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前2025-2026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摸底考試試卷語 文考生注意: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非遺的代代傳承是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深情守望,是對生活的真摯熱愛,是對自然的敬畏和崇拜。非遺作為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載體,在保護和延續文化多樣性、維護人類精神創造力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非遺有力守護文化精神。京劇、黃梅戲、昆曲等傳統表演藝術,展示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樂和合的精神境界和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底蘊。茶文化承載了中華民族追求和諧、和合共生的價值觀。春節,以其豐富的習俗儀式,蘊含的團圓、和睦、尊老愛幼等價值觀念,重建現代社會中日漸疏離的人際聯結,成為跨越代際的情感共鳴和精神紐帶。二十四節氣指導農耕的物候經驗、木構建筑抗震的榫卯技藝等至今仍被廣泛應用,傳承著祖先應對自然的古老智慧,使傳統文化在歲月流轉中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非遺積極助力區域發展。非遺以動態延續的姿態,有力抵御文化同質化危機,成為彰顯地方特色的鮮明標識。江南的評彈、陜北的剪紙等,以其獨特的地域美學,成為當地文化標簽和旅游招牌。如今,去大理學扎染、去敦煌畫壁畫、去泉州蟳埔村體驗簪花、在南京感悟秦淮燈彩的國潮韻味……“非遺游”已成為旅游新趨勢。浙江龍泉青瓷小鎮將千年窯火轉化為文旅經濟等充分證明非遺可以成為地域振興的文化引擎。非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國際舞臺。作為一張耀眼的文化名片,非遺在國際交流中熠熠生輝。法國巴黎舉辦中國戲曲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行書法特展、蘇州緙絲技藝通過時裝設計登陸巴黎高定時裝周……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審美。春節期間,潮汕英歌舞再次走出國門,在法國和德國上演,盡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中國茶藝與日本茶道、英國下午茶形成對話,凸顯非遺作為文明對話橋梁的重要價值。非遺的保護至關重要,活化利用也不可或缺,傳承則是核心所在。當前非遺保護關鍵是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摘編自梁瑞《非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情守望》)材料二主持人:非遺是文化傳承,也是生活方式。近年來,古老的非遺化身為時髦的文化符號,持續點燃年輕人消費熱情。去大理學扎染、去敦煌畫壁畫、到鳳翔學木版年畫……非遺體驗成為旅游領域的全新熱點。如何解碼“非遺+”所激活的消費新動能?如何讓非遺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魏鵬舉:人民立場是我國文化繁榮發展的第一性原理,非遺本身就是百姓傳統的日常生活方式,當一度錯位的文化傳統與當代文化生活重新對位,非遺的人民性與新時代發展的國潮風不謀而合,作為小傳統的非遺不僅與文明大傳統相融為文化傳承之復興大潮,也與新時代新風尚相融為時尚生活之浩蕩新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火熱,這種時代現象本身就意味深長,不僅體現了文化自覺自信,也反映了社會生活品質的整體提升,是充滿意義與內涵的居民消費升級指標。美好生活本質上是物質與精神的共同富裕,是文化與經濟的共同繁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火爆,既源于老百姓精神生活需求增長的激發,也來自物質消費升級的內生增長效應。在具體實踐中,非遺帶動的文化以及相關社會經濟發展至少有三個方面:其一,非遺作為一種特定的人文經濟已然蔚為大觀,不僅非遺文創的市場化產業化程度不斷提升,更令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意愿從事非遺傳承創新的相關工作,非遺直接或間接產生的社會就業相當可觀。其二,“非遺+”所形成的綜合效應與溢出效應日益顯著,帶動了有些傳統行業煥新增長。比如,有了非遺的加持,傳統餐飲業找到了一條更具內涵和品質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其三,非遺賦能賦值國貨潮品,助力民族工業走出了中國模式,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了精神力量,也打上了中國符號。在航天、芯片、新能源汽車等大國重器、新產業、新勢力的發展中,既能看到非遺作為符號元素的“面子”,也能感受到中國非遺工匠精神的“里子”。陸建非:從非遺演進的漫長歷史來看,絕大多數非遺都“流失”了,僅有一小部分得以“流傳”,而在這一小部分中,很大一部分又“流變”了。這就是當下的非遺真相。從傳承傳播的角度來說,一是非遺走進生活很重要。在衣食住行諸多方面,滬上隨處可見到“海派非遺”的影子,比如凱司令蛋糕制作技藝、海派旗袍制作、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等。二是非遺需變為可操作、有用途的東西。例如鑒賞場域、比賽項目、節慶禮儀、包裝方式等。三是不能只關注那些“熱鬧”的非遺,而忽視小眾的、“安靜”的非遺,比如書法、圍棋、古琴等,也要盡力推廣。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手段、方法和渠道有很多,其中“生產性保護”和“消費性保護”契合非遺的生存之道和發展之路,它會迅速激活民眾消費動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摘編自文匯報《在非遺的活態傳承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非遺之所以能保護和延續文化的多樣性,維護人類的精神創造力,主要是因為其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載體。B.非遺以動態延續的姿態積極助力區域發展,成為地方特色的鮮明標識,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C.非遺帶動文化及相關社會經濟發展主要體現在非遺文創的市場化、“非遺+”的綜合效應以及非遺賦能賦值國貨潮品。D.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是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關鍵,它體現了文化的自覺自信和社會生活品質的整體提升。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指出,非遺通過二十四節氣傳承農耕智慧,說明其已完全適應現代農業需求。B.材料二認為,非遺的“生產性保護”需依賴完全市場化,否則難以實現文化傳承。C.材料二中“海派非遺”融入上海人們的日常生活,印證了非遺需“走進生活”的觀點。D.兩則材料均強調非遺的活化利用既要保持傳統形式,又需融入現代生活場景。3.下列不屬于“非遺+”的一項是(3分)( )A.將傳統刺繡技藝融入高定時裝設計,登陸巴黎時裝周進行展演。B.在博物館舉辦二十四節氣主題展覽,展示相關的歷史文物和文獻資料。C.非遺與現代科技結合,如AR技術,增強體驗感,如非遺+AR。D.非遺與現代教育結合,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如非遺進校園。4.結合材料一,概括非遺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三重價值。(4分)5.非遺承載著民族記憶、文化基因和精神信仰。假設你是一位文化部門的負責人,負責推動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將如何實現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合歡樹史鐵生十歲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賽中得了第一。母親那時候還年輕,急著跟我說她自己,說她小時候的作文做得還要好,老師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會是她寫的。“老師找到家來問,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幫了忙。我那時可能還不到十歲呢。”我聽得掃興,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還不到?”她就解釋。我裝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話,對著墻打乒乓球,把她氣得夠嗆。不過我承認她聰明,承認她是世界上長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給自己做一條藍地白花的裙子。二十歲,我的兩條腿殘廢了。除去給人家畫彩蛋,我想我還應該再干點別的事,先后改變了幾次主意,最后想學寫作。母親那時已不年輕,為了我的腿,她頭上開始有了白發。醫院已經明確表示,我的病目前沒辦法治。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她倒總能找來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別浪費時間啦!根本沒用!”我說。我一心只想著寫小說,仿佛那東西能把殘廢人救出困境。“再試一回,不試你怎么知道會沒用?”她說,每一回都虔誠地抱著希望。然而對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燙傷。醫院的大夫說,這實在太懸了,對于癱瘓病人,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沒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著我,一換藥就說:“怎么會燙了呢?我還直留神呀!”幸虧傷口好起來,不然她非瘋了不可。后來她發現我在寫小說。她跟我說:“那就好好寫吧。”我聽出來,她對治好我的腿也終于絕望。“我年輕的時候也最喜歡文學,”她說,“跟你現在差不多大的時候,我也想過搞寫作,”她說,“你小時的作文不是得過第一?”她提醒我說。我們倆都盡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處去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著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那樣,抱了希望。三十歲時,我的第一篇小說發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過了幾年,我的另一篇小說又僥幸獲獎,母親已經離開我整整七年。獲獎之后,登門采訪的記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認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準備了一套話,說來說去就覺得心煩。我搖著車躲出去,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里,想:上天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聽見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在樹林里吹過。我搖車離開那兒,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母親去世后,我們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親住過的那個小院兒去。小院兒在一個大院兒的盡里頭。我偶爾搖車到大院兒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個小院兒,推說手搖車進去不方便,院兒里的老太太們還都把我當兒孫看,尤其想到我又沒了母親,但都不說,光扯些閑話,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當中,喝東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們終于又提到母親:“到小院兒去看看吧,你媽種的那棵合歡樹今年開花了!”我心里一陣抖,還是推說手搖車進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說,忙扯些別的,說起我們原來住的房子里現在住了小兩口,女的剛生了個兒子,孩子不哭不鬧,光是瞪著眼睛看窗戶上的樹影兒。我沒料到那棵樹還活著。那年,母親到勞動局去給我找工作,回來時在路邊挖了一棵剛出土的“含羞草”,以為是含羞草,種在花盆里長,竟是一棵合歡樹。母親從來喜歡那些東西,但當時心思全在別處。第二年合歡樹沒有發芽,母親嘆息了一回,還不舍得扔掉,依然讓它長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歡樹卻又長出葉子,而且茂盛了。母親高興了很多天,以為那是個好兆頭,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過一年,她把合歡樹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時念叨,不知道這種樹幾年才開花。再過一年,我們搬了家,悲痛弄得我們都把那棵小樹忘記了。與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樹吧。我也想再看看母親住過的那間房。我老記著,那兒還有個剛來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鬧,瞪著眼睛看樹影兒。是那棵合歡樹的影子嗎?小院兒里只有那棵樹。院兒里的老太太們還是那么歡迎我,東屋倒茶,西屋點煙,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獲獎的事,也許知道,但不覺得那很重要;還是都問我的腿,問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這回,想搖車進小院兒真是不能了。家家門前的小廚房都擴大,過道窄到一個人推自行車進出也要側身。我問起那棵合歡樹。大伙說,年年都開花,長到房高了。這么說,我再也看不見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我搖著車在街上慢慢走,不急著回家。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有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么種的。一九八四年十一月6.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文開篇寫自己年少時在作文比賽中獲獎,引發與母親之間的“小口角”,展現了母子之間親近、親密的關系。B.文中“母親驚惶了幾個月”“不然她非瘋了不可”等語句,刻畫了一位因過度憂慮而焦灼怯懦的母親形象。C.合歡樹從弱小到茁壯成長的過程,與作者從健康到殘疾,再到對生命有所感悟、堅定地活下去的過程相似。D.本文與《我與地壇》同屬回憶性散文,通過與母親有關生活細節的回憶抒發對母親的深切懷念,情感真摯。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文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徐徐展開,既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又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與藝術感染力。B.合歡樹在逆境中頑強生長象征殘疾者面對苦難的堅韌,“風正在樹林里吹過”隱喻作者對苦難的釋然與接納。C.本文以極簡的篇幅承載了宏大的生命主題,用一棵樹的意象,架起了母愛、記憶、苦難與救贖的橋梁。D.本文用真誠而又華麗繁復的語言敘寫瑣碎的生活片段,通過大量修辭渲染了母子之間的深情及母愛的永恒。8.文中“我”始終未去探看合歡樹,請結合文本分析這一行為的心理動因。(4分)9.史鐵生認為寫作是“自救的方式”,并主張“在悲劇中展現力量”。你認為他在這篇文章中是否做到了這一點?請結合文本,寫一段文學短評用于班級讀書報告會。(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文本一:富弼,字彥國,河南人。少篤學,有大度。范仲淹見而奇之,舉茂材異等。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勸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倉廩得公私廬舍十余萬區散處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資、待缺、寄居者,皆賦以祿,使即民所聚,選老弱病瘠者廩之,仍書其勞,約他日為奏請受賞。率五日,輒遣人持酒肉錢飯糗慰藉,出于至誠,人人為盡力。山林陂澤之利可資以生者,聽流民擅取。死者為大冢葬之,目曰“叢冢”。明年,麥大熟,民以遠近受糧歸,凡活五十余萬人,慕為兵者萬計。前此救災者,皆聚民城郭中,為粥食之。蒸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數日,不得粥而仆。名為救之,而實殺之。帝聞之,遣使褒勞,拜禮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職也。”辭不受。自弼立法簡便周盡,天下傳以為式。(選自《宋史·富弼傳》)文本二:熙寧八年夏,吳越大旱。九月,資政殿大學士知越州趙公。趙公斂富人所輸及僧道士食之羨①者,得粟四萬八千余石,佐其費。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憂其眾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異日,而人受二日之食。憂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為給粟之所,凡五十有七。能自食者,為之告富人,不得閉糶,又為之出官粟,得五萬二千余石,平其價予民。為糶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糴者自便,如受粟。法,廩窮人,盡三月當止,是歲盡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屬。有上請者,或便宜多輒行。公于此時,蚤夜憊心力不少懈,事細巨必躬親。給病者藥食多出私錢。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轉死,雖死,得無失斂埋,皆公力也。(選自曾鞏《越州趙公救災記》)【注】趙公:趙抃(1008—1084),字閱道,號知非子,謚清獻,衢州西寧(今浙江衢縣)人。①羨:剩余;盈余。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弼勸所A部民B出粟C益D以官倉廩E得F公私廬舍G十余萬區H散處其人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見而奇之”中的“奇”與《促織》中“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益奇之”中的“奇”用法相同。B.“及相蹈藉”中的“藉”與《赤壁賦》中“肴核既盡,杯盤狼籍”中的“籍”都是通假字,意思相同。C.“為之告富人”中的“為”與《庖丁解牛》中“視為止,行為遲”中的“為”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D.“蚤夜憊心力不少懈”中的“蚤”與《鴻門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中的“蚤”用法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河朔水患,富弼讓官吏在老百姓聚集之地,挑選老病衰弱者給予糧食,記載這些官吏的功勞,約定以后替他們上奏求賞。B.皇帝聽說富弼救災功績后,派遣使者嘉獎慰問,授任禮部侍郎,富弼認為這是作為臣子的職責所在,謝絕沒有接受。C.趙公擔心領米的人太多會擁擠踐踏,就讓男人代替女人來領米,且每人一次領兩天的口糧;設置發糧點,以防鄉民流離失所。D.趙公救濟災民不惜違反規定,有不便行公文處理的事情,主動承擔責任,不連累下屬;對救災有好處的,就立即施行。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 分)(1)明年,麥大熟,民以遠近受糧歸,凡活五十余萬人,慕為兵者萬計。(4分)(2)法,廩窮人,盡三月當止,是歲盡五月而止。(4分)14.比較兩個文本,談談富弼和趙抃的救災方案有什么異同之處,請概括。(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列這首宋詞,完成 15~16 題。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蘇 軾①陶淵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臨流班坐,顧瞻南阜,愛曾城之獨秀,乃作斜川詩,至今使人想見其處。元豐壬戌之春,余躬耕于東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嘆,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長短句,以《江城子》歌之。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鳴。北山傾,小溪橫。南望亭丘,孤秀聳曾城。都是斜川當日景,吾老矣,寄余齡。[注]①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45 歲的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謫黃州。15.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詞充滿了強烈的主觀情緒,起筆甚為突兀,以陶淵明自況,直以淵明就是自己前生,兩人有共同之處。B.蘇軾和陶淵明都曾嘗盡世態炎涼,人間冷暖,躬耕于田園,這里用陶淵明的過往來襯托詩人自己的憤懣之情。C.下片刻畫東坡周圍的鳴泉、小溪、山亭、遠峰與耳目相接,粗略的幾筆勾畫,表現出田園生活恬靜清幽的境界。D.這首詞似隨手寫出,未曾著意經營,而詞人胸中自有成熟的構想,下筆從容不迫,平淡中見深致,不求工而自工。16.本詩和他的另外一首同時期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都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試對這兩首詩的這一手法進行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3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來形象地論述了積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勸學》中則說:“ ,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 , ”以全景式描寫展現金陵山水形勝,凸顯“畫圖難足”的壯麗特征。(3)“舟”作為常用意象或營造意境,或寄托情思,在唐宋詩詞文中屢見不鮮,如“ ,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春者何?歲之始也。”春節不僅是團圓歡聚的美好時刻,( 甲 )。聽到暌違已久的鄉音鄉語,見到 A 的親人朋友,感受到記憶中的濃濃年味兒,再出發時就有了力量。春節假期匆匆,不少人收拾行囊踏上歸程,這行囊中,有滿滿的責任、滿滿的關愛、滿滿的夢想。曾經風雪兼程,為愛歸家;如今“策馬”千里,為夢出發。一位網友說得好,“回家是團聚的親情,( 乙 )”。回饋家人的牽掛,可以是閑時的陪伴,也可以是“成就更好的自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是一種神秘而神圣的存在,被視為吉祥和瑞氣的象征,它具有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無論是“ B ”,或是“龍馬精神”,還是“神龍馬壯”,背后都離不開“奮斗”。農民期盼歲物豐成、商戶小販渴望生意興隆……小小目標映照多姿多彩的人生和夢想。美好夢想不會自動成真,實現夢想往往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離不開 C 、馳而不息地奮斗。我們抖擻精神、奮楫揚帆,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不僅僅是為了小家的幸福,更能成就屬于自己的出彩人生。春節,是一條堅韌的紐帶,將小家與大家緊密相連;這種不竭的精神涌流,將個體的生命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融匯在一起。神州大地春潮涌動、生機勃勃,與大好春光相呼應的,是無數踔厲奮發、實干苦干的身影。( 丙 ),大家的努力鑄就集體的輝煌。正是每個人生生不息的奮斗、昂揚奮發的進取,匯聚成國家發展進步的時代洪流,為時間賦予意義和價值。走進充滿希望的龍年,滿懷信心、堅定前行,每個人都大有可為也將大有作為。①我們既帶著親人的牽掛,②和沐著溫馨的春風,③讓彼此如“人”字的一撇一捺,④相互支撐;⑤讓小家與大國如海與浪花,⑥緊緊相系;讓溫暖與力量似大江大河,奔流不息。18.下列句子中的“價值”與文中加點的“價值”,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機械腕表的零件成本不過百金,工藝價值卻在擒縱輪擺動的韻律里復刻著工業文明的精密美學。B.晨露在葉片上凝結的晶瑩,經過光合作用最終化作稻穗的金黃,自然界的價值總在時光流轉中悄然升華。C.粗陶碗雖工藝粗糙,但作為古董在市場上能以高價售出,其經濟價值遠超日常用途。D.莫高窟畫工們以礦物顏料點染佛像金身,將凡人雙手創造的文明價值鐫刻進時間的經緯 。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如果改成“這行囊中有責任、關愛和夢想。”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4分)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文中最后一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本試卷現代文閱讀Ⅰ中提到,活化利用不可或缺,傳承則是核心所在。這句話原用于非遺保護,但其內涵亦可延伸至學習與生活的其他領域。例如,在學習中,傳承是汲取前人智慧的基礎,活化利用是結合新情境的靈活應用;在生活中,傳承是堅守文化根基,活化利用是適應現代需求的創新。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套作、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2026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摸底考試試卷語 文參考答案、命題立意、解題思路、評分細則1 2 3 6 7 10 11 12 15 18A D B B D CEH C C B D1.A【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解題思路】根據材料內容,非遺保護和延續文化的多樣性,維護人類的精神創造力,不僅僅是因為其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載體,還因為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多種作用和意義。因此,A項的表述過于片面,不符合材料的整體意思。2.D【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內容的能力【解題思路】答案與解析D(材料二中提到“海派非遺”融入上海人們的日常生活,這與材料中提到的非遺需要“走進生活”的觀點相符合。因此,D項正確。A項“完全適應現代農業”屬過度推斷;B項“完全市場化”曲解原文“生產性保護”內涵;C項“保持傳統形式”與材料一“創造性轉化”矛盾。)3.B【命題意圖】考查對文本主要概念內涵的理解與推理判斷的能力。【解題思路】B項只是對非遺文化進行展示和教育,屬于一個純粹的非遺文化保護和展示活動,沒有涉及到與現代產業、科技或教育的結合,沒有實現非遺與現代社會需求的結合和創新發展,不屬于典型的“非遺+”融合發展模式。選項A、C、D均體現非遺與不同領域的實質性結合:A(非遺+時尚):傳統刺繡技藝與高定時裝設計深度融合,推動非遺技藝的現代化表達。C(非遺+科技):利用AR技術增強非遺體驗,拓展傳播形式。D(非遺+教育):將非遺納入教育體系,實現活態傳承。故選B。4.①文化價值:守護文化精神,傳承禮樂和合、和諧共生的價值觀;②經濟價值:助力區域文旅發展,成為地域振興的文化引擎;③國際價值: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文明對話。(評分細則:每點1分,概括2點得2分,概括3點得4分。)【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理解與概括材料內容的能力【解題思路】根據材料一的內容,非遺在當代社會發展中具有文化、經濟和國際三方面的價值。文化價值體現在守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精神;經濟價值體現在助力區域發展和地域振興;國際價值體現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5.①非遺需要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使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通過非遺體驗旅游、非遺文創產品等。②非遺需要與現代科技結合,如利用AR技術增強非遺的體驗感,使其更加生動和吸引人。③非遺需要與現代教育結合,通過學校教育、社區活動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和參與非遺的保護和傳承。④非遺需要與現代產業結合,通過“非遺+”模式,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非遺賦能賦值國貨潮品,助力民族工業走出了中國模式,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了精神力量,也打上了中國符號。(評分細則:每點2分,答出任意三點得滿分;意思答對即可。)【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結合文本探究現實問題的能力【解題思路】根據材料二的內容,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要與現代生活、科技、教育和產業相結合。通過這些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遺,同時使其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發揮更大的社會和經濟價值。6.B【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解題思路】選項B“焦灼怯懦”錯誤,原文“母親驚惶了幾個月”“不然她非瘋了不可”中的“驚惶”體現母親因兒子病情惡化而產生的深切擔憂與自責,而非性格上的“焦灼性情”。母親的形象是隱忍、無私的,如“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展現的是母愛的偉大與犧牲而非“怯懦”。故選B。7.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分析鑒賞作品藝術特色的能力【解題思路】選項D錯誤。史鐵生的語言風格質樸深沉,如“母親卻已不在人世”“我搖著車躲出去”等句,通過白描和生活細節傳遞情感,而非“華麗繁復”。8.①愧疚與遺憾:因母親去世未能盡孝,面對合歡樹易觸痛回憶,觸發自責;②情感回避與自我保護:合歡樹承載母愛,探看意味著直面喪母之痛,回避合歡樹是一種自我保護,以減輕回憶帶來的情感沖擊。(評分細則:每點2分,答出“情感回避”“愧疚遺憾”等關鍵詞,結合文本細節即可得分。其它如“對現實的抗拒”“私人記憶的保留”也可根據分析情況酌情給分。)【命題意圖】深度解讀人物心理——心理動因多元分析【解題思路】①愧疚與遺憾:母親在“我”殘疾后始終懷抱希望(“再試一回,不試你怎么知道會沒用?”),而“我”曾對治療失去信心(“別浪費時間!根本沒用!”)。母親去世后,這種未能回饋母愛的遺憾轉化為對合歡樹的抗拒。另外,合歡樹的生長過程(從“剛出土”到“長到房高”)與母親的離世形成對比,作者未能見證樹的成長,隱喻對母親生命最后階段的缺席,加劇了愧疚感。②情感回避的深層表現:合歡樹作為母親生命的延續(“母親種的那棵合歡樹今年開花了”),其存在讓作者感到母親雖逝但痕跡猶在,這種矛盾促使他選擇回避。“小院兒里的老太太們還都把我當兒孫看”一句,側面反映作者對母愛的懷念與對現實逃避的掙扎。③其它如“對現實的抗拒”或“私人記憶的保留”:合歡樹象征母親未竟的希望(“以為那是個好兆頭”),作者回避探看,隱含對未能實現母親期望的恐懼;結尾提到“孩子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暗示作者希望將母親種樹的記憶封存為私人情感,不愿與他人分享或面對他人同情。9.示例:史鐵生在《合歡樹》中以克制而深情的筆觸,將個人苦難升華為對生命意義的探索。母親種下的合歡樹,既是母愛的見證,也是作者對抗命運的精神圖騰。面對殘疾與喪母之痛,他未沉溺于悲情,而是通過寫作將痛苦轉化為對生命的禮贊。如文中“風正在樹林里吹過”的意象,暗示了苦難中仍有希望流動。這種在悲劇中展現力量的方式,正是史鐵生“自救”的體現,也讓讀者感受到文學超越苦難的永恒價值。(評分細則:主題理解2分,文本分析3分,語言表達1分)【命題意圖】對作者創作觀的深度解讀【解題思路】新高考強調“真實任務情境”,本題要求結合“讀書報告會”這一情境對作者創作觀進行深度解讀,并以“文學短評”的形式進行呈現。撰寫時需圍繞“自救”與“力量”展開,如合歡樹的生長象征生命韌性,母親的形象體現精神支撐。同時,需體現對作者創作觀的深度解讀(如“寫作是自救的方式”)。撰寫時要注意以下三點:①主題理解:明確“自救寫作”與“悲劇中的力量”主題;②文本分析:結合合歡樹象征、母親形象、語言風格等分析;③語言表達:邏輯清晰,語言凝練,符合讀書報告會語境。10.CEH句意:富弼鼓勵治區內的百姓拿出糧食,加以官倉的糧食,獲得公私廬舍十余萬處,將流民各地安排【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考查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的學科素養。【解題思路】“弼勸所部民出粟”屬于兼語短語作謂語的句子,“勸”的賓語是“所部民”,“所部民”為兼語,同時作“出”的主語,“粟”作“出”的賓語,之間不能斷開。“官倉廩”作介詞“以”的賓語,“倉廩”后斷開;“得”的賓語是“公私廬舍十余萬區”,其中“公私”作“廬舍”的定語,只見不可斷開。11.C【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虛詞的能力。【解題思路】A中的“奇”都是意動用法,“認為······出眾或奇特”,用法相同。正確。B.“及相蹈藉”中的“藉”通假“籍”,凌亂之意,“杯盤狼籍”中的“籍”通假“藉”,凌亂之意,意思相同。正確。C.錯誤。本文“為”的意思是“替”,是介詞;“視為止,行為遲”的“為”的意思是“因為”,是介詞。二者意義不同,用法相同。錯誤,故選C。D.蚤,通假“早”,都是名詞做狀語。意思稍有區別,“蚤夜憊心力不少懈”中的“蚤夜”,是早晚;表示從早晨到晚上這一時間段。《鴻門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中的“蚤”,是“早早地”,表示時間提前。正確。12.C【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男人代替女人領米”錯誤,原文“使受粟者男女異日”是“讓男人和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里領米”的意思。13.【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題思路】 (1)翻譯:第二年,麥子大豐收,老百姓依路的遠近接受糧食回家,共救活五十余萬人,收募為兵的數量可以萬計。(關鍵詞“大熟”“慕”各1分,句子大意2分)(2)翻譯:按規定,遇災年官府發放糧食救濟窮人滿三個月就停止,這年發放到五月才停結束。(廩:官府發放糧食救濟。關鍵詞“法”“廩”各1分,句子大意2分)14. 相同點:提供糧食;安葬死者。不同點:①富弼設置居所安置流民;動員官員為百姓積極做事;鼓勵民眾自救。②趙抃事必躬親,捐資助民。(言之有理即可)(相同點一分,不同點兩分,滿分三分,只答其中一方面,最多給兩分。)【命題意圖】本題重點考查學生從文本中獲取與加工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文中信息和文言知識進行對比、分析概括的能力。【解題思路】相同點:提供糧食:“弼勸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倉廩,得公私廬舍十余萬區,散處其人,以便薪水”“率五日,輒遣人持酒肉錢飯糗慰藉”,“趙公斂富人所輸及僧道士食之羨者,得粟四萬八千余石,佐其費。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安葬死者:死者為大冢葬之,目曰“叢冢”,“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轉死,雖死,得無失斂埋,皆公力也”不同點:富弼有效動員官員:(讓各類官員積極為百姓做事)“官吏自前資、待缺、寄居者,皆賦以祿,使即民所聚,選老弱病瘠者廩之,仍書其勞,約他日為奏請受賞”。富弼鼓勵民眾自救:(讓百姓自己去找取物資,以供所需)“山林陂澤之利可資以生者,聽流民擅取”。趙抃事必躬親,捐資助民:“事細巨必躬親。給病者藥食多出私錢”文本一:富弼,字彥國,是河南人。年輕時刻苦好學,氣度不凡。范仲淹見到他認為他很出眾,推舉他參加“茂材異等”科考。河朔發大水,老百姓到處流浪討飯。富弼鼓勵治區內的百姓拿出糧食,加以官倉的糧食,獲得公私廬舍十余萬處,將流民各地安排,以便于供給柴和水。官吏已經去職的、等待任命的、朝廷官員而今返回家居的,都給予俸祿。讓他們在老百姓聚集的地方,挑選老病衰弱者給予糧食,記載這些官吏的功勞,約定到時候替他們上奏請求賞賜。一般每隔五天,就派人拿著酒肉飯菜進行慰勞,出于最大的誠心,人人都為之盡力。山林池澤之出產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聽任流民自行獲取。死去的人就筑大冢一起安葬,將它叫作“叢冢”。第二年,麥子大豐收,老百姓依路的遠近接受糧食回家,共救活五十余萬人,收募為兵的數量可以萬計。先前那些負責救災的人,都把災民聚集在城墻內,煮粥施舍給他們吃。(結果)濕熱環境誘發瘟疫,還發生人群相互踐踏傷亡的事件。有人苦等粥飯數日,最終沒能領到粥就倒地身亡。(這種做法)名義上是救災,實際上卻是在殺人。皇帝聽說后,派遣使者嘉獎慰問,授任禮部侍郎。富弼說:“這是我作為守臣的職責。”辭謝不予接受。自從富弼立下的法則簡便周密,天下相傳以此來作為樣本。文本二:熙寧八年夏天,吳越一帶遭遇嚴重旱災。這年九月,資政殿大學士、右諫議大夫趙公出任為越州長官。趙公征收富戶人家上繳的,以及僧人道士和讀書人吃余下的糧米,共得谷物四萬八千多石,就用它來補助那救濟的費用。讓規定從十月初一開始,每人每天領一升救濟糧,孩童每天領半升。趙公擔心領米的人太多會相互擁擠踐踏,又讓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領米,并且每人一次領兩天的口糧。他又擔心鄉民將流離失所,就在城鎮郊外設置了發糧點共五十七處。能夠買得起糧食的人,就替他們告誡富人不能囤積米糧不賣給他們。又替他們調出官糧,共五萬二千余石,低價賣給百姓。設置賣糧點共十八處,讓買糧的人自行就便像領糧的一樣。按規定,遇災年給窮人發放救濟滿三個月就停止,這年發放到五月才停結束。有不便行公文處理的事情,趙公一概自己擔當責任,不因此連累下屬官員。有請示上級的事,有些對救災有較多的好處,就立即施行。趙公在這段時間,早晚勞心力從未稍微懈怠,事無論巨細必定親自處理。給病人吃藥吃飯的開銷花的多是自己的錢。百姓不幸遭遇旱災瘟疫,能避免輾轉死去;即使死了也不會無人收斂埋葬,都是靠趙公的力量。15.B.【命題意圖】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藝術手法的運用。【解題思路】這里不是襯托的手法,作者是由自己的境況聯想到陶淵明和自己的命運相似處。16.(1)實寫部分:看到清晨烏鵲報晴,環境清新宜人,富有生機,描寫東坡雪堂周邊鳴泉、小溪、山亭、遠峰等美景,是實寫,表達出詞人歡欣、怡悅的心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虛寫部分:回想昨夜春雨十足,,想象到與當日陶淵明游覽斜川景色及其相似,是虛寫;表現出田園生活恬靜清幽的境界,給人以超世遺物之感。寫出了田園生活的恬靜、清幽,抒發了隨遇而安、樂而忘憂的曠達襟懷。(2)實寫部分:開篇便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樣生動形象的詞語描繪了赤壁的壯麗景色。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赤壁的磅礴氣勢,也為后續的懷古之情奠定了堅實的背景。虛寫方面:蘇軾則通過想象和回憶,將讀者帶入到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他筆下的周瑜,年輕有為,英俊瀟灑,談笑間便檣櫓灰飛煙滅,也讓讀者對那段歷史充滿向往和敬仰。【命題意圖】考查同一作者不同作品表現手法比較鑒賞能力。【解題思路】“烏鵲喜,報新晴”是作者在雨后第二天清晨看到的景象,是實寫,這里的景物富有生機,清新怡人,讓人心情愉悅。“泉鳴北山傾,小溪橫,南望亭丘,孤秀聳曾城”,都是作者看到之景,優美宜人,表現了愉快,喜愛之情。“昨夜東坡春雨足”回想昨夜之景,“都是斜川當日景”想象到和陶淵明當日的情形一樣,景物恬靜清幽,心情亦然。“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是看到之景,氣勢雄輝,壯麗磅礴。正因為江山如畫,自然而然想起了在這里的英雄人物。“遙想公瑾當年”作者由眼前景想到了在這里發生英雄事件,那時的周瑜年輕有為,英俊瀟灑,讓人仰慕。17.(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2)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3)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每空1分,有錯別字該空不給分。第(3)小題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給分。)【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默寫古代詩文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題思路】分析題目情境的顯性、隱性信息。第(1)題信息:形象地論述了積累的重要性,說明填寫的語句應與積累有關;《老子》中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對應荀子《勸學》中“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第(2)題信息:描寫金陵城江山的景物特征,應填寫詩句中具有江山的語句,對應教材“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第(3)題信息:考查“舟”在唐宋詩詞文中這一意象,屬于開放式理解性默寫。18.D【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辨析詞語和用法的能力。 【解題思路】A項的“工藝價值”是工業文明的精密美學,屬于人工技藝的價值,雖然也是抽象的,但更偏向于工藝技術的美學層面。B項的“自然界的價值”是自然界的物質轉化,屬于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和人類活動無關,所以排除。C項的“情感價值”是器物被賦予的情感因素,屬于主觀情感層面,和原句中的集體奮斗不同,所以也不對。D項的“文明價值”是莫高窟畫工創造的,鐫刻進時間經緯,這明顯是文化傳承的,屬于人類文明的長久價值,和原句中的國家發展、時代洪流相呼應,更接近。兩個“價值”均作賓語,受抽象概念(文明/國家發展)限定,且與動詞“鐫刻”“賦予”形成 文化傳承的動態表達 。故選D項。19.① 排比強化情感 。原句通過三次重復“滿滿的”,構成排比句式,形成遞進的節奏感和語言氣勢,突出行囊中情感與使命的厚重感。② 疊詞使意象更生動具體 。原句中“滿滿”的疊詞重復,既形成音韻上的回環美感,又將春節后人們內心的充實、力量等抽象情感轉化為具體可感的意象。③語言流暢,富有韻律。原文通過重復“滿滿的”這一詞組,形成了語言的韻律和節奏感,使得句子讀起來更加流暢且富有感染力。(評分細則:一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得滿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給分。)【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賞析修辭的能力。 【解題思路】原句通過排比與疊詞,既強化了情感表達,又增強了語言的韻律美,符合文章通過具體意象傳遞溫暖與希望的寫作意圖;改句雖簡潔,但舍棄了關鍵修飾詞與修辭手法,使句子失去感染力,無法準確傳達春節行囊的象征意義。20.甲:更是展望新年的大好時機乙:出門是夢想的打拼丙:個人的奮斗成就更好的自己(評分細則:每處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補寫句子的能力。 【解題思路】甲處:首句“歲之始也”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開始。因此,甲處應填入一個與展望新年、計劃未來相關的內容,且需要與前半句形成遞進關系。“更是展望新年的大好時機”符合要求,因為它不僅承接了團圓的主題,還引出了對新年的期待和規劃,與材料中的辭舊迎新、象征新生等內容相呼應。乙處,前文提到“曾經風雪兼程,為愛歸家;如今‘策馬’千里,為夢出發”,“回家是團聚的親情”與“曾經風雪兼程,為愛歸家”相呼應,所以此處應與“如今‘策馬’千里,為夢出發”相照應,因此補寫“出門是夢想的打拼”之類的語句。丙處,原句“大家的努力鑄就集體的輝煌”采用“主體(大家)—行動(努力)—結果(輝煌)”的遞進結構。補寫句應該與之形成對應,構成“個人—集體”的二元對仗關系,強化文段的均衡美感。前文強調“個體的生命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融匯”,補寫句通過“個體的奮斗”體現個體價值的實現,后句“大家的努力”則升華至集體成就,形成“個體積累—集體凝聚—國家發展”的完整邏輯鏈。因此補寫“個人的奮斗成就更好的自己”之類的語句。21. A朝思暮想(或“魂牽夢縈”“牽腸掛肚”) B龍騰虎躍C鍥而不舍(或“堅持不懈”“孜孜不倦”)(評分細則:每空1分。)【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解題思路】A處,“朝思暮想”形容日夜思念、牽掛,與文中的語義完全契合,且符合“見到親人朋友”前的定語語法結構。該成語既表達了春節前夕對親友的深切思念,又呼應了團聚時的情感釋放。B處需要填入一個與“龍”相關的成語,且要和“龍馬精神”、“神龍馬壯”結構類似,都包含“龍”字,并且表達積極向上的意義。故應填“龍騰虎躍”。C處需要一個與“馳而不息”并列的成語,表示持續不斷的努力。故應是“鍥而不舍”,既符合語境,又和后面的“馳而不息”形成對仗。22.② 改為:更(又、也)沐著溫馨的春風;⑤ 改為:讓大國與小家如海與浪花。(評分細則:每處2分。)【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題思路】②句中關聯詞語使用不當,“既”與“和”不搭配,應是“既·····更·····”“既······又·····”“既·····也·····”;⑤句語序不當,“小家”和“大國”應互換位置,才能與“海與浪花”一一照應。23.作文:【核心立意】圍繞“傳承與活化利用的辯證關系”展開,強調二者在不同領域中的協同作用:1.傳承是根基,是對傳統、知識、經驗的繼承與堅守。2.活化利用是創新,是對傳承內容的轉化與適應性應用。3.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推動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審題要點】1.材料延伸:需跳出非遺領域,結合學習、生活、科技、文化等具體領域展開論述。2.辯證分析:避免孤立討論“傳承”或“活化”,需體現二者的互動關系。3.案例支撐:需用具體事例(如學習方法革新、傳統文化創新等)佐證觀點。【參考立意】1.守正創新:以傳承為基,以活化為翼2.傳統智慧的新生:從繼承到應用3.知識的長河:在傳承中活化,在創新中延續4.古為今用,煥發時代生機【范文示例】守文化之根,開時代之花非遺保護中“活化利用”與“傳承”的智慧,恰似一盞明燈,照亮了人類文明前行的道路。這一哲理不僅適用于文化遺產,更滲透于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唯有在傳承中堅守本質,在活化中突破桎梏,方能實現真正的進步。傳承是文明的根系,深扎于歷史的土壤。無論是《詩經》中的“風雅頌”穿越千年仍被吟誦,還是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至今滋養人心,皆因后人對其精髓的忠實繼承。學習亦是如此,牛頓坦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正是強調對前人知識的敬畏與吸收。若沒有對經典公式的傳承,愛因斯坦便無法在相對論中顛覆時空認知;若失去對歷史教訓的銘記,人類終將在盲目中重蹈覆轍。傳承,是文明得以延續的血脈。活化利用是創新的火花,點燃時代的引擎。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沉睡千年,卻因數字技術的活化而飛入尋常百姓家;傳統中醫藥在屠呦呦手中與現代科技結合,提煉出拯救百萬生命的青蒿素。學習中的活化同樣關鍵:數學公式不再是枯燥的符號,而是通過編程建模解決實際問題;文言文背誦不再流于形式,而是通過情景劇演繹領悟古人智慧。活化,讓靜態的知識轉化為動態的創造力。傳承與活化的交融,方能孕育真正的生命力。故宮博物院將文物修復技藝傳承至今,卻以“故宮文創”讓文物“活”起來,正是這一哲理的完美詮釋。反觀某些領域,若只重傳承而忽視活化,便會陷入故步自封的泥潭——如清末洋務派“中學為體”的片面堅守,終因缺乏制度創新而失敗;若只求活化而拋棄傳承,則會成為無根之木——如盲目追隨“量子波動速讀”等偽科學,背離了學習的本質。唯有二者并重,才能讓傳統智慧在新時代煥發生機。詩人艾略特說:“傳統不是繼承來的,而是需要奮力爭取的。”站在文明的長河中,我們既是傳承者,亦是創造者。以傳承守護文化基因,以活化書寫時代新篇,方能在學習與生活的征途上,既不忘來時路,亦不負凌云志。【評分細則】1.作文評價整體要求文風端正,文脈清晰,文氣順暢。思想積極向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切合題意,符合試題的材料、情境與任務要求;觀點明確,邏輯嚴密,結構嚴謹,論證充分,思考具有獨立性;表達準確流暢,合理運用詞語、句式、修辭等。2.說明:(一)基礎等級評分,“題意”項主要看選擇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內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圍。選擇角度符合材料內容及含意范圍的屬于“符合題意”。與材料內容及含意范圍沾邊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評分(“發展等級”不給分)。(二)發展等級評分,不求全面,可依據“特征”4項16點中若干突出點按等評分。1.深刻:①透過現象看本質;②揭示事物內在的關系;③觀點具有啟發性2.豐富:④材料豐富;⑤論據充足;⑥形象豐滿;⑦意境深遠3.有文采:⑧用詞貼切;⑨句式靈活;⑩善于運用修辭手法; 文句有表現力4.有創意: 見解新穎; 材料新鮮; 構思新巧; 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 有個性特征(三)缺題目扣2分;字數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不足400字,20分以下;每1個錯別字扣1分,重復的不計;標點錯誤多的,酌情扣分。(四)套作或文體不明確的,適當扣分;抄襲的,“基礎等級”在第四等之內評分,“發展等級”不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2026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摸底考試語文試卷-A3.docx 2025-2026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摸底考試語文試卷-參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