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東北高三年級第一次模擬考試語文科試卷答題時間:150 分鐘 滿分:150 分一、閱讀(72 分)(一)閱讀 I(本題共 5 小題,19 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題。材料一: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話語權決定主動權,誰的話語吸引力強、影響力大,誰就能占據(jù)主導、贏得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現(xiàn)在,我們“挨打”“挨餓”的問題已經得到基本解決,但“挨罵”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只有掌握話語的主導權,才能掌握中國道路的定義權、中國精神的闡釋權、中國形象的塑造權。更深層次地看,話語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世界上各種文化之爭,本質上是思想理論、價值觀念之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就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形成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鮮明地展現(xiàn)中國思想,更加響亮地提出中國主張,使當代中國理論、中國價值走向世界。(摘自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材料二: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其基本思路在于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就是破除“傳統(tǒng)—現(xiàn)代”的抽象二元論。這種二元論,將傳統(tǒng)理解為落后的、愚昧的、僵化的,將現(xiàn)代理解為進步的、文明的、發(fā)展的,認為傳統(tǒng)必然阻礙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必須要否定傳統(tǒng)。二元論還常以“傳統(tǒng)—現(xiàn)代”兩分法闡釋東西方文化之間的關系,兩者的差別被建構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落后與先進、野蠻與文明之間的對立。破除“傳統(tǒng)—現(xiàn)代”的抽象二元論,其直接意義在于科學理解和把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意義:其一,中華文明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其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于解決人類社會難題和現(xiàn)代性危機具有重要作用。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其關鍵在于破立并舉,雙管齊下。為什么我們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 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長期以來,中國學術、理論、話語表現(xiàn)為對西方學術、理論、話語的“學徒狀態(tài)”,即陷入西方中心主義話語體系中,用西方話語解讀中國道路,用西方理論裁剪中國現(xiàn)實。而在西方話語和西方敘事框架下,是不可能真正揭示“中國道理”的。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一項緊迫的思想任務就是擺脫西方理論、西方話語、西方敘事,提出真正的“自我主張”。當前,在國際舞臺上,中西之間文化軟實力較量、國際話語權爭奪,在很多情況下是圍繞現(xiàn)代化敘事展開的。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主要任務是構建中國式現(xiàn)代化話語體系,展開多元現(xiàn)代化敘事。一方面,講清楚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人類現(xiàn)代化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現(xiàn)代化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講清楚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在中國的土壤中以獨特方式展開的,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為發(fā)展中國家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在“世界現(xiàn)代性譜系”中增添了不可或缺的新范式、新類型。(摘編自唐愛軍《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材料三: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成果發(fā)布會”上,“中國古代文體學”入選“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原創(chuàng)學術理論示例”。文體學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最為悠久的學術之一,秦漢以降,文體學一直就是傳統(tǒng)的“顯學”,無論是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還是文學批評,都以“辨體”作為首要考慮的問題。中國古代的文體,并非像西方那種以應用和抒情為主的“純文學”文體,而是在中國傳統(tǒng)的禮樂、政治制度以及日常生活功用基礎上形成的。如詔、令、章、表等行政公文,以及詩、賦、頌、贊等直接產生于禮樂制度的文體,歷來受到推重。但近代以來,西學東漸,中國社會發(fā)生巨變,傳統(tǒng)文體學日漸式微,被西方文體觀念主導的以詩歌、小說、戲劇、散文所限定的文學認知圖式取代。西方文體觀念用于研究和指導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是比較合適的,但以此來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不但終隔一層,而且容易遮蔽甚至歪曲歷史真實。所以,研究中國文學一定要回到中國本土文體語境,恢復被遮蔽的中國傳統(tǒng)文體學的光輝。其實,中國文體學不僅僅是一門學問,還具有更廣泛的意義。比如說,中國文體學 的核心精神,便是追求“得體”,古人作文講“得體”,做人、做事也都講“得體”,可以說它的核心精神已超出了文章的范圍,融進了中國人的普遍觀念與日常生活。這種精神,具有超強生命力,不但適合古代中國,也適合現(xiàn)代中國;不但適合中國人,也可能具有某種文化普適性。因此,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中國文體學漸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尤其新世紀以來,是發(fā)展最快的學術領域之一,并逐漸建設成一門既有本土特色,又有現(xiàn)代意義的學科。古老的文體學已重新煥發(fā)“青春”,老樹重開新花。(摘編自吳承學《“吾猶昔人,非昔人也”——漫談中國文體學研究》)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掌握話語的主導權,才能掌握中國形象的塑造權,這有助于改變中國的國際形象主要由西方國家塑造的現(xiàn)狀。抽象二元論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不同,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理解為對立關系,這有礙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構建。做西方學術、理論、話語的“學徒”,無法真正揭示“中國道理”,必須擺脫西方話語和西方敘事體系,提出“自我主張”。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文體學具有悠久的學術傳統(tǒng),歷來重視產生于禮樂、政治制度的文體,而不重視虛構與抒情。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讓話語的吸引力足夠強、影響力足夠大,這樣就能在國際話語權上占據(jù)主導、贏得人心。講清楚中國式現(xiàn)代化,不但可以為發(fā)展中國家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提供新的選擇,也給“世界現(xiàn)代性譜系”增添了新范式。西方文體觀念比較適合指導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但以此來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不但會有隔閡,而且容易遮蔽從而歪曲歷史真實。中國文體學的核心精神具有超出學術本身的價值,我們可以繼續(xù)探索,從中挖掘中國思想,提出中國主張,彰顯中國價值。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3 分)趙汀陽重構傳統(tǒng)思想中的天下觀念,建構了新天下體系,打破了西方的霸權邏輯,嘗試建立一種屬于全人類的世界秩序。英國學者李約瑟曾指出:“在中國完成的發(fā)明和技術發(fā)現(xiàn),改變了西方文明的發(fā)展進程,也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發(fā)展進程。”許倬云受法國年鑒學派理論的影響,以“大歷史”視角,對華夏歷史進行了全新審視,瞻見了一個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國。錢穆從先秦學術思想史出發(fā),揭示諸子學的基本精神,并以儒墨兩家為軸心梳理諸子學說,建立了諸子互動的學術系統(tǒng)。如何理解中國文體學“老樹重開新花”?請根據(jù)材料三簡要分析。(4 分)對于如何提高中國國際話語權,上述材料給了我們哪些啟示?請根據(jù)材料從思想認識、思維方法和學科實踐三個角度分析概括。(6 分)(二)閱讀 II(本題共 4 小題,16 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節(jié)選)注馮夢龍公子遂將初遇杜十娘,如何相好,后來如何要嫁,如何借銀討他,始末根由,備細述了一遍。孫富道:“兄攜麗人而歸,固是快事,但不知尊府中能相容否?”公子道:“賤室不足慮,所慮者老父性嚴,尚費躊躇耳!”孫富道:“仆有一計,于兄甚便。只恐兄溺枕席之愛,未必能行,使仆空費詞說耳!”公子道:“兄誠有良策,使弟再睹家園之樂,乃弟之恩人也。又何憚而不言耶?”孫富道: “尊大人所以怒兄者,不過為迷花戀柳,揮金如土,異日必為棄家蕩產之人,不堪承繼家業(yè)耳!兄今日空手而歸,正觸其怒。兄倘能割衽席之愛,見機而作,仆愿以千金相贈。兄得千金以報尊大人,只說在京授館,并不曾浪費分毫,尊大人必然相信。從此家庭和 睦,當無間言。須臾之間,轉禍為福。兄請三思,仆非貪麗人之色,實為兄效忠于萬一也!”李甲原是沒主意的人,本心懼怕老子,被孫富一席話,說透胸中之疑,起身作揖道: “聞兄大教,頓開茅塞。但小妾千里相從,義難頓絕,容歸與商之。得妾心肯,當奉復耳。”。正是: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卻說杜十娘在舟中,擺設酒果,欲與公子小酌,竟日未回,挑燈以待。公子下船,十娘起迎。見公子顏色匆匆,似有不樂之意,乃滿斟熱酒勸之。公子搖首不飲,一言不發(fā),竟自床上睡了。到夜半,公子醒來,又嘆一口氣。十娘道:“郎君有何難言之事,頻頻嘆息?”公子擁被而起;欲言不語者幾次,撲簌簌掉下淚來。十娘軟言撫慰道:“妾與郎君情好,已及二載,千辛萬苦,歷盡艱難,得有今日。然相從數(shù)千里,未曾哀戚。今將渡江,方圖百年歡笑,如何反起悲傷?必有其故。夫婦之間,死生相共,有事盡可商量,萬勿諱也。”公子再四被逼不過,只得含淚而言道:“仆天涯窮困,蒙恩卿不棄,委曲相從,誠乃莫大之德也。但反復思之,老父位居方面,拘于禮法,況素性方嚴,恐添嗔怒,必加 黜逐。你我流蕩,將何底止?夫婦之歡難保,父子之倫又絕。日間蒙新安孫友邀飲,為我籌及此事,寸心如割!”十娘大驚道:“郎君意將如何?”公子道:“仆事內之人,當局而迷。孫友為我畫一計頗善,但恐恩卿不從耳!”十娘道:“孫友者何人?計如果善,何不可從?”公子道:“孫友名富,新安鹽商,少年風流之士也。夜間聞汝清歌,因而問及。仆告以來歷,并談及難歸之故,渠意欲以千金聘汝。我得千金,可借口以見吾父母,而恩卿亦得所耳。但情不能舍,是以悲泣。”說罷,淚如雨下。十娘放開兩手,冷笑一聲道:“為郎君畫此計者,此人乃大英雄也!郎君千金之資既得恢復,而妾歸他姓,又不致為行李之累,發(fā)乎情,止乎禮,誠兩便之策也。那千金在那里?”公子收淚道:“未得恩卿之諾,金尚留彼處,未曾過手。”十娘道:“明早快快應承了他,不可挫過機會。但千金重事,須得兌足交付郎君之手,妾始過舟,勿為賈豎子所欺。”時已四鼓,十娘即起身挑燈梳洗道:“今日之妝,乃迎新送舊,非比尋常。”于是脂粉香澤,用意修飾,花鈿繡襖,極其華艷,香風拂拂,光彩照人。裝束方完,天色已曉。公子親到孫富船中,回復依允。孫富喜甚。即將白銀一千兩,送到公子船中。十娘親自檢看,足色足數(shù),分毫無爽,乃手把船舷,家童送那描金文具,安放船頭之上。十娘取鑰開鎖,內皆抽替小箱。十娘叫公子抽第一層來看,只見翠羽明珰,瑤簪寶珥,充牣于中,約值數(shù)百金。十娘遽投之江中。李甲與孫富及兩船之人,無不驚詫。又命公子再抽箱,乃玉簫金管;又抽一箱,盡古玉紫金玩器,約值數(shù)千金。十娘盡投之于大江中。岸上之人,觀者如堵。齊聲道:“可惜,可惜!”正不知什么緣故。最后又抽一箱,箱中復有一匣。開匣視之,夜明之珠約有盈把。其他祖母綠、貓兒眼,諸般異寶,目所未睹,莫能定其價之多少。眾人齊聲喝采,喧聲如雷。十娘又欲投之于江。李甲不覺大悔,抱持十娘慟哭,那孫富也來勸解。十娘推開公子在一邊,向孫富罵道:“我與李郎備嘗艱苦,不是容易到此。汝以奸淫之意,巧為讒說,一旦破人姻緣,斷人恩愛,乃我之仇人。我死而有知,必當訴之神 明,尚妄想枕席之歡乎!”又對李甲道:“妾風塵數(shù)年,私有所積,本為終身之計。自遇郎君,山盟海誓,白首不渝。前出都之際,假托眾姊妹相贈,箱中楹藏百寶,不下萬金。將潤色郎君之裝,歸見父母,或憐妾有心,收佐中饋,得終委托,生死無憾。誰知郎君相信不深,惑于浮議,中道見棄,負妄一片真心。今日當眾目之前,開箱出視,使郎君知區(qū)區(qū)千金,未為難事。妾櫝中有玉,恨郎眼內無珠。命之不辰,風塵困瘁,甫得脫離,又遭棄捐。今眾人各有耳目,共作證明,妾不負郎君,郎君自負妾耳!”于是眾人聚觀者,無不流涕,都唾罵李公子負心薄倖。公子又羞又苦,且悔且泣,方欲向十娘謝罪。十娘抱持寶匣,向江心一跳。眾人急呼撈救,但見云暗江心,波濤滾滾,杳無蹤影。可惜一個如花似玉的名姬,一旦葬于江魚之腹!三魂渺渺歸水府,七魄悠悠入冥途。【注】本文節(jié)選自馮夢龍短篇小說集《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名妓杜十娘與富家公子李甲相愛。十娘自贖脫籍后,隨李甲乘船歸鄉(xiāng)。途中,李甲憂慮父親反對,心懷忐忑;鹽商孫富窺見十娘美貌,暗生算計。選段始于孫富邀李甲飲酒,李甲將自己的情況和盤托出,于是孫富便為其“獻策”。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杜十娘聽完李甲的介紹后,表面上稱孫富為“大英雄”,實則是反語,體現(xiàn)了她對孫富的厭惡與痛恨。“迎新送舊”之妝的刻意華艷,以反常之舉襯托杜十娘內心的決絕與悲愴,極具情感張力與悲劇美感。杜十娘投江前依次展示并怒沉百寶,把財富與真情一同毀滅,情節(jié)層層遞進,將悲劇逐漸推向頂峰。杜十娘感嘆“命之不辰”,是因為她將人生悲劇歸因于個人時運不濟,流露出了消極的宿命論傾向。李甲在向杜十娘坦白孫富之計時,文中多次寫他“掉下淚”“含淚”“淚如雨下”,對此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這是李甲內心良知未泯、對杜十娘仍有感情的證明,體現(xiàn)了他背叛愛情時的內心痛楚。這是李甲性格懦弱、遇事優(yōu)柔寡斷的表現(xiàn),面對沖突和抉擇時習慣性流露的軟弱情緒。這揭示了李甲對未來的絕望,無論選擇家族還是杜十娘,都將使自己的生命失去意義。這行為帶有一定的虛偽性,“淚”核心的本質,是李甲“利益優(yōu)先”的選擇的遮羞布。 8.杜十娘是中國文學史上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請結合文本,談一談文中體現(xiàn)了她哪些性格特點?(4 分)插入詩句是章回小說中的常見形式,作者借此從幕后走向臺前,發(fā)表評論或抒情等。請就文中畫線處兩聯(lián)詩句進行分析。(6 分)(三)閱讀Ⅲ(本題共 5 小題,22 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題。材料一:是故亂國之俗:其學者,則稱先王之道以籍.仁義,盛容服而飾辯說,以疑當世之法,而貳人主之心。其言古者,為設詐稱,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遺社稷之利。其帶劍者,聚徒屬,立節(jié)操,以顯其名,而犯五官之禁……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養(yǎng)耿介之士,則海內雖有破亡之國,削滅之朝,亦勿怪矣。(節(jié)選自《韓非子·五蠹》)材料二:若季次、原憲,閭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茍合當世,當世亦笑之。季 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扦①當世之文罔②,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至如朋黨宗強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俠亦丑之。余惡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豪暴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節(jié)選自《史記·游俠列傳》)【注】①扦:觸犯。②文罔:即文網,法律禁令。材料三:周室既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及至漢興,禁網疏闊,未之匡改也。是故代相陳豨從車千乘,而吳濞、淮南皆招賓客以千數(shù)。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屬競逐于京師,布衣游俠劇孟、郭解之徒馳騖于閭閻,權行州域,力折公侯。眾庶榮其名跡,覬而慕之。雖其陷于刑辟,自與殺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故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非明王在上,齊之以禮法,民曷由知禁而反正乎!郭解之倫,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已不容于誅矣。觀其溫良泛愛振窮周急謙退不伐亦皆有絕異之姿。惜乎不入于道德,茍放縱于末流,殺.身.亡.宗.,非不幸也。(節(jié)選自《漢書·游俠傳》) 10.材料三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 分)觀其溫良 A 泛愛 B 振窮 C 周急 D 謙退 E 不伐 F 亦皆 G 有絕異之姿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籍”,借助,與《諫逐客書》“藉寇兵而赍盜糧”的“藉”意思不同。 B.“志之不倦”的“志”,與成語“志同道合”的“志”用法意思相同。C.“羞伐其德”的“羞”,與《蘭亭集序》“齊彭殤為妄作”的“齊”用法相同。 D.材料三加點句“殺身亡宗”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而身死國滅”句式相同。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韓非子將學者、言古者等侵蝕國家根基的五類人比作蛀蟲,主張君主應該清除這些群體。韓非子認為,言古者常虛構事實說謊弄假,借助外力謀求個人私利,把國家的利益拋在一邊。季次、原憲出身不高,讀書修身,懷抱君子節(jié)操,堅持正義不與俗世茍合,被當時的人們譏笑。作者惋惜郭解之徒不合乎正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指出如果他們在社會末流中繼續(xù)放縱自我,最終將造成嚴重的后果。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 分)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4 分)非明王在上,齊之以禮法,民曷由知禁而反正乎!(4 分)三則材料都提到游俠,韓非子、司馬遷和班固對其分別持怎樣的態(tài)度 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5 分)(四)閱讀 IV(本題共 2 小題,9 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 15~16 題。次韻子瞻新城道中注蘇轍春深溪路少人行,時聽田間耒耜聲。饑就野農分餉黍,迎嫌尉卒鬧金鉦。閑花開盡香仍在,白酒沽來厭未清。此味暫時猶覺勝,問兄何日便歸耕。【注】蘇軾因厭棄黨爭而請求外調,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發(fā),作《新城道中》。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一項是(3 分)首聯(lián)包含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少人行”,可以看出晚春獨行的詩人心中略顯寂寞。同野農分食的隨性之舉和尉卒敲鉦的熱鬧之聲,交織在一起,營造出郊游灑脫的氛圍。晚春閑花將要凋零,而香氣仍存,只是杯中濁酒讓詩人本還愉悅的心情平添一份煩悶。詩中多種感官交織,自然風景與田園生活融合,詩人最終形成了“猶覺勝”的整體印象。蘇軾在《新城道中》發(fā)出“人間歧路知多少,試向桑田問耦耕”的感慨,蘇轍在本詩中對此作出了回應,請對蘇軾的感慨與蘇轍的回應加以具體分析。(6 分)(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 1 小題,6 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赤壁賦》中,“ , ”兩句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生動地刻畫出曹操志得意滿、睥睨天下的英雄形象。春游時,面對著江水,語文老師借屈原《離騷》中“ ,”兩句,道出了時不我待的感慨,寄寓著對同學們珍惜韶華的殷切期望。與下圖內容相契合的古詩文名句,可以是:“ , 。”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 5 小題,18 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題。毛筆又名毛穎、寸翰等,其筆鋒的彈性和幻變是成就中國書畫藝術之美的重要因素。它不僅為意象造型帶來驚喜,還為創(chuàng)新技法提供空間。①書畫同源,②皆強調一個“寫”字,③本質上都是筆鋒運轉而生成的精神印跡。④關于這一點,從兩者始終追求點線本身的情趣意味便可窺一斑。⑤毛筆作為傳統(tǒng)書畫之美的首要工具,⑥寫出點線風骨,⑦繪出勾皴神韻。成功的書畫作品離不開毛筆性能的極致發(fā)揮,而“筆力”關鍵則在于運筆技巧。毛筆的使用還夾裹著新、盛、殘之階段性內涵,即新筆之芒,相當于青年之勇;盛筆之茂,相當于中年之壯;殘筆之拙,相當于老年之蒼。三種狀態(tài)的生發(fā),豐富了書畫作品的境界。濃墨令筆鋒鈍滯,線條厚重沉郁;淡墨使筆鋒流暢,線條輕薄飄逸。潑墨似云涌,顫筆如雨墜,筆法與墨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方顯無盡的藝術魅力。宣紙是毛筆的舞臺。生紙滲水性強,筆鋒鈍澀,如車轱涉泥濘;熟紙光滑,筆鋒流利,似玉珠滑琉璃。筆墨勾畫釋放筆紙?zhí)匦裕癸@紙紋肌理,生發(fā)蒼茫墨韻,可以說是 ( ),拓展出奇妙的藝術空間。正如劉熙載《藝概·書概》所言:“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毛筆是人傳遞情感的工具。同樣的筆不同的人來用,或者不同的筆相同的人來用,效果各異。如今,雖然毛筆不常使用,但其被賦予的中國文化之柔軟與堅韌,必將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碰撞中開辟一片新天地。文中第一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 分)下列填入文中橫線處的句子,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3 分) A.筆記筆意,墨承人意筆承人意,墨記筆意 C.濃墨承意,淡墨含情 D.淡墨含情,濃墨承意填入文中第四段括號內的詞語,不恰當?shù)囊豁検?3 分)A.渾然一體 B.入木三分 C.珠聯(lián)璧合 D.各得其所蘇軾一生跌宕沉浮,其書作皆為一生心畫,各具姿態(tài)。請把下面蘇軾的三幅作品截圖按照時間先后排序,并結合上述材料簡要說明理由。要求語言簡明,表達流暢,不超過 80 字。(4 分)非遺工坊里,文化推廣人員正在用 VR 設備開發(fā)“毛筆虛擬體驗”項目,人們帶上眼鏡就能在虛擬空間“親自”體驗與毛筆相關的多種活動。請你結合材料內容,仿照下面已開發(fā)項目,擬寫一個新的項目名。(4 分)已開發(fā)項目:百工凝匠意,一管寫春秋——毛筆制作百道工序體驗三、寫作(60 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 分)史鐵生說:“生命的意義本不在向外的尋取,而在向內的建立。”史鐵生在遭受身體困擾時,依然不忘尋求生命的意義,并在尋求過程中獲得了超越肉體局限的內在的精神力量。而在史鐵生的一生中,來自母親的鼓勵和支持也是他構建精神內核的重要力量。史鐵生這句話和他的經歷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東北高三年級第一次模擬考試語文科參考答案1.D(中國古代的文體不同于西方的“純文學”文體,注重政治教化,但并非不重視抒情。)2.C(C.選項邏輯關系與原文不符,原文是“甚至歪曲歷史真實”,選項改換為“從而歪曲歷史真實”。)3.A(材料二的觀點: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要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破除“傳統(tǒng)—現(xiàn)代”抽象二元論,擺脫西方話語依賴,提出“自我主張”。A.趙汀陽重構傳統(tǒng)思想中的天下觀念,建構新天下體系,打破西方霸權邏輯,是從中國傳統(tǒng)思想出發(fā),擺脫西方話語體系,構建中國話語的體現(xiàn),符合材料二觀點,可作為論據(jù)。)4.①“老樹”:歷史底蘊深厚。中國文體學自古便是“顯學”,以“辨體”為創(chuàng)作與批評核心,文體體系植根于傳統(tǒng)禮樂、政治制度與日常功用,且“得體”核心精神融入國人觀念,具備堅實歷史與文化根基。②“新花”:當代煥發(fā)新生。近代曾被西方文體觀念遮蔽,而 80 年代后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學術界重識其本土價值,回歸本土語境研究,使其發(fā)展為兼具本土特色與現(xiàn)代意義的學科,挖掘出普適性價值,實現(xiàn)學術復興。5.①思想認識: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以爭奪話語權背后思想理論、價值觀念的高地。②思維方法:破除抽象二元論,正確處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西方文化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同時堅持破立并舉,雙管齊下。③學科實踐:立足中國本土開展學術研究,擺脫西方話語主導,將中國理論和中國實踐統(tǒng)一起來。 6.D(D.“因為她將人生悲劇歸因于個人時運不濟,流露出了消極的宿命論傾向”錯誤。杜十娘感嘆“命之不辰”,表面看似歸因于時運,但結合上下文可知,這是她在被李甲背叛后的悲憤之語。她的悲劇根源并非“宿命”,而是李甲的懦弱自私、孫富的惡意算計,以及當時社會對女性的壓迫與輕視。她的“怒沉百寶箱”與投江,是對現(xiàn)實的控訴,對不公命運的反抗,而非消極接受宿命論。)7.C(C.“對未來的絕望”不準確,李甲的核心矛盾是“懼怕父親”與“不舍十娘”,最終在孫富的誘惑下選擇了妥協(xié),并非對未來的“絕望”,而是對現(xiàn)實壓力的逃避。另外,“將使自己的生命失去意義”于文無據(jù)。)①剛烈決絕,自尊自愛:面對李甲的背叛,她沒有卑微乞求,而是當眾怒沉百寶箱,以毀滅財富的方式控訴不公,最終投江自盡,拒絕茍活,展現(xiàn)出強烈的自尊心和反抗精神。②清醒理智,有勇有謀:她早已為未來做準備(私藏百寶箱),發(fā)現(xiàn)李甲動搖后,表面平靜地讓他“應承孫富”,實則計劃好以最震撼的方式揭露真相,可見其冷靜與智慧。③重情重義,追求真愛:她選擇與貧寒書生李甲在一起,與李甲“情好二載””,歷經艱辛相隨,渴望“百年歡笑”,體現(xiàn)對純粹愛情的執(zhí)著。④敢于反抗封建禮教,不畏世俗眼光。李甲聽信讒言,將其轉賣他人之時,十娘怒沉百寶箱,投江自盡,以此控訴封建制度之不公。(每點 2 分,四點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如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給分。) 9.①“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此句是對李甲輕易向孫富吐露心聲行為的一種批判;也揭示了人際交往中人心復雜、不可輕信他人的社會現(xiàn)實,起到了警示世人的作用;同時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暗示李甲與杜十娘的命運因他的輕信而改變。(對李甲的批判 1 分;揭示社會現(xiàn)實,警醒世人 1 分;情節(jié) 1 分)②“三魂渺渺歸水府,七魄悠悠入冥途”,這聯(lián)詩句表達了對杜十娘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渲染出濃厚的悲劇氛圍,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和藝術效果;同時,強化了對封建禮教、人性丑惡的批判。(同情 1 分;悲劇氛圍 1 分;對封建禮教、人性丑惡批判 1 分)10.BDF(句意:然而看他們的溫和善良博愛,救助窮困,幫助急需的人,謙遜禮讓不自夸,他們也都有不凡的風姿。)11.B(原文“志”,意思為“記載”,動詞;“志同道合”的“志”,意思為“志向”,名詞。)12.D(“指出如果他們在社會末流中繼續(xù)放縱自我”錯誤,茍在這里應譯為茍且,即隨便的,不審慎的。前后句之間沒有假設關系。)13.季次、原憲,一輩子住在空蕩蕩的簡陋房屋里,穿布衣吃粗食,卻從不感到厭倦。(采分點:①“空室蓬戶”,住在空蕩蕩的簡陋房屋里;②“褐衣疏食”,穿布衣吃粗食;③“厭”,厭倦;④句意 1 分)如果沒有圣明的君王在上,以禮法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人們又從哪里知道禁令而返回正道呢!(采分點:①“齊”,規(guī)范,整治,約束;②“以禮法”,狀語后置;③“反正”,“反”通“返”,返回正道;④句意 1 分。)14.①韓非子認為游俠聚眾以揚名,違犯國家的禁令,是國家的蛀蟲之一。(1 分)②司馬遷肯定游俠重信守諾、助人脫困等品質(1 分),但也為把他們與那些豪強橫暴之徒混為一談鳴不平(1 分)。③班固則指出游俠觸犯法律禁令,危害統(tǒng)治秩序(1 分),同時也承認其有溫良助人的一面(1 分)。【參考譯文】材料一:所以造成國家混亂的社會風氣是:那些學者,稱頌先王之道,借助仁義進行說教,講究儀表服飾而又修飾言辭,用來擾亂當代的法制,惑亂君主實行法治的決心。那些縱橫家,虛構事實說謊弄假,借助外力來謀求個人的私利,卻把國家的利益拋在一邊。那些游俠,聚集黨徒,標榜氣節(jié),用來顯揚他們的名聲,而違犯國家的禁令。這五種人,是國家的蛀蟲。君主如果不除掉這五種像蛀蟲一樣的人,不收養(yǎng)光明正大的人,那么天下即使出現(xiàn)殘破覆亡的國家,地削國滅的朝廷,也是不足為怪的了。材料二:像季次、原憲均為民間百姓,他們一心讀書,懷抱著獨善其身的君子節(jié)操,堅持正義不與世俗茍合,而當時的人們也譏笑他們。季次、原憲,終生都住在家徒四壁的蓬室之中,穿布衣吃粗食而不感到厭倦。他們逝世已有四百余年了,但他們的弟子卻依然不知倦怠地記載他們。現(xiàn)在的游俠,他們的行為雖然不合乎當時的國家法令,但他們說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決斷,答應人家的事一定實現(xiàn),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去救助別人的危難。已經經歷了生死存亡的考驗,卻從來不夸耀自己的本領,以稱道自己恩德為羞恥。大概這也是他們值得稱頌的地方吧。據(jù)我所知,漢朝建國以來,有朱家、劇孟、郭解這些人,盡管時常觸犯當時的法律禁令,然而他們個人的品德,廉潔謙讓,有值得稱贊的地方。他們的名聲不是虛傳,士人也不是憑空依附他們。至于像那些結黨營私的人和豪強互相勾結,依仗錢財,奴役窮人,強橫兇暴侵害欺凌那些勢孤力弱的人,縱情取樂,游俠們也憎恨他們。我感到痛心的是世俗不了解游俠的心意,卻隨便將朱家、郭解等人與那些豪強橫暴之徒混為一談,一并加以譏笑。材料三:隨著周王室的衰微,制作禮樂進行征伐的權力開始由諸侯自行決定。等到漢朝興起,禁令法規(guī)十分寬松,這一狀況仍未得到改變。所以代國相陳豨有一千輛有隨從的兵車,而吳王劉濞、淮南王劉安都招收賓客上千人。外戚大臣魏其侯竇嬰、武安侯田蚡的屬下在京城里爭權奪勢,平民身份的游俠劇盂、郭解之流在民間活動,權力影響到整個州域,勢力壓過了公侯。許多平民百姓把他們的聲名和事跡作為一種榮耀,向往而又仰慕他們。而他們雖然陷于刑法的罰處,但也自愿獻出生命贏得美名,就像季路、仇牧一樣,死而無悔。所以曾子說:“身居高位的人離開了正道,百姓早就離心離德了。”沒有圣明的君王在上,以禮法整治人們的行為,人們又從哪里知道禁令而返回正道呢!郭解一類的人,以平民的低下身份,竊奪生殺的權力,他們的罪惡極大,殺了他們也不能抵償他們所犯的罪。然而看他們的溫和善良博愛,救助窮困,幫助急需的人,謙遜禮讓不自夸,他們也都有不凡的風姿。可惜不合乎正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只能在社會末流中隨意放縱,最終自身死亡全族被殺,這并不是不幸! 15.D(A.對“少人行”的解讀有誤,不是略顯寂寞,而是表現(xiàn)一種清靜、清幽。B.“尉卒敲鉦的熱鬧之聲灑脫”錯誤,從“嫌”字可見,“鬧”并非熱鬧,而是喧鬧,是對清靜自在的破壞。C.“煩悶”錯誤,“厭”并非厭煩、煩悶之意,而是滿足之意。頸聯(lián)兩句表達的意思是:花雖開盡,但花香猶在;酒雖未清,但令人滿足。)16.①蘇軾的感慨表明他已厭棄官場,(1 分)而動了歸隱田園之心。(1 分)②蘇轍對比敘寫田野清幽自在之景與尉卒喧鬧之聲(1 分),來堅定蘇軾遠離人間歧路即官場爭斗的信念。 (1 分)③尾聯(lián)蘇轍追問蘇軾何日歸耕,(1 分)期盼兄長早日回歸田園。(1 分) 17.釃酒臨江 橫槊賦詩汩余若將不及兮 恐年歲之不吾與引壺觴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顏/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給分) 18.(1)語句④修改為:這一點,從兩者始終追求點線本身的情趣意味便可窺一斑 (2)語句⑤修改為:毛筆作為表現(xiàn)傳統(tǒng)書畫之美的首要工具(每指出并修改正確一處,給 2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19.B(B 項是過渡句。前半句“筆”字為首,承接上文;后半句“墨”字當頭,啟示下文,開始闡釋墨的作用。)20.B(入木三分:比喻見解透徹,議論深刻。與第四段紙張?zhí)匦詻Q定筆跡鈍澀或流利的核心內容脫節(jié)。)21.順序:②③①《寶月帖》筆鋒銳利,鋒芒畢露,可見青年才俊的銳氣;《寒食帖》運筆灑脫,奔放豪壯,可見中年的豁達深沉;《渡海帖》沉雄凝重,隨意無羈,可見老年的持重圓融。(順序對 1 分,三點解釋扣住毛筆三階段相關年齡特點,討論筆法或墨法,各 1 分。意思對即可。)22.示例:①鋒銳含朝氣,毫蒼見古心——毛筆不同階段性能體驗②鋒毫藏萬象,水墨演春秋——筆法墨法魅力體驗③柔鋒載道韻,宣紙映天機——紙墨共生藝術體驗 (項目名實相符 2 分,五言形式無語病 2 分。)23.【寫作指導】閱讀材料,從史鐵生的話來看,史鐵生強調的是人應該獨立,建立強大的精神內核;從史鐵生的人生經歷來看,母親的愛給予了他力量,也是他構建精神內核的一個因素。融合這些信息可知,生命的意義在于接受各界力量,最終構建自己的精神內核。【參考立意】①生命的意義在于最終建立強大的精神內核。②接受外在力量,構建內在的精神內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