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2025-2026學年語文六年級上冊期中專項訓練:文言文閱讀-(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2025-2026學年語文六年級上冊期中專項訓練:文言文閱讀-(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期中專項訓練:文言文閱讀-2025-2026學年語文六年級上冊統編版
閱讀文言文《鹿亦有智》,完成下面各題。
博山①李氏者,以伐薪②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③,攜家喂養。鹿稍長,甚馴,見人則呦呦嗚。其家戶外皆山,鹿出,至暮必歸。時值秋祭④,例用鹿。官府督獵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間無所獲,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與。獵者固⑤請,李氏遲疑曰:“待吾慮之。”是夜鹿去,遂不歸。李氏深悔之。
注:①博山:古地名。②伐薪:砍柴。③仔:同“崽”。④秋祭:官府在秋季舉行的祭天地的儀式。⑤固:堅持。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字。
(1)李氏不與 (2)鹿稍長
2.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是夜鹿去,遂不歸。
3.文中鹿的“智”具體體現在哪里?請用文中原句回答。(寫兩點)
文言文閱讀。
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見一猿坐樹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②子已,哀鳴數聲,乃拔剪墮地而死。射者折矢③棄弓,誓不復射。(選自《墨客揮犀·三》)
【注釋】①弋人:射鳥的人,即下文的“射者”。②付:交給
4.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射之 折矢
5.翻譯下面的句子。
射者折矢棄弓,誓不復射。
6.用自己的話回答,射者為什么“誓不復射”?
文言文閱讀。
王華還金
王華六歲,與群兒戲水濱,見一客來濯足,以大醉,去,遺所提囊。取視之,數十金也。公度其醒必復來;恐人持去,以①投水中,坐守之。少頃,其人果號而至,公迎謂曰:“求爾金耶?”為指其處。其人喜,以一鋌②為謝,卻不受。
【注釋】①以:因為。②鋌:同”錠”,古代貨幣單位。
7.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①見一客來濯足 足:
②去,遺所提囊 去:
8.下列對文中畫線句的翻譯,最恰當的一項是
A.王華估計他酒醒后一定再回來。
B.王華估計他酒醒后必須過來。
C.王華計算他酒醒后一定再回來。
D.王華計算他酒醒后必須過來。
9.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這個故事發生在王華六歲時候,地點是水邊。
B.王華將金子投到水中,是想等人們都走后,自己再取走,但沒想到那人找回來了,只好給他。
C.其人“號”是因為擔心他的金子找不到了,其人“喜”是因為他的金子失而復得。
D.王華拒絕“一鋌”的報酬更加體現了其拾金不昧的可貴品格。
10.從文中看,“其人喜”的原因是 。
11.這則故事中,王華具有 和 的品質。
文言文閱讀
桃園結義
①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后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于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后可圖大事?!?br/>②玄德、云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br/>③次日,于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12.根據意思寫文中詞語。
共同合作,互相幫助。( )
背叛道理,忘記別人的恩情。( )
13.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玄德、云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br/>(2)上報國家,下安黎底。
14.文章主要寫的是( )、( )和( )(人物)在桃園結義的故事。這篇文章選自名著《 》,
作者是 。
古文閱讀。
魯人好釣
魯人有好釣者,以桂為餌,鍛黃金之鉤,錯①以銀碧②,垂翡翠之綸③,其持竿處位④即是⑤,然其得魚不幾矣。故曰:“釣之務⑥不在芳飾⑦,事之急不在辯言⑧?!?br/>——選自《太平御覽》
注釋:①錯:鑲嵌。②銀碧:銀絲和寶石③綸:釣魚線。④處位:所處的位置⑤即是:都是正確的。⑥務:關鍵。⑦芳飾:漂亮的裝飾。⑧辯言:巧妙的言語。
15.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
(1)魯人有好釣者
(2)以桂為餌
(3)故曰
1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其持竿處位即是,然其得魚不幾矣。
(2)釣之務不在芳飾,事之急不在辯言。
17.讀了這則寓言,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
閱讀《伯牙鼓琴》,完成下面小題。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鄙龠x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辨R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8.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志:
(2)湯湯:
19.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20.“鍾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你贊同他的做法嗎?說說理由。
閱讀小古文,完成練習。
園中有榆,其上有蟬。蟬方奮翼悲鳴①,欲飲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頸,欲攫【jué】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后,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黃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挾彈丸②在榆下,迎而欲彈之。童子方欲彈黃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③也。
——選自《劉向·說苑》
【注釋】①悲鳴:動聽地鳴叫。②彈丸:彈弓鐵丸。③掘株:樹樁。
21.這段文字選自故事《螳螂捕蟬》,后來這個寓言故事演變成了一成語,這成語是 。
22.下面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蟬方奮翼悲鳴,欲飲清露。 奮:鼓動、振動。
B.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舉:伸長、抬起。
C.童子方欲彈黃雀。 欲:欲望。
D.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掘株:樹樁。
23.對于本文的理解,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在本文中,蟬在鳴叫,卻不知道自己大難臨頭。
B.在本文中,螳螂的誘惑是蟬,但是它的禍患黃雀卻緊隨其后。
C.在本文中,黃雀的誘惑是螳螂,殊不知他的禍患童子虎視眈眈。
D.在本文中,童子的誘惑是黃雀,正是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樹樁,遲遲沒有下手。
24.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哪些啟示,請簡要說說?
古人談讀書
蓋士人①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②。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③;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者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注釋]①士人:讀書人。②恒:恒心。③下流:下等,劣等。
25.解釋句子中帶點字的意思。
不敢以一得自足 足: 皆無識者也 皆:
26.文中的“此三者缺一不可?!钡摹按巳摺敝? 、 、 。
27.文中“井蛙之窺天”,讓你想到的成語是: 。
28.關于讀書,顏真卿嘆:“黑發不知勤學早, ?!?br/>29.聯系自己的讀書體會,說說文中的哪些方法對你有啟發。
30.由“有恒者則斷無不成之事”你想到了哪句名言或警句。
《期中專項訓練:文言文閱讀-2025-2026學年語文六年級上冊統編版》參考答案
1. 贊同 稍微、漸漸 2.當天晚上鹿走了,就沒有回來。 3.①鹿稍長,甚馴,見人則呦呦嗚。②鹿出,至暮必歸。
【導語】這篇《鹿亦有智》以簡潔的筆法勾勒出人與自然的關系。李氏收養小鹿的溫情與官府狩獵的嚴苛形成鮮明對比,鹿的“至暮必歸”顯其靈性,而“是夜鹿去”的決絕更凸顯其生存智慧。文中“深悔”二字含蓄點出人類對自然生靈的愧疚,暗含道家“無為”思想。敘事層層遞進,結尾戛然而止,余韻悠長。全篇通過鹿的自主選擇,巧妙詮釋了“智”不在狡黠而在順應天性的深刻哲理。
1.本題考查字詞解釋。
(1)“李氏不與”意思:官府督獵者向李氏索要鹿,李氏不答應?!芭c”意思是贊同。
(2)“鹿稍長”意思:鹿漸漸長大,很溫順。“稍”意思是漸漸、稍微。
2.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譯能力。
“是夜鹿去,遂不歸”中“是夜”指“這天夜里、當天晚上”,“去”為“離開”之意,“遂”是“于是、就”。整個句子的意思是:當天晚上鹿走了,就沒有回來。
3.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
首先明確“智”是指鹿表現出的聰明、有靈性的行為。從文中找相關語句:
“鹿稍長,甚馴,見人則呦呦鳴”:鹿長大后很溫順,見到人會鳴叫,體現出它對人類的親近和有一定的互動靈性,可看出“智”。
“鹿出,至暮必歸”:鹿白天出去,到傍晚必定回來,有規律的活動體現它能知曉時間、有歸家的意識,展現“智”。
【點睛】參考譯文:
博山有個姓李的人,以砍柴為生。一天,他在山坳里發現一只小鹿,便帶回家喂養。小鹿漸漸長大,非常溫順,見到人就發出“呦呦”的叫聲。李家屋外都是山,鹿白天出去,傍晚必定回來。當時正值秋季祭祀,官府按慣例要用鹿。官府催促獵戶盡快上交,但獵戶十多天都沒捕到鹿,于是向李家索要,李氏不肯給。獵戶堅持請求,李氏猶豫地說:“讓我考慮一下?!碑斕焱砩?,鹿離開了,再也沒有回來。李氏對此深感后悔。
4. 代詞,指“猿”。 弓箭 5.射鳥的人折斷箭,丟棄弓,發誓不再射箭。 6.因為射鳥的人被猿母中箭后把子女托付給雄猿的場景所震撼,覺得殺死他們實在殘忍,所以不再破壞動物的生活。
【導語】這篇文言文通過一個悲劇性的小故事,描繪了母猿在中箭后,將幼子托付給雄猿,悲鳴后死去的情景。它揭示了動物間親情的偉大以及人在面對生命時的良知覺醒。射者看到了猿母的犧牲,不禁心生憐憫,折矢棄弓,發誓不再狩獵。這不僅表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悔悟的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對人類道德和責任的思考。文章雖短但情感濃烈,引人深思。
4.本題考查文言文字詞解釋。
“射之”的意思是射向它。之:代詞,指“猿”。
“折矢”的意思是把箭折斷。矢:弓箭。
5.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
翻譯的時候要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可以先把句中的重點字詞翻譯出來,再按照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句通順。
“射者折矢棄弓,誓不復射?!边@個句子中的“者”指“……的人”,“折”是折斷之意,“棄”翻譯為丟棄,“誓”解釋為發誓,整句話翻譯為射鳥的人折斷箭,丟棄弓,發誓不再射箭。
6.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本題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概括。
射者“誓不復射”是因為“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鳴數聲,乃拔剪墮地而死。”即射鳥的人被猿母中箭后把子女托付給雄猿的場景所震撼,覺得殺死他們實在殘忍,所以不再破壞動物的生活。
【點睛】參考譯文:
有個叫悟空的和尚在離江邊不遠的地方,看見一只母猴坐在樹上,射鳥的人等待它不注意的時候用箭射向它,正巧射中母猴腹部。母猴呼喚雄猴近前,將孩子托付給它后,悲戚地鳴叫了幾聲后,才拔掉身上的箭,掉到地上死了。射鳥的人把箭折斷,把弓丟棄,發誓不再射箭。
7. 腳 離開 8.A 9.B 10.他的金子失而復得 11. 拾金不昧 聰明機智
【導語】這則文言文故事簡潔地展現了幼年的王華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質。他在偶然發現客人遺失的金囊后,選擇守護而非占有,表現出非凡的誠實與責任感。文章通過王華拒絕接受賞金,更加突顯其無私品德。故事通過對王華行為的細膩描寫,揭示了“品行端正,自幼養成”的道德理念,教化讀者珍視誠實和正直的價值。
7.本題考查詞語解釋。
(1)結合文中“與群兒戲水濱”可知,他們是在水邊。
見:見到,看見;客:客人;濯:洗?!耙娨豢蛠礤恪钡囊馑际牵阂姷揭粋€客人來洗腳。故“足”的意思是:腳。
(2)遺:留下,落下;囊:包裹,包袱。“去,遺所提囊”的意思是:離開時留下了他攜帶的包裹。故“去”的意思是:離開。
8.本題考查句子翻譯。
度:估計,猜測;其:指洗腳的那位客人;復:再,還會;來:回來。
“公度其醒必復來”的意思是:王華估計他酒醒后必定再來。
故選A。
9.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頃,其人果號而至”的意思是:王華估計他酒醒后必定再來,擔心別人拿了金子離開,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兒等他來。不一會兒,那個人果然哭著來了。由此可知,王華將金子投到水中,坐在那兒等這位客人回來,從來沒有想過取走金子。
故選B。
10.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
“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頃,其人果號而至,公迎謂曰:‘求爾金耶?’為指其處。其人喜”的意思:擔心別人拿了金子離開,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兒等他來。不一會兒,那個人果然哭著來了,王華迎上去對他說:“找你的金子了嗎?”為他指明了地點。那個人很高興。由此可知,“其人喜”的原因是他的金子丟失后又找到了。
11.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這篇文言文主要講述了王華在六歲時與朋友們在水邊玩耍,看到一位客人因大醉而遺落了裝有數十金的袋子。王華考慮到客人酒醒后一定會回來尋找金子,為了防止他人撿走,便把金袋投入水中并坐著守候。那位客人果然回來了并表示焦急。綜上可知,王華撿到客人遺落的金子,為了防止他人撿走,便把金袋投入水中并坐著守候,等待客人回來歸還,這體現了他聰明機智、拾金不昧、樂于助人等品質。
【點睛】王華六歲的時候,和一群小孩在水邊嬉戲,見到一個客人來洗腳,因為大醉的緣故,離開時留下了他攜帶的包裹。王華拿來看了看,有數十黃金。王華估計他酒醒后必定再來,擔心別人拿了金子離開,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兒等他來。不一會兒,那個人果然哭著來了,王華迎上去對他說:“找你的金子嗎?”為他指明了地點。那個人很高興,用一錠銀子作為酬勞,王華卻不接受。
12. 同心協力 背義忘恩 13. 劉備、關羽一起答道:“這樣很好?!? 對上要報效國家,對下要安撫黎民百姓。 14. 劉備 關羽 張飛 三國演義 羅貫中
【導語】這篇文章通過生動的語言描寫了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義的過程,展現了他們為了共同的理想和事業而結為兄弟,體現了古人對忠義和友誼的重視。文章通過設定在桃園祭天這一有儀式感的場景中,刻畫出三位英雄對「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責任感和豪情壯志。而莊重的誓詞則突出了他們的堅定信念。整篇文章簡潔明了,給人以正氣凜然的感受。
12.本題考查文言文字詞解釋。
第③段“則同心協力,就困扶?!币馑际且欢ü餐献?,兄弟一心,救助貧困扶助危難。同心協力:共同合作,互相幫助。
第③段“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意思是皇天后土,明明白白地鑒明我們的心意,(如果)背棄兄弟的情義和恩情,老天和人們都可以將我們殺掉!背義忘恩:背叛道理,忘記別人的恩情。
13.本題考查句子翻譯。
(1)劉備字玄德;關羽字云長;齊聲:一起說;曰:說;甚好:很好。整個句子意思是劉備、關羽一起答道:“這樣很好?!?br/>(2)報:報效。黎底:黎民百姓。整個句子的意思是對上要報效國家,對下要安撫黎民百姓。
14.本題考查名著的積累。
這篇文章寫的是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的故事,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作者是羅貫中。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難同當,有福同享,關羽與張飛拜劉備為大哥,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點睛】參考譯文:
①劉備于是把自己的志向告訴關羽,關羽很是高興,(于是)兩人一起到張飛的莊子上,一起商量實現大志的事情,張飛說:“我的莊子后面有一個桃園,桃花正開得燦爛,明天我們就到桃園中祭告天地,三人結拜為兄弟,齊心協力、同心同德,然后可以圖謀大事。”
②劉備、關羽一起答道:“這樣很好?!?br/> ③第二天,在桃園中,(三人)準備了黑牛白馬作為祭把用品等事項,三人焚香再三交拜并且起誓:“我劉備、關羽、張飛,雖然姓氏不同,拜為兄弟之后,一定同心協力,救助貧困扶助危難,對上要報效國家,對下要安撫黎民百姓,(我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侍旌笸?,明明白白地鑒明我們的心意,(如果)背棄兄弟的情義和恩情,老天和人們都可以將我們殺掉!(就是說背叛承諾就會遭到人和神的懲罰)”起誓完畢,拜劉備為大哥,關羽為二哥,張飛為三弟。
15. 喜好、喜歡 ……的人 作為 所以 16. 他釣魚時選擇的位置和擺出的姿勢都是正確的,但是釣到的角卻寥寥無幾。 釣魚重要的不是漂亮的裝飾,事情是否急迫不在于說辭。 17.做事情要講究實效,片面追求形式只能取得相反的效果
【導語】《魯人好釣》通過一個簡短的寓言,揭示了實用與表面功夫之間的對比。文章生動地描述了魯人盡管用珍貴的材料裝飾漁具,但由于陷入了形式上的追求,實際的結果卻不盡人意。它警示人們在行事時應專注于實質而非表面,強調內容和方法的正確性往往比外在裝飾更為重要,是關于實用主義的經典論述。
15.本題考查字詞解釋。
(1)“魯人有好釣者”意思是“魯國有個喜歡釣魚的人”,所以“好”解釋為“喜歡、喜好”,“者”的意思是“……的人”。
(2)“以桂為餌”可翻譯為 “用桂皮當作魚餌”,故“為”在這個句子中是“當作、作為”的意思。
(3)結合句子“故曰:‘釣之務不在芳飾,事之急不在辯言?!?,這里是在前面講述魯人釣魚的事例后得出結論,“故”表示根據前面的內容進行總結、推斷,在此處是“所以”的意思。
16.本題考查句子翻譯。
(1)“其”是代詞,在這里指代那個喜好釣魚的魯國人;“持竿”指拿著魚竿;“處位”意思是所處的位置;“即是”解釋為都是正確的;“然”表示轉折,可譯為“然而”“但是”;“得魚”就是釣到魚的意思;“不幾”表示不多。
按照字詞的意思,先逐詞進行理解,然后將字詞意思連貫起來。
整句話可以翻譯為“他拿著魚竿(釣魚時)所處的位置都是正確的,然而他釣到的魚卻沒有多少?!?br/>(2)“釣之務”中“之”可理解為結構助詞“的”,“務”指關鍵所在,所以“釣之務”就是“釣魚的關鍵”;“芳飾”指漂亮的裝飾;“事之急”里“之”同樣是結構助詞“的”“急”意為緊要、關鍵之處,“事之急”就是“事情的關鍵之處”;“辯言”指巧妙的言語。
結合字詞解釋,把意思整合起來,這句話可譯為“釣魚的關鍵不在于漂亮的裝飾,做事情的關鍵之處不在于巧妙的言語?!?br/>17.本題考查文章的啟示。
先理解故事內容,魯人釣魚準備了精美的釣具卻收獲甚少,然后思考其背后的原因,進而推導出普遍的道理,從釣魚之事聯系到其他事情,總結出具有普遍性的啟示。
示例:做事情不能只注重外在形式或表面功夫,而應抓住事情的關鍵和本質。
【點睛】參考譯文:魯國有個喜歡釣魚的人,他用肉桂當作魚餌,用黃金鍛造魚鉤,魚鉤上鑲嵌著銀絲和寶石,用翡翠鳥的羽毛做成釣魚線,他拿魚竿的姿勢和釣魚時所站的位置等都是正確的,然而釣到的魚卻寥寥無幾。所以說:“釣魚的關鍵不在于華麗的裝飾,做事情的關鍵不在于動聽巧妙的言語?!?br/>18. 心志、情志 水流大而急的樣子 19. 彈得好呀,像大山一樣高峻。 (伯牙)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20.贊同。因為這是他與鍾子期之間友誼的體現,知音難得,讓人十分感動。
【導語】《伯牙鼓琴》通過伯牙與鍾子期之間的友誼,展現出知音難覓的古典主題。琴聲寄托心志,鍾子期能準確理解伯牙的琴意,是真正的知音。鍾子期去世后,伯牙因失去知音而摔琴不彈,以此表達對友誼的珍視和對人生無常的感嘆。文章揭示出高尚友情的彌足珍貴以及對知音情誼的永恒向往。
18.本題考查字詞解釋。
解答此題時要遵循“字不離句”的原則進行分析。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意思是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大山。志:心志、情志。
(2)“湯湯乎若流水”意思是琴聲宛若奔騰不息的江河 。湯湯:水勢浩大、水流很急的樣子。
19.本題考查句子翻譯。
在翻譯文言文句子時,要先逐字翻譯,注意補充上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最后按照現代文的語言習慣調整語序。
(1)善哉:贊美之詞,有夸獎的意思。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語氣詞,表示感嘆。巍?。撼绺邆ゴ蟆⒏叽髩延^的樣子 。若:好像。太山:高峻的大山。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彈得太好了!像大山一樣高峻!
(2)足:值得。復:再,又。
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伯牙)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20.本題考查觀點的表述。
作答本題,首先要表述觀點(贊同或不贊同),然后闡述理由。如果贊同,可以從他與鍾子期之間的友情的角度組織語言;如果不贊同,可以從人生還有許多可能、化悲痛為力量等角度組織語言。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示例:不贊同。雖說知音難求,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知音也終有離開的時候,我們只有化悲痛為力量,更好的活下去,才不辜負知音。而且,伯牙也可以通過撫琴寄憂思,無需絕弦。
【點睛】參考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聽他彈琴。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巍峨的高山,鍾子期聽了贊嘆道:“太好了!就像大山一樣高峻!”過了一會兒,伯牙彈琴時心里又想到流水,鍾子期又贊嘆道:“好啊,這琴聲宛若奔騰不息的流水!”鍾子期去世后,伯牙摔破了琴,挑斷了琴弦,終身不再彈琴,因為他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值得他彈琴的人了。
21.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22.C 23.D 24.①告訴我們在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要深思熟慮,考慮后果,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后患。②比喻目光短淺,沒有遠見。③看待事情要全面。不要只顧眼前。
【導語】這篇小古文通過層層遞進的情節結構,娓娓道來自然界中動物間的捕食關系,呈現出一種循環的捕獵與被捕獵的關系鏈條。通過蟬、螳螂、黃雀與童子之間的故事,揭示了一個重要的啟示:在追求目標時,往往會忽略潛在的危險,體現出“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寓意。這不僅是對自然界生存法則的生動描繪,也是一種對人生處境的隱喻,提醒人們在專注于一事時,需警惕周圍潛在的威脅。
21.本題考查成語的理解。
“螳螂捕蟬,黃雀隨后”,俗語,意思是螳螂一意捕蟬,不防身后的黃雀又來捕它。比喻人往往只圖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的禍患。
這篇文章描寫了一環扣一環的情景:蟬想喝露水,不知螳螂在后,螳螂想捕蟬,不知黃雀在后,而黃雀想吃螳螂,不知童子在后,童子欲射黃雀,又遇到了潛在的危險。這種循環的關系正是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出處,寓意人在專注眼前利益時,往往忽略潛伏在身后的更大危險。
22.本題考查字詞解釋。
C.“童子方欲彈黃雀?!币馑际切『⒆诱耄ɡ_彈弓)去彈黃雀。欲:想要。
故選C。
23.本題考查短文內容的理解。
D.本文的情境是一連串的捕食關系:蟬被螳螂盯上,螳螂被黃雀盯上,黃雀又被童子盯上。然而,文中最后處提及童子“方欲彈黃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說明童子并不知道危險,而不是因為清楚這些障礙而遲遲沒有下手。因此,此項的說法是錯誤的。
故選D。
24.本題考查文章主旨。
這個故事用連環相食的情節揭示了“每個人的背后都可能有更大的威脅”這一哲理。蟬、螳螂、黃雀、童子分別代表不同層次的欲望與危機,而彼此都未曾意識到自身所處的險境。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①為人處世,應該有長遠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顧眼前的利益;②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別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計。
【點睛】參考譯文:
園子中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只蟬。蟬正在振動翅膀發出動聽的鳴叫,想要喝到清涼的露水,卻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彎著脖子,準備攫取并吃掉它。螳螂正準備吃掉蟬,卻不知道有一只黃雀在它后面,伸長脖子,準備啄食它。黃雀正想吃掉螳螂,卻不知道一個孩子帶著彈丸藏在榆樹下,準備用彈弓打它。孩子正準備彈射黃雀,卻不知道前面有一個深坑,后面有樹樁。
25. 自滿 都 26. 有志 有識 有恒 27.坐井觀天 28.白首方悔讀書遲 29.“讀書要有識”讓我知道了人應該謙虛、好學,不能以自己取得的一點小成就而沾沾自喜,要明白“學無止境”的道理;“讀書要有恒”讓我知道了讀書還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廢。 30.有志者事竟成
【導語】這篇文章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指出讀書需有志向、見識和恒心三者缺一不可,揭示了成功的關鍵所在。通過形象生動的比喻如“河伯之觀海”和“井蛙之窺天”,生動地批判了狹隘見識,啟發讀者在學習中要有遠大志向,廣闊視野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富有哲理且發人深省。
25.本題考查字義的辨析。
結合參考譯文可知,“不敢以一得自足”的意思: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滿自足。足:自滿;
結合參考譯文可知,“皆無識者也”的意思:這都是沒有見識的人。皆:都。
26.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內容,思考題目中的重點信息,抓住要點,再利用關鍵信息進行分析。結合譯文,聯系上下文,從句子“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可知,“此三者缺一不可”中“此三者”是指:有志、有識、有恒。
27.本題考查成語的掌握。
“井蛙之窺天”意思是:這句話說的就是青蛙在井底看天空,比喻見識短淺。與“井底之蛙”或“坐井觀天”意思相同。
28.本題考查名言的默寫。
書寫時要注意“首”“悔”的正確寫法。
29.本題考查內容的理解與語言的表達。
結合短文內容來談對自己有啟發的讀書方法,答案不唯一。
如:“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讓我明白讀書要有遠大志向,不能得過且過。
30.本題考查名言的積累。
“有恒者則斷無不成之事”的意思:有恒心的人就肯定沒有不成功的事 。會想到有關有恒心方面的名言,如: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點睛】參考譯文:
讀書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則自己不甘心居于下等;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滿自足,像河伯觀海,井底之蛙觀天,這都是沒有見識的人;有恒心則沒有成不了的事情。這三者缺一不可。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徽省| 寿光市| 蒙山县| 绍兴市| 五莲县| 仪征市| 南木林县| 衢州市| 利川市| 沂南县| 广丰县| 白山市| 库车县| 兰考县| 淅川县| 屏边| 大关县| 邳州市| 凌云县| 达日县| 霍林郭勒市| 荆州市| 呼图壁县| 许昌市| 深圳市| 彭山县| 黄大仙区| 辽中县| 旌德县| 乌兰察布市| 上思县| 禹州市| 巴彦淖尔市| 苍南县| 哈巴河县| 凭祥市| 阿勒泰市| 隆回县| 左贡县| 离岛区| 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