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姓名 班級 考號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高中同步達標測試卷第二單元全卷滿分150分 考試用時150分鐘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物勒工名”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檢驗產品質量。它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手工業管理制度,《禮記·月令》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物勒工名”不僅是產品質量的重要保障,還是傳統工匠精神傳承的重要保障。自古以來,我國先民就注重追求工匠精神,如《禮記》云“差若豪氂,繆以千里”,《考工記》指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傳統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敬業專一、誠實守信等內容。“物勒工名”制度對傳統工匠精神的形成和傳承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古代工匠極為重視生產技術上的精益求精,《詩經》中就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說法。“物勒工名”制度之下,統治者制定了嚴格的質量監管體系,工匠們為了維護自己的聲譽,對產品的質量要求也很高,如在制作車輛時,車輪達到的技術要求明確而細致,車輪圓不圓,輻與牙相交處是不是直角,上下車輻是否成一條直線,兩個輪子沉入水中的深度是否相等,都認真對待,一絲不茍。在追求產品質量的過程中,工匠們逐漸形成了精益求精的意識。“物勒工名”作為一種制度長期約束著工匠這一群體,對其產生的精神影響是很大的,在這種要求和壓力之下,工匠必須對自己的產品質量負責,認真勞作,兢兢業業,久而久之就內化為“敬業專一”的意識和實踐。《禮記·月令》有云“毋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必功致為上”,指出優質的產品應當是“精良的”,而不是“奇異的”,而精良的產品必須通過敬業專一的“功致”生產出來。誠信精神在“物勒工名”制度中也得到充分的體現。“物勒工名”制度下,每一件產品都有明確的責任人,政府對不合格產品的追查和處理也十分嚴格。《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雜抄》規定:“稟卒兵,不完善(繕),丞、庫嗇夫、吏貲二甲,法(廢)。”也就是說,士兵在使用武器的過程中,如果發現質量問題,武器的制造者將被罰款,甚至被追責。“物勒工名”制度讓“以次充好”的行為沒有生存空間,彰顯了對消費者的誠信。(摘編自莊華峰《“物勒工名”與傳統工匠精神傳承》)材料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這一部署凝聚了全社會崇尚勞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廣泛共識。工匠精神的本質特征在于對本職工作的執著、專注與精益求精的態度和付出。弘揚工匠精神,是新時代的使命呼喚,當前我們正以新的發展理念和新的發展方式推動形成先進生產力,以“質”的提升帶動“量”的提高,其中的關鍵在于創新。創新,終究是由人來完成的,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和大國工匠,不僅是我國在各個歷史時期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石,更是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主力軍。培養工匠精神首先要轉變社會價值觀念。針對當前社會上的浮躁化、逐利化的思想,需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用好新媒體平臺,樹立工匠典型,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良好氛圍,讓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深入基層、深入企業文化,使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這也是弘揚工匠精神的必要條件。同時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技術工人短缺是目前我國各行業面臨的首要問題,勞動力供給不足,工匠型人才更是缺乏。這也充分說明了我們的職業教育欠發達,重學歷輕能力、重知識輕技能的現象比較普遍。要加快發展與技術創新和社會需求相適應、與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鼓勵高校和職業技術學校與行業企業互動合作,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良性培養機制,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職業人才。還要健全完善體制機制。建立技能培訓制度,發揮行業企業、人力資源保障部門的作用,定期組織選派優秀骨干參加培訓、對外交流,培養一大批適應技術進步、生產方式變革的技術型、創新型、復合型技能人才。健全激勵保障制度,對各行業涌現的技術創新人才加大表彰獎勵力度,提高薪酬待遇,引導廣大勞動者精益求精鉆研技術,用勤勞和智慧創造更多社會財富和美好人生。(摘編自楊安娣《大力弘揚工匠精神》)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物勒工名”制度是為了方便管理者檢驗產品質量,它既能保障產品的質量,也是傳統工匠精神傳承的重要保障。B.“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體現了工匠對生產技術精益求精的追求,“物勒工名”制度之下,工匠們為了維護聲譽,嚴格要求產品質量。C.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凝聚了全社會崇尚勞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廣泛共識。D.弘揚工匠精神,是新時代的使命呼喚,當前我們以新的發展理念和新的發展方式推動形成了先進生產力。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物勒工名”作為一種制度長期約束著工匠這一群體,在其要求和壓力之下,工匠逐漸內化出“敬業專一”的意識和實踐。B.“物勒工名”制度下,政府對不合格產品嚴格追查和處理,“以次充好”的行為沒有生存空間,誠信精神得到充分體現。C.只要讓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深入基層、深入企業文化,使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就能弘揚工匠精神。D.技術工人短缺,勞動力供給不足,工匠型人才缺乏,充分說明我國的職業教育欠發達,重學歷輕能力、重知識輕技能的現象比較普遍。3.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 )A.《禮記·月令》記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物勒工名”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早期手工業生產管理模式的具體反映。B.《睡虎地秦墓竹簡·工律》規定,“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長、廣亦必等”,“物勒工名”制度無疑為器物尺寸的標準化提供了監督與問責的便利。C.秦始皇陵兵馬俑陣的每一件兵俑、馬俑、將俑形態各異,神情豐富,身上都刻有文字,這些“工名”標識著大秦運轉的“遺傳密碼”。D.春秋初,各國規定,制造產品要“不取其數”,選材、工序、加工方法等,都要按照統一的標準和規定進行。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脈絡。(4分) 5.弘揚工匠精神,是新時代的使命呼喚,請結合材料二談談現階段培養工匠精神的方法。(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將軍樹劉建超將軍指著眼前的茫茫戈壁灘,將僅存的左臂瀟灑威武地一揮:“同志們,這里就是我們的新家,搭帳篷!”金黃的戈壁灘,星羅棋布地支起泛著淡綠色的蘑菇般的帳篷。將軍走進一頂帳篷,看見敬著軍禮的小戰士臉上掛著一滴未來得及拭去的淚珠。將軍和藹地笑了:“怎么 小鬼,想家了 ”小戰士抹了把臉:“報告首長,沒有。”將軍把自己的手絹遞給小戰士:“那你哭啥子呀 ”小戰士低著頭:“這里一棵樹都沒有,一點兒綠都見不到。”將軍的面色凝重起來:“是啊,這里沒有樹,沒有草,還缺水。我們來了,就要改變這一切。”部隊的備戰任務很重,營區的建設計劃一再提前。閑下來時,將軍就帶著大家在基地四周植樹。基地缺水,生活用水靠軍車運送,每人每天的用水都有嚴格定量。連刷牙都只有兩口水,植樹就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戰士洗臉、擦澡、洗衣都不用肥皂,積攢下的水用來澆樹。樹植了,枯了;再植,還是枯了。小戰士成了老兵,退伍時,將軍來了。將軍手里托著一個瓷盤,盤里長著郁郁蔥蔥的蒜苗。將軍說:“對不起啊,小鬼。只能送你一盤綠蒜苗嘍!但是,你要相信,將來我們的營區一定會比你手中的這片綠還要美喲!”距營區二十里外有條河,每年到了多雨的時候,它都會給干旱的戈壁灘帶來一段時間的滋潤。將軍帶著戰士們開出一條引槽,把河水引入營區的水塘。營區建起攔風沙的圍墻,挖沙填土,栽下抗風沙的胡楊樹。營區的入口處竟然有五棵胡楊樹抽出了嫩嫩的綠芽,戰士們搬出鑼鼓家什,敲敲打打,過年一般熱鬧。幾乎所有人都給家里寫了信,報告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們植的樹發芽長葉了。以后,所有的退伍老兵,離開部隊時都要到胡楊樹前照相,留作紀念;所有的新兵寄回家的照片,背景都有那五棵茁壯成長的胡楊樹。將軍每天都要到胡楊樹前看看轉轉,他熟悉每一棵樹的每一枝樹杈。落下的樹葉,他也會小心地撿起,托在掌心凝視許久。又是一個炎熱的夏季,五棵胡楊樹已能遮出一片陰涼了,將軍又來到胡楊樹前。忽然,將軍驚愕地瞪圓了眼睛,一棵樹上攀著一個穿著開襠褲的娃娃,娃娃手里攥著幾根折斷的枝條。將軍幾乎是飛上前去,一把將娃娃從樹上抱下來。將軍拿過娃娃手中的枝條,眼中盈著淚:“你是誰家的娃娃 你干啥子要折樹喲 ”娃娃說:“我要編草帽。”營區營長喘著氣跑過來:“報告首長,是我的孩子,家屬,剛隨軍。”營長對娃娃揚起手,將軍嚴厲地制止了:“娃娃沒有錯,錯的是你。從今天起,罰你三天禁閉。你以后的任務,就是好好植樹。”將軍走了幾步又停下,把手中的枝條塞到營長手里:“編個草帽,給娃娃。”后來,在營區里,經常可以看見扛著锨、提著水桶植樹的營長,他的身后跟著一個穿著開襠褲、拿著玩具水桶的娃娃。營區一茬一茬的樹綠了,遠遠望去,黃澄澄的戈壁灘冒出一片綠洲。營長給樹澆完水后,雙手墊在腦后打盹兒。忽然一股清香飄來,沁人心脾。他睜開眼睛,見娃娃坐在身邊,手里捧著兩個青黃色的梨。他一躍而起,抓過梨問娃娃:“哪兒來的 ”娃娃的小手指向遠處。只有一個影影綽綽的背影,背影里一只空空的袖管被風吹起,像一面獵獵招展的旗幟。后來,將軍告訴營長,那幾個梨是他到兄弟單位開會帶回來的。這種梨樹耐旱、抗風沙,很適合在我們營區栽種。將軍讓他帶人去學習,說有一天我們的營區也會變成花果山。從營區的梨樹采下了第一筐果子,基地委托營長和娃娃把果子帶到北京醫院,送給將軍嘗嘗。彌留之際的將軍,望著黃黃的果子,蒼白的臉頰泛起紅暈,兩眼放出欣喜的光芒。他顫抖著手捧著一個梨,慢慢地放到鼻下,深情地聞著,聞著。護士把將軍枕邊厚厚的筆記本交給營長,本子每一頁里都夾著一片樹葉。遵照將軍的遺愿,將軍的骨灰埋在了營區的五棵胡楊樹下。戰士們親切地稱那五棵胡楊樹為“將軍樹”。我就在“將軍樹”下站崗,我就是當年那個折斷樹枝編草帽的娃娃。(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寫基地戰士們生活用水匱乏,主要是為了突出戰士們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堅定的理想信念。B.將軍送給退伍老兵一盤蒜苗,這不僅是為了表達對戰士的關愛,還是為了彌補內心的愧疚。C.小說中寫退伍老兵和新兵照片的背景都是胡楊樹,旨在表現戰士們植樹成功后的自豪感和對綠色的珍愛。D.將軍的骨灰被安葬在五棵胡楊樹下,戰士們親切地稱它們為“將軍樹”,是因為這五棵胡楊樹是將軍親手栽種的。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小說以小見大,通過對以將軍為代表的革命軍人的刻畫,贊揚了老一輩革命軍人的精神風貌。B.小說中娃娃折樹枝這一情節,被巧妙地引入,不僅推動了情節發展,還展現了將軍公私分明、和藹可親的形象。C.小說的語言質樸無華,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但卻充滿真摯的情感,能夠深入人心,引起共鳴。D.小說詳盡地記敘戰士們在荒漠中植樹的具體過程,其艱辛與不易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8.小說通過寫將軍和戰士們在戈壁灘上植樹、護樹、愛樹的故事,傳遞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請結合全文,說說文中哪些細節體現了將軍對樹的愛。(4分) 9.小說最后一段交代“我”的情況,點明“我”就是“當年那個折斷樹枝編草帽的娃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請簡要說明。(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晁錯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與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帝從之,令民入粟于邊,拜爵各以多少級數為差。錯復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郡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愈勤農,大富樂矣。”上復從其言,詔曰:“道民之路,在于務本。朕親率天下農,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歲一不登,民有饑色;是從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務。吾詔書數下,歲勸民種樹而功未興,是吏奉吾詔不勤而勸民不明也。且吾農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將何以勸焉!其賜農民今年租稅之半。”(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七》,有刪改) 材料二:民之內事,莫苦于農,故輕治不可以使之。奚謂輕治 其農貧而商富,故其食賤者錢重,食賤則農貧,錢重則商富;末事不禁,則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眾之謂也。故農之用力最苦,而贏利少,不如商賈、技巧之人。茍能令商賈、技巧之人無繁,則欲國之無富,不可得也。故曰:欲農富其國者,境內之食必貴,而不農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則民不得無田,無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貴則田者利,田者利則事者眾。食貴,糴[注]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則民不得無去其商賈、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盡在于地利矣。(節選自《商君書·外內》,有刪改)[注] 糴(dí):買進糧食。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圣王在A上而民不凍B饑者C非能耕D而食之E織F而衣之也G為開其資H財之道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惠,恩惠,與《曹劌論戰》中“小惠未遍,民弗從也”的“惠”意思相同。B.勸,勉勵,與《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的“勸”意思不同。C.茍,如果,在條件句中表示“假使”的意思,與成語“蠅營狗茍”中的“茍”意思相同。D.地利,土地的生產,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時不如地利”的“地利”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晁錯認為,百姓都是很希望能得到高等爵位和免除罪罰的,若以此來促使百姓向邊塞繳納糧食,那么不到三年,邊塞的糧食一定很多了。B.皇帝采納了晁錯的建議,命令百姓向邊塞繳納糧食,使得邊塞糧食充足,能夠支撐五年;晁錯便又建議皇帝命令百姓轉而向郡縣繳納糧食。C.皇帝曾多次頒發詔書鼓勵百姓從事農耕,但未見成效,他認為這是因為官員沒有盡心盡力地接受他的命令并且鼓勵百姓不明確。D.材料二指出,糧食便宜,農民就貧窮,錢貴重,商人就富有;如果不約束工商業,手工業者就會獲利,不從事農耕而游蕩求食的人就會增多。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且吾農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將何以勸焉! (2)民之內事,莫苦于農,故輕治不可以使之。 14.如何促使百姓務農 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15—16題。鄉村四月翁 卷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插秧詩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注]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注] 六根:佛教語,指六種感覺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此處亦指秧苗的根須。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鄉村四月》首句中“綠”和“白”分別指樹木和河水,運用的手法與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的“綠肥紅瘦”相同。B.“子規聲里雨如煙”,視聽結合,寫出了江南靜謐又迷蒙的特有景致,與“又聞子規啼夜月”的意境不同。C.《插秧詩》中“把、插、低、見”四個動詞連續使用,與楊萬里的《插秧歌》一樣,詳寫了熱火朝天的勞動過程。D.《插秧詩》與楊萬里的《插秧歌》,都描寫了農人插秧的景象。兩詩描寫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值得品味。16.同寫勞動,《鄉村四月》重在“情”,《插秧詩》重在“理”。請結合詩句分別賞析“情”“理”之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芣苢》中,由“ ”到“ ”是對女子們收工時滿載而歸的場景的敘寫。 (2)楊萬里《插秧歌》中“ , ”兩句,運用比喻生動地描繪了雨中搶插的情形,寫出了農事的緊張與農家的艱辛。 (3)《插秧歌》中寫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又暗示分工明確的詩句是:“ , 。”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題。勞動,是與大地肌膚相親。在田地邊,以裸露的腳趾觸碰大地,小心地觸碰。縮回,又伸展。伸展,再縮回。看稻們站立在一片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縮腳,藍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擻的樣子,我就感覺羞愧。人不如稻 試試,再試試,果然就不燙腳了。把兩只腳慢慢地伸入水田,忍住,再忍住,如一棵稻秧把根伸進大地深處。田泥包裹,溫暖如春,血脈相通。我把鐵耙舉起,又放下。放下,又舉起。沙地是一本大書,我一頁一頁,努力地翻閱腳下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氣息讓人陶醉。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開又覆蓋,卻不知道到底是在尋找什么。勞作,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我像父親一樣舉起耙,像父親一樣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親一樣握緊耙柄,像父親一樣用泥土搓手。我感覺自己和父親、祖先們,緊緊地連接在了一起。汗水是自發根出發的,沿額頭,至鼻尖,繞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與父親的,與先人的,也是一個模樣。18.文中畫橫線處的三個逗號能不能改成頓號 請簡要分析。(4分) 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把兩只腳慢慢地伸入水田并忍住,一直伸進大地深處。”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 (5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題。 廣袤田野,農民群眾搶抓農時,辛勤勞作;生產車間,大國工匠鉆研技藝,不斷破解工藝難題;科研院所,研發人員埋頭攻關,科技創新碩果累累;街頭巷尾,快遞小哥穿梭騎行,社區服務精細溫馨……千行百業的繁榮,千家萬戶的美好,都鐫刻著勞動的印記。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無論是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都必須靠勞動來創造。“神舟”問天,“嫦娥”落月,“祝融”探火……中國航天之所以成就斐然,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廣大航天人勤于鉆研、精于創新。我們從“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到構建起門類齊全、世界上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背后凝聚著一代又一代產業工人的持續付出。中華大地上,從春耕的忙碌到秋收的喜悅,糧食穩產增收靠的是無數耕耘者揮灑汗水辛勤勞動。勞動創造價值,一個國家無論發展到什么階段都要崇尚勤勞致富。 ①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會一揮而就,②要靠廣大勞動者堅持不懈地勞動。③億萬勞動群眾勤奮工作,勇于創造。④不斷譜寫新時代的勞動者之歌,⑤必能在新征程上取得新成績。⑥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⑦不僅要深入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講好勞模故事,⑧引導人們見賢思齊,⑨還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⑩培養更多勤于勞動、熱愛勞動、善于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20.作為一篇評論,開篇畫線部分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4分) 21.請分析材料第二段的行文思路。(4分) 22.材料第三段有三處表述不當(包括標點、成語、語句),請指出其序號并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3分) 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勞動推動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也塑造著人的思想品格。袁隆平等杰出勞動者的模范事跡,古代人民熱烈的勞動場景,彰顯了勞動的崇高與美麗;普通勞動者的辛勤汗水,手工匠人的高超技藝,體現出勞動的價值與意義。在生活中,我們也時常遇到閃耀著勞動之美的場景。勞動,讓青年投入、充實、成長,對此你有怎樣的感悟與思考 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與解析1.D “推動形成了先進生產力”錯誤,由材料二“當前我們正以新的發展理念和新的發展方式推動形成先進生產力”可知,應是現在進行時,即“形成先進生產力”,而不是選項所說的完成時,即“形成了先進生產力”。2.C “只要……就……”錯誤,由材料二“讓工匠精神深入人心……這也是弘揚工匠精神的必要條件”可知,原文說的是弘揚工匠精神的必要條件,而“只要……就……”體現的是充分條件。3.D 材料一主要闡述的是“物勒工名”制度的內涵及其對傳統工匠精神形成和傳承的作用。D項只是介紹春秋時各國制造產品都要按照統一的標準和規定,并未體現材料一的主要觀點。4.答案 首先,提出“物勒工名”制度,總述該制度對傳承傳統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接著,具體介紹傳統工匠精神的內涵,為下文具體論證做鋪墊。最后,分別從精益求精、敬業專一、誠實守信三方面論證“物勒工名”制度對傳承傳統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解析 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脈絡,要先概括材料一各段的主要內容,然后劃分層次,厘清脈絡。第一段,首先介紹“物勒工名”制度的概念,它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檢驗產品質量,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手工業管理制度;后總述其作用,即它不僅是產品質量的重要保障,還是傳統工匠精神傳承的重要保障。概括起來就是:“物勒工名”的概念及其對傳承傳統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第二段,闡述傳統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敬業專一、誠實守信等內容,概括起來就是:傳統工匠精神的具體內涵。第三至五段,具體講“物勒工名”制度在精益求精、敬業專一、誠實守信三方面對傳承傳統工匠精神的作用。據此按照“首先……接著……最后……”的順序整理作答即可。5.答案 ①轉變社會價值觀念,讓工匠精神深入人心,使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②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工匠型人才,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職業人才。③健全完善體制機制,如建立技能培訓制度,發揮行業企業、人力資源保障部門的作用,定期參加培訓、對外交流。解析 答題時,根據題干要求篩選材料內容,材料二主要在第三至五段闡述培養工匠精神的方法,從中提煉概括即可。由第三段“培養工匠精神首先要轉變社會價值觀念”“讓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弘揚工匠精神的必要條件”可概括出①。由第四段“同時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工匠型人才更是缺乏”“要加快發展與技術創新……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職業人才”可概括出②。由第五段“還要健全完善體制機制……參加培訓、對外交流,培養一大批……技術型、創新型、復合型技能人才”可概括出③。6.C A.“主要是為了突出戰士們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堅定的理想信念”錯誤。由“植樹就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再植,還是枯了”可知,主要是為了突出在缺水的戈壁灘種樹的艱難。B.“還是為了彌補內心的愧疚”錯誤。由“但是,你要相信……這片綠還要美喲”可知,不是愧疚,而是將軍對未來綠色家園的美好期望。D.“是因為這五棵胡楊樹是將軍親手栽種的”錯誤。由“將軍帶著戰士們……栽下抗風沙的胡楊樹”“遵照將軍的遺愿……為‘將軍樹’”可知,這五棵胡楊樹是將軍帶領戰士們共同栽下的,它們是將軍精神的象征,所以被稱為“將軍樹”。7.D “詳盡地記敘戰士們在荒漠中植樹的具體過程”錯誤,文中沒有詳盡地記敘戰士們在荒漠中植樹的具體過程,只是選取了缺水、引水等幾個片段,敘寫詳略有致。8.答案 ①將軍每天都要到胡楊樹前看看轉轉,他對每一棵樹都很熟悉,也很珍視落下的樹葉。②將軍看到娃娃攀折樹枝,心生焦急,“幾乎是飛上前去”;看到折斷的枝條,眼中含淚。③將軍在厚厚的筆記本的每一頁里都夾著一片樹葉。④將軍立下遺愿,把自己的骨灰埋在營區的五棵胡楊樹下。解析 ①由“將軍每天都要到胡楊樹前看看轉轉……每一枝樹杈”可見將軍對樹深厚的感情。②由“將軍驚愕地瞪圓了眼睛……娃娃從樹上抱下來……眼中盈著淚”“從今天起,罰你三天禁閉。你以后的任務,就是好好植樹”可見將軍對樹深深的愛。③由“他顫抖著手捧著一個梨……本子每一頁里都夾著一片樹葉”可見將軍對落葉的珍視,對戈壁灘上的樹特殊的情感和記憶,對樹深深的眷戀。④由“遵照將軍的遺愿……五棵胡楊樹下”可見將軍對樹深沉的愛。9.答案 ①“我”是故事的親歷者、見證者,增強了小說的真實感,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②呼應了前文娃娃折斷樹枝編草帽的情節,使小說結構更加完整。③以此結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體現了作者的匠心。④“我”是將軍精神的傳承者,襯托了將軍的形象,深化了小說的主旨。解析 ①小說最后一段通過“我”的敘述“我就在‘將軍樹’下站崗,我就是當年那個折斷樹枝編草帽的娃娃”,將敘述視角從第三人稱轉換到了第一人稱,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和親歷感,使讀者更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效果。②最后一段與前文的情節形成呼應,使情節緊密相連,使整個故事形成一個閉環,結構更加完整,增強了小說的邏輯性。③前文對娃娃的描寫在結尾處有了更具體深刻的著落,從前文將軍對樹的愛惜過渡到結尾“我”對將軍精神的傳承,體現了作者的匠心。④通過“我”的視角,讀者了解到將軍精神對后代的影響,以及將軍對改善戈壁灘的環境作出的貢獻在時間長河中的延續;“我”成為新一代守護者,進一步彰顯了將軍的崇高形象,同時也展現出了環保意識和堅持不懈精神的重要性,使小說的主旨更加深刻。據此整理作答即可。10.CEG 第一個“而”字連接“圣王在上”和“民不凍饑者”,中間不能斷開,“……者”是判斷句的上句,后面C處斷開;“耕而食之”和“織而衣之”結構一致,中間斷開,即E處斷開;“非能……也”是判斷句的下句,后面G處斷開。11.C A.正確。B.正確。勉勵/勸說。C.錯誤。如果/茍且。D.正確。土地的生產/地理上的有利形勢。12.B “使得邊塞糧食充足,能夠支撐五年”錯誤,根據原文可知,當邊塞的糧食足夠支撐五年時,就可以命令百姓轉而將糧食繳納給郡縣,這是晁錯再次上奏的建議的內容,并非已經發生的事實。13.答案 (1)況且我朝農民生活十分艱苦而官員并不顧惜他們,這樣將用什么來勉勵百姓從事農業呢 (2)民眾的家內事務,沒有比農事更苦的了,所以輕治不能役使他們從事農業。解析 (1)“莫之省”,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莫省之”;“省”,顧惜,顧恤;“勸”,勉勵,獎勵。(2)“苦于農”,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于農苦”;“故”,所以;“使”,派遣,這里指役使。14.答案 ①提高糧價,以糧食為貴,使百姓把糧食作為賞罰依據。②根據實際情況減免農民租稅。③增加不務農之人的賦稅,加重對貿易獲利的租稅。解析 ①由“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可以概括出,提高糧價,以糧食為貴,使百姓把糧食作為賞罰依據。②由“郡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可以概括出,根據實際情況減免農民租稅。③由“欲農富其國者……市利之租必重”可以概括出,增加不務農之人的賦稅,加重對貿易獲利的租稅。[參考譯文]材料一:晁錯向漢文帝進言說:“圣明的君王在上位而百姓不挨凍受餓,不是因為君主能夠親自耕作為他們提供食物,親自紡織為他們提供衣物,而是因為君主為他們開辟積累財物的道路。當務之急,莫過于讓百姓務農罷了。要讓百姓務農,關鍵在于以糧食為貴。以糧食為貴的辦法,在于使百姓把糧食作為求賞或免罰的依據。現在征集天下百姓向朝廷繳納糧食,可以授給爵位,也可以免除罪罰。糧食,對君王的用處很大,是為政的根本要務。現在百姓繳納糧食得到爵位至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個人的徭役,這和一匹戰馬的功勞相差得太遠了。爵位,是君王所專有的,從口中說出且數量沒有窮盡;糧食,是百姓所種植的,在土地上生長且不會缺乏。獲得高等爵位和免除罪罰,是人們非常渴望的。讓天下百姓繳納糧食給邊塞來得到爵位、免除罪罰,不到三年,邊塞的糧食一定很多了。”漢文帝聽從晁錯的話,命令百姓繳納糧食給邊塞,授予的爵位按照繳納的糧食多少來決定等級。晁錯又上奏說:“陛下讓天下百姓繳納糧食到邊塞來授予爵位,這是很大的恩惠。我私下擔憂邊塞士兵的糧食不夠吃,所以使天下糧食大批分散到邊塞。邊塞的糧食足夠支撐五年,可以下令讓百姓將糧食繳納給郡縣;郡縣的糧食足夠支撐一年以上,可以隨時詔令恩赦,不收取農民的租稅。像這樣,恩德福澤施加給百姓,百姓更加勤勉務農,天下就會非常富庶安樂了。”漢文帝又聽從晁錯的話,下詔說:“引導百姓的途徑,在于讓他們從事農耕。我親自率領天下百姓耕種,到如今已有十年,然而還有很多荒地沒有開墾,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面有饑色;這是因為從事農耕的人還少,而官員沒有盡到職責。我多次頒發詔書,每年鼓勵百姓種植而未見成效,這是因為官員沒有盡心盡力接受我的命令且勉勵百姓不明確。況且我朝農民生活十分艱苦而官員并不顧惜他們,這樣將用什么來勉勵百姓從事農業呢 特賜農民今年的租稅減半。” 材料二:民眾的家內事務,沒有比農事更苦的了,所以輕治不能役使他們從事農業。什么叫輕治 就是農民窮而商人富,所以糧食便宜而錢貴重,糧食便宜則農民貧窮,錢貴重則商人富有;不約束工商業,手工業者就會獲利,不生產糧食而到處游蕩求食的人就會增多。因此農民用力最為辛苦,卻獲利很少,不如商人和手工業者。如果能使商人和手工業者不那么多,那么想要國家不富,是不可能的。所以說:想發展農業來使國家富強,那么國內的糧價必須高,而對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的征稅必須增多,對貿易獲利的租稅必須加重。那么百姓不得不去種田,不種田就不得不買糧食。糧食貴則種田者獲利,種田者獲利則務農的人增多。糧食貴,買糧就不劃算,而又加重賦稅,那么百姓就不得不放棄商業、手工業,而從事土地生產。因此百姓的力量都集中到土地生產上了。15.C “詳寫了熱火朝天的勞動過程”錯誤。《插秧詩》中“把、插、低、見”四個動詞連續使用,是概括地進行描寫,生動地描繪了農夫插秧的場景,展現了農夫在插秧時的專注度和動作的連貫性,并沒有詳寫“熱火朝天的勞動過程”。16.答案 (1)《鄉村四月》的“情”:一、二句描繪出水鄉初夏生機之景,三、四句表現出江南初夏農事的繁忙,全詩抒發的是詩人對田野風光的喜愛之情和對農民辛勤勞動的贊美之情。(2)《插秧詩》的“理”:①“手把青秧插滿田”,指種下善念,希望可得福報;②“低頭便見水中天”,指低調謙虛,便可眼界開闊;③“六根清凈方為道”,指摒棄雜念,才可消除煩惱憂慮,獲得真正的生活之道;④“退步原來是向前”,形象地說明了以退為進的哲理。解析 (1)《鄉村四月》中,“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描繪出水鄉初夏生機之景;“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表現出江南初夏農事的繁忙,營造了鄉村四月農家忙碌的氣氛。全詩抒發了詩人對田野風光的喜愛之情和對農民辛勤勞動的贊美之情。(2)《插秧詩》中,“手把青秧插滿田”,指播種田地可得收獲,積德行善可得福報;“低頭便見水中天”,由空間寫到心中世界,展現出一種禪意、一種頓悟、一種詩情、一種美景,暗含低調謙虛便可眼界開闊之意;“六根清凈方為道”,以六根清凈方可學佛修道來寫插秧時洗凈秧根有利于秧苗成長,強調摒棄雜念才能獲得真正的生活之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中的“退步”既是實寫,又隱含著以退為進的意思,詩人借插秧總結出哲理——以退為進,不失為做人的準則。17.答案 (1)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2)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從頭上濕到胛 (3)田夫拋秧田婦接 小兒拔秧大兒插18.答案 不能。①逗號使停頓延長,起強調作用,舒緩了語氣。②逗號更能表現作者感受到父輩們勞動過程的艱辛,進而找到自我的歸屬感。③頓號停頓時間短,語氣短促,表現力不強。解析 首先回答“不能”,然后分析逗號和頓號不同的作用。①逗號與頓號都可表示停頓,但停頓時間的長短不同,逗號停頓時間較長,頓號停頓時間較短。“沿額頭,至鼻尖,繞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中,三個逗號將“沿”“至”“繞”三個動作分隔開來,敘述完每個動作后進行較長停頓,起強調作用,也舒緩了語氣。②這樣的停頓寫出了“我”在勞動時,汗水不停流淌的樣子;逗號的停頓也強化了汗水流淌的過程,突出了勞作的艱辛,也表現了“我”像父親一樣在土地上勞動,進而找到了自我的歸屬感,引人共鳴。③如果用頓號,停頓時間短,語氣短促,不能突出這種勞作過程的艱辛,表現力不如逗號強。19.答案 ①原文“忍住,再忍住”運用反復的手法,且單獨成句,強調了水田滾燙的程度。②原文“如一棵稻秧把根伸進大地深處”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對稻秧扎根大地、永不退縮的精神的贊美。③原文更能表現人們應像水稻一樣,敢于與大地肌膚相親,甚至與大地血脈相連。④改句只是一般陳述句,沒有這樣的表達效果。解析 原文“把兩只腳慢慢地伸入水田,忍住,再忍住”中,“忍住,再忍住”運用反復的手法,且單獨成句,有強調作用,強調了水田滾燙的程度原句“如一棵稻秧把根伸進大地深處”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贊美了稻秧扎根大地、永不退縮的精神。原文的表述更能表現人們應像水稻一樣,敢于與大地肌膚相親,甚至與大地血脈相連。改句只是一般陳述句,沒有上述表達效果。20.答案 ①勾勒了千行百業的勞動者辛勤勞動的畫面,增強了評論的生動性。②運用排比,突出了勞動的無處不在,強化了勞動的重大意義,切合文章觀點。解析 ①“農民群眾搶抓農時”“大國工匠鉆研技藝”“研發人員埋頭攻關”“快遞小哥穿梭騎行”,這些描寫勾勒了千行百業的勞動者辛勤勞動的畫面,從而引出后文的評論,增強了評論的生動性。②四組句子都是“地點+主體+具體勞動情景”的結構,構成排比句式,讀來極具氣勢,突出了勞動的無處不在,強化了勞動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重大意義,切合文章觀點。21.答案 首先提出“無論是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都必須靠勞動來創造”的觀點,然后以中國的航天成就、現代工業體系的構建、糧食穩產增收作為論據來論證觀點,最后再次強調勞動的重要性。解析 首句“無論是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都必須靠勞動來創造”為觀點句,總領全段;由“中國航天之所以成就斐然”“構建起門類齊全、世界上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糧食穩產增收靠的是無數耕耘者揮灑汗水辛勤勞動”可知,文段從中國的航天成就、現代工業體系的構建、糧食穩產增收三個方面具體分析,作為論據來論證觀點;由“勞動創造價值,一個國家無論發展到什么階段都要崇尚勤勞致富”可知,文段最后再次強調勞動的重要性。據此整理作答即可。22.答案 ①“一揮而就”改為“一蹴而就”。⑦《勞動創造幸福》改為“勞動創造幸福”。⑩“勤于勞動、熱愛勞動、善于勞動”改為“熱愛勞動、勤于勞動、善于勞動”。解析 ①“一揮而就”使用不當。一揮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下筆就完成。語境是說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過程漫長,可改為“一蹴而就”。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輕而易舉,一下子就能完成。⑦書名號使用不當。活動主題應用引號,不用書名號。⑩“勤于勞動、熱愛勞動、善于勞動”語序不當,應先說思想,再談行動,可改為“熱愛勞動、勤于勞動、善于勞動”。23.[審題指導] 這是一道材料作文題。材料的中心話題是“勞動”。勞動不僅是助推社會進步的動力,還是塑造個人思想與品格的重要途徑。通過勞動,青年可以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成長,收獲技能與經驗,培養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審題過程中,我們要明確中心主題,即勞動的價值與意義。材料通過舉例,強調了勞動的崇高與美麗,體現了勞動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提示語強調了勞動對青年的影響。因此,作文需要探討勞動如何促進社會的發展和個人的成長,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勞動對青年的具體影響,如提升能力、培養意志、增強責任感等。學生圍繞“勞動”,可以思考勞動的價值與意義,討論對待勞動和勞動者應有的態度,分析勞動教育在當下的必要性和意義,等等。[參考立意] (1)以勞動立身,以實干興邦。(2)滲透勞動教育,弘揚勞動精神。(3)做新時代的勞動者,譜新時代勞動者之歌。[例文]擷勞動之光,耀民族未來高爾基曾經說:“在重視勞動和尊重勞動者的基礎上,我們有可能來創造自己的新的道德。勞動和科學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兩種力量。”誠如其言,熱愛勞動的傳統美德之風,從中華文化的源頭拂面而來,挾帶著千年的文明故事,歌頌著中華文明之魂。勞動是什么 是樸實無華的農民卷起袖口在田間辛勤地耕種,是勤勞肯干的工人頂著烈日在建筑工地上努力地工作。勞動伴隨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于社會的各個角落。有人曾說過,“有陰影陪伴我勞動,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陽光下”。然而如今,有很多人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甚至對勞動者嗤之以鼻。不少學生發問: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還要勞動嗎 科技的創造不就是為了取代那些辛苦的勞動嗎 誠然,學生應該在恰當的時間做恰當的事情,并且科技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是,若就此否定了勞動的存在和價值,那無疑會陷入片面功利主義的泥沼中不可自拔。宋慶齡曾經說:“知識是從刻苦勞動中得來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晶。”大哉斯言,無論是扎根高原、跋山涉水十幾年將論文寫滿高原的人民科學家鐘揚,還是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日復一日研究高精尖領域技術的北斗導航系統科研工作人員,抑或是年近九旬、依然致力于水稻事業、只為實現“夢成萬千稻香”的初心的袁隆平院士,都深刻地說明了勞動不僅不是無用之事,反而是社會各行各業每一次進步的有用之光,更是文化每一次發生質的飛躍的時代火花。放眼當下,時代發展迅速,物質文明越來越豐富,人民對勞動的需求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日漸減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科技的發展讓我們與日常生活中的勞動漸行漸遠,中學生很難切身體會勞動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則是勞動價值教育的缺席以及關于熱愛勞動的中華傳統美德的沒落。在創新與發展的進程中,我們更要把熱愛勞動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中,欲騰中華之蛟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決不可將勞動置于功利評判的鐐銬上,唯有始終葆有對勞動的初心和敬畏,并付諸實踐行動,方可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并駕齊驅。一如茅盾所言:“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類的活動,乃是偉大中之尤其偉大者。”愿我們都能在急速發展的時代中不迷失自我,堅守本心,真正認識到勞動對個人提升和社會進步的意義,踐行中學生的時代使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