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8張PPT)蘇軾赤壁賦導入新課導入余秋雨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 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br/>導入新課是誰在江邊吟誦:“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惆悵;是誰在月下低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 嬋娟”的思念;是誰在沙場上豪言:“西北望,射天狼”的威武;是誰在赤壁誦唱:“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豪邁;是一生坎坷永不服輸的蘇軾了解蘇軾被貶黃州的有關背景和“賦”的文體特點。把握主客問答這一手法在表達思想感情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復雜感情。了 理解作者借清風、明月闡發的“變與不變”的哲理,學習課文景、情、理交融的寫法。學習目標重點難點素養課前預習走近作者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1-3] 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課前預習走近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br/>烏臺詩案”自題金山畫像“三詠赤壁”《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課前預習創作背景《赤壁賦》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1079),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遭御史彈劾并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皫捉浿乇佟?,慘遭折磨。后經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边@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蘇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后人因稱第一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后赤壁賦》。課前預習文體解讀賦是我國古代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特點。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駢散結合;句式長短不齊,用韻錯落有致,更多地表現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體的藝術特色。賦課前預習地點赤壁本文說的赤壁,在現在的湖北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是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很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鼻磯;又因為山崖陡峭如一面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聽錄音讀,小聲跟讀。要求:1、邊聽邊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詞。同時認準字音。2、小聲跟讀,品味情感。講授新課讀顯身手整體感知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聽讀課文,讀準字音,把握節奏。速讀課文,順手標好段序、劃出字詞。讀一讀:讀準字音1、壬戌( )2、屬客( )3、窈窕( )4、萬頃( )5、馮虛( )6、扣舷( )7、桂棹( )8、溯流光( )9、倚歌而和之( )10、裊裊( )11、幽壑( )12、嫠婦( )13、愀然( )14、相繆( )15、荊州( )16、舳艫( )17、旌旗( )18、釃酒( )19、橫槊( )20、麋鹿( )21、扁舟( )yǎo tiǎorén xūqǐngpíngzhǔzhàoniǎosùxiánhèyǐlíhèqiǎomíliáojīngzhú lújīngshīshuòpiān讀一讀:理解詞義①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②下江陵③順流而東也④歌窈窕之章⑤月明星稀,烏鵲南飛。⑥西望夏口,東望武昌。⑦舞幽壑之潛蛟⑧泣孤舟之嫠婦⑨侶魚蝦而友麋鹿⑩正襟危坐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名詞用作動詞,攻占。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軍。名詞用作動詞,吟誦。名詞作狀語,向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整體感知學 · 整體感知【任務指導】1.聆聽范讀,把握節奏。2.自由朗讀,理清作者的感情變化:月夜泛舟的陶醉——悲涼簫聲的感傷——人生失意的悲情——隨遇而安的態度(忘情塵世的灑脫)通讀全文,整體感知:蘇軾與客游赤壁時心情是如何變化的?試從文中找出關鍵詞。樂甚——愀然——喜而笑(樂) (悲) (樂)一 (1) 月下泛舟 樂二 (2--3) 吊古傷今 悲三 (4--5) 闡述哲理 樂精讀課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農歷每月十六介,從。介,在。干支紀年法助詞勸酒在……之后,已經。掀起介,在。狀語后置句結構助詞,的。結構助詞,的。狀語后置句①緩慢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 萬頃 之 茫然。浩浩乎如馮 虛 御風,而不知其所止;“憑”,乘。任憑越過古義:曠遠的樣子今義:失意的樣子形容詞詞尾往廣闊的江面定語后置標志太空駕表轉折定語后置句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遺棄(脫離)表順承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覽。清風徐徐吹來,江面上水波平靜。我舉起酒杯,勸客人共飲,吟誦著明月的詩篇,吟詠著窈窕的詩句。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不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間。白茫茫的水氣籠罩著江面,水上浮光遠接天邊。我們任憑小船隨意漂蕩,越過那茫茫的江面。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浩浩然仿佛要凌空乘風飛去,卻不知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飄飄然像要脫離了人世,飛入仙境。文章第一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一個字概括詩人此時的情感。樂寫夜游赤壁——樂游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白露水光遺世獨立羽化登仙景事情一、良辰:既望,月圓之夜。二、美景:1.清風徐來,水波不興。2.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3.白露橫江,水光接天。4.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三、樂事1、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舉酒屬客。3、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為何而樂?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江面浮動的月光表修飾音節助詞,補足音節。月光下的清波②在這時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br/>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定語后置悠遠的樣子指代“歌”心懷主謂倒裝句古義:指所思慕的人今義:美貌的女子循、依表修飾代詞,那。定語后置句賢哉回也?。伝睾苜t德?。。?br/>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深谷動詞使動用法使……起舞使……落淚寡婦不絕如縷:指只有一根細線連系著,似斷非斷。比喻事情極其危急,也形容聲音細微而連綿不斷。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于是,我們喝著酒,快樂極了,敲著船舷唱起歌來。歌詞說:“桂木做的棹啊木蘭做的槳,劃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動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我的內心想得遠啊, 眺望美人,她卻在天的那一邊。”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客人中有位吹洞簫的,依著歌曲的聲調和節拍吹簫伴奏。那簫聲嗚嗚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傾訴,余音婉轉悠長,像不斷的細絲。使深谷中的蛟龍起舞,使獨坐孤舟上的寡婦聽了哭泣。先寫歌聲,后寫簫聲——由樂轉悲。樂歌簫聲怨 慕泣 訴第1段寫了“樂”情之后,本段為何又轉入寫“悲”情?詩人高歌“望美人兮天一方”寫出了自己的忠君的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為朝廷分憂,然而現在遭受貶謫,理想無法實現,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對天地自然界浩渺的贊美之樂引出了對人世不如意的“悲情”,并借客人悲涼的簫聲反映出來。第1段寫了“樂”情之后,本段為何又轉入寫“悲”情?悲從何來?(1)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觸景生情,見茫茫月色江水,產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嘆,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2)來自客人幽怨悲涼催人淚下的洞簫聲 。賞析“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br/>先是采用比喻、通感的修辭,“怨、慕、泣、訴” 四字抓住了簫聲幽咽哀怨的特點。簫聲起,悲意生。從開篇至此處,情緒變化正是由歡樂轉為悲哀。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容色改變的樣子整理端坐代詞,簫聲.代,這樣賓語前置句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向南,名作狀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反問語氣名作狀 向西 向東危①<形>高?!妒竦离y》:“~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br/>②<形>危險;危急?!吨G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戒奢以儉。”③<動>危害;使處于危險的境地?!洱R桓晉文之事》:“抑王興甲兵,~士臣,構怨于諸侯?!?br/>④<形>危弱?!蛾惽楸怼罚骸叭嗣珳\,朝不慮夕?!?br/>⑤<形>端正;正直。危言危行: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同“繚”,圍繞.被動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當攻占表修飾名作動 向東挺進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斟酒長矛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安,哪里;在安:在哪里。介詞,在。名詞的意動用法 以……為伴侶 以……為友名作動,打魚砍柴。賓語前置句判斷句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 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 羨長江之無窮。小船酒杯生命短暫的小昆蟲來片刻渺小一粒米像蜉蝣一樣,將短暫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如同大海里的一粒米。挾飛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攜帶一直到永遠一下子余音,指簫聲。相與神仙一起遨游太空,同明月一樣與世長存。我知道(這些想法)不可能很快實現,(只好把自己的無奈)通過簫聲寄托在這悲涼的秋風中。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我不禁容色改變,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著問客人說:“為什么簫聲這樣悲涼呢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操的詩句嗎 向西可望見夏口,向東可望見武昌,山川環繞,草木茂盛一片蒼翠,這不是曹操被周郎圍困的地方嗎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當曹操奪取荊州,攻占江陵,順長江向東進軍的時候,戰船相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對長江酌酒,橫握長矛賦詩,本是一代蓋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何況我和你在江邊捕魚砍柴, 以魚蝦為伴,以麋鹿為友,駕著一只小船,舉起匏尊互相勸飲。像蜉蝣一樣將短暫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米。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嘆我們生命的短暫,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想要與神仙一起邀游太空,同明月一樣永世長存。我知道(這些想法)不可能屢次得到,(只好把自己的無奈)通過簫聲寄托在這悲涼的秋風中。請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內容。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蘇子愀然 “何為其然也?”寫因悲生議 (主客問答)曹操(懷古)詩句:月明、烏鵲。寫景: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敘事:破荊州,下江陵,……橫槊賦詩。議論: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客曰吾與子(傷今)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感慨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悲客人因何而悲?三悲古今對比之悲英雄業績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者物我對比之悲理想現實之悲天地闊遠自身渺小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蜉蝣于天地滄海之一粟吾生之須臾長江之無窮人生短暫自然無窮人生渺小理想幻滅生命短暫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明 楊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 卒莫消長也。蓋 將 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消失假設終究發語詞從滿缺消減和增長那樣表轉折表轉折那么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代詞,那.竟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表轉折賓語前置句假如取獨即使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只有順承順承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禁止享用竭盡大自然享用代,這.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我說:“客人你也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嗎 水像這樣(不斷流去),卻并沒有流走;月亮不斷地圓缺,卻終于沒有消減和增長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如果從那變動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變化);如果從不變的方面來看,那么萬物和我們都是永恒的。我們又羨慕什么呢!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只有江上的秋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的便成為聲音,眼睛看到的便成為色彩,取用它們沒有人禁止,享用它們無窮無盡,這是大自然無窮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它們?!?br/>第四段作者是怎樣勸慰客人,使他從悲情中解脫出來?A.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作為個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而作為整個人類,又同宇宙一樣是永恒存在的。B.從“取與不取”的角度。不?。?非吾之所有超然、豁達取: 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珍惜現在、珍惜所有。大自然是個無窮寶庫,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不取碌碌官位、虛名、蠅頭微利,而取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己享用,從中得到樂趣。蘇軾的回答傳達著輕物質而重精神,執著于理想抱負,并保持好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請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內容。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的豁達開朗的心情。寫蘇子說理—喜變:逝者、盈虛。不變:未嘗、卒莫。水與月曾不能以一瞬物與我皆無盡也又何羨乎?且夫吾與子之所共適曠達樂觀的態度清風、明月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再表修飾已經凌亂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相互枕著墊著泛白已經客喜而笑--和解、勸慰徹悟人生,重回快樂。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客人高興地笑起來,(于是)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光,酒杯盤碟雜亂地擺著。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舟中,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顯出白色。終寫矛盾解決,主客皆大歡喜。但作者的這種超脫,卻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悶的自我排遣,在曠達的外表下,潛藏著作者的抑郁和悲傷。拓展發散本文采用了主客問答的形式,文中的“客”指誰?如何理解“客”的存在?觀點一:是認同文章的紀實性。有人考證同游之“客”確有其人,就是道士楊世昌。楊道士多才多藝,善畫山水,長于吹簫。從文中“客有吹洞簫者”一句,也可作出判斷。觀點二:是認同形式上的虛托性。主客問答這種形式本來就是賦體文章的典范手法。蘇子能從清風明月中尋求解脫,蘊含了多少無奈與傷悲!蘇子隨之闡說自己的變與不變論,進行勸慰。這與其說是“勸客”,莫若說是“慰己”。所以,“主客”我們都可以理解為蘇軾自己。這是現實中的肉身與獨立之精神的對話。課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通過客人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轉移到關于人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寫出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最后歸于豁達樂觀。表現出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作者在對“變”與“不變”的辯證思考中,展現出作者積極進取、達觀超然的人生態度。【課文總結】景、情、理融于一體寫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東山,徘徊斗牛;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抒情: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br/>議論:水,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月,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變,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變,物與我皆無盡?!?br/>【藝術特點】【藝術特點】蘇軾的散體文賦,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使文章有散文的特點,使文情沉郁頓挫,極富聲韻之美。“以文為賦”主客問答的辭賦結構運用主客問答的方式,使行文結構波瀾起伏,搖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層層展示,深層揭示。形象優美,善于取譬。如連用的五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赤 壁 賦一個集儒釋道于一身的矛盾的蘇軾!景情理因景生情移情于理月夜泛舟之樂客吹洞簫之悲感嘆人生之悲釋然生命之樂【板書設計】謝謝觀看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