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突破課堂】高中語文第四單元達標檢測(含答案)-選擇性必修必修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突破課堂】高中語文第四單元達標檢測(含答案)-選擇性必修必修上冊

資源簡介

(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
姓名 班級 考號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高中同步達標檢測卷
第四單元達標檢測
全卷滿分150分 考試用時150分鐘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如果想證明“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你就會去觀察大量天鵝;如果你看到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會覺得這個假說似乎很合理。從“我見過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推出結論“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這種推論方式就是歸納法。演繹法則是跟歸納法很不一樣的邏輯論證:如果前提是真的,那么結論必定為真。舉個例子,“所有人終究會死”與“蘇格拉底是人”兩個前提(大前提與小前提)都為真,據此得到的結論“蘇格拉底終究會死”是合理的。演繹法是“從一般推出特殊”,而歸納法則是“從特殊推出一般”,即從一組觀察資料中得出一個普遍性的結論。歸納法的問題在于:就算你進行再多觀察,只要有一個反例就可以推翻你的普遍化主張。例如:正巧有一只黑天鵝出現,“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就會被證偽。
許多科學家與哲學家都相信,做科研就是找出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說。如果像他們一樣認為科學進步是靠歸納法,那么你就必須面對歸納法自身存在的問題。科學怎么能以如此不可靠的推論方式為基礎呢 波普爾則干凈利落地避開了這個問題。根據他的說法,科學不是靠歸納。科學家是從一個假說起步的,即依據現有的資料對自然界中的某個問題提出一個假說,譬如“所有的氣體在加熱時都會膨脹”。科學家的下一步是去找到辦法來驗證假說。在前面的例子中,便要去找大量不同種類的氣體來加熱。但驗證并不是要找出證據來支持假說,而是觀察這個假說能否經得起種種證偽的嘗試。只要有一種氣體被加熱的時候沒有膨脹,就足以推翻“所有的氣體在加熱時都會膨脹”的假說。
如果通過一個反例駁斥了一個假說,那么就會帶來一個新知:知道那個假說不是真的。科學的進步是因為科學家從錯誤中學習。觀察到大量加熱時確實會膨脹的氣體,不會帶給我們新的知識,或許只能讓我們對自己的假說多一點信心。但一個反例真的能教會我們一些事情。波普爾認為,任何科學假說的關鍵特征之一是必須有“可證偽性”,這也是它與“偽科學”的差異所在。科學假說是可以被證偽的,憑借它做出的預測有可能被證明是錯誤的。如果我說“有個無法偵測到的隱形小仙子使鮮花盛開”,那么不能通過觀察證明我的說法有誤。如果小仙子是隱形的,又不留任何痕跡,就沒有任何辦法能夠證偽。它沒有“可證偽性”,所以根本不是一句科學陳述。
根據波普爾的說法,科學家所做的事情是試圖證明他們的理論為假。檢驗一個理論就意味著要看它是否能被證明為假。一個科學家先從一個大膽的猜想或推測出發,然后會試著用一連串的觀察或實驗來削弱這個猜測。科學是令人興奮的冒險事業,但并不會證明任何事情為真;它只是通過不斷證偽來拋棄錯誤的觀點,對原假說進行更新,在此過程中不斷逼近科學真理。科學家特別喜歡波普爾將科學研究描述成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覺得波普爾了解他們實際上怎么做研究。
(摘編自奈杰爾·沃伯頓《從錯誤中學習》)
材料二:
波普爾一再強調“證偽”,反對“證實”,為此提出“逼真度”和“可否證度”兩個概念。“逼真度”指的是一個理論接近客觀真理的程度。“可否證度”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就是一個理論陳述的對象的普遍程度,涵蓋的對象越普遍,就越容易被證偽,這個理論的可否證度就越高。一個“可否證度”高的理論,還需要借助于觀察和實驗來判定其好壞,波普爾稱之為“確認”。“確認”是指一種假說暫時能經受住經驗事實的檢驗而未被證偽推翻。一個理論如果“可否證度”很高又能夠被不斷“確認”,那么它就有著更高的“逼真度”。
實際上,波普爾所反對的“證實”是早期歸納主義主張的“完全證實”,而不是邏輯經驗主義所說的“證實”,即“確證”。早期歸納主義主張用不完全歸納的方法證實一個普遍性的結論。后期歸納主義的代表邏輯經驗主義對此主張進行修改完善。他們認為,“證實”并不意味著從單稱命題推出全稱命題,而是通過一個個單稱命題證實的積累,不斷地趨近于對全稱命題的“確證”,目的是通過既有證據不斷“確證”的積累逐漸趨近于科學真理。
在引入了“逼真度”和“可否證度”等概念之后,證偽主義實際上與邏輯經驗主義殊途同歸。證偽主義將“證偽”作為趨近于真理的必經過程,證偽的思想中蘊含著“證實”傾向。不過,它比后者高明的地方在于,從“證偽”的角度來考察一個理論,能更好地解釋“科學革命”,這是漸進積累式的歸納主義做不到的。
總之,我們不能將“證實”和“證偽”對立起來。事實上,對一個理論的證偽往往伴隨著對另一理論的證實;而一種理論的發展,既需要證偽,也需要證實。證偽注重對舊假說的淘汰,有助于新假說的提出;在證偽之后對新假說進行證實,同樣重要。只有新假說經受住了經驗事實的檢驗,才算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學發展。
(摘編自林艷、雷嘉祺《波普爾證偽主義思想中的證實傾向》)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演繹法只要大、小前提為真,結論就必定為真,但歸納法在前提為真時也不能保證結論一定為真。
B.邏輯經驗主義放棄“完全證實”,改善以往“從特殊推出一般”的推理方式以使確證過程更嚴謹。
C.大量經驗事實無法證實的一個假說,卻有可能被個別事實證偽,這說明證偽與證實存在不對稱性。
D.材料一認為“科學不是靠歸納”,材料二認為歸納證實和證偽對科學發展都很重要,兩個觀點有別。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按波普爾的說法,科學研究中大膽提出假說、不斷進行證偽的過程是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這有助于解釋“科學革命”。
B.科學家主要依據觀察或實驗提供的數據對科學假說進行證偽,如果發現兩者存在矛盾之處,就必須對原來的假說進行更新。
C.“所有氣體受熱均會膨脹”的“可否證度”比“部分氣體受熱會膨脹”更高,也更容易被證偽,因此也有更高的“逼真度”。
D.數字化時代,我們利用大數據技術來占有海量的樣本,可以提高證偽的效率,也有利于更快地趨近于對全稱命題的“確證”。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最后一段觀點的一項是(3分)(  )
A.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后,開普勒根據觀察資料指出行星確實繞日,但軌道并非正圓。
B.某博物館聲稱水晶頭骨是外星人送來的禮物,但有科學家認為它是19世紀制造的工藝品。
C.漢代發生渾天說和蓋天說之爭,渾天說因制定的歷法與實際天象更匹配而被朝廷采納。
D.亞里士多德認為重物先于輕物到達地面,后來實驗結果表明重物和輕物同時落地。
4.科學假說與非科學假說、科學真理的區別分別在哪里 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說明。(4分)
                             
                             
                             
5.下列科學發展中的事實體現了“證實”和“證偽”的結合。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6分)
  關于引力場中光線的彎曲,廣義相對論的計算結果比牛頓經典理論正好大1倍。1919年日全食的觀測數據宣告前者獲勝。不過愛因斯坦也會犯錯,他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的“靜態宇宙說”,被哈勃觀測到的數據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宇宙膨脹說”。后來科學家進一步觀測到,是暗能量在推動宇宙加速膨脹。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兇 犯
契訶夫
法院偵訊官面前站著一個身材矮小、瘦弱無比的莊稼漢,穿著花粗布襯衫和打補丁的褲子。他的臉上胡子拉碴的,一臉的麻子,兩條濃眉耷拉著,讓人很難看清他的眼睛。他臉上的表情十分冷漠。他還光著腳。
“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偵訊官開口說道,“你往前站一點兒,回答我們的問題。本月七日,鐵路護路員巡查路況時,在一百四十一俄里處,發現你在擰鐵軌上用來固定枕木的螺絲帽。瞧,就是這種螺絲帽……他便把你和螺絲帽扣留了。是這樣嗎 ”
“啥 ”
“事情是護路員說的那樣嗎 ”
“是的。”
“好的。那你擰螺絲帽干嗎 ”
“啥 ”
“你別老啥啊啥的,直接回答我的問題!你擰螺絲帽干嗎 ”
“要是不干嗎,我就不去擰了。”丹尼斯聲音嘶啞地說,斜著眼睛看著天花板。
“那你用螺絲帽做什么 ”
“就那種螺絲帽嗎 我們用它做釣魚墜兒……”
“你說的‘我們’是指哪些人 ”
“我們,老百姓唄……也就是克里莫沃村的農民。”
“聽著,老兄,你別跟我裝糊涂了,用不著撒謊,說什么釣魚墜兒!”
“我打娘胎里生下來就沒撒過謊,在這里我撒啥謊……”丹尼斯嘟囔著,眨巴著眼睛,“再說了,大人,沒有墜兒能行嗎 你把魚餌或者蚯蚓掛到魚鉤上,要是沒有墜兒,它能沉到水底嗎 我撒謊了嗎……”丹尼斯發出了一陣冷笑。
“這樣說來,你擰下這個螺絲帽就是為了拿它做釣魚墜兒了 ”
“不為這個又為啥呢 它又不能當羊拐子①玩兒!”
“你也可以拿鉛塊、子彈殼做墜兒啊,或者釘子什么的……”
“鉛塊在路上撿不到,得去買,而釘子又不合適。螺絲帽比其他東西都要好……很沉,而且有個窟窿。”
“你裝什么糊涂!難道你還沒弄清楚這一擰會擰出什么后果 如果護路員沒有發現,火車就有可能脫軌,就會死很多人!而這些人是你害死的!”
“大人!我干嗎要害他們呢 難道我是壞人嗎 ”
“在你看來,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火車出了事故呢 雖然你只擰掉了一個螺絲帽,但也許火車就是因為這而出了事!”
丹尼斯冷笑著,半信半疑地瞇起眼睛看著偵訊官。“得了吧!這些年來,全村人都在擰螺絲帽,還不是照樣平安無事 假如我把鐵軌搬走或是搬了一根木頭放在鐵軌上,哎呀,那火車可能會翻掉,可是現在……呸!就那么一個螺絲帽!”
“你知道不 就是那些螺絲帽把鐵軌固定在枕木上的!”
“這個我們懂……我們又沒擰下所有的螺絲帽……還留著許多呢。”
丹尼斯打了個哈欠,并在嘴巴上畫了個十字。
“去年這里就有一列火車脫軌,”偵訊官說,“我現在終于明白是什么原因了……我終于弄明白了!”
“您可是讀過書的人,所以您是懂道理的人,您剛才所說的,句句在理。而那個護路員不過就是個莊稼漢,什么都不懂。他抓住我的衣領就把我給拽來了……”
“你聽著,《刑法》規定:凡蓄意破壞鐵路,致使鐵路運輸發生危險,且肇事者明知該行為將造成災難……你不可能不知道,擰掉螺絲帽會引發什么后果……該肇事者當判處流放并服苦役。”
“您當然知道得最清楚了……我們是無知的人……我們哪懂這些啊!”
“你其實什么都懂!你只是在撒謊,裝糊涂而已!”
“我為什么要撒謊呢 如果您不信,就到村里去問……沒有釣魚墜兒只能釣到似鲌魚。”
“好了,住嘴……”
整個法庭鴉雀無聲。丹尼斯不時地變換雙腿的位置,望著鋪著綠色桌布的桌子,使勁兒眨巴著眼睛,仿佛他看到的不是鋪著綠布的桌子,而是刺眼的陽光,偵訊官在快速地寫著什么。
“我可以走了嗎 ”丹尼斯沉默了一會兒,問道。
“不行。我得先把你看押起來,然后讓你去坐牢。”
丹尼斯不再眨眼,微微抬起濃眉,疑惑地望著偵訊官。
“為什么要坐牢呢 大人,我沒空,我還得去趕集呢,還得到葉戈爾那里要回三盧布的油錢……”
“住嘴,別吵了……”
“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認了,可就這樣去……要是您懷疑我欠稅,我的大人,您可別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賬時凈作假……”
“我煩透你了,喂,謝苗!”偵訊官吼道,“把他押下去!”
“我們家三兄弟,”丹尼斯嘟囔著,兩名強壯的法管正拽著他走出審訊室,“兄弟幫兄弟又不是義務……兄弟交不上稅,而我丹尼斯卻去承擔什么責任……你是什么法官! ……你們應該靠證據斷案,不應該無中生有……哪怕是該被刀剮,也得犯了事才行啊,也要憑良心啊……”
1885年②
(有刪改)
[注] ①羊拐子:一種兒童游戲用具。②本文寫于1885年,當時俄國正處于沙皇專制統治下。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開頭對丹尼斯的外貌描寫,給我們展示出一位邋遢的莊稼漢形象。從他冷漠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對自己所犯的罪過心知肚明而又滿不在乎。
B.面對偵訊官的問話,丹尼斯多次含糊其詞,答非所問,反映出丹尼斯的愚昧和無知。偵訊官對丹尼斯的回答很氣憤。
C.偵訊官在問話過程中逐漸識破了丹尼斯的詭計,不斷指責丹尼斯裝糊涂、撒謊,雖然丹尼斯極力辯解,但偵訊官不為所動,可以看出偵訊官審案經驗的豐富。
D.小說中多次寫到丹尼斯面對偵訊官時眼神的變化,都反映出他心虛,不敢正視偵訊官。
7.對文中相關內容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針對擰鐵軌上螺絲帽這一事件,丹尼斯和偵訊官的對話多次出現錯位,反映出二者所處社會階層和認知層次的不同。
B.文中畫橫線處丹尼斯“我們”一詞的使用,看似無意地將其他村民供出,實際上是丹尼斯為了減輕罪責而采取的自保行為。
C.文中沒有直接表明作者的主觀態度,而是客觀冷靜地寫人敘事,同時給讀者留下無限的思考空間。
D.作者在看似荒唐可笑的審訊過程中,為我們揭示出當時沙皇統治下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
8.三段式推理,是由一個共同概念把兩個簡單判斷連接起來,得出一個新的簡單判斷作為結論的推理。一般是用一個大前提和一個小前提,推斷出一個符合大前提的結論。請結合二人庭審辯論時對各自認定事實的陳述,仿照示例,從偵訊官的角度,寫一個三段式推理。(4分)
示例:丹尼斯
①大前提:缺失一個螺絲帽不會導致火車脫軌翻車。
②小前提:我只是擰掉了一個螺絲帽。
③結論:我的行為和火車脫軌翻車無關。
                             
                             
                             
                             
9.班級即將舉辦契訶夫小說閱讀交流探討會。請以小說《兇犯》為探討對象,賞析小說中的對話藝術。(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材料一:
晉平公問叔向曰:“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識臣之力也,君之力也 ”叔向對曰:“管仲善制割,賓胥無善削縫,隰朋善純緣①,衣成,君舉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 ”師曠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師奚笑也 ”師曠對曰:“臣笑叔向之對君也。凡為人臣者,猶炮宰和五味而進之君,君弗食,孰敢強之也 ”
或曰:叔向、師曠之對皆偏辭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美之大者也,非專君之力也,又非專臣之力也。昔者宮之奇在虞,僖負羈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發中功,虞、曹俱亡者何也 此有其臣而無其君者也。且蹇叔處干②而干亡,處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干而智于秦也,此有君與無臣也。向曰“臣之力也”,不然矣。昔者桓公宮中二市,婦閭二百,被發而御婦人。得管仲為五百③長,失管仲得豎刁而身死。以為非臣之力也,且不以管仲為霸;以為君之力也,且不以豎刁為亂。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
(摘編自《韓非子·難二》)
材料二:
仲尼之門,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是何也 曰:然,彼誠可羞稱也。齊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則殺兄而爭國;內行則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閨門之內,般樂、奢汰④,以齊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則詐邾襲莒,并國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險污、淫汰也,彼固曷足稱乎大君子之門哉!
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 曰:夫齊桓公有天下之大節焉,夫孰能亡之 倓然⑤見管仲之能足以托國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仇遂立以為仲父是天下之大決也。立以為仲父,而貴戚莫之敢妒也;與之高、國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惡也;與之書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⑥也。貴賤長少,秩秩焉,莫不從桓公而貴敬之,是天下之大節也。諸侯有一節如是,則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數節者而盡有之,夫又何可亡也 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數也。
(摘編自《荀子·仲尼》)
[注] ①純緣:給衣服鑲邊。②干:指虞國。③五百:五伯。④奢汰:同“奢泰”,奢侈過度。⑤倓然:安然不疑。⑥距:同“拒”。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安忘A其怒B出C忘其仇D遂立以E為仲父F是G天下之大H決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偏辭,諂媚的話。文中韓非子認為叔向、師曠雖觀點不同,但都有討好晉平公之意。
B.閭,里巷的門,這里指住處。婦閭,即婦女居住的地方,是齊桓公設于宮中的娛樂場所。
C.豎子,指童子。“豎子不足與謀”中的“豎子”是罵人的話,相當于“小子”。
D.幸,僥幸。與“婦女無所幸”的“幸”含義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韓非子借晉平公與叔向、師曠的對話來闡述觀點,實際上是在宣傳自己關于治國的思想主張。
B.韓非子在論證觀點時,引用了多個事例:虞國、曹國擁有智慧之臣卻滅國,蹇叔先事虞后事秦。
C.在孔子門生看來,齊桓公殺兄爭奪國家政權,做了許多險惡骯臟、驕淫奢侈的事情,不值得頌揚。
D.齊桓公重用管仲,給予他很多特權,管仲也將齊國治理得井然有序,貴賤長少都更加敬重齊桓公。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凡為人臣者,猶炮宰和五味而進之君,君弗食,孰敢強之也
                             
                             
(2)諸侯有一節如是,則莫之能亡也。
                             
                             
14.兩則材料都分析了齊桓公成功的原因,請分別簡要概括。(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問題。
酬李袁州嘉祐
竇叔向
少年輕會復輕離,老大關心總是悲。
強說前程聊自慰,未知攜手定何時。
公才①屈指登黃閣②,匪服③胡顏上赤墀④。
想到長安誦佳句,滿朝誰不念瓊枝⑤。
[注] ①公才:可與三公相當的才能。②黃閣:代指宰相。③匪服:不勝任,不稱職。④赤墀:皇宮中的臺階,借指朝廷。⑤瓊枝:傳說中的玉樹枝,比喻賢才。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首句提及人們年輕時聚散的常見心態——輕會輕離,微微透露出懊悔之意。
B.頷聯寫詩人想到未來之路,姑且自我安慰,卻又因不知何時能與朋友相見而傷感。
C.頸聯前句寫李嘉祐之才與三公相當,是詩人對其才華的評價;后句寫李嘉祐表示自己不能勝任在朝廷中的官職,是其自謙之語。
D.本詩以典雅語寄托真摯情,借酬唱之詞寫出了對復雜人生的深切感受。
16.尾聯“想到長安誦佳句,滿朝誰不念瓊枝”運用了什么表達技巧 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請簡要賞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       ”回答了顏淵關于“仁”的問題,并強調一旦做到這一點,就能達到“      ”的效果。
(2)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以“    ,     ”不是“拒諫”為由,駁斥了司馬光對他的指責。
(3)在古詩文學習經驗交流會上,小華認為古人善于運用“舟”的意象,并以“        ”和“        ”為例,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4小題,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邏輯的力量,至少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邏輯是愚蠢和謊言的天敵。真話被掩蔽,是人們由于人格上的種種因素,放棄了自己的智力。一旦失去了“運用理性”、使用邏輯思考的勇氣,個體就會走向愚蠢,社會則會滑向謊言A     的深淵。邏輯最基本的功能是讓人明辨是非。凡是一戳即破的、經不起邏輯推敲的話,( 甲 )。人變得智慧,社會變得更有信任,無不從邏輯訓練開始。
①其次,邏輯是群體暴力的清醒劑。②今天的網絡暴力越來越猖獗,③對異議者的人肉、告密、群毆愈演愈烈,④很多言行邁出了人類基本倫理底線。⑤這些集體性的暴力言行,⑥其根源也在于缺少邏輯思維的訓練所導致的。⑦邏輯的力量,⑧就是為群體極化思維,⑨提供一劑獨立思考的清醒劑。
最后,邏輯是打破“思考特權”的利器。邏輯可以使人變得聰慧、理性,( 乙 )。如古代的暴君、現代的法西斯,他們都試圖壟斷邏輯的力量,讓臣民放棄判斷和反抗,方便自己B     地作惡,掌握邏輯的力量,可以使一個人在思想上變得清晰,在感覺上變得敏銳;還可以使一個社會,在行動上找到方向,在道德上有據可依;更重要的是,一個人一旦掌握了邏輯,就打破了“思考特權”,成為一個反抗強制的自由人。
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
                             
                             
                             
                             
19.請指出并賞析文中畫橫線句子所用的修辭手法。(4分)
                             
                             
                             
                             
20.文中第三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
                             
                             
                             
                             
2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4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6分)
22.下面文段有三處推斷存在問題,請參照①,說明另外兩處問題。(6分)
  20世紀前半葉那一代文化名人讀書多,且讀得精,因而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耐得住寂寞,是一種心境,一種智慧,一種精神內涵。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安靜地讀書,從書籍的海洋里汲取營養。讀的書多了,自然就能寫出好的作品。
①讀書多且精的不一定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②                              。
③                              。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在上面漫畫里“人”字的書寫中,我們能體悟到人生中的“順境與逆境”“隱藏與顯露”“中正與偏倚”“停止與行進”“回頭與前望”“效仿與創造”等諸多智慧。
請根據自己閱讀這幅漫畫的體會,展開聯想,確定一個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議論文要論題明確,觀點鮮明,論證符合邏輯。(2)記敘文要有故事,有細節,有描寫。(3)語言流暢,書寫清晰,不少于700字。
答案與解析
1.B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本相關內容的能力。“邏輯經驗主義放棄‘完全證實’”錯誤。由材料二“后期歸納主義的代表邏輯經驗主義對此主張(‘完全證實’)進行修改完善”可知,原文說的是邏輯經驗主義對此主張進行修改完善,可見邏輯經驗主義并未放棄“完全證實”。
2.B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推理、判斷的能力。“就必須對原來的假說進行更新”錯誤,說法過于絕對。由材料一“它只是通過不斷證偽來拋棄錯誤的觀點,對原假說進行更新,在此過程中不斷逼近科學真理”可知,原文并沒有說“必須”。
3.D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的能力。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觀點是:科學家所做的事情是試圖證明他們的理論為假。A.“行星確實繞日,但軌道并非正圓”證明的是“日心說”這一理論是真的,而不是假的,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最后一段觀點。B.“但有科學家認為它是19世紀制造的工藝品”并沒有證明“水晶頭骨是外星人送來的禮物”這一說法是假的,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最后一段觀點。C.“渾天說因制定的歷法與實際天象更匹配而被朝廷采納”不能證明“蓋天說”是假的,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最后一段觀點。D.“重物先于輕物到達地面”的說法通過實驗證實是假的,實驗的結果是“重物和輕物同時落地”,符合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觀點,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最后一段觀點。
4.答案 ①科學假說與非科學假說:前者能被證偽(證明有誤),后者不能。②科學假說與科學真理:前者仍需要繼續證偽或證實,后者要經過無數次證偽或證實被確定無誤。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首先,分析科學假說與非科學假說的區別。由材料一“任何科學假說的關鍵特征之一是必須有‘可證偽性’,這也是它與‘偽科學’的差異所在……不是一句科學陳述”可知,科學假說有可能被證偽(證明有誤),而非科學假說不可能被證偽。
然后,分析科學假說與科學真理的區別。由材料一“科學是……通過不斷證偽來拋棄錯誤的觀點,對原假說進行更新,在此過程中不斷逼近科學真理”可知,科學假說需要通過不斷證偽來拋棄錯誤的觀點,對原假說進行更新,所以科學假說仍需要繼續證偽或證實,“在此過程中不斷逼近科學真理”則說明科學真理要經過無數次證偽或證實被確定無誤。
最后,將以上分析進行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5.答案 ①證實往往伴隨著證偽。1919年日全食觀測數據是對廣義相對論的證實,也是對牛頓經典理論的證偽。②一種理論既需證實也需證偽。廣義相對論中“引力場中光線彎曲計算結果”被證實,“靜態宇宙說”則被證偽。③證偽提出新假說,而證實檢驗新假說。科學家用證偽推翻“靜態宇宙說”后提出“宇宙膨脹說”,后來發現的暗能量又進一步證實這一新假說。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
由材料二“我們不能將‘證實’和‘證偽’對立起來……證實”可知,證實往往伴隨著證偽。由所給材料“關于引力場中光線的彎曲,廣義相對論的計算結果比牛頓經典理論正好大1倍。1919年日全食的觀測數據宣告前者獲勝”可知,1919年日全食觀測數據是對廣義相對論的證實,也是對牛頓經典理論的證偽。據此可得出第①點。
由材料二“而一種理論的發展,既需要證偽,也需要證實”可知,一種理論既需證實也需證偽。由所給材料“1919年日全食的觀測數據宣告前者獲勝……‘靜態宇宙說’,被哈勃觀測到的數據推翻了”可知,廣義相對論中“引力場中光線彎曲計算結果”被證實,“靜態宇宙說”則被證偽。據此可得出第②點。
由材料二“證偽注重對舊假說的淘汰,有助于新假說的提出……只有新假說經受住了經驗事實的檢驗,才算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學發展”可知,證偽提出新假說,而證實檢驗新假說。由所給材料“他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的‘靜態宇宙說’……‘宇宙膨脹說’……是暗能量在推動宇宙加速膨脹”可知,科學家用證偽推翻“靜態宇宙說”后提出“宇宙膨脹說”,后來發現的暗能量又進一步證實這一新假說。據此可得出第③點。
6.B 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內容的理解能力。A.“他對自己所犯的罪過心知肚明而又滿不在乎”錯誤。由文本相關內容可知,丹尼斯從自己的身份和階層出發,并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一種罪過。C.選項過度解讀。丹尼斯并未實施詭計,也并非有意狡辯,他只是陳述事實,由于二人身份、階層和認識的差異,這種事實在偵訊官看來無法理解,所以不斷指責丹尼斯裝糊涂、撒謊;而且由此也并不能看出偵訊官審案經驗豐富。D.“都反映出他心虛,不敢正視偵訊官”錯誤。丹尼斯眼神的變化反映出人物心態不斷變化的過程,先是不屑一顧、滿不在乎,再到半信半疑,最后疑惑不解。
7.B 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內容的分析和鑒賞能力。“看似無意地將其他村民供出,實際上是丹尼斯為了減輕罪責而采取的自保行為”錯誤。丹尼斯下意識地將“我”說成“我們”,表明他的言行舉止是從他所處的階層出發的,他的認知和習慣也代表了其所在階層的其他人。
8.答案 偵訊官
①大前提:火車脫軌翻車是由螺絲帽缺失、鐵軌無法固定造成的。
②小前提:丹尼斯的行為造成螺絲帽缺失。
③結論:火車脫軌翻車是由丹尼斯造成的。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運用邏輯推理形式的能力。
偵訊官:
大前提:由原文“難道你還沒弄清楚……火車就有可能脫軌……這些人是你害死的”“雖然你只擰掉了一個螺絲帽……出了事”可知,偵訊官認為火車脫軌翻車是由螺絲帽缺失、鐵軌無法固定造成的。
小前提:由原文“鐵路護路員……發現你在擰鐵軌上用來固定枕木的螺絲帽……他便把你和螺絲帽扣留了”可知,鐵路護路員扣留丹尼斯的原因是丹尼斯擰鐵軌上用來固定枕木的螺絲帽,所以偵訊官認為丹尼斯的行為造成螺絲帽缺失。
結論:由原文“去年這里就有一列火車脫軌”“我現在終于明白是什么原因了……我終于弄明白了”可知,偵訊官認為火車脫軌翻車是由丹尼斯造成的。
9.答案 ①人物對話能簡潔而巧妙地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和時代背景,避免冗長單調的敘述。②人物對話能刻畫出人物個性化的形象特征。如丹尼斯的愚昧無知、偵訊官的高高在上,均可通過人物語言展示出來。③人物對話過程中不斷產生的矛盾沖突,推動情節向前發展。④人物對話內容的錯位,揭示出當時沙皇統治時期俄國社會各階層的撕裂,社會矛盾的不斷加深。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問題并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由原文“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認了……村主任算賬時凈作假……”“兄弟幫兄弟又不是義務……兄弟交不上稅,而我丹尼斯卻去承擔什么責任……哪怕是該被刀剮,也得犯了事才行啊,也要憑良心啊……”等可知,小說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巧妙地交代了人物生活的環境,交代了時代背景,避免冗長單調的敘述。由此可得出第①點。
由原文“你裝什么糊涂……而這些人是你害死的”“丹尼斯冷笑著,半信半疑地瞇起眼睛看著偵訊官。‘得了吧……呸!就那么一個螺絲帽!’”可知,面對偵訊官說擰下螺絲帽會造成火車脫軌時,丹尼斯并不相信,由此可看出丹尼斯的愚昧無知。小說中的人物對話能刻畫出人物個性化的形象特征。由此可得出第②點。
由原文“你其實什么都懂……裝糊涂而已”“我為什么要撒謊呢……鲌魚”“好了,住嘴……”可知,人物對話過程中不斷產生的矛盾沖突,推動情節向前發展。由此可得出第③點。
由原文“你聽著,《刑法》規定……該肇事者當判處流放并服苦役”“您當然知道得最清楚了……我們是無知的人……我們哪懂這些啊”“你其實什么都懂!你只是在撒謊,裝糊涂而已”可知,偵訊官和丹尼斯分屬于兩個不同的階層,通過他們錯位的對話可以看出二者所代表的階層是撕裂的,人物對話內容的錯位揭示出當時沙皇統治時期俄國社會各階層的撕裂,社會矛盾的不斷加深。由此可得出第④點。
10.答案 BDF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安忘其怒”“出忘其仇”句式對稱,分別單獨成句,故B、D處斷開;“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做法,作“天下之大決也”的主語,前面應斷開,故F處斷開。
11.A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和理解文言詞語的能力。A.錯誤。“偏辭”是“片面之辭”的意思。B.正確。C.正確。D.正確。僥幸/君主寵愛女子。
12.D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貴賤長少都更加敬重齊桓公”錯誤,根據材料二“貴賤長少,秩秩焉,莫不從桓公而貴敬之”可知,應是貴賤長少都隨著齊桓公更加敬重管仲,而非貴賤長少更加敬重齊桓公。
13.答案 (1)凡是做臣子的,好比廚師將五味調和好了進獻給君主吃,君主如果不吃,誰敢強迫他呢
(2)諸侯只要掌握了這樣的一個關鍵,就沒有人能使他滅亡。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炮宰”,廚師;“和”,調和;“進”,進獻、獻上;“強”,勉強、強迫。
(2)“節”,關鍵;“莫”,沒有誰;“亡”,使動用法,使……滅亡;“莫之能亡”,賓語前置句,即“莫能亡之”。
14.答案 材料一認為齊桓公的成功是君臣合力的結果;材料二則強調國君善于用人的作用。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根據材料一中“叔向、師曠之對皆偏辭也”可知,韓非子否定了叔向、師曠的觀點,接著提出自己的看法“非專君之力也,又非專臣之力也”,在文末又指出“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即齊桓公成功的原因在于君臣合力。
根據材料二中“夫齊桓公有天下之大節焉,夫孰能亡之”可知,荀子認為齊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關鍵,無人可以滅掉他,接著列舉他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的諸多事例,強調國君善于用人的作用。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晉平公問叔向說:“從前齊桓公多次會合諸侯,匡正天下,不知道是依靠臣子的力量,還是依靠君主的力量 ”叔向回答說:“管仲善于裁剪,賓胥無善于縫紉,隰朋善于裝飾衣邊,衣服做好了,君主拿起來穿在身上,這是臣子的力量,君主出了什么力呢 ”師曠俯在琴上笑了。晉平公說:“太師為何發笑呢 ”師曠回答說:“我笑叔向回答您的話。凡是做臣子的,好比廚師將五味調和好了進獻給君主吃,君主如果不吃,誰敢強迫他呢 ”
有人說:叔向、師曠的回答都是片面的說法。匡正天下,多次會合諸侯,這是非常宏偉的功業,不單是依靠君主的力量,也不單是依靠臣子的力量。從前宮之奇在虞國,僖負羈在曹國,這兩個臣子很有智慧,說的話都合乎事實,行動都合乎功利,而虞國、曹國都滅亡了,是什么原因呢 這是因為雖有好的臣子卻沒有好的君主。況且蹇叔在虞國時虞國滅亡了,到秦國后秦國卻稱霸諸侯,這并不是蹇叔在虞國時愚笨,到了秦國就聰明了,這是因為秦國當時有好的君主而沒有好的臣子。叔向說“是臣子的力量”,其實不是這樣的。從前齊桓公的宮中有兩處集市,婦女的住處有二百個,他披散著頭發和女人玩樂。得到管仲,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一個稱霸的君主;失去管仲,得到豎刁后性命不保。如果認為不是依靠臣子的力量,就不能說因為用了管仲而稱霸;如果認為是君主的力量,就不能說因為用了豎刁而產生禍亂。五霸之所以能夠在天下成功揚名,一定是君主和臣子都出了力。
  材料二:
孔子門下,即使是五尺高的童子,言談中也恥于談論春秋五霸。這是為什么呢 回答說:當然,因為他們認為春秋五霸的確不值得稱道。齊桓公,是五霸中最負盛名的,他在稱霸以前,為了爭奪國家的政權殺死了他的哥哥;在家庭內部,他使姑姑、姐姐、妹妹中沒出嫁的有七個,在宮廷之內,他更是縱情作樂、奢侈過度,齊國收入的一半都不夠他揮霍;對外,他欺騙邾國、襲擊莒國,吞并了三十五個國家。他的所作所為如此險惡骯臟、驕淫奢侈,他這樣的做法怎么能夠被孔子的門下稱道呢
齊桓公這樣,齊國沒滅亡反而稱霸諸侯,這是為什么呢 回答說:齊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關鍵,誰還能滅掉他呢 他毫不懷疑管仲的才能,堅定地把國家托付給他,這是天下之大智慧。國家安定后忘掉了自己當時的憤怒,忘記了管仲曾經射了自己一箭,然后把管仲尊稱為仲父,這是天下之大決心。把管仲尊稱為仲父,這樣內外親族就沒有人敢嫉妒他了;又給他高氏、國氏那樣的尊貴地位,這樣朝廷上的大臣沒有誰敢怨恨他;給他三百社的封地,而富人沒有誰敢與他對抗。高貴的、卑賤的、年長的、年輕的,都非常有秩序,沒有人不隨著齊桓公去尊重他,這些都是治理天下的關鍵。諸侯只要掌握了這樣的一個關鍵,就沒有人能使他滅亡;何況齊桓公全部掌握了這幾個關鍵,又怎么可能被人滅掉呢 他稱霸諸侯,是理所當然的啊!這不是僥幸得來的,而是有一定道理的。
15.C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的能力。“后句寫李嘉祐表示自己不能勝任在朝廷中的官職,是其自謙之語”錯誤。“匪服胡顏上赤墀”的意思是,如果不稱職,哪里會有臉面進入朝廷 詩人這是在表達對李嘉祐的才能的贊美和對他的敬佩。
16.答案 (1)①比喻:將友人(賢才)比作瓊枝。②想象(虛寫):想象友人一到長安,他美妙的詩句定會被人們廣泛傳誦,朝廷上下都想一睹友人的風采。
(2)詩人以此表達對友人才華的贊美及對其前程的祝愿。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表達技巧和把握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分析表達技巧,尾聯中,詩人將友人比喻成“瓊枝”,同時運用想象,寫友人一到長安,他美妙的詩句定會被人們廣泛傳誦,當整個京城都為友人的詩如癡如醉的時候,朝中誰不想念友人呢
然后分析感情,這樣寫表現了友人高超的才華,流露出詩人對友人的熱情贊美、深情祝福與深切期待。
根據以上分析進行概括即可。
17.答案 (1)克己復禮為仁 天下歸仁焉
(2)辟邪說 難壬人
(3)(示例1)老病有孤舟 著我扁舟一葉
(示例2)駕一葉之扁舟 蓮動下漁舟
18.答案 (示例)A大行其道 B肆無忌憚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并運用常見成語的能力。
A處,根據前文“一旦失去了‘運用理性’……社會則會滑向謊言”以及后文“的深淵”可知,此處描述的是當邏輯缺失時,謊言將會廣泛傳播,甚至成為主流,故可填“大行其道”。大行其道:指某種觀點或某種事物盛行(多含貶義)。
B處,根據前文“如古代的暴君、現代的法西斯……方便自己”以及后文“地作惡”可知,此處強調的是這些獨裁者在沒有受到邏輯制約的情況下,會毫無顧忌地實施惡劣行為,故可填“肆無忌憚”。肆無忌憚:任意妄為,沒有一點兒顧忌。
19.答案 該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邏輯”比喻為“天敵”,形象地說明了邏輯與愚蠢、謊言之間的對立關系,突出了邏輯能夠擊退愚蠢、揭露謊言的力量。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分析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的能力。
該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邏輯”比喻為“愚蠢和謊言的天敵”,形象地說明了邏輯與愚蠢、謊言之間的對立關系。“天敵”,自然界中某種動物專門捕食或危害另一種動物,前者就是后者的天敵。這里用“天敵”來形容邏輯對愚蠢和謊言的打擊作用,非常生動且具有說服力,突出了邏輯能夠擊退愚蠢、揭露謊言的力量。
20.答案 ④“邁出”改為“超出”;⑥改為“其根源也在于缺少邏輯思維的訓練”。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三段有兩處語病:④搭配不當。“邁出”與“底線”不搭配,可改為“超出”。⑥句式雜糅(結構混亂)。“其根源……在于……”與“……所導致的”兩種句式雜糅,可刪去“所導致的”。
21.答案 甲:都是假話 乙:也可以變成奴役人的工具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甲處,是對上文“凡是一戳即破的、經不起邏輯推敲的話”的總結。根據語境可知,這些話顯然是虛假的,因此此處應用一個簡潔明了的句子來概括這一點。故可填“都是假話”之類的內容。
乙處,是對前文“邏輯可以使人變得聰慧、理性”的補充說明。結合后文“古代的暴君、現代的法西斯,他們都試圖壟斷邏輯的力量”可以推斷出此處所填句子應說明邏輯也可能被用來奴役他人。故可填“也可以變成奴役人的工具”之類的內容。
22.答案 ②耐得住寂寞不一定能安靜地讀書 ③讀書多不一定能寫出好的作品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仿寫句子并進行邏輯推理的能力。
解答本題,首先要從文段中找到有邏輯推斷問題的句子,主要是存在偷換概念、說法絕對化等問題的句子,如“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安靜地讀書”“讀的書多了,自然就能寫出好的作品”,然后參照示例,按照“……不一定……”的形式表述即可。
23.[寫作指導] 這是一道漫畫式材料作文題。漫畫材料通過“人”字的書寫,展現了人生的不同狀態與智慧。書寫“人”字的技巧有“逆鋒起筆,藏而不露”“中鋒用筆,不偏不倚”“停滯迂回,緩緩出頭”“描紅”,這些書寫技巧隱喻了人生的不同境遇與態度。如逆鋒起筆,藏而不露:從起點開始,逆向發力但表現得不顯露,象征人在面對不同境遇時,要懂得隱忍與低調。又如中鋒用筆,不偏不倚:書寫過程中的平衡與穩定,象征人在生活和處世中需要不偏不倚,堅持中正之道。再如停滯迂回,緩緩出頭:寫字時的停頓和轉折,象征人生中的停滯與折返,指人要懂得審時度勢,面對困境時也要耐心等待機會,最終實現突破。
作文材料中,“順境與逆境”對應漫畫中“人”字的書寫過程,說明人生有“順境”也有“逆境”;“隱藏與顯露”對應漫畫中筆畫的起筆藏鋒和最終呈現,暗示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厚積薄發;“中正與偏倚”對應漫畫中筆畫的中鋒用筆,暗示人生態度端正才能行穩致遠;“停止與行進”“回頭與前望”對應漫畫中筆畫的停滯迂回,緩緩出頭,暗示人生需要不斷反思、調整方向,才能最終走向成功;“效仿與創造”對應漫畫中的描紅,暗示應在傳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就材料而言,寫作時可從“順境與逆境”角度,闡述人生之路的曲折與堅持;也可從“隱藏與顯露”角度,闡述人生價值的厚積薄發;還可從“中正與偏倚”角度,闡述人生態度的正直與坦蕩。
行文思路上,可以從兩個角度思考。如果寫議論文,可以從材料中的某個關鍵詞出發,提出明確的觀點,如“人生需要在逆境中隱忍并積蓄力量”“為人處世應保持中正”等,運用舉例論證等方法,列舉經典的歷史人物或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來支撐論點,也可以運用道理論證等方法加強論證,凸顯在逆境中隱忍與積蓄力量對于人生成長的重要性。論證過程中,可以引入邏輯推理,分析隱忍如何為未來的成功奠定基礎,使論證更具說服力。如果寫記敘文,可以構思一個人做出人生選擇并為之奮斗的故事,可通過細節描寫和對比等手法展現主人公如何在困境中學會保持隱忍與堅忍。可通過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等,表現他在面對挫折時內心掙扎與成長的過程,最后如何在關鍵時刻抓住機會,突破自我,達成目標。
[參考立意]
議論文:
①隱忍積蓄,逆境中迎接突破。
②為人處世應保持中正。
③停滯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記敘文:
①講述一名運動員在遭遇傷病后不畏艱難,最終重回巔峰的故事。(逆境中不言棄,執著追夢)
②講述一位默默無聞的科研工作者數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最終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故事。(甘于奉獻,厚積薄發)
③講述一位青年在人生抉擇的關鍵時刻,選擇堅守正直、拒絕誘惑的故事。(正直誠信,保持初心)
[例文]
逆鋒起筆,蓄勢待發
人生如書法,一筆一畫皆有其意蘊。逆鋒起筆,藏而不露;中鋒用筆,不偏不倚;停滯迂回,緩緩出頭;描紅成形。“人”字的書寫,蘊含著豐富的哲理。特別是“逆鋒起筆”這一起勢,體現了人生中面對逆境,積蓄力量,最終成就自我的智慧。
逆鋒起筆,看似違反常理,實則蘊藏著深刻的道理。在書法中,逆鋒起筆是為了蓄勢,是為了接下來的行筆更加有力,線條更加飽滿。人生亦是如此,逆境并非絕境,而是挑戰,是機遇,是磨煉自身、積蓄力量的絕佳時機。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逆境如同重錘,錘煉著我們的品格,讓我們在困境中不斷成長,最終破繭成蝶。
逆鋒起筆,需要勇氣,需要智慧,更需要堅持。面對逆境,有些人選擇逃避,有些人選擇放棄,而有些人則選擇迎難而上,用勇氣和智慧去戰勝困難。司馬遷遭受宮刑之辱,卻以頑強的毅力完成了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的《史記》;貝多芬在雙耳失聰的情況下,創作了震撼人心的《命運交響曲》。這些偉人之所以能夠在逆境中取得成功,正是因為他們擁有逆鋒起筆的勇氣和智慧,以及堅持不懈的努力。
逆鋒起筆,并非蠻干,而是要善于總結經驗,不斷調整方向。在書法中,逆鋒起筆的角度、力度、速度都需要根據字體的結構和筆畫的特點進行調整。人生亦是如此,面對逆境,我們不能盲目沖撞,而要冷靜分析,找到問題所在,并制定相應的策略。要善于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最終才能走向成功。
逆鋒起筆,是為了更好地施展自我才華,實現人生價值。逆境中的磨礪,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施展自身的才華和能力,最終實現人生價值。正如“人”字的書寫,從逆鋒起筆到最終成形,不正象征著人生從默默無聞到最終成就自我的過程嗎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要以逆鋒起筆的勇氣和智慧去面對逆境,在逆境中積蓄力量,磨煉意志,最終成就精彩人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滕州市| 西林县| 承德市| 遂川县| 措勤县| 揭西县| 许昌市| 西盟| 迁安市| 勃利县| 肇庆市| 长顺县| 楚雄市| 错那县| 雅江县| 壶关县| 青田县| 濮阳县| 泰州市| 中卫市| 香河县| 赤壁市| 土默特右旗| 安吉县| 利津县| 安泽县| 双牌县| 蒙阴县| 博乐市| 宜兰县| 苏尼特左旗| 张家川| 浙江省| 金华市| 长丰县| 油尖旺区| 北海市| 靖宇县| 青神县| 黎城县| 绍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