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姓名 班級 考號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高中同步達標測試卷第七單元全卷滿分150分 考試用時150分鐘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感物興情”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種重要方式。站在美學的立場,我將之歸為中國古代感物美學的兩大類型之一,另一種類型是“托物寓情”。“感物興情”是一種物在情先的感發(fā)方式,即作家受外在事物的感發(fā)產生創(chuàng)作沖動,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情感自由、自然呈現(xiàn)的過程。這種感發(fā)方式,不同于“托物寓情”的寄托方式?!巴形镌⑶椤笔窍扔星?然后尋求外物去寄托,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情感的刻意寄寓過程。“感物興情”是先感物,后興情。情感的產生是“物”感發(fā)的結果,然后再以文學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就說明“感物興情”是自然、自由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物”對情感的自然引發(fā)。在這種情形下,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完全成為一種自然、自由的行為,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審美的純粹性。這個“物”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事、物。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說:“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詞必巧麗?!?《文心雕龍》)這是針對“登高而賦”的辭賦創(chuàng)作行為而言的。這里的“睹物興情”就是“感物興情”?!扒橐晕锱d”是說情感由“物”感發(fā)而產生;“物以情睹”是說“物”感發(fā)情感之后作家再以情感的態(tài)度去重新審視“物”,“物”成為具有豐富審美意蘊的意象和藝術意境,從而完成了意象和藝術意境的創(chuàng)造。在“感物興情”的過程中,因為有感而發(fā),語言會更加自然、工巧,而思想情感的表達也會更加明晰、高雅,實現(xiàn)語言與思想情感的完美融合。“感物興情”告訴作家的是,要想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必須做到自然、自由地感物。思想情感的表達過程是一個藝術化和審美化的過程,其最高的境界就是自然、自由,亦即思想情感的呈現(xiàn)是自然的,不存在任何刀斧之痕。其中暗含著對作家個人的很多要求,如藝術素養(yǎng)、審美修養(yǎng)、思想境界等。作家只有在具備完善的藝術素養(yǎng)和審美修養(yǎng)的前提下,始終保持著無功利的心態(tài),才能“感物興情”,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作品。也就是說,“感物興情”并不是無條件的。這對當下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依然有效。只有這樣,才能“感物興情”,創(chuàng)作出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很高的文學藝術作品,從而實現(xiàn)藝術與審美的自然、自由。“感物興情”之于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自然、自由充分表明,它是一種審美自律。所謂審美自律就是審美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即審美的發(fā)生完全是自覺的、主動的,且出于無功利的目的。正像劉勰所說:“是以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感物興情”可以引發(fā)作家無窮無盡的聯(lián)想,那是神思。“聯(lián)類不窮”說的就是無窮的神思與豐富的想象。在這種情形下,流連萬象,沉吟視聽,看到的和聽到的,都與內在的情感融為一體。因此,作家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情感會隨著所感之物的變化而變化,會隨著所感之物起起伏伏。文學藝術作品所表現(xiàn)的形象、聲音和色彩“隨物宛轉”“與心徘徊”,這正是審美自律。它是以創(chuàng)作的自然、自由為前提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作為一種審美活動,有主動和被動之別,主動就是“感物興情”,而被動則是“托物寓情”。“感物興情”的主動性首先源于“物”的主動。在中國古代的觀念中,天人合一,天地萬物一氣貫通。古人不把世界萬事萬物看作無生命的、死寂的。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它們不時地會撩撥、感發(fā)作家,使他們不得不進入創(chuàng)作,成就非凡的藝術。既然這個“物”包含自然之物和社會現(xiàn)實之物,說明任何物都可以引發(fā)作家的情感,使作家產生創(chuàng)作沖動。最為關鍵的是,這“物”與作家產生了審美感應。一般來說,大凡能夠感發(fā)作家的“物”,都應該是他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多多少少給他們留下過一些情感震動的,比如一種自然風物、一個人或一類人、一件事等。由于它們經常出現(xiàn)在作家的生活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融入了作家的心靈,突然的一個機緣,與作家產生了感應,引發(fā)其創(chuàng)作沖動。當然,這種創(chuàng)作沖動的引發(fā)并非無緣無故,一定是作家長期感知的結果。這就要求作家要自覺地培養(yǎng)自己的觀察力和感知力,尤其要涵養(yǎng)藝術發(fā)現(xiàn)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尋常之中發(fā)現(xiàn)不尋常,看見一般人看不見的東西,以顯示創(chuàng)造的價值。當下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審美自律依然是第一要義。它是作品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的保障。文學藝術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是通過作家純正的審美心態(tài)實現(xiàn)的。這種純正的審美心態(tài)作為審美自律的表現(xiàn),有一系列非常復雜的心理過程。要實現(xiàn)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審美自律,作家除了保持虛靜的無功利的心態(tài),更重要的是深入現(xiàn)實、體驗生活,在生活中悉心觀察、深入體悟,努力尋求與物心有靈犀的一剎那。在這種情形下,“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世說新語》),自然而然地就會發(fā)生“感物興情”,審美自律得到了完美的呈現(xiàn)。“感物興情”作為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種方式和審美體驗范式,其最突出的特征是真誠。這是“感物興情”背后隱含的最可貴的品質。由于作家的創(chuàng)作情感是由“物”自然、自由激發(fā)出來的,不是人為推動的,這就鑄就了其情感的真誠。也就是說,“感物興情”在根本上阻斷了虛假情感生成的可能性路徑,回應了中國傳統(tǒng)中關于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修辭立其誠”“疾虛妄,求實誠”。無論自然、自由還是審美的自律,都有真誠作為依托,它們本身就是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之上的。這種思想觀念對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具有普遍的意義。即便在當下,其理論價值也是毋庸置疑的。當今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存在著很多人們詬病的現(xiàn)象,如一些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虛情假意、矯揉造作,這就是對“感物興情”的背叛。很多作家沒有去深入現(xiàn)實,悉心體驗生活,再加之藝術素養(yǎng)、審美修養(yǎng)欠缺,思想境界不高,無法做到真誠感物。這些現(xiàn)象是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的。(摘編自李健《“感物興情”:創(chuàng)作的自然、自律、真誠》)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感物興情”是一種物在情先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方式,情感是由于“物”的感發(fā)而自然、自由呈現(xiàn)的。B.“感物興情”中的“物”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事、物,它能夠自然引發(fā)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C.“物以情睹”是說作家要直接用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去審視“物”,此時的“物”才完成意象和藝術意境的創(chuàng)造。D.要實現(xiàn)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審美自律,作家除了保持無功利的心態(tài),更重要的是深入現(xiàn)實、體驗生活。2.根據文本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因為“感物興情”是自然、自由的創(chuàng)作過程,所以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審美的發(fā)生完全是自覺的、主動的。B.“感物興情”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作家首先要有無功利的心態(tài),其次必須具備完善的藝術素養(yǎng)和審美修養(yǎng)。C.“感物興情”的主動性首先源于“物”的主動,它們不時地會撩撥作家,而作家都是被動感發(fā)的。D.“感物興情”具有真誠的特征,作家的創(chuàng)作情感是由“物”自然激發(fā)的,不是人為推動的。3.下列選項中,不屬于“感物興情”的一項是(3分)( )A.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B.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憂矣,如匪浣衣。C.苕之華,蕓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D.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4.文中引用《文心雕龍》中的“原夫登高之旨……故詞必巧麗”以及《世說新語》中的“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分別印證了什么觀點 (4分) 5.文中說“修辭立其誠”“疾虛妄,求實誠”。然而在當今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中,依然存在無法做到真誠感物的現(xiàn)象,針對這一現(xiàn)象,你有什么建議 (6分)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前往夢幻山林安 寧(1)在長白山,我想去看望一片森林,代替童年的自己。(2)當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將大地上的麥子、玉米、高粱,想象成原始的森林。大風吹過古老的村莊,無數的莊稼碰撞,發(fā)出親密的私語。我穿過金黃的麥浪,去尋找勞作中的母親。熱浪將我重重裹挾,我變成一株飽滿的麥子,跟隨暑氣不停地向上升騰,最終消失在遼闊的大地之上。(3)夜晚來臨,我便去夢里尋找蒼茫的森林。夢中的森林是一片神秘的大海,閃爍著幽藍的光,引誘我不停地靠近。當我好奇地走近,我便會與它一起消失。(4)在我走出村莊之前,我從未真正抵達過森林,但我卻相信在那片人跡罕至的密林深處,藏著堅不可摧的夢幻城堡,飛禽走獸在其中出沒,花草鋪滿了每一寸泥土,處處散發(fā)著濃郁的芳香。(5)森林里都有什么 我去問父親,父親一邊用斧子將粗壯的臘條砸進馱筐,一邊敷衍地丟給我一句,森林里不是活著的樹,就是死了的樹。(6)那時我還不懂得死亡,我連生是什么,都沒有明晰的概念。直到我走進長白山,在一片因火山活動而沉入谷底的地下森林里,我第一次意識到,生死并無邊界,就在人類無法踏足的地方,生死消泯了差異,生即是死,死亦是生,生死完美交融,猶如混沌的宇宙。(7)在一株曾經直插云霄的美人松倒下的地方,無數的苔蘚、蕨菜、蘑菇、野草、花朵、樹木,又在這殘酷的死亡之上誕生,并以野性蒼莽的力量,讓生命之美肆意地流淌、蔓延。生存與死亡,詩意與粗暴,溫柔與狂野,柔軟與堅硬,仁慈與猙獰,蕭瑟與壯美,和諧地交織在一起。萬物在被雷電擊倒的樹木上,以纖細柔弱的美,繼續(xù)遼闊無邊地生。每一片落葉,每一截枯木,每一個松球,每一個花瓣,每一棵被連根拔起的參天古木,都以死亡喚醒并滋養(yǎng)著新鮮的生。(8)前往天池的盤山路上,高山杜鵑正迎風綻放。(9)這小小的花朵,金子一樣撒滿積雪尚未完全消融的山坡,在寒風中傲然仰望著天空。這風雪中怒放的花兒,散發(fā)無限生機,讓人動容。在這兩千多米高的長白山上,還有什么能像高山杜鵑一樣,以柔韌的生命之力,刺透冰冷的積雪,將晶瑩剔透的花朵,自由地綻放在高山之巔 每一個途經的人,看到這片飄搖的花朵,都會被它們孤傲決絕又奔放不羈的力量擊中。仿佛這股涌動不息的力,是為了這一場千里迢迢的相遇。你若恰好路過,與一朵高山上的花兒對視一眼,你會在它湖水一樣清澈的眼睛里,尋找到生命全部的意義,即便在最荒涼的大地上,也要為了這短暫而又寶貴的生命,縱情地綻放。這冰雪中超凡脫俗的姿態(tài)本身,就是生命行經塵世的所有意義。(10)就在這座被《山海經》稱為神仙山的長白山上,億萬年以來,兩千多種植物和一千多種動物在這里繁衍生息,以比人類更為長久的生命,讓這條因火山噴發(fā)而形成的地球的褶皺里,鮮花怒放,叢林茂密,虎豹奔跑,蒼鷹翱翔。(11)博物館里陳列著一截紅松的橫切面,當我俯身靠近,我嗅到一股清新的松木香味,這香味如此持久、輕柔,讓人動容。幾百年的歷史風云從未影響過它,它只安靜地站立在群山之中,注視著四十米高空上的霧靄、云朵、朝霞、夕陽、風雨,也默默吸納著它們的精華。我從它幽靜的香味里,嗅到一只黑熊威風凜凜地走過,一頭栗色毛發(fā)的小鹿歡快地奔跑,一只雙腳強健的花尾榛雞在落葉中找尋著漿果,一只松鼠爬上高高的樹干悠閑地剝食著松子,一群蒼鷺拍打著翼翅飛向遙遠的南方。(12)不管是王朝更替還是山崩海嘯,都不能阻止一株紅松向著天空挺進的步伐,不能改變它以沉默對抗時代更迭的強大定力。即便它被雷電摧毀,倒下,就在它散發(fā)彌久芬芳的身體上,無數的草木、昆蟲又生生不息地繁衍。甚至當它被砍伐切割,運出叢林,擺上博物館透明的展臺,它依然安靜地吐露芳香。這永不消失的香氣,是它在世間不滅的靈魂。(13)我們并非長白山的主人。一頭猛虎,一只秋沙鴨,一株長白松,一朵野菊花,一棵人參,它們才真正地擁有這片彌漫著熱烈氣息的群山。人們?yōu)槊恳恢陿錁松厦?、年齡,即便它被雷電擊中,倒在叢林之中,它依然會被人類記住,它的殘骸也依然會在曾經生長的地方,繼續(xù)滋養(yǎng)新的生命。而那些在兩千米的海拔高度上,頑強扎下根基的低矮的岳樺林,則以遒勁堅硬的枝干,被風雪雕塑而出的不羈身姿,以及在短暫的兩個月的生長期里,頂著八級大風緩慢生長的沉靜品格,震動著人類。正是這些看似矮小卑微的岳樺林,用強大的根基牢牢地鎖住大地,守護著水源,庇護著幼小的動物,讓群山下世代棲息的人們,從容地度過浩瀚的歲月。(14)當人們終結自己的一生,將衰朽的肉體葬入森林,群山卻讓輕盈的骨灰化為另一種形式的生。這生漫山遍野,是匯入浩蕩汪洋的河流,是白樺樹上睿智的天眼,是劍戟一樣插入云霄的枯木,是一株小巧的東方草莓,是河流上漂過的浮石,是瀕臨滅絕的蝲蛄蝦,是一枚酸甜的藍靛果,是所有光輝絢爛生命的總和。(15)這生在長白山中光芒閃爍,延綿不息。(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孩童時期“我”將田間的農作物想象成原始的森林,既引出下文對森林的幻想,又展現(xiàn)了兒童的天真。B.長白山的森林讓“我”意識到生命的各種形態(tài)都可以和諧地交織在一起,甚至生與死的巨大差異也被消泯了。C.寫紅松被砍伐切割,運出叢林,擺上博物館的展臺,是為了批判人類肆意破壞自然生命和諧生長的行為。D.第(9)段采用第二人稱“你”,便于抒情,拉進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產生了獨特效果。7.關于文中“高山杜鵑”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對高山杜鵑綻放的贊美表現(xiàn)出作者渴望孤獨、享受不與人往來的狀態(tài)。B.與高山杜鵑相遇之人在感受生命意義的同時,也在實踐生命意義。C.文中說高山杜鵑“湖水一樣清澈的眼睛”,具有畫面感,引人遐想。D.此處內容將“我”的視角與“你”的視角結合,更有利于抒情,產生了獨特效果。8.請結合文本分析第(5)段的作用。(4分) 9.作者為什么說“這生在長白山中光芒閃爍,延綿不息” 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西洞庭多古寺,余次序游之。十七日從包山至羅漢塢。是日登縹緲,循山后坡陀而下,問西湖寺,宿焉。坐稍定,有聲渹然鳴,以寺逼西太湖。奔濤震響,霜月之下,倍覺凄清。夜半夢醒,巨聲轟磕,使我神骨俱栗。詰旦,緣湖入村塢。將抵水月寺,長松夾道。寺前銀杏數本,大可合圍,霜葉凌舞,令人須眉古淡。渡嶺,得華山寺。寺在山之陰,第山高月出嶺背比樹頭發(fā)白夜闌矣。又次日,離華山,渡一小嶺,橙橘愈繁,籬落間不勝艷冶,乃其風格嚴直。行行入長壽寺。去寺半里,得松臺、磐石。前對霜橘百株,又為青林點絳。因游甪庵,道柯家?guī)X。嶺襟帶西湖。是日風暄氣柔,群峰可數,晴湖如鏡,不風而濤,砰砰猶隔宵枕上。至甪庵,闌入果園。有短墻插湖中,憑墻西矚。頹陽忽忽將墮,蒸霞飆發(fā),目留而餞之。赤盤半玦,至深紅一線。既滅既沒,湖水倒映,忽如長虹,而四山冥合矣。廿三日,復從包山至天王寺。松林亡際,橫被數畝,其大小類水月。同日,游資慶,睹黃葉紛飛,又凝水月銀杏。然斜陽映其上,如蒼髯老翁,臉曇微酣,不獨稜稜霜氣。此包山、華山之所以為妙也。(摘編自姚希孟《游洞庭諸剎記》) 材料二: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是以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桃花之鮮,“喓喓”學草蟲之韻?!梆ㄈ铡薄皣G星”,一言窮理。并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雖復思經千載,將何易奪 (摘編自劉勰《文心雕龍·物色》)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第山高A月出B嶺C背D比樹E頭F發(fā)白G夜H闌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焉,相當于“于此”,與《勸學》“風雨興焉”中的“焉”詞義相同。B.栗,指戰(zhàn)栗,與《夢游天姥吟留別》“栗深林兮驚層巔”中的“栗”詞義相同。C.陰,這里指山的北面,與《岳陽樓記》“朝暉夕陰”中的“陰”詞義不同。D.道,指取道,與《桃花源記》“不足為外人道也”中的“道”詞義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劉勰認為四時景象紛繁又各具特色,姚希孟也圍繞長松、銀杏等洞庭典型秋景行文,借助移步換形之法,描繪出長松蒼郁、銀杏凌寒的特征。B.劉勰認為寫作構思應當通連視聽、馳騁想象,姚希孟調動視覺與聽覺,既觀晴湖無風似鏡,又聽濤聲砰砰作響,并且把山水相連想象為襟帶環(huán)繞。C.姚希孟以“忽忽”狀寫落日迷蒙之色,以“稜稜”描寫寒霜刺骨之氣,而劉勰也同樣舉“灼灼”“喓喓”等例,運用疊詞來凸顯景物的主要特征。D.姚希孟精于煉字,一個“點”字既寫出秋橘遠觀時的渺小,又突出林海范圍的廣大,達到了劉勰所提倡的“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的藝術效果。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坐稍定,有聲渹然鳴,以寺逼西太湖。 (2)是以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 14.姚希孟用“赤盤半玦,至深紅一線”描寫日落景象,姚鼐用“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登泰山記》)描寫日出景象,二人所用手法、角度有相同之處,請簡要說明。(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云門道①中晚步李彌遜層林疊②暗東西,山轉崗回路更迷。望與游云奔落日,步隨流水赴前溪。樵歸野燒孤煙盡,牛臥春犁小麥低。獨繞輞川③圖畫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注]?、僭崎T道:山陰(今浙江紹興)南若耶溪上的風景佳勝之處。②(yǎn):山峰。③輞川:在陜西藍田縣,唐代詩人王維在那里置過別業(yè),王維有《輞川集》,并畫過一幅《輞川圖》。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lián)中的“暗東西”和“路更迷”不僅描繪了云門道中山林的幽深,也大致寫出了詩人的活動情形。B.頷聯(lián)中的“奔”與“赴”,相互對應,賦予了“落日”和“前溪”生命力,表達了詩人樂以忘憂的閑適情懷。C.頸聯(lián)中樵夫歸來、耕牛閑臥的田園生活場景營造了溫馨、寧靜的氛圍,反映了詩人對簡單、質樸的生活的喜愛與向往。D.尾聯(lián)運用比喻的手法,把云門道中的風景比作“輞川圖畫”?!拜y川圖畫”,既是對云門道中風景的總概括,也是詩人的總感受。16.這首詩充分體現(xiàn)了移步換形的寫法,“移步”,即觀察點的變化;“換形”,即景物的轉換。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剛十一假期登泰山,觀賞了泰山日出時天邊云彩的奇異變化。他拍攝了照片,想發(fā)朋友圈,可選用姚鼐《登泰山記》中的“ , ”作為文案。 (2)今天,人們經常引用蘇軾《赤壁賦》中的“ , ”兩句,表達不義之財不可取,倡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3)自古以來,秋天就是文人墨客吟詠不已的季節(jié),古人常借“秋”來豐富、深化某種特定的情緒,闡釋“言外之意”,如“ , ”。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 第一,家無鮮魚,就不要宴客。( 甲 ),就不要作文。不要 A ,不要附庸風雅,不要敷衍文債。尊重文字,不用文字騙人騙己,乃是學好文字功夫的第一步。 第二,有了鮮魚,就得講究烹調了,目標只有一個,即( 乙 )。但怎樣才能保持原味,卻是說不清的,要說也只能從反面來說,就是千萬不要用不必要的作料損壞了原味。作文也是如此。林語堂說行文要“來得輕松自然,發(fā)自天籟,宛如天地間本有此一句話,只是被你說出而已”。話說得極漂亮,可惜做起來只有會心者知道,硬學是學不來的。我們能做到的是謹防自然的反面,即不要做作,不要著意雕琢,不要堆積辭藻,不要故弄玄虛,等等,由此也許可以逐漸接近一種自然的文風了。愛護文字,保持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天然健康,不讓它被印刷物上的流行疾患侵染和扭曲,乃是文字上的養(yǎng)身功夫。第三,只有一條鮮魚,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鍋湯,沖淡了原味。( 丙 ),不但在一篇文章中要盡量少說和不說廢話,而且在一個句子里也要盡量少用和不用可有可無的字。文字的平淡得力于自然質樸,有味則得力于凝聚和簡練了。因為是原味,所以淡;因為水分少,密度大,所以又是很濃的原味。事實上,所謂文字功夫,基本上就是一種刪除廢話廢字的功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談到普希金的詩作時說:“這些小詩之所以看起來好像是一氣呵成的,正是因為普希金把它們修改得太久了。”梁實秋也是一個極知道割愛的人,所以他的散文具有一種簡練之美。世上有 B 的佳作,但一定沒有未曾下過錘煉功夫的文豪。靈感是石頭中的美,不知要鑿去多少廢料,才能最終把它捕捉住。 如此看來,散文的藝術似乎主要是否定性的。這倒不奇怪,①因為前提是有好的感受,②剩下的事情就只是不要把它損壞和沖淡。③換一種比方,有了真性靈和真體驗,就像是有了良種和肥土,④這都是之前文字的功夫,⑤而所謂文字功夫無非就是對長出的花木施以防蟲和剪枝的整理罷了。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寫恰當的成語。(2分) 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在修辭手法的運用上有何特色 如果不用修辭手法,用平實的語言該如何表達 (改寫時不得改變原意)(3分) 20.文中最后一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 2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 22.請用一個疑問句概括上面文段的主要內容。(3分) 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蘇軾在《王君寶繪堂記》一文中說:“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贝笠馐?君子可以將情志寄托于外物,但不可以將情志沉溺于外物。將情志寄托于外物,即使是很小的事物也能夠成為樂趣,即使是特異、美麗的事物也不能夠成為禍害;將情志沉溺于外物,即使是很小的事物也能夠成為禍害,即使是特異、美麗的事物也不能夠成為樂趣。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 請以“物與樂”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與解析1.C “作家要直接用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去審視‘物’”錯誤。根據原文“‘物以情睹’是說‘物’感發(fā)情感之后作家再以情感的態(tài)度去重新審視‘物’”可知,這里面有兩個步驟,首先是“物”感發(fā)情感,而后作家再以情感的態(tài)度去重新審視“物”,并非作家直接用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去審視“物”。2.D A.“因為‘感物興情’……所以……是自覺的、主動的”錯誤。根據原文“‘感物興情’之于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自然、自由充分表明,它是一種審美自律。所謂審美自律……無功利的目的”可知,兩者不存在因果關系。B.“作家首先……其次……藝術素養(yǎng)和審美修養(yǎng)”錯誤。原文說的是“作家只有在具備完善的藝術素養(yǎng)和審美修養(yǎng)的前提下,始終保持著無功利的心態(tài),才能‘感物興情’”。C.“而作家都是被動感發(fā)的”錯誤。文中提及“這種創(chuàng)作沖動的引發(fā)……作家長期感知的結果”“作家要自覺地培養(yǎng)自己的觀察力和感知力”等,這表明了作家的主動性。3.B A.先寫柳的不同狀態(tài),后發(fā)出“人何以堪”的感慨,屬于“感物興情”。B.先表達內心堅定、憂愁等情感,后借“石”“席”等外物強化情感,符合“托物寓情”先情后物的特點,不屬于“感物興情”。C.看到苕花引發(fā)憂愁,是因物感發(fā)情感,屬于“感物興情”。D.由桃花盛開聯(lián)想到女子出嫁并表達祝愿,屬于“感物興情”。4.答案?、僖谩段男牡颀垺分械膬热?以“登高”而“睹物興情”,表明“感物興情”是指情感由“物”感發(fā)而生,同時辨析了“情以物興”與“物以情睹”,前者是說情由“物”生,后者是說“物”感發(fā)情感后作家再以情感重新審視物。②引用《世說新語》中的內容,是為了表明作家深入現(xiàn)實、體驗生活,與萬物心有靈犀,才能“感物興情”,實現(xiàn)審美自律。解析 ①《文心雕龍》中的“原夫登高……詞必巧麗”在文中第2段,本段中心句是“‘感物興情’是先感物,后興情”。根據原文“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說……這里的‘睹物興情’就是‘感物興情’”可知,通過引用《文心雕龍》“睹物興情”的內容印證了“感物興情”是先感物、后興情,即情感是由“物”感發(fā)而生的這一觀點;由原文“‘情以物興’是說情感……‘物以情睹’是說……重新審視‘物’……的創(chuàng)造”可知,引用《文心雕龍》中的內容同時辨析了“情以物興”與“物以情觀”的區(qū)別。②《世說新語》中的“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在文中第6段,本段中心句是“當下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審美自律依然是第一要義”。根據原文“要實現(xiàn)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審美自律……深入現(xiàn)實、體驗生活,在生活中……發(fā)生‘感物興情’,審美自律得到了完美的呈現(xiàn)”可知,引用《世說新語》中的內容,描繪了作家與萬物之間那種心有靈犀、和諧親近的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正是作家深入現(xiàn)實、體驗生活,發(fā)生“感物興情”,實現(xiàn)審美自律的結果。5.答案 ①作家要深入現(xiàn)實,體驗生活,自覺地培養(yǎng)自己的觀察力和感知力,尤其要涵養(yǎng)藝術發(fā)現(xiàn)的能力。②作家要以真誠為依托,保持無功利的心態(tài),追求自然、自由的審美自律和審美境界。③作家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yǎng)、審美修養(yǎng)和思想境界。解析?、俑鶕摹斑@就要求作家要自覺地培養(yǎng)自己的觀察力和感知力……以顯示創(chuàng)造的價值”“要實現(xiàn)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審美自律……更重要的是深入現(xiàn)實、體驗生活”可概括出答案①。②根據原文“作家……始終保持著無功利的心態(tài)……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作品”“思想情感的表達過程……是自然的,不存在任何刀斧之痕”“‘感物興情’之于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是一種審美自律”“無論自然、自由……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之上的”等可概括出答案②。③根據原文“很多作家沒有去深入現(xiàn)實……無法做到真誠感物”可概括出答案③。6.C “是為了批判人類肆意破壞自然生命和諧生長的行為”錯誤。寫紅松被砍伐切割,運出叢林,擺上博物館的展臺,并不是為了批判人類肆意破壞自然生命和諧生長的行為,而是意在強調紅松即便經歷這些,依然散發(fā)著芳香,有著不滅的靈魂,體現(xiàn)的是紅松頑強的生命力和自然的魅力。7.A “表現(xiàn)出作者渴望孤獨、享受不與人往來的狀態(tài)”錯誤。文中通過描寫高山杜鵑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綻放,表達了對頑強生命的贊美,對生命即使在艱難環(huán)境中也要縱情綻放的贊揚。8.答案?、儇S富了文章內容,與“我”的想象形成對比,引出下文對長白山森林的描寫。②推動情節(jié)從想象轉向實地探索。③強化了主題表達,通過現(xiàn)實與想象的對比引發(fā)對自然的思考。解析 本題考查段落的作用,作答時可從內容、結構、主旨等角度入手。①此段通過“我”向父親詢問“森林里都有什么 ”展現(xiàn)了父親對森林簡單而現(xiàn)實的認知,即“森林里不是活著的樹,就是死了的樹”。這與前文“我”童年想象中神秘夢幻的森林形成對比,豐富了文章內容,使讀者從不同的視角看待森林。同時,這種現(xiàn)實與想象的反差為后文“我”走進長白山,親身感受森林的神秘與壯美做了鋪墊,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對長白山森林的具體描寫。②在這之前,“我”對森林的想象充滿夢幻色彩,而父親的回答讓“我”對森林的認識開始有了現(xiàn)實的元素。這種轉變推動了情節(jié)從“我”的童年想象向實地探索長白山森林的方向發(fā)展。③父親的回答與“我”童年的夢幻想象的對比突出了人們對自然的不同認知,強調了自然在不同人眼中是不同的,啟發(fā)讀者思考自然在不同人眼中的意義和價值,以及人類與自然的關系。9.答案?、匍L白山的自然生命頑強且生死交融,植物堅韌生長。②豐富的生物帶來了長白山的生機,生物實現(xiàn)了和諧共生。③生命意義的永恒,體現(xiàn)為生命的綻放、循環(huán)與傳承。解析 “這生在長白山中光芒閃爍,延綿不息”位于文末,有收束全文、升華主旨的作用,答題時可結合上文分析句子的內涵。①在長白山的地下森林里,作者看到在一株曾經直插云霄的美人松倒下的地方,無數的苔蘚、蕨菜、蘑菇、野草、花朵、樹木,又在這殘酷的死亡之上誕生,“生存與死亡,詩意與粗暴,溫柔與狂野,柔軟與堅硬,仁慈與猙獰,蕭瑟與壯美,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充分體現(xiàn)了長白山的自然生命頑強,生死交融,植物堅韌生長。②“鮮花怒放,叢林茂密,虎豹奔跑,蒼鷹翱翔”,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畫面。“正是這些看似矮小卑微的岳樺林,用強大的根基……人們,從容地度過浩瀚的歲月”體現(xiàn)了生物之間的和諧共生。③“每一個途經的人……即便在最荒涼的大地上,也要為了這短暫而又寶貴的生命,縱情地綻放”,高山杜鵑的綻放體現(xiàn)了生命意義的永恒?!斑@生漫山遍野,是匯入浩蕩汪洋的河流……是所有光輝絢爛生命的總和”,體現(xiàn)了生命的循環(huán)與傳承。10.ADG “月出嶺背”是“月出(于)嶺背”的省略,為狀語后置句,結構完整,前后均斷開。故A、D兩處斷開?!耙龟@矣”是主謂句,主語前G處斷開。11.B A.正確。B.錯誤。戰(zhàn)栗/使……戰(zhàn)栗。C.正確。山的北面/陰天,沒有陽光。D.正確。取道/說。12.C “姚希孟以‘忽忽’狀寫落日迷蒙之色”錯誤。“忽忽”一詞寫的是落日將墜時的倏忽而逝之態(tài),用以形容時間變化之快,以表現(xiàn)作者見落日將逝,雖心中不舍,但也只能目送夕陽西去。13.答案 (1)略微坐定,便聽到波濤沖擊的聲響,那是因為寺院接近太湖。(2)因此,詩人被景物感召時,就會產生無限的聯(lián)想和類比。解析 (1)“稍”,略微;“以”,因為;“逼”,迫近,接近。(2)“是以”,因此;“感物”,省略句,應為“感(于)物”;“聯(lián)類”,聯(lián)想和類比。14.答案?、俣歼\用貼切的比喻:前者把落日比喻成“赤盤”“半玦”;后者把旭日比喻成“丹”,即朱砂。②二人都從視覺角度描寫“日”的顏色。前者有“赤”“深紅”;后者有“赤”“丹”。解析?、佟俺啾P半玦”,先把夕陽比作一塊通紅的圓盤,接著又把它比作半塊玉玦;“正赤如丹”,把朝陽比作朱砂??梢姸硕歼\用了貼切的比喻。②“赤盤半玦,至深紅一線”是說夕陽由一塊通紅的圓盤變?yōu)榘雺K玉玦,直至成為一道深紅的線,其中有光線的變化,是姚希孟眼中所見之景;“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是說太陽升起,顏色純紅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承托著它,也是姚鼐在泰山上觀賞日出時的所見之景,極寫日出景象的雄渾壯闊。故二人都從視覺角度寫“日”的顏色。[參考譯文]材料一:西洞庭山上有很多古寺,我按先后順序一一游覽。十七日從包山到達羅漢塢。這天登臨了縹緲峰,沿著山后不平坦的路下來,尋訪西湖寺,并在寺中住宿。略微坐定,便聽到波濤沖擊的聲響,那是因為寺院接近太湖。奔涌的波濤震響著,在如霜的月色之下,聽了這波濤聲讓人感到分外凄涼清冷。半夜從夢中醒來,聽到巨大的波濤撞擊聲,使我身心戰(zhàn)栗。第二天早晨,沿著湖邊進入村莊水塢。將要抵達水月寺的地方,高大的松樹生長在道路兩旁。寺前有幾棵銀杏樹,有一人合抱那么粗,霜葉凌空飛舞,令人胡須和眉毛都有一種清淡古樸的感覺。越過山嶺,覓得華山寺。寺在山的北面,按照山勢高峻的次序,月亮從山嶺的背面升起,等到樹梢掛滿月光,夜將盡了。第三天,離開華山寺,越過一座小山嶺,橙樹、橘樹更為繁茂,籬笆內外、村落之間顯得十分艷麗妖冶,然而橙與橘的風格是嚴肅正直的。不停地前行進入長壽寺。離寺院半里路,見到松樹環(huán)繞的高臺、巨大的石塊。前面對著百棵霜橘,又為青青的樹林點綴了一抹深紅色。為游覽甪庵,取道柯家?guī)X。這里的山嶺如同衣帶縈繞著西太湖。這天風和日麗,群峰歷歷可數,晴天的湖面如同明鏡,沒有風卻濤聲作響,好像昨天夜里枕邊的波浪撞擊聲。到了甪庵,擅自進入果園。有道短墻插入湖中,靠墻西望。殘陽快要西下,云蒸霞蔚瞬息生發(fā),目光駐留送別夕陽。夕陽由一塊通紅的圓盤變?yōu)榘雺K有缺口的佩玉,直至成為一道深紅的線。夕陽漸漸地沉沒消失,湖光倒映著晚霞,忽然如同長虹,但四面的山巒卻是暝色合攏了。二十三日,又從包山到天王寺。松林無邊無際,橫向覆蓋有數畝地之廣,大小類似水月寺附近的松樹。同一天,游資慶寺,看到黃葉紛飛,好似又看到了水月寺的銀杏樹。但是此刻斜陽映在樹上,樹如同胡須發(fā)白的老翁,臉上為彩霞所照呈現(xiàn)出微醉的紅暈,不光是威嚴的傲霜之氣。這就是包山、華山景色美妙的原因。材料二:一年四季各有它們的自然景物,而各種自然景物又各有它們的容貌;感情隨著自然景物的變化而變化,文辭又是由于產生情感而激發(fā)。因此,詩人被景物感召時,就會產生無限的聯(lián)想和類比,在景象萬千的大自然中流連欣賞,在看到和聽到的范圍內低聲吟詠。摹寫、描繪景物的氣勢、狀貌,可以完全隨著自然景物的變化而變化;連屬、比附景物的色彩、聲音,也能跟從內心的感觸而反復斟酌。所以,《詩經》中,用“灼灼”來形容桃花色彩的鮮艷,用“喓喓”來模仿草蟲吟唱的聲韻;用“皎”字來形容太陽的明亮,用“嘒”字來表現(xiàn)星星的閃爍,只用一個字就道盡了事物的特性。這都是以最少的文字來概括豐富的內容,把景物的神情形貌毫無遺漏地表現(xiàn)出來。即使此后經過千年的反復思索,又有誰能用什么字將它們替換呢 15.B “表達了詩人樂以忘憂的閑適情懷”錯誤?!氨肌薄案啊贝_實讓“落日”“前溪”有了動感,展現(xiàn)出時光的推移以及詩人在此過程中的閑適與陶醉,但詩人自始至終并沒有憂愁,所以“樂以忘憂”無中生有。16.答案?、偈茁?lián)寫詩人行走在云門道中,看到層林疊,山路回轉,觀察點隨腳步移動,呈現(xiàn)出山林的整體景象。②頷聯(lián)寫詩人目光隨游云奔向落日,腳步跟著流水趕赴前溪,轉換了觀察景物的角度,展現(xiàn)出動態(tài)的自然畫面。③頸聯(lián)又著眼于路邊樵夫歸來、牛臥春犁的田園景象,觀察點繼續(xù)變化,景物從自然山水風光轉換到鄉(xiāng)村生活畫面。解析 首聯(lián),詩人行走在云門道中,此時他以自身行進過程中的位置作為觀察點,目光所及之處,是那密密層層的樹林以及重重疊疊的山巒,山勢回轉,崗巒起伏,道路也愈發(fā)顯得曲折。這里通過對山林整體宏大景象的勾勒,開啟了這一移步換形的過程,讓讀者仿佛跟隨詩人一同踏入了這片山林之中。頷聯(lián),“望與游云奔落日,步隨流水赴前溪”,詩人仰望游云,遠眺落日,腳步也同時追隨著流水。這一過程中,詩歌給讀者呈現(xiàn)出一幅充滿動感的自然山水畫面。頸聯(lián),“樵歸野燒孤煙盡,牛臥春犁小麥低”,此時詩人的目光落到了鄉(xiāng)村生活場景上:打柴歸來的樵夫、野外漸漸消散的孤煙、困乏的耕牛,以及低低的小麥。從這里開始,詩歌所展現(xiàn)的景物從自然山水風光轉換到充滿煙火氣的鄉(xiāng)村生活畫面。尾聯(lián)是抒情,不在答題范圍內。17.答案 (1)極天云一線異色 須臾成五采(2)茍非吾之所有 雖一毫而莫取(3)(示例1)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示例2)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示例3)潯陽江頭夜送客 楓葉荻花秋瑟瑟18.答案 (示例)A無病呻吟 B一揮而就解析 A處,根據下文“不要附庸風雅,不要敷衍文債”可知,語境是說寫文章不能怎么樣,且所填成語要和“附庸風雅”“敷衍文債”意思相近,可填“無病呻吟”。無病呻吟:比喻沒有值得憂慮的事情卻長吁短嘆,也比喻文藝作品缺乏真情實感,矯揉造作。B處,根據后文“但一定沒有未曾下過錘煉功夫的文豪”可知,語境強調任何文豪都下過錘煉的功夫,才有可能一下子就寫成一篇佳作?!暗弊直砻鳌笆郎嫌小募炎鳌焙汀耙欢]有……的文豪”是轉折關系,所以修飾“佳作”可用“一揮而就”。一揮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下筆就寫成。19.答案 運用比喻、比擬的修辭手法。改寫為:靈感是深藏在蕪雜事物中的精華,需要反復錘煉并剔除掉多余的東西,才能最終得到它。解析 畫波浪線的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靈感”比作“石頭中的美”,把獲取靈感的過程比作鑿去石頭中的廢料,獲取美的過程。“捕捉”一詞運用了比擬的手法,把靈感當成生物來“捕捉”。用平實的語言表達就是不使用修辭手法,將形象生動的語言改寫成普通的語言。本句話將“靈感”比作“石頭中的美”,把獲取靈感的過程比作鑿去石頭中的廢料,獲取美的過程。所以“石頭”指那些蕪雜事物,尋找靈感的過程就是從蕪雜事物中獲取精華的過程,“鑿去多少廢料”指的是反復錘煉并剔除掉多余的東西,而“把它捕捉住”則是指獲得靈感??筛膶憺?靈感是深藏在蕪雜事物中的精華,需要反復錘煉并剔除掉多余的東西,才能最終得到它。20.答案?、芨臑椤斑@都是文字之前的功夫”。⑤將“整理”改為“護理”。解析?、苷Z序不當?!斑@”指的是“真性靈和真體驗”,而“真性靈和真體驗”是在寫出文字之前具有的,所以應將“之前”放到“文字”之后,應改為“這都是文字之前的功夫”。⑤“施以防蟲和剪枝的整理”搭配不當,“防蟲和剪枝”是對花木的護理,所以應將“整理”改為“護理”。21.答案 甲:心中無真感受 乙:保持原味 丙:文字貴在凝練解析 甲:前文“家無鮮魚,就不要宴客”,說沒有“鮮魚”這個前提,就“不要宴客”。后文“不要附庸風雅”,是說不要裝點,要寫真實的感受,所以此處是說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不能寫文章,那便是心中沒有真情實感的時候,故可填“心中無真感受”之類的內容。乙:此處是說烹調魚的目標,根據后文“但怎樣才能保持原味,卻是說不清的”可知,此處強調的是烹調魚應該達到保持原味的目標,故可填“保持原味”之類的內容。丙:前文用“只有一條鮮魚……沖淡了原味”作喻,后文“不但在一篇文章中要盡量少說……可有可無的字”,說明寫文章要“盡量少說和不說廢話”“少用和不用可有可無的字”,也就是語言要簡練,故可填“文字貴在凝練”之類的內容。22.答案 (示例)如何做到文字平淡有味呢 解析 文段從結構上看采用了分總的形式。第一段說“家無鮮魚,就不要宴客”,強調只有心中有了真感受,才能寫出好文章。第二段說“有了鮮魚,就得講究烹調了,目標只有一個,即保持原味”,強調形成平淡自然文風的方法。第三段說“只有一條鮮魚,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鍋湯,沖淡了原味”,強調語言凝練才能使文字平淡有味。第四段是總結性語段,強調“真性靈和真體驗”在使文字平淡有味方面的重要性。所以,整個文段是圍繞實現(xiàn)文字平淡有味的方法展開的。而題干要求用一個疑問句來概括,可概括為:如何做到文字平淡有味呢 23.[審題指導] 這是一道話題作文題。材料以蘇軾《王君寶繪堂記》中的相關內容引出“物與樂”的話題,闡述了君子對待外物的兩種態(tài)度,即“寓意于物”和“留意于物”,并分別說明了這兩種態(tài)度產生的不同結果。這里的“物”可以是世間萬物,可以是奇珍異寶,也可以是日常之物;“樂”則代表著人的精神狀態(tài)與情感體驗,是一種愉悅、滿足、幸福的感受。話題的核心在于探討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如何影響人的內心體驗與精神境界,引導考生思考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當下,應如何正確對待外物,獲取內心真正的快樂與寧靜。材料對“寓意于物”持肯定態(tài)度,對“留意于物”持批評態(tài)度,明確了只能寄托于物而不能沉溺于物的態(tài)度。當今時代,科技飛速發(fā)展,人可以“寓意”的“物”與日俱增,與此同時,“留意于物”的人也日益增多?!拔铩北緛硎且玫?人可以寄托情感于其上,但不能沉溺其中。如果“留意于物”,那么“物”反而成了負擔,人也就成了“物”的“奴隸”。材料啟示我們,既要善于利用“物”,陶冶情操,寄托情感,享受“物”帶來的便利、樂趣,又要做到不“留意于物”,避免沉溺于外物,追求心靈的自由,不為“物役”,超然“物外”。寫作時,可結合材料提出中心論點,再具體闡述“寓意于物”與“留意于物”的具體內涵,并立足現(xiàn)實,論述“寓意于物”的現(xiàn)實意義以及“留意于物”的危害。接著,重點闡述“如何做”,即如何正確處理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如何在實現(xiàn)“寓意于物”和避免“留意于物”之間找到平衡,等等。最后,總結觀點,我們應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積極利用時代產物,享受美好生活;也應保持獨立理性的心態(tài),不被外物羈絆。[參考立意] (1)把握物我關系,尋求平衡之道。(2)以物怡情,超然物外。(3)借物修身,提升自我。(4)借物怡情卻不可“玩物喪志”。(5)由物及心,以樂正行。[例文]于物之變境,守樂之恒常蘇軾在《王君寶繪堂記》中所說的“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深刻地揭示了“物與樂”之間微妙而復雜的關系,為我們在這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塵世中,探尋內心真正的喜樂安寧提供了指引。“寓意于物”者,能以超脫之姿,從萬物中汲取無盡的精神滋養(yǎng)。古往今來,諸多賢達名士深諳此道。王羲之醉心于書法,將自己的才情與志趣寄托于筆墨之間,一池墨香,便能讓他暢游于藝術的天地,收獲創(chuàng)作的快意與心靈的滿足。那橫豎撇捺間的靈動與神韻,于他而言,是生命激情的揮灑,是靈魂深處的歡歌?!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將情志融入田園生活中的一草一木。簡陋的茅屋、稀疏的籬墻、南山下的豆苗與東籬的菊花,這些看似平凡無奇之物,卻成為他心靈的避風港。在田園生活的質樸與寧靜中,他遠離了官場的紛爭與喧囂,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純粹與喜悅,體悟到了生命的本真與自由。對于他們而言,物并非目的,而是使精神愉悅的橋梁。無論是簡單的一片花瓣、一滴晨露,還是珍貴的稀世珍寶、千古名畫,都只是引發(fā)內心愉悅與感悟的外物,他們不會因其迷失自我,陷入固執(zhí)的泥沼。反之,“留意于物”則是一條通往痛苦與迷茫的歧途。唐玄宗李隆基,早年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彼時他能將治國理政之責置于首位,物欲雖存卻未成主宰。然而后期,他沉溺于宮廷的奢華享樂之中,最終導致“安史之亂”,大唐盛世急轉直下,自己也在悔恨與痛苦中度過余生,這便是“留意于物”的慘痛教訓。揆諸當下,在當今這個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消費文化日益盛行的時代,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物質誘惑。各種新奇的商品、便捷的科技產品如潮水般涌來,不斷沖擊著我們的內心。一些人過度追求金錢與物質的積累,為了獲取更多的財富,不惜犧牲健康、友情與家庭。他們在物欲的驅使下奔忙,雖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卻發(fā)現(xiàn)內心愈發(fā)空虛與迷茫,真正的快樂早已離他們遠去。因此,如若不能秉持“寓意于物”的智慧,便極易陷入“留意于物”的陷阱。君子當能于物之變境中,守樂之恒常。我們應學會以一顆淡然之心看待外物,將其視為豐富人生體驗、提升精神境界的工具,而非生命的終極追求。在寓意于物的灑脫中,尋得內心深處那永不干涸的喜樂源泉,奏響生命的華彩樂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