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9月高二聯考語文參考答案2025一2026學年度上學期高二年級9月份聯合考試·語文1.A2.C3.A4.①以羊易牛②持之以恒(的努力)③王之蔽甚矣齊威王受到了蒙蔽④整體性思維(傳統)/系統性的關聯(每空1分,共4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5.①以“類同理同”為思維基礎,從自然屬性提煉相似性映射至人類社會。②遵循“物理屬性一倫理映射一價值實踐”的邏輯機制。③根植于“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維,構建自然與人類行為的關聯。④具有“經世致用”特質,服務于“求善求治”的社會實踐。⑤通過“引征諭證”實現轉化,依賴聯想與隱喻,非嚴格實證推理。⑥評估標準注重價值有效性與情境說服力。(每點2分,答出任意三點、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的情給分)6.D7.B8.①作者所說的“風雅”是指一種獨特的內心感受和體驗,音樂體驗環境的私密化,審美的私人化,是種純粹的自我表達和享受。②王維在《竹里館》中描繪了一種獨與明月、竹林相伴的彈琴、長嘯的悠然場景,表現出自得其樂的情趣,不關心是否有人知曉或欣賞。(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9.①結構上:鋪墊與引入。以小提琴為引子,從個人熟悉的琴聲記憶切入,自然過渡到對古琴的描寫,結構流暢。②內容上:對比與映襯。將小提琴現代活潑的特質與古琴蒼古深邃的氣質對比,映襯出古琴的文化獨特性:同時小提琴與特定場景的融合,也為后文闡述古琴“真正的風雅是私人化的”的觀點做了鋪墊。③情感上:感悟與認同。小提琴承載的溫暖童年記憶為“我”對古琴的欣賞、惋惜之情奠基,使情感從個人眷戀自然延伸到對古琴文化價值的認同,更具感染力。(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10.D E G11.D12.A語文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第1頁共8頁9月高二聯考語文13.(1)祁奚請求退休,晉侯詢問他的繼承者。他推薦了解狐,解狐是他的仇人。(“請老”“嗣”“稱”各1分,句意1分)(2)用人只看他能不能勝任職務,怎么能因為是新人或是故人就態度不一樣呢?才能如果不能勝任職務,又怎么能因為是故人就優先任用呢?(“但”“堪”“新故”各1分,句意1分)14.①用人唯賢,不徇私情、不避嫌怨。②執法嚴明,不徇私枉法。③治國以天下為公,不徇舊情。(每點2分,答出三點得5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的情給分)15.B16.相同點:均通過“十年別”的時空跨度,抒發久別重逢的感慨,以及歲月流逝、人生漂泊的悵然情緒。(2分)不同點:權詩側重展現“逢又別”的剎那情境,以“馬首向何處”的設問和夕陽千萬峰的景象,突出離別時的茫然無措與前路未知的悵惘。(2分)韋詩則融入個人身世(如“身事如萍”“白首”)與時代背景(“亂來”),既寫漂泊之苦與衰老之悲,更通過“唯覺酒多情”“應見泰階平”表達對亂世的無奈及對太平世道的期盼,情感兼具個人愁緒與社會關懷。(2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17.(1)鳴琴垂拱不言而化(2)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戰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3)示例一:夕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示例二: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示例三: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示例四:岳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闌(每句1分)18.①人聲鼎沸/歡聲雷動②小心翼翼③不知就里不明就里/不甚了了不知所以/茫然不解(每空1分,共3分。其他成語如果符合語境,也可酌情給分)19.C20.“熒火蟲”改為“螢火蟲”:“帶虎頭帽”改為“戴虎頭帽”;“一副”改為“一幅”;“龍舟競度”改為“龍舟競渡”。(每改對一處得1分,改對任意三處即可)21.均以“筆下的粽子”為核心連接要素,句式統一,結構整齊,增強語勢,讀來朗朗上口。(2分)條理清晰地串聯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的端午記憶,展現習俗的多樣性。(3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22.A句改為:端午是夏天里的盛大節日。(在)沈從文的《邊城》里,端午有若和過年一樣的排場。或:端午是夏天里的盛大節日。沈從文《邊城》里的端午,有若和過年一樣的排場。B句改為:在南方,五月初五已進入盛復時節,復天多蚊蟲,許多端午習俗與驅蟲辟邪有關。(改對一處2分,改對兩處4分)語文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第2頁共8頁2025一2026學年度上學期高二年級9月份聯合芳試語文全卷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已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的指定位置。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3.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一、閱讀(72分)(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①水,既是生命之源,亦是文明之基。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水”這一意象始終居于核心地位,其內涵早已超越自然物質范疇,演化為承載倫理、政治與哲學意涵的價值符號。從《詩經·大雅·綿》“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的文明起源想象,到《老子》“上善若水”的至德推類;從《管子·水地》視水為“萬物之本原”的宇宙論,到《孟子》以水“就下”之性推類“民歸仁政”的政治合法性。在先哲的認知中,“水”意象既是自然之真的具象,又是價值之善的化身。他們不僅關注水的流動、潤澤、清濁等物理特征,更從水的功能中提煉出生存智慧,以“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推類方式,將水的物理特征與人的道德、政治實踐相聯結。②為何水能成為中國邏輯實踐中“推類”思雛的典型載體?關鍵在于“類同理同”的思維模式,即從水的屬性、狀態、功能提煉出類屬性或類事理的相似性,進而將其映射為治國理念、處世哲學與社會理想,形成物理屬性一倫理映射一價值實踐的邏輯機制。③物理屬性的分類與觀察。先秦文獻中對水的認知細致入微,其物理屬性可歸納為兩大維度。其一,屬性雛度。例如,有始有終,《荀子·君道》“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水源清澈則下游清澈,被賦予君為“民之源”、君王需修德以正本清源的象征意義;流向趨下,《孟子·離婁上》“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水“就下”的天然傾向成為“民歸仁政”的推類基礎;無形隨勢,《莊子·列御寇》“水流乎無形”,水隨器成形、因勢而變,后被引申為靈活應變的處世智慧。其二,功能雛度。例如,潤澤萬物,《老子》“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以水滋養生命卻“不爭”喻指無私利他的道德境界;承載覆舟,《荀子·王制》“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水的載舟之力與覆舟之險成為“民本思想”的具象表達;平準如鏡,《莊子·天道》“平中準,大匠取法焉”,靜止之水的平面特性被抽象為公正無私的價值標準。這些屬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過“類同理同”的思維機制,被系統性地關聯至人類社會的倫理與政治領域。④倫理映射與價值實踐的運作機制。推類思雛通過引征諭證①實現從物理到倫理的轉化,其核心在于基于“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雛,構建自然現象與人類行為的類事理關聯。如《老子》第高二語文第1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二語文 高二9月聯考語文試題參考答案.pdf 高二語文 高二語文.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