤也罷,必定總是滿身正氣,使“赤者”贊嘆,令“墨者”自慚。(運用設問手法,激發讀者思考,把讀者的思維引入深層次的剖析。)
“近朱”當然好,“近墨”也不必擔心。況且我們周圍環境復雜,這更要求我們不但要有辨別是非的慧眼,還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修養,磨煉出不為周圍環境所動的本領,創造出適宜的“小氣候”。
當我們都真正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時,“近墨者黑”也就不復存在了。(照應上文,提出希望。)
【師生互評】
文章先樹靶子:近墨者黑。然后正面立論:近墨者未必黑。接著擺事實、講道理來證明論點。最后照應上文,提出希望。
作者列舉了革命前輩以及李白的事例,作為事實論據;引用俗語、名言等,作為道理論據。論據充分,準確有力地證明了文章的中心論點。
三、本課結束
同學們,本節課老師帶大家以本學期所學的議論文為例,分析了什么是合理的論證,明確了怎樣做到論證的合理。在明確方法之后,又進行了寫作實踐,并給了樣例示范。希望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形成一篇材料使用合理、論證方法得當、思路清晰的議論文。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提高思維品質。
四、課后作文(任選一)
1.閱讀下面兩則材料,然后作文。
①工于論人者,察己常疏。(張栻)
釋義:巧于議論別人的人,很少省察自己。
②君子以細行律身,不以細行取人。(魏源)
釋義:品德高尚的人在小事上時時嚴格要求自己,但不以小事來苛求別人。
讀了上面兩則材料,你有什么聯想或感悟?請任選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2.“天才出自于勤奮”是很多人都認同的一個觀點,請同學們圍繞這個觀點,尋找恰當的論據,試著寫一篇議論文。不少于600字。
板書設計: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66張PPT)
寫作
故事激趣
封禪泰山,祭天祀地,這是中國古代國家禮儀中最隆盛的國祀大典。貞觀六年,群臣請求唐太宗去泰山封禪,借以炫耀功德和國家富強,只有魏徵表示反對。唐太宗覺得奇怪,詢問魏徵:“你不同意進行封禪,是認為我的功勞不高、德行不尊、中國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豐、祥瑞未至嗎?”
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你是魏徵,你會如何勸說唐太宗放棄封禪呢?
“陛下雖有以上六德,但自從隋末天下大亂以來,民生并未恢復,國庫尚為空虛,而車駕東巡,千騎萬乘,耗費巨大,勞民傷財。況且陛下封禪,必然萬國咸集,遠夷君長也要扈從。而如今中原一帶,人煙稀少,灌木叢生,萬國使者與遠夷君長看到中原如此空虛,豈不產生輕視之心?如果賞賜不周,就不能滿足這些遠人的欲望。免除賦役,也遠遠不能補償百姓的破費。如此僅圖虛名而受實害的事,陛下為什么要做呢?”于是封禪之事從此停止。
請你說一說魏徵為什么能說服唐太宗?這些理由都有什么特點?
讓人信服
通過這兩個單元課文的學習,可以大致了解議論性文章的特點,把握作者觀點,區分觀點和材料,理清論證思路,掌握一定的論證方法,并嘗試進行簡單的議論文寫作。
寫議論文,不管是立論還是駁論,都要擺事實、講道理,使人信服你的觀點,也就是要進行論證(駁論也是一種論證,只不過是論證對方論點不正確)。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論證的合理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討“論證要合理”這個問題。
1.學寫議論文,觀點要統一,論證要嚴密。
2.明確觀點和材料的聯系,使用的材料能夠支持觀點。
3.鼓勵使用多種形式的論證方法,使文章結構合理。
學習目標
第一課時
學習任務:
理解“論證要合理”的意義與要求
論證合理,就是圍繞觀點,把經過選擇的論據組織起來,使兩者有機結合,從而推導出令人信服的合理的結論。論證,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關系紐帶。
寫作指導
(一)什么是合理的論證
下面是陶行知《創造宣言》中的幾段文字。我們讀一讀,看看作者是如何論證的。
有人說:環境太平凡了,不能創造。平凡無過于一張白紙,八大山人揮毫畫他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杰作。平凡也無過于一塊石頭,到了飛帝亞斯、米開朗基的手里可以成為不朽的塑像。
有人說:生活太單調了,不能創造。單調無過于坐監牢,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了《正氣歌》,產生了蘇聯的國歌,產生了《尼赫魯自傳》。單調又無過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彝士運河,把地中海與紅海貫通起來。單調又無過于開肉包鋪子,而竟在這里面,產生了平凡而偉大的平老靜。
可見平凡單調,只是懶惰者之遁辭。既已不平凡不單調了,又何須乎創造。我們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單調上造出不單調。
回顧課文
合理的論證,要求選用恰切的論據,運用適當的方法,準確闡發論據與觀點間的邏輯關聯。
“有人說”錯誤觀點
批駁的靶子
荒謬
舉例論證,以古今中外的名人在平凡單調的環境中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的事例
“平凡單調”只不過
是懶惰者的借口
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1.論證要符合邏輯,觀點要一致,概念要統一。
論證是用道理和事實對觀點進行證明和推理,必須符合邏輯規律。在論證時,盡量避免出現如前面示例類似的邏輯錯誤。
常見邏輯錯誤:以偏概全、自相矛盾、倒因為果、模棱兩可、不當類比等。
(二)如何做到合理論證
如在《懷疑與學問》一文中,中心觀點始終是: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1)下面這段話的論證合理嗎?為什么?
好奇心是促進人們不斷探索、不斷進取的動力。對世界充滿好奇,并努力探索,可以使夢想生根發芽,開出美麗的花朵。面對這個神奇美妙而又復雜多變的世界,有的人漠不關心,得過且過,不思進取;有的人充滿幻想,鼓足干勁、孜孜進取。無數的歷史事實證明,前者將一無所有,后者將根植夢想,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明天。
小試牛刀
不合理。論題是“好奇心”,但后邊的論證中,無論是舉反面例子,還是舉正面例子,都強調“進取”,完全脫離了“好奇心”這一中心,犯了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
明確:這段話論述者最初提出的話題是“中學生沒有必要學地理”,而隨后所論述的論題是“應將歷史課與地理課合并”,從而明白這段論述論點和論述過程以及結論不一致,不合邏輯,因此論證不合理。
(2)在以“中學生要不要學習地理”為話題寫作時,有學生這樣論述的:
我認為中學生沒有必要學習地理。某個國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這個國家的歷史同時學習。我主張把歷史課和地理課合并,這樣對學生來說更方便。因為這樣做所占時間較少,而獲得的效果卻很好。否則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個國家的地理歸地理,歷史歸歷史,各管各的,不能互相聯系起來。
提問:這段論述是否合理 試分析其原因。
范文展示:
我認為中學生有必要學習地理。地理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們所存活的地球,更深入地了解生養我們的祖國。學習和了解國家的地形、位置、人口等,更能激發我們中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所以我認為中學生有必要學習地理。
2.使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論點,避免出現論據不相干或論據不足的情況。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要和論點之間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聯系。還要通過必要的分析、闡釋,使讀者明白二者之間的聯系。
例如《敬業與樂業》中,作者提出“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的觀點,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證。其中引用孔子的兩句話,都分別做了闡釋,以切合論證的需要。
(1)引用恰當材料,論證觀點。
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高爾基有言:“要想把問題弄清楚,就不要急著去相信,知識的力量就在于懷疑。”如果沒有懷疑精神,笛卡兒屈從于神學的權威,就不會在科學和哲學領域取得
輝煌的成績;如果沒有懷疑精神,伽利略不會在比薩斜塔做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就不會揭開物體運動的秘密;如果沒有懷疑精神,鐘南山院士就不會質疑醫學權威認為的非典病毒為衣原體病毒,就不會為救治病人立下大功。懷疑精神對于治學就如氧氣之于生命,失去了懷疑,學問也就失去了進步的可能。
①這段文字的觀點是什么?作者運用了哪些材料來支撐觀點?
本段文字緊緊圍繞“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的觀點展開論證。引用高爾基的名言,增強了觀點的說服力;列舉出笛卡兒、伽利略、鐘南山的事例進一步證明觀點。
②你還能補充一個恰當的材料來論證本段的觀點嗎?
如袁隆平質疑“關于自花授粉水稻雜交無優勢”的理論發明雜交水稻,愛因斯坦懷疑牛頓經典物理學而創立“相對論”。
(2)深入分析材料,闡述觀點。
古人云:自古英才出寒門。范仲淹少年讀書時連稠一點的粥都難以吃到,明代大學士宋濂幼時家中一貧如洗,蘇聯作家高爾基曾流浪多年,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學期間生活艱苦。可見,貧困是一筆財富。
①這段文字的觀點是什么?作者運用了哪些材料證明觀點?
這段文字的觀點是“貧困是一筆財富”,作者一連列舉了四個杰出人物的事例來證明觀點。
②小組交流:這段文字的不足之處是什么?請對這段文字進行修改。
不足之處在于堆砌材料,缺乏分析,因而材料成了僵硬的陪襯,難以使人信服。
古人云:自古英才出寒門。范仲淹少年讀書時連稠一點的粥都難以吃到,明代大學士宋濂幼時家中一貧如洗,蘇聯作家高爾基曾流浪多年,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學期間生活艱苦。這些歷經貧困而后成才的非常之人,寒門是他們植根的土壤,也正是這貧瘠的土壤使他們頑強生長,堅韌不拔,最終成為參天大樹,開出成功之花。由此看來,貧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喪失擺脫貧困的信心和斗志。窮則思變,越是貧困,越能激勵人奮發向上。可見,貧困是一筆財富。
范文展示:
貝多芬雙耳失聰,卻能在這樣的磨難下創造出不朽的交響曲,撼人心靈;司馬遷遭受腐刑,卻能在這樣的恥辱中寫成《史記》,汗青溢光;一代體操王子李寧淚灑漢城后黯然退出體壇,卻又另辟天地,讓“李寧牌”系列運動用品風靡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磨難,能帶領人沖破黑暗,綻放光彩。
《磨難,能歷練人生》選段
修改:貝多芬雙耳失聰,卻能在這樣的磨難下創造出不朽的交響曲,撼人心靈,那是因為他不屈服命運的壓打,頑強抗拒厄運,才譜出了人類的心靈之歌;司馬遷遭受腐刑,卻能在這樣的恥辱中寫成《史記》,汗青溢光,那是因為他有堅定如山的信念、剛毅如鐵的意志,于誹謗譏嘲中堅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圍成為“史圣”;一代體操王子李寧淚灑漢城黯然退出體壇后,卻又另辟天地,讓“李寧牌”系列運動用品風靡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那是因為他懂得承受失敗,不為失敗所嚇倒,才能在失敗中開拓出一條新路。磨難,能帶領人沖破黑暗,綻放光彩。
語段經過修改后,結合不同人物的不同背景,加以適當的分析,加強了論據與論點之間的聯系,有力地論證了論點。
下面的語段中,論點和論據間缺少了什么?請修改。
小試牛刀
方法歸納
材料是為觀點服務的,因此材料與觀點之間須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聯系。如果材料和觀點不相干或論據不足,則會出現論證不合理的問題。同時,也要對材料進行合理的分析,闡明材料與觀點的關聯,才能使讀者明白二者之間的關系,使人信服。
常見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1)舉例論證:運用具體事例,真實可信,增強文章說服力、趣味性、權威性,讓文章淺顯易懂。
(2)道理論證:可以增強文章說服力或文采,使論證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3)對比論證: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給人印象深刻,使論證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4)比喻論證:道理講得通俗易懂,語言生動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5)引用論證: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說法,使其更具有權威性或大眾性,使論證有力。
3.要選擇適當的論證方法。
初學寫作議論文,常常簡單地采用觀點加例子的論證方式,方法較為單一。實際上,除了講道理和擺事實外,還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等多種方法。寫作中,要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合理的論證方法,能增強說服力,增加表達的豐富性。
《敬業與樂業》
舉例論證:
作者舉百丈禪師不做事就不吃飯和佝僂丈人承蜩的例子
道理論證:
引用莊子、孔子、朱熹、曾文正等人的話
對比論證:
“凡做一件事……到底不肯犧牲我現做的事來和他交換”
“一個人對于自己的職業不敬……結果自己害自己”
比喻論證:在說到職業樂趣時,用了賽球的比喻
區別 比喻論證 類比論證
屬性 以“喻體”去證明“本體”,屬性不同,有某一個相似點 兩個具有相同屬性的事物進行比較,主體和客體相似點越多,類比的結論越準確
基礎不同 比喻,可以合理地想象、虛構
類比推理,客觀真實
效果不同 說理的形象和具體化 邏輯性和嚴密性
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的區別
比如在《懷疑與學問》中,作者從國難危機時各地的口頭消息不一定可靠,不應當隨便相信,推導出做學問也是如此,要對書本上的知識有懷疑精神。這樣從生活中的事例出發,采用類比論證的方式,更容易讓人信服。
說說下面的五個語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它是觀點+事例+議論
小試牛刀
(1)抓住了機遇就抓住了成功的鑰匙。(亮觀點)牛頓抓住了上帝給他的機遇,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成為偉大的物理學家;拿破侖抓住了展示自我的機遇,榮立戰功,最終登上了權力的頂峰;彭麗媛抓住了演喜兒的機遇嶄露頭角,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演唱家……(擺事實)他們為何能收獲成功 是因為他們及時抓住了機遇。如果上帝的眷顧是門,而抓住機遇的手就是打開這門的鑰匙。讓我們抓住機遇,推開那扇成功之門吧!(作議論)
(2)信念是夸父逐日時不停的腳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時對岸不滅的燈塔,信念是狂風肆虐時蒼鷹不停歇的身姿。擁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點亮一片星空;擁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綠葉可以裝點整個春天;擁有信念,一葉小小的扁舟,可以驚動一片海洋。
比喻論證
(3)商紂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終落得了個葬身火海的下場;唐太宗虛心納諫,開創了“貞觀盛世”;楚懷王閉目塞聽,棄屈子的爭諫于不顧,落得個客死他鄉的結果;齊威王善于納諫,門庭若市,贏得了諸侯朝拜。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同是帝王,為何結局如此不同 真的是“從諫如流”,勢在必行!
(4)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
對比論證
類比論證
(5)地質學家李四光曾對他的學生說:“不懷疑就不能見真理。”這句話對我們也同樣適用。(道理上反面論證)我們要增長知識,尋求真理,就必須多疑、善疑,而且質疑、探疑,這才是我們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正面比喻論證)年輕的朋友們,勇敢地拿起這把鑰匙,去打開科學的大門吧!
人們常常把知識比作海洋,海洋是無邊無際的。(比喻論證)一個人,無論他有多大的學問,總會有無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質疑、探段則是獲取新知識的途徑。正是基于這一點,法國偉大作家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地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正面道理論證)的確如此,如果達爾文沒有對“特創論”的懷疑,就不會有“自然選擇學說”的確立。(正面事實論證)所以說,只有疑才能使我們的智慧之樹開出艷麗的花,結出豐碩的果。
①總分總式——條理清晰,眉目分明
請回顧《敬業與樂業》的論證思路,繪制思維導圖或列提綱。
中心論點:“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分論點
有業
敬業
樂業
敬業即責任心,
樂業即趣味



4.論證結構要合理,思路要清晰。
可以先寫提綱,采取設置分論點的形式,從多方面、多角度展開論證;也可以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層層深入展開論證。
②并列式——橫式結構
“首先”
“其次”
“再次”
中心論點
多角度的觀察、分析、認識事物
事物的性質
事物的特點
并列
③遞進式——縱式結構
提出問題
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
“要敬業”
何為敬業
為何要敬業
怎樣才是敬業
總結
縱向思維
逐層深入
④對照式——鮮明有力
突出論述其中的一個方面的正確性
“要有業”
有業之必要
“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
人人都要不斷地勞作”


烘托、陪襯
“沒有職業的懶人,簡直是社會上的蛀米蟲,簡直是‘掠
奪別人勤勞結果’的盜賊”
(1)探究下文結構模式,并說說其好處。
環境不是成長的決定因素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的確,環境對事、物、人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但我認為,一個人是“赤”是“黑“全在于個人本身的素質,環境只不過是一個外在的條件而已。
古往今來,大凡成大業者,都能如蓮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擺脫環境的束縛。
你看,那個在汨羅江畔披發行吟的偉大詩人——屈原,在那個“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的朝廷,仍能潔身自好,發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誓言。
小試牛刀
屈原,他向世人證明:近朱者不一定就赤,近墨者也不一定就黑,能否潔身自好全在自己。
再看,那個夢游天姥山,暢游祖國山水的青蓮居士——李白,藐視權貴,向往自由。他讓力士脫靴,讓貴妃磨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他做人的宗旨。
如果說,環境決定著一個人,那么,中國歷史上將失去一個敢怒敢言、不畏權貴、才華橫溢的大才子。同樣,李白也向世人證明是“赤”還是“黑”皆在于自己。
或許屈原、李白離我們有些遠,那再來看看魯迅——一個“以筆代刀”,清醒于中國近代史上的大文豪。現實并沒有讓魯迅埋沒于人海中。“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是他對中國的警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的行為準則。他用吶喊喚醒黑夜中的人們。
古今中外,大凡成大業者,都向世人證明同一個道理:“赤”或“黑”全在于“己” 。
文章緊緊圍繞中心論點“環境不能決定人的成長,個人的‘赤’或‘黑’全在于自身”展開論述,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開篇即點明觀點,接著列舉古今中外人物的事例,在簡要的分析中進一步證實觀點,最后得出結論,點題且照應開篇。整篇文章結構嚴整,邏輯嚴密,事例充分,論證合理。
師生互評
(2)給《理想的階梯》擬提綱
中心論點: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階梯。
引論
分論點一:理想的階梯,屬于刻苦勤奮的人。
論據:馬克思讀書,諾貝爾實驗(詳)
分論點二:理想的階梯,屬于珍惜時間的人。
論據:富蘭克林、魯迅的名言(略)
巴爾扎克勤奮寫作、朱自清的匆匆(詳)
分論點三:理想的階梯,屬于迎難而上的人。
論據:伽利略、布魯諾、華羅庚、道爾頓、愛因斯坦(略)
高爾基(詳)結合現在青年實際論述
總結論點:奮斗,是改變現實的杠桿,是億萬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堅實階梯。只有以不懈的韌勁,一級級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輝燦爛的理想高峰。
本論
結論
(3)給《讀報有益》擬提綱
讀報有益
引論:
提出問題
本論:
(為什么讀報有益)
讀報能了解天下事
讀報能學習先進人物的思想作風
分析問題
結論:
(怎樣讀報)
讀報要有選擇性
讀報要泛中有精
讀報要重借鑒
解決問題
論證要合理
觀點一致,邏輯嚴密
運用多種論證方法
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合理的論證方法,能增強說服力,增加表達的豐富性
常見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等。
論證結構合理,思路清晰
可采用的結構模式有:總分總式、并列式、遞進式、對照式等
論據典型有力
使用論據支撐論點;分析論據,深入闡述觀點
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要和論點之間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聯系。
論證是使用事實和道理對觀點進行證明,必須符合生活常識和邏輯規律
保持觀點一致的方法是避免混淆或偷換概念。
本課小結
第二課時
學習任務:
實踐寫議論文做到論證要合理
1. 觀點前后統一
回顧前課
議論文的觀點一旦確立,必須保持前后一致,避免混淆或偷換概念。例如,論點是“業精于勤”,論證過程中卻由“勤奮”不知不覺轉換成了“執著”“堅守”;或者論點是“平凡創造奇跡”,結果卻只顧論證“創造奇跡需要強大的內心”“創造奇跡需要長遠的目標”;等等。這些都是偏離觀點的表現。
2.論據典型有力
寫作議論文一定要精心選擇恰當的材料來證明論點,以增強說服力。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要特別注意:
(1)論據要準確可信;
(2)論據要典型,有代表性,能充分證明論點;
(3)論據要新穎,給讀者以新鮮感;
(4)論據要精練,特別是事實論據要以概述為主。
3.推理過程嚴密
分析材料時要充分闡明材料與觀點的關聯。議論文講究“以理服人”,證明和推理的過程要嚴密,經得起推敲,不能出現以偏概全、強加因果等邏輯錯誤。例如論點是“我們要學會自立”,論證時由“民族要自立”說到“個人要自立”再說到“家庭要自立”,就不符合邏輯順序。
4.論證方法恰當
常見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等。在論證觀點時要根據內容需要,選擇合適的論證方法,增強說服力,增加表達的豐富性。若寫駁論文,則可以直接批駁(包括駁論點、駁論據、駁論證三種方式),也可以間接批駁(通過提出與對方論點針鋒相對的觀點并從正面論證其正確性,從而駁倒對方論點),還可以立駁結合。
為了使論證的結構合理,可以采取設置分論點的形式,從多方面、多角度展開論證;也可以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層層深入展開論證。
5.論證結構合理
一 《懷疑與學問》一文中指出,做學問不要盲從或迷信,要有懷疑的精神。請你也寫一段文字論證這個觀點。350字左右。
1.可以用相關事例、名言等材料作為論據,論證題目中的觀點。
2.要對所用的材料進行具體分析,不要只是簡單的“觀點+材料”。
提示:
寫作實踐
做學問要有懷疑精神、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提出觀點
舉例論證(陳寅恪等人事例)、道理論證(名人名言等)……
選擇論據
觀點統一、邏輯嚴密;明確聯系,深入闡述
展開論證
思維導圖
做學問要有懷疑精神
【李四光說:不懷疑不能見真理。】①
【大學問家陳寅恪讀了大量的書,卻不盡信書,前人說的,大人物寫的,陳寅恪一定要經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加以求證、確認。正是這種不唯書、不迷信的懷疑精神,奠定了陳寅恪學術大師的地位。】②
①引用大科學家李四光的名言,十分有說服力。
②先舉大學問家陳寅恪不唯書、不迷信的例子,證明“做學問要有懷疑精神”的觀點。
亮點批注
例文評點
【五年級小學生聶利,偶然發現蜜蜂不靠雙翅振動依然可發出“嗡嗡”聲,于是她對書本上“蜜蜂靠翅膀振動發聲”的觀點提出疑問。經過反復實驗,聶利認定,蜜蜂真正的發聲器應該是雙翅根部下的兩個小黑點,并撰寫出科學小論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動發聲》。雖然她的這一觀點并未得到專家的認可,但是這種大膽懷疑的精神卻鼓勵了許多向學的人。】③
③再舉小學生聶利的例子,貼近生活,更能引起讀者興趣。
名師總評:這段文字緊緊圍繞“做學問要有懷疑精神”的觀點展開論證,事實與道理相結合,選取大學問家和小學生的事例,典型全面,有理有據,思路清晰,令人信服。
二 俗話說:“知足常樂。”有的人卻說:“知足未必常樂。”試圍繞“知足與快樂”這一話題,自定立意,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議論文。
1.在標題或者文章的開頭,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
2.恰當安排論證的結構,注意層次清晰,邏輯嚴密。
3.注意對運用的材料進行分析,突出材料對觀點的支撐或證明作用。
提示:
定論點
正面立論:知足常樂。
反面立論:知足者未必常樂/不知足者也常樂。
選論據
可以是典型事例,也可以是名人名言,聯系實際進行論述。
明思路
①觀點明確:開頭或結尾點明觀點。
②論證合理:設分論點,層層深入。
③對材料進行分析。
思維導圖
例文評點
知足常樂
春去秋來,花開花落,歲月就這樣流逝,不留痕跡。有人喜歡傷春悲秋,有人喜歡享受當下,而我們應該做的就是珍惜現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樂。①
①以優美的語言巧妙地引入話題。
不知足常悲。②有句俗語說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受苦的還是自己,就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沒有的,只會令自己郁悶,自尋煩惱。追名逐利一直是很多人的夢想,他們原本是為了讓自己快樂,卻在追尋的過程中喪失了原來的快樂。即使后來
②分論點一:不知足常悲。
成功地擁有了名和利,也是不快樂的,何苦呢?很多人為了名利放下親情、友情,等到后來才明白這些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可是這些都已經消逝,再也找不回來了,因此他們只能空悲嘆。③
③引用論證,引用俗語論證分論點。
知足常樂。④多想一下自己擁有什么,你就會快樂起來。唐伯虎曾經寫下“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與仕途擦肩而過,唐伯虎沒有悲傷,反而對自己的田園生活感到滿意。“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納蘭容若的恬適生活令他沉醉,他滿足于這樣的生活,所以他是快樂的。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樂觀令世人感慨,
④分論點二也即中心論點:知足常樂。
雖仕途不順,但他不過分悲嘆自己,反而生出這樣的大境界,如何能令人不敬佩?還記得那個“奉旨填詞”的柳三變嗎?“你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一句話,即斷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傷過,徘徊過,但他最后選擇接受命運的安排,在勾欄瓦肆之地“淺斟低唱”,追尋自己的內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卻成就了兩宋的大詞人,璀璨了兩宋文壇,照亮了宋詞的前程。⑤
人生就像一場夢,要做個好夢,就得帶著微笑,多看看自己擁有的,比如親情、友情。如果你懂得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怎么會不快樂呢?⑥
⑤舉例論證,舉唐伯虎、納蘭容若、蘇軾、柳三變等人的事例,論證“知足常樂”的觀點,說服力強。
⑥結尾運用反問,引人深思。
本文作者為闡述自己“知足常樂”的觀點,選取了唐伯虎、納蘭容若、蘇軾、柳三變等人的詩詞或事跡作為事例,論據充分,說服力強。在論述過程中,作者巧妙地把這一論點一分為二,“不知足常悲”與“知足常樂”形成正反對比,前者采用推理分析,非常透徹、到位;后者則多用舉例論證,列舉多位古代名人的事例,例證豐富。全篇結構安排合理,邏輯嚴密而又富有變化。
師生互評
三 中國有句古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強調環境對人成長的影響。對此,你怎么看?請自定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議論文。
1.選擇一個合適的角度表明自己的觀點,言之有理。
2.選擇與觀點一致的材料,最好有事實論據,也有道理論據。
3.根據你的觀點和材料列一個提綱,與同學交流,互相補充論據,在此基礎上完成作文。
提示:
駁論文寫作方法:
駁論文寫作思路:
列現象→示弊端→探根源→指出路
思維導圖
例 文 簡 析
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古訓流傳千年,常被用來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但細細思索,這種觀點未免過于簡單。它像是一道枷鎖,束縛了我們對人性光輝的認知,也低估了人類超越環境、改變環境的潛能。 →開篇點題,指出“近墨者黑”的局限性,為下文論述奠定基調
例文評點
例 文 簡 析
翻開歷史長卷,處處可見超越環境的偉岸身影。文天祥身陷囹圄,面對威逼利誘,依然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司馬遷遭受宮刑之辱,卻在獄中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史記》。這些身處逆境卻依然堅守信念的典范,無不證明人的精神力量可以超越環境的限制。 →列舉文天祥、司馬遷的史實例證,論證精神力量可以超越環境
例 文 簡 析
環境對人的影響固然存在,但絕非決定性的。屈原被放逐江南,卻創作出《離騷》這樣的不朽詩篇;蘇軾屢遭貶謫,卻在逆境中寫下“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詩句。這些文人墨客的經歷告訴我們,真正決定一個人高度的,不是所處環境的好壞,而是內心的精神境界。就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人的品格同樣可以在逆境中愈發高潔。 →以屈原、蘇軾為例,說明環境不能決定人的品格,類比蓮花更顯形象
例 文 簡 析
放眼當今社會,我們更應該摒棄“近墨者黑”的消極觀念。張桂梅扎根貧困山區,創辦女子高中,改變了數千名山區女孩的命運;黃文秀放棄城市優越生活,回到家鄉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這些新時代的楷模,不僅沒有被環境同化,反而用自己的力量改變了環境。他們的事跡啟示我們:與其被動接受環境影響,不如主動擔當,成為改變環境的力量。 →聯系現實,用張桂梅、黃文秀的事跡,展現新時代榜樣改變環境的力量

例 文 簡 析
環境如同土壤,而人的精神則是種子。再貧瘠的土地,只要有頑強的生命力,也能開出絢麗的花朵。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我們更應該相信人性的光輝,相信精神的力量。讓我們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生活,用實際行動證明:人不僅可以超越環境,更能改變環境。 →總結全文,以土壤與種子作比,呼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本篇作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開篇即點明“近墨者黑”觀點的片面性,迅速切入主題,奠定反駁基調。接著從歷史人物、當代楷模等不同維度展開論述,最后總結升華,邏輯連貫,環環相扣。
師生互評
本課結束
同學們,本節課老師帶大家以本學期所學的議論文為例,分析了什么是合理的論證,明確了怎樣做到論證的合理。在明確方法之后,又進行了寫作實踐,并給了樣例示范。希望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形成一篇材料使用合理、論證方法得當、思路清晰的議論文。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提高思維品質。
課下作文(任選一)
2.“天才出自于勤奮”是很多人都認同的一個觀點,請同學們圍繞這個觀點,尋找恰當的論據,試著寫一篇議論文。不少于600字。
1.閱讀下面兩則材料,然后作文。
  ①工于論人者,察己常疏。(張栻)
  釋義:巧于議論別人的人,很少省察自己。
  ②君子以細行律身,不以細行取人。(魏源)
  釋義:品德高尚的人在小事上時時嚴格要求自己,但不以小事來苛求別人。
讀了上面兩則材料,你有什么聯想或感悟?請任選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論證要合理
論證要合乎邏輯,觀點要一致,概念要統一
使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論點
論證結構要合理,思路要清晰
要選擇恰當的論證方法
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黎县| 东安县| 静安区| 固安县| 余庆县| 渑池县| 清新县| 乡城县| 若尔盖县| 左云县| 离岛区| 洛川县| 岳池县| 奉新县| 布尔津县| 布拖县| 北宁市| 丹棱县| 郸城县| 饶阳县| 丹凤县| 灵武市| 榆树市| 营山县| 寻甸| 白山市| 光泽县| 屏山县| 富蕴县| 黄大仙区| 赤峰市| 蓬莱市| 安阳市| 顺平县| 济南市| 吉木萨尔县| 溧阳市| 雷山县| 双辽市| 沙洋县| 古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