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在孟弗之和李連討論蔣文長時,澹臺瑋正在蕭子蔚的房間里。瑋是三年級,但學分已夠四年級。學生處告訴他,他可以作為四年級的學生服役,也可以作為三年級的學生留下讀書。他帶著一個想法,來見蕭先生。師生兩人對坐在小木桌旁,瑋說:“蕭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說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瑋道:“也是商量。”他停頓了一下,說,“我只覺得戰場和敵人越來越近,科學變得遠了,要安心念書似乎很難。”“如果你是在征調之列,我絕沒有阻攔的道理,可是你并不在征調之列。生物化學是新學科,需要人開拓,要知道得到一個好學生是多么不容易。我相信你會完成我來不及完成的工作。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臘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瑋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著窗外。去軍隊服役,瑋并不是突然想到的。這些年不斷有人離開學校,去戰地服務,或去延安。他越來越覺得救亡的職責是在所有的中國人身上,他也要分擔。遠征軍出師不利,怒江西岸騰沖、龍陵一帶淪陷已近兩年。把敵人趕出國境,這是離他最近的責任,他怎能不去!他不止一次想到高黎貢山和怒江,還想到高山樹項上和江水翻騰的波浪上閃動著的月光。他已經是個大人了,他應該在這次戰爭中投進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是血和肉。過了一會兒,瑋轉身向著子蔚。“戰爭不會很長了,我會回來的。”“那是當然。”子蔚說。師生走到室中,瑋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著他的手鄭重地說:“我尊重你的決定。”瑋再鞠一躬,走出房間,回頭說:“蕭先生,我去了。”【注】《西征記》:宗璞的多卷本長篇小說《野葫蘆引》的第三卷,寫的是明侖大學學生投筆從我、參加遠征軍、與日本侵略者作戰的故享。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關于滇西戰場的路人對話,看似隨意,實則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情節元素,“原始森林”“毒蛇猛獸”等細節,強化了作戰環境的惡劣與兇險。B.“一股怒氣在胸中漲開”“自覺腳步沉重”等,運用細節描寫刻畫出孟弗之面對學生質疑時隱忍克制的修養和無法釋然的精神負擔。C.“李漣有些不好意思,含糊地說了些什么”,表現了他既知曉學校形勢,又難以完全割舍師生情誼,在全民抗戰背景下顯得有些優柔寡斷。D.“生物化學是新學科,需要人開拓”“我尊重你的決定”,通過語言描寫來表現蕭子蔚老師“教育救國”與“投筆從戎”兩種思想的矛盾糾結。7.關于文中畫橫線段落的內容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通過記述征調大會的具體內容,增強文本的歷史真實感,并與下文“遠征軍出師不利,怒江西岸騰沖、龍陵一帶淪陷已近兩年”形成呼應。B.該段絕非簡單的情節補充,而是作者將歷史記憶文學化的重要手法,既還原了西南聯大從軍運動的集體記憶,又體現了“史筆詩心”的創作理念。C.該段通過“共赴國難已形成一種氣氛”等表述,表現了廣大師生同仇敵愾的熱情,與下文澹臺瑋“我要做的事”的個人覺醒緊密相連。D.該段表面寫集體動員,實則暗含個體與集體的激烈沖突,為后面蔣文長的逃避行為埋下了伏筆,使情節發展更具戲劇性。【遂名心遵·26屆高三開學調研檢測·語文第5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