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2026學年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試卷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16分)元認知:成長慢,是因為你不會“飛”什么是元認知元,在漢語中有“頭、首、始、大”的意思,即最高級別的,比如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會被稱為“國家元首”。元認知,就是最高級別的認知,它能對自身的“思考過程”進行認知和理解(見圖1)。實際上,元認知能力就是反思能力。這種能力為我們人類所獨有,與人類基因最接近的大猩猩最多也只能分辨鏡子中的猩猩是自己,它們無法從自我和當前的情境中脫離,假想出“另一個自己”。而人類的大腦進化出了新皮層,使我們具備了極強的感知和思考能力,從而可以依靠理智生活。更神奇的是,人類還可以觀察自己的思維活動,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然后改進優(yōu)化,不斷做出更好的選擇。人的思維就好比一把錘子,它不但能釘釘子,還能復制出另一把錘子來錘打自己。只要方法正確,時常修訂,那么這把錘子就會進化成更高級的工具。元認知能力的差異人人都有反思能力,但為什么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卻如此之大呢 因為元認知能力也是有層級的。按照心理學的意向性分類,元認知至少可被分為六個等級,最終又可歸為兩類:被動元認知和主動元認知。普通人通常只會在遇到問題時被迫啟用這個能力,比如在遭遇指責、批評時,才不得已去反思糾正;而有些人即使在沒有威脅的情況下也會嘗試練習扇動翅膀,讓自己不斷進化,徹底遠離危險。當一個人能主動開啟第三視角、開始持續(xù)反觀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時,就意味著他真正開始覺醒了,他有了快速成長的可能。元認知如何改變我們的命運反觀,是元認知的起點。當你開始反觀自己的思考時,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你能意識到自己在想什么,進而意識到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進一步糾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終做出更好的選擇。缺乏自我觀察意識的人只能無意識地順著感覺和喜好行事,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精神上,都會不自覺地追求眼前的舒適和簡單,覺察不到自己當前的思維和行為有什么不妥,直到碰壁。而人生是由無數(shù)個選擇組成的,不同選擇的累加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元認知一旦開啟,變化馬上就會發(fā)生。為了體驗這種變化,你不妨想象自己身邊有一個“靈魂伴侶”,他會時刻伴隨、指引著你,于是,在你走神時,他會提醒你集中注意力,去做更重要的事;在你迷茫時,他會站在人生高處,幫你看清局勢;在你無解時,他會深入底層規(guī)律,提示你應該抓住什么……如圖2所示,這才是高級的元認知。要獲取元認知的能力有更為系統(tǒng)的方法。第一,從圖2中可以看出,提升元認知能力的工具需要從“ ① ”端獲取,包括學習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經歷。前人的智慧有很多,大多可以從 ② 中獲取,比如當我們讀過(刻意練習》后,再面對學習中的困難時就不會畏懼和逃避,而會利用“舒適區(qū)邊緣”理論讓自己積極面對挑戰(zhàn);比如當我們讀過《超越感覺》后,面對自己討厭的人時也不會表現(xiàn)出攻擊性和不屑,而會盡力從他身上學習真實可用的東西。學習前人的智慧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廣的 ③ 、掌握更深的底層規(guī)律,做出更加正確的選擇。第二,如果說學習是靜態(tài)的,那處于當下的、動態(tài)的自己又該如何主動運用元認知呢 很簡單,啟用你的“靈魂伴侶”啊!讓他時刻監(jiān)控你,就像電腦系統(tǒng)里的殺毒軟件,監(jiān)控著你的每一次操作,一旦發(fā)現(xiàn)可疑文件就立即發(fā)出警報。試著回顧一下這類場景:你需要查找一份資料,打開手機后,發(fā)現(xiàn)有人在朋友圈里發(fā)了一段搞笑視頻,忍不住點開看了一下,又發(fā)現(xiàn)這個視頻的曲子很好聽,于是去搜索歌曲……不知不覺,半小時過去了,之前的事早忘得一干二凈。我們總是這樣,一開始只想找一根繩子,最后卻牽出一頭大象。這便是元認知能力不足的表現(xiàn)——順著自己的本性去做喜歡和舒服的事,精力發(fā)散,缺乏覺知,任何偶發(fā)的干擾都會使注意力分散。如果有個“靈魂伴侶”一直在監(jiān)控你,你就能審視自己的行為,從過程中跳出來,告訴自己:“這個事情可做可不做,先忍一下,干點有用的事……”元認知能力總能讓你站在高處俯瞰全局,不會讓你一頭扎進生活的細節(jié),迷失其中。如果你足夠細心,還會發(fā)現(xiàn)未來視角總是當前行動的指南針,它可以在茫茫的生命中為你導航,讓你主動選擇去做那些更重要而不是更有趣的事情。第三,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冥想。冥想是指靜坐在某處,然后通過放松身體,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呼吸和感受上的活動。冥想帶來的極度專注可以幫助大腦做健身操。通過持續(xù)鍛煉,大腦可以直接從物理層面提升人的元認知能力。冥想與“靈魂伴侶”本質上都在做同一件事:監(jiān)驗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將其疑中到自己需要關注的地方。反饋是這個世界的進化機制。有反饋,并形成回路,就可能使任何系統(tǒng)開始自我進化,無論機械設計還是軟件系統(tǒng)都是如此。而元認知正是人類認知能力的反饋回路,有了它,我們才可能進入快速進化的通道。(摘編自周嶺《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A.人類的大腦進化出了新皮層,使人類具備了獨有的反思能力,其他動物則無法脫離自我和當前情境,假想出“另一個自己”。B.有些人能主動開啟第三視角,持續(xù)反觀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有了快速成長的可能,從而能夠拉開與他人的差距。C.“元認知一旦開啟,變化馬上就會發(fā)生”指當我們開始反觀自己的思考時,就會開始判斷并糾正不明智的想法,從而優(yōu)化選擇。D.冥想引導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呼吸和感受上,這種極度專注可以幫助大腦做健身操,使其直接從物理層面提升人的元認知能力。2.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A.“錘子”“靈魂伴侶”“殺毒軟件”“牽出一頭大象”等表述不但使說理生動形象,還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B.文章小標題圍繞元認知,從是什么、能力有何差異、有何作用、如何獲取角度逐層深入地展開,展示了邏輯思維的嚴密性。C.文章將人與猩猩對比,將元認知工作機制與電腦殺毒軟件類比,并運用兩則圖示輔助說明文字,突出了科普文章“普”的特點。D.文章結尾畫線句表意準確嚴謹,其中的“可能”使表述有保留,而“任何”表述絕對,但前者表示可能性,后者表示范圍,并不矛盾。3.文中交替使用“我們”和“你”的人稱,二者有怎樣不同的表達效果 (4分)4.在蘇軾的《赤壁賦》中,如果把“客”看成受困的自我,那么“蘇子”則可以看成自我的“靈魂伴侶”。請結合材料說說“蘇子”是怎樣促進“客”的成長的。(6分)二、現(xiàn)代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是那片古趣的聯(lián)想金耀基①①【甲】劍城的冬天真不好受,冰風冷雨,在浩闊無邊的劍橋平野上,像一千匹野馬呼嘯而過,暴虐里還帶些輕狂,古城的大街小巷,由寧靜而變得冷寂了,偶爾看到二三行人,也都似灰暗中晃動的影子。學院把幾個世紀的厚重的大門關得緊緊的,如一座座寺院。②對劍橋冬天的原諒是在她一月的大雪之后。當妻與我倚憑在克萊亞橋雪欄上的剎那,我們把對隆冬的積怨一筆勾銷。沒有冬寒,哪能有這樣的雪景?在滿天飛絮的Backs(劍大七八個古老學院的后園),是一片皓皓然的潔白,一個學院連著一個學院,一片白接著另一片白。原來不敢想象還有比綠玉的綠更美的草坪,此刻卻發(fā)現(xiàn)白雪之白更冷艷敻絕!還有那一排排的枯樹,那一座座孤冷的橋影,那冰河上不出聲的一群群有點像鴛鴦的鴨……不錯,梅柯克②沒有說假,“未見劍橋的雪景,沒有人可說他看盡了劍橋的美”!有人喜歡劍橋的春,有人喜歡她的秋,也有人更鐘意她的夏,但在初雪驚艷之后,不能不說劍橋是屬于四季的。③三月未盡,劍橋的早春就在風雨中翩翩然來臨。風在樹梢,風在河上,風在劍橋老師的袍袖,風在劍橋少女的裙裾,風不再冰凍,而只是一股涼意的流動。寒冬之后,誰又能不愛歡躍的春風?我記起歌德的“古典的美麗的死”。這位詩哲在臨終的床前索筆,要寫的便是歌頌大地在春風中的初醒!劍橋的早春主色是綠的。那是新綠,是在嚴冬的灰色中掙扎出來的綠,在雪地的白色中冒露出來的綠。在綠的邀約下,劍橋的古老學院這時徐徐地脫卸了寺院的灰寂,至于那條被柯勒律治③贊為“美麗的小溪”、徐志摩譽為“劍橋靈性所在”的劍河,這時早劃破了冰封,載一船船少年男女的歡笑。劍河美則美矣,靈則靈矣,但她的美、她的靈也真虧垂柳青青、橋影扶疏和兩岸一座座教堂、圖書館、方庭的伴襯。說真的,劍河是一條最幸福的小河!④她兩岸不止有賞不盡的自然美景,更有看不盡的歷史文物。兩岸的風光不是“點”的美、“線”的美,而是“面”的美。英倫七個世紀的文化都一一陳列在此,【乙】五百里的景物皆卷藏在這幾里的方圓。在三四月交接的辰光,克萊亞學院小徑上的滿地藍蕊、圣約翰學院溪邊的黃色水仙,不等春暖就搶著綻放了,我不知那藍蕊的名稱,但那種藍使我想起日月潭潭心的湖藍,而那水仙的黃,則更應是陶淵明東籬下的菊黃了。唯早春的麗色,還數(shù)三一學院古樹兩旁的花徑最絕。在五碼闊、二百碼長的花徑里,萬萬千千的“番紅花”,白色的、橘黃的、紫色的,雜色繽紛,無規(guī)律,又似有規(guī)律,像一匹展開的華貴的錦緞,但錦緞沒有這樣魅力,是人工的,但人工怎能有如此天趣?真的,像一位愛花人所說,這景色:“一見難忘,未見的,無由想象!”⑤劍橋的教育,最有作用的恐不在“言”教(它也不見得好過其他一流學府),在言教之外作為“身”教的導修制,向被視為劍橋的特色。這點是真,但也不可太過夸張。依我想,劍橋的“心”教也許才是真正的精華。“心”教是每個人對景物的孤寂中的晤對,是每個人對永恒的剎那間的捕捉。劍橋的偉大之子,不論是大詩人或大科學家,對宇宙人生都有那種晤對與捕捉。劍橋的教育家似乎特別重視一景一物的營造,在他們看來,教室、實驗室固是教育的場所,但一石之擺置,一花的鋪展,也都與“悟道”有關。⑥在根本上,劍橋人相信人的真正成長必須來自自我的心靈的躍越。劍橋的教育,【丙】不像西洋油畫,畫得滿滿的,反倒像中國的文人畫:有有筆之筆,有無筆之筆。真正的趣致,還在那片空白。空白可以詠詩,可以飛墨,可以任想象馳游,當然也可以就是一片無意義的白。劍橋不把三年的課程填得滿滿的,一年三學期,每學期只有九個星期,它是要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想,去涵泳,去自我尋覓。不錯,有些紈绔子弟三年下來可以是真正一片空白,但也真有人把那片空白填上百口傳誦的詩篇或開啟自然之秘的新鑰。在劍橋耽上1095天的莘莘學子,面對無盡景物,能夠終年不思不想?畢丕士圖書館下的一縷月色,能不叫人沉思?牛頓居處窗外的蘋果樹,能不令人駐足凝視?而王家學院禮拜堂百千枝燭光中的唱詩,縱使你不信教,又何能了無心動?至于萬紫千紅的劍橋后園,若非木頭石腦,也不能不識得是東風面了?⑦來劍橋已八個多月,但始終沒有好好到大學以外的劍城看看。一個早春的日子,人類學者華德英女士來邀喝下午茶,并主張先“游車河”來(坐汽車看風景也),我們自是“欣然同意”。劍橋除了劍大,她的規(guī)模與格調跟別的英國小城很相近。英國小城我曾去過幾個,都蠻有味,但早春的小城風光卻是來英后第一次會見。一路上,所見的盡是新醒的綠,初綻的花。有的是一街的棗紅,有的是一巷的杏白,更多是一園園的水仙。而我最喜歡的則是街街巷巷的佛塞西雅(連翹),黃得漂亮極了,黃的從樹根到枝頭,是徹上徹下嫵媚的黃,原來它們還是愛花的英人從中國西南一帶移植過來的。這使我對佛塞西雅除了感到美麗外,更增一分異域遇鄉(xiāng)人的親切與驚喜。⑧劍城的房屋、店鋪,都是清淡的、古樸的,都是經過歷史的風雨浸染的那種色調,這里沒有高樓、沒有巨廈、沒有大煙囪。古舊,但不殘破,而夾在棗紅、杏白里則更顯出一片春意中的典莊。它給你一種感覺,一種不陌生的感覺,一種“曾經來過”的感覺。“曾經來過”?是的,我確有些面熟,但我已記不起在哪里見過了。是杜工部詩中的錦官?是太白詩中的金陵?抑是( )?【丁】有些像,但又不像!但我何來這樣的感覺?是佛塞西雅的聯(lián)想?還是因劍城的那片古趣?——1976年4月早春于劍橋(本文寫于作者訪問英國劍橋大學期間,有刪改)【注】①金耀基,社會學家、政治學家、教育家,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②梅考克,英國評論家。③柯勒律治,英國詩人、文評家,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奠基人之一。5.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文章時間和空間兩條線索并行,本國文化的蓄積為對異國文化的觀察提供了獨特視角。B.文章充沛的情感、洋溢的詩意和豐富的人文內容,與作者作家和學者的雙重身份有關。C.垂柳青青,橋影扶疏,古建筑分立……作者移步換景,詳寫劍河兩岸旖旎的自然風光。D.文章最末段括號里填寫“王維樂府中的渭城”比“柳永詞中的錢塘”更符合寫作情境。6.對文中畫線語句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語句【甲】領起該段劍城冬寒難適的描寫,欲揚先抑,為下文寫劍橋冷艷動人的雪景蓄勢。B.語句【乙】生動地表達了劍河兩岸風景的豐富性與代表性,并喻指其如書畫般可品可賞。C.語句【丙】用類比方法解說劍橋“心”教的內涵之外,也能讓讀者在對比中體會文化自信。D.語句【丁】不僅表現(xiàn)作者浮想聯(lián)翩,更傳達出他作為異國訪客身處劍城中的濃烈鄉(xiāng)思。7.本文語言富有特色,請以第三自然段為例進行賞析。(6分)8.本文與蘇軾《赤壁賦》在“景”與“理”的處理上有何不同?試結合文本概括分析。(4分)三、文言文閱讀(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勸學(節(jié)選)荀子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①。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②。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是故無冥冥③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故君子結于一也。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④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注】①葦苕:蘆葦?shù)哪蹢l。②漸(jiān):浸。滫(xiǔ):臭水。服:佩帶。③冥冥:昏暗不明的樣子,這里有精誠專一,埋頭苦干的意思。意義略同于下文的“惛惛”。④涂巷:道路,街坊。“涂巷之人”指最普通的人。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B.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C.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D.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教使之然也” 中“然”字與《勸學》中“使之然也” 中“然”字含義不同。B.“游必就士”中“就”字 《勸學》中“金就礪則利” 中“就”字含義相同。C.跬步:本指半步,跨一腳,引申至舉步、邁步,也用于形容極近的距離、數(shù)量極少等。D.桀紂:桀是夏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是商代最后一位君主。相傳都是暴君,后“桀紂”泛指暴君。11.下列對本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第一段形象地說明了社會環(huán)境對道德觀念的形成所起到的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B.第二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鳩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蘭槐之根漸之滫”五個比喻,論證了環(huán)境對人的重要影響,說明了學習要有好的環(huán)境。C.荀子的文章樸實渾厚,詳盡嚴謹,句式比較整齊,而且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深刻道理。D.荀子認為要全面地了解倫理規(guī)范與仁義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個真正的學者。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2)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 13.文章最后一段闡述了什么道理?請簡要說明。(3分)四、閱讀下面這兩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9分)《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憂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14.下列對詩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李白將謝靈運與自己對比,談自己在夢中到達謝公住處,穿上謝公鞋履,表達出對其傾慕向往之情。B.《夢游天姥吟留別》作為一首記夢詩,以“夢游”為線索,寫了“夢游之因”“夢游所見”和“夢游之感”。C.《登高》以一“悲”字貫穿始終,前兩聯(lián)寫景,后兩聯(lián)抒情,景中含情,情自景生,既顯自然之悲象,又書人生之艱難。D.社甫為人憂國憂民,李白為人恣意瀟灑,這都表現(xiàn)在他們各自的作品中。《登高》面向現(xiàn)實,注重格律,沉郁頓挫;《夢游天姥吟留別》則少受格律拘束,富有浪漫主義色彩。15.物象“猿”“水”“鳥”在兩首詩中均有出現(xiàn),卻以不同的形式成為蘊含著不同情致的意象,請對比兩篇文章中的這三個意象,并結合詩句加以賞析。(6分)五、名句名篇默寫(共1小題,12分)16.默寫句子。(1)航天英雄王亞平持之以恒地探索浩瀚星空,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航天夢。正如《荀子·勸學》中所言“___ ____,__ _____”。(2)人不能盲目自大,當別人夸獎你的專長時,你可以用韓愈《師說》中的“_____ __,___ ____”兩句來表達你的謙遜。(3)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結尾處說“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以此表示自己在獲取短暫“安靜”后不得不回歸到殘忍的現(xiàn)實中。同是夜游的蘇軾則自適太多,從他《赤壁賦》中“___ ____,_ ______”兩句展現(xiàn)的結束出游的方式就能夠看出。(4)姚鼐《登泰山記》中,作者寫登頂泰山后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用“_______ ,_____ __”兩個比喻句寫出了泰山安詳、明媚、肅穆中有溫柔飄逸之美的特殊風韻。(5)《歸園田居》中,陶淵明落筆便顯露出對自然的熱愛,接著用“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從追憶往昔的角度間接表露了對歸園田的渴望。(6)《琵琶行》中描寫琵琶女猶豫不決而出場的詩句是“ , ”。六、語言文字的運用與表達(本題共5小題,17分)(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本題共3小題,9分)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已,停止。每個家庭都把孩子的教育看得極重,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有甚者為了孩子舍棄工作,全身心地 于孩子成長上。我們 不問這些煞費苦心的家長戰(zhàn)果如何,但每每總是有這樣的聲音:什么時候放假啊?學習太累了,啥時候能不學習呢?要是不學習該多好……面對如此情景,多數(shù)老師和家長總會以“學習是種快樂,不要當作負擔”進行勸勉鼓勵。但是,沒有興趣的學習真的不是快樂的,是枯燥乏味,并且會給孩子留下很多痛苦的記憶。所以,家長、老師要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才能使其持之以恒地學習下去。匠人們得以宣揚的“工匠精神”大體上就是“學不已”。他們雖然從事著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認為是低賤的工作,但就是那份執(zhí)著造成了他們的非凡。一個匠人若認為自己的技藝已經 ,那么他必定會成為可憐的井中蛙,曾經的謙遜好學變?yōu)楝F(xiàn)在的狂妄自大,曾經不斷精進的手藝也會日漸退步。學不可以已。未來的學習不可停止,當下的學習亦不可以停止。若停下,則連貫不存,再想拿起來就難了。面對學習,我們看到太多的同學于初一高一認真學習,于初二高二懶散懈怠,成績一落千丈,等到初三高三時,面對中考高考的壓力和曾經的美好愿景才想要 ,但還沒等第一步落下,腳又退了回去。于今再看“學不可以已”,若你還愿做一個“君子”——在社會上受人尊重而又泰然安之,那么請不要停止學習,更不能停止學習。青春一逝而不返,人生不停而珍貴。17.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牵? )(3分)A.致力 尚且 登堂入室 再接再厲 B.效力 姑且 登堂入室 重整旗鼓C.效力 尚且 登峰造極 再接再厲 D.致力 姑且 登峰造極 重整旗鼓1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 )(3分)A.他們從事著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認為是低賤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執(zhí)著造成了他們的非凡。B.雖然他們從事著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認為是低賤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執(zhí)著成就了他們的非凡。C.雖然他們從事著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認為是低賤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執(zhí)著造成了他們的非凡。D.他們雖然從事著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認為是低賤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執(zhí)著成就了他們的非凡。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號和文中“君子”后的破折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3分)A.帶工的老板或者打雜的拿著一疊疊的“打印子簿子”,懶散地站在正門出口——好像火車站軋票處一般的木柵子的前面。B.“我小時候非常非常怕黑,夜里睡覺需要一直開著燈——啊,那只大狗沖過來了!”他高聲喊道。C.我們在天安門前深情地呼喚:周——總——理——!D.想贏的不能贏,不怕輸?shù)姆炊A——這是競賽的辯證法。(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只見云氣氤氳來,飛升于文殊院、清涼臺,飄拂過東海門、西海門,彌漫于北海賓館、白鵝嶺。如此之漂泊無定,若許之變化多端。①毫秒之間,景物不同;同一地點,瞬息萬變。②一忽兒陽光普照,一忽兒雨腳奔馳。③整個的公園,藏在其中。④幾枝松,幾個觀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筆意簡潔。而大風呼嘯,搖撼松樹,如龍如風,顯出它們矯健多姿。它們的根盤入巖縫,和花崗石一般顏色,一般堅貞。它們有風修剪的波浪形的華蓋;它們因風展開了似飛翔之翼翅。從峰頂俯視,它們如苔蘚,披覆住巖石;從山腰仰視,它們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著巖壁折縫,一個個的走將出來,薄紗輕綢,露出的身段翩翩起舞。而這舞松之風更把云霧吹得千姿萬態(tài),令人眼花繚亂。20.“卻永有云霧,飄去浮來;”出現(xiàn)的位置最合適的是( )(3分)A. ①處 B. ②處 C. ③處 D. ④處21.把畫波浪線部分的“溶出溶入”改為“時隱時現(xiàn)”,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5分)七.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古人說,“學不可以已”,重視學習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當代中國,人們對學習的理解與古人有相同之處,也有不一樣的地方。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以“學習今說”為題目,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D2.B3.①“我們”的使用會讓讀者產生群體歸屬感,如“這種能力為我們人類所獨有”,仿佛作者在與讀者共同探討話題,增強了親近感。②“你”的稱呼則直接指向讀者個體,如“你不妨想象自己身邊有一個‘靈魂伴侶’”,讓讀者感覺內容與自身密切相關,提升了代入感。4.①“客”處于現(xiàn)實困境中,因人生短暫而消沉,而“蘇子”時刻監(jiān)控審視著“客”的思維與行為。②當“客”發(fā)出悲嘆、陷入消極情緒時,“蘇子”表刻發(fā)揮元認知的作用,運用全面辯證的觀點,從“變”和“不變”的角度幫助“客”擺脫當前的困境。③“蘇子”引導“掌”將注意力轉移到更有價值的事物上,提出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是無窮無盡的寶藏,可以盡情享受,讓“客”主動選擇去關注那些更重要的事情。(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是從材料中的觀點出發(f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解析】1.“冥想······使其直接從物理層面提升人的元認知能力”錯誤,由原文“通過持續(xù)鍛煉”可知,持續(xù)的冥想才可以達到這種效果。2.“有何作用”分析錯誤,原文小標題是“元認知如何改變我們的命運”,講的是元認知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3.本題考查人稱代詞作用與效果。不同的人稱,效果會不同,結合文本分析即可。4.本題屬教考銜接題,從材料中的觀點出發(f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5. C 6. D7. ①用詞文白相間。既有“裙裾”“索筆”等文言化書面語詞,又有“也真虧”“說真的”等現(xiàn)代口語化表達,既保留了文言文的古樸典雅,又融入了現(xiàn)代漢語的清新流暢。②句式靈活。整句如“劍河美則美矣,靈則靈矣”,散句如“寒冬之后,誰又能不愛歡躍的春風”,長句如“她的美、她的靈也真虧垂柳青青、橋影扶疏和兩岸一座座教堂、圖書館、方庭的伴襯”等,短句如“風在樹梢,風在河上”等,既整齊勻稱,又不失靈動,讀來節(jié)奏感強,富有韻律美。③善用多種修辭。綜合運用了擬人、排比、襯托和引用等多種手法,強化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其中多處引用名人話語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與文化底蘊。8. ①本文寫景主要是為后文理性思考作形象的鋪墊。作者動情而細膩地描繪了當?shù)仫L光后,自然展開聯(lián)想,就劍橋教育理念“心教”進行探討。②《赤壁賦》則是以景喻理,景理交融。蘇軾借水與月的自然現(xiàn)象闡述了“變”與“不變”的道理,其對生命、宇宙的深刻哲思與筆下的風月江山融為一體。【解析】【導語】本文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劍橋四季之美,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于一體。文章通過冬雪、早春等季節(jié)變化,展現(xiàn)了劍橋的獨特韻味,同時深入探討了劍橋教育的“心”教理念,強調心靈成長與自我尋覓。語言詩意盎然,情感充沛,體現(xiàn)了作者作為學者與作家的雙重視角,既寫景又寓理,展現(xiàn)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人文關懷。【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能力。C.“作者移步換景,詳寫劍河兩岸旖旎的自然風光”說法錯誤。“移步換景”指人走景移,隨著觀察點的變換,不斷展現(xiàn)新畫面。“垂柳青青、橋影扶疏、古建筑分立”在文中是對劍河兩岸風光印象式的勾勒與列舉,并非移步換景式的詳寫。故選C。【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重要句子的分析和鑒賞能力。D.“濃烈鄉(xiāng)思”錯誤。“有些像”是中西跨文化視野下的聯(lián)想;“又不像”是對劍橋文化特殊性與典型性的確認與嘉許。故選D。【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品味文章語言藝術能力。①用詞文白相間。文中使用了 “裙裾”“索筆” 這類文言化的書面語詞,使文字帶有古樸典雅的韻味,同時,又巧妙融入 “也真虧”“說真的” 等現(xiàn)代口語化表達,讓整個語言風格不會過于晦澀難懂,而是在保留文言文韻味的基礎上,增添了現(xiàn)代漢語的清新流暢之感,使文章既具古典美,又貼合現(xiàn)代讀者的閱讀習慣,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②句式靈活多變。整句與散句交錯運用,整句如“劍河美則美矣,靈則靈矣”,通過重復的結構,強化了對劍河美的強調,整齊勻稱,富有節(jié)奏感。而散句“寒冬之后,誰又能不愛歡躍的春風?”則使語句自然隨性,錯落有致。長句如“她的美、她的靈也真虧垂柳青青、橋影扶疏和兩岸一座座教堂、圖書館、方庭的伴襯”,細致地闡述了劍河美的成因,表意豐富且邏輯連貫;短句“風在樹梢,風在河上”則簡潔明快,有力地渲染出風的流動狀態(tài)。多種句式的靈活搭配,讓文章節(jié)奏張弛有度,富有韻律美。③多種修辭的運用讓該段文字極具表現(xiàn)力。“風在樹梢,風在河上,風在劍橋老師的袍袖,風在劍橋少女的裙裾”運用擬人,賦予風以人的行為,形象展現(xiàn)春風的輕柔與無處不在。排比句強化了春風滿劍橋的氛圍。“劍河美則美矣,靈則靈矣,但她的美、她的靈也真虧…… 伴襯”使用襯托,突出劍河與周邊環(huán)境的和諧美。引用歌德話語,增添文化底蘊,有力烘托出劍橋早春的獨特韻味。【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體裁特征和表現(xiàn)手法能力。①本文著重通過對劍橋四季景色的生動描繪來為后續(xù)說理做鋪墊。如寫劍橋早春,綠意在寒冬灰色中掙扎冒出,劍河破冰后承載歡笑,還有各處花徑的繽紛美景等,細膩展現(xiàn)其獨特風貌。讀者在領略這般美好后,作者順勢引出對劍橋“心教”理念的探討,強調景物營造利于“悟道”,人需在與景物晤對中實現(xiàn)心靈躍越、自我成長,使讀者基于前文的形象鋪墊,更易理解劍橋教育理念這一理性內容,景與理有先后承接關系。②《赤壁賦》里景理交融更為緊密。文中先呈現(xiàn)赤壁月夜的清幽之景,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等,營造出空靈意境。接著借眼前水的流淌、月的盈虛這些自然現(xiàn)象,自然引出關于萬物“變”與“不變”的深刻哲理,如“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把對生命、宇宙的思考巧妙融入到所描繪的風月江山之中,景和理相互滲透,難解難分,讀者在欣賞美景時就不知不覺領悟了其中蘊含的深邃道理。二、文言文閱讀9、A 從句式上講,“不足謂善射”“不足謂善御”“不足謂善學”三個短語結構相同,三個短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C兩項。“倫類不通”“仁義不一”是主謂短語構成的并列結構,“不通”作“倫類”的謂語,不能斷開;“不一”作“仁義”的謂語,也不能斷開,排除D項。10、A 含義相同,都是代詞“這樣”的意思。11、A項說法錯誤。第一段文字用“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引出“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強調教育的作用;然后用“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的例子,形象地說明了教育的意義。因此本段文字說明了學習的作用和意義。12、(1)因此沒有潛心鉆研的精神,就不會有洞察一切的聰明;沒有默默無聞的工作,就不會有顯赫卓著的功績。(2)一會兒不學習,一會兒學習,那是最普通的人;好的行為少,不好的行為多,那是夏桀、商紂、盜跖這樣的壞人。13、最后一段闡述了學習的根本目的,提出了勸學的最高要求和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即純而粹之,貫徹始終。【參考譯文】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多么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么厚;沒有聽到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后的風俗習慣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他這樣的。南方有一種鳥,名叫蒙鳩,用羽毛編織成窩,還用毛發(fā)把窩編結起來,系在嫩蘆葦上。風一吹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構筑得不完好,是它系結的地方造成這樣的。西方有一種草,名叫射干,莖長四寸,生長在高山上,就能俯臨百丈深淵。不是草長得高,而是它生長的環(huán)境使它這樣的。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就會與黑土一樣黑。蘭槐的根就是芷,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佩帶它。它的本質不是不美,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一定要選擇好的鄉(xiāng)鄰,一定要同賢士交往,用這種方法防止邪惡東西污染、接近正直的思想。因此沒有潛心鉆研的精神,就不會有洞察一切的聰明;沒有默默無聞的工作,就不會有顯赫卓著的功績。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時侍奉兩個君主的人不能為雙方所接受。眼睛不能同時看兩個東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全都聽明白。螣蛇沒有腳卻能飛行,鼫鼠有五種技能卻陷于困境。所以君子學習時總是把精神集中在一點上。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也不能算是善駕;倫理規(guī)范不能融會貫通,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致志的事情。一會兒不學習,一會兒學習,那是最普通的人;好的行為少,不好的行為多,那是夏桀、商紂、盜跖這樣的壞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答案】14.A15.李詩中“猿”“水”“鳥”都是活力與激情的象征。杜詩中“猿”“水”“鳥”都是凄涼、哀傷、無力的。李詩中淥水蕩漾,清猿啼叫,鸞鳥駕車,營造了清幽美麗、超凡脫俗的意境,寄托作者寄情山水,追求自由的情懷。杜詩先是一個“哀”字營造了憂傷的情境;“渚”是“清”的,“鳥”是“飛回”的,在一片蕭瑟肅殺的荒無人煙的“渚沙”之中飛舞盤旋,可見其孤獨、悲哀。畫面為冷色調,營造了秋天肅殺凄涼的景象,暗含作者常年漂泊、孤苦無依的哀傷之情。【解析】14.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對比”錯誤,詩中以謝靈運來寫自己,也表達了自己要效仿謝靈運寄情山水、鄙棄俗世。故選A。15.本題考查學生比較閱讀之賞析詩歌意象的能力。“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謝公投宿過的地方如今還在,那里淥水蕩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鸞回車”,鸞鳥駕著車。詩中“猿”“水”“鳥”都是活力與激情的象征。淥水、清猿寄寓作者對自然美景的喜愛;鸞鳥駕車則是仙界的景象,鸞鳥充滿了、力量,表達李白對美好自由世界的向往。“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一個“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馬進入作者所營造的令人憂傷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著,苦悶情緒溢滿于胸,無處排遣,詩人將其濃縮寄托于鳥的處境下,這樣寫道:渚清沙白鳥飛回,它構造的是一幅冷淡慘白的畫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鳥”是“飛回”的,在一片蕭瑟肅殺的荒無人煙的“渚沙”之中飛舞盤旋,可見其孤獨無力,悲哀之情油然而生。畫面為冷色調,營造了秋天肅殺凄涼的景象,暗含作者常年漂泊、孤苦無依的哀傷之情。16【答案】 ①. 鍥而不舍 ②. 金石可鏤 ③. 聞道有先后 ④. 術業(yè)有專攻 ⑤.相與枕藉乎舟中 ⑥. 不知東方之既白 ⑦. 汶水、徂徠如畫 ⑧.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⑨. 誤落塵網中 ⑩. 一去三十年 . 千呼萬喚始出來 . 猶抱琵琶半遮面【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鍥、鏤、攻、藉、徂徠、砌、始。六、語言文字的運用17、D(致力:把力量用在某個方面。效力:效勞。語境說的是有些家庭把全部力量用在孩子成長上,應用“致力”。尚且:連詞,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為襯托,下文常用“何況”等呼應,表示進一層的意思。姑且:副詞,表示暫時地。根據詞性,應用“姑且”。登堂入室:比喻學問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達到更高的水平。登峰造極:登上峰頂,到達最高處,比喻水平達到最高點。根據語境,兩詞皆可。再接再厲:一次又一次地繼續(xù)努力。重整旗鼓:指失敗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語境說的是一些學生在初二、高二成績退步后重新努力,應用“重整旗鼓”。)18、B 畫波浪線的句子存在兩處語病:一是語序不當,復句中前后分句主語不一致時,關聯(lián)詞應放在分句主語之前;二是搭配不當,可將“造成”改為“成就”等。只有B項完全修改正確。19、A(A項,與例句均標示注釋內容或補充說明;B項,標示話題的轉換;C項,標示聲音的延長;D項,標示總結上文。)20. C 21. ①“溶出和溶入”與“時隱時現(xiàn)”都能表現(xiàn)出松、觀松人隨著云霧的飄拂而出現(xiàn)或隱沒的狀態(tài),溶出和溶入寫出了漸變的過程,能更好地表現(xiàn)云霧的動態(tài)。②“溶”可以表現(xiàn)云霧的濕潤感,又可以表現(xiàn)古山水畫暈染的特點,與后文照應,效果更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