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內江一中2025-2026學年度上學期高二入學考試檢測題語文本試卷共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第I卷(選擇題)一、現代文閱讀(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書信和日記,都帶有私家著述的性質。書信寫給一個人或一家人,日記寫給自己。在古代,書信往往是寫在簡牘上的,所以又叫“尺牘”。林語堂曾把日記、尺牘與論文加以比較,說得很有意思:“論文材料是天子王侯、部長科長之事,尺牘材料是朋友借貸、感興抒情之事,日記材料是朝夕會談、中夜問心之事。故論文公,尺牘私,而日記私之又私。”“私”之一字,可以說是書信和日記一個重要的特色。這兩種文體,在寫作時,都是不擬公開發表的,至少在許多作者生前是這樣的。晚清文史學家李慈銘活著的時候,常將他的《越綬堂日記》借給人看。所以魯迅挪揄他說,越綬寫日記時就預備付印的。書信和日記,如果寫的時候就想著公開發表,那么與別的著作就沒有什么兩樣了,作者于無意中難免加意矜持,這樣一來便失了天然之趣,也就損傷了書信與日記的命根。因為人在前臺的架子,總與在后臺的面目有些不同。當然,名人的書信和日記,在他身后出版,以供研究之用,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為“私”,所以“真”。別的著作里不記的事、不說的話,在書信和日記里,可能無所顧忌地記得更加真切,更加真實。黃虎癡編《明人尺牘墨華》自敘云:“短束片札,親手自書,或言國政,或言交情,或言家常,瑣屑極細極微之事,大抵皆倉卒濡毫,不假修飾。寥寥數語,流落人間,而其人品之醇駁,性情之邪正,往往于無意中流露而出。則以言觀人,莫尺牘若也?!边@“流落”與“流露”的詞兒,甚有意趣。一個是說明這些書信不是預備發表,而是作者身后不由自主地風流云散:一個是說其中表達的感情是自然流出而非加意做作。除了“私”和“真”,“瑣”恐怕也要算書信和日記的一種特色了。歷史上的大事件,書信和日記不是不可以記,但那更多的是官書的事,志在立言,意存褒貶,而非書信和日記的正宗。我們不妨拿魯迅的日記與他的文章作個比較。魯迅的雜文,深刻雋永,有風云之氣、辛辣之味,頗多時代的痕跡、歷史的面目。而他的日記,寫的多是信札往來、銀錢收付,買了什么書、來了什么客等等。當初,他就這樣一天天地記下去。今天,我們這么一頁頁地往下讀,或者有人要怪其太瑣碎了吧。但日記的特色,就在這瑣碎之中體現出來了。正如林語堂說的:“論文只談要緊事,尺牘可談要緊及不要緊事,日記并可談最不要緊事。惟有好的尺牘寫來必似日記。談不要緊事,方是佳翰:寫無事忙信,才算知交”一個從事文字工作的人,高聲大氣、發空洞的議論,大概都不是什么難事,難的是寫出那種看似說平常瑣事,卻淡而有味、言之有物的東西。有一位作家就說:“身邊瑣事我自己最不會寫,卻很喜歡看這一類的文章,可是又難得看見好的。因為大抵都不夠瑣。”書信和日記,都是大家愛看的東西,可惜現在文情俱佳的不很多了。所以,披覽前人的這類著作,作為思想性情的陶養或作文的預備,大概不是無益的吧。(摘編自《人民日報》田之章《書信與日記》)材料二:20世紀50年代,家書書寫形式發生較大變化,多數改為左起橫寫,用鋼筆、白話文書寫。在內容方面,這時期的家書除了保留傳遞家庭信息、表達親情的功能外,往往談及當時的政經形勢,有的在談及家庭事務時也充滿激情,與新中國“凱歌行進”的大勢相符。雖然當時生活還比較艱苦,但人們普遍有著當家做主人的感覺,書信語言激情豪邁,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有的家書表達了一心跟黨走、與舊社會決裂的精神:有的家書,子女幫助父母跟上新的時代。人們建設新中國的熱情空前高漲,這些都在家書中有所流露。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家書的信封、信紙上特定符號開始出現,如毛主席語錄、最高指示,信的開頭往往先第1頁共1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