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9月綿陽南山中學高2023級高三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一、閱讀(70分)(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題。材料一:《論語·陽貨》載孔子教導學生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孔子是一個對學生有很高期盼的教有家,他在說出“興觀群怨”與“事父事君”的大道理后,為何突然加上“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歷代學人對“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的釋義不外乎如下幾類:第一,以清代學者劉寶楠為代表,他們認為“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具有實用性:“鳥、普、草、木,所以貴多識者,人飲食之宜,醫(yī)藥之備,必當識別,匪可妄施,故知其名,然后能知其形,知其性。”第二,以現(xiàn)代學者錢移為代表,他們認為“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能涵養(yǎng)心性:“詩尚比興,多就眼前事物,比類而相通,感發(fā)而興起。故學于詩,對天地間鳥獸草木之名能多熟識,此小言之。若大言之,則俯仰之間,萬物一體,鳶飛魚躍,道無不在,可以漸躋于化境,豈止多識其名而已。”孔子教人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廣大其心,導達其仁。第三,以楊伯峻為代表,他們將“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只作字面解釋:“多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西方詮釋學的重要代表人物施萊爾馬赫認為:“我們必須首先通過客觀的和主觀的重構使自身與作者等同。”我們必須通過自然物所屬的歷史的整體生命的認識,或者與其相關歷史的認識才能理解作者的理念。例如,現(xiàn)代人知道大雁是一種候鳥。《水滸傳》中宋江看到大雁卻感嘆:“此禽仁、義、禮、智、信五常俱備:空中遙見死雁,盡有哀鳴之意,失伴孤雁,并無侵犯,此為仁也…此禽五常足備之物,豈忍害之!”作者借宋江之口解讀的大雁,與我們今天以自然科學的態(tài)度認識的大雁相距甚遠。費孝通對人類給事物命名有過深刻的認識:“事物是客觀存在,但我們人類、我們科學家要去認識它,使它概念化。”概念化,即是給事物以“名”,事物本身為實,名是代表實的。這就是說,人類給事物命名,就包含著人類去了解事物本身,開始對事物加以控制,為我們人類服務。孔子非常重視名的作用,名與其所代表的實相符,表明社會處于有序的狀態(tài):反之,社會就會處于無序狀態(tài)。孔子重視事物的名,掌控事物只是基礎,更重要的是人與物關系的和諧。我們根據(jù)孔子表達思想的方式來看“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講的是人與自然物的關系,“邇之事父,遠之事君”涉及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實際上講的是學詩可以從“興觀群怨”四個方面調整自己的身心,使自己的身心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是指人類在掌控自然物的基礎上,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在揭示了“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之文化意涵的基礎上,我們對孔子論學詩作一完整的理解,就可以得出學詩有三個方面的功用:個人身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第1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