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名校聯考聯合體2025年秋季高二第一次聯考(暨入學摸底考試)語文時量:150分鐘滿分:150分得分: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瘧疾,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是由瘧原蟲引起的急性寄生蟲感染。據估計,地球上跟曾經生活過的人類,近半數都因瘧疾而失去生命。這種跨越洲際的致命威脅,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在疾病肆虐中愈發清晰。正如全球史先驅麥克尼爾在《瘟疫與人》墊0中所揭示的,歷史學不能忽視人類與疾病相互影響的歷史,疾病常常影響甚至左右世界歷史的進程。中《雙藥記》正是將人類抗瘧歷程置于全球史框架中審視。近代以前,東西方各自探北索抗瘧方法:中醫典籍記載的常山、馬鞭草,與美洲印加人的金雞納樹皮,構成平行時空下的智慧結晶。明朝正德年間,葡萄牙人抓達廣州,打破了這種獨立狀態,歐洲人將美洲金雞納樹皮奉為“神藥”并傳至全球。科研人員從中提取分離出活性成分奎寧,康器熙皇帝成為中國最早使用該藥治愈瘧疾的人之一。20世紀初,奎寧生產形成全球合作的工業化體系。1913年《奎寧協議》的簽訂,標如和志著首個跨洲際制藥壟斷聯盟(涵蓋亞非種植園主、歐洲制造商及荷蘭等殖民國家)的擬圖誕生。對當時的英國而言,奎寧是維持殖民統治的關鍵,若無此藥“也許早就分崩離析”。但“二戰后,瘧原蟲對奎寧及其類似藥物的耐藥性成了全球瘧疾防控的最大問題之一”。真正改變抗瘧格局的是青蒿素的誕生。越南戰爭期間,耐氯喹瘧疾肆虐促使胡志明向中國求援,中國科研團隊啟動“523任務”,最終發現青蒿素。20世紀70年代御末,中國通過改革開放主動融入全球社會,推動青蒿素藥物實現量產并走向世界,為全球抗瘧事業注入新動力。從美洲金雞納樹皮到中國青蒿素,兩種藥物的全球傳播史印證了這樣的觀點:人類在疾病面前唯有共享智慧、協同行動,才能書寫命運與共的全球史。盡管特效藥在手,但我們并不能高枕無憂。瘧原蟲這種低等微生物基于快速繁衍和隨機變異的基因分布多樣性的優勢,還在不斷演化以適應環境,由此產生“耐藥性”問題。迄今為止,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就有5次頒給了與瘧疾治療相關的研究,正說明瘧原蟲不會“坐以待斃”。看起來,這些微生物始終要與人類共存,對抗瘧疾是一場“持久戰”。這警示著我們,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征程上,對抗瘧疾只是一個縮影,守護健康、攻克疾病之路漫漫,唯有攜手奮進,方能砥礪前行。(摘編自姚澤麟《見證人類與瘧疾較量的歷程—讀(雙藥記〉有感》)高二語文試題第1頁(共10頁)名校聯考聯合體2025年秋季高二第一次聯考(暨入學模底考試)語文參考答案1.A(“通過空氣傳播”錯誤,材料一原文指出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急性寄生蟲感染”。)2.B(“解決了瘧原蟲耐藥性的問題”錯誤,依據原文文意,未來隨者時間推移,瘧原蟲仍會逐漸對新的藥物(青蒿素)產生耐藥性;“從而”表示的因果關系錯誤,原文是“中國通過改革開放主動融人全球社會,推動青蒿素藥物實現量產并走向世界”。)3.①奎寧以及青蒿素的作用②是傳統醫藥知識③人類與瘧疾的較量(每句1分,意思對即可)4.①抗瘧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更加清晰或深入人心。②疾病會影響甚至左右世界歷史的進程,需要人類共同關注與防治。③對抗瘧疾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全球攜手奮進,守護健康。(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語句通暢1分。)5.加強交流與合作,推動中醫國際化:①巧破中醫藥國際化的文化差異。②跨越中醫藥國際化的法律關卡。③筑牢中醫藥國際化的標準基石。(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的情給分。)6.D(A“是希望兒子能做像‘茶’一樣的‘清官’”錯誤。從原文“家里為供他們兄弟姐妹讀書,如今已是家徒四壁,負債累累,這包茶葉是家里唯一能拿出手的東西”可知,母親將茶葉給兒子,是因為這是家中僅剩的值錢的東西。因此,送茶葉是一種心意,是希望兒子和同事處理好關系。B.“都是兒子身份地位的改變帶來的”錯誤。從原文“他忘不了上班后第一次送茶回來,父母的興奮和欣慰”“自那次還茶之后,父母就不再喝茶了”可知,他送父母茶葉是因為父母喜歡茶,后來父母不喝茶了,他就不再送了,而不是都因為身份地位發生了變動。C,“是因為他們怕兒子不能及時發現茶罐里的人民幣”錯誤。父母不再喝茶,是因為他們怕兒子不能拒絕名利的誘惑,做出不符合規范的事。)7.B(“句②運用比喻修辭手法”借誤。“他失語了,像兒時犯錯站到父母面前那般窘”,將“他”和“兒時的他”進行比較,不是比喻。)8.①痛心,看著自家高山上大片茶樹的荒蕪而毫無辦法。②困惑,對社會上部分人無孔不人謀取利益、搞壞社會風氣的不解。③無奈,自己愛茶卻不能再喝茶。(每點2分,答對任意兩點即可得滿分)9.①以無言的場景收尾,留下廣闊的思考和想象空間,給人以意猶未盡之感。②表現了家人對母親能夠放心喝茶的喜悅。③表達了家人對母親做出巨大犧牲的感激。④含蓄表達了家人對清白家風的認可的主題。(每點2分,任意答對三點即可得滿分)10.BDF(“百姓由寧”指百姓安定下來,在“寧”后斷開。“股道復興”指股朝的國勢再次復興,在“興”后斷開。“諸侯來朝”指諸侯前來朝見,在“朝”后斷開。“以”引導的是表原因的短句。加上標點符號是:然后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11.C(C.意思不同。“度我至軍中”的“度”是估計的意思。A用法不同。“與贏而不助五國也”的“與”是“親附”的意思,用作動詞。B用法相同。文中的“異同”是偏義復詞,偏指“異”;“出入”是偏義復詞,偏指“人”。D.意思不同。“且知方也”的“且”是“而且”的意思。)12.A(“改變先王的法度、準則”錯誤,材料一原文表達的是要遵循、推行先王的法度、準則的意思。否則,與后文“舍而弗勉,何以成德”矛盾。)13.(1)盤庚不忍心使用刑罰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復勸說,最終(臣民)都被感化而聽從了他(的建議)。(關鍵詞:“脅”“卒”“化”各1分,句子大意通暢1分)(2)人們習慣于荀且偷安、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多把不顧念國家大事、附和世俗,向眾人獻媚討好當做好事。(關鍵詞:“茍且”“恤”“善”各1分,句子大意1分)14.①材料二司馬光援引盤庚勸說、感化臣民,不“獨行己志”的事例,建議王安石聽取不同的意見。②材料三王安石援引盤庚不顧忌別人怨恨,堅決行動的事例,表明不墨守成規、變法革新的決心。(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語句通暢1分。)15.D(“抒情坦白直率”錯誤,這首詩的抒情應該是委婉含蓄的。)16.①首聯“岳陽城下水漫漫”描寫了洞庭湖的浩渺無邊,也流露出了詩人流離漂泊的無依之感、寂寞之情。②頷聯寫詩人看見夕陽返照之處,不由得想起了長安,寄寓著詩人對京城的眷戀之情。③頸聯寫擅飛之雁難以渡湖,側面烘托出洞庭湖的浩瀚無際;寄情于景,表達了詩人想要回到長安的艱難,抒發了天涯淪落的凄苦之情。④尾聯寫洞庭風景壯闊、優美,畫成圖障,讓那些貴人們賞玩,或許可以使他們稍稍懂得猿啼雁飛、流民逐客行旅風波之苦,從而含蓄地抒發了詩人對貴人們的怨憤之情。(每點2分,任意答對三點即可得滿分)17.(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每空1分,有錯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18.③這個溫度可以阻止大部分食源性致病細菌的生長;①但這樣的溫度對李斯特菌卻無效。(每處序號與修改各1分.)(③處“禁止”與“生長”搭配不當,可改“禁止”為“阻止”;④處主客體顛倒,將“這樣的溫度”與“李斯特菌”互換位置。)19.“囁”應改為“攝”;“泄”應改為“瀉”,“全”應改為“痊”;“慉”應改為“搐”。(改對一處得1分;改對任意兩處得2分。)20.D(前后兩個分句的主語不一致,前面分句的主語“孕婦”應放到“雖然”后面;“的確”表示單一的、確定的情況,不合邏輯,“可能”表示或然,符合語境。)21.示例:①李斯特菌存在于什么樣的環境?②李斯特菌有什么危害?③怎么預防李斯特菌感染?④如何殺滅李斯特菌?(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22.李斯特菌是一種能在冷藏溫度(0~4°C)下存活并繁殖,(1分)通過污染食物傳播,(1分)對孕婦、新生兒、老年人及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而言,(1分)可引發致命感染(1分)的病原體。(1分)(意思對即可,如超過75字,的情扣分。)高二語文參考答案一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語文答案.pdf 語文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