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江蘇篇】期中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2025-2026學年語文七年級上冊統編版(2024)(24-25七年級上·江蘇宿遷·期中)【甲】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②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⑤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⑦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論語》十二章節選)【乙】趙簡子問子貢①曰:“孔子為人何如?”子貢對曰:“賜不能識也。”簡子不說曰:“夫子事孔子數十年,終業而去之,寡人問子子曰不能識何也?”子貢曰:“賜譬渴者之飲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猶江海也,賜則奚足以識之?”簡子曰:“善哉,子貢之言也!”【注釋】①子貢:孔子的學生。又叫端木賜,字子貢。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人不知而不慍 慍 (2)飯疏食 飯(3)子貢對曰 對 (4)終業而去之 去2.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寡人問子子曰不能識何也?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孔子猶江海也,賜則奚足以識之?4.下面對【甲】【乙】兩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都是在談學習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談學習態度。B.【乙】文中子貢在回答趙簡子問題時,表現出了謙虛好學、尊重老師的品德。C.【甲】文中“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可以用唐太宗的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來體現。D.【乙】文贊揚了趙簡子求賢若渴、不恥下問的作風。5.甲、乙兩文都以水為喻,孔子說的“(川)河流”和子貢說的“江海”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24-25七年級上·江蘇南通·期中)感受南通鹽民生活,完成以下任務。【甲】灶舍炊煙(夏云暉)煮海多窮民,黑黧面如鵠。萬灶一縷煙,煎熬鹽易粟。如入陶穴居,四時皆暑酷。安得采風者,照以光明燭。(選自南京大學出版社《古詩詠南通》)【乙】①凡海水自具咸質。海濱地,高者名潮墩,下者名草蕩,地皆產鹽。②一法:高堰地①,潮波不沒者,地可種鹽。種戶各有區畫經界,不相侵越。度②詰朝③無雨,則今日廣布稻麥稿灰及蘆茅灰寸許于地上,壓使平勻。明晨露氣沖騰,則其下鹽茅勃發④。日中晴霽,灰、鹽一并掃起淋煎。③一法:潮波淺被地,不用灰壓,候潮一過,明日天晴,半日曬出鹽霜,疾趨掃起煎煉。④一法:逼⑤海潮深地,先堀⑥深坑,橫架竹木,上鋪席葦,又鋪沙于葦席之上。俟⑦潮滅頂沖過,鹵氣由沙滲下坑中。撤去沙、葦,以燈燭之,鹵氣沖燈即滅,取鹵水煎煉。⑤總之,功在晴霽。若淫雨連旬,則謂之鹽荒。⑥又淮場地面,有日曬自然生霜如馬牙者,謂之大曬鹽。不由煎煉,掃起即食。海水順風漂來斷草⑧,勾取煎煉,名蓬鹽。⑦凡鹽,淮揚場者質重而黑,其他質輕而白。以量較之,淮揚者一升重十兩,則廣、浙、長蘆者只重六七兩。⑧凡蓬草鹽,不可常期,或數年一至,或一月數至。(選自《天工開物》)【注】①高堰地:擋水的高壩地。②度:預計,估計。③詰朝:明晨。④其下鹽茅勃發:它下面的鹽分便像茅草般地結晶析出。⑤逼:靠近。⑥堀:掘,挖。⑦俟:等到。⑧斷草:海藻。6.甲詩中詩人心中的“采風者”是怎樣的一種人?你覺得本學期所學課文作者中,誰最符合詩人心中“采風者”的特質?請簡要說出一點理由。7.小通對甲詩非常欣賞,認為這首五言律詩寫得很好,小南則認為他說錯了文體,這不是一首律詩。小南的依據是什么?8.用斜線(/)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共兩處)。種戶各有區畫經界9.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1)地皆產鹽( ) (2)疾趨掃起煎煉( )(3)若淫雨連旬( ) (4)或數年一至( )10.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的意思。有日曬自然生霜如馬牙者,謂之大曬鹽。11.綜合乙文及第4題和下面鏈接的文字,古代南通人生產鹽的方法主要有 、 (各填一個字)兩種。而乙文中“總之,功在晴霽。若淫雨連旬,則謂之鹽荒”一句則側面照應了甲詩中描繪出的鹽民的生活狀況: 。(選填詩歌中的一個字)【鏈接】到宋朝初期,秦灶的鹽業已經相當發達,大小鹽場鹽灶遍布海邊。當時,官府為控制鹽的生產,就管住煮鹽的工具——盤鐵。盤鐵就是大大小小的鐵板,平時分開存放,專人保管。通過浸過海水的草料,制成鹵水,把它過濾之后就變成鹽鹵,每個鹽民分得一塊盤鐵,到煎鹽的時候把它拼成直徑超過一丈的勞盆(大盤子),下邊砌灶燃薪,上面澆上鹽鹵,通過水分的蒸發留下海鹽。(摘自《追夢港閘》)12.《詠雪》中謝安“白雪紛紛何所似”的提問,胡兒答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如果你是淮揚地區的鹽工,你如何評判這句詩的優劣,請結合文中內容說出理由。(24-25七年級上·江蘇揚州·期中)【材料一】欣賞漫畫(見下圖)【材料二】“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子曰:“忠告而善道①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材料三】南陽翟道淵②與汝南周子南③少相友,共隱于尋陽。庾太尉說周以當世之務周遂仕翟秉志④彌固。其后周詣翟,翟不與語。(選自《世說新語》)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選自《世說新語》)【注釋】①道:同“導”。②翟道淵:當時知名的廬山隱士。③周子南:曾經隱居,后來被庾亮推舉為官,擔任過西陽太守。④志:志向。13.(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①去后乃至( ) ②共隱于尋陽( )③周遂仕( ) ④翟秉志彌固( )(2)請用“/”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限斷兩處)庾 太 尉 說 周 以 當 世 之 務 周 遂 仕 翟 秉 志 彌 固(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①其后周詣翟,翟不與語。②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14.發揮想象,描繪材料一漫畫的內容。15.聯系三則材料,說說我們應該和什么樣的人交朋友。(24-25七年級上·江蘇無錫·期中)小文同學加入了學校新成立的《無錫名人傳》社團。在這里,他與歷史上的無錫名人對話,感受他們的智慧與風骨。今天,他邀請你和他一起遇見的,是明代無錫的一位高潔之士——王紱。王紱,字孟端,無錫人。博學,工歌詩,能書,寫山木竹石,妙絕一時。隱居九龍山,遂自號九龍山人。于書法,動以古人自期。畫不茍作游覽之頃酒酣握筆長廊素壁淋漓沾灑。有投金幣購片楮者,輒拂袖起,或閉門不納,雖豪貴人勿顧也。在京師,月下聞吹簫者,乘興寫《石竹圖》。明旦訪其人贈之,則賈客也。客以紅氍毹①饋,請再寫一枝為配。紱索前畫裂之,還其饋。其高介絕俗②如此。(節選自《明史·王紱、夏昶傳》,有刪改)【注】①氍毹:qú shū,一種毯子。②高介絕俗:清高耿直,不隨流俗。16.下列句中加點字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工歌詩(工匠)B.自號九龍山人(取號,稱)C.長廊素壁(不加裝飾的,白色的)D.明旦訪其人贈之(早晨)17.用“/”給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三處。畫不茍作游覽之頃酒酣握筆長廊素壁淋漓沾灑18.翻譯下列句子。(1)寫山木竹石,妙絕一時。(2)紱索前畫裂之,還其饋。19.小文同學想邀請你和他一同協作,用自己的話概括出王紱“高介絕俗”有哪些表現。(24-25七年級上·江蘇蘇州·期中)閱讀下面古詩文,完成下面小題。洞庭山范仲淹吳山無此秀,乘暇一游之。萬頃湖光里,千家橘熟時。平看月上早,遠覺鳥歸遲。近古誰真賞,白云應得知。吳中絕技張岱吳中絕技:陸子岡[1]之治[2]玉,鮑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嵌鑲,趙良璧之治梳,朱碧山之治金銀,馬勛、荷葉李之治扇,張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無敵手。但其良工苦心,亦技藝之能事。至其厚薄深淺,濃淡疏密,適與后世賞鑒家之心力、目力針芥相投[3],是豈工匠之所能辦乎?(選自《陶庵夢憶》,上海古籍出版社)【注釋】[1]陸子岡:明代雕刻名家。下文的鮑天成、周柱、趙良璧、朱碧山、馬勛、荷葉李、張寄修、范昆白均為當時的名匠。[2]治:研究、制作。[3]針芥相投:此處指心神相合。20.根據方法提示解釋句子中加點的詞。文中詞句 方法 解釋乘暇一游之 【課內關聯】我注意地看著,眼睛應接不暇。(《鳥的天堂》) (1)俱可上下百年保無敵手 【結合語境】吳中絕技:陸子岡之治玉,鮑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嵌鑲…… (2)適與后世賞鑒家之心力、目力針芥相投 【查工具書】適:A.滿足; B.恰好、正巧; C.到……去; D.閑適 (3) (填序號)21.范仲淹說“吳山無此秀”,你從詩中看出洞庭山“秀”在何處?22.假設你是張岱的朋友,他邀請你一同前往蘇州觀賞當地的絕技表演。參照下面示例,描述你可能會看到的一種表演。【示例】鮑天成手執刻刀,神情專注,在犀牛角上雕刻出花鳥蟲魚等形象,刀法嫻熟,雕工精巧入微,景物和諧雅致。23.范仲淹欣賞洞庭山風光時發出了“近古誰真賞”的感慨,認為真正能懂得美的人或許少之又少。你認為張岱《吳中絕技》里陸子岡、鮑天成等工匠的技藝是否得到“真賞”? 請說明理由。(24-25七年級上·江蘇無錫·期中)文學社開展以“家風家訓”為主題的古詩文閱讀活動,請你閱讀以下材料并完成任務。(甲)冬夜讀書示子聿陸游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①行。(乙)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丙)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②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注釋】①躬:親自。②父:指老年男子。任務一:誦讀24.(甲)是一首教子詩,文學社想將其編成繪本故事并演繹,請你根據提示補充完整。陸聿啊,你要聽好嘍——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演繹提示】請你從“重音”角度對陸游這首詩的后兩句進行兩處誦讀設計。 【賞讀設計】 父親,孩兒明白了,學習既要 又要 才能學有所成!任務二:釋讀25.解釋下列加點字。(1)俄而雪驟 驟: (2)撒鹽空中差可擬 擬:(3)天雨墻壞 雨: (4)暮而果大亡其財 亡:2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未若柳絮因風起。(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任務三:比讀27.家風體現在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試比較(乙)文和(丙)文中的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有什么區別。(24-25七年級上·江蘇鹽城·期中)【材料一】誡子書(諸葛亮)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材料二】示兒燕(孫枝蔚①)初讀古書,切莫惜書;惜書之甚,必至高閣。便須動圈點為是②,看壞一本,不妨更買一本。蓋惜書是有力之家藏書者所為,吾貧人未遑③效此也。警如茶杯飯碗,明知是舊窯④,當珍惜;然貧家止有此器,將忍渴忍饑作珍藏計乎?兒當知之。【材料三】諸弟總須力圖專業,如九弟志在習字,亦不必盡廢他業;但每日習字工夫,斷不可不提起精神,隨時隨事,皆可觸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專嗜否?若志在窮經⑤,則須專守一經;志在作制義⑥,則須專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并騖⑦,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切囑切囑!千萬千萬!(《曾國藩家書 致諸弟》節選)【注】①孫枝蔚:清初詩人。②是:正確的。③遑(huáng):閑暇,空閑。④舊窯:指年代久遠的珍貴古瓷。⑤窮經:極力鉆研經學。⑥制義:明清時代科舉考試的文字程式,又稱制藝,即八股文。⑦騖:追求。2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1)非學無以廣才 ( ) (2)淫慢則不能勵精 ( )(3)然貧家止有此器 ( ) (4)若志在窮經 ( )29.用“/”標出下面句子的兩處停頓。作 各 體 詩 亦 然 作 試 帖 亦 然 萬 不 可 以 兼 營 并 騖30.翻譯句子。(1)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2)吾貧人未遑效此也。31.【文章 聯讀】閱讀以上三則材料,完成下面表格。書信篇目 書信對象 書信目的 共同情感《誡子書》 兒子 告誡孩子要修身養性、明確志向、靜心學習,不要浪費時間、虛度人生。 (1)《示兒燕》 兒子 (2)《曾國藩家書 致諸弟》 弟弟 (3)(24-25七年級上·江蘇淮安·期中)閱讀【甲】【乙】兩個選段,完成各題。【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 A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世說新語〉二則》)【乙】卓茂①嘗②出門,有人認其馬。茂問之曰:“子亡馬幾何時( B )?”對曰:“月余日矣。”茂有馬數年心知非是解以與之,( C )自挽車而去。將去,顧而謂曰:“若非公③馬,幸④至丞相府歸我。”他日,馬主別得亡馬,乃詣丞相府歸馬。(《卓茂讓馬》)【注釋】①卓茂:人名,字子康,西漢元帝時,以博學為通儒,曾任丞相府史事、侍郎、給事黃門等職。②嘗:曾經。③公:對人的尊稱。④幸:希望。32.請為【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用“/”標示,限兩處)。茂 有 馬 數 年 心 知 非 是 解 以 與 之33.請參考“方法提示”,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方法提示 詞語 解釋聯系常見成語(不期而遇) 君與家君期日中 ①遷移課內字詞 顧而謂曰 ②根據語境推斷 挽車而去 ③查閱字典法(①拜訪。②前往;到某地去。③學問、技藝等所達到的高度或深度。) 乃詣丞相府歸馬 ④ (填序號)34.翻譯句子。(1)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2)他日,馬主別得亡馬。35.談談你從這兩則故事中分別得到了什么啟示?《【江蘇篇】期中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2025-2026學年語文七年級上冊統編版(2024)》參考答案1. 生氣、惱怒 吃 回答 離開 2.寡人問子/子曰不能識/何也? 3.(1)廣泛學習且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問,思考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2)孔子就像江海一樣,我又怎么能夠了解他呢? 4.D 5.孔子表達了對時間流逝、生命短暫的嘆息;子貢把孔子比成江海,突出孔子學識淵博、思想的深邃,表達了對老師的崇敬之情。【導語】《論語》選文展現了孔子及其弟子關于學習、為人處世的深刻思想,提倡學習需勤學善思、樂學敬師,同時強調逆境中的淡泊名利及智慧操守。《乙》文通過與趙簡子的對話,展現弟子子貢對孔子的崇敬,以及孔子廣博如江海的學問人格。兩文共同體現了儒家思想對智慧、品德的重視,且通過“水”為喻,形象地突出了學習的深廣和品德的高遠。1.本題考查字義。(1)句意: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慍,生氣、惱怒。(2)句意:吃粗糧。飯,吃。(3)句意:子貢回答說。對,回答。(4)句意:完成學業才離開他。去,離開。2.本題考查斷句。句意:我問您,您(卻)說 “不了解”,這是為什么呢?根據句子的意思以及表達的邏輯來進行斷句,“寡人問子”意思是“我問您”,表述了一個行為主體和行為內容,可單獨成句;“子曰不能識”是說“您說‘不了解’”,是引用子貢的回答內容,可單獨斷開;“何也”表示疑問,詢問原因,也單獨成句。故斷句為:寡人問子 / 子曰不能識 / 何也?3.本題考查譯句。重點詞語:(1)篤:堅定;切:懇切;近:當前。而:表并列。(2)猶:好像;奚:怎么。足以:能夠。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D.【乙】文主要是通過子貢對孔子的高度贊美,將孔子比作江海,自己只是淺嘗輒止,從而體現孔子學識的淵博和子貢的謙虛好學、尊重老師。文章重點不是贊揚趙簡子,雖然趙簡子有提問的情節,但沒有體現出他“求賢若渴、不恥下問”的作風相關內容。故選D。5.本題考查比較閱讀。在甲文中,孔子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之語,他以河水川流不息來比喻時光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從這個比喻可以看出,孔子站在河邊,看到河水奔騰而去,聯想到時光的匆匆,體現了他對時間無情流逝、生命短暫的一種嘆息。這種嘆息也蘊含著一種珍惜時光、積極進取的精神,因為時間如此匆匆,人們更應該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學習、去踐行仁道。乙文中,子貢面對趙簡子的詢問,說“賜譬渴者之飲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猶江海也,賜則奚足以識之?”子貢把自己比作口渴飲水的人,把孔子比作江海。口渴的人面對江海,只能取一瓢飲,僅能獲得一點滿足,卻難以完全了解江海的廣闊和深邃。同樣,子貢以這個比喻表明孔子的學識就像江海一樣淵博,思想像江海一樣深邃。他自己跟從孔子學習多年,卻覺得自己只是領略到了很少的一部分,從而表達了對老師孔子深深的崇敬之情。【點睛】參考譯文:【甲】①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時溫習它,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嗎?”②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③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不學習就會心中充滿疑惑而無所得。”④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⑤孔子說:“我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就在這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⑥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⑦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并且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問并且多思考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乙】趙簡子問子貢說:“孔子這個人怎么樣?” 子貢回答說:“我不能了解他。” 趙簡子不高興地說:“您侍奉孔子幾十年,完成學業才離開他,我問您,您(卻)說‘不了解’,這是為什么呢?” 子貢說:“我好像口渴的人在江海邊喝水一樣,知道滿足罷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樣,我又怎么能夠充分了解他呢?”趙簡子說:“子貢的話說得好啊!”6.體察民情,了解、關心百姓疾苦的人。毛澤東,他深入民間進行調查,積極投身革命運動,改變了中國人民艱苦命運。 7.律詩講究頷聯、頸聯對仗,這首詩的頷聯、頸聯不對仗,所以不是律詩。 8.種戶/各有/區畫經界 9. 都 快、急忙 如果 到 10.有些經過日曬而自然凝結的鹽霜好像馬牙似的,就叫做“大曬鹽”。 11. 曬 煮 窮 12.不妥,因為淮揚地區產的鹽“質重而黑”,撒到空中不會像雪一樣輕盈,顏色也不一致。【導語】通過甲乙兩部分文本材料展現南通鹽民煮鹽生產的艱辛與智慧。甲詩以詩歌形式抒寫鹽民困苦生活,同時寄托對改變現狀的期盼;乙文則以散文筆觸詳細描述多種古代煮鹽方法及鹽品特色。兩者結合,既展現勞動者的勤勞與堅韌,也反映自然環境對生產的制約,揭示當時社會經濟與民生狀況。整體結構緊密,兼具美感與學術價值。6.本題考查內容理解。第一問:在甲詩《灶舍炊煙》中,詩人描繪了煮海的鹽民們生活的困苦狀況。“煮海多窮民,黑黧面如鵠”,意思是海邊有很多窮苦百姓靠煮海水制鹽,他們臉色又黑又瘦,像鵠鳥一樣。寫出鹽民們因長期勞作、飽受煎熬而面容黝黑、枯瘦如鵠的樣子;“如入陶穴居,四時皆暑酷”,意思是煮鹽的地方像陶制洞穴,一年四季都特別熱,體現出他們居住環境的惡劣,如同住在窯洞一般,而且四季都酷熱難耐;“煎熬鹽易粟”,意思是百姓辛苦煮鹽,用鹽換糧食來生活。則道出他們辛苦煮鹽只是為了換取糧食來維持生計。“安得采風者,照以光明燭”,意思是真希望有關心民情的人出現,來照亮他們艱難的處境呀。這里期望的“采風者”就是能夠深入到鹽民這樣的窮苦百姓當中,去真切地體察他們艱難的生活狀況,了解他們所遭受的疾苦,并且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像光明燭一樣,照亮他們的生活,給予他們幫助或者為他們發聲的人。據此可概括為:體察民情,了解、關心百姓疾苦的人。第二問:首先要明確詩人心中“采風者”的特點。從甲詩來看,“采風者”是能夠關注鹽民貧苦生活,為他們照亮困苦生活的人,也就是關心百姓疾苦、體察民情的人。七年級上學期的課文作者有很多,如朱自清、老舍、史鐵生、泰戈爾、冰心等。思考哪位作者的作品或者行為體現了對底層人民生活的關心、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就像詩人期望的“采風者”一樣能夠深入了解他人的苦難并可能為之發聲或者提供幫助。例如,如果有作者寫過反映社會底層人民艱難生活的文章,并且表達出同情、想要改變現狀等情感,那么這個作者就比較符合“采風者”的特質。示例:杜甫,他的詩被稱為 “詩史”,他在作品中展現出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比如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一句,體現了他自己身處困境卻心系天下窮苦讀書人的高尚情懷。他就如同 “采風者”,觀察到百姓生活的艱難,像鹽民一樣飽受風雨之苦的人們不在少數。杜甫用詩歌表達對他們的同情,并且希望能改善他們的生活,這種關心民間疾苦的精神與詩中期望的“采風者”相契合。7.本題考查詩歌體裁。律詩要求頷聯(第三、四句)和頸聯(第五、六句)必須對仗工整。在甲詩《灶舍炊煙》中,頷聯是“萬灶一縷煙,煎熬鹽易粟”,意思是眾多煮鹽灶升起一縷縷煙,百姓辛苦煮鹽,用鹽換糧食來生活。頸聯是“如入陶穴居,四時皆暑酷”,意思是煮鹽的地方像陶制洞穴,一年四季都特別熱。頷聯中“萬灶”是數量詞加名詞,“煎熬”是動詞;“一縷煙”是偏正結構,“鹽易粟”是名詞加動詞加名詞,上下句的結構和詞性都不相對。頸聯中“如入”是動詞,“四時”是名詞;“陶穴居”是名詞加動詞,“皆暑酷”是副詞加形容詞,也不符合對仗要求,所以這首詩不是律詩。8.本題考查斷句。句意:制鹽的人家各自都有劃分好的區域界限。“種戶”是主語,意思是“制鹽的人家”,應在其后停頓;“各有”是謂語動詞,“區畫經界”是賓語,動賓之間也可以停頓。即斷句為:種戶/各有/區畫經界。9.本題考查詞語解釋。(1)句意:這些地方(海濱的高地潮墩和低地草蕩)都能產鹽。皆:都。 (2)句意:快速地跑過去把(鹽霜)掃起來進行煎煉。疾:快、急忙。 (3)句意:如果連綿的雨下了幾十天。 若:如果。(4)句意:有時幾年(蓬草鹽)才出現一次。至:到。 10.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日曬:在太陽下晾曬、暴曬;生霜:生成像霜一樣的結晶體(此處指鹽的結晶體);如:像,如同。1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第一空:根據乙文第⑥段中“又淮場地面,有日曬自然生霜如馬牙者,謂之大曬鹽。不由煎煉,掃起即食”可知,這表明在淮場地區,有一種鹽是通過日曬自然產生鹽霜的,這種鹽叫大曬鹽,不需要經過煎煉就可以直接食用,這是曬鹽法的體現。 根據鏈接內容“通過浸過海水的草料,制成鹵水,把它過濾之后就變成鹽鹵……上面澆上鹽鹵,通過水分的蒸發留下海鹽”可知,這里的“通過水分的蒸發留下海鹽”可以推測是利用日曬使鹵水蒸發,從而得到海鹽,也是曬鹽的一種方式。據此可概括為:曬鹽法。第二空:根據乙文第②段中“日中晴霽,灰、鹽一并掃起淋煎”可知,其中“煎”體現了煮鹽的環節;再結合第③段中“半日曬出鹽霜,疾趨掃起煎煉”和第④段中“取鹵水煎煉”都出現“煎煉”一詞可知,說明古代南通人會通過煮的方式來提煉鹽。 根據鏈接內容“每個鹽民分得一塊盤鐵,到煎鹽的時候把它拼成直徑超過一丈的勞盆(大盤子),下邊砌灶燃薪,上面澆上鹽鹵,通過水分的蒸發留下海鹽”可知,看到“砌灶燃薪”來煎鹽的過程,這是典型的煮鹽法。據此可概括為:煮鹽法。第三空:乙文第⑤段“總之,功在晴霽。若淫雨連旬,則謂之鹽荒”意思是制鹽成功關鍵在于天氣晴朗,要是連續下雨,就會出現鹽荒。因為古代南通鹽民主要靠制鹽為生,鹽荒就意味著他們無法正常生產鹽來換取生活所需。甲詩“煮海多窮民,黑黧面如鵠”的意思是:從事煮海制鹽工作的大多是窮苦的百姓,他們的面容黝黑且枯瘦,就像鵠一樣。這句話通過描寫鹽民們的外貌特征,展現出他們生活的困苦艱難,因長期艱辛勞作、飽受生活折磨,導致面黃肌瘦、容顏憔悴。“窮”字體現了鹽民生活貧困。乙文中的鹽荒情況會導致鹽民生活更加困苦,所以側面照應了甲詩中的“窮”字所描繪的鹽民生活狀況。故填寫:窮。12.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根據乙文第⑦段“凡鹽,淮揚場者質重而黑”可知,淮揚地區所產的鹽具有質量重且顏色偏黑的特點。而胡兒將雪比作“撒鹽空中”,從鹽的特質來看,淮揚鹽由于質重,不會像雪花那般在空中輕盈地飛舞飄落。并且其顏色為黑色,與潔白的雪花在色澤上有著極大的差異。雪花是晶瑩潔白的,給人以輕盈、純凈、飄逸之感,而淮揚鹽無論是質地還是顏色都無法呈現出這種與雪相似的狀態。【點睛】參考譯文:①凡是海水本身就含有鹽分。海邊的土地,地勢高的叫做潮墩,地勢低的叫做草蕩,這些地方都能產鹽。 ②一種制鹽的方法是:在地勢較高且有堤壩防護、潮水漲潮時淹不到的土地上,可以種植鹽。制鹽的人家各自劃分有區域界限,不會相互侵犯越界。估量第二天早晨沒有雨的話,就在當天把稻麥秸稈灰以及蘆茅灰廣泛地鋪撒在地上,大約一寸厚左右,再把它們壓得平整均勻。到第二天早晨,露水的水汽蒸騰起來時,那下面的鹽就會像茅草發芽一樣冒出來。等到中午天氣晴朗的時候,就把灰和鹽一起掃起來,用水淋后再去煎煮提煉。③還有一種方法:對于那些能被潮水淺淺漫過的土地,不用撒灰壓地,等到潮水退去后,如果第二天天氣晴朗,經過半天日曬,地面上就會析出鹽霜,這時要趕快去把鹽霜掃起來進行煎煉。 ④另一種方法:在靠近海潮且地勢較低的地方,先挖掘很深的坑,橫向架上竹子、木頭,在上面鋪上席子和蘆葦,再把沙子鋪在蘆葦席之上。等到潮水漲滿沒過坑頂沖過去后,鹵氣就會從沙子里滲到坑中。這時撤去沙子和蘆葦,用燈去照著坑,如果鹵氣能把燈沖滅,就說明鹵氣很足,取這樣含有鹵氣的水來進行煎煉。 ⑤總之,制鹽成功的關鍵在于天氣晴朗。如果連續下了十幾天的雨,那就叫做鹽荒(沒辦法制鹽了)。 ⑥另外,在淮場那一帶的地面上,有經過日曬后自然生出像馬牙形狀鹽霜的鹽,叫做大曬鹽。這種鹽不用經過煎煉的工序,掃起來就能直接食用。順著海水漂來的斷草,撈取后用來煎煉制成的鹽,叫做蓬鹽。 ⑦凡是鹽,產自淮揚鹽場的質地厚重而且顏色偏黑,其他地方產的鹽質地輕并且顏色白。用同樣的量具去稱量比較,淮揚產的鹽一升重十兩,而廣東、浙江、長蘆這些地方產的鹽一升只重六七兩。 ⑧凡是蓬草鹽,它的出現沒有固定的時間規律,有時候幾年才出現一次,有時候一個月會出現好幾次。13.(1)①到,到達 ②在 ③于是,就 ④更加,越發(2)庾太尉說周以當世之務/周遂仕/翟秉志彌固。(3)①在這之后,周子南去見翟道淵,翟道淵卻不和他說話。②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 14.圖中三人,最左側人說話內容為“我想去學唱歌,做中國最好的歌手,你們倆覺得怎么樣?”;中間人物說話內容為“不錯啊,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紅了別忘了我就好”:最右側的人說話內容為“如果你能克服長相丑、嗓子啞、五音不全、沒權沒錢沒地位的劣勢,就大可一試”。由此可見,兩人對待想成為歌手的人給予不同的評價,一人飽含功利之心,另一人言語攻擊。據此可得:交友需真誠鼓勵,忌惡意打擊。或交友應真心支持,勿功利對待。 15.我們應該和尊重我們選擇和有志向、誠信、有禮貌的人交朋友。這樣的人能夠與我們共同成長,相互支持,在人生的道路上攜手前行。【導語】這篇文章通過引用《論語》和《世說新語》中關于友情和誠信的故事,探討了朋友間的忠誠與信任的主題。《論語》中的名言體現了儒家對于誠信、忠告和友情的重視,而《世說新語》中的故事示例生動,以對話形式展現了古人如何看待和處理友情和信任。材料一的漫畫以幽默形式表達了現代社會對待朋友關系的態度。整體來看,文章引導讀者思考在交友過程中應如何堅持誠信、忠誠和禮貌。13.(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在句中含義。①句意為: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至:到,到達;②句意為:兩人一同在尋陽縣隱居。于:在;③句意為:周子南就出來做官了。遂:于是,就;④句意為:翟道淵卻更加堅定了隱居的志向。彌:更加,越發。(2)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這句話意為:太尉庾亮勸說周子南關心當代的國家大事,周子南就出來做官了;翟道淵卻更加堅定了隱居的志向。“庾太尉說周以當世之務”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庾太尉”是主語,“說”是謂語,“周”是間接賓語,“以當世之務”是狀語,表示說的內容。“周遂仕”也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周”是主語,“遂仕”是謂語,表示周的行為。“翟秉志彌固”也是完整的句子,“翟”是主語,“秉志彌固”是謂語,表示翟堅守志向。據此可斷句為:庾太尉說周以當世之務/周遂仕/翟秉志彌固。(3)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注意重點字詞的翻譯。①句重點詞:其后:在這之后;詣:拜見;語:說話。②句重點詞:非:不是;期:約定;委:丟下,舍棄;去:離開。14.本題考查漫畫類圖文轉換。解答此類題目要理清漫畫內的人物關系,并按照一定順序介紹漫畫的主要內容,介紹人物時要注意神態、動作、語言等細節部分,注意漫畫有無標題、注解等細節部分,再行分析漫畫的寓意。示例:漫畫主體部分有三個同在一屋內的人。最左側人物面帶笑容地說“我想去學唱歌,做中國最好的歌手,你們倆覺得怎么樣?”,中間一人也笑著回復:“不錯啊,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紅了別忘了我就好”。這時,最右側的人說道:“如果你能克服長相丑、嗓子啞、五音不全、沒權沒錢沒地位的劣勢,就大可一試。”從中可以看出,面對別人想要成為歌手的夢想,一個人看似帶有鼓勵,卻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另一人則直接用刻薄的語言打擊其自信心。由此可知,這幅漫畫告訴我們在交友時要慎重,多交益友,不交損友;同時,我們也要用真誠、寬容之心對待朋友。15.本題考查材料內容的探究。開放性試題,結合材料內容,合理闡述擇友標準即可。根據材料一中的漫畫可知,我們在交友時,要遠離那些飽含功利之心或只會批評譏諷的人,多交益友;選擇那些真誠、寬容,懂得尊重朋友的人做朋友。根據材料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可知,我們要與誠實守信的人做朋友,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據材料二“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可知,我們要結交那些有原則的朋友,懂得忠誠勸告并引導朋友,同時也尊重朋友的意愿與選擇。根據材料三“其后周詣翟,翟不與語”可知,在周子南選擇入仕后,翟道淵選擇結束與他的友誼。這告訴我們要與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根據材料三“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可知,在父親的朋友沒有遵守約定且出言不遜時,元方義正言辭地指出其錯誤。這告訴我們要與誠實守信、遵守約定,且講究禮貌的人交朋友。據此總結作答即可。【點睛】參考譯文:材料二:“替人謀劃事情是否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論語·學而》“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論語·學而》孔子說:“(朋友犯錯了)忠誠地勸告他,并引導他向善,如果他不聽從,也就作罷,不要自找侮辱。”——《論語·顏淵》材料三:南陽人翟道淵和汝南人周子南從小就很友好,兩人一同在尋陽縣隱居。太尉庾亮勸說周子南關心當代的國家大事,周子南就出來做官了;翟道淵卻更加堅定了隱居的志向。在這之后,周子南去見翟道淵,翟道淵卻不和他說話。。(選自《世說新語》)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正午,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于是生氣地說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選自《世說新語》)16.A 17.畫不茍作/游覽之頃/酒酣握筆/長廊素壁淋漓沾灑 18.(1)(王紱)畫山水、樹木和竹石,技藝高超在當時稱絕(或在當時好到極點)。(2)王紱要回先前的贈畫,撕碎了它,退還了商人饋贈的禮物。 19.隱居山間;以古人為師(向古人學習);蔑視權貴(不與權貴交往);率性作畫;對創作要求高(由“畫不茍作”而來)(答出3點即可)【導語】此文精悍,勾勒出王紱的不凡形象。開篇點明其多才多藝,詩書畫俱佳。繼而詳述其行跡,隱居顯淡泊,作畫重興致、拒功利,對權貴與金錢不屑一顧。以具體事例凸顯“高介絕俗”品性,字里行間滿溢對其高潔風骨的贊譽,如簡筆素描,鮮活立起一位明代無錫奇士。16.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A.句意:擅長作詩。工:擅長;故選A。17.本題考查文言斷句。句意:作畫不隨便下筆,在游覽的時候,酒喝得暢快了,拿起筆在長廊的白色墻壁上盡情揮灑。“畫不茍作”點明王紱作畫的嚴謹態度,是總起,需停頓;“游覽之頃”表明作畫契機,是情境鋪墊,單獨斷開;“酒酣握筆”描繪其創作前狀態,連貫動作不宜拆分;“長廊素壁淋漓沾灑”則具體展現他作畫場景及豪放姿態,在主謂“長廊素壁”后斷開,契合語義邏輯,順暢展現其作畫過程及隨性豪邁的藝術性情。故斷句:畫不茍作/游覽之頃/酒酣握筆/長廊素壁淋漓沾灑。18.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翻譯時,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順暢。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1)寫,畫;妙,好;絕,極點;一時,當時;(2)索,索要,要回;前畫,先前的贈畫;裂,撕碎;還,退還;饋,饋贈的禮物。19.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及內容理解。其一,結合“隱居九龍山,遂自號九龍山人”可知,王紱選擇隱居九龍山,遠離塵世紛擾,自號九龍山人,這份出世之舉彰顯其不慕世俗繁華、追求內心寧靜淡泊的心境,是“高介絕俗”的開端體現。其二,結合“于書法,動以古人自期”可知,于書法層面,他“動以古人自期”,時刻以古代名家為標桿自我砥礪,不隨波逐流,專注提升技藝,堅守藝術高標準,不屑于平庸,足見其高雅追求。其三,結合“有投金幣購片楮者,輒拂袖起,或閉門不納,雖豪貴人勿顧也”可知,面對拿著金幣求畫之人,哪怕是豪貴之輩,他一概“拂袖起”“閉門不納”,決然拒絕金錢誘惑與權貴拉攏,不因財帛權勢折腰,捍衛自身藝術純粹,凸顯其清高耿介,絕不與流俗同流合污。其四,結合“畫不茍作,游覽之頃,酒酣握筆,長廊素壁淋漓沾灑”可知,他作畫非隨性而為,“畫不茍作”,只在游覽興起、酒酣意濃時,于長廊素壁盡情揮灑,全憑興致與靈感,不為功利驅使,盡顯其率性不羈又堅守藝術本真的特質。【點睛】參考譯文:王紱,字孟端,是無錫人。學識淵博,擅長作詩,會書法,畫山水、樹木、竹子、石頭,(繪畫技藝)精妙絕倫,在當時無人可比。(他)隱居在九龍山,于是自號九龍山人。對于書法,動不動就以古代的書法家來要求自己。作畫不隨便下筆,在游覽的時候,酒喝得暢快了,拿起筆在長廊的白色墻壁上盡情揮灑。有人拿著金幣來購買一張紙的畫作,(他)總是甩甩袖子起身離開,有時閉門不接納(來人),即使是豪門權貴也不理會。(有一次)在京城,(他)在月下聽到有人吹簫,趁著興致畫了一幅《石竹圖》。第二天早晨去拜訪那個吹簫的人并把畫贈送給他,(原來)那人是個商人。商人用紅色的毛毯作為禮物饋贈給他,請求(他)再畫一枝(竹子)來與之相配。王紱索要之前所畫的那幅畫,撕裂了它,歸還了商人送的禮物。他清高耿直、不隨流俗到如此地步。20. 空閑 對手 B 21.示例一:遠遠望去,波光粼粼,一碧萬頃,秀在水天遼闊。示例二:滿山遍野的橘子成熟了,綠的葉,黃的果,在藍天白云的映照下,秀在顏色和諧美麗。示例三:月光灑在湖面上,鳥兒們撲棱棱地飛回樹林,一切是那么靜,秀在動靜融治的層次之美。 22.示例一:陸子岡凝視著手中的玉石,胸有成竹,隨著上下翻飛的刻刀,陣陣玉屑飄落,一幅栩栩如生的牡丹富貴圖躍然眼前。示例二:只見張寄修正低著頭,穩穩地在刮第三遍灰胎,他上上下下仔細檢查,不錯過任何一個部分。等自然干透后再打磨,這樣才能讓古琴光亮不變色、耐耐腐。 23.示例一:①這些技藝得到了“真賞”。②張岱在文中稱他們的技藝為“吳中絕技”,并認為他們的技藝都可以在前后百年中確保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俱可上下百年保無敵手”),③這是對他們技藝的高度肯定和贊美。示例二:①這些技藝得到了“真賞”。②后世的鑒賞家憑借心力、目力,能鑒賞到他們的技藝,③體會到了他們的匠心。(如果抄“與后世賞鑒家之心力、目力針芥相投”也得分)【導語】范仲淹的詩描繪了洞庭山的壯麗景色,表現出對自然美景的贊美和敬仰之情。他通過與“吳山”對比,突出洞庭山的秀美,同時對賞景的孤獨感進行哲學性反思。張岱的散文則列舉了明代吳中工匠的杰出技藝,反映了對工藝美術高超技能的推崇。文章通過細致描繪工匠的技藝,傳達出了對文化精湛技藝的賞識與對后代觀者鑒賞力的期望,彰顯出手工藝美學的悠久魅力。20.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意思,可根據提示的方法來解釋。(1)聯系課文解釋:“我注意地看著,眼睛應接不暇”意思是“美景繁多,看不過來”。暇:空閑。據此由課內遷移可知“乘暇一游之”中的“暇”理解為“空閑”,“乘暇一游之”句意為:利用空閑時間去游覽。(2)根據語境推斷:吳中的絕技有:陸子岡的蘇州玉雕,鮑天成的犀角雕刻,周柱的鑲嵌……既然是“絕技”,那么“無敵手”就是沒有能稱得上是匹敵的對手,即與之能相提并論的人;據此推測“敵手”為“對手”。“俱可上下百年保無敵手”句意:這些人都可以流傳百世,沒有什么人可以和他們相提并論。(3)根據查閱詞典法可知,“適”再字典中有四個義項,“適與后世賞鑒家之心力、目力針芥相投”譯為:恰好與后世鑒賞家心力、目力上的心神相合。據此可知,“適”可理解為“恰好、正巧”,故選B。21.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從“萬頃湖光里”可知,詩人在萬頃湖光之中,看到千家萬戶的橘子已經成熟。遠遠望去,波光,一碧萬頃,秀在水天遼闊。從“千家橘熟時”可知,這兩句通過對湖光和橘熟的描寫,展現了洞庭山的豐富物產和美麗的自然風光。滿山遍野的橘子成熟了,綠的葉,黃的果,在藍天白云的映照下,秀在顏色和諧美麗。從“平看月上早,遠覺鳥歸遲”可知,這兩句通過對時間和空間的對比,營造了一種寧靜而悠遠的意境。平視時看到月亮早早升起,而遠處的鳥兒似乎遲遲不肯歸來,一靜一動,這種對比使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和富有層次感,秀在動靜融治的層次之美。22.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可根據示例中的句子,寫出你可能會看到的一種表演。從文中“陸子岡之治玉,鮑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嵌鑲,趙良璧之治梳,朱碧山之治金銀,馬勛、荷葉李之治扇,張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這一描述可知,陸子岡的蘇州玉雕,鮑天成的犀角雕刻,周柱的鑲嵌,趙良壁制作的梳子,朱碧山的金銀器雕刻,馬勛、荷葉李做的蘇州折扇,張寄修制作的琴,范昆白制作的三弦琴,這些,都可能是你看到的。選擇一項,仿照例句來寫即可。例句:只見趙良壁左手拿一象牙,右手拿刀,刀頭上下翻飛,象牙在刀頭晃動間,一道道梳齒便露了出來。然后,他不慌不忙,拿出砂石,在梳身上打磨,梳身立刻變得潔白剔透。23.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近古誰真賞”意思是“自古以來,誰能真正欣賞這里的美景?”張岱《吳中絕技》里陸子岡、鮑天成等工匠的技藝是否得到“真賞”,從文章中是可以找到依據的。從“吳中絕技……張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無敵手”這些技藝得到了“真賞”。可知,張岱在文中稱他們的技藝為“吳中絕技”,并認為他們的技藝都可以在前后百年中確保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這表明他們技藝得到了像張岱等人的高度肯定和贊美。由此可見,這些技藝得到了“真賞”。再從“至其厚薄深淺,濃淡疏密,適與后世賞鑒家之心力、目力針芥相投,是豈工匠之所能辦乎”可知,這些身懷絕技的匠人們苦心孤詣,在技藝上極力提高自己。后世鑒賞家會有心力、目力上與他們技藝心神相合的,并體會到了他們的匠心。所以,這些技藝得到了“真賞”。綜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點睛】參考譯文:吳中絕技吳中的絕技有:陸子岡的蘇州玉雕,鮑天成的犀角雕刻,周柱的鑲嵌,趙良壁制作的梳子,朱碧山的金銀器雕刻,馬勛、荷葉李做的蘇州折扇,張寄修制作的琴,范昆白制作的三弦琴。這些人都可以流傳百世,沒有什么人可以和他們相提并論。然而這些身懷絕技的匠人們苦心孤詣,也只能是在技藝上極力提高自己。至于東西高低優劣的評價,(還要)恰好與后世鑒賞家心力、目力上的心神相合,而這些哪能是能工巧匠所能辦到的事情呢?24. 示例一:重讀“終”,“終”是“最終、終究”的意思,強調只從書本上獲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示例二:重讀“躬行”,“躬”是親自的意思,體現出實踐出真知的重要性。示例三:重讀“絕”,強調學習要對知識深刻地理解。 持之以恒 勤于實踐 25. 急 相比 下雨 丟失 26.(1)不如(把雪)比作柳絮乘風而起。(得分點:不如,因,省略句)(2)這家人認為兒子很聰明,卻懷疑偷盜的事是鄰居家的老人干的。 27.(乙)文中通過“內集”“講論文義”“大笑樂”等,體現出謝安營造了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教育結合了當時的情境,這樣能夠調動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是個善于教育的家長;而(丙)文中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和鄰居用雙重標準去評價,是一個是非不分的家長。【導語】這組以“家風家訓”為主題的古詩文各有側重。陸游詩著重教導晚輩學習要勤奮且重實踐,體現對治學態度的重視。《詠雪》通過家庭聚會中的文義探討,彰顯家族文化熏陶與對晚輩文學素養的培育。《智子疑鄰》則從反面告誡,對待他人意見不應受親疏左右,反映出品德與思維方式的引導在家風家訓中的關鍵地位。24.本題考查詩句賞析及內容理解。第一空:在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里,“終”字有著關鍵的表意作用。它傳達出一種最終的結論性語氣,表明僅僅依靠書本學習,到最后會發現所得到的知識是較為淺薄的。通過重讀“終”字,可以突出這種語氣,讓聽眾更加明確書本知識的局限性,也能更好地體會陸游想要告誡兒子不能僅滿足于書面學習的意圖。 “躬行”即親自實踐。在“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句中,這是核心的表達重點。重讀“躬行”,能夠著重強調實踐在獲取真知過程中的不可或缺性,使詩句所傳達的實踐出真知的理念更加鮮明有力,讓聽眾深刻領悟到只有親身去做、去體驗,才能真正透徹地理解知識。“絕”有“深入、透徹”之意。重讀此字,可凸顯出對知識深刻理解的必要性。強調只有通過親身實踐,才能達到對事物“絕知”的程度,也就是真正深入、全面地掌握知識,讓詩句在表達學習方法和目標上更加嚴謹且富有深意。第二空:從詩句“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以總結出學習的兩個重要方面。前兩句指出學習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也就是“持之以恒”,從年輕時就開始下功夫,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有所成就;后兩句著重強調了“勤于實踐”,表明不能僅僅停留在書本知識的學習上,必須親自去實踐、去體驗,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二者相輔相成,只有兼具這兩種學習態度和方法,才能在學習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學有所成。25.本題考查詞語解釋。(1)句意:不一會兒雪下得急了。驟:急。(2)句意: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擬:相比。(3)句意:天下雨,墻毀壞了。雨:下雨。(4)句意: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亡:丟失、失去。26.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1)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2)甚:非常;智:意動用法,認為……聰明;疑:懷疑。27.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在乙文中,根據“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可知,謝太傅利用寒雪天家庭聚會的契機,組織子女探討文義,為子女創造了良好的學習交流環境,積極引導他們思考文學問題。當子女們對雪進行比喻描述時,“公大笑樂”,謝太傅對子女的回答給予積極反饋,這種態度營造出平等、寬松且充滿趣味的家庭氛圍,使孩子們在輕松愉快中學習知識、鍛煉思維,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創造力。 丙文中,根據“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可知,面對同樣的提醒,這家的家長因對兒子和鄰居的親疏關系不同,對相同的話語給出截然不同的評價,是典型的是非不分。他沒有客觀公正地看待事情本身,而是基于情感偏向盲目判斷,無法給子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判斷是非的標準,不利于子女形成正確的認知與品德修養。【點睛】參考譯文:(乙)謝安在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和他子侄輩的人講解詩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風吹柳絮滿天飛舞。”太傅大笑起來。她就是謝安大哥謝無奕的女兒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丙)宋國有個富人,因下大雨,墻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筑它,一定有盜賊進來。”他們隔壁的老人也這么說。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很贊賞兒子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那個老人干的。28. 增長 振奮 僅,只 立志 29.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并騖 30.(1)不恬靜寡欲就無法明確志向,不保持內心寧靜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2)我們貧窮人家沒有空閑(余力)效仿這種做法。 31. 都通過家書寄寓了對子弟們在學習(讀書)方面的關心與期望。 告誡兒子不要過分愛惜書本,讀書要圈點勾畫,求知務實。(意對即可) 教育弟弟們立志要專一,要有所專攻。【導語】這三篇古代書信作品都傳遞了對后輩教育的關注和指導。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強調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儒家理念。孫枝蔚在《示兒燕》中用樸實的比喻勸誡孩子珍惜書籍但不吝惜使用。曾國藩在家書中則鼓勵弟弟們專注專業,不要貪多嚼不爛。三者均體現了長輩對后輩的期望和警醒,貫穿著積極向上的教誨心理和責任感。28.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理解字詞的含義,還要注意理解文言詞匯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干。廣:增長。(2)句意: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勵:振奮。(3)句意:但家里窮,只有這件器皿。止:僅,只。(4)句意:如立志于探尋古代經典之學。志:立志。29.本題考查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結合語法,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常見的斷句方法有:語法分析、對話標志、常見虛詞、結構對稱、固定句式等。句意為:作各種體裁的詩詞也是如此,作應付科舉考試中的試帖詩也是如此,千萬不可以各門學問同時進行、心志不專。根據句意可知,“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是曾國藩肯定的行為,“萬不可以兼營并騖”是曾國藩否定的行為,都表達了完整的意思;因此可斷句為: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并騖。30.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是“信、達、雅”,基本原則是“留、替、調、補、刪”。翻譯句子時還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語有:(1)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寧靜:指安靜,集中精神;致遠:實現遠大目標。(2)吾:我們;貧人:貧窮人家;未:沒有;遑:閑暇、空閑;效:效仿。3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與情感主旨分析。(1)結合材料一“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可知,諸葛亮強調了“靜”與“儉”的重要性,認為只有通過淡泊明志和寧靜致遠的態度,才能在學業和個人修養上有所成就;“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則是提醒兒子要珍惜時間,不斷努力,否則將會“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最終一事無成。結合材料二“初讀古書,切莫惜書;惜書之甚,必至高閣。便須動圈點為是,看壞一本,不妨更買一本”可知,孫枝蔚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教導兒子不要因為珍惜書籍而不敢使用,應該積極地從書中獲取知識;“警如茶杯飯碗,明知是舊窯,當珍惜;然貧家止有此器,將忍渴忍饑作珍藏計乎?兒當知之”則表明他希望兒子明白,即使生活條件有限,也不應因此放棄追求知識的機會。結合材料三“諸弟總須力圖專業,如九弟志在習字,亦不必盡廢他業;但每日習字工夫,斷不可不提起精神,隨時隨事,皆可觸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專嗜否?若志在窮經,則須專守一經;志在作制義,則須專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可知,曾國藩詳細地規劃了弟弟們的學習路徑,鼓勵他們在選定的專業領域內深耕細作,避免分心。綜上分析可知,這三封書信盡管內容各有側重,但都體現了長輩對晚輩在學習(讀書)方面的深切關懷與厚望,以及對良好品德和個人發展的重視。(2)由材料二“初讀古書,切莫惜書;惜書之甚,必至高閣。便須動圈點為是,看壞一本,不妨更買一本。蓋惜書是有力之家藏書者所為,吾貧人未遑效此也”可知,孫枝蔚在《示兒燕》中教導兒子正確對待書籍的態度和讀書的方法。他強調了實用主義的價值觀,指出貧窮人家不應過分珍惜書本而將其束之高閣,而是應該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積極學習。他鼓勵兒子大膽使用書籍,即使會損壞也不應吝惜,因為知識的獲取遠比保護一本物理意義上的書重要得多。(3)由材料三“諸弟總須力圖專業……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專嗜否?若志在窮經,則須專守一經;志在作制義,則須專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并騖,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可知,曾國藩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側重于指導他們專注于某一專業領域的重要性。他告誡弟弟們要選定一個明確的學習方向,并集中精力深入鉆研,避免分散注意力導致一事無成。【點睛】參考譯文:【材料一】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干,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養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逐漸消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窮困的破舍里,到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材料二】開始讀古書時,千萬不要太愛惜書本;過分的愛惜,一定把它束之高閣而不去讀它。讀書時就必須動手圈圈點點,如果看壞了一本書,不妨再去買一本來。愛惜書本是有能力藏書的人家所做的事,我們窮人沒有余力去效仿這種做法了。就譬如茶杯飯碗,明明知道是珍貴的古瓷器,本應當珍惜;但家里窮,只有這件器皿,難道忍著口渴和饑餓而不用它,把它珍藏起來嗎?兒女應當知道。【材料三】各位弟弟無論如何都應當致力于專深一門學業。如九弟立志練書法,也不必完全拋棄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練習字帖之時,決不可不提精神,隨時隨事,均可接觸體會。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們心里究竟有專一門學業的愛好沒有?如有志于探尋古代經典之學,就必須專守一經;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須專讀一個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須閱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種體裁的詩詞也是如此,作應付科舉考試中的試帖詩也是如此,千萬不可以各門學問同時進行、心志不專,如果各門學問同時進行,則必定一無所成。切囑切囑!千萬千萬!32.茂 有 馬 數 年/ 心 知 非 是/ 解 以 與 之 33.①約定 ②回頭看 ③離開 ④① 34.(1)到了正午您沒有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2)后來有一天,馬的主人在別處找到了丟失的馬。 35.甲文:做人要誠實守信,要有禮貌。乙文:為人要如卓茂一樣寬容大度,如馬主一樣誠信。【導語】該文章通過兩個短小的故事,分別描繪了古人重諾守信和謙遜禮讓的美德。甲文中的陳太丘的故事強調了信守承諾的重要性,且通過年輕的元方展現了兒子對父親的維護與智慧。乙文中的卓茂則通過讓馬的行為展示了自謙和信任他人的品質,在對人處事中流露出不俗的品格。整體表達了古人社會交往中對道德與品行的高要求,給人以警示與啟發。32.本題考查文言斷句。句意:卓茂有那匹馬已經多年,他心里知道這馬不是那人的,但還是解開韁繩將馬牽給對方。“茂”為主語,“茂有馬數年”為“心知非是”的原因,中間斷開;“解以與之”為結果。語意分為三層。故語句停頓為:茂有馬數年/心知非是/解以與之。33.本題考查文言解釋。①聯系成語“不期而遇”的意思是:沒有約定而遇見。故“期”是“約定”的意思,“君與家君期日中”句意: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②聯系“元方入門不顧”的意思是: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故“顧”是“回頭看”的意思,“顧而謂曰”句意:他回頭對那人說。③根據語境可知,卓茂把馬給了對方,“自己拉車離去”,可知“去”的意思是“離開”。④根據字典釋義及句意“于是他便到丞相府歸還卓茂的馬”可知“詣”的意思是“拜訪”,故選①。3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注意重點詞:(1)日中,正午時分;至,到;則是,就是;無信,不講信用;無禮,沒有禮貌。(2)他日,后來有一天;別,從別處;亡,丟失的。35.本題考查閱讀啟示。甲文,面對友人“過中不至”且“對子罵父”的行為,元方沉著應對,并進行了有理有據地反駁:“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可見做人要誠實守信,要有禮貌;友人面對自己的行為,最終“慚,下車引之”,可見要知錯就改。乙文,從卓茂的角度來看,“心知非是,解以與之”,卓茂明知不是對方的馬,還是解下來給他,得出為人要仁厚,要寬容大度。從馬主人角度來看,“馬主別得亡者,乃詣丞相府歸馬”,他發現卓茂的馬不是自己的,便將馬歸還給了對方,可見為人要誠實。根據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點睛】參考譯文:【甲】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正午,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丟下他而離開,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乙】卓茂曾經有一次出門,有人指認他騎的馬是自己的。卓茂問他說:“您的馬遺失多久了?”那人答道:“大約有一個多月了!”卓茂有那匹馬已經多年,他心里知道這馬不是那人的,但還是解開韁繩將馬牽給對方,自己拉車離去。將要離開時,他回頭對那人說:“如果發現這匹馬不是您丟失的,希望您到丞相府還給我。”隔了幾天,那個人在別處找到了自己丟失的馬,于是他便到丞相府歸還卓茂的馬。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