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統(tǒng)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古詩詞三首》課堂練習(含答案)一、基礎知識1. 看拼音,寫詞語rì mù( ) mò shuǐ( ) xǐ què( ) chán míng( )wā shēng( ) máo diàn( ) pǐn dé( ) zhù sù( )2. 給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⑴ 移舟泊(bó pō)煙渚。⑵ 卷(juǎn juàn)地風來忽吹散(sàn sǎn)。⑶ 明月別枝驚鵲(què qüè),清風半夜鳴蟬(cán chán)。⑷ 路轉溪橋忽見(jiàn xiàn)。⒊ 解釋下列加點字詞1 移舟泊煙渚( )2 日暮客愁新( )3 黑云翻墨未遮山( )4 明月別枝驚鵲( )5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二、詩句理解與賞析⒈ 按要求寫詩句1 《宿建德江》中描寫曠野無邊無際,遠處的天空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把烏云比作打翻的墨水,把雨點比作跳動的珍珠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中,詞人由稻花香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的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⒉ 寫出下面詩句的意思1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⒊ 選擇題⑴ 下列對《宿建德江》一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此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后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B. 第一句點題,也為下面寫景抒情做了準備;第二句 “日暮” 是 “客愁新” 的原因。C. 最后兩句,因為 “野曠” 所以天低于樹,因為 “江清” 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樹、人和月的關系,寫得恰當逼真。D. 此詩前兩句借景抒情,后兩句為觸景抒情。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四句詩分別寫了四個場景,順序正確的一項是( )A. 黑云翻滾 — 大雨傾盆 — 風吹云散 — 水天相接B. 大雨傾盆 — 黑云翻滾 — 風吹云散 — 水天相接C. 黑云翻滾 — 風吹云散 — 大雨傾盆 — 水天相接D. 風吹云散 — 黑云翻滾 — 大雨傾盆 — 水天相接⑶《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的詞牌名是( )A. 西江月B. 夜行黃沙道中C. 辛棄疾D. 無三、詩詞對比閱讀閱讀《宿建德江》和《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完成練習。⒈ 這兩首詩詞都寫了______的景色,但表達的情感不同。《宿建德江》抒發(fā)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⒉ 《宿建德江》中最能體現詩人愁緒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中通過嗅覺和聽覺來描寫鄉(xiāng)村夏夜美景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⒊ 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 《宿建德江》是一首五言絕句,《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是一首詞。B. 《宿建德江》的作者孟浩然是唐代詩人,《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的作者辛棄疾是南宋詞人。C. 兩首詩詞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D. 《宿建德江》描繪的是秋天的景色,《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描繪的是春天的景色。參考答案一、基礎知識⒈ 看拼音,寫詞語日暮 墨水 喜鵲 蟬鳴 蛙聲 茅店 品德 住宿⒉ 給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bó juǎn sàn què chán xiàn⒊ 解釋下列加點字詞1 水中間的小塊陸地。2 指詩人自己。3 像墨汁一樣的黑云在天上翻卷。4 橫斜的樹枝。5 聽到。二、詩句理解與賞析⒈ 按要求寫詩句1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⑵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3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寫出下面詩句的意思1 曠野無邊無際,遠處的天空比樹還低沉,⑵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2 烏云翻滾像潑灑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點似珍珠亂蹦亂跳竄上船。⑷在稻谷的香氣里,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⒊選擇題1 D ⑵A ⑶A三、 詩詞對比閱讀1 月夜 客居異鄉(xiāng)的孤寂、愁悶 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熱愛2 日暮客愁新 江清月近人 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3 D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