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第一中學 20252026 學年高二年級上學期 9 月月考語文試題參考答案一、閱讀(70 分)(一)閱讀 I(19 分)1. (3 分)D(蘇詞地位突出不僅因為“總體成就”和“詩詞合流”,還包括“革新詞體帶來的震蕩”“引起的爭議”等,選項表述不完整)2. (3 分)C(A 項“詞作內容豐富”與“人生經歷”無直接因果;B 項元好問、陳廷焯贊的是蘇詞“以情勝”,非“豐富性”;D 項“使詞壇創新達到新高度”表述絕對,原文是“創新便達到了新的階段”)3. (3 分)C(“括”是改動前人詩文為詞,C 項是原創詩句,未采用該技法)4. (4 分)內容:材料一側重蘇軾人生經歷及其作品的文化價值與讀者共鳴;材料二聚焦蘇軾對詞體的革新及蘇詞的詞史地位。語言風格:材料一偏抒情議論,語言較生動;材料二偏學術分析,語言更嚴謹客觀。5. (6 分)題材拓展:以詠史懷古抒懷,突破傳統詞的狹小題材。突破音律:“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句法與詞律不符,體現“主文不主聲”。體制創新:“寓以詩人句法”,筆力雄勁,且有詞題(《念奴嬌·赤壁懷古》),補充說明內容。風格突破:開創豪放詞風,與婉約詞風形成對比。(二)閱讀 II(16 分)6. (3 分)C(“海”是兩代人不同的精神寄托:童年是對自由與未知的渴望,父母是對親情與過往的眷戀)7. (3 分)D(父母要求看海是對親情陪伴的渴望,非“彌補虧欠”)8. (4 分)示例:童年時“我們哀求父親再待一會兒”與現在“父母哀求我們再待一會兒”形成對照。童年時孩子對海充滿向往,依賴父親;現在父母對海充滿眷戀,依賴子女。通過對照,凸顯時光流逝中親情角色的轉變,表達對親情的珍視與感慨。9. (6 分)未知與震撼:初次見海的“木然”,體現人生中未知事物帶來的強烈沖擊。渴望與遺憾:對海的向往與被迫離開的不舍,暗示人生總有未竟的渴望與遺憾。成長與變遷:從依賴父親到獨自看海,再到對海“不以為意”,體現人生在成長中不斷變化的認知與心態。(三)閱讀 III(20 分)10. (3 分)強勸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倉廩/得公私廬舍十余萬區/散處其人11. (3 分)C(“為之告富人”的“為”是“替、給”;“視為止,行為遲”的“為”是“因為”,用法不同)12. (3 分)C(“男人代替女人”錯誤,原文是“男女異日”,即男女分開不同日子領米)13. (8 分)(1)第二年,麥子大豐收,百姓憑借遠近分發的糧食回家,總共救活五十多萬人,仰慕(朝廷)而參軍的人以萬計。(“明年”“凡”“慕”各 1 分,句意 1 分)(2)按照規定,救濟窮人,到三月就應該停止,這一年到五月才停止。(“法”“廩”“是歲”各 1 分,句意 1 分)14. (3 分)相同:都注重務實,因地制宜;都關注民生,避免災民流離或死亡。不同:富弼側重發動官民協作,鼓勵災民自救;趙公側重統籌資源,平抑糧價,延長救濟時間。(四)閱讀 IV(9 分)15. (3 分)A(B 項頸聯是白描,非夸張;C 項尾聯是贊美當朝有魏尚般的良將,非“希望有”;D 項“馬后桃花馬前雪”是對比,非“奇麗美景”)16. (6 分)相同:都涉及邊塞題材,暗含對邊塞生活的關注。不同:甲詩抒發對邊塞豪俠氣概的贊美及對良將守邊的欣慰;乙詩表達將士出關的復雜情感(建功立業的渴望與思鄉的不舍)。(五)名篇名句默寫(6 分)17. (1)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2)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3)(示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符合畫面中“邊塞、沙漠、落日”等元素即可)二、語言文字運用(20 分)18. (3 分)A. 翻天覆地 B. 欣欣向榮 C. 引人注目19. (3 分)A(邏輯順序:先解放思想,再拓寬視野,最后打開局面)20. (4 分)“敏睿”改為“敏銳”;“拔上”改為“披上”21. (4 分)示例:“輕騎兵”→“先鋒隊”;比喻義:指在某項事業中起帶頭作用、率先行動的人或群體。22. (6 分)讀者無疑能夠比較完整地了解到共和國發展歷程的每個步伐、每個腳印。讀者能夠比較清晰地了解新時代的每一次風云變化。這些層面上,新中國成立以來報告文學具有顯著的“史”的價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第一中學2025-2026學年高二年級上學期9月月考語文試題.pdf 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第一中學2025-2026學年高二年級上學期9月月考語文試題參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