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江蘇篇】期中古詩鑒賞專項訓練-2025-2026學年語文八年級上冊統編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江蘇篇】期中古詩鑒賞專項訓練-2025-2026學年語文八年級上冊統編版(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江蘇篇】期中古詩鑒賞專項訓練-2025-2026學年語文八年級上冊統編版(2024)
(24-25九年級上·江蘇揚州·期末)葛溪驛①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②未央③,一燈明滅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注】①皇祐二年秋天,詩人從臨川赴杭州,途經弋陽葛溪驛,寫下此詩。②漏,漏壺,古代計時器。③未央,未盡。
1.合理想象,用簡潔的語言描繪首聯呈現的畫面。
2.你在這首詩中讀出了詩人的哪些情感?
(24-25八年級上·江蘇揚州·期中)太原早秋①
[唐]李白
歲落眾芳歇,時當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
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注】①此詩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這年夏季作者應友人元演之邀,同來太原,意欲攀貴以求聞達,然而輾轉三晉,時歷數月,終未能得到實現抱負之機會,到了秋季便寫下了這首詩。②大火,星名,《詩經 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這顆星每年夏歷五月的黃昏出現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開始向下行,故稱“流火”。
3.首聯的“歇”字用的巧妙,請結合詩句內容賞析。
4.“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與“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兩句詩都用“流水”來表達情感,頗有異曲同工之味,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24-25八年級上·江蘇淮安·期中)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旅夜書懷
[唐]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①。
名豈文章著②,官應老病休③。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注釋】①月涌:月亮倒映,隨水流涌。大江:指長江。②名:名聲。文章著:因文章而著名。③官應老病休:官倒是因為年老多病而被罷退。應,認為是、是。
5.結合意象特點,展開合理想象,對本詩的頷聯進行想象性描寫。
6.尾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24-25八年級上·江蘇蘇州·期中)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①
(唐)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②。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③接輿④醉,狂歌五柳⑤前。
[注]①此為王維和好友裴迪唱和之作。輞川:水名,在今陜西終南山下,山麓有王維的別墅。王維曾遭貶外放,晚年居于此。②潺湲(chán yuán):水流緩慢的樣子。③復值:又遇到。④接輿:春秋時楚國隱士,以接輿喻裴迪。⑤五柳: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詩人自比陶淵明。
7.與“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兩句蘊含的情感最相似的一項是( )
A.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絕句》) B.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王績《野望》)
C.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荊門送別》) D.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
8.請結合本詩內容,分析詩人在輞川閑居的生活有哪些“情趣”?
(24-25八年級上·江蘇淮安·期中)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①曉寒輕,星斗闌干②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注】①駝褐:用駝毛織成的衣服。②闌干:縱橫錯落。
9.這首詩寫的是“早行”,雖詩中沒有一個“早”字,但處處讓我們感受到了“早行”,詩中的 都體現了一個“早”字。
10.請賞析“稻田深處草蟲鳴”這句詩的妙處。
(24-25八年級上·江蘇徐州·期中)閱讀古代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1.頸聯寫看到的繁榮景象,而尾聯卻寫清冷愁緒,這里運用了 手法,傳達了詩人 的情感。
12.詩歌中有兩個“空”字,你覺得重復嗎?請結合詩意進行評析。
(24-25八年級上·江蘇南通·期中)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杭州春望》(白居易)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夸柿蒂①,青旗沽酒趁梨花②。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注】①柿蒂:絲織品上的花紋。②梨花:梨花春,酒名。
13.詩人筆下的《杭州春望圖》,以春柳、春草、春樹及江水、湖水的 為主色,又以“紅裙彩綾”、“ ”等加以點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間,把杭州的春光裝點得美麗無比,散發著濃郁的春意。
14.這首詩和《錢塘湖春行》都描寫了杭州春天的景色,流露出詩人對杭州春日美景同樣的情感。但兩詩的最后一聯采用的抒情方式卻不一樣,請結合詩句簡要說明。
15.(24-25八年級上·江蘇泰州·期中)閱讀黃庭堅《登快閣》,完成題目。
登快閣
黃庭堅
癡兒①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②已為佳人③絕,青眼④聊因美酒橫。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注】①癡兒:作者自指。②朱弦:這里指琴。③佳人:美人,引申為知己、知音。④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間,青眼看人指正眼看人,表示對人的喜愛或重視、尊重。白眼指露出白眼,表示輕蔑。
(1)翁方綱評黃庭堅詩云:“東坡之外又出此一種絕高之風骨,絕大之境界。”頷聯中描寫了 、 、澄江月明等畫面,表現出景物 的特點,也映照出詩人豁達的胸襟,境界寥廓高遠,可謂“絕大之境界”。
(2)同樣是面對優美山水,這首詩與《與朱元思書》所表達的情感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結合本詩內容和鏈接材料,分析吳均和黃庭堅所表達情感的異同。
【鏈接材料】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16.(24-25八年級上·江蘇無錫·期中)閱讀這首詩,根據要求完成賞析。
(甲)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①醉,狂歌五柳②前。
(乙)
送崔九
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注釋】①接輿:春秋時楚國人。好養性,假裝瘋狂,不出去做官。②五柳:陶淵明。
(1)甲詩首聯中的“轉”和“日”字用得甚妙,請你分析一下其妙處。
(2)試結合甲乙兩首詩的內容概括裴迪的形象。
(24-25八年級上·江蘇南通·期中)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庭梅詠①
[唐]張九齡
芳意何能早?孤榮亦自危。
更憐花蒂弱,不受歲寒移。
朝雪那②相妒,陰風已屢吹。
馨香雖尚爾③,飄蕩復誰知?
[注釋]①本詩作于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當時張九齡因受李林甫排擠,被貶為荊州長史。②那:奈,怎奈。③尚爾:還是那樣。
17.《新華字典》中對“憐”的解釋有:“①可憐,同情。②愛,喜愛。”請為詩中加點字選出適合的義項,并結合詩句闡述理由。
18.《唐詩品匯》中評價張九齡的詩風“雅正沖澹”,即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慨思。請結合全詩加以分析。
《【江蘇篇】期中古詩鑒賞專項訓練-2025-2026學年語文八年級上冊統編版(2024)》參考答案
1.一鉤殘月掛在天空,月色昏昏,漏聲滴答,黑夜正長;一盞油燈,忽明忽暗,寂寂地照著我的床。 2.疾病纏身的痛苦,對家鄉的思念,羈旅的困頓,對時局的擔憂。
【導語】《葛溪驛》是王安石在旅途中的即景抒情之作。詩中通過“缺月”“明滅燈”等意象,描繪了秋夜的孤寂與凄涼。詩人以病身、歸夢、鳴蟬等細節,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人生境遇的無奈。全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王安石細膩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1.本題考查詩歌畫面。
做答此題,首先理解詩句含義。首聯“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缺月昏昏”描繪出月亮殘缺且月色昏暗的狀態,“漏未央”表明漏壺中的水還未滴盡,意味著黑夜漫長。“一燈明滅”寫出油燈閃爍不定的樣子,“照秋床”則點明燈光所照之處是詩人所在的秋夜之床;從視覺角度,先寫天空中的殘月,再寫室內的油燈,最后聚焦到床上的詩人,按照從上到下、由遠及近的順序進行描寫;為使畫面更生動,可適當添加如“靜靜地”“孤獨地”等修飾詞,描述殘月、油燈所處的氛圍,同時對“漏聲”進行簡單描述,如“傳來單調的滴答聲”,讓讀者更有身臨其境之感。
示例:在這寂靜的秋夜,抬頭望去,一鉤殘缺不全的月亮掛在暗沉的天空,散發著昏黃黯淡的光。遠處,漏壺正傳來單調的滴答聲,仿佛在訴說著黑夜的漫長,那漏壺中的水似乎永遠也滴不完。而在這小小的驛館內,一盞油燈孤獨地立在桌上,火焰忽明忽暗,燈光在黑暗中搖曳閃爍,靜靜地照著詩人所躺的秋床。床上的詩人,在這昏黃燈光的籠罩下,身影顯得愈發孤寂,周圍的一切都沉浸在這朦朧而又略帶凄涼的氛圍之中。
2.本題考查情感理解。
結合“病身最覺風露早”可知,“病身”直接點明詩人身體抱恙,“最覺風露早”表明因為生病,身體較為虛弱,所以對秋風寒露的感受更加敏銳,比常人更早地察覺到了寒意。由此可知,從這句詩中能體會到詩人疾病纏身的痛苦。
結合“歸夢不知山水長”可知,“歸夢”體現了詩人在夢中都渴望回到家鄉,“不知山水長”則表明在夢里詩人忘卻了家鄉與自己所處之地之間那漫長的山水阻隔,一心只想回到家鄉。由此可知,這句詩表達出了詩人對家鄉深切的思念之情。
結合“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可知,“缺月昏昏”營造出一種昏暗、凄涼的氛圍,“漏未央”說明黑夜漫長,“一燈明滅”描繪出油燈閃爍不定的狀態,“照秋床”則顯示出詩人獨自躺在秋夜的床上。整體畫面描繪出詩人在驛館中,在這樣孤寂、昏暗的環境下,難以入眠的情景。由此可知,從首聯所描繪的情境中,可以感受到詩人羈旅在外的困頓與孤寂。
結合“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可知,“坐感歲時”表明詩人因時光流逝而感慨,“歌慷慨”體現出詩人內心情緒的激昂,“起看天地色凄涼”中“天地色凄涼”不僅僅是描寫自然景色的黯淡,更象征著當時社會時局的動蕩與不安。詩人由自身的感慨起身看到這樣的景象,心中不免對國家的時局感到擔憂。由此可知,從這兩句詩中能夠體會到詩人對時局的擔憂之情。
3.“歇”在句中是凋零、敗落的意思,寫出了花草的凋零,表明了詩歌所描寫的季節——早秋,表達了作者的憐惜之情。 4.“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本詩用比喻的手法,以水喻情,思念歸家之情如同汾河水一樣,沒有一天斷絕過,形象而生動地表現出了自己日夜思歸的情懷。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用擬人手法,通過寫對家鄉水的戀戀不舍,含蓄抒發思鄉之情。
【導語】首聯通過“歇”字點出百花凋謝的秋意,與“大火流”形成時節更替的動態對比,體現了自然的無情和時節的流轉。結尾通過“汾水”的寓意深遠,抒發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與賈至詩中“故鄉水”送別的意象呼應,用流水綿長不絕之意,深刻表達出對故土的眷戀和綿延不斷的思念。
3.本題考查詞句賞析。
詩句“歲落眾芳歇”,意思是隨著歲月的流逝,美麗的花兒都凋謝了。“歇”有凋零、敗落之意。“歲落眾芳歇”描繪出眾多花草凋零的畫面。“歇”字精準地展現出花草在時光流逝中的狀態變化,讓讀者能直觀地感受到秋天來臨,點明是早秋時節。詩人看到花草凋零,流露出憐惜之情。這種情感也和詩人在太原不得志的境遇相呼應,暗示自己的抱負如同凋零的花草一樣難以實現,為全詩奠定傷感的基調。
4.本題考查情感主旨。
“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意思是我對于家鄉的思念,就像長長的汾水一樣沒有盡頭,沒有一天心里不充滿相思之愁。這句詩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詩人將自己濃烈的思歸之情比作悠悠流淌的汾水。汾水是當地實實在在存在的水流,它綿延不絕、長流不息。詩人以這樣具體可感的事物來比喻抽象的情感,把無形的思念具象化了,讓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那種思念歸家的情感狀態。“無日不悠悠”進一步強調了這種思念之情的持續性,就如同汾水每日每時都在不停地流淌一樣,自己思念家鄉、渴望歸去的心情一天都不曾停止過,生動且深刻地展現出詩人日夜縈繞心頭、揮之不去的強烈思歸情懷,也從側面反映出詩人在太原未能實現抱負后的失落,更加渴望回到熟悉的故鄉去尋求慰藉。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意思是我依然喜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此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賦予了“故鄉水”以人的情感和行為,說故鄉的水“憐”詩人,并且還一路“送行舟”。原本水是沒有情感和意識的自然之物,但在這里詩人把它當作有情有義、懂得憐惜自己、能為自己送行的對象來看待,讓故鄉水仿佛成了一位飽含深情、不舍游子離去的親友。通過這樣的描寫,詩人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對故鄉的眷戀之情。詩人即將離開故鄉,踏上遠行之路,在這個過程中,看到故鄉的江水相伴相送,內心涌起對故鄉深深的不舍。這種情感不是直白地傾訴,而是借助對故鄉水的擬人化描寫,委婉且巧妙地傳遞出來,讓讀者能體會到詩人藏在心底、細膩而深沉的思鄉情感。
總體來看,兩首詩雖然運用的修辭手法不同,但都借助“流水”這一意象來表達情感,都是圍繞著思鄉這一主題。它們都是詩人內心情感的寄托,通過對水不同角度的描寫,將思鄉之情表現得真摯動人,使讀者能深切地感受到詩人身處異鄉時對故鄉那種魂牽夢繞、難以割舍的深厚情感。
5.示例:獨坐舟中,天地一片靜謐,星星低垂,好像和平原挨在一起,夜色下的原野是如此廣闊;明月倒映在江水中,隨水波涌動,大江滾滾東流。多么雄渾壯闊,又多么孤獨寂寥。 6.設問、比喻,詩人以天地間一只形單影孤的沙鷗自比,表達了自己政治上被排擠、漂泊無依的凄苦、感傷之情。
【導語】本詩堪稱杜詩經典。首聯繪孤舟夜泊之景,細草微風襯寂寥;頷聯展雄渾江野,壯闊卻含孤意。頸聯抒懷,嘆仕途失意;尾聯以沙鷗自比,借設問突出漂泊凄苦。情景交融,盡顯老杜暮年困窘無奈,沉郁風格盡顯。
5.本題考查意象畫面。作答此題,首先要深度剖析頷聯“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中的意象,“星”“平野”“月”“大江”是關鍵。理解“星垂”呈現出星星低垂、仿佛觸手可及之感,盡顯夜之深沉寧靜;“平野闊”突出原野無邊無際的寬廣;“月涌”描繪出月影在水中隨波翻騰跳躍;“大江流”凸顯長江水浩浩蕩蕩奔騰不息。然后用生動細膩筆觸融合這些意象特征,融入詩人孤身一人的情境氛圍,描繪出畫面,兼顧雄渾壯闊與孤寂之情。
示例:靜謐的夜,我獨倚危檣,極目遠眺。蒼穹之上,繁星如鉆,似因不堪重負,沉甸甸地垂向廣袤無垠的平野,那原野延展至天際,仿若能吞噬一切。月光傾灑,在洶涌奔騰的長江水面碎成萬點銀光,隨著滔滔江水跌宕起伏,一路向東,勢不可擋。江風拂面,涼意透骨,在這壯闊景致里,我卻形單影只,恰似那滄海一粟,渺小又孤獨,漂泊無依之感涌上心頭。
6.本題考查詩句賞析。
尾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意為:自己到處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間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鷗。尾聯運用了設問與比喻的修辭手法。先以設問“飄飄何所似”引起讀者思索,強調自身漂泊狀態之獨特,引發好奇。“天地一沙鷗”將自己比作廣闊天地間孤獨飛翔的沙鷗,形象極為鮮明。從詩歌背景看,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此時他年老體弱,又遭政治冷遇,遠離朝堂,四處漂泊。如沙鷗般在浩渺天地間無所依傍,恰如其分地展現他孤苦伶仃、居無定所的境遇,深刻傳達出內心因理想破滅、生活困窘而生的凄楚、感傷,讓讀者能深切共情其艱難處境。
7.B 8.①享受自然美景,如寒山、秋水的寧靜和美麗。②悠閑自在的生活狀態,如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③與好友的交往和唱和,如與裴秀才迪的友情。④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和滿足,如自比陶淵明。
【導語】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展現了詩人閑居于輞川之時的寧靜生活和內心的幽靜。通過寫景抒情,如“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友人裴迪的深情厚誼。詩中充滿淡雅脫俗的田園意趣,逸趣橫生。
7.本題考查情感理解。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詩人王維拄著拐杖,站在柴門之外,迎著晚風聽著暮蟬鳴叫。“倚杖”體現出詩人的閑適姿態,“臨風聽暮蟬” 營造出一種寧靜、閑適的氛圍,但結合王維的經歷(曾遭貶外放,晚年居于此),其中也隱隱透露出一絲落寞。
A.“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的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春日生機勃勃的景象,燕子飛舞,鴛鴦安睡,體現出春日的美好和詩人對自然的贊美,沒有閑適中的落寞情感;
B.“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王績在傍晚眺望,徘徊不定,發出“欲何依”的感慨,表達出詩人內心的彷徨和無所依傍的情緒,與“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的閑適中帶點落寞的情感相似;
C.“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這兩句詩展現的是壯闊的自然景觀,體現出詩人豪邁的心境和對未來的憧憬,沒有閑適和落寞之感;
D.“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的這句詩表達的是詩人在秋日看到鶴飛沖天后的豪邁詩情,沒有閑適的情感;
故選B。
8.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
在本詩中,詩人的閑居情趣多面而動人。
首聯“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寒山隨季變色,秋水悠悠流淌,王維敏銳捕捉,盡顯他沉醉自然,于細微處賞景,日常被山水潤澤,此乃享受自然的情趣;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詩人拄杖閑立柴門,沐晚風聽蟬鳴,姿態悠然,毫無俗務羈絆,這般靜謐畫面,將其自在閑適展露無遺,是愜意生活的生動寫照。
與裴迪的往來更添意趣,詩題明言“贈裴秀才迪”,還以“接輿”喻之,足見二人友情深厚,常相聚唱和,于輞川分享詩意日常,豐富閑居時光。 尾聯詩人自比陶淵明,借五柳先生典故,袒露對隱居生活的認同與滿足,超脫塵俗,在輞川覓得心靈歸所,靜享隱居清趣,怡然自得。
9. 露侵駝褐 星斗闌干 草蟲鳴 10.以動襯靜,通過描寫稻田深處草蟲的鳴叫聲,反襯出環境的寂靜,突出詩人早行時內心的孤獨與寂寞。
【導語】這首詩通過清晨起行的細節描寫,將早行的寂靜與寒意刻畫得淋漓盡致。露水浸濕衣服,星光明亮,小橋寂靜,蟲鳴聲聲,四景交織,營造出一種靜謐的氛圍,反映出詩人內心的孤寂和對自然環境的敏感觸覺。
9.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
“露侵駝褐曉寒輕”中,“露侵”表明露水打濕了駝毛織成的衣服,只有在清晨時分,經過一夜的水汽凝結,才會有大量露水出現,并且會沾濕行人的衣物,由此體現出出行時間之早。
“星斗闌干分外明”意思是,能看到天上的星斗縱橫交錯且格外明亮。通常情況下,到了白天,因為太陽光線的影響,星星是看不到的,而此時星斗還清晰明亮,說明此時天色尚早,還處于黎明前或者剛剛黎明的時候,體現了“早”。
“稻田深處草蟲鳴”寫稻田深處傳來草蟲鳴叫的聲音。一般白天外界環境比較嘈雜,蟲鳴聲不容易凸顯出來,而在清晨時分,周圍相對安靜,這時候蟲鳴聲就顯得格外清晰,所以通過草蟲鳴這一細節,讓我們感受到此時是“早行”的時間狀態。
10.本題考查詩句賞析。
在詩句“稻田深處草蟲鳴”中,詩人描繪了這樣一個畫面:在廣袤的稻田深處,傳來了草蟲鳴叫的聲音。整個早行的環境本是安靜的,詩人一個人在路途之中,周圍的小橋也是“寂寞”的狀態。在這樣靜謐的大環境下,草蟲的鳴叫聲就顯得格外突出了,所以是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詩人獨自在這清晨趕路,周圍除了蟲鳴聲,沒有太多其他聲響相伴,越發顯得冷清,借助草蟲鳴這一動態描寫,將詩人早行時那種形單影只、內心落寞的情感更加深刻地展現了出來。
11. 反襯(對比) 濃重的孤寂悲涼的思鄉之情。 12.不重復。第一個“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達了好友已離去,只剩空空的黃鶴樓和詩人自己,重在寫景;第二個“空”有“空空的”“空蕩蕩”之意,表達的是自己漂泊在外,帶來的孤獨、寂寞和惆悵,重在抒情。
【導語】《黃鶴樓》以黃鶴樓為寄托,融自然景物與人生感慨于一體。詩人以虛實結合的筆法,描繪了黃鶴樓的空寂、漢陽晴川與鸚鵡洲的繁盛景色,又通過尾聯以思鄉愁情收束全篇,情景交融,格調蒼涼雋永。
11.本題考查表現手法和情感分析。
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描繪了一幅晴川歷歷、芳草萋萋的江邊景象,充滿生機和繁盛,但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忽然寫到詩人在日暮時分思鄉的愁緒。這兩聯形成鮮明的對比,是對比或反襯的手法。
前文通過描繪黃鶴樓的壯麗景色和歷史的滄桑變遷,已經為尾聯的鄉愁情感做了鋪墊。尾聯在此基礎上,通過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將全詩的情感推向高潮。“何處是”的疑問,不僅是對地理位置的詢問,更是對心靈歸宿的追尋。這種追尋無果的無奈,與“使人愁”的直接抒發相結合,使得詩人的孤寂悲涼的鄉愁情感更加強烈。
12.本題考查詞語賞析。
詩歌中的兩個“空”字雖字形相同,但情感意境明確不同,并不重復。
“此地空余黃鶴樓”中的“空”可理解為“空自、只有”,這句的意思是,友人遠行,這里只留下了空空的黃鶴樓和自己。一個“空”字,傳達出詩人內心的孤寂與苦悶,是空間上的空空蕩蕩。詩人面對歷史陳跡,不免浮想聯翩,“已乘”和“空余”“昔人”和“此地”,兩相映襯,凝成了古今變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白云千載空悠悠”中的“空”可理解為“空空蕩蕩”,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白云悠悠。這個“空”是“千載”如此,強調的是時間上的,詩人登上古樓,友人已經離去,再也無人與自己把酒暢談,只見碧空浩渺,白云悠悠。這樣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詩人產生孤獨失落與人世彷徨的無限惆悵,道出了“人去樓空”,唯有悠悠的白云千載依舊的景象,展現了詩人對世事變幻無常的感慨。
據此回答即可。
13. 綠/翠綠/青綠/青; 青旗梨花/酒旗梨花 14.示例:《錢塘湖春行》最后一句中詩人以“最愛”“行不足”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發了對早春生機盎然,春暖花開的熱愛贊美,流連忘返;
《杭州春望》中最后一句運用設問、比喻修辭,將碧草比作少女的群腰,“是誰開辟了這條路?讓我欣賞到如此景色”,或者借景抒情(間接抒情),作者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暗含了對春日美景的喜愛贊美。
【導語】本詩描繪杭州春日盛景,望海樓、伍員廟、蘇小宅等各具特色。“紅袖”“青旗”展現生活氣息,尾句以“草綠裙腰”比喻生動別致,整首詩畫面感強,充滿生機與活力。
13.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
第一空,根據首聯“護江堤白踏晴沙”及頸聯“柳色春藏蘇小家”“草綠裙腰一道斜”可知,清晨詩人登望海樓,極目遠眺,旭日東升,霞光萬道,錢塘江水,奔流入海,護江長堤,閃著銀光,詩中多著墨于春柳、春草等呈現出的綠色,所以主色為“綠”。
第二空,根據“青旗沽酒趁梨花”可看出,意思是青旗門前爭買“梨花”美酒來歡飲,此處從前面四處自然景點移開目光,注視到民俗人事上來。以梨花和青旗、彩綾點染其中,更象一幅工麗雅致的畫圖,流溢著濃郁活潑的生活情趣。故填:青旗梨花/酒旗梨花。
14.本題考查比較閱讀。
在《錢塘湖春行》里,“最愛湖東行不足”這句意思是:最喜愛湖東的美景令人流連忘返。這里很明顯地體現出詩人直接表達出自己最喜愛西湖東邊的景色,怎么也逛不夠的情感,是直抒胸臆。
在《杭州春望》中,“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意思是:是誰開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長滿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綠色裙腰彎彎斜斜。此處通過設問的方式引起讀者思考,又把西湖邊的綠草比作裙腰,是用借景抒情(間接抒情)的方式。從這種對景色細致的描繪和巧妙的比喻中,能感受到詩人看到美景時的欣喜,體現出對春日美景的贊美。
15.(1) 落木千山 高天遠大 開闊遠大或澄澈清明
(2)相同點:都表達了對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愛之情;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寧靜、自由、閑適生活的向往。
不同點:本詩中詩人還用伯牙絕弦和阮籍青白眼的典故,抒發了自己因知音難覓、懷才不遇而借酒澆愁的孤獨苦悶。
【導語】黃庭堅的《登快閣》通過描繪壯麗的自然景色,展現了詩人豁達的胸襟和高遠的境界。詩中“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描繪了開闊的山水畫面,表現出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人生的超然態度,表達了在自然中獲得心靈寧靜的情感。
【詳解】(1)本題考查詩句內容理解。
頷聯“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意思是:遠望秋山無數,落葉飄零,天地更加遼遠闊大,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過,月光下顯得更加空明澄澈。“落木”指落葉,體現秋天植物逐漸枯萎的特點。“落木千山”,意思是無數的秋山都在落葉。“天遠大”,秋高氣爽,萬物衰敗,顯得天地間也闊大起來,體現了秋天的特點。因此前兩空可填“落木千山”“高天遠大”。
“遠大”意思是天空開闊遠大,“分明”意思是江水澄澈清明,這都是秋天景物的特點,第三空可填“開闊遠大”或“澄澈清(空)明”。
(2)本題考查比較閱讀。
本詩首聯“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意思是:我辦完了公事,登上快閣,在這晚晴的余輝里倚欄遠眺。詩人辦完公事就急于倚欄遠眺,表現了詩人對官場生涯的厭倦和對登快閣亭欣賞自然景色的渴望;
頷聯“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意思是:遠望秋山無數,落葉飄零,天地更加遼遠闊大,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過,月光下顯得更加空明澄澈。寫詩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表現對大自然的熱愛;
頸聯“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意思是;友人遠離,早已沒有弄弦吹簫的興致了,只有見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前句用伯牙捧琴謝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的故事;巧用伯牙、阮籍的典故,懷有壯志卻難以施展才華,表現了詩人因世無知己(缺少知音)、懷才不遇而借酒澆愁的苦悶和感慨;
尾聯“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意思是:我從萬里之外的遠地乘船歸來,在船上吹起長笛;我的這顆心,將愿與白鷗結為朋友。詩人說自己希望能坐上歸船,吹弄著悠揚的長笛,回到那遙遠的故鄉,流露出詩人辭官還鄉、回歸自然過那種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
吳均在《與朱元思書》中則通過描繪山水之美,表達了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愛之情。吳均在文末發出的“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感慨,可知作者通過寫熱衷于功名利祿的人和忙于政務的人的感受,表現出作者對山水之美的贊嘆,也流露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強調自然的寧靜對心靈的凈化作用,表達了對心靈寧靜的追求。
根據以上分析,簡要概括本詩與《與朱元思書》所表達的情感的異同點即可。
16.(1)“轉”字化靜為動,將靜態的山寫活了,傳神地表現出山色的愈來愈深,愈來愈濃;日就是指每天(每日),水是流動的,用一“日”字,表現其始終如一的守恒。
(2)(直接概括即可)個性狂放:從“復值接輿醉”看出;熱愛自然(厭惡世俗):從“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看出;關心朋友:從裴迪對朋友的勸勉可以看出。
【導語】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通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了閑適與隱逸的生活情趣。首聯中的“轉”和“日”字生動地描繪了山水的動態美,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細膩觀察。裴迪的《送崔九》則勸勉友人珍惜山水之美,勿如武陵人般短暫游歷。兩首詩共同塑造了裴迪熱愛自然、追求隱逸的形象,體現了詩人們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世俗功名的淡泊。
【詳解】(1)本題考查詞語賞析。
首聯“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寫山中秋景。時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間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響;隨著天色向晚,山色也變得更加蒼翠。不待頷聯說出“暮”字,已給人以時近黃昏的印象。“轉”和“日”用得巧妙。轉蒼翠,表示山色愈來愈深,愈來愈濃;山是靜止的,這一“轉”字,便描繪出了寒山的顏色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變化的動態過程,將靜態的山景寫活了,生動地展現了傍晚時分山色越發濃郁蒼翠的景象,給人以視覺上的動態美感。
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時都在喧響;水是流動的,用一“日”字則強調了秋水流動的持續性和始終如一的守恒,天天都在潺潺流淌,描繪出了秋水流動不停歇的狀態,既體現了時間的推移,又烘托出了輞川的靜謐氛圍,以動景襯靜景,更顯環境的清幽。
該句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響,動靜結合的畫面。這兩個字的使用,使得詩歌首聯便展現出一幅鮮活的山水畫卷,為全詩奠定了清新自然、閑適靜謐的基調,也表達了詩人對輞川風光的喜愛與陶醉之情。
(2)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可以通過對甲乙兩首詩中相關詩句的解讀來概括裴迪的形象。
在甲詩中,結合“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一句可知,接輿是春秋時楚國佯狂避世的隱士,詩人王維以接輿比裴迪,由此可見裴迪有著狂放不羈的性格特點,如同接輿一般豪放灑脫。
在乙詩中,結合“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一句可知,裴迪認為友人崔九歸山后應盡情飽覽山川之美,這體現出他對自然的熱愛,也暗示了他自己對自然的向往與追求,厭惡世俗官場的生活。
在乙詩中,結合“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一句可知,裴迪對崔九進行勸勉,勸其不要像武陵漁人那樣,僅在桃源短暫停留,而應該真正地歸隱山林,享受自然之美,這充分展現了裴迪對朋友的關心之情。
綜上,通過甲乙兩首詩的內容,可概括出裴迪具有個性狂放、熱愛自然、關心朋友的形象特點。
17.
示例一:選擇①可憐,同情。可憐花萼太弱,不能承受一年的寒冬。寫梅花處境險惡,備受寒冬摧殘,詩人托物抒懷,表達自己憂讒畏譏、痛苦無奈的心境。
示例二:選擇②愛,喜愛。首聯寫“庭梅”的處境——早早孤獨地開放,卻也因此陷入了危險的境地;頷聯寫梅花花蒂雖然柔弱,但卻不畏歲寒侵襲,執著守護自己的美麗,不改變自己的高潔之姿,詩人借贊美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行,托物言志,表達自己在逆境中堅守節操的決心。 18.張九齡的詩語言質樸平實,如詩歌中的“何能早”“那相妒”“已屢吹”“復誰知”等詞,以洗練的語言寫出了“庭梅”的開放早、受摧殘的境況;但卻不畏歲寒侵襲,從而寄托了詩人深摯的情思,表達了孤傲高潔、堅韌不拔的人格追求。
【分析】這首詩通過庭梅的早開和孤獨,表達了詩人被貶后的孤寂與不安。詩中以梅花的脆弱和不畏風雪,隱喻詩人雖遭排擠但仍堅持自我。語言質樸,情感深沉,體現了張九齡“雅正沖澹”的詩風。
17.本題考查對關鍵詞句的理解。
寫作《庭梅詠》時,詩人遭讒被貶,所以詩一開篇就感嘆:“芳意何能早?孤榮亦自危”意思是:梅花啊,您怎能過早有芬芳之意?孤獨地開花,也應自覺艱危!接下來,“更憐花蒂弱,不受歲寒移”寫梅花雖弱小,卻不怕寒冬,暗喻詩人雖在朝中孤弱,但在逆境艱困中仍不改節操的志向。從這個角度上講,這里的“憐”,“憐”的是“雖弱小,卻不怕寒冬”這一崇高的品性,所以“憐”應作“喜愛,愛”之意。故選②;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上說,詩人緣情體物,寄托遙深。更當貶謫之后,情懷郁悒,惓思君國。此詩寫孤危的庭梅,在歲寒風雪之中,經歷風雪,自然心生同情,覺得可憐。聯系作者此時憂讒畏譏,自傷飄泊,情懷也很悲哀的處境,心生可憐,同情。可憐花萼太弱,不能承受一年的寒冬,也與之心境相符合。所以,這里的“憐”也可以是“可憐,同情”之意。故選①。綜上分析,抉擇其中一個作答即可。
18.本題考查對詩歌風格賞析。
“雅正”意思是“文雅端正”。“沖澹”是一個形容詞,表示心情平靜、內心平和的狀態。“雅正沖澹”,即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慨思。語言上高雅,情緒上平和。
如此詩中的“何能早”“那相妒”“已屢吹”“復誰知”等詞,意思是“哪里能這么早”“怎奈(朝雪)嫉妒”“已經多次吹打”“又有誰知道”多用反問,語氣相對平和,情緒平淡,語言洗練而質樸,把“庭梅”的開放早、受摧殘的境況寫了出來;同時,反問的句式,也寄托了詩人深摯的情思,表達了對不畏歲寒侵襲梅花的贊美;也借此表現自己孤傲高潔、堅韌不拔的人格追求。概括作答即可。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刚察县| 保德县| 梁河县| 泉州市| 嘉鱼县| 淮北市| 墨江| 浦江县| 诸城市| 南召县| 兖州市| 腾冲县| 织金县| 鹤峰县| 宾阳县| 衡阳市| 建昌县| 宁国市| 正蓝旗| 彭山县| 金山区| 平昌县| 哈尔滨市| 灵丘县| 荆门市| 綦江县| 监利县| 类乌齐县| 焦作市| 郓城县| 罗平县| 南投市| 米泉市| 龙州县| 苍梧县| 万全县| 洪雅县| 耿马| 休宁县| 揭西县| 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