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3張PPT)姚鼐登泰山記導入新課導入泰山,五岳之首,它那磅礴的氣勢和無與倫比的日出景觀,古往今來吸引了眾多登臨者,而這些登臨者又以他們那絕妙的詩章為這位東岳尊者增添了無限的光彩,使之更加名揚天下。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嘆,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而在洋洋大觀的登覽詩文中,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記》堪稱經典,今天就讓我們隨著姚鼐的步伐去領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了解作者姚鼐及桐城派的相關知識,了解游記的文體特點。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能疏通全文,背誦全文。了 領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壯麗,開擴胸襟,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情操。學習目標重點難點素養課前預習走近作者桐城派和方苞:中國清代散文流派。方苞謂“義”,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內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要求文章內容和形式統一,古文當以“雅潔”為尚,反對冗辭。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他有室名惜抱軒,學者稱他為惜抱先生。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進士,歷任山東、湖南副考官。《四庫全書》館開,任纂修員。不久,請病假辭官還鄉,先后主講梅花、鐘山、紫陽等書院,達四十余年。著有《惜抱軒全集》等他提出文章要義理、考據、詞章三者并重。在學習方法上,主張多讀多做,要從摹仿到自我脫化。課前預習走近作者姚鼐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對于散文創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和鮮明的主張,其創始人是方苞,劉大櫆和姚鼐繼承并發展了他的理論,三人并稱為“桐城三祖”(因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辭著名,世稱桐城派)。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強調“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偏廢。”課前預習創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養親為名,告歸田里。道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頂,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時分至日觀峰的日觀亭,觀賞日出,寫下了這篇游記。課前預習文體解讀記記:是一種文體,可以敘事、寫景、狀物,目的往往在于抒發作者的情懷和抱負,闡述作者的某些觀點。《小石潭記》(唐朝柳宗元)《岳陽樓記》(宋朝范仲淹)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②游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③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 文體裁。《醉翁亭記》(宋朝歐陽修)《桃花源記》(東晉陶淵明)課前預習地點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為五岳之一,位于山東省中部,綿亙于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體上留下了20余處古建筑群,2200余處碑碣石刻。課前預習地點泰山日出美景圖聽錄音讀,小聲跟讀。要求:1、邊聽邊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詞。同時認準字音。2、小聲跟讀,品味情感。講授新課讀顯身手整體感知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聽讀課文,讀準字音,把握節奏。速讀課文,順手標好段序、劃出字詞。讀一讀:讀準字音汶( )水 南麓( ) 砌( )石磴( ) 徂( )徠( )晦( ) 樗( )蒱( )絳( ) 若僂( )石罅( )wènlùqìdèngcúláihuìchūpújiànglǚxià讀一讀:詞語解釋⑴泰山:在山東泰安北,古稱岱宗,又稱東岳,為五岳之長。本文融考證于辭章,布局精嚴,描寫生動,行文潔凈明快,為描寫泰山景觀的名篇。⑵陽:山南為陽;其:代詞,它,指泰山。⑶汶水:今稱大汶河,源于山東萊蕪東北之原山,向西南流,匯入東平湖。⑷濟水:源于河南濟源縣西之王屋山,流經山東。清代末年,濟水河道為黃河所占。⑸陽谷:指山南的谷水。⑹古長城:戰國時齊國修筑的長城,西起平陰,經泰山北岡。⑺日觀峰:泰山頂峰,觀日出之勝地。整體感知賽一賽:以小組為單位,寫出與泰山有關的詩句、俗語、成語等。孟子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李斯泰山不讓微塵,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輕于鴻毛。學 · 整體感知安如泰山穩如泰山泰山泰水泰山北斗螞蟻搬泰山賽一賽:以小組為單位,寫出與泰山有關的詩句、俗語、成語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有眼不識泰山泰山壓頂不彎腰人心齊,泰山移。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學 · 整體感知題目解讀本文屬于山水游記。“泰山”點明瀏覽的地點,“登”表明側重于敘述、描寫游泰山的經過和所見所感。《登泰山記》記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兩天游程,再現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是山水游記中一篇膾炙人口的杰作。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為線索,記敘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時間、路程,有重點地描寫了沿途所見的景物。理清文章思路:學 · 整體感知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學 · 整體感知精讀課文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向陽山谷中的水都流進汶河,北面背陰山谷中的水都流進濟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的日觀峰位于長城南十五里的地方。山南水北,泰山南面。山北水南為陰,泰山北面。向西,名詞作狀語。在,介詞。判斷句第一段能否給第一段圖畫命名?泰山地理概貌圖。猶如電影的遠景鏡頭,又如繪畫中的鳥瞰圖。作者用由面(汶、濟二水)到線(古長城)再到點(日觀峰)的寫法,為后文的敘述設下伏筆。請標出第1段中的表方位和地點的詞,并列出本段的思維導圖。汶水濟水方位:“陽陰西東南北”地點:“汶水”“濟水”“谷”“古長城”“日觀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第1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作者是怎樣寫的?內容:本段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寫法:作者采用由“面”到“線”再到“點”的寫法:先寫汶水和濟水的分流,這是“面”;再引出兩水的分界線(古長城),這是“線”;然后以古長城作為參照物點出泰山的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這是“點”。這個“點”為下文敘述登山線路和觀日出作好了鋪墊。第二段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chéng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dèng],其級七千有余。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冒著風雪,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過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行走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臺階,共有七千多級。到達山腳石級同“又”界限,城墻。趁,冒著。在,介詞。第二段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省“之”,指中谷)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 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當中那條山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我開始沿著中間這條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那條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少于,形容詞作為動詞。不到一半。相當于“而”,就,表承接,連詞。頂峰省略句沿著第二段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現在經過的中嶺和山頂像門檻一樣阻擋道路的山崖,世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迷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蓋,明亮的雪光照耀著南邊的天空。 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名作動,照。背,覆蓋。停留形容詞詞尾,…的樣子。幾乎等到名作狀語,像門檻一樣。定語后置句已經;...以后。古文知識:朔:陰歷每月第一天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望:陰歷每月十五既望:陰歷每月十六品讀第二段登山時間、地點:由南麓—入中谷—越中嶺—循西谷—至山巔山巔景色: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半山居霧若帶然。上 下遠 近高峻、雄渾、壯闊登山路線: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京師——泰安找出第2段作者的登山線路以及文章的寫景特點。京師泰安南麓中谷中嶺(天門)西谷山巔乘、歷、穿、越由循越復循遂至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找出第2段作者的登山線路以及文章的寫景特點。由南麓—入中谷—道少半—越中嶺—循西谷—至山巔寫景特點:先寫由京師到泰安,點明游覽的時間和節令;再寫由山麓到山頂,詳細記述路程的遠近、山路的石級、經由的路線、古人登山的情況以及相關的地理知識;最后寫到達山頂后所見景象,由遠及近、由上而下地寫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渾和壯麗。登山路線:作者描寫山頂上的景色時,描寫了哪幾幅圖景?蒼山負雪圖泰山夕照圖作者描寫這兩幅圖景時運用了哪些手法?動靜結合、擬人、比喻手法:“負”字以動寫靜,顯出雪的厚度,又以擬人手法,使雪山奕奕傳神。“燭”字名詞活用為動詞,顯出雪光的亮度,寫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居霧”以靜寫動,寫出霧的輕,呈停聚不動的狀態。“若帶”以小喻大,寫出云霧的具體形狀,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偉。“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展、評戊申晦( ),五鼓,與子穎坐(省“于”,在)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古:漸漸。今:稍微,略微。)見云中白若摴蒱(骰子tóu zǐ )數十立者,山也。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時,我和朱孝純坐在日觀亭上,等著看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小白點像“五木”骰子一樣立在那里,都是遠山。五更逐漸陰歷每月最后一天第三段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天邊云彩上有一線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太陽升起來了,純正的紅色象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那就是東海。回首觀望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或紅或白,顏色錯雜,又都像彎腰曲背的樣子。 有人同“彩”脊背彎曲雜像一條條線,名作狀語.天邊有的(判斷句)第三段日出前日正出日出后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蒲數十列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而皆若僂回觀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色彩點染——絢麗壯美作者的描寫順序怎樣的?第3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描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寫景物變化的?描寫了怎樣的勝景?山頂觀日出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時間順序:待日出——稍見——須臾——日上——回視展現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圖畫。展、評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五鼓,坐日觀亭,待日出。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出時展、評日出后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第3段主要運用了哪些手法來描寫泰山日出勝景?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白若摴蒱”“正赤如丹”“絳皓駁色”“而皆若僂”比喻、擬人手法日出的景象瞬時變幻,難以描摹。但姚鼐把日出的場面描寫得十分壯觀,達到了應有的藝術高度。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皆不及往。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廟。皇帝的行宮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天看見途中路兩旁刻寫的石碑。是從唐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滅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邊的石碑,都沒來得及去看。偏僻在模糊,缺損。第四段第4段寫了哪些人文景觀?有什么作用?表現泰山的古老風貌和悠久的歷史,突出其作為文化寶庫的作用。岱祠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道中石刻展、評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的、方正的,很少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到處是冰雪,沒有瀑布溪水,也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到日觀峰幾里以內沒有什么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桐城姚鼐記述。古:平整方正。今:數學名詞。同“圓”深青色,深綠色。Xià,石縫。記述第五段從第5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無”的自然景觀。三多:多石;多平方;多松。三少: 少土;少圜;少雜樹。三無:無瀑水;無鳥獸音跡;無樹。泰山九怪圖拓展發散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經過描繪日出美景觀返記人文景補寫自然景觀交代游記作者作者寫作思路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對景物很少直接描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采用側面烘托的手法。例如:寫泰山高峻,主要借人在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來進行烘托。作者在嚴寒中登山,全文無一“寒”字,但“大風揚積雪擊面”“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都足以使人想出寒冷的程度。歸納主要表現手法:動靜結合,氣象萬千。泰山冬季本是皚皚白雪覆蓋青山,銀色雪光映照藍天的一片靜景,但作者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變靜為動,一洗寒冬游山的孤寂之感:“蒼山負雪,明燭南天。”泰山高聳入云,山間云霧時聚時散,飄浮不定,實為動景,而作者將其描繪成一幅靜態山水畫,使人感受到一種特有的寧靜氣息:“半山居霧若帶然。”敘事簡練,語言形象。全文僅六百多字,卻充分表現了雪后泰山的特殊情趣,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用“山多石,少土…雪與人膝齊”寥寥數語便將泰山多石多松,冰雪覆蓋的景色描繪出來了。寫登山 情景,用“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就不僅簡潔,而且生動形象。課堂總結時間、路徑周圍山川形勢山頂所見日出前——風、雪、云日出時——形、色、光日出后——色建筑石刻悠久(略寫)壯觀(詳寫)險峻瑰麗雄渾神秀壯美登泰山記總結泰山地理形式、位置記敘登泰山的經過描寫泰山日出介紹泰山人文景觀介紹泰山自然景觀以時間、游蹤為序縱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的經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景色和日出時的瑰麗雄渾景象。謝謝觀看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