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參考答案】1.【C】A項,書房“其核心特征是隨四季與天候的轉換而動態調整室內陳設”錯,無中生有。B項,強加因果,絕對化,“藏書與閱讀功能嚴格分區”錯,原文是“或許有沒有可能藏書跟書房是分開的”。D項,杜甫的詩句“讀書破萬卷”是為了說明“至于這些書籍的形式具體是在什么時間節點發生變化的,不好明確下判斷,但可以從文獻里找到一些線索”。2.【B】“與草堂類書房在功能上有著本質的不同”錯。3.①讀書、投壺、飲酒、焚香、賞畫(至少寫兩個) ②雄厚的物質條件/充足的資本/足夠的財力/大量的金錢 ③對商人的態度 (每空1分,其他答案酌情給分。)4.①材料一側重闡述明代書房室內室外的陳設布置及相關文化理念。②材料二側重結合書的形式變化分析書房的形態與功能,并延伸到文人雅集及其演變。(每點2分,如學生分別從空間、歷史發展的角度加以概括亦可。)5.①在窗臺放置小型植物。理由:將教室內外空間連通,引入外部景觀。②隨四季變遷調整掛畫。理由:制造隨四季變遷的室內文化動態空間。③選用原木色課桌椅,儲物柜以竹編取代塑料。理由:返璞歸真,不尚雕琢,使心靈貼近自然。④在教室內設置文化實踐角,放置書籍和書畫作品。理由:創設類似文人雅集的外在環境。(或標語選擇古詩文等,減少口號堆砌。理由:加強文化熏陶,陶冶性情。)(每點2分,設想1分,理由1分,答對三點滿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給分。)6.【D】 不是“現實情境”,是夢境。7.【B】"該詞既強調相遇的偶然性”錯誤。“偏偏”在此處強調的是村書記遇到柴三爺的“必然性"(或說是情節推進的需要)。8.①處:“霧”的彌漫朦朧,既暗示“你”剛接手村書記一職對前路的迷茫與忐忑,也表現出“你”在尚未行動前,對工作有著一絲不確定與隱憂。②處:此時工廠已建成,“越發濃”的霧,形象地反映出“你”因初步“成功”而產生的得意、陶醉與自我迷失心理。③處:“密不透風的屏障”般的霧,直觀地展現出“你”內心的恐懼、慌亂與無路可逃的絕望,深刻地反映出“你”在夢中被真相沖擊后,想要逃避現實卻無法逃脫的痛苦與掙扎。(每處2分)9.①荒誕場景的具象載體不同:《變形記》以“格里高爾變甲蟲”為具象載體;《夢碑》以“羊群哀鳴、亡靈質問”為具象載體。②隱喻的現實指涉:《變形記》通過人變甲蟲,隱喻資本主義社會中人際關系的功利本質與人被異化為“工具”的生存困境;《夢碑》通過奇幻的夢境,隱喻基層干部為追求政績而犧牲生態環境的短視行為。③主題差異:《變形記》主題直指現代文明對人性的異化與個體的孤獨絕望;《夢碑》批判權力責任意識的缺失與急功近利的發展觀,主題聚焦于生態保護與責任擔當。(每點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給分。)10.【ADE】11. 【D】(意思不同。原文“徒”,只,僅僅;“郯子之徒”的“徒”,類。12. 【D】(大禹治水“行其所無事”(順應自然),而賈讓下策是“與水爭利”,二者本質不同。)13.(1) 這一百多里之間,黃河兩次向西三次向東,處境如此困厄,水勢難以安寧平靜(平靜地流淌)。(“再”“迫厄”“安息”各1分,句意1 分。)(2)在無用的地方耗費人力,在不值得花錢的地方浪費百姓的財物,暫且顧及眼前,沒有空考慮將來。(“捐”“糜”“恤”各1分,句意1分。)14.①大禹治水,順應水性,以疏導為主;②漢代賈讓治水,在大禹的基礎上提出分解水勢,灌溉農田,于民以利;③明代邱濬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黃淮兼治,主張開發利用。(意思對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文言文參考譯文:材料一:漢哀帝初年,征求能夠疏浚河流的人,沒有回應的奏書。待詔賈讓上奏說:治理黃河有上、中、下三種策略。大概堤壩的興建,起源于戰國,堵塞河流,各自通過這種方法使自己獲利。齊國與趙、魏兩國以黃河為邊界。齊國地勢低下,筑堤離黃河二十五里,趙國和魏國也建堤離黃河二十五里。這雖然不是正確的做法,但水還能有流動的地方。水到了一定時候(枯水季節)就會退去,這樣淤積的泥土相當肥沃,百姓就在這里開荒種田,逐漸在此建筑住房,便形成村落。大水到了一定時候又會來到,就重建堤防來自救。往往十多年后就要重新建堤,里外有幾道堤。黃河到黎陽為石堤,河水受阻被迫向東抵達東郡;又建造石堤,使水流向西北到觀下;又建造石堤,使水流向東北抵達(東郡)渡口以北;又建造石堤,使它向西北抵達魏郡;又建造石堤,水流受阻后流向東北。這一百多里之間,黃河兩次向西三次向東,處境如此困厄,水勢難以安寧平靜(平靜地流淌)現在實行上策,就要把冀州地區住在水流要道的百姓遷走,在黎陽遮害亭打開決口,放任黃河的水流使它向北流入大海。詰難的人將會說:“如果這樣的話,就會損壞數以萬計的城郭田屋冢墓,百姓將怨恨。”從前大禹治水,山陵擋水路的就把它摧毀,所以鑿開龍門,開辟伊闕,劈開底柱,破開碣石。城郭田廬等不過是人力之功所造,又有什么值得說的呢!現在靠近黃河的十個郡治理河堤,每年的花費就近億,等到黃河大決口時,所殘害的更是無法計算。遵守古代圣人之法,確定山與河的位置,這樣的功勛一旦建立,就會使黃河安定、百姓安樂,長久沒有禍患,所以稱之為治理黃河的上策。至于在冀州地區多挖漕渠,使百姓得以用來灌溉農田,分擔削弱水流的迅猛勢頭,雖然不是圣人的法則,但也是挽救失敗的做法。現在可以從淇口以東建石堤,多開設水閘。冀州地區水渠全都靠這個水門,干旱時就打開東方下水閘灌溉冀州,洪澇時就打開西方高處的水閘進行分流。現在砍伐薪草、購買石頭的費用一年幾千萬,這些費用拿來足以開通水渠建成水閘;另外百姓得到了灌溉的好處,就會爭相開渠,即使勞累也不會感到疲倦。百姓的農田得到了治理,黃河的堤岸也筑成了,這真是使國家富裕、使百姓安定的做法,產生利益,消除災害,可以維持幾百年,所以稱之為治理黃河的中策。至于修理舊堤,把低地填高,把薄處加厚,勞累花費沒有止境,這是最下的一種策略。材料二:孟子說:“大禹治水的方法,是疏通水道。”又說:“大禹治水,是施行不生事的做法(順從水的本性而沒有多事)。”大禹疏導河流,既將一條水道分為多條來分解削弱水流洶涌的勢頭,又將多條水道合為一道來順應水流奔放的沖擊,長久以來治水的方法都以此為標準。后代談論治理黃河,沒有人比賈讓說的三條計策更完備,但歷代所使用的方法都沒有超出賈讓的下策,而對上策和中策幾乎很少使用,常常違背水的本性,不順應水勢而與水爭奪利益,在水將要通行的地方強行堵塞,在水將要停止的地方強行疏通。在無用的地方耗費人力,在不值得花錢的地方浪費百姓的財物,暫且顧及眼前,沒有空考慮將來,不僅沒有得到好處,反而招來禍害。我認為今日河流的情況隨時代變化而不同,前代只是治理黃河,如今還要兼治淮河;前代只是想消除禍害,現在還要兼顧利用河流。我探求大禹治水的舊法,非常相信賈讓的上策和中策,認為這二策值得實行。【C】“從正面來描寫斗草的活動”錯誤。由原文“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可知,詞中通過少女心理活動(“疑怪”)和神態描寫(“笑從雙臉生”)側面烘托斗草勝利的喜悅,并未直接描寫斗草過程。16. ①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②同:都采用了以聲襯靜的手法。《蜀相》中用黃鸝鳥的叫聲反襯武侯祠的寂寥冷落;《破陣子》用黃鸝鳥的叫聲襯托周圍的幽靜。(借景抒情酌情給分)③異:《蜀相》抒發了報國無門的無奈與悲憤之情,同時也有物是人非、滄桑之感;《破陣子》則抒發了熱愛春光的歡快自在之情。17.(1)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2)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3)素月分輝,明河共影/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18.序號:②改為:之所以能融入主流話語。序號:③修改為:關鍵就在于它們以生動的意象、創新的表達和詼諧的詞句。【解析】②處“融合主流話語”搭配不當。“融合”側重不同事物合成一體,而“融入”側重進入某一群體或范圍,此處強調流行語被主流話語體系接納,故用“融入”更準確。③處“詞句的詼諧”與前文“生動的意象、創新的表達”結構不一致(前兩者為“定語+中心語”的偏正短語),改為“詼諧的詞句”后,三者形成并列的偏正短語結構,邏輯更嚴密,語言更連貫。【評分細則】指出序號各1分,共2分。修改正確各1分,共2分。19. “提妨”改為“提防”;“橋粱”改為“橋梁”;“接訥”改為“接納”。20. 【A】 A項,“源源不斷”:形容接連不斷、連綿不絕。B項,“濟濟一堂”:形容許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與此處語境不符。C項,“接踵而至”:指人們前腳跟著后腳,接連不斷地來,形容來者很多,絡繹不絕。放在括號處與后文“涌現出來”語義重復。D項,“參差不齊”: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齊。側重于描述事物的不一致、有差別,與文中意思不符。21.(示例一)“銀發力量”:指老年人所展現出的積極影響和貢獻。人選原因:生動意象,“銀發”代指老年人;創新表達,“銀發力量”用具有活力的語言重新定義了老年群體,有積極的社會影響。(示例二)“班味”:指職場中一種特定的氣質或狀態。入選原因:創新表達,“班味”是一個典型的新造詞,展現了上班族的日常狀態;詼諧詞句,用“味道”形容職場中的疲憊感,帶有一定的幽默或自嘲意味。22.(示例)①面對網絡環境低俗化,該如何應對?②各方應如何共治“黑話爛梗”?③如何促使優質網絡語言涌現?立意:1.把“如果”的問號,寫成“即使”的驚嘆號。2.與其擔憂“如果”,不如準備“即使”。例文:以嶄新態度實現精神重構當未來的迷霧遮蔽前路,我們慣于在“如果……就不妙了”的憂思中逡巡不前。而一句“即使……也沒什么”所蘊含的嶄新態度,則似黎明前刺破黑暗的第一縷曙光。此語并非是自欺欺人的麻醉劑,實為精神重構的莊重宣言,為我們的靈魂賦予于混沌中開天辟地的動人力量。消極的預設如一根無形的繩索,將個體牢牢束縛于恐懼的囚籠中。卡夫卡筆下的小動物在洞穴中豎起耳朵,每一陣微小的聲響都化作“如果敵人襲來就不妙了”的驚惶失措,于是日夜在無邊的恐懼中苦苦煎熬。如此心態如將心靈彷佛置于孤懸深淵的危崖,腳下只有虛妄的風聲鶴唳。這般心態如不破,便似畫地為牢,在自我設限的窄井中永遠無法看見蒼穹的遼闊。而“即使……也沒什么”的宣言,則如利刃般斬斷纏繞的憂懼之繩。蘇軾宦海沉浮,“縱使相逢應不識”的豁達之下,是他將“即使再遭貶謫”也視作“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尋常際遇。這種精神境界的升華,實為一種更深的智慧:承認世事的無常,卻拒絕淪為無常的奴隸。此種心態并非麻木不仁,而是靈魂在洞悉真相后生出的從容與堅韌,如同大地默默承載萬物榮枯。逆境中的精神重構,終將化為開創新局的磅礴力量。昔日在“如果列強入侵就不妙了”的憂懼籠罩下,多少人畏葸不前?而梁啟超們卻以“即使變法流血也沒什么”的決絕,為古老山河注入覺醒的春雷。他們深知,唯有破除那預設的恐懼高墻,方能在絕望的凍土上播種希望的種子。歷史長卷中,所有突破性的創造與變革,無不是從打破心中“如果……就不妙了”的魔咒開始的——這是生命內在潛能的真正解放。誠然,未來永遠懸于未知的迷霧中。但“即使……也沒什么”的宣言卻如黑暗中不滅的星辰,為迷途的航船指引方向。這并非對艱難現實的盲目否認,而是精神對命運的一次壯麗超越,是靈魂在風暴眼中鑄就的寧靜與強大。當無數個體在精神層面完成這種壯麗的“重構”,便如無數星光匯成璀璨銀河,足以照亮文明前行路上最深沉的暗夜。于這浩瀚的星流中,每個覺醒的靈魂都成為一座不滅的燈塔,昭示著:縱使前路險峻,人類精神的火焰也足以焚盡所有預設的荊棘。資陽中學高2023級第五學期入學考試語 文一、閱讀(72分)(一)閱讀I(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在中國古典美學中,人并不是作為傲慢的審美主體來面對似乎是作為客體的外在世界,而是如宗白華所說的,躍入大自然的節奏里去“游心太玄”,去與自然萬物相感相遇。因此,文人建造的書房通常外連竹林溪流,內設硯山蒲石,以期在真山水與假天地之間妙合無垠,神與物游。書房外的景物如何,是一間書屋是否稱得上是“理想書齋”的關鍵。明代李日華的六研齋,張岱的梅花書屋等都是文人以主動或被動的方式使書房外接天地來增添書齋的美感和意境。中國人歷來追求在天地四時的變化中尋道、悟道。一間雅致的文房絕不是一成不變的靜態空間,而是一個隨四季變遷、天候轉換而調整陳設與布置的動態空間。掛畫是能應天時的重要物件。明代書房的掛畫大概率是會隨季節、氣候、時令更替的,按月令懸畫的書房絕不是冰冷的、被物欲堆砌的靜態空間。二月懸起的山茶、七月張貼的芭蕉、九月掛著的楓林、歲末展開的臘梅與窗外的景色呼應著、啟發著,整間書齋活生生、活潑潑地被時間流淌而過。明代書房的花木布置,如同懸掛的書畫一樣,其最顯著的特點也是隨季節變化而更替。《長物志·花木·盆玩》中就有要將花木在合適的季節移至案幾上培養的建議,如“(水仙)冬月宜多植……取極佳者移盆盤,置幾案間”。在明代各文人對書房陳設的闡發中可見其“返歸真”的設計審美原則,如李翰《琴棋書畫人物屏》中曰“求其志也。材不所,全其樸;墻不雕,分其素”,李漁《閑情偶寄》中曰“蓋居室之制貴精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等等。明式書房家具的制作原則是不尚雕琢的,比起人工的造作,明人更能“去偽存真”地欣賞木材原本的顏色和紋路。在“返璞歸真”的審美理念下創造的書房,能在一種復歸于自然的狀態中幫助文人,忘己、忘是非、忘成敗,從而擺脫塵世對心靈的一切束縛,實現天人合一。與西方的邏輯分析不同,中國古代文化強調通過體驗來感悟事物,追求內心與外界的和諧統一。一間真正的中國書房不僅是一個靜態的物質空間,更是連接“天”與“人”崇高與俗世的橋梁,是“天人合一”的哲學內涵的具象體現。(摘編自《時間、空間與道德:明式書房中的“天人合一”》)材料二:問一:我們通常認為,書房是承載文人精神活動的空間,這種精神性的界定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答:我們現在去看書房,首先還是跟藏書有關,因為書房得有書,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發生在書房里的活動,早期書房的功能就是教書、讀書、寫書,這是最主要的功能。先秦時期,書房跟私塾緊密相關,那時候書的形式是竹簡,體量是非常大的,假如說這個書房是用來存放竹簡的,那么我想這不會是一個小空間,應該是一個比較大的空間。當然這也沒有太多的材料去證實,只是推測。或許有沒有可能藏書跟書房是分開的,就是說要讀哪一卷書就拿哪一卷書,它會有一個功能上的空間劃分。書的形式的變化,關乎書房體量的變化。當紙開始普遍應用之后,最先出現的紙書是卷子書,或者叫手卷書,從漢至隋唐主流的書籍一直都是卷子書,而不是我們后來講的函冊書。卷子書的存放方式與函冊書不同,因此也決定了書房內書架、格局的不同。至于這些書籍的形式具體是在什么時間節點發生變化的,不好明確下判斷,但可以從文獻里找到一些線索,比如在杜甫的時代還在使用卷子書,因為他有一句詩叫“讀書破萬卷”,這個“卷”就是指卷子書。我們很容易去狹義地理解書房,認為它只是一個室內空間,但其實不一定,很多書房其實是在室外的,在園林中的,比如草堂,像是唐代的盧鴻草堂、杜甫草堂。還有一方面經常被忽略,就是很多寺廟、道觀都有藏經閣,收藏歷代佛家經典和道藏著作。所以書房只能用功能來定義,沒法用一個絕對空間去定義。問二:你提到園林中的書房,怎么理解 雅集的演變是否也與此有關 答:中國一直有山水文化,由山水文化又衍生出園林文化,文征明所畫的《真賞齋圖》表現的就是蘇州的大收藏家華夏的書齋,書齋在園林之中。中國書房會有一些固定陳列,不論是在室內還是室外,都會有屏風、案幾、文房,還有一些博古的器物,文人很喜愛投壺運動,所以經常可以看到投壺,當然還會飲酒、焚香等等。這些活動很多是在室外完成的,比如賞畫,通常認為是在室內進行的,其實不一定,它也可以是開放性的,在園林中進行。宋畫中經常出現一個場景,就是挑竿賞畫,這就是在室外幾人一起賞畫的情景,在畫作拖尾的部分會留出給這些人寫觀后感的地方,也就出現了很多題跋。這些其實都是雅集場景。明代的雅集已經非常普遍了,但在清代出現了一些變化,比如揚州城的一些雅集,不再是完全由文人參加,而是開始有商人加入,揚州有“二馬”,即馬曰琯、馬曰璐兩兄弟,是僑居在揚州的大鹽商,非常有錢,贊助了很多揚州畫派的畫家,也收藏古畫,因此也成為了當地很重要的文化人物,盡管身為商人,他們既藏書又出版書。他們的書房很有名,叫小玲瓏山館。但早期政治人物是不喜歡商人的,到了宋元明時期文人也不喜歡商人,到了清中期商人開始介入雅集,這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變化。(摘編自《專訪尹吉男:文人書房的功能維度》)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 書房是文人尋道、悟道之所,其核心特征是隨四季與天候的轉換而動態調整室內陳設。B. 先秦時的書房因竹簡體積龐大,普遍要大型空間存放,所以藏書與閱讀會嚴格分區。C. 古代書房的物理形態靈活多樣,既可以是室內空間,也可以是與園林相通的室外空間。D. 書的形式的演變推動書房結構的調整,杜甫的詩句“讀書破萬卷”可作為此觀點的例證。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材料一李翰、李漁的說法,論證了明代文人在書房陳設上“返歸真”的審美理念。B. 藏經閣用以收藏佛家經典和道藏著作,與草堂類書房在功能上有著本質的不同。C. 材料二提問者所采用的“怎么理解”等開放式問法,體現了提問者的訪談技巧。D. 《項脊軒志》歸有光修繕書齋“前辟四窗”,不僅解決光照問題,還能外接天地之景。3. 根據原文內容,在下面文段的橫線處補寫出恰當的語句,每處不超過8個字。(3分)文人雅集常在園林書房中舉行,常有① 等多種活動形式。清代揚州流行一種“詩文雅集”,然而這并非幾個朋友湊在一起吟幾句詩那么簡單,還需② 作為支撐。如出身鹽商的程夢星,時常舉行賞花雅集,集會諸要人寫出的詩文作品,當天就由他派人送到書肆中加以刻印。這樣的活動表明,清代文人③ 不同于前代文人,也意味著清代商人階層已部分獲得文化活動的參與資格。4. 兩則材料圍繞書房展開闡述,側重點有所不同。請簡要概括。(4分)5. 學校征集“文雅教室”裝飾方案,請結合材料中古代書房帶給你的啟示,談談你對“文雅教室”的設想及理由。(6分)(二)閱讀 Ⅱ(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題。夢碑李海燕①霧,彌彌漫漫地裹住了你,裹住了東山頂上那座碑。那塊碑是柴三爺的曾祖父給你的高祖父刻的。高祖父被日本人殺害那年,跟你同齡。他是為了救那個在你家養傷的抗聯戰士和全村人而死的。三年前村黨支部書記柴三爺因喉部手術失音,卸下擔了二十年的擔子,你接替了他。村莊地理位置偏僻,經濟像土地一樣貧瘠。交接那天,柴三爺在紙上寫下:希望年輕的你,能徹底改變村莊的面貌。當時你底氣十足,告訴柴三爺你想招商引資,然后詳細地嘮了你的打算。柴三爺聽罷,指著東山頂上那座碑,對你戳起兩個大拇指。你開始為招商引資四處奔走,腿都跑細了,終于引來了薛廠長來此建廠。你跟薛廠長走了半天,最后廠址定在東山坡上。那片疙疙瘩瘩的山坡,薛廠長給出了不菲的土地占用費,還答應工人就在本村找,而且會給高薪。薛廠長走了,你來到那座碑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說,高祖父,您都看到了,咱村子要在您的第五代人手里,徹底甩掉貧窮落后的帽子了。您放心,我會給您的英名錦上添花的。②霧,越發濃了,你開著薛廠長那輛轎車,像在云端里飄游。那座碑時隱時現。一次,你跟薛廠長喝酒,他說要把車子送給你。你說那咱倆可都犯罪了。他說你廉明。你望著山頂那座碑,給薛廠長講高祖父的故事,你說,我可不敢給那座碑抹黑。前幾天工廠北邊那塊地的十戶村民,來村委會找你,說玉米苗都成黑色的了,還有股很怪的味兒,都停止生長了。昨天晚上養羊戶張林生也來找你,說山上的草都被污染了,沒地兒放牧了,可怕的是最近幾只母羊下羔,都是死胎。張林生還說,你高祖父的墓碑都掛上了一層黑色,油膩膩的,擦都擦不掉。你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早晨起來就去找薛廠長。薛廠長很豪爽地表示,高出原價值進行賠償。你心里懸著的一塊石頭才落了地。你從廠里回來,準備把薛廠長的賠償意向告訴大家。在村頭偏偏碰上了柴三爺。確切地說是柴三爺在等你。你心里不禁敲起了小鼓。當初薛廠長來這兒建廠,柴三爺找過你幾次,一再“問”你,據說這個產品有污染,你驗證好了嗎?你指著那座碑,讓柴三爺放心。不等柴三爺“說話”,你就開始表白,三爺,你要相信我,剛才我去找薛廠長了,他答應高出原價值補償,咱村民不吃虧。柴三爺指指那幾根呼呼冒著黑煙的大煙囪,從衣兜里掏出一張紙,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名字和鮮紅的手印,你知道那是什么。柴三爺在你的手心上寫道:現在止損還來得及,下決心吧!第一次招商引資就這樣流產,你不甘心。晚飯老婆包的餃子,你勉強吃了三個,卻喝了半斤白酒,你把自己醉倒了。那塊碑終于變得清晰起來,確如張林生所言,碑上掛著一層油膩膩的黑色物質。一股涼氣在你的腳下升騰,凝聚在你的腦門上,變成了冰冷的水珠。這座碑立在這兒八十年了,從你記事起,每年的清明節,全村人會自發地來拜祭高祖父,而爺爺會在天亮前就上山,先把碑擦亮。后來爺爺老了,是父親擦碑,再后來是你。你想像過去那樣把碑擦干凈,可是你呆住了,碑的周圍竟然躺滿了茍延殘喘的羊。所有的羊眼齊刷刷地望著你,你看到了悲哀和祈求,不,那不是羊眼,是村民的眼睛。這時從墓碑里傳出高祖父聲如洪鐘的聲音:你這個不肖子孫,當年我犧牲自己保全了村莊,而你為了表現自己,正在毀掉它!你嚇得轉身就逃。③霧卻像一面密不透風的屏障,擋住了你的去路……你一著急,醒了。你摸一下腦門,確有冷汗。想起夢中的情景,你不由得打了個寒戰。其實你早就知道那個產品污染環境,只是心存僥幸,認為山野之地,啥樣的毒都會被風刮跑的。夢中高祖父的話點中了你的死穴,自從你入黨那天起,尤其做了村書記后,你就想你是高祖父的玄孫,你有能力讓村莊盡快富起來。此時你知道自己的路走偏了。你看看手心,柴三爺寫的那行字還在:現在止損還來得及,下決心吧。(選自《小說月刊》)6. 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文章以“你”——村莊新任黨支部書記的視角展開,圍繞東山頂的“碑”與村莊發展的矛盾,串聯起幾代人的記憶與現實抉擇。B. 前三段以“那座碑”為核心,交代其歷史背景、人物關系及村莊現狀,既點題又為后文情節發展埋下伏筆。C. 建廠選址東山坡與山頂墓碑形成空間對照,不僅形成視覺上的高低落差,更隱喻著現代發展訴求與傳統精神根基的潛在沖突。D. 文章以高祖父的斥責、羊群的哀鳴和污染的墓碑等現實情境直擊“你”的內心,推動其思想轉變。7. 關于文中劃線句子的分析與解讀,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腿都跑細了”運用夸張手法,“細”字生動表現了村書記為招商引資四處奔波的辛勞,凸顯其改變村莊面貌的決心。B. 村書記“偏偏”遇上柴三爺,該詞既強調相遇的偶然性,也表現出他此時因項目出問題而被柴三爺撞見時的尷尬、心虛。C. 簽名手印與三爺勸誡推動了情節發展,“你不甘心”的心理描寫,既體現出“你”的脫貧執念,也為后續轉變作鋪墊。D. “擦碑”儀式代代傳承,在文中既是對先輩的緬懷,更象征著對犧牲精神的堅守,與后文碑體污染形成強烈反差。8. 文本中三處“霧”的描寫蘊含著“你”的心理變化,請結合情節簡要分析。(6分)9. 超現實手法在《夢碑》與卡夫卡《變形記》中均以荒誕場景體現現實批判。請從“荒誕場景的具象載體”與“隱喻的現實指涉”角度,分析兩部作品在主題表達上的不同點。(6分)(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哀帝初,求能浚川疏河者,莫有應書。待詔賈讓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蓋堤防之作,近起戰國,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齊與趙、魏以河為竟①。齊地卑下②,作堤去河二十五里,趙、魏亦為堤去河二十五里。雖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蕩。時至而去,則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時至,則更起堤防以自救。往往十余歲更起堤,復數重。河至黎陽為石堤,激使東抵東郡;又為石堤,使西北抵觀下;又為石堤,使東北抵津北;又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又為石堤,激使東北。百余里間,河再西三東,迫厄如此,不得安息。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當水沖者決黎陽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難者將曰:“若如此,敗壞城郭田廬冢墓以萬數,百姓怨恨。”昔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毀之,故鑿龍門,辟伊闕,析底柱,破碣石。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今瀕河十郡治堤歲費且萬萬,及其大決,所殘無數。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載無患,故謂之上策。若乃③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殺水怒,雖非圣人法,然亦救敗術也。今可從淇口以東為石堤,多張水門。冀州渠首盡當仰此水門,旱則開東方下水門溉冀州,水則開西方高門分河流。今伐買薪石之費歲數千萬,足以通渠成水門;又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渠,雖勞不罷。民田適治,河堤亦成,此誠富國安民,興利除害,支數百歲,故謂之中策。若乃繕完故堤,增卑倍薄,勞費無已,此最下策也。(節選自班固《漢書·溝洫志》)材料二:孟子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又曰:“禹之治水也,行其所無事也。”禹之導河既分一為九以分殺其洶涌之勢,復合九為一以迎合其奔放之沖,萬世治水之法此其準則也。后世言治河者莫備于賈讓之三策,然歷代所用者不出其下策,而于上、中二策蓋罕用焉,往往違水之性,逆水之勢而與水爭利,其欲行也強而塞之,其欲止也強而通之。捐民力于無用,麋民財于不貲,茍顧目前,遑恤其后,非徒無利而反有以致其害。臣愚以為今日河勢與代不同,前代只是治河,今則兼治淮矣;前代只是欲除其害,今則兼資其用矣。臣求大禹之故,深信賈讓上、中二策,以為可行。(節選自邱濬《大學衍義補》)[注]①竟:邊界。②卑下:文中指地勢低下。③若乃:至于。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賦分。(3分)今行上策A徙B冀州之民C當水沖者D決黎陽遮害亭E放河F使G北入海。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更,重新,與《赤壁賦》“洗盞更酌”中的“更”意思相同。B.當,阻擋,與《登泰山記》“當其南北分者”中的“當”意思不同。C.且,將近,與《鴻門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中的“且”意思不同。D.徒,類,與《師說》“郯子之徒”中的“徒”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賈讓提出了對治理黃河的看法,在他看來,戰國時期修建河堤,堵塞河流,諸侯國各自為政,謀求自利。B.大禹治水,開鑿龍門、伊闕疏通河道,摧毀底柱、碣石二山,解決洪水泛濫的問題,賈讓稱之為圣人之法。C.賈讓認為年年修堤耗費巨大,且決堤造成的損失更大,而購買石頭草薪的修堤費用足以修建水渠水閘。D.邱濬認為,后世普遍贊賞賈讓的治水三策很完備,大禹治水與賈讓下策本質相同,皆通過分流與合流來迎合水勢。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百余里間,河再西三東,迫厄如此,不得安息。(2)捐民力于無用,糜民財于不貲,茍顧目前,遑恤其后。14.“河勢與代不同”,歷代先賢的治河策略也“與代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他們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改進的?(3分)(四)閱讀IV(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小題。破陣子·春景晏殊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15. 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這首詞以輕淡的筆觸,描寫了古代少女們春天生活的一個小小片段,展示在讀者面前的卻是一幅情趣盎然的圖畫。B. 詞的上片寫景。“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這兩句既點明了季節,又寫出了季節與景物的關系,行文輕快流麗,蘊含喜悅的情意。C. 詞的下片寫人。從正面來描寫斗草的活動,反映出少女身上顯示的青春活力,充滿著一種歡樂的氣氛。D. 全詞筆調活潑,風格樸實,形象生動,展示了少女純潔無瑕的心靈。16. 在這首詞中,晏殊寫春景“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請寫出杜甫《蜀相》中類似寫春草黃鸝的句子。二者手法相同而情感不同,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五)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1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韓愈在《師說》中諷刺了士大夫們以“ , ”為借口拒絕從師學習的不良風氣。(2)《登泰山記》中描寫日將出的兩句是:“ , ”,描寫日已出的兩句是"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3)與下圖內容相契合的古詩文名句,可以是:“ , 。”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 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作為多元文化的交匯地,網絡空間無時無刻不在誕生新的語言符號和交流方式。但,公序良俗的底線需要遵守,娛樂戲謔的范圍需要節制,語言漢字的規范需要守護。甩黑話、爆爛梗、搞映射,并不是什么時尚之舉,更不是所謂的“互聯網沖浪顯學”。任何充斥低級趣味、非主流不健康的言語詞句,我們都應當時刻提妨、加強治理,絕不任其沖毀漢語語言的規范性和莊重性。建設健康文明的網絡語言環境,網絡監管部門要當好“把關人”角色,出臺規范、加強引導,為公眾筑起“防火墻”。清理“黑話爛梗”,抵制歪曲音、形、義等胡編亂造做法,杜絕濫用隱晦表達等突出問題,網絡空間將更為清朗。正確、規范、有序地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人人皆有義務。穿上網絡“馬甲”,“鍵對鍵”替代“面對面”,就不能好好說話了?網絡自媒體和廣大網友應加強自我約束,不能為博取流量、制造噱頭而犧牲語言的“尊嚴”和“臉面”。網絡社交的確需要一定形式的語言文字作為“貨幣”,但“黑話爛梗”顯然無法成為促進交流互動的“橋粱”“紐帶”。規范網絡語言文字,并不意味著對所有網言網語“一棒子打死”。①像“村BA”“特種兵旅游”這樣的流行語,②之所以能融合主流話語,③關鍵就在于它們以生動的意象、創新的表達和詞句的詼諧,④贏得了大眾認可和輿論接訥。⑤這說明,網絡空間蘊藏豐富可能,⑥是能夠供給優美、生動的高質量語言內容的。只有疏堵結合、揚棄并舉,高質量的網言網語才能( )涌現出來。18.文中第三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分)19.文中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含錯別字的詞語并改正。(2分)20.填入文中第三段括號內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A. 源源不斷 B. 濟濟一堂 C.接踵而至 D. 參差不齊21.《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了2024年“十大流行語”,其中“銀發力量”“班味”等流行語尤受關注。請你選擇其中一個,結合其含義和文段信息,分析它能夠入選的原因。(3分)22.寫作常通過解決一個個緊密關聯的問題來完成。請寫出三個問句,作為本文的寫作提綱。(6分)三、寫作(60分)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最好將“如果……就不妙了”的想法,轉變為“即使……也沒什么”。你是否同意上述說法?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資陽中學高2023級第五學期入學考試語 文 答 題 卡姓 名:班級:準考證號:)(貼 條 形 碼 區(正面朝上,切勿貼出虛線方框))1 [ A ] [ B ] [ C ] [ D ]2 [ A ] [ B ] [ C ] [ D ]3.(3分) ① ② ③4.(4分)5.(6分)6 [ A ] [ B ] [ C ] [ D ]7 [ A ] [ B ] [ C ] [ D ]8.(6分)9.(6分)10 [ A ] [ B ] [ C ] [ D ] [ E ] [ F ] [ G ]11 [ A ] [ B ] [ C ] [ D ]12 [ A ] [ B ] [ C ] [ D ]13.(1)(4分)13.(2)(4分)14.(3分)15 [ A ] [ B ] [ C ] [ D ]16.(6分)17.(6分) (1) (2) (3)18(4分)19(2分)20 [ A ] [ B ] [ C ] [ D ]21.(3分)22.(6分)23. 作文(60分)標 題 :80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入學考試語文答案.docx 語文.docx 語文答題卡.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