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二: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國和法國為例教案一、《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國和法國為代表》——分述(現代國家的管理形式)1、英國國王與君主立憲制2、英國的議會和政府3、法國的民主共和制與半總統半議會制4、英法政治體制的異同二、專題導語:在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中,英國是采取君主立憲制的典型國家,法國則實行民主共和制。為什么同在歐洲,同樣經歷了資產階級革命,英法兩國的政體卻如此不同 英法兩國現行政體的架構和運行各有什么特點 采用風格迥異的民主政體,對于英法兩國的國家性質究竟意味著什么 這些都是本專題所要探究的內容。通過學習,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把握政體與國體的關系,認識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實質。三、課程標準:2.4 簡述英國議會被稱為“議會之母”的緣由,了解英王在國家生活中的角色,明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性質。2.5 簡述法國總統、內閣、議會的產生及其職權,比較法國民主共和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第一框題英國國王與君主立憲制一、課程標準:2.4 了解英王在國家生活中的角色,明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性質。二、新課教學(一)、“光榮革命”與英王的保留1、英國政體:(1)、顯著特點及其原因:英國政體的顯著特點是存在君主。盡管英國在近代史上較早經歷了資產階級革命,曾一度推翻國王、建立共和國,但由于特殊的國情和歷史原因,“光榮革命”后君主制經過改造得以保留下來,成為現代英國政體的重要組成部分。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手發動“光榮革命”,推翻復辟王朝,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來英國繼承王位。此后,資產階級通過議會頒布《權利法案》等相關法律,使王權受到嚴格限制,國王幾乎所有的政務活動都要聽從內閣的建議。(2)、國王的實質地位:英國君主立憲制發展到今天,國王只是一個“虛位元首”。國王名義上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等高級官員,有權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有權批準法律,但在實際政治生活中,國王受到許多法律和慣例的嚴格限制,僅具有象征性的地位。真正的國家權力掌握在議會和內閣手中。英國王室是當今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王室之一。從1066年威廉一世入主英國,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歷經lO個朝代、40位國王。現在的國王是伊麗莎白二世。(二)、英王的現代職能與危機英國資產階級認為,借助英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保留一個沒有實權又可發揮多種政治和社會功能的國王,對于維護資產階級政權的穩定不無好處。在今日英國,國王主要起到以下一些作用。1、現代職能(1)、作為國家元首,體現英國政治制度的歷史延續性。對于多數保守求穩的英國選民來說,國王的存在意味著國家的延續、政治的穩定。(2)、承擔國家元首禮儀性的職責。例如,主持議會的開幕式,授勛封爵,會見外國元首,接受公職人員宣誓等。在英國,資產階級政府愿意負擔王室的費用,條件是王室成員要經常露面,以其在民眾中獨特的象征地位和精神感染力,維持和改善現存的社會秩序,但又不準超越政治權限。所以,有人稱國王參加分益活動,起著“國家與社會凝聚力和興奮劑”的作用。(3)、維持英聯邦的團結。由于歷史傳統和其相對超脫的政治地位,英聯邦成員一般愿意接受國王的存在。國王的特殊身份,維護著英國在英聯邦國家的影響。(4)、在政治生活中行使三項重要的權力:磋商權、鼓勵權和警告權。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國王室遇到許多麻煩和挑戰。一些人對王室的社會功能提出質疑,更多的人在思考納稅人為王室每年提供巨額資金是否值得。王室內部暴露的各種丑聞打破了王室充當道德模范的神話,加深了王室的困境,引發了社會對君主立憲制本身的爭論。決定君主立憲制存在與否,既有歷史文化因素,也有國王本身的社會職能因素,但歸根結底取決于英國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2、危機:對于王室的困境,伊麗莎白二世表示深深的憂慮。她說,如果有一天人們對她和她代表的制度不滿,“我們將悄悄地離開”。對此,英國人有兩種不同的觀點。觀點一:應該廢除君主立憲制。世襲君主制是舊時代的產物,歐洲多數國家已經拋棄了君主制。國王代表著特權階層的利益,而且每年花費國家大量錢財。觀點二:應該維護君主立憲制。君主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象征,是維系英聯邦的紐帶,是政府有益的顧問,是民族傳統和民眾生活的延續。(三)、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結構和特點:英國君主立憲制是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政體中的一種。這一政體的形成,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各階級、各社會階層反復斗爭和較量的結果,是英國特殊國情下各階級之間斗爭和妥協的產物。如何看待英國君主立憲制 首先,要看它的階級性質。君主立憲制不同于封建君主專制,它是資產階級的一種統治形式。其次,要看到它形成的歷史過程。君主立憲制是英國三百多年來各階級長期斗爭、反復較量的產物。再次,要認識這一政體的結構和特點,分辨它與民主共和制政體的不同之處。1、主要機構及相應職能:英國君主立憲制國家的主要機構有國王、議會和內閣。(1)、議會及其職能:其中,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主要扮演立法者和監督者的角色。(2)、內閣及其職能:內閣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從議會產生,由占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組成,并對議會負責。(3)、國王及其職能:國王按內閣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權力,承擔國家元首等禮儀性職能。2、特點:(1)、雖有分權,也有制約,但分權界線不是很清晰,權力交叉情況突出。國王主要扮演禮儀性角色。在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的運行呈現如下特點。國王、議會、內閣之間雖有基本分工,但分權界線不是很清晰,權力交叉情況突出。(2)、英國法律賦予議會至尊無上的地位。但20世紀中期以來,權力重心逐步向內閣和首相傾斜,首相成為英國最有權勢的人。小結:本課主要學習的內容有:4個現代職能:即英王的4個現代職能3個主要原因:即君主立憲制存在的原因:既有歷史文化因素,也有國王本身的社會職能因素,但歸根結底取決于英國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2個主要特點:英國政體運行的特點1個顯著特點:英國政體的顯著特點是存在君主第二框題英國的議會和政府一、【課程標準】:2.4 簡述英國議會被稱為“議會之母”的緣由,了解英王在國家生活中的角色,明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性質。二、【新課教學】:(一)、至尊的議會:1、英國議會及其影響:(1)、產生——階級妥協的產物1688年“光榮革命”后,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達成妥協的產物。(2)、地位——至尊無上1688年“光榮革命”后,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達成妥協,議會逐步獲得至尊無上的地位,不僅擁有立法權,而且是行政權力的最高來源。(3)、影響——“議會之母”美國、法國以及隨后興起的一系列資本主義國家,在資產階級革命或改良后,都效法英國建立起各具特色的議會制。因此,人們把英國議會稱為“議會之母”。相關鏈接:英國現代議會制度經歷了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1689年的《權利法案》確定了英國現代議會的基本框架。1701年通過的《王位繼承法》以及后來幾次議會改革,使英國國王的實際權力不斷下降,議會中下議院地位不斷上升。同時,內閣制度、政黨制度和選舉制度也逐步發展起來。2、英國議會的構成及權限(1)、議會下院依據英國法律,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主要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英國議會下院歷來有“至尊議會”之稱,擁有極大的權力,包括立法權、一定的財政權和司法權、對政府的監督權,是行政權力的最高來源。(2)、議會上院上院在議會體系中只起輔助作用,表現在監督下院工作、協助下院立法、通過行使“延擱權”修改和否決議案等方面。它也是英國最高司法機關。相關鏈接:英國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高官,如首相、總督、高級大臣等,從現職退下來后,被女王敕封為貴族進入上院。他們以其豐富的從政經驗進入上院繼續參政議政。3、議會與內閣的權力分配:20世紀以來,英國議會的實際權力不斷萎縮。內閣在決策、立法、財政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甚至議會的工作日程也受到內閣左右。其主要原因在于:由下院多數黨組織的內閣,要求其議會黨團服從黨紀,議員很難自己作出決定;隨著社會發展,專業性立法越來越多,議員受到專業限制,多數是根據內閣的提案作出選擇。(二)、內閣與首相1、內閣:(1)、地位:內閣是英國政府的核心領導機關。(2)、產生:按照慣例,議會大選后,即由國王召見多數黨領袖,任命其為首相并授權組閣。該黨領袖從本黨議員中提出內閣人員名單,請國王任命。首相和內閣要向議會負責。大臣分為閣員大臣和非閣員大臣,閣員人數由首相確定。相關鏈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內閣成員一般穩定在二十人左右。除首相外,通常有外交、國防、財政、內政等重要部門的大臣,還有大法官、樞密院院長、掌璽大臣,以及主管地區事務的蘇格蘭事務大臣、威爾士事務大臣、北愛爾蘭事務大臣等。(3)權限:內閣權力很大,主要有:制定內外政策;向議會提交議案以及需要議會審議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權力;協調和確定政府各部門職權;在國家處于緊急狀態時,采取緊急行動;必要時宣布提前大選。2、首相:(1)、權限:英國首相的許多職權在法律上是找不到依據的,但根據慣例,首相擁有非常廣泛的權力,可以說集黨、政、軍大權于一身。首相掌握政府人事大權,包括任免內閣成員和其他非閣員大臣(向國王提交任免名單)。首相領導內閣,對重大問題作出最終裁決。首相控制國家財政大權,掌握預算決策權。首相有權建議國王解散議會,宣布重新大選。(2)、對首相權力的監督:英國首相的權力雖然很大,但仍要受到種種制約。首相是議會多數黨領袖,如果內閣和議會黨團中的多數人認為首相已經不能勝任,他就必須下臺;議會有權監督內閣和首相;國王對首相有磋商權和警告權;輿論和反對黨隨時關注著首相的一舉一動,制約其“過分”的行為。(三)、君主立憲制的實質:(1)、從主要機構的構成人員看——都是由資產階級和貴族代表組成的從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結構看,王室、議會和內閣都是由資產階級和貴族代表組成的,其人員構成和實施的政策說明,這一政體本質上是資產階級政權的一種組織形式。相關鏈接:英國王室是英國乃至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據估算,1990年女王的私人財富高達11億英鎊。王室擁有五十多萬件貴重珠寶、名畫和古董,幾乎件件都是珍品。如女王權杖上的鉆石——“非洲第一星”在1990年的估價就達8000萬英鎊。王室還擁有大量房地產,僅查爾斯王子擁有的康沃爾領地面積就達58141公頃,價值3.2l億英鎊。政府每年為王室提供的各種費用有四五千萬英鎊,包括790萬英鎊的“王室費”、近三千萬英鎊的其他費用,如宮殿維修費、旅游交通費等。英王和王室世代承襲,原是英國封建貴族的總代表,近代以來,逐步演化為貴族和資產階級的代表,擁有巨大的資產,在英國社會中仍位居最上層。議會同樣是“有錢人議事的場所”。上院主要由貴族組成,歷來是英國保守勢力的大本營,目前雖然正在經歷艱難改革,但其階級性質不會發生根本改變。下院主要由工黨和保守黨掌控。從執政理念和政策來看,議會的上院和下院沒有本質區別,都為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效力。專家點評:由于保守黨代表大資產階級和社會上層人物利益,人們用“右翼”對它進行政治定位。以前工黨的成員主要是中下層人士,所以被稱為“左翼”政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工黨的成分和政見發生了很大變化。工黨從來沒有要求推翻資本主義制度,而是尋求社會改良,因而,工黨與保守黨的關系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政治競爭關系。(2)、從執政理念和政策看——捍衛大資階級利益從政策層面看,右翼的保守黨歷來是大資階級利益的捍衛者。值得注意的是,號稱代表中下層人民利益的工黨,20世紀90年代中期取消了黨章中有關公有制的條款,執政后仍然執行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政策。例如,主張削減社會福利;在黨內從組織上整肅“左翼分子”,并向大資產階級“敞開大門”;開始接受大公司巨額資助;拉開與工會的距離。這些政策直接損害勞工利益,引起了基層工會和工人的強烈不滿。小結:本課主要學習的內容有:3個相互制約的機構:議會、內閣、首相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可以監督內閣和首相,是行政權力的最高來源;首相任命內閣成員,領導內閣,對重大問題作出最終裁決;首相有權建議國王解散議會,宣布重新大選。2個院:即是構成議會的上院和下院1個實質: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實質是資產階級政權的一種組織形式(重點)第三框題法國的民主共和制和半總統半議會制一、【課程標準】:2.5 簡述法國總統、內閣、議會的產生及其職權,比較法國民主共和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二、【新課教學】:(一)、民主共和制的形成和主要權力機關1、民主共和制(1)、形成——是各階級力量不斷角逐、彼此斗爭的產物法國是典型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國家。今日法國政體的形成始于1789年法國大革命,歷經二百多年的演變,是各階級力量不斷角逐、彼此斗爭的產物。相關鏈接:1789年,法國爆發了震撼歐洲的資產階級大革命。列寧說:“這次革命給本階級,給它所服務的那個階級,給資產階級做了很多事情,以至整個19世紀,即給予全人類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紀,都是在法國革命的標志下度過的。”這次革命比較徹底地摧毀了封建專制制度。(2)、發展歷程:法國資產階級政權建立后,其具體政權組織形式,先后采用過共和制、帝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共和制、總統制和半總統制等。依據法國現行的《第五共和國憲法》,法國是民主共和制國家。人們根據它的政體特征,又把“半總統半議會制”國家。2、主要權力機關——總統、政府、議會(1)、總統及其主要職權:①地位、產生方式及任期: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任期五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法國不設副總統,一旦總統不能履行職務,由參議院議長代理總統。②主要職權:法國總統的主要職權:◇任命總理,并根據總理提名,任命其他政府成員;◇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擁有外交權(與總理分享,但總統權力更大);◇可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2)、政府首腦(總理)及其主要職權:①地位、產生方式:總理是政府首腦,由總統任命。②總理的主要職權:總理的主要職權:◇領導政府活動,負責制定和執行國家政策;◇向總統建議任免政府各部部長和國務秘書;◇除憲法規定的例外情況,副署總統的文件、法令和命令;◇對國家防務負有責任;◇可代替總統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3)、議會的構成及各自的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兩院組成。①國民議會A、國民議會成員的任期和產生方式:國民議會由577名議員組成,議員任期五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B、國民議會的主要職權:a、立法權。議會的立法權集中在公民權利與義務、婚姻與繼承、稅收與貨幣制度、公共機構的設立等領域。b、財政權議會有權對政府的財政法案和經濟計劃大綱進行審議、辯論和表決。法國國民議會召開會議c、監督權議會的監督權包括對政府的法律監督和活動監督。其中,彈劾是國民議會對政府監督最嚴厲的手段。②參議院成員A、參議院成員的產生方式:參議院共321個議席,由國民議會議員、省議會議員、市議會議員組成的選舉團選舉產生。參議院保證共和國各地方單位的代表性,居住在國外的法國人在參議院中應有代表。B、參議院的主要職權:在行使立法權方面,參議院和國民議會有同等的權力。專家點評:從原則上說,法國兩院在立法權方面有同等權力,但在實際立法過程中,國民議會的地位要優于參議院。兩院議員均有權提出法案,但財政法案必須首先提交國民議會。如果兩院對議案發生分歧,經協調仍達不成一致時,政府可以要求國民議會作出最后裁決。在監督權方面,國民議會擁有主要權力。國民議會可以使用彈劾手段對政府進行監督。(二)、法國政體的運行1、歷史上的議會制:法國歷史上曾經實行過議會制。第四共和國時期(1946~1958),法國議會的權力達到巔峰。議會擁有選舉總統、決定政府組成、任免總理和批準政府施政綱領等權力。當時,法國是典型的議會制國家。相關鏈接:實行議會制的法國第四共和國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政局不穩。由于法國政黨林立(最多時達200個),各黨派在議會翻云覆雨,導致政局持續震蕩。1947~1956年,平均不到十個月就更換一屆內閣,其中有兩屆政府僅存在兩天。2、權力中心的轉移及其原因:為了克服議會濫用權力的弊端,第五共和國(1958至今)制憲者有意識地調整了總統、議會和政府之間的權力分配,權力中心從議會轉移到總統。3、總統及其主要職權:(1)地位:總統利用憲法賦予的權力,在法國政治舞臺上發揮主要作用。(2)、職權:總統通過任免總理和組織政府、主持內閣會議,直接領導國家行政權力的實施,尤其在國防和外交領域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在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總統可以通過解散國民議會、舉行公民投票、宣布緊急狀態等,控制國家局勢,決定國家命運。專家點評:從法國外交政策出臺的過程中,人們可以看出總統在外交決策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制定重大外交政策時,外交部首先提出方案,然后總統召開專項咨詢會議,聽取外長、總統外交顧問等人對方案的意見。如果認為方案可行,總統召集內閣會議討論通過后,由外交部具體執行。4、總理與總統的關系:(1)、權力交叉——都有行政權(2)、地位不同——總統掌握大政方針,總理負責具體行政;總統占主導地位,總理聽命于總統(3)、施政重點不同——總統的施政重點是國防外交,總理的施政重點在內政經濟。總理領導政府具體行使國家行政權力。由于總統和總理都有行政權,人們把法國行政領導體制稱為“行政雙頭制”。一般來說,總統和總理有基本分工:總統掌握大政方針,總理負責具體行政;總統占主導地位,總理聽命于總統;總統的施政重點是國防外交,總理的施政重點在內政經濟。相關鏈接:不同的執政環境,對法國總統和總理行使行政領導權的影響大不一樣。如果總統、總理同出一個黨派,總統對總理和政府的支配權要大得多,也廣泛得多,體現出強勢總統的特點。如果總統與總理不是一個黨派,出現“左右共治”局面,總統權力就要受到很大的限制,這時總統會更多地關注憲法賦予其特權的外交和國防領域,總理則主要處理內政事務。5、議會及其主要職權:(1)、擁有立法權和監督權(2)、對政府監督的表現議會擁有立法權和監督權,在國家政治體制運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議會對政府的監督和制約表現在多方面:政府施政綱領及各項改革方案、立法修正案和提案,必須經過兩院議會通過才能生效;年度財政預算須經議會通過;議會可以通過“政府對議會負責”的規定制約政府行動,可以通過質詢、投不信任票甚至彈劾等方式,追究政府的政治責任。(三)、法國政體的特點:1、半總統半議會制(1)、總統——地位高,權力大(2)、議會監督政府,削弱總統權力(3)、議會對總統有直接和間接的監督權(4)、總統的重要文件、命令要由總理副署在法國政體中,總統處于很高的地位,權力很大,但不能說法國是“總統制國家”,因為總統權力受到一些結構性因素的限制。其一,盡管總統任命總理并主持內閣會議,但憲法規定政府應對議會負責,議會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限制政府的行為或追究政府的政治責任,從而使總統權力大打折扣。其二,議會對總統有直接和間接的監督權。其三,總統的重要文件、命令要由總理副署。這些限制使總統的實際權力受到很大制約,因此人們把法國稱為“半總統半議會制”國家。補充:“副署”即是正式命令或文件在正職人員簽署之后連同簽署。2、“左右共治”現象及其原因“左右共治”,是法國政體結構導致的一種特有現象。法國第五共和國期間,一共經歷過三次“左右共治”。“左右共治”對總統和總理都是一種挑戰,處理不好,就會引發危機。專家點評:法國“左右共治”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總統和總理權力來源不同。總統由選民直接選出,議會無法制約選民。總理雖由總統直接任命,但總理要對議會負責。因此總統任命總理時,必須接受議會多數黨推舉的總理候選人,否則總理領導的政府就無法正常運行。議會多數黨不一定與總統是同一黨派,因而會出現總統與總理不是一個黨派的“左右共治”局面。3、多黨制多黨制也是法國政體的一個特點。法國目前有四十多個政黨。這種多黨制的主要表現是:始終未能形成兩個左右政治局勢的大黨;黨外有黨,黨內有派,黨派林立;隨著中間階層壯大,左右翼政黨都出現向中間靠攏的趨勢。法國人民運動聯盟召開會議小結: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有:4個特點:即法國政體的4個特點(1)、半總統半議會制①、總統——地位高,權力大②、議會監督政府,削弱總統權力③、議會對總統有直接和間接的監督權④、總統的重要文件、命令要由總理副署(2)、“左右共治”現象及其原因(3)、多黨制3主要權力機關:即總統、政府、議會2對主要關系:即總統與總理的關系、議會與政府的關系(1)、即總統與總理的關系①、權力交叉——都有行政權②、地位不同——總統掌握大政方針,總理負責具體行政;總統占主導地位,總理聽命于總統③、施政重點不同——總統的施政重點是國防外交,總理的施政重點在內政經濟。④、總統的重要文件、命令要由總理副署(2)、議會與政府的關系:議會對政府監督1個權力中心:即總統第四框題英法政治體制的異同一、【課程標準】:2.5 簡述法國總統、內閣、議會的產生及其職權,比較法國民主共和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二、【新課教學】:(一)兩國政體的差異:國別比較項目政體類型議會國家元首政府的產生政府首腦英國典型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政體英國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和最高權力機關;英國國王一般只承擔“禮儀性職責”,是“虛位君主”;英國是兩黨制,由議會多數黨組閣;英國首相由議會中多數黨領袖擔任,權力很大;法國典型的民主共和制中的半總統半議會制政體法國議會只是立法機關,其地位和作用都不能與英國相提并論。法國總統則是國家行政權力的中心。法國議會中有許多黨派,往往是幾個黨派聯合才能形成議會多數派并組成多黨聯合政府。法國總理由總統任命,權力較之英國首相要小得多。相關鏈接:英國議會對政府的監督權要強于法國。法國議會雖然有對政府的彈劾和倒閣權,但受到種種限制,實行起來非常困難。1959~1979年二十年間,法國國民議會先后提出38次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只有一次獲得通過。相關鏈接:一談到兩黨制,許多人就想到了美國的共和黨和民主黨。實際上,兩黨制的發源地是英國。英國最早出現的兩大黨是托利黨和輝格黨,其來源可以追溯到17世紀70年代。經過三百多年的演變,保守黨和工黨已成為英國兩黨制的主角。所以英國既是現代西方議會制度的發源地,也是政黨和政黨制度的發源地;既是“議會之母”,也是“政黨之母”。相關鏈接:英法國家權力重心不同。英國的權力重心在首相,法國的權力重心在總統。從內閣穩定的角度看,英國首相可以以黨的領袖名義要求全體閣員服從自己的領導,以維護執政黨地位,因而政府比較穩定。在法國,當政府內部發生意見分歧時,總理有時無法掌控局面,導致政府危機。總理受到議會和總統權力的種種制約,地位顯然不能與英國首相相比。(二)、政體相異的緣由——資產階級革命不同的階級力量對比、歷史背景和政治傳統1、階級力量對比:(1)、英國:①革命方式——革命加改良②原因——資產階級力量沒有占絕對優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結成聯盟,形成比封建勢力更強大的力量,迫使封建貴族在革命后走妥協的道路,因而英國最終以革命加改良的方式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政體。(2)、法國①革命方式——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②原因——資產階級力量沒有占絕對優勢大革命前的法國總體上是一個封建農業國,封建勢力特別強大,王權高度集中。封建勢力對資產階級和農民采用高壓政策,資產階級、廣大民眾幾乎無法與他們達成妥協,只能采取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王權。經過同封建勢力之間復辟與反復辟的長期較量,法國資產階級最終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度,形成了與英國不同的政體。2、歷史背景與政治傳統:(1)、英國——保守、妥協(2)、法國——激進、不妥協綜觀英國社會政治歷史的發展進程,英國政治文化傳統比較保守,善于妥協,政體變革往往采用漸進方式,這是英國君主立憲政體形成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與英國不同,法國大革命前以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為代表的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對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展開了猛烈批判。他們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輿論準備和理論武器,形成了法國激進的革命政治文化,對法國政治體制的確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相關鏈接:法國大革命前,資產階級思想家已經掀起了一場啟蒙運動。他們的主要思想是:主張民主,反對封建的君主專制;呼喚自由,反對封建的人身依附;要求平等,反對封建的等級制度;崇尚科學,反對封建的蒙昧主義。這些思想深入人心,極大地鼓舞了當時深受壓迫的人們反抗封建專制政權的斗志。(三)、異中有同,殊途同歸1、從政體與國體的關系看——國體決定政體從政體與國體的關系來看,英法兩國的政體都屬于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形式。兩國的政權都是資產階級政權,執政的根本目標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法國雖然是共和政體,議會、總統都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從表面上看,似乎比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更加民主,、但其資產階級政權的本質與英國并無根本不同。2、從執政黨的性質和作用看——統治階級的階級性質決定國家的性質從執政黨的性質和作用來看,英法兩國執政黨的階級性質相同。執政黨的階級性質體現了國家政權的性質。英法兩國右翼政黨始終是資產階級的代表;號稱代表中下層人民利益的左翼政黨,如法國的社會黨和英國的工黨,也已經公開充當資本主義制度的捍衛者,與右翼政黨沒有本質區別。專家點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法國共產黨曾一度參加聯合政府。對此,法國資產階級深感恐懼,憂心如焚,使用種種手段把法共排擠出政權。歷史證明,資產階級是不能容忍無產階級力量進入政權的。3、從國家權力的運行方式看——議會權力萎縮、行政權力加強從國家權力的運行方式看,英法兩國權力機關的變化趨勢相近,都出現了議會權力萎縮、行政權力加強的趨勢。英國議會在19世紀達到高峰后,地位逐步下降。法國議會在第四共和國達到鼎盛時期,第五共和國憲法對其權力作出了種種限制。4、英法政體的弊端及其根本原因: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就維護資產階級利益而言,英法兩國的政體,都漸趨成熟。但它們都同樣面臨著諸多困擾、存在著各種弊端,這也是不爭的事實。而這些問題是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矛盾所導致的,是無法通過調節政體從根本上加以解決的。小結: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有:5個不同:即英法政體的不同點4個相同:即(1)、從政體與國體的關系看——國體決定政體(2)、從執政黨的性質和作用看——統治階級的階級性質決定國家的性質(3)、從國家權力的運行方式看——議會權力萎縮、行政權力加強(4)、英法政體的弊端及其根本原因:3個緣由:即政體相異的緣由——資產階級革命不同的階級力量對比、歷史背景和政治傳統2個不同的權力中心:英國的權力重心在首相,法國的權力重心在總統。1種國體:雖然英法的政體不同,但是他們的國體相同,都是資本主義國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