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2026學年度(上)期初考試高三語文總分150分 時間150分鐘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一種上下相連的“深衣”服制。深衣的裁制在尺寸和樣式上有非常細致的規定,具體來講體現為:上衣用布六幅,下裳用布六幅,共十二幅,象征一年的十二個月;袖口為圓形,如規,象征應規而行;方形的交領如矩,寓意遵禮法而不逾矩;背面的中縫延伸至腳踝,依舊筆直如墨線,象征著為政端方正直;下衣的底邊如秤桿秤錘,顯示出公平正義的處世智慧。(摘編自鄒蘊《莊子的“宇宙身體”觀及其美學意涵》)材料二:深衣是《禮記》記載的一種極具傳統文化內涵的服飾,從古至今都備受學人關注。古人對深衣形制的研究由來已久,現存“深衣”文獻的記錄最早可溯源至《禮記》。古代儒者解析深衣形制多采用文字考釋的方式逐句解經,此方式有利于對經文內容做細致深入的分析,但難以突顯諸家在深衣形制觀點上的差異。從先秦至唐代與深衣形制相關的文獻多集中在唐代《禮記正義》中。據《禮記正義》記載,漢唐經學家在解釋“衽”時認為,衽在深衣裳幅之旁。宋至宋末元初,衽在裳(或衣裳)旁,屬連之不殊裳前后。其中司馬光、朱熹、金履祥所言之“衽”不包括衣之兩旁,僅在裳處;而陳櫟《深衣說》中的“衽”則指衣裳兩旁,不僅限于裳,此處的衣裳兩旁,是指深衣穿著狀態下的兩側。元明時期,衽為上衣衣襟,具體指前襟相交時胸前之左右幅。清代,衽在裳旁,是下裳兩側斜裁交裂的部分。諸家對深衣之“衽”位置理解的差別,還直接引發了深衣形制——即衣裳布幅分布和下裳裁制方法的差異。宋至宋末元初時,深衣之“衽”是深衣穿著兩襟相掩后,在腋下之裳旁,屬連之不殊裳之前后的部分,即衽是裳旁邊之斜裁部分,裳右邊的前后衽是分開的,左邊前后衽是縫合在一起的。此深衣裁制用布十幅,衽不需單獨記幅。上衣四幅,衣身用布二幅,衣袖用布二幅。下裳六幅,裁制用交解之法:每一幅交解為兩片,一頭廣,一頭狹,狹頭之長是廣頭之半,狹頭向上連屬上衣。因此,上衣衣身二幅中屈反折為四片,下裳六幅交解為十二片,上衣一片連接下裳三片。元明時期,深衣之“衽”指上衣左右斜裁之衣襟。此深衣裁制用布十一幅,上衣五幅,衣與袖各二幅,比宋至宋末元初時期的深衣多連屬左右衣襟的“衽”一幅。下裳六幅,裁制亦用交解之法,由六幅交解為十二片。因此,深衣上衣衣身二幅中屈反折為四片,加“衽”用一幅斜裁為二片,共六片。清代時,深衣之“衽”被解讀為深衣下裳旁布幅交裂的部分。此深衣形制用布共十一幅,上衣五幅,衣身用布二幅,衣袖用布二幅。衽用一幅,似元明時期斜裁,但僅接右外襟,無左內襟。下裳六幅,采用正裁搭配交裂的方式,下裳前后四幅皆正裁,為八片,唯有兩側之衽用布二幅斜裁為四片,共十二片。古時困擾儒生的深衣之“衽”,正是今天解讀歷代深衣之制的關鍵。經文中對具體形制規范記載的欠缺,讓“衽”具有了可以想象的空間;而不同時代對“衽”的詮釋,則是儒者基于本朝服裝對深衣進行想象重構的具體表現。中國古代深衣考辨史,揭示了以儒生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造衣制物的思想理念,是歷代儒生的服飾理想與精神寄托;同時,它還是映照歷代服裝的一面鏡子,隨著時間的更迭,勾勒出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軌跡與時代風貌。(摘編自黃梓桐《對深衣之“衽”的想象與重構——“中國古代深衣考辨”再解讀》)材料三:古代深衣制度中的“衽”長期以來困擾著學者們,直到馬山楚墓出土成系統的袍服實物提供了關鍵證據。根據文獻與實物印證,“衽”是指在制作衣物時,于“上衣”“下裳”、領、緣各部分剪裁完畢后,額外正裁兩塊相同大小的矩形衣料作為嵌片,并將其分別嵌縫在兩腋窩處,即“上衣”“下裳”與袖腋三交界的縫際簡。文獻中,“衽”通常指交領下方的衣襟(左衽或右衽),但在狹義上特指漢代人所說的“小要(腰)”,即袖腋處的特殊設計。《禮記·玉藻》提到“深衣三祛,……衽當旁”,鄭玄注釋指出“衽”的形狀可以是向上或向下逐漸變窄的設計,因此得名“小要”。孔穎達進一步解釋說,這種設計在棺材制作中也有應用,用于固定棺縫,其形象兩頭廣中間小,類似于燕尾榫或魚尾榫。考古發現表明,衣服上的“衽”是將一塊矩形布料扭轉90-180度后插入袖腋處,中部形成束腰狀,不僅增強了衣物的貼合度和舒適性,而且其輪廓和功能恰與木工中的“小要”相似。通過這些實例和文獻記載的對比,可以確認“衽”即是古深衣制度中這一難以理解的部分。近年來的考古發現打破了兩千年來對“衽”的誤解,使得我們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古代深衣的具體形制及其文化意義,特別是解決了長久以來學術界對此問題的爭議。這不僅揭示了“衽”的真實面貌,也展示了古人對服飾美學和技術細節的追求。(摘編自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深衣服制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服制在裁制上有著較為細致的規定,同時也具有豐富的文化象征意義。B.深衣作為一種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的服飾,從古至今備受學者們的關注,古人對深衣形制的研究可追溯至《禮記》。C.古代諸儒解析深衣形制多采用文字考釋的方式逐句解經,這是諸家在深衣形制觀點上難以突顯差異的主要原因。D.歷代深衣形制衣裳布幅分布和下裳裁制方法的不同,與諸家對深衣之“衽”位置理解的差別存在直接關聯。2.根據原文內容,以下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深衣布幅、袖口、交領、中縫、底邊等細節的設計,承載了古人對于“衽”的理解。B.諸儒對“衽”的理解不僅反映了政治上的分歧,更展示了深衣形制隨時代發展而演變的過程。C.由于經文中對具體形制規范記載的欠缺,“衽”成為了歷代儒者可以自由發揮想象的對象。D.馬山楚墓成系統袍服實物的出土,打破了長久以來深衣釋“衽”以書證書、字面猜索的局面。3.根據文本信息,下面這幅深衣圖,最適合作為哪一時期的深衣形制示意圖?(3分)A.宋朝以前 B.宋至元初 C.元明時期 D.清代4.關于“衽”位置與功能的解說,材料二與材料三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4分)5.通過上述材料,讀者對于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方法、態度和價值可以獲得哪些認識?請根據材料分析概括。(6分)(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虹關的墨香洪忠佩古樟旁的一棟平房,是詹汪平返村創業夢開始的地方。10多年前,他把飲食店變為墨坊,從點燃煙炱的那天開始,就成了虹關詹氏古法制墨的傳人。黑是墨坊的主色調,煙房、墨房、墨臺、墨模、刮墨刀,都是黑乎乎的。只有煙炱燃著的時候,才會發出微弱的光。狹小的空間,并沒有影響詹汪平對徽墨制作技藝的癡迷。一杵又一杵,捶打坯料的聲響粘連、膠著。墨泥在手掌中反復地搓揉,蛻變得愈發柔軟、油亮。80后詹汪平,似乎很享受點煙、制膠、和料、捶打、搓揉、壓模的制墨過程,還有涼墨、修墨、打磨、描金的日常。他樂此不疲。他還知道,要做一錠好墨,不僅在于制墨的原料、墨坯的品質,也是繪畫、書法、雕刻等藝術的綜合呈現。比搗搓坯料還要輕柔的,是村中的古樟樹葉在風中的簌簌聲。陽光透過葉子縫隙灑下的光線,一如墨面雕飾的描金。處于贛、皖交界的江西婺源虹關村,宋代肇基,聚族而居,耕讀傳家,以千年古村的底蘊和風貌,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的樣本。歷史上,它以墨業走向繁盛,所產徽墨深受書畫界人士青睞,享有“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早在明清時期,虹關已是徽墨的主要產地。據《清代名墨談叢》記載,婺源墨鋪在百家以上,僅虹關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在數量上遠遠超出歙縣、休寧造墨家,在徽墨中是一大派別。虹關走出了一批詹姓墨業名家,他們開設的墨鋪墨號,遍布大江南北。隨之而來的,是給家鄉帶來的變化——筑宅建祠、修橋鋪路、崇儒勵學、重教興學。循著墨香,我走進了虹關村的深處。虹關村四周,有后龍山、天井山等山環繞。一條徽饒古道穿村而過,當地人稱其為大路。大路兩邊,成街成巷。永安、風華、如意、書院、添丁、守儉、大有等20多條街巷,宛如村莊的經脈,縱橫交錯,四通八達。街巷里,曾經一家挨著一家的,是墨鋪、客棧、茶樓、酒肆、米行、布店、豆腐坊……不難想象,歷史上的虹關村是多么熱鬧,人來人往,車馬不斷。我回味著歷史,再去看古道上的車轍遺痕,感覺那青石板中的凹槽瞬間變得生動起來。而在大路街口,曲徑通幽處,墨商的大宅鱗次櫛比。那些石庫門坊、磚雕門罩、飛檐翹角,十分規整精美。抬頭望去,高聳的馬頭墻像嵌入藍天白云之中。僅清代制墨名家詹成圭一家,就建有留耕堂、玉映堂、愿汝堂、慮得堂。那粉墻黛瓦之中的天井、堂前等等,像是被時光熏染過一般,濃淡不一,如水墨洇漫的色調。那月梁、雀替、窗欞、隔扇上的“八仙人物”“桃園結義”“松鶴同春”“一諾千金”等雕飾,精雕細刻,既含蓄內斂,又不拘一格,美不勝收。“心作良田一生耕之不盡,書為恒產百世留之有余。”在留耕堂里,我看到這樣一副聯文,分明倡導的是世代耕讀傳家之風。地方志和譜牒上的文字告訴我,詹成圭的子孫既是制墨名家,也是行善尚義之人:詹成圭之子詹若魯“尤崇儒重道,值貧而力學者必助”,其孫詹國淳對“族中子弟不能讀者,公造就以至于成名”……這是墨業世家一代代接力資助教育的善舉。像他們一樣,熱心公益的墨商在虹關不在少數。而那些長期在外地從事墨業的虹關人,也一直沒有忘記家鄉。早在上世紀30年代,羈旅在外的詹佩弦,用一張村口古樟的照片征稿,并刊印成書《古樟吟集》。書中收錄的詩文,每一篇都流淌著鄉愁。看到村口古樟的照片,就像是看到了故鄉。讀一讀寫家鄉古樟的詩文,也就是在讀家園厚土。與留耕堂的楹聯相對應的,是虹關的讀書風氣之盛。曾經的省吾書院、登瀛書屋、吟香書舍以及犁耙館,都給出了印證。村中科考從仕者和歸隱的文士,則給后人留下了《賜綺堂集》等30多部著作。在虹關村行走,我一次次踏進那些宅院,讀到了它們的歷史,也見證著它們的新生。修繕過后的古宅庭院,在徽派建筑中融入現代元素,實現了活態保護利用。有的修繕后成了鄉賢居住的房屋,有的被改建成民宿,還有的成了徽墨制作技藝的體驗作坊。沿著村中的鴻溪走,我在虹關水口依然能感受到“龍門關水口,馬石峙源頭”的意境。是青山綠水,以及經年的墨香,共同滋養著虹關古老而清新的風貌。水口溪畔,那根深葉茂的千年古樟,只是虹關古樹中年齡最大的。百年或數百年的樹木還有銀杏、楓香、楠木、桂樹、櫧樹、紅豆杉等。所有上了年紀的樹木,都有一張屬于自己的“身份證”——名木古樹標識保護牌,上面,編號、科屬、樹齡以及保護等級一應俱全。每一塊保護牌的背后,是無數關注名木古樹的目光。我佇立在樹蔭下眺望村莊。慕名而來寫生的師生和他們筆下的虹關村,許多制墨名家的過往和熱愛家鄉的情懷,交織一起向我涌來。那久遠年代中倡建的路橋、茶亭、水堨、長生圳……仍在村民的生產生活之中延伸。耳邊,傳來此起彼伏的鳥鳴聲和蛙叫聲,那是村莊自然的音樂。樂章中,枕山面水的虹關村,氤氳著一片水墨意境。鴻溪從村中穿過,溪水中流淌不息的,是縷縷墨香。(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引用《清代名墨談叢》的記載,說明歷史上虹關就是徽墨的主要產地,它以墨業走向繁盛,并以墨業造福家鄉。B.文中將陽光透過葉子縫隙灑下的光線比作墨面雕飾的描金,不僅凸顯光影交錯之美,更將自然景致與徽墨文化緊密相連。C.文中寫千年古樟等上了年紀的樹木都有一張屬于自己的“身份證”,以此表明這些古樹已得到植物學家的廣泛關注。D.文章未著墨于具體的個人,而是通過對街道、建筑、古樹等風景的描摹來展現虹關人民的生活狀態,更具感染力。7.關于文中描寫“我”行走在虹關村的有關段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列舉虹關村永安、風華、守儉等眾多街巷名稱,展現出虹關人對教育的重視。B.虹關村中墨商的大宅鱗次櫛比,十分規整精美,反映當時制墨業的興旺繁榮。C.從虹關村清代制墨名家詹成圭家留耕堂聯文看,詹家崇尚世代耕讀傳家之風。D.將歷史與現實交織,構建出豐富立體的虹關形象,增加了文本的歷史厚重感。8.文中第二段對墨坊以及詹汪平制墨的介紹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9.請結合文章內容,談談標題“虹關的墨香”有哪些涵義。(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燕噲①既立,齊人殺蘇秦。蘇秦之在燕,與其相子之②為婚,而蘇代與子之交。及蘇秦死,而齊宣王復用蘇代。燕噲三年,與楚、三晉攻秦,不勝而還。子之相燕,貴重,主斷。蘇代為齊使于燕,燕王問曰:“齊王奚如?”對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對曰:“不信其臣。”蘇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是故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遺蘇代百金,而聽其所使。鹿毛壽謂燕王:“不如以國讓相子之。人之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天下。今王以國讓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與堯同行也。”燕王因屬國于子之,子之大重。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顧為臣,國事皆決于子之。三年,國大亂,百姓恫恐。將軍市被與太子平謀,將攻子之。諸將謂齊愍王曰:"因而赴之,破燕必矣。"齊王因令人謂燕太子平曰:"寡人聞太子之義將廢私而立公飭君臣之義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國小,不足以為先后。雖然,則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黨聚眾,將軍市被圍公宮,攻子之,不克。因構難數月,死者數萬,眾人恫恐,百姓離志。孟軻謂齊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眾以伐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燕君噲死,齊大勝。(節選自《史記·燕召公世家》)材料二:沈同③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孟子曰:“可。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噲。有士于此,而子悅之,不告于王,而私與之子之爵祿。夫士也,亦無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則可乎?何以異于是?”齊人伐燕,或問曰:“勸齊伐燕,有諸?”曰:“未也。沈同曰:‘燕可伐與?’吾應之曰:‘可。’彼然而伐之。如曰:‘孰可以伐之?’則應之曰:‘為天吏則可以伐之。’今有殺人者,或問之曰:‘人可殺與?’則將應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殺之?’則應之曰:‘為士師④則可以殺之。’今以燕伐燕,何為勸之也?”夫或問孟子勸王伐燕,不誠是乎?沈同問“燕可伐與”,此挾私意欲自伐之也。知其意慊⑤于是,宜曰:“燕雖可伐,須為天吏,乃可以伐之。”沈同意絕,則無伐燕之計矣。不知有此私意而徑應之,不省其語,是不知言也。(節選自王充《論衡·刺孟》)[注]①燕噲:燕國國君子噲。②子之:人名,燕國丞相。③沈同:人名,齊國臣子。④士師:掌管刑罰的官員。⑤慊:滿足,滿意。10. 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寡人聞A太子之義B將廢C私D而立E公F飭君臣G之義H明父子之位。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蘇秦之在燕”與《兼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的“之”用法相同。B. 顧,照看,與《種樹郭橐駝傳》中“勿動勿慮,去不復顧”的“顧”意思相同。C. 諸,相當于“之乎”,與《蘭亭集序》中“或取諸懷抱”的“諸”意思不相同。D. 絕,斷絕,與《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的“絕”意思不相同。12.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蘇代與子之交情頗深,為讓子之得到燕王的信任,蘇代故意刺激燕王,說齊王是因為不信任大臣而終將不能稱霸。B. 燕王子噲聽信了鹿毛壽的話,為求好名聲而把國家托付給國相子之,以致大權旁落,落得個國破身死的悲慘下場。C. 燕國發生內亂,齊國趁機派遣軍隊攻打燕國,燕國因為內亂日久,致使兵力枯竭,無力抵抗,最終齊軍大獲全勝。D. 王充認為沈同在向孟子詢問是否可以攻打燕國時,就已經藏有私心,而孟子的回答,也沒有給與適當的引導勸誡。13.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是故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遺蘇代百金,而聽其所使。(2)不知有此私意而徑應之,不省其語,是不知言也。14. 材料一孟子對齊王說伐燕“不可失也”,材料二又對“勸齊伐燕”之問斷然否定。根據兩則材料,請簡要分析孟子不同態度的理由。(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15~16題。杏花唐·吳融粉薄紅輕掩斂羞,花中占斷得風流。軟非因醉都無力,凝不成歌亦自愁。獨照影時臨水畔,最含情處出墻頭。裴回盡日難成別,更待黃昏對酒樓。北陂杏花宋·王安石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15. 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吳、王這兩首詩的題材相同,都是以杏花作為吟詠對象來表情達意。B.兩首詩都描摹了杏花臨水照影的情態,突出了杏花寧靜嫻雅的特點。C.吳詩在尾聯寫自己徘徊終日、流連忘返,以此襯托杏花的獨特風韻。D.王詩前兩句寫出了北陂杏花形態之美,后兩句表現了杏花品性之美。16.兩首詩表達的感情同中有異,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兩首詩思想感情的異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某科技紀錄片解說詞提到:“科學探索的起點是疑問,正如韓愈在《師說》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疑惑才能追問,有追問才能有創新。”(2)好的比喻往往取材于生活,巧于運用。如《勸學》中“_________________”,用磨刀之功比學習之效;《登泰山記》中“________________”,用衣帶來比喻環繞山腰的云霧。(3)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帶領同學們學習“詩歌中的疊詞妙用”,小文想到有些上下句都運用疊詞寫景的詩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常言說“作文如做人”,是說寫文章體現人的修養,要有認真的態度。古人講“修辭立其誠”,從寫作要求看,是指語言表達既要有文采,更應當求“真”,說真話,抒真情,不能自欺欺人。 (1) ,文章的技巧文采才有價值。作文是富有靈性的思維活動,最能體現人的情感與個性。人們熱愛精典作品,不僅希望獲得啟事,也希望通過閱讀發現并孕育美好情感,從而成為健全的人。李密《陳情表》陳說的窘迫境況,歸有光《項脊軒志》中 (2)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對自由生活的向往等,無不是真情實錄,歷經千百年,人們仍然能感受到作者的真誠。①寫作的“真”與“誠”意味著坦誠地吐露自己的心聲,②真實地記述自己的所思所感。③思考即使還不夠深入,④情感還不免稚嫩,⑤但記錄自我心靈的一字一句都有著獨特的價值。⑥好文章是記敘真實的經歷和抒發真實的感受為目的的。以敷衍了事的態度,言不由終地“做”文章,對于作者和讀者而言,都是沒有什么裨益的。當然,抒發真情,說真話, (3) 。在不同情境下,有時可以直抒胸意,有時需要含蓄委婉。“說真話,抒真情”,主要講的是情感和態度,至于文學意義上的合理虛構,體現的是“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也是一種真實,和胡編亂造絕非一回事。下列句子中的雙引號,與第一段加點處的雙引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她不是“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青年。(《記念劉和珍君》B.這個時候,我們的旅程只到達地球上的天文學所通稱的“本星系群”。(《宇宙的邊疆》)C.“吳起鎮到了!”同志們歡叫著沖著跑了下去,看到這個歡樂、熱烈的場面,我們都很高興。(《長征勝利萬歲》)D.疫情之下,既有難以預料的“黑天鵝”,也有有跡可循的“灰犀牛”。(《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19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20.文中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三處含錯別字的詞語并改正。(3分)2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如果寫成“都是真情實錄,無論過去多少年,人們仍然能感受到作者的真誠”,表達效果有什們不同?(4分)22.文中第三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分)四、寫作(60分)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我們生活在世間,并擁有一種意義感,向往遠方。有人認為,生活的意義,諸如人生價值的落實、理想的實現,指引我們前行,到達遠方,它比目前的生活本身重要。但也有人認為,要愛生活勝過愛生活的意義,最重要的是目前的生活本身。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觸動和思考?請聯系自身實際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C2.D3.D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和比較材料的能力。①位置:材料二從裳旁、衣襟到下裳兩側逐步細化,而材料三則明確指出位于袖腋處。②功能:材料二側重于連接部件和裝飾性功能,材料三強調其增強貼合度和舒適性的實用功能。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和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①研究方法:依賴經典文獻的文字記載進行研究,同時依據考古發現來驗證理論。②研究態度:始終堅持細致入微的考證和不斷探索的求實精神。③研究價值:為讀者展示古人對服飾美學和技術細節的追求,揭示歷代儒生的服飾理想與精神寄托,勾勒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軌跡和時代風貌。6.B7.A8.①對墨坊的環境描寫,營造出一種深沉、古樸的氛圍,使讀者感受到傳統手工藝的神秘氣息,為下文寫虹關墨業歷史、文化作鋪墊。(2分)②展現徽墨制作的具體場景與技藝細節,凸顯詹汪平對制墨的癡迷,展現出詹汪平專注、嚴謹的制墨傳人形象。(2分)9.①指虹關傳承的徽墨制作技藝及相關產業,如詹汪平堅守的古法制墨,以及歷史上虹關繁盛的墨鋪、墨業等(2分)。②指墨業發展帶來的文化風尚,包括耕讀傳家的傳統、崇儒重教的風氣,以及墨商行善尚義、熱心公益的美德(2分)。③指虹關人對家鄉的眷戀與文化傳承的堅守,如詹佩弦的鄉愁、古宅的活態保護,以及墨香浸潤下古村古今交融的獨特韻味(2分)。10. BFH11. B12. C13. (1)因此燕王十分信任子之。子之于是贈給蘇代一百金,任憑他使用。(2)不知道他有這種私心卻直接回答他,沒有省悟他話中的含意,這是不懂得言辭的表現。14. ①材料一:伐燕時機正當時。1分②材料二:伐燕行動必須由“天吏”執行,齊不具有這一資格。2分參考譯文 :材料一:燕王噲即位以后,齊國人殺掉了蘇秦。蘇秦在燕國的時候,和國相子之結成了兒女親家,蘇秦的弟弟蘇代也和子之交往密切。等到蘇秦死后,齊宣王又任用了蘇代。公元前318年(燕噲三年),燕國聯合楚國及韓、趙、魏三國去攻打秦國,沒有取勝就回國了。當時子之做燕國的國相,位尊權重,主決國家大事。蘇代作為齊國的使臣出使到燕國,燕王問他說:“齊王這個人怎么樣 ”蘇代回答說:“肯定不能稱霸。”燕王問:“為什么呢 ”回答說:“不信任他的大臣。”蘇代是想用這些話刺激燕王,使他尊重子之。于是燕王十分信任子之。子之因此贈給蘇代一百鎰黃金,任憑他使用。鹿毛壽對燕王說:“您不如把國家讓給國相子之。人們之所以稱道堯為君賢圣,是因為他把天下讓給了許由,許由沒有接受,因此堯有了讓天下的美名而實際上并沒有失去天下。如果現在您把國家讓給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這就表明您和堯有同樣的高尚品德。”燕王于是把國家托付給了子之,子之的地位就更加尊貴起來。子之面向南坐,行使君王的權力,燕王子噲年老,不再處理政務,反而成為了臣子,國家政務都由子之裁決。子之當國三年,燕國大亂,百官人人恐懼。將軍市被和太子平謀劃,準備攻打子之。齊國眾將對齊愍王說:"趁這個機會出兵奔赴燕國,一定能把燕國打垮。"齊王于是派人對燕太子平說:"我聽說太子主持正義,將要廢私立公,整頓君臣的倫理,明確父子的地位。我的國家很小,不足以做為您的輔翼。即使這樣,我們也愿意聽從太子的差遣。"太子平于是邀集同黨聚合徒眾,將軍市被包圍了王宮,攻打子之,沒有攻克。這樣,國內造成了幾個月的禍亂。死去了好幾萬人,民眾非常恐懼,百官離心離德。孟軻對齊王說:“現在去討伐燕國,這正是周文王、武王伐紂那樣的好時機,千萬不能失掉啊。齊王于是命令章子率領五都的軍隊,并且偕同北方邊境的士卒,一起討伐燕國。燕國的士兵不迎戰,城門也不關閉,燕君噲死,齊軍大勝。材料二:沈同以他的私交問孟子:“燕國可以討伐嗎 ”孟子說:“可以。子噲不該把燕國讓給人,子之也不該從子噲手中接受燕國。要是有這樣的人,你喜歡他,不告訴國君,而私自把自己的爵位和俸祿給了他,而這人,也沒有君王的命令就私自從你手中接受了爵位和俸祿,這樣可以嗎 現在子噲把王位讓給子之跟這有什么差別呢 ”齊國討伐燕國,有人問孟子:“聽說你曾鼓動齊國討伐燕國,有這事嗎 ”孟子說:“沒有。是沈同問:‘燕國可以討伐嗎 ’我回答說:‘可以。’他認同就去討伐了燕國。他如果再問:‘誰可以去討伐它 ’我就會回答說:‘只有奉行天命的周天子才能討伐它。’就像現在有個殺人犯,有人問他:‘犯人可以殺嗎 ’那他將會回答說:可以。他如果再問:誰可以去殺他呢 ’那就應該回答說:只有法官才可以殺他。如今作為像燕一樣無道的齊國要去討伐燕國,我為什么要去鼓動它呢 ”有人問孟子鼓動齊王討伐燕國的事情,不確實是這樣嗎 沈同問“燕國可以討伐嗎”。這是挾帶私心想使自己的國家去討伐燕國。既然知道他的意圖以討伐燕國為滿足,就應該說:“燕國即使可以討伐,也必須是奉天命的周天子才能夠去討伐它。”這樣沈同的意圖就會斷絕,那么也就沒有討伐燕國的計劃了。不知道他有這種私心卻直接回答他,沒有省悟他話中的含意,這是不得言辭的表現。B16.相同點:兩首詩都表達了對杏花之美的欣賞與贊美。吳融詩以“粉薄紅輕”“占斷風流”刻畫杏花的嬌柔與風華,王安石詩用“花影妖嬈各占春”展現杏花與花影相映的明媚之態,均流露出對杏花形態之美的喜愛。(2分)不同點:(1)吳詩反映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對生命短暫的感慨。將杏花的“含情”與自身的流連、悵惘結合,寄寓了對杏花的憐惜與不舍,暗含閑愁與悵惘;(2分)(2)王詩以杏花自喻,表達孤高不屈的精神品格。通過杏花寧愿被吹落如雪也不委身塵埃的對比,寄寓了詩人堅守高潔、不屈從世俗的人格追求與孤高氣節。(2分)17(1)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金就礪則利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煙(曖曖遠人村 依依墟里煙/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18.C19. (1)有真誠的態度和情感(2)對親情、愛情的記憶(對親情的眷戀)(3)也要講究方式方法20.“精典”改為“經典”;“啟事”改為“啟示”;“言不由終”改為“言不由衷”;“直抒胸意”改為“直抒胸臆”。21. ①“無不”是一個雙重否定詞,比肯定表述語氣更為強烈,有力地突出了“真情實錄”這一特性。②“歷經千百年”具體的時間表述,更直觀地強調了時間的漫長,突出了這些作品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依然具有感染力。(每點2分)22.語句:③;改為“即使思考還不夠深入”語句:⑥;改為“好文章是以記敘真實的經歷和抒發真實的感受為目的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