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語文試題答案1.D 【解析】A.“欣賞中國建筑之美,不應欣賞單體建筑”曲解文意,材料一第2段說的是“欣賞中國建筑,不僅要欣賞某座建筑單體的造型……而且要以更宏大的目光,著眼于欣賞建筑群的整體處理”,是“不僅要”,即需要,不是“不應”。B.“西方建筑本身是獨立自足的,不會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現”說法絕對,根據材料一第3段中的“像紫禁城這樣巨大、復雜而表現出極高水平的建筑群體構圖,在別的國家是極為少見的”,可推知西方建筑并不是沒有建筑群的形式,只是比較少。C.“相對于單體建筑的內部空間,中國建筑更加關注單體建筑的外部空間”無中生有,材料主要論述了建筑的外部空間,但并沒有說與內部空間相比,外部空間更重要。2.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材料一認為建筑的外部空間是開放的”錯誤,根據材料一第1段中的“如果有包圍整個建筑群的圍墻,一般就指圍墻以內的范圍。如果沒有圍墻,那就指從視覺而言建筑群的影響范圍”,可知材料一認為建筑的外部空間可以是封閉的,也可以是開放的。3.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根據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灰空間”之美源于室外空間通過空廊、半空廊、檐廊、亭子和門窗滲透到其他內外空間。關鍵詞:滲透性空間。A項和D項描繪的是窗外之景進入室內,室外空間通過窗戶向內空間滲透。C項說的是外面的草色映入簾中,室外空間通過簾子向內空間滲透。B項只是寫院門深鎖,院子中長滿綠苔,游廊幽曲,小閣縈回,詩人獨自寂寞地徘徊,描繪的對象始終在院內(室外),沒有體現室外空間向其他內外空間的滲透。4.①材料一強調建筑與其外部空間是一體的,中國的建筑和外部空間共同構成一幅“畫”。②材料二強調建筑主體是外部空間的中心,中國建筑往往以主體建筑為中心,向外擴展形成外部空間。(每點2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5.①歸有光在項脊軒前開窗并建起圍墻,讓日光通過墻壁反射進屋內,這一改造使得項脊軒的室內空間和外部空間產生交融,獲得建筑美感。②歸有光在庭院中種植蘭花、桂樹和竹木,使舊時的欄桿煥發光彩,這一改造使得自然景觀和建筑空間這兩個元素相互映襯、對比烘托,獲得建筑美感。③歸有光建墻、種植之舉,使項脊軒的系列景觀呈現出線面結合的特點,獲得建筑美感。(每點2分,共6分)6.D 【解析】“也暗含著革命失敗的悲觀情緒”分析錯誤。小說結尾寫道“天不知什么時候才會亮”,既有對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強烈控訴,也暗含著對革命勝利的期盼。7.C 【解析】“并用‘實在’二字巧妙地掩飾了對死亡的恐懼”說法錯誤。此時的詩人并不懼怕死亡,用“實在”一詞是向同志表明自己并不怕死的決心。8.①在聽到自己被判死刑后,詩人感到憤怒,對反動派的殘忍感到憤怒。②想起一雙可愛的眼睛,看到親切的面孔時,心里充滿溫暖。③看見監斬官那兇橫的臉又感到憤恨。④受到同志的鼓勵后,內心的革命信念更加堅定。(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共4分)9.①本文是一篇小說,對烈士的形象描寫更加詳細,運用了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細節描寫,如“一個小身個的年輕的,漂亮而又帶點憔悴的男人”“這年輕人記起了這個,一團可以燒死自己的火焰在他心上燃燒起來。……他沒有像另外一批同志們保持鎮靜,而因一陣劇烈的忿怒和心痛以致失去了知覺”“不,我實在有點興奮。”等,將烈士在臨刑前的形象非常生動地表現了出來。②《為了忘卻的紀念》是一篇雜文,運用對比襯托、側面描寫、典型事例刻畫烈士形象,如將柔石的“迂”與“硬氣”相對比,突出他性格的多面性;寫“我”與烈士們的交往,以及“我”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出烈士們的形象;敘述白莽多次與魯迅通信、送書等事例,表現出白莽的直率、熱情。這些典型事例使烈士形象更加豐滿、真實。(每點3分,意思對即可。共6分)10.BEF 句意:然而那些所謂想要做君子的人,我大多只見到他起初的想法,如果探求他們最終所做的,能夠不隨波逐流附和世俗來與那些小人有所分別嗎 11.D 【解析】A.正確。句意:平時清閑。/(你們)平日說。B.正確。連詞,表順承/連詞,表并列。句意:他被召回京師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時。/螃蟹有六條腿,還有兩只鉗子。C.正確。句意:他沒有辦法把這事告訴他的老母親。/(現在)就可以稟告婆婆。D.錯誤。達到極點/疲困。句意:窮困的處境未達到極點。/因此疲倦困苦。12.C 【解析】“柳宗元呈上奏章請求朝廷”錯誤。由原文“將拜疏”可知,還沒呈上奏章。13.(1)觀察使推廣這個辦法到其他州縣,等到一年,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將近一千人。(采分點:“下”,推廣;“比”,等到;“且”,將近。每個采分點1分,句意1分)(2)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沒有)強健的筋骨,卻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因為它用心專一啊。 (采分點:“強”,強健;“一”,專一;定語后置句。每個采分點1分,句意1分)14.①刻苦為學,被貶永州專心誦讀,寫作詩文。②努力為政,在柳州制訂教諭和禁令,釋放奴婢。③傳播文化,為衡湘以南讀書人講授和指點文詞。(寫對一條1分,兩條3分,三條5分)【解析】①刻苦為學:柳宗元被貶永州后,處于困境之中,但他“益自刻苦,務記覽,為詞章”,更加勤奮地讀書學習、創作詩文,通過自身努力在文學上取得成就,以別于碌碌無為之人,體現了在困境中自強求變。②努力為政:在柳州時,柳宗元根據當地風俗“為設教禁”,使州人順從信賴,還為解決以男女質錢的問題“與設方計,悉令贖歸”,讓很多人免受淪為奴婢的命運。他在地方上積極作為,努力推行善政,在困境中彰顯出為政才能,力求有所作為以別于平凡。③傳播文化:衡湘以南的進士都以柳宗元為師,經他口講指畫為文詞者,都有法度可觀。柳宗元在困境中仍致力于文化傳播,培養后學,以自己的學識和才華影響他人,使自己在文化傳承方面有所建樹,有別于那些在困境中自甘墮落或無所作為者。參考譯文:材料一:子厚,名叫宗元。在他父親在世時,他雖然很年輕,但已經成才,能夠考取為進士,突出地顯露出才華,大家都說柳家有能揚名顯姓的后人了。后來又通過博學宏詞科的考試,被授為集賢殿正字的官職。他才能出眾,廉潔不貪,精明強悍,發表議論時能引證今古事例為依據,精通經史諸子典籍,精神振作,意氣奮發,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因此名聲轟動,一時之間人們都敬慕而希望與他交往。那些公卿貴人爭著想讓他成為自己的門生,異口同聲地推薦贊譽他。貞元十九年,由藍田縣尉被授予監察御史。順宗即位,又升為禮部員外郎。逢遇當權人獲罪,他也被按例貶出京城當刺史。還未到任,又被依例貶為永州司馬。平時清閑,自己更加刻苦為學,專心誦讀,寫作文,文筆汪洋恣肆,雄厚凝練,像無邊的海水那樣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則縱情于山水之間。元和年間,他曾經與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師;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了那里之后,他感嘆道:“這里難道不足以施行政教嗎?”于是,他根據當地的風俗,制定了教化和禁令,州中百姓都順從并依賴他。當地有一種風俗,百姓用子女作為抵押來借錢,約定如果不能按時贖回,等到利息和本金相等時,子女就會被沒收為奴婢。柳宗元為此制定了辦法,讓百姓全部贖回子女。那些特別貧困無力贖回的,就讓他們記下抵押子女的工錢,等到工錢與借款相當時,就讓債主歸還抵押的子女。觀察使推廣這個辦法到其他州縣,等到一年,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將近一千人。衡山、湘江以南考進士的人,都以柳宗元為師,那些經過柳宗元親自講授指點的人,所寫的文章都合乎規范,值得一看。他被召回京師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時,中山人劉夢得禹錫也在被遣之列,應當去播州。子厚流著淚說:“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況且夢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夢得處境困窘,他沒有辦法把這事告訴他的老母親;況且絕沒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向朝廷請求,并準備呈遞奏章,情愿拿柳州換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獲罪,死也無憾。正遇上有人把夢得的情況告知了皇上,夢得因此改任連州刺史。嗚呼!士人到了窮境時,才看得出他的節操和義氣。平日街坊居處互相仰慕討好,吃喝玩樂來往頻繁,發誓不論生死誰都不背棄朋友,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沖突,僅僅像頭發絲般細小,便翻臉不認人。他們聽到子厚的高尚風節,也應該覺得有點慚愧了。子厚從前年輕時,勇于幫助別人,自己不看重和愛惜自己,認為功名事業可以很容易就建立,所以受到牽連而被貶斥。貶謫后,又沒有熟識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引薦,所以最后死在荒遠之地。才干不能為世間所用,抱負不能在當時施展。然而若是子厚被貶斥的時間不久,窮困的處境未達到極點,即使能夠在官場中出人頭地,但他的文學辭章一定不能這樣地下功夫,以致于像今天這樣一定流傳后世,這是毫無疑問的。即使讓子厚實現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將相,拿那個換這個,何者為得,何者為失,一定能有辨別它的人。材料二:我看八司馬,都是天下非同尋常的人才,全被王叔文誘惑,于是落入不義的境地之中。至今那些想要做君子的士大夫,都羞于提起而喜歡攻擊他們。然而這八人,已經困窘,在世上不被任用,處處都能夠自強來謀求自己在后世(和平凡的人)有所分別,而他們的名字最終沒有磨滅。然而那些所謂想要做君子的人,我大多只見到他起初的想法,如果探求他們最終所做的,能夠不隨波逐流附和世俗來與那些小人有所分別的很少! 又對那八司馬議論什么呢?15.D 【解析】“強調墻壁的古舊,以襯托畫鶴色彩鮮艷”錯誤,“古壁”意在點明畫作年代久遠,陳詩開頭兩句說的是雖然畫作年代久遠,但畫鶴的色彩與紋路依舊清晰,沒有“強調”和“襯托”。16.宋詩展現歌頌皇恩的功利思想。詩中“省壁”指向官署,以鶴“戀恩波”暗喻自身留戀帝王恩澤,體現文人對皇權的推崇和對仕途的追求。(3分)陳詩展現同情理解有志之士的脫俗思想。“獨”“孤”“誰復聞”寫鶴的與眾不同、不被理解,“自矜”四句以孤鶴暗寫清高有志之士往往難覓知音、懷才不遇,呼喚對有志之士的理解。(3分)(每點3分,共6分)17.(1)推此志也 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2)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3)示例一:王于興師,修我戈矛 示例二: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示例三: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18.①將“偏見與宿命”改為“對偏見與宿命”;⑦將原句修改為“都不能不對這樣的場景有所共鳴”(或“都不能對這樣的場景沒有共鳴”)。(每點2分,寫出序號1分,修改正確1分)【解析】①成分殘缺,“偏見與宿命”是“反抗”的對象,不能直接作“反抗”的定語,與“對”一起構成介賓短語方可作“反抗”的定語。⑦否定不當。19.A.初出茅廬(或:乳臭未干) B.千篇一律(或:如出一轍、了無新意等)C.橫空出世(或:脫穎而出、一鳴驚人等)(每空1分,符合語境即可)【解析】初出茅廬:初次出來做事,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剛到工作崗位上,缺乏經驗。千篇一律:指事物只有一種形式,呆板無新意。橫空出世:形容人或物高大,橫在空中,浮出人世,或比喻卓爾不群。20.B 【解析】畫波浪線處句子的標點符號,問題主要在“可以是正義的”后面的逗號上。畫波浪線處句子為并列分句,與其后“這一設定……”構成復句的第一層次關系,此處用逗號將第一層次降為第二層次,模糊了全句的層次關系,改用句號則隔斷了句子的前后聯系,而改用冒號,具有提示作用,可以清晰地呈現層次關系:第一層次之間用冒號,第一層次內部用分號和逗號。21.①世俗偏見的壁壘 ②她很樂觀 (每處2分,意思對即可)22.示例一:魯迅像一劑苦藥、猛藥,針對的是這個民族的頑癥,胡適更像是“健”字號的沖劑,對身體健康的人,能起到調和順氣的作用。兩種主張各有千秋,習慣于非黑即白的我們堅定地選擇魯迅或胡適,都是極端思維的反映。示例二:魯迅舉著劈向黑暗的啟蒙之劍,沈從文唱著至善至美的人性之歌,他們像玫瑰和紫羅蘭散發著不同的芬芳。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何以如此?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使然也。(正確使用修辭手法,給2分;語句通順,給2分。酌情給分。意思對即可)23.材料解讀 本題圍繞“夢的贈予”設置寫作情境,“夢”和“贈予”是兩個關鍵要素。材料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引用的三句古詩對闡釋“夢”作了提示,而這三句詩又有著內在層次:“昨夜閑潭夢落花”是個體生命對自然之美,人生之理的觀照;“我欲因之夢吳越”則在表達自我精神追求時吐露“求其友聲”之意:“鐵馬冰河入夢來”所抒發的既是個人之志,更是家國之思、民族之魂。通過對這三句詩的理解,考生能夠讀出“夢”的多層含義--既可以指“夢境”,又可延伸為“夢想”。第二層可以理解為“夢”的作用。“打開更浩瀚的天空”強調夢的積極意義--超越現實、啟迪思想、激發行動、指向更高遠的目標。我們講述、記錄、實現自己的夢的過程,也是逐漸成長的過程。而材料第三層中的“贈予”作為本試題的又一關鍵要素,與“夢”結合,帶有濃厚的想象性質。我們應審視“贈予”的核心意蘊:“贈予”讓“夢”在“我們”與“他人”之間流動,并建立起某種聯結。正是通過“贈予”,“夢”成了自己與“他人”共有的東西,對他人、對我們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考生在寫作時,需要注意通過“夢的贈予”實現“我們——他人”的聯結,不僅心中有夢,而且心中有他人。立意指導①夢是獨屬個人的秘境,亦是可被兵享的精神圖景;②以個人夢之色彩,共繪“中國夢”之藍圖;③分享中國夢想,照亮世界文明;等等。范文: 贈君星火夢,照我天地心夢是心靈的映照,夢中所得亦是內心追求與信念的寄托。在閑潭幽夢間,我們得以窺見人生與自然的交融;在“飛度鏡湖月”的吳越之夢中,我們看到的是李白對自由的向往。當無數個體的夢想之河匯聚成汪洋,個人心中“鐵馬冰河”般的壯志,便升華為家國大義與民族夢想。倘若夢能如明月般寄贈他人,那珍貴的心魂之光,便能跨越個體生命的有限藩籬,化作散落人間的星火,照亮眾生同行的前路。從莊周夢蝶到龍場悟道,正是夢對生命本質的探問與追尋,對人生意義的叩問與求索。個體的夢境往往折射出內心最真實的渴望與恐懼。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之夢,陸游“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報國之志,都是他們基于現實追求的延伸。杜甫以多病的身軀獨登高臺,范希文刻苦自勵憂樂關天下,林覺民毅然請纓為理想獻身……他們都以夢為情感載體,將無法言說的心事、無從實現的抱負付諸夢境,在夢境中保存文人風骨與志士擔當。將夢贈予他人,是托付理想與信念、尋覓同伴與戰友的過程。我們慷慨贈出夢想,是因其光芒值得傳遞;我們并肩追尋夢想,是因志同道合的信念在不斷驅使。張桂梅校長說:“我想辦一所不收費的女子高中,把山里的女孩子都找來讀書。這是我的夢想。”這個最初藏于心底的夢,因她日復一日向外界訴說、一次又一次努力爭取,最終迎來云南華坪女高那朗朗書聲。當女孩子們接過這個沉甸甸的夢,它便不再只是張桂梅一人的堅守,而是成為一群人對命運的頑強抗爭、對未來的莊嚴承諾。夢的贈子,從來不是簡單的施與受,而是靈魂間的互相照亮--它讓接收者內心的勇氣被喚醒,讓贈予者在共鳴中汲取力量,最終將“我的夢”升華為“我們的夢”。個體之夢如點點星火,匯聚起來,便能成為照亮社會與國家的耀目天光.時至今日,當那些深藏公共情懷的夢想被傳遞,沉睡的人文關懷便得以喚醒,進而化作照亮現實世界的熊熊烈焰。《論語》中孔子“吾與點也”的感慨,表面是對“浴乎沂,風乎舞雩”的閑適生活的向往,實則是對“天下歸仁”這一政治理想的詩意抒發。孔子周游列國十四載,正是將自己的“大同之夢"贈予弟子、諸侯乃至天下,才讓“仁”的思想沖破學派藩籬,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文脈。當我們在寂靜中聆聽獨夢的私語,在共鳴中傳遞贈夢的溫度,在時代的浪潮中托舉起民族共夢的朝陽,每個個體的夢都化作“中國夢”的一部分。當萬千夢想的星火在長夜中交相輝映,人類的前途便再無關隘與迷途,且以星火夢贈君,共照你我天地心。2025-2026學年度上期第一次考試高三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所謂建筑的外部空間,就是建筑外墻以外建筑群之間的空間,如果有包圍整個建筑群的圍墻,一般就指圍墻以內的范圍。如果沒有圍墻,那就指從視覺而言建筑群的影響范圍。中國人有特別強的群體觀念,很早就發展了群體構圖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橫向伸展,占據很大一片面積。中國建筑通過多樣化的院落方式,把各個構圖因素有機組織起來,包括各單體之間的烘托對比、院庭的流通變化、空間與實體的虛實相映、室內外空間的交融過渡,形成總體上量的壯麗和形的豐富,渲染出強烈的氣氛,給人以深刻感受。因此,欣賞中國建筑,不僅要欣賞某座建筑單體的造型,欣賞它的體、面、線的變化,欣賞內部空間所營造的氣氛以及裝飾的運用,而且要以更宏大的目光,著眼于欣賞建筑群的整體處理,包括單座在群中的作用,單座與單座的關系等。可以說,“美在關系”這句話在中國建筑中體現得最為鮮明。像紫禁城這樣巨大、復雜而表現出極高水平的建筑群體構圖,在別的國家是極為少見的,可以說是全世界的最高典范。西方建筑的出發點是面,完成的是團塊狀的體,具有強烈的體積感。欣賞西方建筑,就像是欣賞雕刻,它本身是獨立自足的,人們圍繞在它的周圍,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對象。在外界面上開著門窗,它是外向的、放射的,欣賞方式重在“可望”。中國建筑的出發點是線,完成的是鋪開成面的群。以繪畫作比,群里的廊、墻、殿、臺、亭、閣以及池岸、曲欄、小河、道路等,無非都是些粗細、濃淡、長短不同的“線”。中國的建筑群就是一幅“畫”,其外界面是圍墻,只相當于畫框,沒有什么表現力,對于如此之大的“畫面”來說,人們必須置身于其中,才能見到它的面貌,所以不是人圍繞建筑,而是建筑圍繞人。中國的建筑是內向的、收斂的,其欣賞方式不在靜態的“可望”,而在動態的“可游”。人們漫游在“畫面”中,步移景異,情隨境遷,玩味各種“線”的疏密、濃淡、斷續的交織,體察“線”和“線”以外的空白(庭院)的虛實交映中所展現的全“畫”的神韻。就像中國畫中任何一條單獨的線,如果離開了全畫就毫無意義一樣,中國建筑的建筑單體一旦離開了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據。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莊嚴氛圍中才有價值,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濃郁的天壇環境中才有生命。中國建筑的空間美,不如說主要存在于室外空間的變化之中。就建筑單體而言,室外空間是外部空間,但就整個建筑群而言,它又是內部空間。但這個空間只有一個量度——它是露天的。而且即使在水平方向,它也隨時可以通過空廊、半空廊、檐廊、亭子和門窗滲透到其他內外空間,它的大小和形狀都是“繪畫”性的,沒有絕對明確的體形和絕對確定的體積。這種既存在又不確定,似靜止而又流動的滲透性空間,就是所謂“灰空間”,好像國畫中的虛白和虛白邊緣的暈染,空靈俊秀,具有無窮美妙的意境——“即其筆墨所未到,亦有靈氣空中行”(高日甫《論畫歌》),“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笪重光《畫筌》)。藝術家匠心所在,常常正是此無筆墨處。(摘編自蕭默《建筑的意境》)材料二:中國建筑以單體建筑為出發點,先是構成一個具有組合功能的封閉的庭院空間,然后以庭院空間為基本單元,向縱橫兩個方向,尤其是向縱向(南北方向)加以發展,從而構成一個更大的閉合空間。一般較大的建筑群,如宮殿、寺廟等,都是采用這種方式,甚至民宅也采用了這種庭院空間的方式,北方的四合院就是典型代表。有的民宅,雖然是較小的單體建筑,但也會在其前后圍護一個簡單的庭院空間。所以,中國建筑美學的歷史發展是以外部空間的組織為基本線索的,這一特征十分明顯。中國建筑藝術空間表現的一個重要特征:從其中心點(往往是主體建筑)出發,向外擴展,形成豐富的外部空間。一般的庭院是在民宅中常見的四合院形式,即把各種有著不同功能的單體建筑組織為一個閉合的庭院空間。它往往有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沿軸線布置主要建筑,兩側以及其對面則為次要的建筑,然后再用圍墻或者廊廡構成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閉合空間。一般大型建筑往往由多重庭院空間組成一個更大的閉合空間。從總體上來看,中國的城市就是一個放大了的庭院空間,這個閉合的空間是由眾多較小的庭院空間組成,而城市的主體建筑以及道路又把它們組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嚴格的軸線對稱和條塊分割,使整個空間的分割有著明晰的序列性。(摘編自余東升《中西建筑美學比較研究》)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欣賞中國建筑之美,不應欣賞單體建筑,而應欣賞建筑群整體,把握單體建筑與建筑群、其他單體建筑的關系。B.與中國建筑不同,西方建筑本身是獨立自足的,不會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現,欣賞西方建筑重在從外界面欣賞。C.中國建筑美學的歷史發展是以外部空間的組織為基本線索的,相對于單體建筑的內部空間,中國建筑更加關注單體建筑的外部空間。D.在中國,無論是一般的民宅還是城市大都很強調對稱,庭院或城市往往有一條中軸線貫穿,其主體建筑便沿線布置。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認為建筑的外部空間是開放的,材料二認為建筑的外部空間是封閉的。B.材料一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以繪畫作比,把群里的建筑比作“線”,把群體建筑比作“畫”,形象地論述了中國建筑群的特點。C.材料一中引用了與畫有關的句子,指明了中國建筑的空間美存在于空間營造的意境中。D.材料二對中國建筑美學的歷史發展進行了研究,指出庭院空間是中國建筑的基本單位。3.下列選項中不能體現中國建筑“灰空間”之美的一項是(3分)( )A.隔窗云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王維)B.密鎖重關掩綠苔,廊深閣迥此徘徊。(李商隱)C.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劉禹錫)D.帆影都從窗隙過,溪光合向鏡中看。(葉令儀)4.兩則材料都論述了中國建筑與其外部空間的關系,二者有何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4分)5.《項脊軒志》中,歸有光曾以“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描述自己對項脊軒及周圍環境的改造。請結合材料一分析這種改造是如何體現中國建筑“美在關系”這一鮮明特點的。(6分)(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某 夜① 丁玲②“叱——嚓——叱叱,嚓嚓,……”一團數不清的人影從那有著青色的電燈光的廳子里走向外邊的廣場去。靴子的聲音,鞋子的聲音,重重地踏在厚的雪地上。冬夜的狂風,迎著他們的面,用力地抨擊過去。在這里面,一個小身個的年輕的,漂亮而又帶點憔悴的男人,像駭著似地一下清醒了。適才所發生的一切,都那么明明白白地擺在當前:那張狡猾的臉,含著惡意和自得,蓄得有令人討厭的帝國主義式的胡須的臉。他坐在那高臺上,他說“還有什么話說?沒有呢,你們被判決了,就要執行。”這年輕人記起了這個,一團可以燒死自己的火焰在他心上燃燒起來。然而在適才,在他突然地,沒有經過審判而被宣告死刑的時候,他沒有像另外一批同志們保持鎮靜,而因一陣劇烈的忿怒和心痛以致失去了知覺。他是一個熱情的詩人,忠實而又努力。“嘭”,槍托打在他胸上;因為有二十天不給他吃飽,在暗無天日的牢獄中餓得更瘦了的胸。“鏗鏗——鏘鏘——”鐵的鐐銬在他的手上和腳上討厭地響著,也在另外的一些手上和腳上響著。更多的雜亂的聲音響在他周圍,釘了鐵掌的皮靴,更重地踏著厚的雪:“叱——嚓——叱叱,嚓嚓,……”他又明白了一些,意識到他正向著什么地方走去。一個奇怪的思想來到他腦中,他在自己的眼睛上看到另一雙眼睛,那永遠是,常常是看到他靈魂的一雙可愛的難忘的眼睛。他清清楚楚地覺得有一個什么東西,來在他心的深處,刺著,又連肉帶血撕了開去,一寸一寸的那么痛著。天空是黑的,無止境的黑暗,從黑暗里灑落著雨點和雪團;從那黑暗里,吼著北風的狂嘯。大地是灰的,霧般的,積雪在夜里反映著死的灰色。人影是黑的,靜靜地在雪地上移動。沒有人說話,沒有人嘆息或哭泣,他們朝著廣場那邊,那臨時作為秘密刑場的廣場的一角不停地走去。他,這個年輕人,強忍住欲狂的,將要破裂的絕叫,牙齒用力咬著嘴唇,在一種不能發泄的盛怒之下,禁不住打戰,凝住那被恨火燒得發痛的眼光,四方望著,要吞噬一切地去找著什么,望了這個,又望那個。雪光,黯黯的,照在他鄰近人的臉上,忽然,他找到一個熟識的,親切的面孔了。那面孔給了他一個極平靜溫和的表情,一個說著千句萬句話語的表情,一個只有同志給同志在殉難時所能給予的慰藉和鼓舞的表情。于是,所有的憤恨和懷念,都無形消去了大半。他回答那表情的,是一個勇氣百倍的,堅決的頷首。“停住!就在這里。”“到了!”好多人心上這么重重地響著。“把犯人排好捆好。”這討厭的,使人憎恨的號令又從監斬官的口中噴出。穿著棉大衣的兵士,蠢然用力地推著他們,用搶托打他們,還用繩子從他們的胸前圍繞到身后的木棍上去。他們一句話也不說,都捏緊了憤恨和沉默。他們被銬著手腳,又被緊緊捆在一根前幾天便打好了樁的木棍上,已經被逼迫到死的邊邊上來了。他們密密地站成了一排。監斬官,一臉的橫肉,在這排人的面前,用指頭點著,數了起來。看見了那臉,——那兇橫的臉,像代表了整個統治者對被壓迫者的殘酷———憤怒的火又燒到了心上,燒痛了眼睛和全身。恨不得打過一拳去,撲殺這只惡狗,但人被緊緊縛住,手是反剪著的。所以只恨恨地咬著牙,任身體在寒風里打抖,完全為怒氣抖著。“同志!勇敢些呀!”右手邊的一個同志這樣對他說了。他歪過臉去望,正是那個相熟的臉,那個晚飯時還同他談了許多話的。“不,我實在有點興奮。”無邊的空漠,無邊的風和雪,無邊的灰色,無邊的黑暗……人的影,在死色的灰白中反映出的人影,是大,是沉重。“好,預備,聽我的哨音!”心都緊起來,像拉緊了的弓弦。那架重東西,死樣地豎在眼前,幾個兵士兢兢業業地守著。天就要壓下來了,黑暗要壓倒他們,壓在這二十五個人身上。然而卻有人大聲吼叫起來:“同志們,起來!不要忘記,現在我們雖要死去了,可是在另外一個地方,就在今天正開著盛大的代表會,我們的政府就在今天成立了,我們慶祝我們的政府,我們的政府萬歲!”于是,瘋狂了似地,大家都跟著喊起來。本來有許多東西裝在心上的,這時才突然明白過來,都大聲喊著自己要喊的口號。于是黑暗逃走了,展在眼前的是一片燦爛的光明,是新的國家的建立。口笛凄厲地慘叫著,而雄壯的,有二十五個聲音在一塊的雄壯的聲音,唱起來了:“起來,饑寒交迫……”“噼拍,噼拍噼拍噼……”歌聲在槍聲中消失了。夜沉默著,肅靜,莊嚴,飄著大塊的雪團和細碎的雨點。冬夜的狂風叫著飛去,又叫著飛來。雪塊積到那垂著的頭上,但風又把它吹走了。每個人都無言的,平靜的被縛在那里。在一些地方,一個,二個,三個……流出一些血來了,滴在黑暗里的雪上面。天不知什么時候才會亮。一九三一年七月(選自《丁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有刪改)注:①作者自述是“為紀念一個朋友而作”。②丁玲(1904—1986),中共黨員,著名作家、社會活動家。曾任左翼作家聯盟機關刊物主編。她的丈夫胡也頻為犧牲的左聯五烈士之一。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以一組靴子踩在雪地的擬聲詞開始,凸顯了環境的空曠黑暗,營造了陰森肅殺的氛圍,給讀者身臨其境之感。B.文中“在他突然地,沒有經過審判而被宣告死刑的時候,他沒有像另外一批同志們保持鎮靜,而因一陣劇烈的忿怒和心痛以致失去了知覺”可知,在聽到自己被判死刑后,詩人感到憤怒和心痛。C.小說多處出現寒風和雪,呼應左聯烈士犧牲的時間,烘托烈士就義的悲愴壯烈,暗喻黑暗的社會環境。D.小說結尾寫道“天不知什么時候才會亮”,既有對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強烈控訴,也暗含著革命失敗的悲觀情緒。7.對文中畫橫線處“我實在有點興奮”這句話的分析理解,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興奮”一詞疊加了多種復雜情緒,既有對敵人的憤怒,也有為理想獻身的慷慨激昂。B.詩人并不需要否認他的憤怒和仇恨,但他也不希望同志把他的異樣表現誤認為怕死。C.詩人用“興奮”來解釋自己發抖的原因,并用“實在”二字巧妙地掩飾了對死亡的恐懼。D.面對死亡卻感到“興奮”,這不合理的回答反使對話更顯生動,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性。8.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詩人在行刑前的復雜心理。(4分)9.同是為紀念左聯犧牲烈士所作,本文與魯迅的《為了忘卻的紀念》在刻畫烈士形象上有顯著區別。請簡要賞析。(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子厚,諱宗元。逮其父時,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眾謂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學宏詞,授集賢殿正字。俊杰廉悍,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名聲大振,一時皆慕與之交。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之。貞元十九年,由藍田尉拜監察御史。順宗即位,拜禮部員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為刺史。未至,又例貶永州司馬。居閑,益自刻苦,務記覽,為詞章,泛濫停蓄,為深博無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間。元和中,嘗例召至京師;又偕出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嘆曰:“是豈不足為政邪?”因其土俗,為設教禁,州人順賴。其俗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子厚與設方計,悉令贖歸。其尤貧力不能者,令書其傭,足相當,則使歸其質。觀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歲,免而歸者且千人。衡湘以南為進士者,皆以子厚為師,其經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其召至京師而復為刺史也,中山劉夢得禹錫亦在遣中,當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吾不忍夢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請于朝,將拜疏,愿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夢得事白上者,夢得于是改刺連州。嗚呼!士窮乃見節義。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徵逐,誓生死不相背負,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反眼若不相識。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子厚前時少年,勇于為人,不自貴重顧籍,謂功業可立就,故坐廢退。既退,又無相知有氣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窮裔。材不為世用,道不行于時也。然子厚斥不久,窮不極,雖有出于人,其文學辭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傳于后如今,無疑也。雖使子厚得所愿,為將相于一時,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節選自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材料二:余觀八司馬[注],皆天下之奇材也,一為叔文所誘,遂陷入于不義。至今士大夫欲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無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強以求別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廢焉。而所謂欲為君子者吾多見其初而已要其終能毋與世俯仰以別于小人者少耳!復何議于彼哉?(節選自王安石《讀柳宗元傳》)[注]八司馬:柳宗元、劉禹錫、韓泰、韓曄、凌準等八人,參加唐順宗永貞年間王伾、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革新失敗后八人都被貶為邊遠地區的“司馬”,后人稱之為“八司馬”。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而所謂欲為[A]君子者[B]吾多見[C]其初[D]而已[E]要其終[F]能[G]毋與世俯仰[H]以別于小人者少耳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居,平時、平居,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居則曰”的“居”意思相同。B.“其召至京師而復為刺史也”與《勸學》“蟹六跪而二螯”的“而”用法不同。C.白,告訴,用于晚輩對長輩,與《孔雀東南飛》“便可白公姥”的“白”意思相同。D.極,達到極點,與《屈原列傳》“故勞苦倦極”的“極”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韓愈寫柳宗元年輕時已嶄露頭角,人們希望與他交往,公卿貴人贊譽推薦。王安石認為柳宗元是天下的奇才。B.韓愈記柳宗元因當權人獲罪,受牽連被貶斥。王安石認為柳宗元被王叔文誘惑,直到宋代還受到一些人的攻擊。C.韓愈將柳宗元呈上奏章請求朝廷與劉禹錫互換任所,與臨小利害而變者相比。王安石將柳宗元與想要做君子的人并提。D.韓愈認為柳宗元有才難展有志難伸,政治生涯令人嘆惋而因此文辭傳于后世。王安石認為柳宗元能夠自強而名聲傳揚。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觀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歲,免而歸者且千人。(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14.王安石認為“然此八人者,既困矣,無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強以求別于后世”,材料一柳宗元的哪些事例可以支持王安石的觀點?請簡要概括。(5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2小題,9分)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下面15~16題。詠省壁①畫鶴 宋之問粉壁圖仙鶴,昂藏真氣多。鶱飛②竟不去,當是戀恩波③。詠主人壁上畫鶴寄喬主簿崔著作 陳子昂古壁仙人畫,丹青尚有文。獨舞紛如雪,孤飛曖似云。自矜彩色重,寧憶故池群。江海聯翩翼,長鳴誰復聞。【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墻壁。②鶱飛:飛騰。③恩波:帝王的恩澤。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宋、陳這兩首詩的題材相同,都是以墻壁上的畫鶴作為吟詠對象。B.在兩首詩歌的后半部分,兩位詩人都發揮主觀想象,以表達情感。C.宋之問詩的第二句從外在形態與內在氣質兩方面展現仙鶴的形象。D.陳子昂詩用“古壁”一詞強調墻壁的古舊,以襯托畫鶴色彩鮮艷。16.兩首詩各自展現出了什么樣的思想境界?請簡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對屈原的為人作出了高度評價,認為他志向遠大,即使與日月對照,光輝也毫不遜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杜牧在《阿房宮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批評了后代統治者的錯誤做法;蘇洵在《六國論》中則以泱泱大國“________________”,表達了對宋朝重蹈覆轍的憂慮。(3)蛇年新春獻禮視頻《以武止戈》展示人民軍隊維護和平、保家衛國的決心,中國古代詩歌中也有不少含有“戈”的詩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如果說,①《哪吒1》表達的是偏見與宿命的反抗,②到了《哪吒2》則是轉向了內在的叩問。③在這個當神仙也要“考試”的世界里,④每日千萬無名的人踏上玉虛宮的登仙之路。⑤無論你正在經歷中考或高考,⑥抑或是在城市里生存打拼,⑦都不能不對這樣的場景沒有所共鳴。和哪吒一樣,每個 A 的年輕人總會遇見一個看不見的東西:規則。成長路上,每個人都會有困住自己的穿心咒。于是,哪吒成了我們內心深處某種生活向往的化身,我們期盼在那 B 的生活軌跡里,在從來如此的規則框架之中,會有人告訴你:你還“年輕”、大可以去“試試”。當哪吒踩著風火輪在銀幕上 C ,激燃的背景音樂中,跳躍著一代青年躁動的靈魂。《哪吒2》的“破界”,破的是( ① )。仙,不一定是好的;妖,不一定是壞的;魔,可以是正義的,這一設定打破了傳統神話中的二元對立,正契合當代青年對多元價值的追求。就像電影中申公豹的復雜人性、敖丙的身份困惑,都在提醒我們:真實的世界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哪吒2》的“破界”,破的是自我認知的局限。電影中,石磯娘娘出場只有不到五分鐘,但絕對是最有魅力的角色之一。她對自己的容貌很自信,但同時也承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她不內耗,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② ),被打得七零八落后,第一反應不是“只剩下一點點了”,而是“太好了,還剩一點點”。18.文中第一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20.文中第三段畫波浪線處的標點不能體現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下列修改準確的一項是(3分)( )A.取消句中兩個分號,將其改為逗號。B.將“可以是正義的”后面的逗號改為冒號。C.刪除“仙”“妖”“魔”后面的逗號。D.將“可以是正義的”后面的逗號改為分號。2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8個字。(4分)22.第三段提到“非黑即白”,這是一種極端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十分普遍,比如,經常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魯迅與胡適,誰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和沈從文,時代需要誰?請你針對某一提問,寫一段話,批評其“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不超過100字。(4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昨夜閑潭夢落花”“我欲因之夢吳越”“鐵馬冰河入夢來”……夢往往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呈現我們的感受和期冀,為我們打開更浩瀚的天空。我們也常常向別人講述自己的夢,用文字記錄自己的夢,以行動實現自己的夢。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將夢贈予他人……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三語文答案.docx 高三語文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