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語文期末試卷一、(10分,每小題2分)1.(2025七上·三臺期末)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沉浸(qìn) 蒞臨(1ì) 粗獷(guǎng) 咄咄逼人(duō)B.醞釀(yùn) 著落(zháo) 水泊(bō) 拈輕怕重(niān)C.雕鏤(1òu) 貯蓄(zhù) 竦峙(shì) 矢志不移(shǐ)D.佃農(diàn) 純粹(cuì) 摻和(chān) 刨根問底(páo)2.(2025七上·三臺期末)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覓食 溫訓 喜出忘外 波光粼粼B.庇護 訣別 人身鼎沸 麻木不仁C.蓬勃 禁錮 歷歷在目 鴉雀無聲D.靜謐 倜儻 感概萬千 美不盛收3.(2025七上·三臺期末)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使用,最恰當的一句是( )A.大家認為他提出的這條建議有助于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于是都隨聲附和,表示贊同。B.班主任李老師善于發揮每個同學的長處,大家各得其所,都在班級中發揮出個人優勢。C.這家店鋪雖然開在鬧市區,但是宣傳力度不夠大,導致店鋪人跡罕至,生意十分冷清。D.面對新挑戰,我們必須迎難而上,面對新形勢,我們更要見異思遷,不斷探索新方法。4.(2025七上·三臺期末)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越來越多的鄉村體育賽事辦出了特色,打響了品牌,為鄉村振興增添了新的動能。B.觀眾從電影《長安三萬里》中,通過回憶李白和高適的過往,展現出了盛唐氣象。C.學校組織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要求每名學生需完成約15個小時左右的志愿服務。D.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既可以訓練思維,開拓眼界,增長知識,也可以啟迪寫作水平。5.(2025七上·三臺期末)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語“什么”與例句中的“什么”意思最接近的一項是( )例句:他感冒了,什么氣味都聞不到。A.都什么時候了,還不出發。B.他這個年齡,對什么事情都很好奇。C.你今天干什么去了?D.什么,他不去了?二、(6分,每小題2分)(2025七上·三臺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穎川太守髡陳仲弓①。客有問元方:“太守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②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傴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慚而退。(節選自《世說新語》)【乙】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③?”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④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節選自《世說新語》)【注】①髡:古代的一種刑罰;陳仲弓,陳元方的父親;當時陳仲弓被太守判了髡刑。②謬:錯誤;③履行:實行,實踐;④綏:安撫。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臭如蘭 臭:臭味B.故不相答 故:所以C.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 稱:稱贊D.周公不師孔子 師:學習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B.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C.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D.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陳元方認為潁川太守是一位德才兼備之人,但是客人對此始終不予認同。B.甲文中,陳元方以高宗、尹吉甫、董仲舒等人的事例,有力地回應了客人的質疑。C.乙文中,陳元方認為他的父親受到贊譽,和父親重視德政,讓人們安居樂業有關。D.從兩個文本中,可以看出陳元方具有出色的應對能力,遇事冷靜,表達有理有據。9.把文言文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客有問元方:“太守何如?”(2)孤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三、(19分)(2025七上·三臺期末)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閑坐白居易婆娑①放雞犬,嬉戲任兒童。閑坐槐陰下,開襟向晚風。漚②麻池水里,曬棗日陽中。人物何相稱,居然田舍翁。【注】①婆娑(suō):此處形容雞犬不受拘束的狀態;②漚(òu):長時間地浸泡。10.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雞犬自由活動,兒童盡情嬉戲,展現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農家景象。B.頸聯選取了在池水中浸麻、在陽光下晾曬紅棗的場景,來表現農人的勞動。C.詩人閑坐之時,遇到在外悠然漫步的田家老翁,并與他進行了愉快的交談。D.詩人用樸素自然的語言描繪了鄉村的生活場景,這些場景充滿了生活氣息。11.請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描繪詩歌第二聯所呈現的畫面。12.(2025七上·三臺期末)名篇名句默寫。(1)東臨碣石, 。(曹操《觀滄海》)(2)夫君子之行, ,儉以養德。(諸葛亮《誡子書》)(3) ,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4)我寄愁心與明月,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5)《次北固山下》蘊含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未來必定更加美好的哲理句是:“ , 。”(6)《論語》中強調復習是學習的重要方法,且對學習有重要意義的句子是:“ , 。”四、(6分)(2025七上·三臺期末)光明中學開展“少年正是讀書時”專題研究活動,下面是同學們收集到的相關材料及活動開展的情況。【材料一】4月26日,《四川省2023年全民閱讀狀況調查報告》發布。《報告》顯示,與2022年相比,四川省居民閱讀指數持續攀升。這離不開四川公共閱讀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近年來,圍繞出版、發行、宣傳、閱讀、推廣等全鏈條,四川持續構建覆蓋城鄉的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大力建設各類閱讀基礎設施,從城市的大型圖書館,到社區書店,再到鄉村的農家書屋,各種閱讀場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另外,豐富的全民閱讀活動營造出濃厚的閱讀氛圍,《報告》顯示,全民閱讀品牌活動影響力持續擴散,帶動更多居民參與閱讀活動。【材料二】為了解中小學生自主閱讀是否會影響語文成績,同學們查閱了相關研究報告,并從中摘取了如下統計圖。中小學生自主閱讀時長和語文成績的關系【材料三】活動中,同學們梳理了《朝花夕拾》中的情節和人物形象,下面是李宸同學制作的表格。序號 人物 情節 形象① 長媽媽 喜歡“切切察察”;鼓勵孩子吃冬天水缸里結的冰。 絮叨、迷信② 藤野先生 添改“我”的講義;訂正“我”的解剖圖。 嚴謹、認真③ 壽鏡吾 不回答我關于“怪哉蟲”問題;讀書時扭著脖子,十分沉醉。 嚴肅、愛讀書④ 范愛農 上講堂經常忘記戴領結;繡花鞋事件。 孤傲、正直13.四川省2023年居民閱讀指數持續攀升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14.中小學生“自主閱讀時長”與“語文成績”的關系是什么?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回答。15.【材料三】中的人物與情節、形象的對應關系,均符合《朝花夕拾》原著的一項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五、(9分)(2025七上·三臺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期待父親的笑林清玄①父親躺在醫院的加護病房里,還殷殷地叮囑母親不要通知身在遠地的我,因為他怕我在工作擔心他的病情。還是母親偷偷叫弟弟來通知我,我才知道父親住院的消息。②這是典型的父親的個性,他是不論什么事總先為我們著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我記得在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父親到鳳山去開會,開完會他到市場去吃了一碗肉羹,覺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馬上想到我們,先到市場去買了一個新鍋,買了一大鍋肉羹回家。當時的交通不發達,車子顛簸得厲害,回到家時肉羹已冷,且溢出了許多,我們吃的時候已經沒有父親形容的那種美味。可是我吃肉羹時卻心血沸騰,感到那肉羹是人生難得。③他對母親也非常體貼,在記憶里,父親總是每天清早就到市場去買菜,在家用方面也從不讓母親操心。這三十年來,我們家都是由父親上菜場,能夠這樣內外兼顧的男人是很少見的。④父親是影響我最深的人。父親的青壯年時代雖然受過不少打擊和挫折,但我從來沒有看過父親憂愁的樣子。他是一個永遠向前的樂觀主義者,再壞的環境也不皺一下眉頭,這一點深深地影響了我,我的樂觀與韌性大部分得自父親的身教。父親也是個理想主義者,這種理想主義表現在他對生活與生命的盡力,他常說:“事情總有成功和失敗兩面,但我們總是要往成功的那個方向走。”⑤他的樂觀和理想主義,使他成為一個溫暖如火的人,只要有他在就沒有不能解決的事,這使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也是個風趣的人,再壞的情況,他也喜歡說笑,他從來不把痛苦帶給人,只為別人帶來笑聲。⑥小時候,父親常帶我和哥哥到田里工作,通過這些工作,啟發了我們的智慧。例如我們家種竹筍,在我沒有上學之前,父親就曾仔細地教我怎么去挖竹筍,怎么看地上的裂痕,才能挖到沒有出青的竹筍。二十年后,我到行山去采訪筍農,曾在竹筍田里表演了一手,使得筍農大為佩服。其實我已二十年沒有挖過筍,卻還記得父親教給我的方法。⑦由于是農夫,父親從小教我們農夫的本事,并且認為什么事都應從農夫的觀點出發。像我后來從事寫作,剛開始的時候,父親就常說:“寫作也像耕田一樣,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沒有不收成的。”⑧父親生平并沒有寫過一篇文章,但他的話中含有至理。他從用農夫的角度來看寫文章,每次都一語中的,意味深長。⑨有一回我面臨了創作上的瓶頸,回鄉去休息,并且把我的苦惱說給父親聽。他笑著說:“你的苦惱也是我的苦惱,今年香蕉收成很差,我正在想明年還要不要種香蕉,你看,我是種好呢,還是不種好?”我說:“你種了40多年的香蕉,當然還要繼續種呀!”他說:“你寫了這么多年,為什么不繼續呢?年景不會永遠壞的。”“假如每個人寫文章寫不出來就不寫了,那么,天下還有大作家嗎?”⑩父親有五個孩子,這里面我和父親相處的時間最少,原因是我離家最早,工作最遠。我十五歲就離開家鄉求學,每年回家的次數非常有限。近幾年結婚生子,工作更加忙碌,一年難得回家兩趟,有時頗為自己不能孝養父親感到愧疚。父親很知道我的想法,有一次他說:“你在外面只要向上,做個有益社會的的人,就算是有孝了。” 我后來從事報道文學,在各地的鄉下人物里,常找到父親的影子,他們是那樣平凡、那樣堅強,又那樣偉大。 但愿,但愿,但愿父親的病早日康復。以前我在田里工作的時候,看我不會農事,他會跑過來拍我的肩說:“做農夫,要做第一流的農夫;寫文章,要寫第一流的文章;做人,要做第一等的人。”然后父子兩人相顧大笑,笑出了眼淚。 我多么懷念父親那時的笑,也期待再看父親的笑。(摘自《常想一二,不思八九》有刪改)16.下列對文章內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通過回憶與父親相關的往事,來表達“我”對父親無限思念和無盡的懺悔之情。B.二十年后,“我”仍記得父親教授的挖筍方法,表明父親的教育對“我”影響深遠。C.文章第②段畫線句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強調無論干什么事情,都要去追求卓越。D.“我”由于工作忙碌,很少回家,與父親相處的時間不多,但父親并未因此而抱怨。17.結合文章內容,簡要概括父親的形象。18.父親為什么會用“種香蕉”的例子來解答“我”寫文章的苦惱?請結合文本,簡要回答。六、(10分)(2025七上·三臺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春風里的青綠徐楠①春天,在山水間、柳梢間,是片片的青綠;而在一戶戶人家的桌子上和杯子中,則是點點的青綠。我迫不及待地趕赴一場春天的青綠之約。②第一抹新綠,是茶園里的嫩青色。春寒料峭,還在正月里,茶農們便上山采茶了。海拔四百多米高的茶園,山高露重,草木蔥蘢,種植的是“清明早”。“清明早”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它是最早出產的春茶之一。“清明早”滋味清妙,茶湯又綠又亮,茶香撲鼻。入口鮮香甘美,心中熱流涌動,春風仿佛已經拂面,頓生舒暢之感。③驚蟄過后,大地與綠色再次相逢,滿目的青綠也熱鬧起來。春日里,芥菜是最早上市的春菜之一。人們把翠綠綠、嫩生生、水靈靈的芥菜切成細條,用油炒熟,再倒入熟糯米飯,并加入肉絲、香菇等佐料,拌勻猛炒后,一大盤白綠相間、色香味俱佳的芥菜飯便可以上桌了。那濃郁的香氣,常常引得孩子們垂涎三尺。“二月二”吃芥菜飯,既順應天時,又足有深意。早春生發之際,芥菜能夠解毒消腫。《瑞安縣志》說:“取芥菜煮飯食之,云能明目,蓋取清精之義。”其實,人們用微苦的芥菜告別甜美肥甘的春節美食,何嘗不是“春節已畢,不懼吃苦,力搏一年”的深遠寄寓呢?④三月是吃青團的時節。那甜甜咸咸的草綠色小團子,亮麗得像明媚的春光,軟糯得像人們愉悅的心情。少了青團的春天仿佛是不完整的。青團又叫“棉菜餅”,也叫“清明餅”,是傳統的時令小吃,常用來作為清明祭祖的貢品。棉菜就是鼠曲草。春雨過后的田野上,鼠曲草如地錦漸次鋪滿。它們匍匐在地面上,綿軟柔韌,布滿白色的絨毛,細細的鵝黃小花飽滿鮮嫩,嫵媚生動。細細一聞,香味里有著沁潤的甘甜。摘下嘗一嘗,甘甜如蜜。鼠曲草莖葉入藥,可以化痰止咳、祛風除濕,人們很早就知道它的藥食功效。在南北朝時期,每年“三月三”上巳節,人們把鼠曲草混合蜂蜜做餅,稱之為“龍舌餅”,食之“以壓時氣”。⑤現在見到青團,總是能回憶起小時候,每近清明,外婆和媽媽便忙著做起棉菜餅。把糯米粉和粳米粉加水,再放入搗碎了的棉菜嫩芽,揉啊,揉啊,揉成淺綠色的面團。取來最脆嫩爽口的春筍,混上咸菜,切成碎末,包裹在小團子中,做成圓圓的小餅。將又寬又厚的柚子葉洗干凈后,墊在餅團下面。開火蒸二十分鐘后掀開鍋蓋——啊,空氣里充盈著袖子葉和棉菜的清新香味,光是這香味,便足以令人陶醉!蒸熟了的棉菜餅青綠里夾雜著些許灰色,圓潤飽滿,光亮誘人,讓人忍不住想立刻大快朵頤。⑥一口咬下這團青綠,唇齒間是滿滿的鮮香與綿軟,仿佛春天在周身漫溢開來,馨香、熱烈。這口熱烈,是生機勃勃的春天的歌謠,是綿綿不絕的田野的吟唱,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19.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青綠為主題,茶園春茶與餐桌上的食物,都體現了春天的“青綠之美”。B.文章通過人們喝新茶、制芥菜飯和棉菜餅等,表現了人們對于生活的美好追求。C.文章引用《瑞安縣志》的內容,既豐富了文章內容,也交待了芥菜的藥用功效。D.文章以時間為線,從正月采茶寫到三月吃青團,表達了對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20.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驚蟄過后,大地與綠色再次相逢,滿目的青綠也熱鬧起來。21.作者為什么會認為“少了青團的春天仿佛是不完整的”?請結合文本,簡要回答。七、(40分)22.(2025七上·三臺期末)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史鐵生在妹妹的陪伴下看菊花,懂得了母親未了的愿望,學會了頑強面對生活的苦難。在我們生命中,總有一些人、一些事、一個瞬間……帶給我們成長的啟示。請以“那一次,我懂得了__________”為題,寫一篇記敘文。要求:①將題目中的空白處補充完整;②字數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襲,不得套作,不得透露個人信息。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常用易錯字字音;形近字字音【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漢字的字音。A.沉浸(qìn)——(jìn);B.著落(zháo)——(zhuó),水泊(bō)——(pō);C.竦峙(shì)——(zhì);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漢字的字音。做這類題,就得注意平時積累容易讀錯的字和多音字的正確讀音,平時的學習中也要注意字形的識記和積累,特別是形近字;同時還要聯系整個詞語的意思識記。2.【答案】C【知識點】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漢字的字形辨析。A.溫訓——溫馴,喜出忘外——喜出望外;B.人身鼎沸——人聲鼎沸;C.正確;D.感概萬千——感慨萬千,美不盛收——美不勝收;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漢字的字形。做這類題,就得注意平時積累容易讀錯的字和多音字的正確讀音,平時的學習中也要注意字形的識記和積累,特別是形近字;同時還要聯系整個詞語的意思識記。3.【答案】B【知識點】解釋;錯用修改【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成語的理解和運用。A.隨聲附和:形容自己沒有主見,人家說什么,也跟著說什么。本句中,“隨聲附和”與句意不符,因為句中強調大家是真的認為建議有效后才表示贊同,而不是盲目附和,與語境不符,不恰當;B.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后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此句表示每個同學發揮自己的長處,符合句意,正確。C.人跡罕至:人的足跡很少到達;指荒涼偏僻的地方。不適用于形容鬧市區的店鋪,不恰當;D.見異思遷:指意志不堅定,喜愛不專一。 常表貶義。形容人意志不堅定;易受外物引誘;就變化想法。與“不斷探索新方法”的積極意義相悖,不恰當。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成語的使用,首先學生要理解成語的意思,其次有些成語還要知道由哪些典故、文章演變流傳而來,再次要在具體語境中體會成語使用的正確與否。4.【答案】A【知識點】語序不當;搭配不當;重復啰嗦【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病句辨析和修改。A.正確B.有誤,語序不當,應是“電影《長安三萬里》通過回憶李白和高適的過往,為觀眾展現出了盛唐氣象”;C.有誤,語義重復,“約”和“左右”可刪去其一;D.有誤,搭配不當,“啟迪”與“水平”搭配不當,可將“啟迪”改為“提高”;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常見病因有搭配不當、用詞不當、成分殘缺、語序不當、句式雜糅、前后矛盾、不合事理、重復多余等。如果在考試中憑語感一眼找不出來答案,就要靜下心來,多讀幾遍,對照著病因一一分析,相信一定能找到正確答案的。5.【答案】B【知識點】詞語在語境下的含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詞義辨析。例句中“什么氣味都聞不到”里的“什么”表示任指,即表示所有的氣味。A.“都什么時候了”中的“什么”是詢問具體的時間點;B.“對什么事情都很好奇”里的“什么”表示任指,指所有的事情,與例句中“什么”意思最接近;C.“你今天干什么去了”中的“什么”是詢問具體的行為動作;D.“什么,他不去了?”中的“什么”表示驚訝、疑問的語氣詞;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詞義辨析。判斷漢語詞性可從以下幾方面綜合分析:①語法功能:名詞常作主語、賓語(如“學生學習”中的“學生”);動詞常作謂語(如“跑步”);形容詞常作定語、謂語(如“美麗的花”“花很紅”中的“美麗”“紅”);副詞常作狀語(如“非常快”中的“非常”);②形態特征:動詞可加“著、了、過”(如“吃了”),名詞部分可加“們”表復數(如“孩子們”),形容詞可被“很、非常”修飾(如“很高”);③詞匯意義:名詞表示人、事物、概念等(如“桌子”“友誼”);動詞表示動作、行為、變化(如“走”“生長”);形容詞表示性質、狀態(如“大”“安靜”);④語境結合:部分詞在不同語境中詞性不同(如“端正態度”中“端正”是動詞,“態度端正”中是形容詞)。【答案】6.A7.B8.A9.①有客人問陳元方:“太守是一個怎么樣的人?”②我曾經擔任鄴縣縣令,也正好做了這樣的事情。【知識點】歸納文言文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斷句;文言文翻譯;常用文言實詞【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翻譯文言實詞的意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的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同時還應結合具體的語境做出準確的判斷,考題涉及的詞語都來源于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這要求學生應加強對教材所選入的文言文誦通讀與掌握,解答根據所學過的課文,根據上下文做出判斷。(2)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辨析。對于文章信息提取類題型,我們需要先通讀原文,根據語言標志標記重要信息,整體感知原文的主要內容。接著,再仔細審清題目要求,明確題目的意圖,從而快速確定篩選信息的范圍。最后,通過仔細比較和取舍,寫出正確的答案。(4)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參考譯文:【甲】穎川太守對陳仲弓施了髡刑。有位客人問元方:“太守這個人怎么樣?”元方說:“是個高尚明智的人。”客人又問:“您父親怎么樣?”元方回答:“是個忠臣孝子。”客人說:“《易經》里說:‘兩個人同心,其力量可以切斷金屬;同心的人所說的話,氣味就像蘭花一樣芬芳。’怎么會有高尚明智的人,卻對忠臣孝子施刑的事呢?”元方說:“您的話怎么這么荒謬啊!所以我不回答你。”客人說:“您只是因為駝背裝恭敬,其實是不能回答。”元方說:“從前殷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這三位君主,都是高尚明智的人;這三個兒子,都是忠臣孝子。”客人聽了,慚愧地走了。【乙】陳元方十一歲時,去拜會袁公(紹)。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在太丘,遠近的人都稱贊他,他做了些什么事呢?”元方說:“我父親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撫慰,讓人們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說:“我曾經也當過鄴縣縣令,正是做這樣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親學我,還是我學你的父親?”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相隔遙遠,但他們的行為卻是那么一致。周公沒有學孔子,孔子也沒有學周公。”6.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A.有誤,句意:氣味就像蘭花一樣芬芳。臭:通“嗅”,指氣味,在這里指美好的氣味;BCD.正確;故答案為:A。7.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斷句。句意:這三位君主,都是高尚明智的人;這三個兒子,都是忠臣孝子。“唯此三君”與“唯此三子”結構對稱,分別引出陳述對象“君”和“子”;“高明之君”是對“三君”的特點描述,“忠臣孝子”是對“三子”的品德概括因此斷句: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故答案為:B。8.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辨析。A.有誤,結合甲文“元方曰:‘高明之君也’” 可知,陳元方認為潁川太守是高明之君;結合“客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以及后續客人與陳元方的對話可知,客人是因為潁川太守對陳元方父親施刑這件事,對太守是否為高明之君提出質疑,但并非始終不予認同,在陳元方舉例回應后,“客慚而退”,說明客人最后認識到自己的觀點有誤,慚愧地離開了。選項中“客人對此始終不予認同”表述錯誤;BCD.正確;故答案為:A。9.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重點字詞:(1)客:指客人;何如:固定結構,怎么樣,用于詢問對人或事物的評價。(2)孤:古代王侯的自稱,這里袁公自稱;嘗:曾經;為:擔任;行:做、施行。故答案為:(1)有客人問陳元方:“太守是一個怎么樣的人?”;(2)我曾經擔任鄴縣縣令,也正好做了這樣的事情。【答案】10.C11.描繪了一幅安適愜意的畫面,詩人悠閑地坐在槐樹下,敞開衣襟享受傍晚的涼風。【知識點】把握古詩詞曲的內容;體味古詩詞曲的意象;古詩詞曲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辨析。可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各個選項的表述,逐項判斷正誤。(2)本題考查意象畫面。鑒賞詩歌描寫的景象,一般可按下面三個步驟進行:一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10.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和辨析。ABD.正確;C.有誤,結合全詩內容“婆娑放雞犬,嬉戲任兒童。閑坐槐陰下,開襟向晚風。漚麻池水里,曬棗日陽中。人物何相稱,居然田舍翁”可知,整首詩主要是詩人描寫自己閑坐時看到的鄉村生活場景,以及自我感慨如同田舍翁一般。詩中并沒有體現出詩人遇到在外悠然漫步的田家老翁并與之愉快交談的內容;故答案為:C。11.本題考查意向畫面。根據詩歌“閑坐槐陰下,開襟向晚風”意為:悠閑地坐在槐樹的陰影下,敞開衣襟迎接著傍晚的涼風。詩句明確描述了詩人“閑坐”在“槐陰下”,并且“開襟”面向“晚風”。由此可知,詩人處于一種悠閑的狀態,坐在槐樹的樹蔭之下,敞開衣襟,迎著傍晚時分的涼風。由此可知,第二聯描繪出了一幅安適愜意的畫面,即詩人悠閑地坐在槐樹下,敞開衣襟享受傍晚的涼風。示例:詩人閑適地坐在槐樹的濃蔭之下,敞開衣襟,迎向徐徐吹來的晚風。在靜謐的氛圍中,詩人悠然自得,享受著這片刻的寧靜與愜意,晚風輕輕拂過,帶來絲絲涼意,讓人感到格外舒暢,展現出一種悠閑自在的生活狀態。故答案為:描繪了一幅安適愜意的畫面,詩人悠閑地坐在槐樹下,敞開衣襟享受傍晚的涼風。12.【答案】以觀滄海;靜以修身;枯藤老樹昏鴉;隨君直到夜郎西;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知識點】一般性默寫;理解性默寫【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古詩文默寫。答好本題要考熟練地背誦積累,還要注意字形不出現錯別字,一些經典名句要深刻理解。做好本題關鍵平時要扎實積累課本中出現的重點詩文名篇。本題中的“滄、枯藤、鴉、殘、矣”等字詞容易寫錯。故答案為:(1)以觀滄海;(2)靜以修身;(3)枯藤老樹昏鴉;(4)隨君直到夜郎西;(5)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點評】本題考查名句默寫。默寫題作答時,一是要透徹理解詩文的內容;二是要認真審題,找出符合題意的詩文句子;三是答題內容要準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寫錯字。【答案】13.①公共閱讀服務水平不斷提升;②全民讀書氛圍較為濃厚。14.二者是正相關關系(或自主閱讀時長越長,語文成績越優秀;或自主閱讀時長越短,語文成績越差)15.C【知識點】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經典情節;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內容;分析材料主體特征【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首先,要明確題干要求,題干要求具體內容,因此要注意語言流暢,信息完整,分條列點。(2)本題考查圖文轉換。三步走:第一步,審題目,讀懂材料;第二步,分析比較,找出每則材料的中心或共同點;第三步,提煉觀點。(3)本題考查名著內容識記理解。名著考查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多,既有文學文化常識也有作品主題、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寫作特色類,還有對作品的品讀、分析等。解答這類題,要對名著的精彩內容,經典情節以及人物形象牢記,這樣可以輕松解答。1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根據材料一“這離不開四川公共閱讀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近年來,圍繞出版、發行、宣傳、閱讀、推廣等全鏈條,四川持續構建覆蓋城鄉的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大力建設各類閱讀基礎設施,從城市的大型圖書館,到社區書店,再到鄉村的農家書屋,各種閱讀場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可知,四川在閱讀服務的全鏈條進行持續構建相關體系,大力建設了從城市到鄉村的各類閱讀基礎設施。由此可知,四川省公共閱讀服務水平在不斷提升,這是居民閱讀指數持續攀升的原因之一。根據材料一“另外,豐富的全民閱讀活動營造出濃厚的閱讀氛圍,《報告》顯示,全民閱讀品牌活動影響力持續擴散,帶動更多居民參與閱讀活動”可知,四川通過舉辦豐富的全民閱讀活動,使得全民閱讀品牌活動影響力擴散,帶動更多居民參與閱讀。由此可知,全民讀書氛圍較為濃厚也是四川省2023年居民閱讀指數持續攀升的原因。故答案為:①公共閱讀服務水平不斷提升;②全民讀書氛圍較為濃厚。14.本題考查圖文轉換。根據材料二的統計圖可知,從下往上看,“基本不讀”的學生中,成績“優秀”的占比僅8.05%,成績“較差”的占比高達64.61%;“小于1小時”閱讀時長的學生中,成績“優秀”的占比為11.48%,成績“較差”的占比為59.59%;“1-2小時”閱讀時長的學生中,成績“優秀”的占比為15.42%,成績“較差”的占比為50.96%;“2-3小時”閱讀時長的學生中,成績“優秀”的占比為22.04%,成績“較差”的占比為41.69%;“3-4小時”閱讀時長的學生中,成績“優秀”的占比為29.39%,成績“較差”的占比為33.8%;“4小時以上”閱讀時長的學生中,成績“優秀”的占比為36.11%,成績“較差”的占比為28.39%。由此可得,隨著自主閱讀時長的增加,成績“優秀”的學生占比逐漸升高,成績“較差”的學生占比逐漸降低。由此可知,中小學生“自主閱讀時長”與“語文成績”是正相關關系(或自主閱讀時長越長,語文成績越優秀;或自主閱讀時長越短,語文成績越差)。故答案為:二者是正相關關系(或自主閱讀時長越長,語文成績越優秀;或自主閱讀時長越短,語文成績越差)15.本題考查名著內容識記理解。根據材料三第①點“長媽媽:喜歡‘切切察察’;鼓勵孩子吃冬天水缸里結的冰。形象:絮叨、迷信”,在《朝花夕拾》中,長媽媽確實喜歡“切切察察”,體現出絮叨的特點,但“鼓勵孩子吃冬天水缸里結的冰”的是衍太太,且其形象除了絮叨、迷信,還有善良、淳樸等,所以①不符合原著。根據材料三第②點“藤野先生:添改‘我’的講義;訂正‘我’的解剖圖。形象:嚴謹、認真”,在《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藤野先生為“我”添改講義、訂正解剖圖,這些行為充分展現出他嚴謹、認真的教學態度和治學精神,所以②符合原著。根據材料三第③點“壽鏡吾:不回答我關于‘怪哉蟲’問題;讀書時扭著脖子,十分沉醉。形象:嚴肅、愛讀書”,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向壽鏡吾先生詢問“怪哉蟲”的問題,他不予回答,體現其嚴肅的一面;讀書時扭著脖子沉醉其中,表現出他愛讀書,所以③符合原著。結合材料三第④點“范愛農:上講堂經常忘記戴領結;繡花鞋事件。形象:孤傲、正直”,“上講堂經常忘記戴領結”是藤野先生,并非范愛農的情節,所以④不符合原著。綜上,②③符合原著;故答案為:C。【答案】16.A17.①關愛家人;②樂觀堅強; ③境界高大;④溫暖睿智。18.①父親沒有寫過文章;②父親對種香蕉有深刻的理解;③在父親看來,種香蕉與寫文章有共通性,不能因眼前的困難就輕言放棄。【知識點】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內容及寫作手法辨析。此類題的答題技巧:第一步:通讀全文,分析文段,找出主旨句。(與主旨概括題完全相同) 第二步:對主旨句進行提煉加工使其成為一個標題。 第三步:匹配選項,擇優選擇。 (2)本題考查人物形象。文章中人物形象賞析題答題思路:①總體概括人物主要性格特征;②具體分析人物性格特點;③列舉文中哪些信息體現了這一特點;④得出全面完整的結論。(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做題的關鍵是一定認真通讀所有題目,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再者逐條解答,要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有關內容,認真地思考、組織答案。16.本題考查內容及寫作手法辨析。A.有誤,結合全文內容可知,文章通過回憶與父親相關的往事,如父親體貼家人、樂觀理想、對“我”的教育等,表達了“我”對父親的懷念以及期待父親病好的心情。雖然“我”因工作忙碌很少回家對父親有愧疚,但并沒有“無盡的懺悔之情”;BCD.正確;故答案為:A。17.本題考查人物形象。根據第①段“父親躺在醫院的加護病房里,還殷殷地叮囑母親不要通知身在遠地的我,因為他怕我在工作擔心他的病情”以及第②段“有一次父親到鳳山去開會,開完會他到市場去吃了一碗肉羹,覺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馬上想到我們,先到市場去買了一個新鍋,買了一大鍋肉羹回家”可知,父親在生病時還為“我”著想,怕“我”擔心,出去吃到美味會想到給家人帶回來。由此可知,父親是一個關愛家人的人。根據第④段“父親的青壯年時代雖然受過不少打擊和挫折,但我從來沒有看過父親憂愁的樣子。他是一個永遠向前的樂觀主義者,再壞的環境也不皺一下眉頭”可知,父親在面對諸多打擊和挫折時,始終保持樂觀,不顯露憂愁。由此可知,父親是一個樂觀堅強的人。根據第⑩段“父親很知道我的想法,有一次他說:‘你在外面只要向上,做個有益社會的人,就算是有孝了’”可知,父親對“孝”有著深刻且高尚的理解,不局限于傳統的在身邊盡孝,而是希望“我”在外面做有益社會的人。由此可知,父親境界高大。根據第⑤段“他的樂觀和理想主義,使他成為一個溫暖如火的人,只要有他在就沒有不能解決的事,這使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也是個風趣的人,再壞的情況,他也喜歡說笑,他從來不把痛苦帶給人,只為別人帶來笑聲”以及第⑦段“像我后來從事寫作,剛開始的時候,父親就常說:‘寫作也像耕田一樣,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沒有不收成的’”可知,父親樂觀風趣,能給家人帶來溫暖和希望,并且能用農夫耕田的道理來啟發“我”寫作。由此可知,父親是一個溫暖睿智的人。故答案為:①關愛家人;②樂觀堅強;③境界高大;④溫暖睿智。18.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根據第⑧段“父親生平并沒有寫過一篇文章”可知,文章明確表明父親自身沒有寫文章的經歷。由此可知,父親缺乏寫文章的切身體會,所以無法直接從寫作角度解答“我”的苦惱,這是他用“種香蕉”例子的原因之一。根據第⑨段“他笑著說:‘你的苦惱也是我的苦惱,今年香蕉收成很差,我正在想明年還要不要種香蕉,你看,我是種好呢,還是不種好?’”可知,父親提到自己種香蕉遇到收成差的情況,并且在考慮是否繼續種植,這表明父親長期種香蕉,對種香蕉這件事有切身體會和深刻理解。由此可知,父親熟悉種香蕉的各種情況,能夠以種香蕉為例來展開說明。根據第⑨段“他說:‘你寫了這么多年,為什么不繼續呢?年景不會永遠壞的。’‘假如每個人寫文章寫不出來就不寫了,那么,天下還有大作家嗎?’”可知,父親通過將“種香蕉遇到收成差”類比“寫文章遇到創作瓶頸”,認為兩者都不能因為眼前暫時的困難就輕易放棄,都需要堅持下去。由此可知,在父親眼中種香蕉與寫文章在面對困難時的應對態度上有共通性,所以用種香蕉的例子來解答“我”寫文章的苦惱。故答案為:①父親沒有寫過文章;②父親對種香蕉有深刻的理解;③在父親看來,種香蕉與寫文章有共通性,不能因眼前的困難就輕言放棄。【答案】19.D20.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用“相逢”賦予“大地與綠色”人的情態,春天是萬物新一輪生命的開始,“滿目的青綠也熱鬧起來”,“熱鬧”生動地表現了春天萬物爭綠、充滿活力的特點。21.①青團作為春天的時令小吃,其獨特的口感能讓人們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和味道。②青團作為傳統的一種象征,與清明祭祖等傳統習俗緊密相聯,關乎文化傳承。③青團作為一種兒時的回憶,能讓作者聯想到外婆和媽媽做棉菜餅的溫馨畫面。【知識點】文章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技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理解文章關鍵語句意思;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分析。對于文章信息提取類題型,我們需要先通讀原文,根據語言標志標記重要信息,整體感知原文的主要內容。接著,再仔細審清題目要求,明確題目的意圖,從而快速確定篩選信息的范圍。最后,通過仔細比較和取舍,寫出正確的答案。(2)本題考查賞析重要語句。賞析句子,首先要找準賞析的切入點(從哪個角度入手),句子賞析可以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詞語運用、句式的結構特點等方面入手,落腳點在于分析句子寫了什么內容,表現了怎樣的情感或主旨。(3)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概括。做題的關鍵是一定認真通讀所有題目,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再者逐條解答,要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有關內容,認真地思考、組織答案。19.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分析。ABC.正確;D.有誤,結合第⑥段“這口熱烈,是生機勃勃的春天的歌謠,是綿綿不絕的田野的吟唱,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可知,文章重點在于贊美春天和文化傳承等,而不是表達對春光易逝的惋惜。故答案為:D。20.本題考查賞析語句。根據第③段“驚蟄過后,大地與綠色再次相逢,滿目的青綠也熱鬧起來”可知,“相逢”一詞將大地與綠色當作人來寫,賦予它們人的行為,運用擬人修辭,形象地展現出驚蟄過后,大地與綠色仿佛像老友重逢一般;“熱鬧”一詞生動地描繪出春天來臨,各種綠色植物蓬勃生長,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景象,使畫面富有感染力。故答案為: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用“相逢”賦予“大地與綠色”人的情態,春天是萬物新一輪生命的開始,“滿目的青綠也熱鬧起來”,“熱鬧”生動地表現了春天萬物爭綠、充滿活力的特點。21.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概括。由第④段“三月是吃青團的時節。那甜甜咸咸的草綠色小團子,亮麗得像明媚的春光,軟糯得像人們愉悅的心情”可知,青團作為春天的時令小吃,其獨特的口感和色澤能讓人們從味覺和視覺上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和味道。由第④段“青團又叫‘棉菜餅’,也叫‘清明餅’,是傳統的時令小吃,常用來作為清明祭祖的貢品”可知,青團與清明祭祖等傳統習俗緊密相連,承載著文化傳承的意義,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征。根據第⑤段“現在見到青團,總是能回憶起小時候,每近清明,外婆和媽媽便忙著做起棉菜餅”可知,青團能讓作者聯想到外婆和媽媽做棉菜餅的溫馨畫面,是作者兒時的美好回憶,所以少了青團的春天仿佛是不完整的。故答案為:①青團作為春天的時令小吃,其獨特的口感能讓人們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和味道;②青團作為傳統的一種象征,與清明祭祖等傳統習俗緊密相聯,關乎文化傳承;③青團作為一種兒時的回憶,能讓作者聯想到外婆和媽媽做棉菜餅的溫馨畫面。22.【答案】例文:那一次,我懂得了堅持成長的旅程中,總有一些經歷如璀璨星辰,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那一次參加學校運動會的800米比賽,讓我深刻懂得了堅持的意義。比賽那天,陽光熾熱地灑在跑道上,仿佛要將一切都點燃。我站在起跑線前,心跳如雷,緊張與期待交織。發令槍響,同學們如離弦之箭般沖了出去,我也不甘示弱,緊緊跟上大部隊。起初,我感覺腳步輕盈,呼吸也較為平穩。可沒過多久,急促的呼吸聲便在耳邊響起,腳步也變得沉重起來,每邁出一步都仿佛帶著千斤的重量。跑到一半時,體力嚴重透支,胸口像被一塊大石頭壓著,喉嚨干渴得要冒煙,眼前的跑道也變得模糊不清。望著前方遙遙領先的同學,我心中萌生出放棄的念頭:“要不就跑到這兒吧,實在跑不動了。”就在這時,我看到跑道旁為我加油助威的同學們。他們揮舞著手中的旗幟,大聲呼喊著我的名字,眼神中充滿了期待與鼓勵。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一句句響亮的加油聲,如同溫暖的春風,吹散了我心中放棄的陰霾。我想起賽前自己信誓旦旦的樣子,想起為了這場比賽付出的努力,怎能輕易言敗?于是,我深吸一口氣,調整步伐,重新振作起來。盡管每一步都伴隨著酸痛和疲憊,但我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馬上就到終點了。”我緊緊盯著前方的終點線,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堅持到底。終于,我沖過了終點線。那一刻,我癱倒在地上,大口喘著粗氣,雖然身體疲憊不堪,但心中卻充滿了成就感。我成功了,我戰勝了自己,堅持跑完了全程。那一次800米比賽,讓我懂得了堅持的力量。它讓我明白,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只要心中有堅定的信念,咬牙堅持下去,就一定能跨越重重障礙,迎來屬于自己的勝利曙光。這份對堅持的領悟,將永遠激勵著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永不放棄。【知識點】記敘文;半命題作文【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半命題作文的寫作能力。第一,審題立意。“那一次”明確了文章需講述一個具體的事件,“我懂得了”則強調通過這次經歷,自己在認知、情感、思想等方面有了新的收獲和感悟。橫線處需要填入自己懂得的內容,這是文章的核心立意所在。材料以史鐵生的經歷為例,點明成長啟示往往來自人、事、瞬間等。所以在立意時,要從自身經歷出發,挖掘那些能讓自己成長、轉變的素材,比如懂得了親情的珍貴、友情的真諦、責任的重要,或是學會了勇敢、寬容、堅持等品質。立意應積極向上,展現自己在成長路上的進步與蛻變。第二,選材構思。本題要求寫記敘文。從自己的生活中選取素材,如家庭生活中,可寫父母為自己默默付出,在一次生病時,父母徹夜照顧,讓自己懂得了感恩;校園生活里,參加班級活動,面對困難時同學們齊心協力,使自己懂得了團結的力量;社會生活中,看到志愿者無私奉獻,參與志愿活動后,懂得了幫助他人的快樂。構思上,開頭可采用回憶式開頭,引出“那一次”的經歷,如“在我的記憶深處,有一件事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成長的道路,那是一次難忘的經歷,讓我懂得了……”,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興趣。中間詳細敘述事件經過,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將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在描寫過程中,運用細節描寫,如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等,刻畫人物形象,展現自己的內心變化。比如寫參加比賽失敗,起初沮喪想放棄,看到隊友鼓勵的眼神,內心掙扎后決定重新振作,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體現思想轉變。結尾總結全文,再次強調“我懂得了……”,呼應開頭,升華主題,將這次經歷對自己的影響表達出來,如“那一次的經歷,讓我在成長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份懂得將永遠伴隨我前行”。【點評】本題考查半命題作文的寫作。首先考慮寬泛的補題,這樣雖從題目當中看不到寫作的題材、內容等,但可選的素材比較多。其次尋找自己的熟悉的材料來補題,這樣有一個好處就是有素材可寫。最后可以從立意的角度補題,也是通過題目表達文章的中心內容。半命題作文把題目補充完整后,就變成了命題作文了,就可以按照命題作文的方法來審題和立意了。1 / 1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語文期末試卷一、(10分,每小題2分)1.(2025七上·三臺期末)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沉浸(qìn) 蒞臨(1ì) 粗獷(guǎng) 咄咄逼人(duō)B.醞釀(yùn) 著落(zháo) 水泊(bō) 拈輕怕重(niān)C.雕鏤(1òu) 貯蓄(zhù) 竦峙(shì) 矢志不移(shǐ)D.佃農(diàn) 純粹(cuì) 摻和(chān) 刨根問底(páo)【答案】D【知識點】常用易錯字字音;形近字字音【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漢字的字音。A.沉浸(qìn)——(jìn);B.著落(zháo)——(zhuó),水泊(bō)——(pō);C.竦峙(shì)——(zhì);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漢字的字音。做這類題,就得注意平時積累容易讀錯的字和多音字的正確讀音,平時的學習中也要注意字形的識記和積累,特別是形近字;同時還要聯系整個詞語的意思識記。2.(2025七上·三臺期末)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覓食 溫訓 喜出忘外 波光粼粼B.庇護 訣別 人身鼎沸 麻木不仁C.蓬勃 禁錮 歷歷在目 鴉雀無聲D.靜謐 倜儻 感概萬千 美不盛收【答案】C【知識點】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漢字的字形辨析。A.溫訓——溫馴,喜出忘外——喜出望外;B.人身鼎沸——人聲鼎沸;C.正確;D.感概萬千——感慨萬千,美不盛收——美不勝收;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漢字的字形。做這類題,就得注意平時積累容易讀錯的字和多音字的正確讀音,平時的學習中也要注意字形的識記和積累,特別是形近字;同時還要聯系整個詞語的意思識記。3.(2025七上·三臺期末)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使用,最恰當的一句是( )A.大家認為他提出的這條建議有助于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于是都隨聲附和,表示贊同。B.班主任李老師善于發揮每個同學的長處,大家各得其所,都在班級中發揮出個人優勢。C.這家店鋪雖然開在鬧市區,但是宣傳力度不夠大,導致店鋪人跡罕至,生意十分冷清。D.面對新挑戰,我們必須迎難而上,面對新形勢,我們更要見異思遷,不斷探索新方法。【答案】B【知識點】解釋;錯用修改【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成語的理解和運用。A.隨聲附和:形容自己沒有主見,人家說什么,也跟著說什么。本句中,“隨聲附和”與句意不符,因為句中強調大家是真的認為建議有效后才表示贊同,而不是盲目附和,與語境不符,不恰當;B.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后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此句表示每個同學發揮自己的長處,符合句意,正確。C.人跡罕至:人的足跡很少到達;指荒涼偏僻的地方。不適用于形容鬧市區的店鋪,不恰當;D.見異思遷:指意志不堅定,喜愛不專一。 常表貶義。形容人意志不堅定;易受外物引誘;就變化想法。與“不斷探索新方法”的積極意義相悖,不恰當。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成語的使用,首先學生要理解成語的意思,其次有些成語還要知道由哪些典故、文章演變流傳而來,再次要在具體語境中體會成語使用的正確與否。4.(2025七上·三臺期末)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越來越多的鄉村體育賽事辦出了特色,打響了品牌,為鄉村振興增添了新的動能。B.觀眾從電影《長安三萬里》中,通過回憶李白和高適的過往,展現出了盛唐氣象。C.學校組織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要求每名學生需完成約15個小時左右的志愿服務。D.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既可以訓練思維,開拓眼界,增長知識,也可以啟迪寫作水平。【答案】A【知識點】語序不當;搭配不當;重復啰嗦【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病句辨析和修改。A.正確B.有誤,語序不當,應是“電影《長安三萬里》通過回憶李白和高適的過往,為觀眾展現出了盛唐氣象”;C.有誤,語義重復,“約”和“左右”可刪去其一;D.有誤,搭配不當,“啟迪”與“水平”搭配不當,可將“啟迪”改為“提高”;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常見病因有搭配不當、用詞不當、成分殘缺、語序不當、句式雜糅、前后矛盾、不合事理、重復多余等。如果在考試中憑語感一眼找不出來答案,就要靜下心來,多讀幾遍,對照著病因一一分析,相信一定能找到正確答案的。5.(2025七上·三臺期末)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語“什么”與例句中的“什么”意思最接近的一項是( )例句:他感冒了,什么氣味都聞不到。A.都什么時候了,還不出發。B.他這個年齡,對什么事情都很好奇。C.你今天干什么去了?D.什么,他不去了?【答案】B【知識點】詞語在語境下的含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詞義辨析。例句中“什么氣味都聞不到”里的“什么”表示任指,即表示所有的氣味。A.“都什么時候了”中的“什么”是詢問具體的時間點;B.“對什么事情都很好奇”里的“什么”表示任指,指所有的事情,與例句中“什么”意思最接近;C.“你今天干什么去了”中的“什么”是詢問具體的行為動作;D.“什么,他不去了?”中的“什么”表示驚訝、疑問的語氣詞;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詞義辨析。判斷漢語詞性可從以下幾方面綜合分析:①語法功能:名詞常作主語、賓語(如“學生學習”中的“學生”);動詞常作謂語(如“跑步”);形容詞常作定語、謂語(如“美麗的花”“花很紅”中的“美麗”“紅”);副詞常作狀語(如“非常快”中的“非常”);②形態特征:動詞可加“著、了、過”(如“吃了”),名詞部分可加“們”表復數(如“孩子們”),形容詞可被“很、非常”修飾(如“很高”);③詞匯意義:名詞表示人、事物、概念等(如“桌子”“友誼”);動詞表示動作、行為、變化(如“走”“生長”);形容詞表示性質、狀態(如“大”“安靜”);④語境結合:部分詞在不同語境中詞性不同(如“端正態度”中“端正”是動詞,“態度端正”中是形容詞)。二、(6分,每小題2分)(2025七上·三臺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穎川太守髡陳仲弓①。客有問元方:“太守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②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傴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慚而退。(節選自《世說新語》)【乙】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③?”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④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節選自《世說新語》)【注】①髡:古代的一種刑罰;陳仲弓,陳元方的父親;當時陳仲弓被太守判了髡刑。②謬:錯誤;③履行:實行,實踐;④綏:安撫。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臭如蘭 臭:臭味B.故不相答 故:所以C.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 稱:稱贊D.周公不師孔子 師:學習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B.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C.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D.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陳元方認為潁川太守是一位德才兼備之人,但是客人對此始終不予認同。B.甲文中,陳元方以高宗、尹吉甫、董仲舒等人的事例,有力地回應了客人的質疑。C.乙文中,陳元方認為他的父親受到贊譽,和父親重視德政,讓人們安居樂業有關。D.從兩個文本中,可以看出陳元方具有出色的應對能力,遇事冷靜,表達有理有據。9.把文言文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客有問元方:“太守何如?”(2)孤嘗為鄴令,正行此事。【答案】6.A7.B8.A9.①有客人問陳元方:“太守是一個怎么樣的人?”②我曾經擔任鄴縣縣令,也正好做了這樣的事情。【知識點】歸納文言文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斷句;文言文翻譯;常用文言實詞【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翻譯文言實詞的意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的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同時還應結合具體的語境做出準確的判斷,考題涉及的詞語都來源于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這要求學生應加強對教材所選入的文言文誦通讀與掌握,解答根據所學過的課文,根據上下文做出判斷。(2)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辨析。對于文章信息提取類題型,我們需要先通讀原文,根據語言標志標記重要信息,整體感知原文的主要內容。接著,再仔細審清題目要求,明確題目的意圖,從而快速確定篩選信息的范圍。最后,通過仔細比較和取舍,寫出正確的答案。(4)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參考譯文:【甲】穎川太守對陳仲弓施了髡刑。有位客人問元方:“太守這個人怎么樣?”元方說:“是個高尚明智的人。”客人又問:“您父親怎么樣?”元方回答:“是個忠臣孝子。”客人說:“《易經》里說:‘兩個人同心,其力量可以切斷金屬;同心的人所說的話,氣味就像蘭花一樣芬芳。’怎么會有高尚明智的人,卻對忠臣孝子施刑的事呢?”元方說:“您的話怎么這么荒謬啊!所以我不回答你。”客人說:“您只是因為駝背裝恭敬,其實是不能回答。”元方說:“從前殷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這三位君主,都是高尚明智的人;這三個兒子,都是忠臣孝子。”客人聽了,慚愧地走了。【乙】陳元方十一歲時,去拜會袁公(紹)。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在太丘,遠近的人都稱贊他,他做了些什么事呢?”元方說:“我父親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撫慰,讓人們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說:“我曾經也當過鄴縣縣令,正是做這樣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親學我,還是我學你的父親?”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相隔遙遠,但他們的行為卻是那么一致。周公沒有學孔子,孔子也沒有學周公。”6.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A.有誤,句意:氣味就像蘭花一樣芬芳。臭:通“嗅”,指氣味,在這里指美好的氣味;BCD.正確;故答案為:A。7.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斷句。句意:這三位君主,都是高尚明智的人;這三個兒子,都是忠臣孝子。“唯此三君”與“唯此三子”結構對稱,分別引出陳述對象“君”和“子”;“高明之君”是對“三君”的特點描述,“忠臣孝子”是對“三子”的品德概括因此斷句: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故答案為:B。8.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辨析。A.有誤,結合甲文“元方曰:‘高明之君也’” 可知,陳元方認為潁川太守是高明之君;結合“客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以及后續客人與陳元方的對話可知,客人是因為潁川太守對陳元方父親施刑這件事,對太守是否為高明之君提出質疑,但并非始終不予認同,在陳元方舉例回應后,“客慚而退”,說明客人最后認識到自己的觀點有誤,慚愧地離開了。選項中“客人對此始終不予認同”表述錯誤;BCD.正確;故答案為:A。9.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重點字詞:(1)客:指客人;何如:固定結構,怎么樣,用于詢問對人或事物的評價。(2)孤:古代王侯的自稱,這里袁公自稱;嘗:曾經;為:擔任;行:做、施行。故答案為:(1)有客人問陳元方:“太守是一個怎么樣的人?”;(2)我曾經擔任鄴縣縣令,也正好做了這樣的事情。三、(19分)(2025七上·三臺期末)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閑坐白居易婆娑①放雞犬,嬉戲任兒童。閑坐槐陰下,開襟向晚風。漚②麻池水里,曬棗日陽中。人物何相稱,居然田舍翁。【注】①婆娑(suō):此處形容雞犬不受拘束的狀態;②漚(òu):長時間地浸泡。10.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雞犬自由活動,兒童盡情嬉戲,展現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農家景象。B.頸聯選取了在池水中浸麻、在陽光下晾曬紅棗的場景,來表現農人的勞動。C.詩人閑坐之時,遇到在外悠然漫步的田家老翁,并與他進行了愉快的交談。D.詩人用樸素自然的語言描繪了鄉村的生活場景,這些場景充滿了生活氣息。11.請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描繪詩歌第二聯所呈現的畫面。【答案】10.C11.描繪了一幅安適愜意的畫面,詩人悠閑地坐在槐樹下,敞開衣襟享受傍晚的涼風。【知識點】把握古詩詞曲的內容;體味古詩詞曲的意象;古詩詞曲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辨析。可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各個選項的表述,逐項判斷正誤。(2)本題考查意象畫面。鑒賞詩歌描寫的景象,一般可按下面三個步驟進行:一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10.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和辨析。ABD.正確;C.有誤,結合全詩內容“婆娑放雞犬,嬉戲任兒童。閑坐槐陰下,開襟向晚風。漚麻池水里,曬棗日陽中。人物何相稱,居然田舍翁”可知,整首詩主要是詩人描寫自己閑坐時看到的鄉村生活場景,以及自我感慨如同田舍翁一般。詩中并沒有體現出詩人遇到在外悠然漫步的田家老翁并與之愉快交談的內容;故答案為:C。11.本題考查意向畫面。根據詩歌“閑坐槐陰下,開襟向晚風”意為:悠閑地坐在槐樹的陰影下,敞開衣襟迎接著傍晚的涼風。詩句明確描述了詩人“閑坐”在“槐陰下”,并且“開襟”面向“晚風”。由此可知,詩人處于一種悠閑的狀態,坐在槐樹的樹蔭之下,敞開衣襟,迎著傍晚時分的涼風。由此可知,第二聯描繪出了一幅安適愜意的畫面,即詩人悠閑地坐在槐樹下,敞開衣襟享受傍晚的涼風。示例:詩人閑適地坐在槐樹的濃蔭之下,敞開衣襟,迎向徐徐吹來的晚風。在靜謐的氛圍中,詩人悠然自得,享受著這片刻的寧靜與愜意,晚風輕輕拂過,帶來絲絲涼意,讓人感到格外舒暢,展現出一種悠閑自在的生活狀態。故答案為:描繪了一幅安適愜意的畫面,詩人悠閑地坐在槐樹下,敞開衣襟享受傍晚的涼風。12.(2025七上·三臺期末)名篇名句默寫。(1)東臨碣石, 。(曹操《觀滄海》)(2)夫君子之行, ,儉以養德。(諸葛亮《誡子書》)(3) ,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4)我寄愁心與明月,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5)《次北固山下》蘊含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未來必定更加美好的哲理句是:“ , 。”(6)《論語》中強調復習是學習的重要方法,且對學習有重要意義的句子是:“ , 。”【答案】以觀滄海;靜以修身;枯藤老樹昏鴉;隨君直到夜郎西;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知識點】一般性默寫;理解性默寫【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古詩文默寫。答好本題要考熟練地背誦積累,還要注意字形不出現錯別字,一些經典名句要深刻理解。做好本題關鍵平時要扎實積累課本中出現的重點詩文名篇。本題中的“滄、枯藤、鴉、殘、矣”等字詞容易寫錯。故答案為:(1)以觀滄海;(2)靜以修身;(3)枯藤老樹昏鴉;(4)隨君直到夜郎西;(5)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點評】本題考查名句默寫。默寫題作答時,一是要透徹理解詩文的內容;二是要認真審題,找出符合題意的詩文句子;三是答題內容要準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寫錯字。四、(6分)(2025七上·三臺期末)光明中學開展“少年正是讀書時”專題研究活動,下面是同學們收集到的相關材料及活動開展的情況。【材料一】4月26日,《四川省2023年全民閱讀狀況調查報告》發布。《報告》顯示,與2022年相比,四川省居民閱讀指數持續攀升。這離不開四川公共閱讀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近年來,圍繞出版、發行、宣傳、閱讀、推廣等全鏈條,四川持續構建覆蓋城鄉的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大力建設各類閱讀基礎設施,從城市的大型圖書館,到社區書店,再到鄉村的農家書屋,各種閱讀場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另外,豐富的全民閱讀活動營造出濃厚的閱讀氛圍,《報告》顯示,全民閱讀品牌活動影響力持續擴散,帶動更多居民參與閱讀活動。【材料二】為了解中小學生自主閱讀是否會影響語文成績,同學們查閱了相關研究報告,并從中摘取了如下統計圖。中小學生自主閱讀時長和語文成績的關系【材料三】活動中,同學們梳理了《朝花夕拾》中的情節和人物形象,下面是李宸同學制作的表格。序號 人物 情節 形象① 長媽媽 喜歡“切切察察”;鼓勵孩子吃冬天水缸里結的冰。 絮叨、迷信② 藤野先生 添改“我”的講義;訂正“我”的解剖圖。 嚴謹、認真③ 壽鏡吾 不回答我關于“怪哉蟲”問題;讀書時扭著脖子,十分沉醉。 嚴肅、愛讀書④ 范愛農 上講堂經常忘記戴領結;繡花鞋事件。 孤傲、正直13.四川省2023年居民閱讀指數持續攀升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14.中小學生“自主閱讀時長”與“語文成績”的關系是什么?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回答。15.【材料三】中的人物與情節、形象的對應關系,均符合《朝花夕拾》原著的一項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13.①公共閱讀服務水平不斷提升;②全民讀書氛圍較為濃厚。14.二者是正相關關系(或自主閱讀時長越長,語文成績越優秀;或自主閱讀時長越短,語文成績越差)15.C【知識點】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經典情節;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內容;分析材料主體特征【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首先,要明確題干要求,題干要求具體內容,因此要注意語言流暢,信息完整,分條列點。(2)本題考查圖文轉換。三步走:第一步,審題目,讀懂材料;第二步,分析比較,找出每則材料的中心或共同點;第三步,提煉觀點。(3)本題考查名著內容識記理解。名著考查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多,既有文學文化常識也有作品主題、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寫作特色類,還有對作品的品讀、分析等。解答這類題,要對名著的精彩內容,經典情節以及人物形象牢記,這樣可以輕松解答。1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根據材料一“這離不開四川公共閱讀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近年來,圍繞出版、發行、宣傳、閱讀、推廣等全鏈條,四川持續構建覆蓋城鄉的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大力建設各類閱讀基礎設施,從城市的大型圖書館,到社區書店,再到鄉村的農家書屋,各種閱讀場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可知,四川在閱讀服務的全鏈條進行持續構建相關體系,大力建設了從城市到鄉村的各類閱讀基礎設施。由此可知,四川省公共閱讀服務水平在不斷提升,這是居民閱讀指數持續攀升的原因之一。根據材料一“另外,豐富的全民閱讀活動營造出濃厚的閱讀氛圍,《報告》顯示,全民閱讀品牌活動影響力持續擴散,帶動更多居民參與閱讀活動”可知,四川通過舉辦豐富的全民閱讀活動,使得全民閱讀品牌活動影響力擴散,帶動更多居民參與閱讀。由此可知,全民讀書氛圍較為濃厚也是四川省2023年居民閱讀指數持續攀升的原因。故答案為:①公共閱讀服務水平不斷提升;②全民讀書氛圍較為濃厚。14.本題考查圖文轉換。根據材料二的統計圖可知,從下往上看,“基本不讀”的學生中,成績“優秀”的占比僅8.05%,成績“較差”的占比高達64.61%;“小于1小時”閱讀時長的學生中,成績“優秀”的占比為11.48%,成績“較差”的占比為59.59%;“1-2小時”閱讀時長的學生中,成績“優秀”的占比為15.42%,成績“較差”的占比為50.96%;“2-3小時”閱讀時長的學生中,成績“優秀”的占比為22.04%,成績“較差”的占比為41.69%;“3-4小時”閱讀時長的學生中,成績“優秀”的占比為29.39%,成績“較差”的占比為33.8%;“4小時以上”閱讀時長的學生中,成績“優秀”的占比為36.11%,成績“較差”的占比為28.39%。由此可得,隨著自主閱讀時長的增加,成績“優秀”的學生占比逐漸升高,成績“較差”的學生占比逐漸降低。由此可知,中小學生“自主閱讀時長”與“語文成績”是正相關關系(或自主閱讀時長越長,語文成績越優秀;或自主閱讀時長越短,語文成績越差)。故答案為:二者是正相關關系(或自主閱讀時長越長,語文成績越優秀;或自主閱讀時長越短,語文成績越差)15.本題考查名著內容識記理解。根據材料三第①點“長媽媽:喜歡‘切切察察’;鼓勵孩子吃冬天水缸里結的冰。形象:絮叨、迷信”,在《朝花夕拾》中,長媽媽確實喜歡“切切察察”,體現出絮叨的特點,但“鼓勵孩子吃冬天水缸里結的冰”的是衍太太,且其形象除了絮叨、迷信,還有善良、淳樸等,所以①不符合原著。根據材料三第②點“藤野先生:添改‘我’的講義;訂正‘我’的解剖圖。形象:嚴謹、認真”,在《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藤野先生為“我”添改講義、訂正解剖圖,這些行為充分展現出他嚴謹、認真的教學態度和治學精神,所以②符合原著。根據材料三第③點“壽鏡吾:不回答我關于‘怪哉蟲’問題;讀書時扭著脖子,十分沉醉。形象:嚴肅、愛讀書”,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向壽鏡吾先生詢問“怪哉蟲”的問題,他不予回答,體現其嚴肅的一面;讀書時扭著脖子沉醉其中,表現出他愛讀書,所以③符合原著。結合材料三第④點“范愛農:上講堂經常忘記戴領結;繡花鞋事件。形象:孤傲、正直”,“上講堂經常忘記戴領結”是藤野先生,并非范愛農的情節,所以④不符合原著。綜上,②③符合原著;故答案為:C。五、(9分)(2025七上·三臺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期待父親的笑林清玄①父親躺在醫院的加護病房里,還殷殷地叮囑母親不要通知身在遠地的我,因為他怕我在工作擔心他的病情。還是母親偷偷叫弟弟來通知我,我才知道父親住院的消息。②這是典型的父親的個性,他是不論什么事總先為我們著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我記得在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父親到鳳山去開會,開完會他到市場去吃了一碗肉羹,覺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馬上想到我們,先到市場去買了一個新鍋,買了一大鍋肉羹回家。當時的交通不發達,車子顛簸得厲害,回到家時肉羹已冷,且溢出了許多,我們吃的時候已經沒有父親形容的那種美味。可是我吃肉羹時卻心血沸騰,感到那肉羹是人生難得。③他對母親也非常體貼,在記憶里,父親總是每天清早就到市場去買菜,在家用方面也從不讓母親操心。這三十年來,我們家都是由父親上菜場,能夠這樣內外兼顧的男人是很少見的。④父親是影響我最深的人。父親的青壯年時代雖然受過不少打擊和挫折,但我從來沒有看過父親憂愁的樣子。他是一個永遠向前的樂觀主義者,再壞的環境也不皺一下眉頭,這一點深深地影響了我,我的樂觀與韌性大部分得自父親的身教。父親也是個理想主義者,這種理想主義表現在他對生活與生命的盡力,他常說:“事情總有成功和失敗兩面,但我們總是要往成功的那個方向走。”⑤他的樂觀和理想主義,使他成為一個溫暖如火的人,只要有他在就沒有不能解決的事,這使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也是個風趣的人,再壞的情況,他也喜歡說笑,他從來不把痛苦帶給人,只為別人帶來笑聲。⑥小時候,父親常帶我和哥哥到田里工作,通過這些工作,啟發了我們的智慧。例如我們家種竹筍,在我沒有上學之前,父親就曾仔細地教我怎么去挖竹筍,怎么看地上的裂痕,才能挖到沒有出青的竹筍。二十年后,我到行山去采訪筍農,曾在竹筍田里表演了一手,使得筍農大為佩服。其實我已二十年沒有挖過筍,卻還記得父親教給我的方法。⑦由于是農夫,父親從小教我們農夫的本事,并且認為什么事都應從農夫的觀點出發。像我后來從事寫作,剛開始的時候,父親就常說:“寫作也像耕田一樣,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沒有不收成的。”⑧父親生平并沒有寫過一篇文章,但他的話中含有至理。他從用農夫的角度來看寫文章,每次都一語中的,意味深長。⑨有一回我面臨了創作上的瓶頸,回鄉去休息,并且把我的苦惱說給父親聽。他笑著說:“你的苦惱也是我的苦惱,今年香蕉收成很差,我正在想明年還要不要種香蕉,你看,我是種好呢,還是不種好?”我說:“你種了40多年的香蕉,當然還要繼續種呀!”他說:“你寫了這么多年,為什么不繼續呢?年景不會永遠壞的。”“假如每個人寫文章寫不出來就不寫了,那么,天下還有大作家嗎?”⑩父親有五個孩子,這里面我和父親相處的時間最少,原因是我離家最早,工作最遠。我十五歲就離開家鄉求學,每年回家的次數非常有限。近幾年結婚生子,工作更加忙碌,一年難得回家兩趟,有時頗為自己不能孝養父親感到愧疚。父親很知道我的想法,有一次他說:“你在外面只要向上,做個有益社會的的人,就算是有孝了。” 我后來從事報道文學,在各地的鄉下人物里,常找到父親的影子,他們是那樣平凡、那樣堅強,又那樣偉大。 但愿,但愿,但愿父親的病早日康復。以前我在田里工作的時候,看我不會農事,他會跑過來拍我的肩說:“做農夫,要做第一流的農夫;寫文章,要寫第一流的文章;做人,要做第一等的人。”然后父子兩人相顧大笑,笑出了眼淚。 我多么懷念父親那時的笑,也期待再看父親的笑。(摘自《常想一二,不思八九》有刪改)16.下列對文章內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通過回憶與父親相關的往事,來表達“我”對父親無限思念和無盡的懺悔之情。B.二十年后,“我”仍記得父親教授的挖筍方法,表明父親的教育對“我”影響深遠。C.文章第②段畫線句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強調無論干什么事情,都要去追求卓越。D.“我”由于工作忙碌,很少回家,與父親相處的時間不多,但父親并未因此而抱怨。17.結合文章內容,簡要概括父親的形象。18.父親為什么會用“種香蕉”的例子來解答“我”寫文章的苦惱?請結合文本,簡要回答。【答案】16.A17.①關愛家人;②樂觀堅強; ③境界高大;④溫暖睿智。18.①父親沒有寫過文章;②父親對種香蕉有深刻的理解;③在父親看來,種香蕉與寫文章有共通性,不能因眼前的困難就輕言放棄。【知識點】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內容及寫作手法辨析。此類題的答題技巧:第一步:通讀全文,分析文段,找出主旨句。(與主旨概括題完全相同) 第二步:對主旨句進行提煉加工使其成為一個標題。 第三步:匹配選項,擇優選擇。 (2)本題考查人物形象。文章中人物形象賞析題答題思路:①總體概括人物主要性格特征;②具體分析人物性格特點;③列舉文中哪些信息體現了這一特點;④得出全面完整的結論。(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做題的關鍵是一定認真通讀所有題目,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再者逐條解答,要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有關內容,認真地思考、組織答案。16.本題考查內容及寫作手法辨析。A.有誤,結合全文內容可知,文章通過回憶與父親相關的往事,如父親體貼家人、樂觀理想、對“我”的教育等,表達了“我”對父親的懷念以及期待父親病好的心情。雖然“我”因工作忙碌很少回家對父親有愧疚,但并沒有“無盡的懺悔之情”;BCD.正確;故答案為:A。17.本題考查人物形象。根據第①段“父親躺在醫院的加護病房里,還殷殷地叮囑母親不要通知身在遠地的我,因為他怕我在工作擔心他的病情”以及第②段“有一次父親到鳳山去開會,開完會他到市場去吃了一碗肉羹,覺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馬上想到我們,先到市場去買了一個新鍋,買了一大鍋肉羹回家”可知,父親在生病時還為“我”著想,怕“我”擔心,出去吃到美味會想到給家人帶回來。由此可知,父親是一個關愛家人的人。根據第④段“父親的青壯年時代雖然受過不少打擊和挫折,但我從來沒有看過父親憂愁的樣子。他是一個永遠向前的樂觀主義者,再壞的環境也不皺一下眉頭”可知,父親在面對諸多打擊和挫折時,始終保持樂觀,不顯露憂愁。由此可知,父親是一個樂觀堅強的人。根據第⑩段“父親很知道我的想法,有一次他說:‘你在外面只要向上,做個有益社會的人,就算是有孝了’”可知,父親對“孝”有著深刻且高尚的理解,不局限于傳統的在身邊盡孝,而是希望“我”在外面做有益社會的人。由此可知,父親境界高大。根據第⑤段“他的樂觀和理想主義,使他成為一個溫暖如火的人,只要有他在就沒有不能解決的事,這使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也是個風趣的人,再壞的情況,他也喜歡說笑,他從來不把痛苦帶給人,只為別人帶來笑聲”以及第⑦段“像我后來從事寫作,剛開始的時候,父親就常說:‘寫作也像耕田一樣,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沒有不收成的’”可知,父親樂觀風趣,能給家人帶來溫暖和希望,并且能用農夫耕田的道理來啟發“我”寫作。由此可知,父親是一個溫暖睿智的人。故答案為:①關愛家人;②樂觀堅強;③境界高大;④溫暖睿智。18.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根據第⑧段“父親生平并沒有寫過一篇文章”可知,文章明確表明父親自身沒有寫文章的經歷。由此可知,父親缺乏寫文章的切身體會,所以無法直接從寫作角度解答“我”的苦惱,這是他用“種香蕉”例子的原因之一。根據第⑨段“他笑著說:‘你的苦惱也是我的苦惱,今年香蕉收成很差,我正在想明年還要不要種香蕉,你看,我是種好呢,還是不種好?’”可知,父親提到自己種香蕉遇到收成差的情況,并且在考慮是否繼續種植,這表明父親長期種香蕉,對種香蕉這件事有切身體會和深刻理解。由此可知,父親熟悉種香蕉的各種情況,能夠以種香蕉為例來展開說明。根據第⑨段“他說:‘你寫了這么多年,為什么不繼續呢?年景不會永遠壞的。’‘假如每個人寫文章寫不出來就不寫了,那么,天下還有大作家嗎?’”可知,父親通過將“種香蕉遇到收成差”類比“寫文章遇到創作瓶頸”,認為兩者都不能因為眼前暫時的困難就輕易放棄,都需要堅持下去。由此可知,在父親眼中種香蕉與寫文章在面對困難時的應對態度上有共通性,所以用種香蕉的例子來解答“我”寫文章的苦惱。故答案為:①父親沒有寫過文章;②父親對種香蕉有深刻的理解;③在父親看來,種香蕉與寫文章有共通性,不能因眼前的困難就輕言放棄。六、(10分)(2025七上·三臺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春風里的青綠徐楠①春天,在山水間、柳梢間,是片片的青綠;而在一戶戶人家的桌子上和杯子中,則是點點的青綠。我迫不及待地趕赴一場春天的青綠之約。②第一抹新綠,是茶園里的嫩青色。春寒料峭,還在正月里,茶農們便上山采茶了。海拔四百多米高的茶園,山高露重,草木蔥蘢,種植的是“清明早”。“清明早”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它是最早出產的春茶之一。“清明早”滋味清妙,茶湯又綠又亮,茶香撲鼻。入口鮮香甘美,心中熱流涌動,春風仿佛已經拂面,頓生舒暢之感。③驚蟄過后,大地與綠色再次相逢,滿目的青綠也熱鬧起來。春日里,芥菜是最早上市的春菜之一。人們把翠綠綠、嫩生生、水靈靈的芥菜切成細條,用油炒熟,再倒入熟糯米飯,并加入肉絲、香菇等佐料,拌勻猛炒后,一大盤白綠相間、色香味俱佳的芥菜飯便可以上桌了。那濃郁的香氣,常常引得孩子們垂涎三尺。“二月二”吃芥菜飯,既順應天時,又足有深意。早春生發之際,芥菜能夠解毒消腫。《瑞安縣志》說:“取芥菜煮飯食之,云能明目,蓋取清精之義。”其實,人們用微苦的芥菜告別甜美肥甘的春節美食,何嘗不是“春節已畢,不懼吃苦,力搏一年”的深遠寄寓呢?④三月是吃青團的時節。那甜甜咸咸的草綠色小團子,亮麗得像明媚的春光,軟糯得像人們愉悅的心情。少了青團的春天仿佛是不完整的。青團又叫“棉菜餅”,也叫“清明餅”,是傳統的時令小吃,常用來作為清明祭祖的貢品。棉菜就是鼠曲草。春雨過后的田野上,鼠曲草如地錦漸次鋪滿。它們匍匐在地面上,綿軟柔韌,布滿白色的絨毛,細細的鵝黃小花飽滿鮮嫩,嫵媚生動。細細一聞,香味里有著沁潤的甘甜。摘下嘗一嘗,甘甜如蜜。鼠曲草莖葉入藥,可以化痰止咳、祛風除濕,人們很早就知道它的藥食功效。在南北朝時期,每年“三月三”上巳節,人們把鼠曲草混合蜂蜜做餅,稱之為“龍舌餅”,食之“以壓時氣”。⑤現在見到青團,總是能回憶起小時候,每近清明,外婆和媽媽便忙著做起棉菜餅。把糯米粉和粳米粉加水,再放入搗碎了的棉菜嫩芽,揉啊,揉啊,揉成淺綠色的面團。取來最脆嫩爽口的春筍,混上咸菜,切成碎末,包裹在小團子中,做成圓圓的小餅。將又寬又厚的柚子葉洗干凈后,墊在餅團下面。開火蒸二十分鐘后掀開鍋蓋——啊,空氣里充盈著袖子葉和棉菜的清新香味,光是這香味,便足以令人陶醉!蒸熟了的棉菜餅青綠里夾雜著些許灰色,圓潤飽滿,光亮誘人,讓人忍不住想立刻大快朵頤。⑥一口咬下這團青綠,唇齒間是滿滿的鮮香與綿軟,仿佛春天在周身漫溢開來,馨香、熱烈。這口熱烈,是生機勃勃的春天的歌謠,是綿綿不絕的田野的吟唱,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19.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青綠為主題,茶園春茶與餐桌上的食物,都體現了春天的“青綠之美”。B.文章通過人們喝新茶、制芥菜飯和棉菜餅等,表現了人們對于生活的美好追求。C.文章引用《瑞安縣志》的內容,既豐富了文章內容,也交待了芥菜的藥用功效。D.文章以時間為線,從正月采茶寫到三月吃青團,表達了對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20.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驚蟄過后,大地與綠色再次相逢,滿目的青綠也熱鬧起來。21.作者為什么會認為“少了青團的春天仿佛是不完整的”?請結合文本,簡要回答。【答案】19.D20.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用“相逢”賦予“大地與綠色”人的情態,春天是萬物新一輪生命的開始,“滿目的青綠也熱鬧起來”,“熱鬧”生動地表現了春天萬物爭綠、充滿活力的特點。21.①青團作為春天的時令小吃,其獨特的口感能讓人們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和味道。②青團作為傳統的一種象征,與清明祭祖等傳統習俗緊密相聯,關乎文化傳承。③青團作為一種兒時的回憶,能讓作者聯想到外婆和媽媽做棉菜餅的溫馨畫面。【知識點】文章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技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理解文章關鍵語句意思;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分析。對于文章信息提取類題型,我們需要先通讀原文,根據語言標志標記重要信息,整體感知原文的主要內容。接著,再仔細審清題目要求,明確題目的意圖,從而快速確定篩選信息的范圍。最后,通過仔細比較和取舍,寫出正確的答案。(2)本題考查賞析重要語句。賞析句子,首先要找準賞析的切入點(從哪個角度入手),句子賞析可以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詞語運用、句式的結構特點等方面入手,落腳點在于分析句子寫了什么內容,表現了怎樣的情感或主旨。(3)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概括。做題的關鍵是一定認真通讀所有題目,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再者逐條解答,要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有關內容,認真地思考、組織答案。19.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分析。ABC.正確;D.有誤,結合第⑥段“這口熱烈,是生機勃勃的春天的歌謠,是綿綿不絕的田野的吟唱,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可知,文章重點在于贊美春天和文化傳承等,而不是表達對春光易逝的惋惜。故答案為:D。20.本題考查賞析語句。根據第③段“驚蟄過后,大地與綠色再次相逢,滿目的青綠也熱鬧起來”可知,“相逢”一詞將大地與綠色當作人來寫,賦予它們人的行為,運用擬人修辭,形象地展現出驚蟄過后,大地與綠色仿佛像老友重逢一般;“熱鬧”一詞生動地描繪出春天來臨,各種綠色植物蓬勃生長,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景象,使畫面富有感染力。故答案為: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用“相逢”賦予“大地與綠色”人的情態,春天是萬物新一輪生命的開始,“滿目的青綠也熱鬧起來”,“熱鬧”生動地表現了春天萬物爭綠、充滿活力的特點。21.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概括。由第④段“三月是吃青團的時節。那甜甜咸咸的草綠色小團子,亮麗得像明媚的春光,軟糯得像人們愉悅的心情”可知,青團作為春天的時令小吃,其獨特的口感和色澤能讓人們從味覺和視覺上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和味道。由第④段“青團又叫‘棉菜餅’,也叫‘清明餅’,是傳統的時令小吃,常用來作為清明祭祖的貢品”可知,青團與清明祭祖等傳統習俗緊密相連,承載著文化傳承的意義,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征。根據第⑤段“現在見到青團,總是能回憶起小時候,每近清明,外婆和媽媽便忙著做起棉菜餅”可知,青團能讓作者聯想到外婆和媽媽做棉菜餅的溫馨畫面,是作者兒時的美好回憶,所以少了青團的春天仿佛是不完整的。故答案為:①青團作為春天的時令小吃,其獨特的口感能讓人們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和味道;②青團作為傳統的一種象征,與清明祭祖等傳統習俗緊密相聯,關乎文化傳承;③青團作為一種兒時的回憶,能讓作者聯想到外婆和媽媽做棉菜餅的溫馨畫面。七、(40分)22.(2025七上·三臺期末)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史鐵生在妹妹的陪伴下看菊花,懂得了母親未了的愿望,學會了頑強面對生活的苦難。在我們生命中,總有一些人、一些事、一個瞬間……帶給我們成長的啟示。請以“那一次,我懂得了__________”為題,寫一篇記敘文。要求:①將題目中的空白處補充完整;②字數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襲,不得套作,不得透露個人信息。【答案】例文:那一次,我懂得了堅持成長的旅程中,總有一些經歷如璀璨星辰,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那一次參加學校運動會的800米比賽,讓我深刻懂得了堅持的意義。比賽那天,陽光熾熱地灑在跑道上,仿佛要將一切都點燃。我站在起跑線前,心跳如雷,緊張與期待交織。發令槍響,同學們如離弦之箭般沖了出去,我也不甘示弱,緊緊跟上大部隊。起初,我感覺腳步輕盈,呼吸也較為平穩。可沒過多久,急促的呼吸聲便在耳邊響起,腳步也變得沉重起來,每邁出一步都仿佛帶著千斤的重量。跑到一半時,體力嚴重透支,胸口像被一塊大石頭壓著,喉嚨干渴得要冒煙,眼前的跑道也變得模糊不清。望著前方遙遙領先的同學,我心中萌生出放棄的念頭:“要不就跑到這兒吧,實在跑不動了。”就在這時,我看到跑道旁為我加油助威的同學們。他們揮舞著手中的旗幟,大聲呼喊著我的名字,眼神中充滿了期待與鼓勵。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一句句響亮的加油聲,如同溫暖的春風,吹散了我心中放棄的陰霾。我想起賽前自己信誓旦旦的樣子,想起為了這場比賽付出的努力,怎能輕易言敗?于是,我深吸一口氣,調整步伐,重新振作起來。盡管每一步都伴隨著酸痛和疲憊,但我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馬上就到終點了。”我緊緊盯著前方的終點線,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堅持到底。終于,我沖過了終點線。那一刻,我癱倒在地上,大口喘著粗氣,雖然身體疲憊不堪,但心中卻充滿了成就感。我成功了,我戰勝了自己,堅持跑完了全程。那一次800米比賽,讓我懂得了堅持的力量。它讓我明白,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只要心中有堅定的信念,咬牙堅持下去,就一定能跨越重重障礙,迎來屬于自己的勝利曙光。這份對堅持的領悟,將永遠激勵著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永不放棄。【知識點】記敘文;半命題作文【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半命題作文的寫作能力。第一,審題立意。“那一次”明確了文章需講述一個具體的事件,“我懂得了”則強調通過這次經歷,自己在認知、情感、思想等方面有了新的收獲和感悟。橫線處需要填入自己懂得的內容,這是文章的核心立意所在。材料以史鐵生的經歷為例,點明成長啟示往往來自人、事、瞬間等。所以在立意時,要從自身經歷出發,挖掘那些能讓自己成長、轉變的素材,比如懂得了親情的珍貴、友情的真諦、責任的重要,或是學會了勇敢、寬容、堅持等品質。立意應積極向上,展現自己在成長路上的進步與蛻變。第二,選材構思。本題要求寫記敘文。從自己的生活中選取素材,如家庭生活中,可寫父母為自己默默付出,在一次生病時,父母徹夜照顧,讓自己懂得了感恩;校園生活里,參加班級活動,面對困難時同學們齊心協力,使自己懂得了團結的力量;社會生活中,看到志愿者無私奉獻,參與志愿活動后,懂得了幫助他人的快樂。構思上,開頭可采用回憶式開頭,引出“那一次”的經歷,如“在我的記憶深處,有一件事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成長的道路,那是一次難忘的經歷,讓我懂得了……”,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興趣。中間詳細敘述事件經過,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將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在描寫過程中,運用細節描寫,如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等,刻畫人物形象,展現自己的內心變化。比如寫參加比賽失敗,起初沮喪想放棄,看到隊友鼓勵的眼神,內心掙扎后決定重新振作,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體現思想轉變。結尾總結全文,再次強調“我懂得了……”,呼應開頭,升華主題,將這次經歷對自己的影響表達出來,如“那一次的經歷,讓我在成長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份懂得將永遠伴隨我前行”。【點評】本題考查半命題作文的寫作。首先考慮寬泛的補題,這樣雖從題目當中看不到寫作的題材、內容等,但可選的素材比較多。其次尋找自己的熟悉的材料來補題,這樣有一個好處就是有素材可寫。最后可以從立意的角度補題,也是通過題目表達文章的中心內容。半命題作文把題目補充完整后,就變成了命題作文了,就可以按照命題作文的方法來審題和立意了。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語文期末試卷(學生版).docx 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語文期末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