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建省南平市部分學校2025-2026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聯(lián)考語文試題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壅蔽(yōng) 孱頭(càn) 游處(chǔ) 周公吐哺(fǔ)B.剡溪(shàn) 度義(duó) 覘視(chān) 六藝經傳(zhuàn)C.囷囷(qūn) 槁暴(pù) 句讀(dòu) 乍暖還寒(hái)D.鈿頭(diàn) 跬步(kuǐ) 炮烙(pào) 鼎鐺玉石(chēng)2.下列選項中對加點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至今治強(整治) 卻客而不內(推辭、拒絕)B.躡跡披求(追隨) 董之以嚴刑(督察)C.弘茲九德(光大) 難壬人(排斥)D.廊腰縵回(縈繞) 洎牧以讒誅(及、等到)3.下列選項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藉寇兵而赍盜糧 B.振之以威怒C.不復一一自辨 D.道皆砌石為磴4.下列選項的加點字中,詞類活用與其余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A.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B.必固其根本C.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D.項伯殺人,臣活之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內御,不誅不貞,農事為敬。大揚惠言,寬刑死,緩罪人。出國,司徒令命順民之功力,以養(yǎng)五谷。君子之靜居,而農夫修其功力極。然則天為粵宛,草木養(yǎng)長,五谷蕃實秀大,六畜犧牲具,民足財,國富,上下親,諸侯和。七十二日而畢。(選自《管子·五行》,有刪改)材料二:古人欲知稼穡之艱難,斯蓋貴谷務本之道也。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種之,茠鉏之,刈獲之,載積之,打拂之,簸揚之,凡幾涉手,而入倉廩,安可輕農事而貴末業(yè)哉?江南朝士,因晉中興,南渡江,卒為羈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資俸祿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為之未嘗目觀起一墢土耘一株苗;不知幾月當下,幾月當收,安識世間余務乎?故治官則不了,營家則不辦,皆優(yōu)閑之過也。(選自《顏氏家訓·涉務篇》,有刪改)材料三:夏,四月,詔曰:“雕文刻鏤,傷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工者也。農事傷則饑之本,女工害則寒之原也。夫饑寒并至而能亡為非者寡矣。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不受獻,減太官,省繇賦,欲天下務農蠶,素有蓄積,以備災害。強毋攘弱,眾毋暴寡;老者以壽終,幼孤得遂長。今歲或不登,民食頗寡,其咎安在?或詐偽為吏,以貨賂為市,漁奪百姓,侵牟萬民。縣丞,長吏也;奸法與盜盜,甚無謂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職;不事官職、耗亂者,丞相以聞,請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秋,大旱。冬,十月,日月皆食,赤五日。十二月晦,雷。春,正月,詔曰:“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終始。間歲或不登,意為末者眾,農民寡也。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吏發(fā)民若取庸采黃金、珠、玉者,坐贓為盜。二千石聽者,與同罪。”(選自《資治通鑒·漢紀》,有刪改)5.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假令A有者B皆信僮仆C為之D未嘗E目觀起F一墢土G耘H一株苗6.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具,準備之意,與《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中的“具”意思相同。B.南,名詞作狀語,與《赤壁賦》“東望武昌”中的“東”用法相同。C.省,節(jié)省之意,與《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中的“省”意思不同。D.聞,使聽到、上報之意,與《琵琶行并序》“我聞琵琶已嘆息”中的“聞”意思不同。7.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敬慎于農事,大講仁惠言論,寬赦死刑,緩處罪人,農民致力于農業(yè),等等。這樣,五谷六畜長勢喜人,國富民足。B.百姓不吃飯就不能生存,不可輕視農事而看重商業(yè);在江南為官的士大夫們從來沒有下力種田,他們不懂為官之道。C.皇帝親自從事耕桑,親自選擇東西作為供奉宗廟的糧食和祭服,為天下做表率,想帶領所有百姓致力于耕桑之業(yè)。D.皇帝認為黃金之類的東西,不能緩解饑寒,近來有時年成不好,或許是因為從事工商末業(yè)的人多而從事農業(yè)的人少。8.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古人欲知稼穡之艱難,斯蓋貴谷務本之道也。(2)農事傷則饑之本,女工害則寒之原也。9.漢景帝采用了哪些政策來鼓勵農桑?請根據材料三簡要說明。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中,“ , ”兩句詞人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心中的愁情。(2)杜牧《阿房宮賦》中,“ , ”兩句描寫梁柱上光彩奪目的釘頭比糧倉里的米粒還要多。(3)《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君主應該選拔有才能的人,聽取好的意見的兩句是“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畢業(yè)是一件值得祝賀的事情,也許很久以前你就對畢業(yè)之后的生活充滿期待了。盡管如此,畢業(yè)也意味著下一個階段的人生即將開起,你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 ① ?是回老家還是留在北上廣深?是該就業(yè)還是再繼續(xù)讀幾年書?拿到手里的岡位適合自己嗎?要不要再繼續(xù)找找……每一種選擇都很堅難, ② ,也同時意味著放棄其他的可能性。除了選擇,還有很多的挑戰(zhàn):跟熟悉的朋友馬上就要分開或者已經分開,作為一個成年人的責任一下就壓過來,父母的期待有時并不那么切合實際……畢業(yè)前后,許多的選擇和挑戰(zhàn)都會帶來很多的不確定,我們難免會感到不安。確定的事情,會讓我們更加安心。 ③ ,我們可能不僅會覺得不安,無助和孤獨感也會襲來。有的人還會責怪自己無能,出現(xiàn)睡眠問題,感到生活失控。這時候去思考,往往容易把事情往壞的方向想。一些同學可能找到了工作,難免會拿自己和他人進行比較,而社會比較也可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如果有這些感覺,要告訴自己,這種感覺在畢業(yè)生中很常見,不僅僅是你獨有的。同時也要相信,這種感覺會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消失。11.文中第一、二段有多個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含錯別字的詞語并改正。12.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1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荀子·勸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二、現(xiàn)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依于仁,游于藝。——孔子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三句話概括地說出了孔子的文化理想、社會政策和教育程序。王弼解釋得好:“言有為政之次序也:夫喜懼哀樂,民之自然,感應而動,則發(fā)乎聲歌。所以陳詩采謠,以知民志風。既見其風,則損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達其禮也。矯俗檢刑,民心未化,故必感以聲樂,以和其神也。”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與教育是拿詩書禮樂做根基的。《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教育的主要工具、門徑和方法是藝術文學。藝術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動人,潛移默化培養(yǎng)社會民眾的性格品德,深刻而普遍。尤以詩和樂能直接打動人心,陶冶人的性靈人格。而“禮”卻在群體生活的和諧與節(jié)律中,養(yǎng)成文質彬彬的動作、步調的整齊、意志的集中。中國人從天地的動靜、四時的節(jié)律、晝夜的來復、生長老死的綿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條理的。這“生生而條理”就是天地運行的大道,就是一切現(xiàn)象的體和用。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最能表現(xiàn)出中國人“觀我生”“觀其生”的風度和境界。這種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體驗生命的精神境界,具體地貫注到社會實際生活里,使生活端莊流麗,成就了詩書禮樂的文化。但這境界,這“形而上①的道”,也同時要能貫徹到形而下②的器。器是人類生活的日用工具。人類能仰觀俯察,構成宇宙觀,會通形象物理,才能創(chuàng)作器皿,以為人生之用。器是離不開人生的,而人也成了離不開器皿工具的生物。而人類社會生活的高峰,禮和樂的生活,乃寄托和表現(xiàn)于禮器樂器。禮和樂是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禮”構成社會生活里的秩序條理。禮好像畫上的線文,鉤出事物的形象輪廓,使萬象昭然有序。孔子曰“繪事后素”(意為“先粉地為質,后施五彩”)。“樂”涵潤著群體內心的和諧與團結力。然而禮樂的最后根據,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禮記》上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人生里面的禮樂負荷著形而上的光輝,使現(xiàn)實的人生啟示著深一層的意義和美。禮樂使生活中最實用的、最物質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華進端莊流麗的藝術領域。三代的各種玉器,是從石器時代的石斧、石磬等,升華到圭璧等禮器。三代的銅器,也是從銅器時代的烹調器及飲器等,升華到國家的至寶。而它們藝術上的形體之美、式樣之美、花紋之美、色澤之美、銘文之美,集合了畫家、書家、雕塑家的設計與模型,由冶鑄家的技巧,而終于在圓滿的器形上,表現(xiàn)出民族的宇宙意識(天地境界)、生命情調,以至政治的權威、社會的親和力。在中國文化里,從最低層的物質器皿,穿過禮樂生活,直達天地境界,是一片渾然無間、靈肉不二的大和諧、大節(jié)奏。因為中國人由農業(yè)進于文化,對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親和的關系,沒有奴役自然的態(tài)度。中國人對他的用具(石器、銅器),不只是用來控制自然,以圖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現(xiàn)出對自然的敬愛,把大自然里啟示著的和諧、秩序,它內部的音樂、詩,表顯在具體而微的器皿中。一個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詩緯》里說:詩者,天地之心。《樂記》里說:大樂與天地同和。《孟子》曰:君子……上下與天地同流。中國人的個人人格、社會組織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與宇宙生命的表征。這是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也是中國藝術境界的最后根據。孔子是替中國社會奠定了“禮”的生活的。禮器里的三代彝鼎,是中國古典文學與藝術的觀摩對象。銅器的端莊流麗,是中國建筑風格、漢賦唐律、四六文體,以至于八股文的理想型范。它們都傾向于對稱、比例、整齊、諧和之美。然而,玉質堅貞而溫潤,玉的色澤的空靈幻美,卻領導著中國的玄思,趨向精神人格之美的表現(xiàn)。它的影響,顯示于中國偉大的文人畫里。文人畫的最高境界,是玉的境界。倪云林的畫可為代表。不但古之君子比德于玉,中國的畫、瓷器、書法、詩、七弦琴,都以精光內斂、溫潤如玉的美為意象。然而,孔子更進一步求“禮之本”。禮之本在仁,在于音樂的精神。理想的人格,應該是一個“音樂的靈魂”。劉向《說苑》里有這么一段記載:孔子至齊郭門之外,遇一嬰兒……其視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謂御曰:“趣驅之,趣驅之,韶樂將作!”他在一個嬰兒的靈魂里,聽到他素所傾慕的《韶》樂將作。(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說苑》上這段記載,雖未必可靠,卻是極有意義。可以想見孔子酷愛音樂的事跡已經謠傳成為神話了。社會生活的真精神在于親愛精誠的團結,最能發(fā)揚和激勵團結精神的是音樂!音樂使我們步調整齊,意志集中,團結的行動有力而美。中國人感到宇宙全體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節(jié)奏與和諧。人類社會生活里的禮和樂,反射著天地的節(jié)奏與和諧。一切藝術境界都根基于此。但西洋文藝自希臘以來所富有的“悲劇精神”,在中國藝術里,卻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且往往被拒絕和閃躲。由劇烈的內心矛盾才能掘發(fā)出的人性深度,往往被濃摯的和諧愿望淹沒。固然,中國人心靈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靈的冒險,不怕悲劇,以窺探宇宙人生的危巖雪嶺,發(fā)而為莎士比亞的悲劇、貝多芬的樂曲,這卻是西洋人生波瀾壯闊的造詣!(摘編自宗白華著《美學的散步》)[注]①形而上:文中指無形的東西。②形而下:文中指有形的東西。14.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表明孔子的教育理念遵循從情感陶冶到行為規(guī)范,最終達成精神升華的遞進過程。B.王弼把孔子的三句話詮釋為為政次序,并引入“喜怒哀樂”自然之情作為詩、禮、樂之基,闡發(fā)民情在政治建構中的重要功用。C.孔子提出禮之本在仁、在于音樂的思想,將音樂精神視為理想人格的靈魂,后世把孔子酷愛音樂的事跡謠傳為神話。D.中國文人藝術以“玉”為最高審美標準,因其堅貞溫潤的特性,恰好契合儒家對理想人格“外圓內方”的道德要求。15.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教育以詩、書、禮、樂為根基,藝術文學是主要工具,詩與樂能直接打動人心、陶冶性靈人格。B.“繪事后素”的典故說明,禮如同素底勾勒輪廓,使社會秩序顯明;樂則如色彩渲染,賦予群體內在和諧。C.中國建筑的對稱美與漢賦的鋪陳美,均以青銅器的“端莊流麗”為范本,表明藝術形式受禮器形制的嚴格制約。D.孔子在嬰兒身上感知《韶》樂,印證了音樂能直接觸達性靈,這一傳說強化了儒家以藝術凈化人心的教化觀。16.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反映了中國人的什么思想?請簡要回答。17.本文多處引用古代典籍(如《禮記》《樂記》),請簡要分析其作用。18.作者認為中國藝術“一切境界根基于宇宙的生命節(jié)奏”,而西洋藝術長于表現(xiàn)悲劇精神。請結合文本,分析此差異的根源和說明文本對此差異的評價。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雪山的長夜遲子建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風景。以往賞夜景,都不是在冬季。然而在這個失眠的故鄉(xiāng)的冬夜,我卻于不經意間領略到了冬夜的那種孤寂之美。站在窗前,最先讓我吃驚的是那三座雪山。原以為不到月圓的日子,雪山會隱去真形,誰知它們在半殘的月亮下,輪廓竟然如此分明,我甚至能看清山脊上那一道一道的雪痕!那三座雪山,一座向東,另兩座向南。在東向和南向的雪山之間,有一道很寬的縫隙,那就是呼瑪河。我在春夜所觀賞過的春水,就是它泛出的波光。冬夜里,河流被冰雪覆蓋著,它看上去就像遺棄在山間的一條手杖。這巨大的手杖白亮而光滑,想必是天上的巨人所用之物。夜晚的雪山不像白日那么渾厚,它仿佛是瘦了一圈,清雋秀麗,因而顯得高了許多。仿佛黑夜用一把無形的大剪刀,把雪山徹底修剪了一番,使它看上去神清氣朗,英姿勃勃。這三座曾十分熟悉的雪山,讓我格外的驚詫。它們仿佛三只從天上走來的白象,安然凝望著北國的山林雪野和人間燈火。小城燈火闌珊,山腳下倒是有兩簇燈火,一簇在南側,一簇在東側。這兩簇燈火異常的燦爛華美,讓我覺得它們是這白象般的雪山腳下掛著的金色鈴鐺,只要雪山輕輕一動,它們就會發(fā)出清脆的響聲。我久久地望著那兩簇燈火。每日午后,我都要在山下的小路上散步。小城人沒有散步的習慣,所以路上通常是我一人。一個人走在雪路上,是多么渴望雪山能夠張開它寬闊的胸懷,擁我入懷啊。有一日我曾在河灘碰到幾個挖沙的人,想必東側的燈火是挖沙人的居所。而南側的雪山并沒有房屋,那兒的燈火是誰的呢?也許是打魚人的。雪山東側的那簇燈火先自消失了。是凌晨一時許了,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戰(zhàn),歇息去了。而南側的那簇燈火仍如白蓮一樣盛開著。我盯著那燈火,就像注視著摯愛的人的眼睛一樣。以往歸鄉(xiāng),我在小路上散步總是有愛人陪伴。夏季時,我走著走著要停下腳步,不是發(fā)現(xiàn)野果子了,就是被姹紫嫣紅的野花給吸引住了。我采了野果,會立刻丟進嘴里。愛人笑我是個“野丫頭”。有時蚊子鬧得兇狂,我就順手在路邊折一根柳枝,用它驅趕蚊子。而折柳枝時,手指會彌漫上柳枝碧綠而清香的汁液。那時我覺得所有的風景都是那么優(yōu)美、恬靜,給人一種甜蜜、溫馨的感覺。可自從愛人因車禍而永久地離開了我,我再望風景時,那種溫暖和詩意的感覺已蕩然無存。當我孤獨一人走在小路上時,我是多么想問一問故鄉(xiāng)的路啊:你為什么不動聲色地化成了一條繩索,在我毫無知覺的時候扼住了他的咽喉?你為什么在我感覺最幸福的時候化成了一支毒劍,射中了我愛的那顆年輕的心?青山不語,河水亦無言,大自然容顏依舊,只是我的心已蒼涼如秋水。以往我是多么貪戀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現(xiàn)在似乎連看風景的勇氣都沒有了。我很慶幸在這個失眠的冬夜里,我又能坦然面對窗外的風景了。凌晨兩點多,南側雪山的燈火也消失了。三座雪山沒有因為燈火的離去而黯淡,相反,它們在星光下顯得更加挺拔和光華。當你的眼睛適應了真正的黑暗后,你會發(fā)現(xiàn)黑暗本身也是一種明亮。仰望天上的星星,我覺得它們當中的哪一顆都可以做我身邊的一盞永久的燈。而先前還如花一樣盛開的人間燈火,它們就像我愛人的那雙眼睛一樣,會在我為之無限陶醉時,不說告別,就抽身離去。雪山沐浴著燦爛的星光,煥發(fā)出一種孤寂之美。那隱隱發(fā)亮的一道道雪痕,就像它淺淺的笑影一樣,溫存可愛。凌晨四時許,星光稀疏了,而天卻因為黎明將至呈現(xiàn)著一種深藍的色調,雪山顯得愈發(fā)的壯美了。我想我在望雪山的時候,它也在望我。我望雪山,能感受到它非凡的氣勢和獨特的美;而它望我的房屋,是否只是一頭牛的影子?而我只是落在這牛身上的一只飛蠅?我還記得一九九八年河水暴漲之時,每至黃昏,河岸都有濃濃的晚霧生成。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望見愛人從小路上歸家。他的身后是起伏的白霧,而他就像霧中的一棵柳樹。那一瞬間,我有一股莫名的恐慌感,覺得這幻象一樣的霧似乎把愛人也虛幻化了,他在霧中仿佛已不存在。現(xiàn)在想來,死亡就像撒向人間的迷霧,它說來就來,說去就去。它能劫走愛人的身影,但它奈何不了這巍峨的雪山。有雪山在,我的目光仍然有可注視的地方,我的靈魂也依然有可依托的地方。我感謝這個失眠的長夜,它又給予了我看風景的勇氣。凌晨的天空有如盛筵已散,星星悄然隱去了,天空只有一星一月遙遙相伴。那月半殘著,但它姿態(tài)裊娜,就像躍出水面的一條金魚。而那顆明亮的啟明星,是擺在我們頭頂?shù)暮谝贡M頭的最后一盞燈。即使它最后熄滅了,也是熄滅在光明中。(有刪改)19.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以往歸鄉(xiāng)散步有愛人陪伴,風景優(yōu)美恬靜;愛人離世后,她再看風景便只剩痛苦,從此不再看風景。B.雪山東側和南側的燈火可能分別屬于挖沙人和打魚人,作者對這些燈火的關注,暗含著遠離人間煙火的愿望。C.作者覺得在星光下,黑暗本身也是一種明亮,星星可做永久的燈,而人間燈火會像愛人眼睛般突然離去。D.河水暴漲時愛人在霧中像柳樹的景象,讓作者當時就明白死亡會如迷霧般突然降臨,帶走愛人。20.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四自然段作者把雪山比喻成白象,形象生動;作者把雪山腳下的燈火比喻成金色的鈴鐺,化視覺為聽覺,很好地傳達了燈火的美妙。B.第五自然段“一個人走在雪路上,是多么渴望雪山能夠張開它寬闊的胸懷,擁我入懷啊”,表達了作者對美麗雪景的喜愛和希望自己擁有雪山一樣的胸懷。C.第六自然段作者插入了以往生活的片段,表達了對親人的沉痛懷念。在愛人的陪伴下,作者在山下的小路上看野花,采野果,像個孩童,生活充滿意趣。D.文本文筆細膩,感情真摯。作者用鮮活酣暢、靈動自如的文字,展現(xiàn)了一個敏感而脆弱、孤寂而又堅強的女性形象,讓人感覺到一個飄逸而又美麗高貴的靈魂。21.簡要分析第六自然段畫線句子運用擬人手法的好處。22.結合全文,分析文中的“雪山”“星光”“月”三者作為一個整體所包含的意蘊。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車載板①(其一)王安石荒哉我中園,珍果所不產。朝暮惟有鳥,自呼車載板。楚人聞此聲,莫有笑而莞。而我更歌呼,與之相往返。視遇若摶黍②,好音而睍睆③。壤壤④生死夢,久知無可揀。物弊則歸土,吾歸其不晚。歸歟汝隨我,可相蒿里⑤挽。[注]①此詩作于元豐八年(1085年)王安石變法失敗后閑居金陵期間。次年王安石去世。車載板:鳥名,據傳它可預知人的生死,被楚人視為“不祥鳥”。②摶黍:黃鶯。③睍睆:形容鳥羽鮮亮美好或鳥鳴和諧悅耳。④壤壤:同“攘攘”,形容紛擾喧囂。⑤蒿里:墳地。2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開頭兩句交代了詩人園中荒蕪的境況,這與詩人變法失敗以后晚年的孤寂心境形成呼應。B.車載板被楚人視為“不祥鳥”,但詩人與它為伴,高聲回應它的啼叫,與它一來一往地唱和。C.“視遇若摶黍”指詩人將車載板當作黃鶯精心飼養(yǎng),體現(xiàn)了詩人對自然的親近與對現(xiàn)實的逃避。D.全詩借鳥來寄托詩人深刻的哲思,將平凡的事物變成承載思想的載體,體現(xiàn)了以小見大的特點。24.王安石晚年詩風含蓄深婉,意蘊豐富。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1.B2.A3.D4.C5.BDG 6.A 7.C 8.(1)古人想要懂得務農艱辛,這大概是看重谷物致力于農業(yè)生產的道理。(2)農業(yè)受到損害是造成天下饑荒的根本原因,紡織業(yè)受到損害是導致百姓受寒的根本原因。 9.①減少用度,節(jié)省開支。②加強物資儲備。③嚴懲貪官。④嚴禁耽誤農事。10. 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 釘頭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簡能而任之 擇善而從之11.“開起”改為“開啟”,“岡位”改為“崗位”,“堅難”改為“艱難”。 12.①我該在哪里生活 ②選擇一條路 ③當面臨不確定的時候13.【詳解】參考立意】(1)學思行一體——認知與實踐的完整閉環(huán):荀子強調“學”(實踐)對空想的超越,《論語·為政》點明“學與思”的依存關系,《禮記·中庸》則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勾勒出從學習到思考再到實踐的完整鏈條。可立意“學為思之基,思為行之導,行為學之歸”,論證三者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2)從“輸入”到“輸出”——成長的階梯式進階:荀子“登高博見”是通過“學”實現(xiàn)認知的橫向拓展;《論語·為政》“學思互濟”是對知識的深度加工(內化);《禮記·中庸》“篤行”則是將認知轉化為行動(外化)。可探討學習從吸收、消化到運用的階梯式成長路徑,強調“不滿足于‘知道’,更追求‘做到’”。(3)破“罔”解“殆”——在審問慎思中避入認知誤區(qū):《論語·為政》警示“學而不思”易陷入迷茫,“思而不學”易流于空想,荀子批判“終日而思”的低效,《禮記·中庸》“審問”“慎思”“明辨”則給出具體方法。可結合現(xiàn)實,分析當代人在信息爆炸中如何通過“學思結合”避免浮躁與盲從。(4)博學為基,篤行為要——在廣度與深度中平衡:荀子“登高博見”需以“學”為基,《禮記·中庸》“博學”是認知的廣度,“慎思”“篤行”是認知的深度。可立意“既需博覽以拓視野,更需深思以明本質,終需踐行以證真理”,強調知識廣度與實踐深度的平衡。14.D 15.C 16.反映了中國人“器以載道”的思想,即認為日用工具可升華至禮器,從中表現(xiàn)出對自然的敬愛,使物質器皿與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生命情調相連,達成靈肉不二的和諧。(意思對即可) 17.①增強論證權威性,如引用《禮記》中的相關論斷界定禮樂本質,為“社會柱石”說提供經典依據;②深化文化闡釋,如《樂記》“天地同和”揭示音樂與宇宙的關聯(lián),凸顯藝術哲學高度;③強化歷史縱深感,通過典籍串聯(lián)三代至明清的藝術實踐,體現(xiàn)傳統(tǒng)的延續(xù)性。 18.①差異根源:中國農耕文明對自然的親和,形成天人無隔閡的宇宙觀,藝術追求與自然節(jié)奏共鳴(如禮樂反射天地秩序);西方受希臘悲劇傳統(tǒng)影響,強調個體與命運的對抗(或“注重人性沖突與命運抗爭”)。②評價:中國藝術強調整體和諧,利于文化延續(xù),但可能弱化個體批判;西方藝術挖掘人性深度,卻易陷入分裂感,兩者互補更利發(fā)展。19.C 20.B 21.(1)將“故鄉(xiāng)的路”擬人化為蓄意傷害的繩索與毒劍,賦予自然以人性的惡意,強烈表達了失去愛人的悲憤與質問,情感濃烈,富有沖擊力。(2)通過擬人表達自然對人類命運的冷漠與無情,強化了生死離別的偶然與不可控,使讀者更深刻感受到作者內心的痛苦與無助。(3)青山、河水依舊靜默美好,唯“我”心已蒼涼,擬人凸顯自然恒久、人生短暫,突出物是人非之感,引發(fā)對生命與情感的深沉思索。 22.(1)象征永恒與慰藉:雪山巍然不動,星光亙古閃爍,月亮輪回不息,代表自然的恒常與安寧。(2)寄托哀思與陪伴:在失去愛人之后,它們成為作者精神的依靠與情感的寄托。(3)映照孤獨與覺醒:長夜中的凝望,是作者走出悲痛、重拾面對生活的勇氣的過程。(4)體現(xiàn)生命與死亡的哲思:自然無言卻恒久,人間燈火短暫易逝,對比中展現(xiàn)對生死的釋然與理解。23.C 24.①情感含蓄。詩歌表面寫庭院荒蕪、不生珍果,實則暗喻理想抱負的落空,以景物之荒寫心境之寂,含蓄傳遞出對仕途挫敗的感慨。②哲思豐富。詩人將車載板與摶黍等同,體現(xiàn)出詩人的平等觀;詩人認為世間熙攘如夢幻,生死皆為自然規(guī)律,無可逃避亦無須執(zhí)著,體現(xiàn)了詩人看透生死后的達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