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第一單元·第6課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情境導入同學們,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12月13日確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一文,了解掌握我們設立國家公祭日的背景和意義。字音詞義國殤( ) 殺戮( ) 篡改( ) 抵賴( ) 辱沒( ) 慘絕人寰( )囈語( )遁形( )shānglùcuànlàimò夯實基礎國殤:為國犧牲的人。文中泛指死難的軍民。初衷:最初的心愿。 篡改:別有用心地改動或曲解。囈語:夢話。遁形:隱藏形體。慘絕人寰:悲慘的程度人間從未有過,形容悲慘到了極點。人寰,人間。振聾發聵:發出很大的聲響,使耳朵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喚醒糊涂麻木的人。huányìdùn為促使人類歷史記憶長久保持被喚醒狀態,而避免出現哪怕是片刻的忘卻與麻木,共同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一起維護世界和平及正義良知,促進共同發展和時代進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12月13日確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南京首次舉行。本文寫于2017年12月13日,是第四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紀念日。這一天上午,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在南京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背景鏈接夯實基礎新聞評論,是媒體編輯部或作者對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和有普遍意義的緊迫問題,運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就事論理,有著鮮明針對性和指導性的一種新聞文體,是現代新聞傳播工具經常采用的社論、評論、評論員文章、短評、編者按、專欄評論和評述等的總稱,屬于論說文的范疇。簡而言之,新聞評論是就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和社會現象發表意見以指導實踐的一種文體。特點:①具有新聞性、政治性、說理性、時效性;②主要面向廣大群眾;③與其他評論一樣,由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組成,具有政策性、針對性和準確性。文體知識夯實基礎1.默讀課文,把握敘述順序,梳理文章結構。明確:本文可分為四個部分。整體感知第一部分(第1段):講述設立國家公祭日的初衷及意義。第二部分(第2段):列舉在南京大屠殺發生80周年之際,全世界的正義之士以不同方式紀念死難者的事例,論證了“歷史,不可能被忘卻”的論點。第三部分(第3~4段):講述日本右翼分子妄圖否認歷史、辱沒真相和良知的行徑以及正義之士的正確做法。第四部分(第5~6段):指出南京從“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強調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是中國一以貫之的和平誓言。2.概括文章的主題。整體感知本文通過講述設立國家公祭日的初衷及意義,列舉在南京大屠殺發生80周年之際,全世界的正義之士對死難者的紀念,駁斥了日本右翼分子妄圖否認歷史、辱沒真相和良知的行為,強調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是中國一以貫之的和平誓言。探究任務:細讀課文,分析文字,體會作者的情感與立場:1.“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2.體會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作用。(1)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隨后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多萬中國同胞慘遭殺戮。(2)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認歷史的態度仍然頑固。在連鎖酒店大肆擺放美化侵略戰爭的書籍。(3)國家公祭日之長鳴警鐘振聾發聵,那些裝睡夢游的罪惡靈魂無處遁形。探究過程:1.再讀課文,圈點勾畫探究任務相關內容,并思考探究。2.全班分為四個小組,合作交流,并記錄交流要點。3.各小組選派代表進行交流成果分享。整體感知合作探究成果展示1.“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國家為設立國家公祭日制定了法律法規。鑄造這座寶鼎,祭祀死難的軍民。文章開篇引用這句話,引出了國家公祭日的話題和南京大屠殺的史實,點明了本文評論的對象。合作探究成果展示2.體會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作用。(1)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隨后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多萬中國同胞慘遭殺戮。“野蠻”在這里是蠻橫殘暴的意思,“慘絕人寰”是形容悲慘到極點的意思。這兩個詞揭露了侵華日軍滅絕人性的滔天罪行。表達了作者對侵略者的無比憤怒之情。合作探究成果展示(2)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認歷史的態度仍然頑固。在連鎖酒店大肆擺放美化侵略戰爭的書籍。“頑固”寫出了日本右翼分子不愿意改變其反動立場,堅持否認歷史的事實;“大肆”是毫無顧忌地(做壞事)的意思。這兩個詞語描繪出日本右翼分子堅持錯誤的政治立場、顛倒黑白的狂妄嘴臉。表達了作者的憤怒之情。(3)國家公祭日之長鳴警鐘振聾發聵,那些裝睡夢游的罪惡靈魂無處遁形。形象地揭露了不敢正視歷史、企圖篡改歷史、復活軍國主義的日本右翼分子的丑惡嘴臉。深入品讀1.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其作用分別是什么?①事實論證。本文列舉了大量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這些事例有時間、地點、人物,真實可靠,具體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②對比論證。把全世界的正義之士與日本右翼分子的行為作對比,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顛倒黑白、喪失天良的狂妄嘴臉,突出了世界人民對和平的熱愛。把“恐怖之城”南京與“和平之城”南京作對比,通過南京的變化突出和平的珍貴,表現了中華民族對和平的熱愛和追求。③引用論證。文中引用一些資料,如“正視歷史,應努力向后代講述真實的歷史”“大規模搶劫、侵犯婦女、殺害平民……日軍將南京變成了一座恐怖之城”等,使論說更具有權威性和大眾性,增強了說服力。深入品讀2.請結合全文內容具體分析本文的論證角度。本文中,作者將正面論證和反面論證相結合。第2段、第4段列舉正面事例,論述了中國人民和世界正義之士牢記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制裁日本右翼分子的行為。第3段寫日本右翼分子的行為,是反面論證。3.文章的語言具有哪些特點?①簡明扼要,鏗鏘有力。文章擺事實,講道理,字斟句酌,具有不可反駁的力量。②富含情感,態度鮮明。本文針對國家公祭日有感而發,論述中飽含作者熱烈的愛國情感。③文中多處運用了對偶句,增強了文章的說理氣勢。課堂小結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陷南京。短短6周內,30多萬中國軍民慘遭殺戮,山河破碎,家破人亡。如今,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以國家的名義祭奠,不僅是為了銘記歷史,更是為了和平與正義長存。同學們,我們作為青年一代的中華兒女,應以史為鑒,珍愛和平,闊步向前,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國家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奮斗。選取當前的一個熱點問題,寫一篇新聞評論。布置作業牢記歷史,是為了開創未來;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日本人民也是那場戰爭的受害者。中日雙方應該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共促和平發展,共謀世代友好,共創兩國發展的美好未來,為亞洲和世界和平作出貢獻。——2015年5月23日,習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上的講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