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散文專題訓練----謝大光散文閱讀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題生命在于開始謝大光①每年都有一個元旦,當除夕的鐘聲敲響十二下,迎新的爆竹聲震撼著千家萬戶的門窗時,人們說,新的一年開始了。②每天都有一個早晨,當晨曦從東方透出第一縷微光,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探出火紅的臉龐時,人們說,新的一天開始了。③每人都有一個生日,那一天,嬰兒離開了母體,以他的第一聲啼哭宣布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存在,人們說,一個新的生命誕生了。④細心的母親,總是注意觀察著自己的孩子隨時發生的變化:什么時候開始睜開眼睛,什么時候開始會笑,什么時候開始呀呀學語,什么時候開始搖搖晃晃邁出第一步……誕生,意味著一個生命過程的開始,然而,這開始并非是一個孤立的瞬間,而是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瞬間連接著一個瞬間,每個瞬間都有著自己的開端;舊的瞬間過去了,新的瞬間開始了。⑤“開始”這個詞兒,只屬于活著的生命;對于死亡,沒有開始,只有終結。有句名言,叫作“生命在于運動”,這句話常被片面地理解為一種活動,甚或只是體育鍛煉;其實,運動就是不斷地開始新的過程。因此,也可以說,生命在于開始。⑥一個人,不論年齡大小、職務高低,只要在生活中失去了“開始”的能力,他的生命可以說已經終結了。⑦當你正在步入花甲之年,發現自己昔日的滿頭烏發已悄悄染上了霜白,額頭上、眼角邊的皺紋肆無忌憚地縱橫延伸;當你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看著年輕人代替了自己的位置,你千萬不要沮喪,不要埋怨,這只不過意味著一個人已開始步入老年生活。“老年”怕什么!重要的是,這也是一個開始,是一個新的生命階段的開始。⑧英國哲學家羅素在他的《如何度晚年》一文中說:“一個人如果對于個人之外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并從事適當的活動,那么他的老年就很可能過得好。”另一位法國作家蒙田也說過:“享受生活要講究方法。我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為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⑨請你嘗試著對于生活中過去無暇顧及的事物產生新的興趣吧!當你開始練習書法繪畫的時候,當你開始動筆寫回憶錄的時候,甚至當你開始學著釣魚、打橋牌,或者攝影、集郵的時候,你會感到生命的活力在周身涌動,以至忘掉了自己的年齡。你也許習慣了辦公室(或車間)里的空氣,每天走著固定的路線,從家里到工作單位。現在,請你開始留心一下其它地方的風情,注意觀察一些陌生人的生活和情緒,你會饒有興致地發現:世界變大了,你的內心世界也更充實了——因為,你有了一個新的開始。⑩“人的思想必須朝著未來,朝著還可以有所作為的方向。”這還是那位享壽99歲高齡的羅素老人說過的話。他在79歲時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一生正是實踐了他自己的比喻:“一個人的一生應該像一條河——起初很小,被它的兩岸緊緊地約束著,猛烈地沖過巖石和瀑布,逐漸地變寬了,兩岸后退了,河水較為安靜地流著,到最后,不經過任何可以看得見的間歇,就和大海匯合在一起,毫無痛苦地失去它單獨的存在。” 不斷地開始,不間歇地流淌,這就是生命存在的奧秘吧!(摘自《瀟灑老一回》)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論說元旦、早晨、生日分別是一年、一天、一生的開始,極其生動地引出論述的話題,段落整齊,富有美感。B.從第⑤段的闡述,可推斷作者贊同“生命在于開始”,否定“生命在于運動”。C.第⑨段畫線句“請你嘗試著對于生活中過去無暇顧及的事物產生新的興趣吧”這句話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關系,告訴人們世界變大,內心世界就會更充實的道理。D.第⑩段既講道理又擺事實,有理有據地論述了“生命的奧秘就在于不斷地開始,不斷地流淌”的觀點。下面不能證明第⑥段中“生命的奧秘就在于不間斷的地開始,不間斷地流淌”這個觀點的一項是( )A.把每一個黎明看作是生命的開始,把每一個黃昏看作是你生命的小結。——羅斯金B.生命是真實的,墳墓并不是他的終結點。——朗費羅C.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陶潛D.誰能以深刻的內容充實每個瞬間,誰就是在無限地延長自己的生命。——庫爾茨結合全文,談談為什么“一個人,不論年齡大小、職務高低,只要在生活中失去了‘開始’的能力,他的生命可以說已經終結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鼎湖山聽泉謝大光①江輪夾著細雨,送我到肇慶。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巖,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趕到鼎湖山時,已近黃昏。雨倒是歇住了,霧漫得更開。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綠腳,齊腰以上,宛如輕紗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見,耳則愈靈。過了寒翠橋,還沒踏上進山的石徑,冷冷淙淙的泉聲就撲面而來。泉聲極清朗,聞聲如見山泉活脫脫迸跳的姿影,引人頓生雀躍之心,身不由己,循聲而去,不覺漸高漸幽,已入山中。②進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脈,前后左右,草叢石縫,幾乎無處不涌,無處不鳴。山間林密,泉隱其中,有時,泉水在林木疏朗處閃過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尋,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遠的嬌態,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時,常常繞我膝下的愛女。每見我伸手欲攬其近前,她必遠遠地跑開,仰起笑臉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顧,她卻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間。好一個調皮的孩子!③山泉作嬌兒之態,泉聲則是孩子如鈴的笑語。受泉聲的感染,鼎湖山年輕了許多,山徑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著一股童稚的生氣,使進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無雜塵,陡覺輕快。行至半山,有一補山亭。亭已破舊,無可駐目之處,惟亭內一副楹聯“到此已無塵半點,上來更有碧千尋”,深得此中精神,令人,點頭會意。④站在亭前望去,滿眼確是一片濃碧。遠近高低,樹木枝纏藤繞,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濕綠,猶如大海的波浪,一層一層,直向山頂推去。就連腳下盤旋曲折的石徑,也印滿苔痕,點點鮮綠。踩著潮潤柔滑的石階,小心翼翼,拾級而上。越向高處,樹越密,綠意越濃,泉影越不可尋,而泉聲越發悅耳。悵惘間,忽聞云中傳來鐘聲,頓時,山鳴谷應,悠悠揚揚。安詳厚重的鐘聲和歡快清亮的泉聲,在雨后寧靜的暮色中,相互應答著,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門前,召喚著嬉戲忘返的孩子。⑤鐘聲來自半山上的慶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補山亭登四百余階,即可達。慶云寺是嶺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禎年間,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寺內現存一口“千人鍋”,直徑近2米,容量可達1100升,頗為引人注目。古剎當年的盛況,于此可見一斑。⑥晚飯后,繞寺前庭園漫步。園中繁花似錦,蜂蝶翩飛,生意盎然,與大殿上的肅穆氣氛迥然相異。花叢中,兩棵高大的古樹,枝繁葉茂,綠陰如蓋,根部護以石欄,顯得與眾不同。原來,這是兩百多年前,引自錫蘭國(今名斯里蘭卡)的兩棵菩提樹。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樹下,因而,佛門視菩提為圣樹,自然受到特殊的禮遇。⑦鼎湖山的樹,種類實在太多。據說,在地球的同一緯度線上,鼎湖山是現存植物品種最多的一個點,現已辟為自然保護區,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作生態觀測站。當地的同志告訴我,鼎湖山的森林,雖經歷代變遷而未遭大的破壞,還有賴于慶云寺的保護。而如今,大約是佛法失靈的緣故吧,同一個慶云寺,卻由于引來大批旅游者,反給自然保護區帶來潛在的威脅。⑧入夜,山中萬籟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聽泉,別有一番滋味。泉聲浸著月光,聽來格外清晰。白日里渾然一片的泉鳴,此時卻能分出許多層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撥者,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貝斯轟響者,應為萬道細流匯于空谷;那雄渾如銅管齊鳴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飛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繞過樹根,清流拍打著卵石,則輕重緩急,遠近高低,各自發出不同的音響。這萬般泉聲,被一支看不見的指揮棒編織到一起,匯成一曲奇妙的交響樂。在這泉水的交響之中,仿佛能夠聽到歲月的流逝,歷史的變遷,生命在誕生、成長、繁衍、死亡,新陳代謝的聲部,由弱到強,漸漸展開,升騰而成為主旋律。我俯身傾聽著,分辨著,心神猶如融于水中,隨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濾過心田,沖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說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我卻道“山不在名,有泉則靈”。孕育生機,滋潤萬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靈魂。⑨這一夜,只覺泉鳴不絕于耳,不知是夢?是醒?⑩夢也罷。醒也罷。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鳴。本文記敘了作者游覽鼎湖山的經歷,結合文章內容完成下面表格。游蹤 所見景物及特點 所聞對象及特點寒翠橋 山徑迷蒙幽曲,泉水活脫迸跳 泉聲A山林間 竹木青翠疏朗,泉水B 泉聲CD 樹木枝纏藤繞,石徑盤旋曲折 鐘聲厚重,泉聲清亮慶云寺 大殿肅穆莊嚴,古樹枝繁葉茂 蜂蝶嗡鳴慶云寺旁客房 月光清亮如水,山林蘊育生機 泉聲E下列對文章思想內容和寫作技巧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開頭寫行程匆匆、景色蒙蒙,是為了與后文鼎湖山泉聲的清新、獨特形成對比,突出泉聲給作者的深刻感受,為下文做鋪墊。B.作者通過細膩的感官描寫,將自然景觀升華為精神體驗;還運用聯想,豐富了文章的內容。C.作者不僅描寫了泉的姿態、聲音等,還借泉聲引發了對生命歷程和歷史變遷的思考,流露出對時光易逝的無奈。D.文章以聽泉為線索,將鼎湖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串聯起來,生動展現了自然與人文交織的獨特魅力。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下面句子。這萬般泉聲,被一支看不見的指揮棒編織到一起,匯成一曲奇妙的交響樂。文章最后兩段在結構和內容上有什么作用?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題。落花枝頭謝大光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節。一夜枕上聽雨,輾轉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卻停了。天頂上,濃云尚未散開,低低壓著房檐;空中還飄浮著若有若無的雨絲;天地間彌漫著一層濕漉漉、靜悄悄的青黛色霧靄。院子中,一叢綠樹被染得濃蔭如墨。朦朧的墨綠中,清晰地閃著點點火紅的花朵,宛如一闕厚重、平和的弦樂聲中,跳出一管清脆、歡躍的笛音,給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氣。②咦,已是春花紅褪的初夏,什么花開得這般熱烈?③循著被雨水潤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記起了楊萬里的《初夏即事詩》:“卻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開。”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這是四株石榴樹,分列在窄窄的甬道兩側,枝丫交錯,搭起了一座花紅葉綠的天然門樓。樹只有一個人高,花卻開得十分繁茂。低頭鉆進樹叢,真像是上元之夜倘徉于燈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顧,都是火苗一樣燃燒著的石榴花。④早就聽說石榴花是邊開花邊結果,花與子并生枝頭,十分壯觀。如今看去,果真如此,這滿樹密密層層的花果,真像是一個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從花到果的生長過程中,呈現出變化微妙的千姿百態——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開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噴紅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實新萌;也有的花萼圓鼓鼓地脹起,果實已初具規模,挺在枝頭,隨風搖曳。⑤啊,這些正在開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實,多像一群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孩子。可是,一陣微風吹過,我感到點點水珠灑落下來。這是花兒果兒們的淚水嗎?水珠灑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灑淚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別,是在感激落花的深情。落花靜靜地躺在大地的懷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寧,火紅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發脹,將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緋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這般壯麗①,一種內在的美好情操震顫著我的心。昨天,也許它還在枝頭上為花蕊擋風遮雨,那艷麗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來蜂蝶,傳送花粉,孕育新生。今天,新的生命開始生長了,為了讓果實得到更多的陽光和養料,它毫不留戀枝頭的繁華,毫不夸耀自己的成績,在斜風細雨中翩然飄落。躺在地上,它還在翹望枝頭,看到萌生的果實替代了它原來的位置,依然顯示著生命的美好,它放心了,落而無憾。它放心了,卻沒有忘記自己的歸宿。秋風秋雨中,它將自己和樸實的大地融為一體,又在準備滋養明年的花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謂相通。人常說:開花結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實才能成熟。據說有一種火石榴樹,開起花來復辯繁英,十分好看,卻是從來不結果的。從這個意義上一說,落花正是新生的標志,實在值得大書特書。⑥然而,千百年來,關于落花的詩卻多是傷感的,哀惋的。黑暗的時代,狂暴的風雨,常令未果之花②備受挫磨而天謝,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亂紅飛過秋千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們的作者,或是傷春怨女,紅顏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懷才不遇,只好將花喻己,抒解愁腸。君不見,《紅樓夢》中“埋香冢飛燕泣殘紅”,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詞,哭癡了多少人的心。對于摧殘人才,踐踏新生的社會,這是一個曲折③的控訴和抗爭。今天,這樣的時代應該是過去了。我們的國家如同這綴著晨露的石榴樹,花果同枝,生機蓬勃。每個人都應該是一朵花,該開時,盡心竭力地開,該落時,坦坦蕩蕩地落,無論是翹立枝頭,還是俯身泥土,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命。這樣,我們的事業就會新陳代謝,永葆青春的活力。細微的簌簌聲打斷了我的遐想,又是幾片飛紅飄落下來。“落花辭樹雖無語,別倩黃鸝告訴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黃鸝向春天囑咐④什么呢?請明年枝頭上再看吧,那滿樹的繁花碩果就是答案。(選自《課外美文》,有改動)下列對文中劃橫線詞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①“壯麗”:指今天的“落花”是為求得新生,為新的生命出現而主動離開樹枝。B.②“未果之花”:既指不結果的植物,如文中所說的“火石榴”,又指紅顏薄命的傷春怨女,懷才不遇的落魄文人。C.③“曲折”:文中的落花喻指被摧殘的人才、被踐踏的新生。用詩文表達對落花的哀惋嘆息,不是對黑暗社會的直接控訴,所以說“曲折”。D.④落花“囑咐”的內容是:明年必“繁花碩果”,生機蓬勃。表明正是有了“落花”的無私奉獻,才會有如此花果滿枝的盛事。下列對落花“美好情操”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它曾為花蕊擋風遮雨,孕育新生。B.它不曾留戀枝頭的繁華,不夸耀自己的功績。C.它落而無憾,又準備滋養明年的花。D.它具有敢于同驕陽抗爭,毫不示弱的精神。下列事例表現的主旨與文章主題不一致的一項是( )A.“鐵榔頭”郎平兩次在中國女排最困難的時期,主動接下了中國女排主帥這個“星球上壓力最大的職業”:僅僅一年半時間,郎平就帶領中國隊于2014年時隔16年重返世錦賽決賽舞臺,最終奪得亞軍,并于2015年重奪世界杯冠軍,2016年重奪奧運冠軍。B.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邵逸夫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捐款超過100多億港元。1985年始,邵逸夫在中國大陸地區持續捐資辦學。20多年間,他共向內地捐贈了47億港元,興建了6000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C.獲第11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和第14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的李雪健在2000年11月不幸患上癌癥,他堅持強忍病痛完成《中國軌道》的個人戲份。2011年,憑借電影《楊善洲》獲得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D.廣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長莫振高將“讓瑤鄉兒女走向世界”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任教30多年來,跑遍每一位貧困生的家,將了解的情況一一記錄在冊,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了近300名學生,圓了他們的大學夢。答案1.B 2.C 3.(1)“開始”這個詞兒,只屬于活著的生命;對于死亡,沒有開始,只有終結。(2)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導語】文章圍繞“生命在于開始”這一主題,通過多個實例和哲理名言,論述了生命中的各個“開始”的重要性。從新的一年、新的一天到人類的一生,作者強調新開始是生命延續和發展的動力。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語言生動,通過老年人的例子闡明生命的任何階段都可以有新的開始,激勵人們不斷追求新的生活和興趣,以保持精神的活力和生命的意義。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與辨析。B.有誤,結合第⑤段“有句名言,叫作‘生命在于運動’,這句話常被片面地理解為一種活動,甚或只是體育鍛煉;其實,運動就是不斷地開始新的過程”可知,作者并沒有否定“生命在于運動”的說法,作者只是說這句話常被片面地理解為一種活動。故選B。2.本題考查論點與論據之間的關系。A .“把每一個黎明看作是生命的開始,把每一個黃昏看作是你生命的小結”,強調了每個黎明都是新的開始,體現了生命的不間斷開始,能證明觀點。B.“生命是真實的,墳墓并不是他的終結點”,說明生命不是以墳墓為終點,意味著生命是不斷延續的,可理解為生命在以不同的方式不間斷地流淌,能證明觀點。C.“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主要強調的是時光一去不復返,珍惜時光,沒有體現生命的不間斷開始和流淌,不能證明觀點。D .“誰能以深刻的內容充實每個瞬間,誰就是在無限地延長自己的生命”,充實每個瞬間就是不斷開始新的有意義的事情,能證明觀點。故選C。3.本題考查文章語句含義理解。首先,從生命的本質來看,生命是一個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過程。結合第④段“誕生,意味著一個生命過程的開始,然而,這開始并非是一個孤立的瞬間,而是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瞬間連接著一個瞬間,每個瞬間都有著自己的開端;舊的瞬間過去了,新的瞬間開始了”可知,文中以嬰兒的成長為例,說明誕生意味著生命過程的開始,而且這個開始不是孤立的瞬間,而是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瞬間連接著一個瞬間,每個瞬間都有開端。這體現了生命的連續性和動態性,即只有不斷地開始新的瞬間,生命才能持續下去。 其次,結合第⑤段“‘開始’這個詞兒,只屬于活著的生命;對于死亡,沒有開始,只有終結”可知,生命與死亡的本質區別在于生命有不斷的開始,而死亡則是一切的終結。這進一步強調了“開始”對于生命的重要性,只有擁有“開始”的能力,生命才處于一種鮮活的狀態,一旦失去了“開始”,生命就如同走向了死亡,沒有了新的發展和可能。它從生命與死亡的對比角度,突出了“開始”是生命存在的關鍵特征。然后,“開始”意味著對生活保持積極的態度、樂趣和探索的精神。結合第⑨段“請你嘗試著對于生活中過去無暇顧及的事物產生新的興趣吧!當你開始練習書法繪畫的時候,當你開始動筆寫回憶錄的時候,甚至當你開始學著釣魚、打橋牌,或者攝影、集郵的時候,你會感到生命的活力在周身涌動,以至忘掉了自己的年齡”可知,當一個人失去了“開始”的能力,就意味著他不再對生活中的新事物產生興趣,不再嘗試新的活動和體驗。比如不再對過去無暇顧及的事物產生好奇,不再去練習書法繪畫、寫回憶錄、釣魚等。這樣的人會陷入一種停滯狀態,生命失去了活力和變化。 再者,結合第⑧段“一個人如果對于個人之外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并從事適當的活動,那么他的老年就很可能過得好”,第⑩段“人的思想必須朝著未來,朝著還可以有所作為的方向”引用羅素的話以及羅素的一生經歷,強調了即使在老年階段,只要對個人之外的事物有濃厚興趣并從事適當活動,就能過得好。這說明無論處于什么年齡階段,只要有“開始”的能力,就能讓生命充滿活力。而失去“開始”能力的人,就無法像羅素那樣不斷地拓展生命的寬度和深度,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 由此概括整理作答即可。4. 清朗 半含半露 鈴般歡快(如鈴笑語) 半山(補山亭) 許多層次(層次豐富) 5.C 6.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泉聲比作交響樂,將多種層次、不同聲響的泉聲匯聚的情景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表達了作者對鼎湖山泉聲的驚嘆與贊美之情。 7.①結構上:總結全文,使文章結構完整。②內容上:深化了主題,抒發了作者對鼎湖山泉水的喜愛與贊美之情,表達出作者希望泉水長流、泉聲長鳴的美好愿望,流露出對自然的留戀以及對自然生態保護的深切期盼。【導語】這篇散文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鼎湖山的泉水之美,展現了自然與人文的交融。作者通過聽覺(泉聲、鐘聲)、視覺(山色、古寺)等多感官描寫,將泉水擬人化為“嬌兒”,賦予其靈動的生命力。文章以“聽泉”為線索,由淺入深地展開:從初聞泉聲的驚喜,到分辨泉聲層次的陶醉,最終升華出“泉水是山的靈魂”的感悟。在藝術手法上,巧妙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將自然景觀與生命哲思融為一體,流露出對自然之美的珍視與對生態保護的隱憂。結尾的抒情表達了對永恒自然之音的向往。4.本題考查內容的梳理和概括。A結合第①段“過了寒翠橋,還沒踏上進山的石徑,泠泠淙淙的泉聲就撲面而來。泉聲極清朗,聞聲如見山泉活脫迸跳的姿影,引人頓生雀躍之心。身不由己,循聲而去,不覺漸高漸幽,已入山中”可知,泉聲清朗。B結合第②段“進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脈,前后左右,草叢石縫,幾乎無處不涌,無處不鳴。山間林密,泉隱其中,有時,泉水在林木疏朗處閃過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尋,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遠的嬌態,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時,常常繞我膝下的愛女”可知,半含半露。C結合第③段“山泉作嬌兒之態,泉聲則是孩子如鈴的笑語.受泉聲的感染,鼎湖山年輕了許多,山徑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著一股童稚的生氣,使進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無雜塵,陡覺輕快”可知:鈴般歡快。D結合第⑤段“鐘聲來自半山上的慶云寺”,第⑥段“根部護以石欄,顯得與眾不同。原來,這是二百多年前引自錫蘭國(今名斯里蘭卡)的兩棵菩提樹。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樹下,因而,佛門視菩提為圣樹,自然受到特殊的禮遇。其實,菩提本身并沒有什么高貴之處,將其置于鼎湖山萬木叢中,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夠分辨得出”可知,半山。E結合第⑧段“白日里渾然一片的泉鳴,此時卻能分出許多層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撥者,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貝司轟響者,應為萬道細流匯于空谷;那雄渾如銅管齊鳴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飛瀑落入深潭。至于泉水繞過樹根,清流拍打著卵石,則輕重緩急,遠近高低,各自發出互不相同的音響。這萬般泉聲,被一支看不見的指揮棒編織到一起,匯成一曲奇妙的交響 樂。在這泉水的交響之中,仿佛能夠聽到歲月 的流逝、歷史的變遷,生命在誕生,成長,繁衍,死亡,新陳代謝的聲部,由弱到強,漸漸展開,升騰而成為主旋……蘊育生機,滋潤萬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靈魂”句可知,泉聲層次豐富。5.本題考查文章內容和寫作技巧。C.作者借泉聲引發對生命歷程和歷史變遷的思考,但文中流露的是對泉水的贊美、對自然生機的歌頌以及對清泉永在的期盼,而非“對時光易逝的無奈”。“沖走污垢,留下深情”“孕育生機,滋潤萬木”等語句體現的是積極的情感,選項分析錯誤。故選C。6.本題考查修辭手法。本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作者將“萬般泉聲”比作“一曲奇妙的交響樂”,將整合泉聲的自然力量比作“看不見的指揮棒”。這一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泉聲的豐富層次與和諧統一。“交響樂”既體現了泉聲的多樣(如前文所述的“提琴”“彈撥”“貝斯”“銅管”等不同音色),又突出了它們相互配合、渾然一體的美感;“看不見的指揮棒”則賦予自然以靈動的生命力,暗示了泉聲的有序與精妙,讓讀者感受到泉聲并非雜亂無章,而是如樂章般富有節奏與韻律,表達了作者對鼎湖山泉聲的沉醉與贊美。7.本題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結構上:呼應前文,結尾“泉鳴不絕于耳”呼應了前文“深夜聽泉”的描寫,首尾呼應。總結全文,以“夢也罷,醒也罷”總結夜晚聽泉的沉浸狀態,再以“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鳴”收束,使文章結構完整,升華情感。 內容上:深化情感,“只覺泉鳴不絕于耳”強調了泉聲給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體現了聽泉體驗的強烈與持久;“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鳴”直接抒發了對泉水的珍視與期盼,從對泉聲的陶醉上升到對自然生機永續的向往;凸顯主旨,結尾的期盼與前文“泉水就是鼎湖山的靈魂”“孕育生機,滋潤萬木”的贊美相呼應,進一步凸顯了文章對自然之美、生命活力的歌頌,以及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向往,深化了文章主旨。8.B 9.D 10.C【導語】這篇文章通過描述作者初到江南時的所聞所見,以石榴花的開放與凋落為線索,探討了“落花”的生命意義。文章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把“落花”的奉獻精神與人事相聯系,表現出對“花果同枝”精神的歌頌和對個人奉獻社會的認同。石榴花在作者眼中,從盛開到凋謝,象征著一種從綻放到為新生做出貢獻的生命歷程。文章最終轉入社會批判層面,反對黑暗社會環境對“新生”的摧殘,激勵人們在新社會環境中傳承“落花”的精神,不管個人處于何種位置,都應該盡心竭力地奉獻,為社會的新生和繁榮做出貢獻。8.本題考查詞語理解。B.結合第⑥段“然而,千百年來,關于落花的詩卻多是傷感的,哀惋的。黑暗的時代,狂暴的風雨,常令未果之花備受挫磨而天謝,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亂紅飛過秋千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們的作者,或是傷春怨女,紅顏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懷才不遇,只好將花喻己,抒解愁腸”可知,“未果之花”在文中特指“紅顏薄命的傷春怨女,懷才不遇的落魄文人”,并非“指不結果的植物,如文中所說的‘火石榴’”;故選B。9.本題考查文章內容概括。A.結合第⑤段中“昨天,也許它還在枝頭上為花蕊擋風遮雨,那艷麗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來蜂蝶,傳送花粉,孕育新生”可知,本項正確;B.結合第⑤段中“它毫不留戀枝頭的繁華,毫不夸耀自己的成績”可知,本項正確;C.結合第⑤段中“秋風秋雨中,它將自己和樸實的大地融為一體,又在準備滋養明年的花了”可知,本項正確;D.本項“敢于同驕陽抗爭,毫不示弱的精神”在文章中沒有相關內容,本項不屬于落花的“美好情操”;故選D。10.本題考查文章主題與事例主旨。本文運用了借物寓意的手法,把“落花”的奉獻精神與人事相聯系,表現出對“花果同枝”精神的歌頌和對個人奉獻社會的認同,歌頌了無私奉獻的精神。C.李雪健強忍病痛完成《中國軌道》的個人戲份表現了他的堅強、頑強,而沒有表現奉獻精神,與文章主旨不同;故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