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大學之道《禮記》教學目標1.了解《禮記》《大學》等相關文化常識。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誦課文。3.準確把握和理解“三綱”“八目”的具體所指及其內部關聯,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及現實意義。4. 分析本文的論證特點,概括說理的藝術技巧。知人論世,初入文本壹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國甾縣,出生于梁國睢陽。西漢時期官員、學者、禮學家,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后世稱其為“小戴”。戴圣與叔父戴德曾跟隨后蒼學《禮》,兩人被后人合稱為“大小戴”。漢宣帝時,戴圣以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禮記》傳為圣編?!稘h書》記載成書于漢建初七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趙禥以其籍貫地詔封戴圣為“考城伯”。作者簡介《禮記》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抖Y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宋元以后,《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成為封建科舉考試的欽定書,而《大學》則是四書之首。作品簡介·《禮記》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孫中山先生稱《大學》為中國政治哲學,最為系統之學。無論國外任何政治哲學家都未見到,都未說出,為中國獨有之寶貝。大學: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成人之學。道:本指道路,在這里指的是學習政治、哲學時所掌握的宗旨和原則。《大學》一文不長,僅有兩千余字,但卻是先秦、秦漢儒家學說的總括性著作?!按髮W”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學”,即倫理、政治、哲學等方面的學問,與“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的“小學”相對。大學之道,講的就是大人之學、成人之學的基本原理。題目解說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貳譯文: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使自己達到善的最高境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美好的德行形作動,彰顯宗旨,根本原則至,達到親近愛撫民眾,一說使天下人去舊立新、去惡向善疏通文意·第一段譯文: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志向堅定才能心不妄動,心不妄動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慮精詳,思慮精詳才能處事合宜。萬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終,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學的宗旨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心不妄動性情安和思慮精詳處事合宜規律,宗旨“本”原指木之根為常;“ 末 ”指木之梢為跡 。后分別引申為本根、本始和末跡、末節。指事物的根源和結局。志向堅定疏通文意·第一段第一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開篇闡明宗旨,闡述“三綱”。“明明德”是發揚自己固有的德性,完善自己的自覺性,而不是用某種外在的、固定的道德準則束縛自己。“親民”即“新民”,就是幫助他人去除污染心靈的東西,即不僅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而且努力提高全體人民的道德品質,為治國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礎。“止于至善”就是要將自己的道德品質和社會、國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達到最理想的境界絕不停止,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完善過程。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要使家族中的關系整齊有序。要使家族中的關系整齊有序,就要先修養自身的品德。要修養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內心。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誠。要使意念真誠, 就要先獲得知識。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疏通文意·第二段使…齊,使家族中的關系整齊有序。修,修養。修養自己的德行。使…端正誠,使…真誠。使意念真誠。獲得知識。推究事物的原理譯文:獲得知識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后才能使意念真誠,意念真誠后才能使內心端正,內心端正后才能修養品德,修養品德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家族中的關系整齊有序后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后才能天下太平。從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養自身作為根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疏通文意·第二段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治理得好一律本源,根本普通百姓第二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點明《大學》的“八目”并闡述它們的關系。格物:就是全面透徹地研究世界上的萬事萬物。致知:就是要獲得對世界上萬事萬物的認識。誠意:指的是在修養自身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誠實、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個人情感的偏向。修身:是使個人修養達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學》中對人的培養的最高要求,它處在“八目”的中樞地位。齊家:是善于處理好家庭或家族內部的關系。治國和平天下是齊家的擴大和延伸。深入研讀,仔細品味叁1 .“三綱”之間是怎樣的關系?2.“八目”指什么?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3.“三綱”與“八目”間有何關系?4.先秦諸子的文章在論述方面有其獨特之處,請分析本文的論證特點。5.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學之道”的?合作探究完善自我,改進自我內圣明明德愛民順民,引導百姓自我完善外王親民這“三綱”構成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個體到群體的完整社會體系,它表達了儒家一貫倡導的以教化為手段、以德政為目的的施政主張。對己立德對人愛人最終追求止于至善1.“三綱”之間的是怎樣的關系?“內圣”指的是君主對國家內部的治理調和,同時也被認為是儒家學子對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據;“外王”是指君主對其他國家和國內人民的政策戰略,而在個人修行方面,也是儒家學子處理人際關系的思想指導。2.“八目”指什么?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八目之間是相互聯結的關系,它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強調內修的目的是修身,外治的基礎是修身,修身是根本,說明了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善其身)內修(善天下)外治明明德內修外治親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三綱八目具體步驟指導思想止于至善3.“三綱”與“八目”間有何關系?4.先秦諸子的文章在論述方面有其獨特之處,請分析本文的論證特點。1.論證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綱”,然后提出實現“三綱”的具體步驟,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渾然一體,結構嚴謹,條理清晰。2.運用排比、頂真手法,論證力強。句式整齊,節奏分明,增強了語勢,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3.句式整齊,節奏分明,增強了語勢,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既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①積極影響:《大學》強調了學習者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還強調了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與促進社會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洞髮W》所提出的“修、齊、治、平”思想,幾乎成為讀書人的唯一標準理想。這種思想主張積極入世,注重自身修養,關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安定,擁護統一,對社會的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②消極影響:《大學》把人的思想束縛在儒家的思維范圍之中,給古代文人帶來思想僵化的缺點。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如不按照“修、齊、治、平”這條線路來走,輕則斥之為不成才,重則認為離經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輕易不敢背離。同時, “達則兼濟天下”的信念的最終目標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帶有濃厚的政治傾向性。5.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學之道”的?明明德:立德樹人,以德治國止于至善:人的全面發展格物致知:實踐出真知修身:自我完善(小我)齊家:家庭責任(中我)誠意正心:誠實、求真、良好的初心親民:以民為本治國平天下:社會責任(大我)《大學之道》總結全文,概括主旨肆歸納主旨《大學之道》通過“三綱”明確了為人修身的根本宗旨,并以“修身”為核心,指出具體步驟。進一步指出修身的步驟,即“八目”。通過學習,我們可以得知,在長期占據中國封建統治思想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個人、家族、民族、國家、天下聯系密切。布置作業,課后鞏固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