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6年中考語文專項沖刺訓練:詩歌鑒賞(江蘇專版)(2025·江蘇南通·二模)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趙將軍歌[唐]岑參九月天山風似刀,城南獵馬縮寒毛。將軍縱博場場勝,賭得單于貂鼠袍。奉陪封大夫宴,得征字,時封公兼鴻臚卿[唐]岑參西邊虜盡平,何處更專征①。幕下人無事,軍中政已成。座參殊俗②語,樂雜異方聲。醉里東樓月,偏能照列卿。【注】①專征:受命自主征伐。②殊俗:特殊的風俗。1.“九月天山風似刀,城南獵馬縮寒毛”兩句,是如何突顯邊塞氣候特點的?2.早在唐代,我國各民族就已經從接觸碰撞走向交流融合。你能結合兩首詩的具體內容,談談你的發現嗎?(2025·江蘇淮安·一模)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下面小題。舟師〔明〕俞大猷①倚劍東冥②勢獨雄,扶桑③今在指揮中。島頭云霧須臾盡,天外旌旗上下翀④。隊火⑤光搖河漢⑥影,歌聲氣壓虬龍宮⑦。夕陽景⑧里歸篷近,背水陣奇⑨戰士功。【注釋】①俞大猷:明代戰功顯著的抗倭名將。②東冥:東海。③扶桑:我國對日本的舊稱。④翀:通“沖”,舞動。⑤隊火:排列成隊的戰船上的炮火。⑥河漢:指銀河。⑦虬龍宮:比喻倭寇巢穴。⑧景:通“影”。⑨背水陣奇:喻抗倭水軍戰陣精妙奇特。3.頷聯“島頭云霧須臾盡,天外旌旗上下翀”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4.全詩圍繞“舟師”展開,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025·江蘇淮安·一模)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淮上早發①(宋)楊萬里長淮煙雨織愁絲,客子孤舟去國時。唯有沙鷗②知我意,背人飛過斷鴻碑③。【注】①本詩作于楊萬里奉命出使金國途中。②沙鷗:白色水鳥,古人常以鷗鳥象征漂泊。③斷鴻碑:淮河畔界碑,南宋與金國以淮水中流為界。5.閱讀詩歌,體會畫線詩句中“織”的妙處。6.詩人為何說“唯有沙鷗知我意”?結合詩歌內容談談你的理解。(2025·江蘇揚州·二模)采桑子·彭浪磯①[宋]朱敦儒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注】①此詞是在靖康之變后,詞人離開故鄉洛陽南下避難,經江西彭浪磯往兩廣途中創作。7.請從修辭角度賞析“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8.詞人因何而“愁”?請結合詞作內容簡要分析。(2025·江蘇南通·一模)小語選擇了下面兩首詩參加詩歌誦讀比賽,請你完成下面小題。 【甲】訪友[清]王仔園亂烏棲定夜三更,樓上銀燈一點明。記得到門還不扣,花陰悄聽讀書聲。【乙】訪友[清]方蒙章輕舟一路繞煙霞,更愛山前滿澗花。不為尋君也留住,那知花里即君家。9.對于“亂烏棲定”這一畫面,小文認為應是展現烏鴉歸巢后的安靜,而不是展現烏鴉歸巢時撲翅鳴叫的熱鬧。小語不能理解。請結合詩句說服小語。 10.小語想為兩首詩配樂。小文覺得古琴音色深沉,余音悠遠,適合甲詩;竹笛清脆明亮,適合乙詩。請根據詩歌闡述小文這樣選擇的理由。(2025·江蘇鎮江·一模)閱讀下面古詩詞,完成下面小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宋·王觀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11.友人遠行,原因不同:杜少府因為 前往蜀州;鮑浩然因為 前往浙東。12.杜少府和鮑浩然所去之地各呈現出怎樣的景色?請結合詩句簡要描述。13.兩詩末句都表達了對友人的勸勉之意,請結合詩句回答。(2025·江蘇南通·一模)閱讀下面的一首詩,完成下面小題。夜宿七盤嶺①[唐]沈佺期獨游千里外,高臥七盤西。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芳春平仲②綠,清夜子規啼。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注】①這首詩作于詩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盤嶺之時。②平仲:即銀杏。14.胡應麟評價此詩“句格鴻麗”。請說說“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的藝術特色。15.此詩抒發了詩人哪些情感?請結合全詩分析。16.(2025·江蘇揚州·二模)半山①春晚即事北宋 王安石春風取花去,酬我以清陰。翳翳陂②路靜,交交園屋深。床敷每小息,杖屨或幽尋。惟有北山③鳥,經過遺好音。【注】①在江蘇江寧,由縣東門到鐘山,恰好為一半路程,故稱作半山。新法失敗后,作者晚年退居江寧,并于宋元豐年中營建半山園,自號半山。②陂(bēi)路:湖岸,塘堤。③北山即鐘山,六朝時周颙曾隱居于此。(1)首聯“春風取花去,酬我以清陰”中“酬”字有何妙處?請結合詩句分析。(2)清代《宋詩鈔》中說:“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壯即寓于閑淡之中。”請你結合尾聯的內容分析其中的情感。(2025·江蘇揚州·一模)黃溪夜泊①宋 歐陽修楚人自古登臨恨,暫到②愁腸已九回。萬樹蒼煙三峽暗,滿川明月一猿哀。殊鄉③況復驚殘歲,慰客④偏宜把酒杯。行見江山且吟詠,不因遷謫豈能來。【注釋】①此詩作于景祐四年(1037年),作者當時謫居夷陵(今湖北宜昌),登山臨水之際,感慨良多,遂有此詩。②暫到:剛到,乍到。③殊鄉:異域,他鄉。④慰客:遷客。17.小涵要以頷聯作畫,已完成了畫面布局,請你幫他構思色彩運用或細節刻畫。畫面布局:畫面上半部分大面積繪山巒、樹林。中間留出寬闊河道,河道蜿蜒貫穿畫面。明月倒影居中心偏下,右下角畫一只猿猴。我選擇( ):18.假如歐陽修在黃溪夜泊時,偶遇一位同樣被貶的詩人,兩人對飲暢談。根據本詩內容,推測歐陽修會向對方傾訴哪些感慨?請結合詩句分析。(2025·江蘇連云港·一模)[甲]賈生李商隱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乙]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19.下列對兩首詩詞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甲詩第三句寫宣帝為了漢室的振興而半夜問詢賈生,其勤勉的樣子令人憐惜。B.甲詩第四句通過“問”與“不問”的對照,點破題旨,直抒胸臆。C.乙詞的上闋,感慨往事悠悠如這流水,奠定全詞悲壯深沉的感情基調。D.乙詞的下闋,寫孫權年紀輕輕就阻斷了長江,從而使東南之地避免了戰亂。20.兩篇文章均為懷古之作,說說它們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懷古之情。《2026年中考語文專項沖刺訓練:詩歌鑒賞(江蘇專版)》參考答案1.比喻:“風似刀” 將寒風比作利刃,生動形象地突出邊塞風的凜冽刺骨。側面烘托:“獵馬縮寒毛”通過描寫戰馬因寒冷而蜷縮,間接表現(側面烘托)氣候嚴寒,使讀者更能感受環境的惡劣。 2.《趙將軍歌》中“賭得單于貂鼠袍”寫將軍與匈奴首領以博戲互動,戰利品為匈奴服飾,體現民族間的競技交流。《奉陪封大夫宴》中“座參殊俗語,樂雜異方聲”描繪宴會上有不同民族的語言和音樂,展現多民族共處、文化交融的場景。【導語】岑參這兩首詩風格豪邁,富有邊塞特色。《趙將軍歌》以“風似刀”等凸顯邊塞苦寒,又借將軍博戲展現其英勇豪邁;《奉陪封大夫宴》描繪軍中宴樂,“座參殊俗語,樂雜異方聲”體現民族文化交融,同時傳達出軍隊中融洽與安定的氛圍。1.本題考查賞析詩句。①運用比喻突出風的凜冽:“風似刀”,詩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九月天山的寒風比作利刃。我們可以想象,刀給人的感覺是鋒利、刺骨的,這里把風比作刀,就生動形象地突出了邊塞風的凜冽刺骨,讓讀者能直觀感受到風的強勁與寒冷。②側面烘托體現氣候嚴寒:“城南獵馬縮寒毛”,是從側面來烘托氣候的嚴寒。馬是耐寒的動物,但在這樣的環境下,獵馬都因寒冷而蜷縮起寒毛。通過描寫戰馬的這種反應,間接表現出氣候的極度寒冷,讓讀者更能體會到邊塞環境的惡劣。2.本題考查對比賞析。①《趙將軍歌》中的民族交流:詩中“賭得單于貂鼠袍”,講述將軍在博戲中贏了單于的貂鼠袍。“單于”是匈奴首領,將軍與單于進行博戲,且以匈奴服飾作為戰利品,這一互動體現了當時漢族與匈奴等民族之間存在競技交流,說明不同民族間有交往互動,并非隔絕。②《奉陪封大夫宴》中的民族融合:“座參殊俗語,樂雜異方聲”,描繪在宴會上,人們說著不同民族的語言,演奏著來自不同地方的音樂。這表明在軍隊宴會這樣的場合,多民族共處,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展現出當時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場景。3.海島上的云霧瞬息間消散殆盡,天空中戰旗飛揚舞動,生動地展現了明軍作戰時的迅猛和強大威勢,表現出戰斗的順利;為下文描寫戰斗的激烈和明軍的勝利做鋪墊,也與首聯的“勢獨雄”相呼應,進一步凸顯明軍勢不可擋的氣勢 4.本詩表達詩人對將士英勇善戰、為國殺敵的贊美;對敵軍的蔑視、對明軍強大戰斗力的贊美;對保國安民、戰勝倭寇的自信與自豪【導語】這首《舟師》以雄渾筆觸展現明代水軍雄姿,頷聯“云霧盡”“旌旗翀”的動感描寫,既烘托戰場瞬息萬變之勢,又暗喻軍威滌蕩陰霾。全詩通過“倚劍”“隊火”“背水陣”等軍事意象群,層層遞進地謳歌了抗倭將士的英勇氣概和衛國功勛,彰顯了民族英雄主義精神。3.本題考查詩句作用。頷聯“島頭云霧須臾盡,天外旌旗上下翀”意思是:云消霧散,正是作戰的好時機,戰船上的旗子上下舞動,水師已作好戰斗準備。通過描繪戰場場景,渲染了水軍作戰的磅礴氣勢和迅疾之勢。“云霧須臾盡”暗示戰斗迅速掃清障礙,“旌旗上下翀”以動態畫面展現軍威雄壯,既承接首聯的“勢獨雄”,又為后文戰斗勝利的描寫做鋪墊,凸顯了舟師將士的英勇與戰局掌控力,進一步渲染了水軍不可阻擋的氣威和抗敵決勝的信心。4.本題考查分析詩歌思想感情。首聯“倚劍東冥勢獨雄,扶桑今在指揮中”意思是:俞家水軍駐守在東海之上,如倚天之劍,氣勢特別雄偉,劍氣所指,扶桑受制,勝券在握。寫水軍雄偉氣勢,說明明水軍穩操勝券。頷聯“島頭云霧須臾盡,天外旌旗上下翀”意思是:云消霧散,正是作戰的好時機,戰船上的旗子上下舞動,水師已作好戰斗準備。此聯轉向自然景觀的描寫,烘托戰前氣氛,進一步渲染了水軍的聲威和抗敵決勝的信心。頸聯“隊火光搖河漢影,歌聲氣壓虬龍宮”意思是:船隊打炮時的火光震天動地,搖亂了海面倒映的銀河,勝利的凱歌和正義之氣壓向了倭寇的巢穴。緊承上聯寫水軍與倭寇作戰的情景,把規模宏大的海戰過程描寫得淋漓盡致。尾聯“夕陽景里歸篷近,背水陣奇戰士功”意思是:在夕陽的余暉里,戰船徐徐歸來,身為將領的詩人,為軍陣奇妙,戰士勇武而深感欣慰。寫傍晚水軍戰士凱旋,肯定他們英勇作戰建立了不朽功勛。在這首詩中,作者通過對明朝水軍與倭寇的一次激戰的描述,通過“倚劍東冥”“指揮扶桑”“隊火搖河漢”等豪邁意象,贊頌了舟師將士的驍勇善戰和抗倭功績,同時以“背水陣奇戰士功”點明對戰士的敬意。贊揚了明朝水軍的軍威、士氣和高昂的戰斗力,歌頌了水軍戰士的英勇氣概和輝煌戰績,洋溢著作者保衛海疆、掃清來犯倭寇的戰斗豪情、保家衛國的赤誠之心,以及對勝利的堅定信心。5.“織”字化虛為實,將無形的煙雨與愁思交織成網,既描繪淮河煙雨迷蒙之景,又隱喻詩人去國離鄉的綿密愁緒。 6.示例:沙鷗背人飛過象征國土分裂的界碑,仿佛不忍見山河破碎之景,詩歌借沙鷗抒發詩人忍辱負重、孤寂憂國的情懷。【導語】這首《淮上早發》以煙雨織愁、孤舟去國的意象,勾勒出詩人出使金國時的孤寂與憂思,沙鷗背飛更暗含對故土的眷戀與無奈,含蓄深沉。5.本題考查詞句賞析。長淮煙雨織愁絲”, 意思是綿長的淮水之上,煙雨如絲如縷,仿佛在編織一張愁緒的大網。“長淮煙雨織愁絲”中“織”字精妙絕倫,它以動態化的筆觸將無形的愁緒與細密的煙雨交織為可觸的網:一方面,“織”字精準勾勒出淮河煙雨彌漫、雨絲紛飛的朦朧景象,讓蒼茫水域間的雨幕如織錦般可視可感;另一方面,又將詩人去國離鄉的愁思比作被編織的絲線,使抽象的憂思在“織”的動作中化為具體可感的情感之網,既承載著對故土的眷戀,又暗含對使命的沉重慨嘆,景與情在“織”的意象中渾然一體,倍增愁緒的深邃與綿長。6.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唯有沙鷗知我意”,意思是只有沙鷗懂得我的心意。詩人說“唯有沙鷗知我意”,是因為沙鷗“背人飛過斷鴻碑”的意象與詩人的情感形成深層共鳴:沙鷗作為漂泊的象征,其“背人”而飛的動作,仿佛不忍目睹淮河界碑所象征的國土分裂之景,而詩人正肩負出使金國的使命,被迫途經這一屈辱的邊界,內心充滿對山河破碎的悲憤與對使命的無奈。詩人借沙鷗“知我意”的擬人化表達,曲折地抒發了自己忍辱負重、孤寂憂國卻無人傾訴的復雜情懷,沙鷗的“背飛”實則是詩人不愿直面現實卻又不得不面對的矛盾心境的外化。7.運用比喻修辭,詞人以“旅雁”“孤云”自比,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自己因為金兵南侵,乘舟避難江南的孤寂(悲涼、漂泊)之感。 8.①因戰亂而愁:從“回首中原淚滿巾”可知,當時金兵南侵,中原大地戰火紛飛,山河破碎,這讓詞人悲痛不已。②因思鄉而愁:“愁損辭鄉去國人”表明詞人遠離故鄉,漂泊江南,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濃郁。【導語】這首《采桑子·彭浪磯》以孤舟南渡為背景,通過“旅雁孤云”的比喻和“楓葉蘆根”的蕭瑟意象,抒發了詞人靖康之變后的亡國之痛與羈旅之愁。上闋“淚滿巾”直抒胸臆,下闋“日落波平”以景結情,將個人漂泊之悲與家國淪喪之痛融為一體,體現了南宋流亡文人的典型心境。7.本題考查詩句賞析。結合“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可知,詞人將自己比作“旅雁”“孤云”,這是典型的比喻修辭。大雁在旅途中往往孤獨飛行,云也常是獨自飄蕩,形象地描繪出詞人離開故鄉洛陽,乘舟南下避難,孤身一人前往江南的狀態。由此可知,通過這一比喻,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詞人在金兵南侵、背井離鄉情境下,內心充滿孤寂、悲涼與漂泊無依之感。8.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結合“回首中原淚滿巾”可知,“中原”代指被金兵侵占的故土,“淚滿巾”直接抒發了詞人對中原戰亂、山河破碎的悲痛。靖康之變后中原動蕩,詞人回望故土,滿目瘡痍,故因戰亂而愁。結合“愁損辭鄉去國人”可知,“辭鄉去國”點明詞人被迫遠離故鄉洛陽南下避難的處境,“愁損”二字直接凸顯其背井離鄉的哀傷。遠離家鄉的漂泊感與對故土的眷戀,使其因思鄉而愁。由此可知,詞人的“愁”源于戰亂導致的家國之痛與背井離鄉的思鄉之情。9.首先,時間是“夜三更”,此時烏鴉早已歸巢,周圍應是一片安靜。其次,“樓上銀燈一點明”“花陰悄聽”營造出一個靜謐的場景,“讀書聲”襯托出夜的靜謐,因此“亂烏棲定”這一畫面應是展現烏鴉歸巢后的安靜,而不是展現烏鴉歸巢時撲翅鳴叫的熱鬧。 10.示例:甲詩描寫的是夜深人靜時的靜謐,適合古琴深沉的音色。乙詩中,“輕舟一路”流露出詩人輕松、愉快的心境,“煙霞”“滿澗花”景色明麗,“那知花里即君家”寫出了發現流連處即時友人家的驚喜。整首詩基調輕快、明麗,用清脆明亮的竹笛更適合。【導語】這兩首《訪友》詩,各有妙趣,盡顯訪友之雅情。王仔園之作,以夜為幕,亂烏棲定、銀燈微明,勾勒出靜謐氛圍。到友門前卻“不扣”,于花陰悄聽讀書聲,此細節盡顯訪友之謹慎與對友人讀書專注的欣賞,以靜襯動,凸顯友人形象。方蒙章之詩,輕舟繞煙霞、愛澗花,描繪出訪友途中的靈動與愜意。“不為尋君也留住,那知花里即君家”,筆鋒一轉,意外得友居所,自然清新,別有一番驚喜,令人回味無窮。9.本題考查詞句的理解和賞析。由詩句“亂烏棲定夜三更”可知,“夜三更”這一時間狀語是理解全句的關鍵錨點。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三更時分已近子夜,天地沉入最深的幽暗,萬籟本應歸于岑寂。若為“歸巢時撲翅鳴叫”,則與此時“夜色已深、生靈休憩”的自然規律相悖——試想,群鴉若仍在撲翅喧嘩,詩人怎會以“定”字定格畫面?“定”字如快門般精準捕捉了烏鴉停駐枝頭、羽翼收攏的靜止瞬間,暗示著歸巢動作早已完成,喧鬧已然落幕。結合下文“樓上銀燈一點明”的意象,這盞孤燈恰似夜色中的螢火,微弱卻堅定地劃破黑暗。若周遭仍有群鴉聒噪,燈影必被紛亂聲浪攪動,豈能成就這般清寂畫面?而“花陰悄聽讀書聲”中的“悄聽”二字,更將靜謐推向極致——詩人斂聲屏氣,連呼吸都化作對讀書聲的虔誠追逐。此情此景下,唯有天地俱寂,方能令“書聲穿葉如泉鳴”的細微之美得以成立。若“亂烏”仍在枝頭喧嘩,讀書聲早被淹沒在羽翼撲簌與鴉鳴聒噪中,何來“悄聽”之境?從動靜對照的詩法來看,全詩以“靜”為經緯編織意境:夜深人靜(靜)→銀燈獨明(微動襯靜)→花陰靜聽(極靜)→書聲泠然(以聲襯靜)。“亂烏棲定”恰似琴弦上的空音,為后續“讀書聲”的泛音預留了共鳴腔。若此處寫“亂烏紛飛”,則全詩節奏頓失平衡,靜謐之弦被驟然撥亂,后文“悄聽”二字便如無根浮萍,失去著落。故而,“亂烏棲定”實為詩人以靜寫動的匠心之筆:以群鴉歸巢后的絕對靜止,反襯出夜色中潛藏的生命律動——銀燈微光如呼吸明滅,書聲清越似山泉滴露,而這一切靜謐之美,皆始于那個“定”字所凝固的永恒瞬間。10.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題干聚焦于為兩首《訪友》詩選配樂,需從詩歌營造的意境、情感氛圍出發,結合古琴“深沉、余音悠遠”與竹笛“清脆明亮”的音色特質,精準剖析二者與詩歌風格的適配度。答題時要緊扣詩句,具體闡釋畫面、情感與樂器音色的內在聯系,做到有理有據。由【甲】詩詩句“亂烏棲定夜三更,樓上銀燈一點明”可知,開篇便勾勒出一幅靜謐的深夜圖景:烏鴉歸巢棲息,萬籟俱寂,唯有一盞銀燈在樓中散發著微弱而清冷的光。這種靜謐幽深的氛圍,恰似古琴深沉的音色,如古琴曲《平沙落雁》般,以低沉悠遠的旋律,緩緩鋪陳出夜的寧靜與深邃。詩人“記得到門還不扣,花陰悄聽讀書聲”,在靜謐中悄然駐足,于花陰下聆聽友人讀書聲,更增添了幾分靜謐與雅致。古琴那深沉、內斂的音色,能夠完美烘托出這種寧靜、悠遠的意境,讓聽者仿佛置身于那寂靜的深夜,與詩人一同感受那份靜謐與閑適。由【乙】詩詩句“輕舟一路繞煙霞,更愛山前滿澗花”可知,詩人乘著輕舟,一路穿梭于如煙似霞的美景之中,眼前山前澗邊繁花似錦,色彩明麗,令人心曠神怡。這兩句詩營造出一種輕松愉悅、悠然自得的氛圍,恰似竹笛清脆明亮的音色,如《姑蘇行》般,以靈動跳躍的音符,展現出明快活潑的節奏。而“不為尋君也留住,那知花里即君家”一句,詩人本未刻意尋友,卻驚喜地發現流連之處竟是友人家,這種不期而遇的驚喜,更增添了詩歌的歡快基調。竹笛清脆明亮、活潑靈動的音色,能夠生動地演繹出詩歌中這種輕快、明麗的氛圍,讓聽者仿佛跟隨詩人一同乘舟賞景,感受那份意外之喜與悠然心境。11. 為官赴任 返回故鄉 12.蜀州景色蒼茫蕭瑟,浙東景色柔美清麗。 13.示例:王勃勸勉朋友要莫效仿小兒女悲泣,應豁達面對離別,王觀:勸勉朋友珍惜美好春光,樂觀生活。【導語】這兩首送別詩各具特色:王勃詩以雄渾開篇,“海內存知己”展現曠達胸襟,末句勸慰中見豪邁;王觀詞則以山水擬人,“眉眼盈盈”盡顯江南靈秀,結句“和春住”暗含對友人的美好祝愿。一剛健一柔美,同寫離別卻各臻其妙,展現了唐宋詩人不同的審美情趣。11.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結合甲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可知:作者和杜少府都是在外做官的官員,此時他們離別是因為杜少府要奉命到蜀州任職。結合乙詩“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可知:作者是送鮑浩然回故鄉。“歸去”的“歸”字表明鮑浩然是返回家鄉。12.本題考查描述詩歌意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的意思是,三秦大地拱衛著長安城,遙望五津,風煙迷蒙。“風煙”渲染蜀州路途遙遠、地勢險峻的朦朧景象。“五津”指的是杜少府赴任的蜀州路途遙遠。“望”表現意境蒼茫。在此表現杜少府即將要上任的蜀州遠離京城,路途遙遠,顯示出迷蒙的風雨煙霧之景,表現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懷和對離別的淡淡哀愁。“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的意思是,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在此詩人以眼波和眉峰來比喻浙東的山山水水,仿佛這位美人正期待著他的到來;突出江南的清麗婉約。13.本題考查理解詩歌情感。“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意思是,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樣悲傷得淚濕衣巾。詩人一反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勸勉友人不要因為別離而內心憂傷,哭哭啼啼。“無為”體現出詩人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的意思是,假如你到江南,還能趕上春天的話,千萬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對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囑友人如能趕上江南春光,務必與春光同住。既飽含惜春之情,又寓之祝福之意。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也喻指美好事物,寄托對友人順遂安康的祝愿。14.①此兩句運用對偶的手法,對仗工整;②動靜結合/視聽結合;③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艷麗芬芳的春天銀杏樹的葉子逐漸變綠,寂靜的夜晚傳來子規鳥的哀啼,催人歸去;④營造出悲涼的氛圍,襯托了詩人內心的惆悵。(意對即可) 15.)這首詩通過描寫流放途中夜宿七盤嶺的情景,“獨游”“高臥”“子規啼”“浮客”“聞曙雞”等詞句,表達了詩人①漂泊在外的孤寂、②仕途的失意,以及③對故鄉的依戀。【導語】本詩描寫詩人旅途中夜宿七盤嶺上的情景,抒發惆悵不寐的愁緒。全詩抓住凌晨時分的自然環境的特點,巧加刻畫,充分表達了詩人被遠流他鄉的哀苦心情。這首詩是初唐五律的名篇,表現出詩人有較高的藝術才能,巧于構思,善于描寫,工于駢偶,精于聲律。14.本題考查賞析詩句。結合“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可知,詩句的意思是在這芬芳艷美的春天,銀杏樹一片翠綠,夜晚聽見子規的聲聲哀啼。這兩句詩描寫的是春天銀杏樹碧綠,夜晚杜鵑鳥啼鳴的景象。“平仲綠”以銀杏的綠色象征高潔、堅韌,銀杏在傳統文化中有君子之喻;“子規啼”中子規的啼聲在古詩中常與思鄉、哀愁相關。詩句對仗工整:“芳春”對“清夜”,“平仲綠”對“子規啼”,音韻和諧,形式精巧;“綠”是視覺,“啼”是聽覺,視聽結合,多感官描寫增強畫面感;詩人用芳春美景反襯流放途中的孤寂,這是以樂景襯哀情;聯系胡應麟的評價“句格鴻麗”可知,“鴻麗”指宏大而華美,此處體現為意象典雅(銀杏、子規)、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意象選取典型,銀杏的綠與子規的啼形成視聽交融的畫面;對仗工整,語言凝練典雅;以樂景寫哀情,營造出悲涼的氛圍,含蓄表達流放途中的孤寂與鄉愁。據此概括作答。15.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詩歌情感主旨。結合首聯“獨游千里外,高臥七盤西”可知,詩人說自己將作遠游,此刻夜宿七盤嶺。“獨游”顯出無限失意的情緒,“獨”字突出孤獨,“千里外”暗示流放之遠,而“高臥”則不僅點出住宿高山,更有謝安“高臥東山”的意味,表示將“獨游”聊作隱游,進一步點出失意的境遇;結合頷聯“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可知,詩人寫夜宿所見,月色天河近在咫尺,反襯身處荒僻之地的寂寥之感;結合頸聯“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可知,詩人望著濃綠的銀杏樹,聽見悲啼的杜鵑聲,春夜獨宿異鄉的愁思和惆悵,油然彌漫;結合尾聯“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可知,詩人正浸沉在杜鵑悲啼聲中,雞叫了,快要上路了,這七盤嶺上不寐的一夜,更加引起對關中故鄉的不勝依戀。“浮客”自稱漂泊者,詩人自指,“空”字體現無奈;聽到雞鳴天亮,暗含長夜難眠的愁苦;結合注釋可知,這首詩作于詩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盤嶺之時;綜上分析,被貶的失意、羈旅的孤獨、對故鄉的思念是詩人在本詩中抒發的主要情感。據此概括作答。16.(1)“酬”字,報酬、贈答之意,以擬人手法賦予春風主動性,將自然景物人格化,春風雖帶走春花,卻以“清陰”作為回饋,展現王安石對生命交替的豁達態度,跳脫傳統傷春之情的窠臼。(2)尾聯寫了在此寧謐的氛圍里,突然傳來陣陣清脆悅耳之聲,抬頭看去,原是北山一鳥,掠飛而過,留下一片“好音”,表現了詩人在獨步尋幽的平和閑適的外表下,流露出的舉世無人相知的感慨。(明寫鳥聲美妙、無人欣賞,實則襯托詩人罷相后的孤寂心境。)【導語】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以簡淡筆墨勾勒晚年閑居圖景。“酬”字擬人化春風,暗含得失之思;尾聯北山鳥鳴,以空谷傳音反襯孤寂,將政治失意的悲涼隱于恬靜物象中。【詳解】(1)本題考查賞析重點字詞。通常“酬”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情感或物質的回應行為,有報酬、贈答之意。“酬我以清陰”這里將春風賦予了人的行為特點,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春風原本是自然現象,用“酬”字后,它好像有了情感和意識。春風吹走花朵,又用清陰來“回報”詩人,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春風對詩人的一種“情意”,使春風的形象更加鮮活、親切。 這種擬人化的表達,傳達出詩人對春風這種自然現象的獨特感受,流露出詩人在這種自然變化中的閑適、恬淡心境。詩人把春風當作有交流互動的對象,也暗示了詩人雖退居半山,但與自然和諧相處,享受自然之趣的生活狀態。 (2)本題考查賞析詩歌的情感。尾聯“惟有北山鳥,經過遺好音”意思是只有北山的鳥兒,經過這里時留下美妙的聲音。描繪了一種寧靜、清幽的氛圍,展現了詩人所處的自然環境。結合注釋①可知,王安石變法失敗后退居江寧,自號半山。他曾經積極推行變法,有著宏大的政治抱負,卻最終失敗。表面上他在半山園過著閑適的生活,詩中呈現出的寧靜場景,如鳥兒經過留下好音,看似淡然而閑適。但實際上,這種寧靜閑適背后,隱藏著他壯志未酬的悲涼。曾經想有所作為,改變國家局面,如今卻只能在這半山園中聽鳥音,他的政治理想破滅,內心的孤寂之情只能借這種看似閑淡的生活場景含蓄地表達出來。看似寫鳥音帶來的閑淡之趣,實則蘊含著他對自己政治生涯的無奈與悲嘆。 17. 色彩運用:樹林以深綠為主色,煙霧灰黑,江中月光倒影淡白。 細節刻畫:勾勒樹木輪廓,十分繁茂。水中明月周圍點綴淡淡光暈。一只猿猴立于懸崖邊,仰頭嘶鳴,表情哀愁。 18.①他會訴說楚人自古就有登高臨遠的愁緒,而自己剛到這,愁腸就已百轉千回。感慨自己被貶謫后的愁苦。②旅途孤寂:他會描述旅途所見的凄涼景色,無數樹木被蒼煙籠罩,三峽黯淡無光,明月下猿猴哀鳴。感慨這貶謫旅途中的孤獨凄涼。③歲月流逝:他會訴說身處他鄉,又值年末,歲月匆匆,自己卻遭貶于此,一事無成。感慨對時光流逝的無奈。④自我釋懷:他會向對方傾訴,雖然被貶,但也因這次經歷看到了別樣的江山景色,有了新的感悟。感慨在困境中自我開解的釋懷 。【導語】《黃溪夜泊》是歐陽修謫居夷陵時佳作。首聯以“楚人自古登臨恨”奠定愁緒基調,“已九回”凸顯愁之深。頷聯繪景,“萬樹蒼煙”“滿川明月”畫面宏大,“一猿哀”以聲襯寂,強化凄涼之感。頸聯直抒胸臆,異鄉逢歲末,唯酒可慰。尾聯筆鋒一轉,以豁達之態作結,言因遷謫得見江山,可吟詩抒懷。全詩景中含情,情隨景遷,將貶謫之愁與豁達心境巧妙融合,盡顯歐公曠達胸襟。17.本題考查詩歌畫面和意境的描繪。本題要求根據《黃溪夜泊》頷聯為已完成的畫面布局構思色彩運用或細節刻畫。需緊扣詩句意象,如“萬樹蒼煙”“三峽暗”“滿川明月”“一猿哀”,從色彩搭配或細節描繪角度進行構思。詩句中“萬樹蒼煙三峽暗”描繪出樹林被蒼煙籠罩、三峽顯得陰暗的畫面,整體色彩偏冷、偏暗,以深綠、墨色為主;“滿川明月一猿哀”中明月灑下銀白光輝,與周圍的冷色調形成對比。可據此為畫面搭配色彩。對于“萬樹蒼煙三峽暗”,可細致描繪樹林的茂密、蒼煙的繚繞以及三峽的幽深;“滿川明月一猿哀”中,要突出明月在河面的倒影,以及猿猴的姿態、神情,展現其哀愁。示例:色彩運用示例:我選擇色彩運用。上半部分山巒、樹林用深綠與墨色渲染,體現“萬樹蒼煙三峽暗”的幽深;河道用黑色,明月倒影用銀白,右下角猿猴用棕褐,凸顯“滿川明月一猿哀”的清冷。細節刻畫示例:我選擇細節刻畫。上半部分樹林枝葉交錯,蒼煙如絲纏繞;河道中明月倒影清晰,波光粼粼;右下角猿猴蹲坐石上,仰頭哀啼,面部神情哀傷,生動展現詩句中的景象。18.本題考查詩歌的情感主旨。本題要求結合詩句推測歐陽修向偶遇的被貶詩人傾訴的感慨。需先理解詩句含義,再從中提煉出與感慨相關的內容,分點作答。根據詩句“楚人自古登臨恨,暫到愁腸已九回”可知,自古以來楚地之人在登臨高處時就容易心生愁恨,而歐陽修剛到這黃溪之地,愁腸就已經百轉千回。詩句中“恨”字直接點明愁緒,“九回”則極言愁腸輾轉的程度之深。由此可知,他會向對方傾訴自己被貶謫后內心的極度愁苦,剛到此地就被這種愁緒緊緊纏繞,難以排解,感慨命運坎坷、仕途不順。根據詩句“萬樹蒼煙三峽暗,滿川明月一猿哀”可知,詩人描繪出一幅極為凄涼的畫面,無數的樹木被蒼煙所籠罩,使得三峽都顯得黯淡無光,而在這滿川的明月之下,只傳來猿猴的哀鳴。萬樹的蒼煙營造出一種壓抑、迷茫的氛圍,三峽的黯淡更增添了孤寂之感,一猿哀鳴則以動襯靜,突出了環境的冷清。由此可知,他會向對方傾訴在貶謫旅途中,自己形單影只,只能與這凄涼的景色相伴,內心的孤獨寂寞無人訴說。根據詩句“殊鄉況復驚殘歲”可知,歐陽修身處他鄉,本就心中惆悵,而此時又正值年末,更讓他驚覺歲月匆匆流逝。“殊鄉”強調了他遠離家鄉的漂泊之感,“驚殘歲”則突出了他對時光飛逝的驚訝與無奈。在這被貶的異鄉,一年又將過去,自己卻一事無成,只能眼睜睜看著歲月溜走。由此可知,他會向對方傾訴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以及自己在這被貶時光里虛度光陰的無奈。根據詩句“行見江山且吟詠,不因遷謫豈能來”可知,歐陽修雖然被貶謫,但在旅途中看到了別樣的江山景色,于是他便一邊行走一邊吟詠。他認為如果不是因為這次被貶謫的經歷,自己又怎么能來到這里,看到如此獨特的風景,獲得新的感悟呢?詩句體現出他在困境中逐漸自我開解,以一種豁達的心態看待被貶這件事。由此可知,他會向對方傾訴雖然被貶,但也因這次經歷看到了別樣的江山,有了新的收獲和感悟,在困境中學會了自我釋懷。19.C 20.甲詩借賈誼的遭遇,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真正重視人才、不關心百姓疾苦的不滿與諷刺;乙詞通過對孫權的歌頌,表達了作者渴望像孫權一樣有一番作為,同時也抒發了對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憤懣之情。【導語】這兩篇古代詩文,從不同角度展現深刻內涵。《賈生》借漢文帝與賈誼之事,以古諷今,含蓄批判統治者不重民生。《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則登樓懷古,借孫權年少抗敵的事跡,抒發詞人對英雄的追慕與壯志難酬的感慨,均以精煉文字蘊含深遠情志。19.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與分析。A.甲詩第三句“可憐夜半虛前席”中,“可憐”是“可惜”的意思,并不是說宣帝勤勉的樣子令人憐惜,而是說可惜漢文帝在半夜移膝靠近賈誼,卻不是詢問治國安民之道;B.甲詩第四句“不問蒼生問鬼神”是通過對比漢文帝問詢的內容,含蓄地諷刺了統治者的昏庸,并非直抒胸臆;D.乙詞下闋“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是說孫權年輕時就統率千軍萬馬,占據東南地區,堅持抗戰,并非是阻斷長江使東南之地避免了戰亂;故選C。20.本題考查詩歌情感賞析。根據甲詩“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可知,詩中描述漢文帝求賢,將放逐之臣賈誼召回至宣室,且在深夜交談時,身體前傾靠近賈誼,看似極為重視。然而,所問內容卻是鬼神之事,并非關乎天下蒼生的治國理政之策。通過這一情節,作者李商隱借賈誼空有卓越才調卻不被用于民生之事的遭遇,鮮明地表達出對統治者不能真正重視人才、對百姓疾苦漠不關心的強烈不滿與辛辣諷刺。根據乙詞“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可知,辛棄疾筆下,孫權年少便統領眾多兵馬,牢牢占據東南地區,堅持與曹軍作戰,其英勇無畏與堅定抗爭的形象躍然紙上,連曹操都稱贊“生子當如孫仲謀”。在南宋偏安一隅、面對北方侵擾卻不思進取的背景下,作者對孫權的歌頌,實質是渴望南宋能有如孫權般有為之君,自己也能像孫權一樣建功立業,同時抒發了對南宋朝廷偏安現狀、消極避戰的深切憤懣之情。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