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江蘇省鹽城市東臺市第一中學2025-2026學年高三上學期暑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江蘇省鹽城市東臺市第一中學2025-2026學年高三上學期暑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高三年級夏令營測試
語文試卷(教師版)
(考試時間:150分鐘 試卷滿分:150分)
一、閱讀(72分)
(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美國的白皮書,選擇在司徒雷登業已離開南京、快到華盛頓、但是尚未到達的日子——八月五日發表,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是美國侵略政策徹底失敗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個在中國出生的美國人,在中國有相當廣泛的社會聯系,在中國辦過多年的教會學校,在抗日時期坐過日本人的監獄,平素裝著愛美國也愛中國,頗能迷惑一部分中國人,因此被馬歇爾看中,做了駐華大使,成為馬歇爾系統中的風云人物之一。在馬歇爾系統看來,他只有一個缺點,就是在他代表馬歇爾系統的政策在中國當大使的整個時期,恰恰就是這個政策徹底地被中國人民打敗了的時期,這個責任可不小。以脫卸責任為目的的白皮書,當然應該在司徒雷登將到未到的日子發表為適宜。
中國是亞洲的重心,是一個具有四億七千五百萬人口的大國,奪取了中國,整個亞洲都是美國的了。可是,一則,美國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戰爭;二則,歐洲人民的覺悟,東歐各人民民主國家的興起,特別是蘇聯這個空前強大的和平堡壘聳立在歐亞兩洲之間,頑強地抵抗著美國的侵略政策,使美國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吸引住了;三則,這是主要的,中國人民的覺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和民眾組織的力量已經空前地強大起來了。這樣,就迫使美帝國主義的當權集團不能采取大規模地、直接地武裝進攻中國的政策,而采取了幫助蔣介石打內戰的政策。
好辦法,美國出錢出槍,蔣介石出人,替美國打仗、殺中國人,變中國為美國的殖民地,實現“對華友好的傳統政策”。
那些近視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的中國人聽著,艾奇遜在給你們上課了,你們所設想的美國的仁義道德,已被艾奇遜一掃而空。不是嗎?你們能在白皮書和艾奇遜信件里找到一絲一毫的仁義道德嗎?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唐朝的韓愈寫過《伯夷頌》,頌的是一個對自己國家的人民不負責任、開小差逃跑、又反對武王領導的當時的人民解放戰爭、頗有些“民主個人主義”思想的伯夷,那是頌錯了。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的美國殖民政府如鳥獸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爺卻坐著不動,睜開眼睛看著,希望開設新店,撈一把。司徒雷登看見了什么呢?他看見了一種現象,就是中國的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也大群地和工農兵學生等人一道喊口號,講革命。總之是沒有人去理他,使得他“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沒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挾起皮包走路。
(摘自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
材料二:
《別了,司徒雷登》是毛澤東于1949年8月18日發表的一篇文章,抨擊艾奇遜發表的《美國與中國的關系》白皮書和美國扶持國民黨發動內戰的政策,向美帝國主義告別,表達了無限的豪邁和樂觀。《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新華社記者于1997年7月1日合寫的一篇短新聞,向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告別,表達了民族強盛的自豪感。
“別了”一詞被當代中國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與《別了,司徒雷登》這篇文章緊密相關。這篇文章寫在新中國誕生前夕,是中華民族向帝國主義列強欺凌史的告別宣言。不說“再見”,只道“永別”,“別了”一詞被賦予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別了,司徒雷登”,別了,帝國主義欺凌史。1945年2月,美國在雅爾塔會議上與蘇聯達成分割遠東的秘密協定,意圖在太平洋戰爭結束后,美蘇以中國長城為界南北劃分勢力范圍。1945年4月,羅斯福逝世,落實雅爾塔秘密協定的任務轉到馬歇爾身上,他相中了司徒雷登,1946年的7月,司徒雷登被正式任命為美國駐華大使。1949年5月,解放軍橫渡長江,為避免中國倒向蘇聯,司徒雷登向美國國內提出承認中共新政權的建議,遭到拒絕,無奈回國。
此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采用種種策略,企圖扼殺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甚至不惜發動朝鮮戰爭,中國人民歷經血與火的考驗,將帝國主義的欺凌史掃進了垃圾桶。
別了,“不列顛尼亞”,別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史。別了,“不列顛尼亞”,既是向不列顛尼亞號郵輪告別,也是向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告別。
英國、美國等國家在之后也始終沒有停止攪亂香港的圖謀,1997年掀起金融危機沖擊香港金融市場、2013年挑動“占領中環”非法集會、2019年煽動香港暴亂,均被祖國一一化解。
中國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帝國主義的殖民史、欺壓史都將一“別”不復返。
(摘編自王洪濤《從<別了,司徒雷登>到<別了,“不列顛尼亞”>》)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司徒雷登“平素裝著愛美國也愛中國”的行為頗能迷惑一部分中國人,其實質是借“愛”中國之名,行侵略中國之實。
B.《別了,司徒雷登》在分析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時,并未局限于中美兩國,而是展現出對世界整體局勢的宏觀把握。
C.《別了,司徒雷登》用聞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為,呼吁有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的中國人放棄幻想,準備戰斗。
D.“別了”一詞在兩則材料中都有告別之意,都有深刻內涵,都展示出中國人強烈的民族豪情,也激勵中國人接續奮斗。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美國不能采取大規模、直接武裝進攻中國的政策,這是由當時戰爭的客觀形勢決定的。
B.美國的白皮書本以脫卸責任為目的,結果卻成了證明其沒有仁義道德的依據。
C.材料二論述告別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欺壓史、殖民史后,得出中國的崛起勢不可擋的結論。
D.材料二主要通過對兩篇文章內容的分析,來表達對中華民族強大興盛的自豪感。
3.根據材料一的內容,下列不能支撐材料二中“《別了,司徒雷登》表達了無限的豪邁和樂觀”的觀點的一項是(3分)( )
A.中國是亞洲的重心,奪取了中國,整個亞洲都是美國的了。
B.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和民眾組織力量已經空前地強大起來了。
C.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的美國殖民政府如鳥獸散。
D.司徒雷登大使老爺沒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挾起皮包走路。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中畫橫線句子的論證效果。(4分)
5.俗話說“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請根據材料談談《別了,司徒雷登》對我們從全局“看問題、想問題”有什么啟示。(6分)
【答案】
1.C
2.D
3.A
4.①運用反語,戳穿“對華友好的傳統政策”都是假象,揭露美國“變中國為美國的殖民地”的險惡用心。②使論證具有幽默感和諷刺性,加強文章論證力度。
5.①從國際全局分析戰爭形勢和中國的處境,能在大變局中穩住心神和陣腳。②從知美國和知中國的全局深入分析戰爭形勢,知己知彼,能增強定力和自信。③從中國國情全局出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能增強策略的針對性和務實性。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放棄幻想”錯,用聞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為意在激勵有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的中國人進行戰斗。
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D.“主要通過對兩篇文章內容的分析”錯,應是主要通過中國挫敗英、美等國對中國的一次次圖謀來表達對中華民族強大興盛的自豪感。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A.在材料一中,此句是客觀說明中國的戰略地位,不能體現“無限的豪邁和樂觀”。
故選A。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語言特點的能力。
畫線句所在語境是“好辦法,美國出錢出槍,蔣介石出人,替美國打仗、殺中國人,變中國為美國的殖民地,實現‘對華友好的傳統政策’”,這句話是說美帝國主義采取了幫助蔣介石打內戰的政策,是在揭露美國“變中國為美國的殖民地”的險惡用心。
①“實現‘對華友好的傳統政策’”運用反語,表明看“對華友好的傳統政策”是在褒揚,實際上是批判,是揭露,戳穿“對華友好的傳統政策”都是假象,揭露美國“變中國為美國的殖民地”的險惡用心。
②反語,含有否定、諷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種帶有強烈感彩的修辭手法,運用反語,使論證具有幽默感和諷刺性,加強文章論證力度。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對內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結合“中國是亞洲的重心,是一個具有四億七千五百萬人口的大國,奪取了中國,整個亞洲都是美國的了”可知,從國際全局分析戰爭形勢和中國的處境,能在大變局中穩住心神和陣腳。
②結合“一則,美國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戰爭;二則,歐洲人民的覺悟……三則,這是主要的,中國人民的覺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和民眾組織的力量已經空前地強大起來了”可知,從知美國和知中國的全局深入分析戰爭形勢,知己知彼,能增強定力和自信。
③結合“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可知,從中國國情全局出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能增強策略的針對性和務實性。
(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旅行①
老舍
老舍把早飯吃完了,還不知道到底吃的是什么;要不是老辛往他腦袋上澆了半罐子涼水,也許他在飯廳里就又睡起覺來!老辛是外交家,衣裳穿得講究,臉上刮得油汪汪的發亮,嘴里說著一半英國話,一半中國話,和音樂有同樣的抑揚頓挫。外交家總是喜歡占點便宜的,老辛也是如此:吃面包的時候擦雙份兒黃油,而且是不等別人動手,先擦好五塊面包放在自己的碟子里。老方——是個候補科學家——的舉動和老舍、老辛又不同:眼睛盯著老辛擦剩下的那一小塊黃油,嘴里慢慢地嚼著一點面包皮,想著黃油的成分和制造法。
吃完早飯,老舍主張先去睡個覺,然后再說別的。老辛、老方全不贊成,逼著他去收拾東西,好趕九點四十五的火車。老舍沒法兒,只好揉眼睛,把零七八碎的都放在小箱子里,而且把昨天買的三個蘋果全偷偷地放在自己的袋子里,預備到沒人的地方自家享受。
東西收拾好,會了旅館的賬,三個人跑到車站,買了票,上了車;真巧,剛上了車,車就開了。車一開,老舍手按著袋子里的蘋果,又閉上眼了,老辛、老方點著了煙卷兒,開始辯論:老辛本著外交家的眼光,說昨天不該住在巴茲②,應該一氣兒由倫敦到不離死兔③,然后由不離死兔回到巴茲來;這么辦,至少也省幾個先令④,而且叫人家看著有旅行的經驗。老方呢,哼兒哈兒地支應著老辛,不錯眼珠兒地看著手表,計算火車的速度。
火車到了不離死兔,兩個人把老舍推醒,就手兒把老舍袋子里的蘋果全掏出去。老辛拿去兩個大的,把那個小的賞給老方;老方頓時站在站臺上想起牛頓看蘋果的故事來了。
出了車站,老辛打算先找好旅店,把東西放下,然后再去逛。老方主張先到大學里去看一位化學教授,然后再找旅館。兩個人全有充分的理由,誰也不肯讓誰,越說越說不到一塊兒,越說越不貼題,結果,老辛把老方叫作“科學牛”,老方罵老辛是“外交狗”,罵完還是沒辦法,兩個人一齊向老舍說:
“你說!該怎么辦?說!”
老舍打了個哈欠,揉了揉眼睛,擦了擦鼻子,有氣無力地說:“附近就有旅館,拍拍腦袋算一個,找著哪個就算哪個。找著了旅館,放下東西,老方就趕緊去看大學教授。看完大學教授趕快回來,咱們就一塊兒去逛。老方沒回來以前,老辛可以到街上轉個圈子,我呢,來個小盹兒,你們看怎么樣 ”
老辛、老方全笑了,老辛取消了老方的“科學牛”,老方也撤回了“外交狗”,并且一齊夸獎老舍真聰明,差不多有成“睡仙”的希望。
一拐過火車站,老方的眼睛快,看見一戶人家的門上掛著:“有屋子出租”,他沒等和別人商量,一直走上前去。他還沒走到那家的門口,一位沒頭發沒牙的老太婆從窗子縫里把鼻子伸出多遠,向他說:“對不起!”
老方火兒啦!還沒過去問她,怎么就拒絕呀!老方向來不大愛生氣的,也輕易不談國事的;被老太婆這么一氣,他可真惱啦!老辛笑著過來了:“老方打算省錢不行呀!人家老太婆不肯要你!還是聽我的去找旅館!”
老方沒言語,看了老辛一眼,跟著老辛去找旅館。老舍在后面隨著,一步一個哈欠,恨不能躺在街上就睡!
找著了旅館,價錢貴一點。老辛放下小箱就出去了,老方雇了一輛汽車去上大學,老舍躺在屋里就睡。
老辛、老方都回來了,把老舍推醒了,商議到哪里去玩。老辛打算先到海岸去,老方想先到查得去看古洞里的玉筍鐘乳和別的與科學有關的東西。老舍沒主意,還是一勁兒說困。
“你看,”老辛說,“先到海岸去洗個澡,然后回來逛不離死兔附近的地方,逛完吃飯,吃完一睡——”
“對!”老舍聽見這個“睡”字高興多了。
“明天再到查得去不好么?”老辛接著說,眼睛一閉一閉地看著老方。
“海岸上有什么可看的!”老方發了言,“一片沙子,一片水,還有什么?”
“古洞有什么可看,”老辛提出抗議,“一片石頭,一群人在黑洞里鬼頭鬼腦地亂撞!”
“古洞里可以看地層的——”
“海岸上可以吸新鮮空氣——”
“古洞里可以——”
“海岸上可以——”
兩個人越說越亂,誰也不聽誰的,誰也聽不見誰的。嚷了一陣,兩個全向著老舍來了:“你說,聽你的!別再耽誤工夫!”
老舍一看老辛的眼睛,心里說:要是不贊成上海岸,他非把我活埋了不可!又一看老方的神氣:哼,不跟著他上古洞,今兒個晚上非叫他給解剖了不可!他揉了揉眼睛說:“你們所爭執的不過是時間先后的問題——”
“外交家所要爭的就是‘先后’!”老辛說。
“時間與空間——”
老舍沒等老方把時間與空間的定義說出來,趕緊說:“這么著,先到外面去看一看,有到海岸去的車呢,便先上海岸;有到查得的車呢,便先到古洞。我沒一定的主張,而且去不去不要緊;你們要是分頭去也好,我一個人在這里睡一覺,比什么都平安!”
“你出來就為睡覺嗎 ”老辛問。
“睡多了于身體有害!”老方說。
“到底怎么辦 ”老舍問。
“出去看有車沒有吧!”老辛拿定了主意。
三個人先到了火車站,到海岸的車剛開走了。于是又跑到汽車站,到查得的汽車票全賣完了。
“怎么辦 ”老方問。
老辛沒言語。
“回去睡覺哇!”老舍笑了。
(有刪改)
【注】①老舍曾于1924年至1929年留英任教,這篇小說寫于留英期間。②巴茲:英國著名的溫泉小城,現一般譯為巴斯。③不離死兔:英國城市布里斯托爾。不離死兔是老舍的譯法。④先令:英國舊貨幣名。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小說對老辛的描寫側重于其外交家的身份,老辛吃面包擦雙份黃油等細節,突出了他愛占小便宜的特點。
B. 老方是個候補科學家,他一心關注與科學有關的東西,為人極度冷靜,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不表露心情。
C. 老太太門上掛著“有屋子出租”的牌子,實際沒有房子租給老方一行人,她為自己的失誤向老方他們道歉。
D. 老辛和老方為旅行安排爭吵不休,最后決定分頭行動,卻因車票問題未能按計劃出行,小說結局出人意料。
7.下列對“老舍”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老舍”吃完早飯,要不是被老辛澆了半罐子涼水,差點在飯廳里睡起覺來,可見“老舍”較為隨意的生活態度。
B. “老舍”在收拾行李時,偷偷把買的三個蘋果放在自己的袋子里,準備自己享用,體現出他作為普通人的小私心。
C. 面對友人的爭論與“你說,聽你的!別再耽誤工夫”的詢問,“老舍”的回答誰都不得罪,展現出圓滑的處事特點。
D. 文中的“老舍”嗜睡慵懶,旅行中全程始終處于困倦狀態,蘋果被搶也毫無反應,他性格懦弱,為人消極避世。
8.小說中主要人物的名字與作者老舍的名字相同,這有何作用 (4分)
9.老舍被稱為“幽默小說家”,本篇小說運用多種手法以取得語言的幽默效果,請從文中舉出三處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簡要分析。(6分)
【答案】
6. A
7. D
8. ①增強真實感與代入感:以作者本名虛構角色,模糊現實與虛構的界限,使敘事更具生活氣息。
②強化幽默自嘲效果:通過“老舍”慵懶、嗜睡的形象,對自身進行善意調侃,凸顯幽默風格。
③便于表達主觀態度:借分身視角冷靜觀察友人爭論(如科學家與外交家的沖突),含蓄傳遞對人性矛盾的審視。
9. ①“要不是老辛往他腦袋上澆了半罐子涼水,也許他在飯廳里就又睡起覺來”“恨不能躺在街上就睡”運用夸張手法,生動形象地突出了老舍的嗜睡狀態。
②用“不離死兔”來翻譯英國城市布里斯托爾,運用諧音雙關手法制造荒誕效果。
③用“科學牛”和“外交狗”等詼諧、形象的稱呼來調侃老方和老辛。
【解析】
【導語】這篇小說通過三位性格迥異的留英知識分子(老舍、老辛、老方)的旅行瑣事,展現了老舍獨特的幽默風格。小說以夸張的筆法刻畫人物:外交家老辛的精明算計、科學家老方的學究氣、“老舍”的嗜睡懶散,形成鮮明對比。文中大量運用反諷(如“科學牛”“外交狗”的互罵)、細節夸張(澆涼水防睡)和荒誕情節(蘋果被搶)制造幽默效果,暗含對知識分子習性的溫和諷刺。作者將自身姓名融入小說人物,既增加代入感,又強化了自嘲意味,體現了老舍“含淚的笑”的獨特文學風格。
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為人極度冷靜,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不表露心情”說法錯誤。文中“老方沒言語,看了老辛一眼,跟著老辛去找旅館。老舍在后面隨著,一步一個哈欠,恨不能躺在街上就睡”以及“老方向來不大愛生氣的,也輕易不談國事的;被老太婆這么一氣,他可真惱啦”等描寫,表明老方并非極度冷靜,也會表露心情。
C.“她為自己的失誤向老方他們道歉”錯誤。從文中“一位沒頭發沒牙的老太婆從窗子縫里把鼻子伸出多遠,向他說:‘對不起!’”以及老辛說“老方打算省錢不行呀!人家老太婆不肯要你!還是聽我的去找旅館”可知,老太婆不是因為失誤道歉,而是不想把房子租給他們,說“對不起”只是表示拒絕。
D.“最后決定分頭行動”錯誤。文中老舍雖然說“你們要是分頭去也好,我一個人在這里睡一覺,比什么都平安”,但最后并沒有分頭行動,而是“三個人先到了火車站,到海岸的車剛開走了。于是又跑到汽車站,到查得的汽車票全賣完了”。
故選A。
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D.“他性格懦弱,為人消極避世”過度解讀。“老舍”嗜睡慵懶,旅行中全程困倦,蘋果被搶也未激烈反抗,但這只是他在旅行中的一種狀態表現,體現的是隨性慵懶而非懦弱;“蘋果被搶毫無反應”是因他更重睡眠(“手按蘋果閉眼”),且后文調解爭端展現智慧,并非消極避世。
故選D。
8.本題考查學生探究作品寫作意圖的能力。
①增強真實感與代入感:小說中主要人物名字與作者相同,模糊了現實與虛構的界限,會讓讀者在閱讀時產生一種錯覺,仿佛作者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正在親身經歷這場旅行,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和讀者的代入感,使讀者更容易沉浸在小說所營造的情境之中。讀者不再覺得這是一個完全虛構的遙遠故事,而是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生活中那些鮮活的瞬間,就像自己也置身于作者的生活場景之中,從而更容易產生代入感,更愿意沉浸在文本所營造的氛圍里。
②強化幽默自嘲效果:這種獨特的命名方式打破了常規,把自己對睡眠的“貪戀”以一種詼諧的方式呈現出來,沒有絲毫的嚴肅或自怨自艾,而是幽默生動的善意調侃,反而讓讀者覺得十分有趣。
③便于表達主觀態度:作者借助“老舍”這一角色作為分身視角,冷靜地觀察著友人中科學家與外交家的激烈爭論。在這個場景中,“老舍”沒有直接參與到爭論中,而是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在心里對雙方的觀點進行評判,認為雙方都有道理但又都片面。通過這種方式,作者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人性矛盾的審視。科學家和外交家各自堅持自己的觀點,體現了人性中固執、片面的一面,而“老舍”的冷靜觀察和內心思考,則反映出作者對這種人性矛盾的深刻洞察,讓讀者在故事中感受到作者對人性復雜性的思考,引發讀者自身的共鳴與反思。
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的藝術手法,評價作品的審美取向的能力。
①手法一:夸張手法
“老舍把早飯吃完了,還不知道到底吃的是什么;要不是老辛往他腦袋上澆了半罐子涼水,也許他在飯廳里就又睡起覺來”以及“老舍在后面隨著,一步一個哈欠,恨不能躺在街上就睡”。通過夸張地描寫老舍的嗜睡狀態,如吃完早飯都不知道吃了什么、一步一個哈欠、恨不能躺在街上睡等,將老舍困倦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使讀者忍俊不禁,增添了幽默效果。
②手法二:諧音雙關
“不離死兔”是老舍對英國城市布里斯托爾的譯法。“不離死兔”這個譯名與正常的城市譯名大相徑庭,老舍利用諧音制造出一種荒誕、滑稽的效果,讓人讀來覺得十分有趣,體現了作者獨特的幽默風格。
③手法三:詼諧的語言表達
“老辛把老方叫作‘科學牛’,老方罵老辛是‘外交狗’”。用“科學牛”和“外交狗”這樣詼諧、形象的稱呼來調侃老方和老辛,既生動地表現出兩人爭論時的狀態,又帶有一種輕松、幽默的氛圍,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樂趣。
(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越劍性銳,必托槌砧,以成純鈞①;人性雖敏,必藉善言,以成德行。故槌砧者,夷不平也;善言者,正不善也。
君子重正言之惠,賢于軒璧之贈;樂聞其過,勝于德義之名。故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申叔一言;范獻子賤萬畝之田,以貴舟人片說。由此觀之,軒璧之與田邑,豈能與善言齊價哉!夫人之將疾者,必不甘魚肉之味;身之將敗者,必不納忠諫之言。故臨死者謂無良醫之藥,將敗者謂無直諫之臣。而不聽善言者,非其耳之有塞,善言不入耳乎!是以明者納規于未形,從善如轉圜,遣惡如去仇。正音日聞于耳,故禍害逾遠于身。昔者堯設招諫之鼓,舜樹誹謗之木,湯立司過之士。以圣哲之神鑒,窮機洞微,非有毫厘之謬也,猶設廣聽之術,開嘉言之路,豈不貽厥將來,表正言之益耶?
夫先圣猶能采言于芻蕘,奚況布衣而不貴言乎?君子若能聽言如響,從善如流,則身安南山,德茂松柏,名流千載也。
(節選自《劉子·貴言章》)
材料二:
司馬光改直秘閣、開封府推官。交趾貢異獸,謂之麟,光言:“真偽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為瑞,愿還其獻。”又奏賦以風。修《起居注》,判禮部。有司奏日當食,故事食不滿分,或京師不見,皆表賀。光言:“四方見、京師不見,此人君為陰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獨不知,其為災當益甚,不當賀。”仁宗從之。
御史中丞王陶以論宰相不押班罷,光代之,光言:“陶由論宰相罷,則中丞不可復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職。”神宗許之。遂上疏論修心之要三:曰仁,曰明,曰武;治國之要三:曰官人,曰信賞,曰必罰。其說甚備。且曰:“臣獲事三朝皆以此六言獻平生力學所得盡在是矣。”
哲宗元祐元年,拜尚書左仆射,兩宮②虛己以聽,遇事常咨之。遼、夏使至,必問光起居,敕其邊吏曰:“中國相司馬矣,毋輕生事,開邊隙。”光自見言行計從,欲以身殉社稷,躬親庶務,不舍晝夜。賓客見其體贏,舉諸葛亮食少事煩以為戒,光曰:“死生,命也。”為之益力。病革,不復自覺,諄諄如夢中語,然皆朝廷天下事也。
(節選自《宋史·司馬光傳》)
[注]①純鈞:古代寶劍。②兩宮:指太皇太后和哲宗。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臣獲事A三朝B皆以此C六言獻D平生E力學所得F盡在G是矣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甘,認為……鮮美,與《蘭亭集序》中“齊彭殤為妄作”的“齊”用法相同。
B. 司,掌管、主持,與《陳情表》中“州司臨門,急于星火”的“司”意思相同。
C. 使,即使、縱使,與《項脊軒志》中“乃使人復葺南閣子”的“使”意思不同。
D. 煩,繁多,與《種樹郭橐駝傳》中的“見長人者好煩其令”的“煩”意思相近。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楚莊王看輕千乘之國,范獻子輕視萬畝之田,他們認為千乘之國、萬畝之田比不上有價值良言。
B. 在交趾進貢異獸和表賀日食事件中,司馬光援引前朝舊例,認為不應當慶賀,仁宗聽從了他的建議。
C. 仁宗、神宗、英宗對司馬光合理諫言基本采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材料一“聽言如響,從善如流”。
D. 司馬光病重依舊為國操勞,連夢話都言天下之事,符合材料一中對忠臣的評價“德茂松柏,名流千載”。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夫先圣猶能采言于芻蕘,奚況布衣而不貴言乎?
(2)光自見言行計從,欲以身殉社稷,躬親庶務,不舍晝夜。
14.材料一使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請結合文本內容加以分析。(5分)
【答案】
10. BDF
11. B
12. A
13.(1)先世圣賢尚且能向割草打柴的人采集言論,何況平民百姓,難道可以不重視良言嗎?
(2)司馬光見朝廷對自己言聽計從,也想要以身報國,于是他親自處理各種朝廷事務,不分晝夜地工作。
14. ①舉例論證,比如舉楚莊王、范獻子的例子論證君子應重視善言;②比喻論證,以“越劍需槌砧成寶劍”比喻“人性需借助善言成就德行”,論證了善言的重要性;③對比論證,將聽善言者與不聽善言者對比,論證了聽取善言的重要性;④因果論證,如“正音日聞于耳,故禍害逾遠于身”,論證了君子接受善言可遠離災禍。⑤類比論證,比如“故臨死者謂無良醫之藥”與“將敗者謂無直諫之臣”進行類比,論證當人處于極其危險的境地時,已經無法辨別和接納良言了。
【解析】
【導語】這篇文言文閱讀材料由兩篇選文構成,形成了鮮明的互補關系。材料一《劉子·貴言章》通過比喻論證和典故引用,系統闡述了“善言”的價值和君主納諫的重要性,體現了儒家“從善如流”的政治智慧。材料二《宋史·司馬光傳》則以具體史實,生動展現了司馬光作為諫臣的直言敢諫和鞠躬盡瘁的形象。兩則材料形成理論與實踐的呼應:前者強調納諫的理論意義,后者展示諫言的實際效果,共同構建了中國古代“諫議文化”的完整圖景,突顯了“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傳統政治智慧。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我能侍奉三朝皇帝,都用這六句話進獻,一生努力學習所獲得的,都在這里。
“事三朝”是動賓結構,B處斷開;
“皆以此六言”都做“獻”的狀語,“平生力學所得”是下句主語,D處斷開;
“平生力學所得”是主語,“在是”是謂語和賓語,主語較長,可在F處斷開。
故選BDF。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都是意動用法,認為……鮮美/把……看作相等。句意:/一定不會覺得魚肉的味道鮮美。/把長壽與短命等同看待是荒謬的。
B.錯誤。意思不同。掌管、主持/負責主管的官吏。句意:/湯設立了糾正過失的官吏。/州官登門催促,比流星墜落還要急迫。
C.正確。即使、縱使/派。句意: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來的也不能說明是祥瑞之兆。/于是派人又修葺了南閣子。
D.正確。繁多/指政令繁多而瑣碎。句意:就拿諸葛亮吃得少、事務多(而英年早逝)來告誡他。/看見那些官吏喜歡頻繁地發布命令。
故選B。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司馬光援引前朝舊例”錯,根據原文“有司奏日當食,故事食不滿分,或京師不見,皆表賀。光言:‘四方見、京師不見,此人君為陰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獨不知,其為災當益甚,不當賀。’”司馬光反對“日當食而賀”,并非“援引前朝舊例”,而是從災異警示的角度提出反對,“故事食不滿分……皆表賀”是“有司”遵循的舊例,并非司馬光的依據。
C.“……英宗對司馬光合理諫言基本采納”錯,材料二“仁宗從之”“神宗許之”“哲宗元祐元年,拜尚書左仆射,兩宮虛己以聽,遇事常咨之”僅提及仁宗、神宗、哲宗對司馬光諫言的采納,未涉及“英宗”;且“三朝”是司馬光自謂侍奉過三任君主,并非均體現“聽言如響”。
D.“符合材料一中對忠臣的評價‘德茂松柏,名流千載’”錯,材料一“德茂松柏,名流千載”是對“聽言從善之君子”的評價,司馬光病重仍憂國,體現的是忠臣擔當,與“聽言從善”的核心不符。
故選A。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芻蕘”,割草打柴的人,代指平民;“奚況”,何況;“貴”,意動用法,以……為貴。
(2)“殉”,獻身;“躬親”,親自處理;“庶務”,各種政務。
1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本藝術手法的能力。
①舉例論證。原文“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申叔一言;范獻子賤萬畝之田,以貴舟人片說”,列舉楚莊王、范獻子重視善言而輕視物質利益的事例,具體論證“善言貴于軒璧田邑”。
②比喻論證。原文“越劍性銳,必托槌砧,以成純鈞;人性雖敏,必藉善言,以成德行”,以“寶劍需槌砧鍛造”比喻“人需善言成就德行”,形象說明善言對修身的重要性。
③對比論證。原文“明者納規于未形,從善如轉圜,遣惡如去仇。正音日聞于耳,故禍害逾遠于身”,將“納規從善者遠離禍害”與“不聽善言者身敗名裂”對比,突出聽取善言的必要性。
④因果論證。原文“正音日聞于耳,故禍害逾遠于身”,直接點明“常聽善言”與“遠離禍害”的因果關系,論證善言對避禍的實際作用。
⑤類比論證原文“故臨死者謂無良醫之藥,將敗者謂無直諫之臣”,以“臨死才知無良藥”類比“將敗才知無直諫”,說明身處危境時已難納善言,強調早聽善言的重要性。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越地的寶劍本性鋒利,但要經過錘煉,才能成為純鈞寶劍;人的天性即使聰敏,但也一定要借助良言,才能成就美好的德行。所以槌砧是用來打磨不平的,良言是用來糾正缺點的。
君子重視正直之言的好處,勝過贈送自己香車美玉;樂于聽到自己的過錯,勝過稱頌自己的品德信義。所以楚莊王看輕千乘之國,而重視申叔的建議;范獻子看輕萬畝之田,而看重船夫的片言規勸。這樣看來,香車美玉以及封地,怎么能夠和良言有等同的價值呢?將要生病的人,一定不會覺得魚肉的味道鮮美;自身將要敗亡的人,一定不會采納忠誠進諫之言。所以臨死的人會說沒有良醫開出的藥,將要敗亡的人會認為沒有直言進諫的大臣。不聽良言的人,不是耳朵被堵塞,而是對良言不聽從啊!因此圣明的人在事情尚未發生時就接納規勸,接受善言如同轉動圓環那么順利,排斥惡行如同除去仇敵一般。良言每天聞于耳,禍害就更加遠離于身。以前堯設置招納諫言之鼓,舜樹立讓人寫諫言的木牌,湯設立了糾正過失的官吏。憑借圣人英明的鑒察力,通曉洞察幽微之事,不會有絲毫的失誤,但他們還要采取廣泛聽取言論的方法,廣開獻進良言之路,難道不是要流傳將來、彰顯接納正言的好處嗎?
先世圣賢尚且能夠向割草打柴的人采集言論,何況平民百姓,難道可以不重視良言嗎?君子如果能聽見良言就像回聲般迅速接受,接受善言像水向低處流那樣順暢自然,那么就會使身體安康如同南山一樣長久,才德就如松柏一樣繁茂,名聲就會流傳千載。
材料二:
司馬光改任直秘閣、開封府推官。這時,交趾進貢一種奇怪的野獸,說是麟,司馬光說:“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來的也不能說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還他們的所獻之物。”他又寫了一篇賦進行諷諫。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職禮部。有關部門說有日食,按慣例,日食不滿度數,京師看不見,都應當上表祝賀。司馬光說:“四方都看得見,京師看不見,這說明君王被陰險邪惡的小人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獨朝廷不知道,它所帶來的災害會更厲害,不應當慶賀。”仁宗聽從了他的意見。
御史中丞王陶因為議論宰相在朝會時不領班事而被罷官,司馬光代替他,司馬光說:“王陶由于議論宰相被罷免了官職,那么御史中丞不可再當。我愿意等宰相已經領班,然后就職。”神宗皇帝允準了。司馬光就上書談論修心的三個要領:仁、明、武;治國的三個要領:任人、信賞、必罰。他的議論十分周詳。而且說:“我能侍奉三朝皇帝,都用這六句話進獻,一生努力學習所獲得的,都在這里。”
哲宗元祐元年,司馬光任尚書左仆射,太皇太后和哲宗虛心聽取他的意見,遇事都先和司馬光商量。夏和遼的統治者命令他們的邊疆官員們:“中原(宋朝)任命司馬光當宰相了,再也不要輕易引起事端,挑起邊疆的爭端。”司馬光看到朝廷對自己言聽計從,就想用自己的生命報答國家,親自處理各種政務,不分白天黑夜。他的幕僚們見他身體瘦弱,就拿諸葛亮吃得少、事務多(而英年早逝)來告誡他,司馬光說:“死生,是由命決定的。”處理政務更加勤勉努力。病重,神志已不大清楚,還像說夢話一樣諄諄議論事情,說的都是有關朝廷天下的大事。
(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好事近 夢中作
秦觀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
飛云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注】①此詞作于詞人貶監處州酒稅時。
15. 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春路”兩句,寫景兼點時令,筆墨簡潔卻寫活了雨露的滋潤、春天的美好。
B. 明媚春色中的千百只黃鸝不僅是視覺形象,同時又在聽覺上給人以聲響效果。
C. 面對春光,詞人禁不住狂飲,表現出不負春光、物我共生的超凡的人生境界。
D. 詞人在古藤濃蔭下酣然入睡,置一切于不顧,但其中也暗含了對現實的不滿。
16. 對“飛云”兩句詞人用語和造境之奇特,清人陸云龍評曰“奇峭”(《詞菁》卷二),請分析此句“奇”在何處。(6分)
【答案】
15. C
16.①用語方面,運用奇特的想象,將流云比作龍蛇,“化”字更強化了這種形態的瞬間轉換性,使靜態的云氣獲得神怪的動態力量。
②造境方面,一是講究空間擴張,由近及遠,龍蛇化的云氣既在眼前具象呈現,又向碧空深處延展;二是形成意境陡轉,通過“化”“轉”瞬間由流云之柔美,變作龍蛇碧空之磅礴。
【解析】
【導語】這首《好事近·夢中作》以奇幻筆法寫貶謫心境。上闋鋪陳春色:雨潤花綻、鸝鳴深澗,明麗中暗藏孤寂;下闋突轉奇崛:飛云化龍蛇騰躍碧空,醉臥藤陰的疏狂里,既有道家超脫之思,又含政治失意之郁。虛實相生的意象群,構成詞人精神困境的隱喻性突圍。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C.“不負春光,物我共生”有誤,應為融情于景。
故選C。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字的能力。
①詞人將眼前靜態的“飛云”直接比作“龍蛇”,突破自然景物的常規形態。龍蛇在傳統文化中是充滿力量感與神秘感的神怪意象,這一比喻賦予云氣以生命化的動態特質,使其從普通的自然現象轉化為富有神話色彩的視覺奇觀。
②“飛云當面”點明云氣逼近眼前,仿佛觸手可及,形成強烈的視覺壓迫感;“化龍蛇”則將這一近景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神怪形象,使畫面從自然景物轉向奇幻場景。“轉空碧”以一個 “轉”字,將視角從近景的龍蛇瞬間拉向廣闊碧空,空間維度由局部特寫陡然擴展至浩渺蒼穹,營造出“小空間大境界”的張力感。通過空間與情感的雙重陡轉,將詞人被貶后的復雜心境(如壓抑、不甘、超脫之想)轉化為可感知的藝術境界。
(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報任安書》中司馬遷用“ , ”總結出一種現象:在歷史上,倜儻非常之人遭受磨難后,退隱著書立說,抒發怨憤。
(2)元夕即元宵節,這一天會有賞花燈、吃元宵、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如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 , ”兩句就描寫了女子盛裝觀燈的情態。
(3)荀子《勸學》中與王之渙《登鸛雀樓》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達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答案】(1)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 思垂空文以自見 (2)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3)吾嘗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 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著名邏輯學家、哲學家金岳霖曾說:“邏輯是生活中找尋并滿足其愿望的實際工具,沒有邏輯,我們的生活將十分沉重。”很多人都認為邏輯學寬廣且 ① 枯燥深奧,不容易學習,更不容易運用。但其實邏輯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即便很多人對其沒有清楚的概念。
小孩子看電視劇的時候,最喜歡問一個問題:“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在孩子的意識里,世界上只有兩種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壞人,他們并不知道,世界上的人 ② 魚目混珠,種類繁多,不能簡單地用好與壞來進行區分。同樣,對于許多重要的問題,我們也無法用簡單的“是”與“否”來回答,否則就犯了虛假兩分的邏輯謬誤。虛假兩分的思維方式,會把一個可能存在多種問題的答案,假設成只有兩個可能的答案,而當我們把結論限制在兩個以內的時候,我們的視野就會被限制,思維也會遭到嚴重的束縛。
所以了解虛假兩分的邏輯謬誤,有助于我們用開放性的思維去思考問題,特別是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能夠及時地提醒自己:還有第三種可能!這樣的話,就不會把問題往極端上想,也不會因為一次偶然的失敗,就徹底喪失自信,認為人生一片黯淡。從表面上看,遇到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做不起來,似乎是心態過于悲觀,但其實是限入了虛假兩分的邏輯陷井。稍加分析就知道,這是把人生錯誤地分為了兩個極端,一個是正極端,一個是負極端,沒有中間物。
遇到這樣的時刻,我們要記得:人生并不是只有兩種可能,還有無限種可能,且每種可能皆可實現。當我們意識到了第三種可能性的存在時,我們就從牛角尖里鉆出來了,從而能夠欣喜地發現,人生之路 ③ 不存在絕境,處處都有轉機。
18.(3分)下列不屬于虛假兩分邏輯謬誤的一項是(3分)( )
A.我和小王吵了幾句,他肯定以后都不會理我了我失去這個朋友了,要么我卑微地主動低頭認錯,要么就徹底絕交。
B.一部分人單一地追求“功成名就”“物質富足”的成功,其實身心健康、自我實現、精神富足等也是另一種成功。
C.我化學怎么學都學不好,看來我不能讀理工科了,以后選科就只能選純文科,理科相關的工作和夢想都跟我沒關系了。
D.在觀看學校組織的辯論賽時,小周肯定地對他的同桌說:“你不支持正方的觀點,那就是贊同反方的觀點。”
19.下列成語中,與文中畫橫線內容意思最接近的一組是(3分)( )
A.深不可測 林林總總 峰回路轉
B.廣大精微 林林總總 峰回路轉
C.深不可測 形形色色 柳暗花明
D.廣大精微 形形色色 柳暗花明
20.下列俗語與文中加點的“牛角尖”一詞所使用的修辭不同的一項是(3分)( )
A.樹倒猢猻散 B.踏破鐵鞋無覓處
C.羊毛出在羊身上 D.熱鍋上的螞蟻
21.文中第三段有錯別字,請找出三處含錯別字的詞語并改正。(3分)
22.假設你的同學小林在重要的考試中成績不理想,他非常沮喪,對你說:“我這次考砸了,說明我根本不是學習的料,我的人生肯定完了!”請結合材料中的相關內容,寫一段話勸導小林。不超過110字。(6分)
【答案】
18.B
19.C
20.B
21. ①振做——振作 ②限入——陷入 ③陷井——陷阱
22. 示例:小林,“學習好就成功,學習不好就完了”這種認識犯了虛假兩分的邏輯謬誤。這樣可能會限制你的思維,使你喪失自信。其實,人生的道路很多,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擅長和喜歡的方向發展,比如藝術、體育、表演等,人生還有無限可能。
【解析】
18.本題考查學生邏輯分析的能力。
虛假兩分的核心是將問題錯誤限定為非此即彼的兩種可能,忽略其他可能性。
A.將“吵架”的結果極端化為“卑微認錯”或“徹底絕交”,忽略了溝通和解等中間可能,屬于虛假兩分。
B.指出成功不止“功成名就”一種,而是列舉了“身心健康、自我實現”等多種可能,打破了單一標準,未犯虛假兩分。
C.將“化學學不好”直接等同于“只能選純文科”,否定了調整學習方法、選擇其他理工科方向等可能性,屬于虛假兩分
D.認為“不支持正方的觀點,那就是贊同反方的觀”,忽略了中立、質疑等其他態度,屬于虛假兩分。
故選B。
19.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一處,深不可測:形容道理、含義等高深難懂,難以揣測。廣大精微:指范圍廣闊、道理精深,多形容學問體系。“邏輯學寬廣且枯燥深奧” ,強調邏輯學“寬廣”“深奧”,不易學習,可用“深不可測”。
第二處,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種類繁多,各式各樣。林林總總:形容數量多,而非“種類”多樣。“世界上的人魚目混珠,種類繁多” 指出人“種類繁多”,不能簡單以好壞區分。可用“形形色色”。
第三處,柳暗花明:形容在困境中出現轉機,迎來希望。峰回路轉:山峰重疊環繞,山路蜿蜒曲折。原本形容山水風景迂回曲折,后多用來比喻事情經歷波折后,出現新的轉機或局面。“人生之路不存在絕境,處處都有轉機”,強調人生有“無限種可能”“處處有轉機”,“柳暗花明”直接呼應“轉機”的含義,而“峰回路轉”雖也指局勢轉變,但更側重過程的曲折。可用“柳暗花明”。
故選C。
20.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
“牛角尖”用具體事物比喻“鉆死胡同的思維”,是借喻修辭。
A.“樹倒猢猻散”:用“樹倒”比喻勢力垮臺,“猢猻散”比喻眾人散去,是借喻。
B.“踏破鐵鞋無覓處”:“鐵鞋”是夸張手法,形容尋找的艱難,與“牛角尖”的比喻不同。
C.“羊毛出在羊身上”:用“羊毛”比喻利益,是借喻。
D.“熱鍋上的螞蟻”:用“螞蟻”比喻焦躁的人,是借喻。
21.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并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范漢字的能力。
“振做”→“振作”,“振”側重行動,“做”應改為“作”,此處正確為“振作”。
“限入”→“陷入”,“限”指限制,“陷”指掉進,此處為“陷入困境”。
“陷井”→“陷阱”,“井”為錯別字,正確為“阱”,指捕捉野獸的坑。
22.本題考查學生語文表達之壓縮語段、表達準確的能力。
首先分析題干中的核心邏輯,根據材料中“虛假兩分的思維方式,會把一個可能存在多種問題的答案,假設成只有兩個可能的答案”“是把人生錯誤地分為了兩個極端,一個是正極端,一個是負極端,沒有中間物”,指出小林將“考試失利”極端化為“人生肯定完了”,犯了虛假兩分謬誤,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然后提出建議,進行勸導,根據材料“而當我們把結論限制在兩個以內的時候,我們的視野就會被限制,思維也會遭到嚴重的束縛”“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能夠及時地提醒自己:還有第三種可能!”“人生并不是只有兩種可能,還有無限種可能,且每種可能皆可實現。當我們意識到了第三種可能性的存在時,我們就從牛角尖里鉆出來了,從而能夠欣喜地發現,人生之路不存在絕境,處處都有轉機”可知,成績不理想,要打破極端,不被限制,要知道“還有第三種可能”“有無限種可能”,要“從牛角尖里鉆出來”,發現轉機。
最后表達的時候注意語言要求:簡潔、共情,符合口語化勸導場景,不超110字。
四、寫作(共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在繽紛的世界中,無論是個人、群體還是國家,都會面對別人對我們的定義。我們要認真對待“被定義”,明辨是非,去蕪存真,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過“自定義”來塑造自我,彰顯風華,用自己的方式前進。
以上材料能引發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結合你的體驗和感悟,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明顯;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例文:
與人共舞“被定義”,不懼獨舞“自定義”
世界是一張由“定義”編織成的大網。我們無時無刻不面臨“被定義”,在他人的眼光審視中成長、前行;而作為“人”的主體性又告訴我們,絕不能放棄“自定義”的權利,塑造自我,彰顯風華,獨立于世。
那么,請學會在“被定義”中與人共舞吧,兼聽則明,得失了然,收獲更完整的自我。
恰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追求個人成長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被定義”,借助他人不同的視角和觀點,拓寬視野,發現盲點與不足。鑒古:唐太宗在被魏征一次次定義該如何做一名好皇帝中,不斷約束自我、勵精圖治,最終開創“貞觀之治”。知今:寫作天賦高的“被定義”,可以激勵我們投身文學創作,事半功倍地發現自己的更多可能。保持開放心態,不懼“被定義”,傾聽他人聲音,吸收他人智慧,為自己的提升助力。
然而,“被定義”并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全盤接受他人的評判。“被定義”也需經過一個明辨是非,去蕪存真的歷程。魯迅曾破開千年迷霧,發出驚雷之問:“郭巨埋兒”是否能成為“孝”的定義?孝順是不是可以逾越人性,殘害生命?而如今,身在高考考場的我們,亦可以此為鑒,理性思考數日后我們這些“孝子”是否要全盤接受父母的一切安排,包括放棄自己的志趣,而去選擇長輩眼中所謂前途光明的專業。
那么,當矛盾沖突不可避免時,當我們了然他人并不完全理解我們時,何不勇敢拒絕“被定義”,保持優雅的獨舞姿態?以“自定義”之姿起舞,亦能塑造自我,彰顯風華!
莎士比亞說:“多聽,少說,接受每一個人的責難,但是保留你的最后裁決。”不論正確與否,他人的“定義”只能作為參考,真正決定“我”之為“我”人生軌跡的,恰恰是“自定義”的選擇與行動。泛舟古籍,多少文人墨客不在意世人的非語,堅定自我,立下精神的標桿?王安石不畏懼司馬光等人為他定義的“三不足”罪名,堅定地把“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作為堅持變法的“自定義”,一腔赤子之心名垂千古。遍覽塵世,又有多少青春少年不畏流言,一往無前,活出人生的風采?“留守狀元”鐘芳蓉不在意旁人或網上的議論紛紛,堅持把雖冷門但自己熱愛的考古學作為“自定義”,素履以往,一葦以航。堅守“自定義”,是對夢想的堅持,更是對初心的堅守。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曾寫下這樣一個等式:我+我們=完整人。那么,請認真對待“被定義”,與人共舞,完善自我;勇于堅持“自定義”,優雅獨舞,堅持真我:這才是一個完整的“我”的定義!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
這道作文題,圍繞“定義”這一主題詞,引發我們思考如何面對自我和他人的關系。人是社會性的存在,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來自外界的認知、定義與評判,也就是“被定義”。這些“被定義”可能是他人基于我們的行為、成就、性格等多種因素給出的合理分析。正如古人所言:“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了解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認識自己,發現自身的長處與不足。同時,這也能激發我們向更高標準努力,不斷進步。然而,有時候,他人未必真正了解我們,給出的“定義”未必準確,或者,有時候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亦會讓我們失去自己的特色,陷入無盡的迷茫與焦慮。由此,材料進一步給出“自定義”的主張,說明人應該活出自我,而不是只活在別人的見解中。“自定義”,即主動塑造自我,按照自己的理念和方式前行。這并不意味著完全忽視外界的意見,而是在接納有益建議的基礎上,堅持自己的獨特性與創新性。如同一位藝術家在創作時,既要尊重傳統技法,也要敢于突破常規,展現個性。唯有權衡好“被定義”與“自定義”的關系,認清自我、反思自我、堅持真我,我們才能收獲真正的成長,不斷進步。
寫作時,可采用遞進式的論證結構,從“被定義”與“自定義”的關系,二者各自的重要意義,如何正確對待他人評價與自我認知等角度展開具體論證。在論說兼顧“被定義”和“自定義”的重要性時,可以從個人、社會、國家等角度切入展開論證,使論證更深入。在論證過程中,可以采用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如可以引用希臘德爾斐神殿上的箴言“認識你自己”,以及《云圖》中“只有通過別人的眼睛,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名言論證兼顧“自定義”(自我認同)與“被定義”(他人評價)的重要意義。
立意:
1.堅守自我,兼聽他言。
2.以“被定義”為鏡,正己之身。
3.在“自定義”中塑造自我,在“被定義”中完善自我。2026屆高三暑期夏令營檢測試題
語文
(考試時間:150分鐘 試卷滿分:150分)
命題人:
一、閱讀(72分)
(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美國的白皮書,選擇在司徒雷登業已離開南京、快到華盛頓、但是尚未到達的日子——八月五日發表,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是美國侵略政策徹底失敗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個在中國出生的美國人,在中國有相當廣泛的社會聯系,在中國辦過多年的教會學校,在抗日時期坐過日本人的監獄,平素裝著愛美國也愛中國,頗能迷惑一部分中國人,因此被馬歇爾看中,做了駐華大使,成為馬歇爾系統中的風云人物之一。在馬歇爾系統看來,他只有一個缺點,就是在他代表馬歇爾系統的政策在中國當大使的整個時期,恰恰就是這個政策徹底地被中國人民打敗了的時期,這個責任可不小。以脫卸責任為目的的白皮書,當然應該在司徒雷登將到未到的日子發表為適宜。
中國是亞洲的重心,是一個具有四億七千五百萬人口的大國,奪取了中國,整個亞洲都是美國的了。可是,一則,美國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戰爭;二則,歐洲人民的覺悟,東歐各人民民主國家的興起,特別是蘇聯這個空前強大的和平堡壘聳立在歐亞兩洲之間,頑強地抵抗著美國的侵略政策,使美國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吸引住了;三則,這是主要的,中國人民的覺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和民眾組織的力量已經空前地強大起來了。這樣,就迫使美帝國主義的當權集團不能采取大規模地、直接地武裝進攻中國的政策,而采取了幫助蔣介石打內戰的政策。
好辦法,美國出錢出槍,蔣介石出人,替美國打仗、殺中國人,變中國為美國的殖民地,實現“對華友好的傳統政策”。
那些近視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的中國人聽著,艾奇遜在給你們上課了,你們所設想的美國的仁義道德,已被艾奇遜一掃而空。不是嗎?你們能在白皮書和艾奇遜信件里找到一絲一毫的仁義道德嗎?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唐朝的韓愈寫過《伯夷頌》,頌的是一個對自己國家的人民不負責任、開小差逃跑、又反對武王領導的當時的人民解放戰爭、頗有些“民主個人主義”思想的伯夷,那是頌錯了。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的美國殖民政府如鳥獸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爺卻坐著不動,睜開眼睛看著,希望開設新店,撈一把。司徒雷登看見了什么呢?他看見了一種現象,就是中國的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也大群地和工農兵學生等人一道喊口號,講革命。總之是沒有人去理他,使得他“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沒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挾起皮包走路。
(摘自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
材料二:
《別了,司徒雷登》是毛澤東于1949年8月18日發表的一篇文章,抨擊艾奇遜發表的《美國與中國的關系》白皮書和美國扶持國民黨發動內戰的政策,向美帝國主義告別,表達了無限的豪邁和樂觀。《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新華社記者于1997年7月1日合寫的一篇短新聞,向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告別,表達了民族強盛的自豪感。
“別了”一詞被當代中國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與《別了,司徒雷登》這篇文章緊密相關。這篇文章寫在新中國誕生前夕,是中華民族向帝國主義列強欺凌史的告別宣言。不說“再見”,只道“永別”,“別了”一詞被賦予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別了,司徒雷登”,別了,帝國主義欺凌史。1945年2月,美國在雅爾塔會議上與蘇聯達成分割遠東的秘密協定,意圖在太平洋戰爭結束后,美蘇以中國長城為界南北劃分勢力范圍。1945年4月,羅斯福逝世,落實雅爾塔秘密協定的任務轉到馬歇爾身上,他相中了司徒雷登,1946年的7月,司徒雷登被正式任命為美國駐華大使。1949年5月,解放軍橫渡長江,為避免中國倒向蘇聯,司徒雷登向美國國內提出承認中共新政權的建議,遭到拒絕,無奈回國。
此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采用種種策略,企圖扼殺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甚至不惜發動朝鮮戰爭,中國人民歷經血與火的考驗,將帝國主義的欺凌史掃進了垃圾桶。
別了,“不列顛尼亞”,別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史。別了,“不列顛尼亞”,既是向不列顛尼亞號郵輪告別,也是向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告別。
英國、美國等國家在之后也始終沒有停止攪亂香港的圖謀,1997年掀起金融危機沖擊香港金融市場、2013年挑動“占領中環”非法集會、2019年煽動香港暴亂,均被祖國一一化解。
中國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帝國主義的殖民史、欺壓史都將一“別”不復返。
(摘編自王洪濤《從<別了,司徒雷登>到<別了,“不列顛尼亞”>》)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司徒雷登“平素裝著愛美國也愛中國”的行為頗能迷惑一部分中國人,其實質是借“愛”中國之名,行侵略中國之實。
B.《別了,司徒雷登》在分析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時,并未局限于中美兩國,而是展現出對世界整體局勢的宏觀把握。
C.《別了,司徒雷登》用聞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為,呼吁有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的中國人放棄幻想,準備戰斗。
D.“別了”一詞在兩則材料中都有告別之意,都有深刻內涵,都展示出中國人強烈的民族豪情,也激勵中國人接續奮斗。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美國不能采取大規模、直接武裝進攻中國的政策,這是由當時戰爭的客觀形勢決定的。
B.美國的白皮書本以脫卸責任為目的,結果卻成了證明其沒有仁義道德的依據。
C.材料二論述告別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欺壓史、殖民史后,得出中國的崛起勢不可擋的結論。
D.材料二主要通過對兩篇文章內容的分析,來表達對中華民族強大興盛的自豪感。
3.根據材料一的內容,下列不能支撐材料二中“《別了,司徒雷登》表達了無限的豪邁和樂觀”的觀點的一項是(3分)( )
A.中國是亞洲的重心,奪取了中國,整個亞洲都是美國的了。
B.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和民眾組織力量已經空前地強大起來了。
C.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的美國殖民政府如鳥獸散。
D.司徒雷登大使老爺沒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挾起皮包走路。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中畫橫線句子的論證效果。(4分)
5.俗話說“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請根據材料談談《別了,司徒雷登》對我們從全局“看問題、想問題”有什么啟示。(6分)
(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旅行①
老舍
老舍把早飯吃完了,還不知道到底吃的是什么;要不是老辛往他腦袋上澆了半罐子涼水,也許他在飯廳里就又睡起覺來!老辛是外交家,衣裳穿得講究,臉上刮得油汪汪的發亮,嘴里說著一半英國話,一半中國話,和音樂有同樣的抑揚頓挫。外交家總是喜歡占點便宜的,老辛也是如此:吃面包的時候擦雙份兒黃油,而且是不等別人動手,先擦好五塊面包放在自己的碟子里。老方——是個候補科學家——的舉動和老舍、老辛又不同:眼睛盯著老辛擦剩下的那一小塊黃油,嘴里慢慢地嚼著一點面包皮,想著黃油的成分和制造法。
吃完早飯,老舍主張先去睡個覺,然后再說別的。老辛、老方全不贊成,逼著他去收拾東西,好趕九點四十五的火車。老舍沒法兒,只好揉眼睛,把零七八碎的都放在小箱子里,而且把昨天買的三個蘋果全偷偷地放在自己的袋子里,預備到沒人的地方自家享受。
東西收拾好,會了旅館的賬,三個人跑到車站,買了票,上了車;真巧,剛上了車,車就開了。車一開,老舍手按著袋子里的蘋果,又閉上眼了,老辛、老方點著了煙卷兒,開始辯論:老辛本著外交家的眼光,說昨天不該住在巴茲②,應該一氣兒由倫敦到不離死兔③,然后由不離死兔回到巴茲來;這么辦,至少也省幾個先令④,而且叫人家看著有旅行的經驗。老方呢,哼兒哈兒地支應著老辛,不錯眼珠兒地看著手表,計算火車的速度。
火車到了不離死兔,兩個人把老舍推醒,就手兒把老舍袋子里的蘋果全掏出去。老辛拿去兩個大的,把那個小的賞給老方;老方頓時站在站臺上想起牛頓看蘋果的故事來了。
出了車站,老辛打算先找好旅店,把東西放下,然后再去逛。老方主張先到大學里去看一位化學教授,然后再找旅館。兩個人全有充分的理由,誰也不肯讓誰,越說越說不到一塊兒,越說越不貼題,結果,老辛把老方叫作“科學牛”,老方罵老辛是“外交狗”,罵完還是沒辦法,兩個人一齊向老舍說:
“你說!該怎么辦?說!”
老舍打了個哈欠,揉了揉眼睛,擦了擦鼻子,有氣無力地說:“附近就有旅館,拍拍腦袋算一個,找著哪個就算哪個。找著了旅館,放下東西,老方就趕緊去看大學教授。看完大學教授趕快回來,咱們就一塊兒去逛。老方沒回來以前,老辛可以到街上轉個圈子,我呢,來個小盹兒,你們看怎么樣 ”
老辛、老方全笑了,老辛取消了老方的“科學牛”,老方也撤回了“外交狗”,并且一齊夸獎老舍真聰明,差不多有成“睡仙”的希望。
一拐過火車站,老方的眼睛快,看見一戶人家的門上掛著:“有屋子出租”,他沒等和別人商量,一直走上前去。他還沒走到那家的門口,一位沒頭發沒牙的老太婆從窗子縫里把鼻子伸出多遠,向他說:“對不起!”
老方火兒啦!還沒過去問她,怎么就拒絕呀!老方向來不大愛生氣的,也輕易不談國事的;被老太婆這么一氣,他可真惱啦!老辛笑著過來了:“老方打算省錢不行呀!人家老太婆不肯要你!還是聽我的去找旅館!”
老方沒言語,看了老辛一眼,跟著老辛去找旅館。老舍在后面隨著,一步一個哈欠,恨不能躺在街上就睡!
找著了旅館,價錢貴一點。老辛放下小箱就出去了,老方雇了一輛汽車去上大學,老舍躺在屋里就睡。
老辛、老方都回來了,把老舍推醒了,商議到哪里去玩。老辛打算先到海岸去,老方想先到查得去看古洞里的玉筍鐘乳和別的與科學有關的東西。老舍沒主意,還是一勁兒說困。
“你看,”老辛說,“先到海岸去洗個澡,然后回來逛不離死兔附近的地方,逛完吃飯,吃完一睡——”
“對!”老舍聽見這個“睡”字高興多了。
“明天再到查得去不好么?”老辛接著說,眼睛一閉一閉地看著老方。
“海岸上有什么可看的!”老方發了言,“一片沙子,一片水,還有什么?”
“古洞有什么可看,”老辛提出抗議,“一片石頭,一群人在黑洞里鬼頭鬼腦地亂撞!”
“古洞里可以看地層的——”
“海岸上可以吸新鮮空氣——”
“古洞里可以——”
“海岸上可以——”
兩個人越說越亂,誰也不聽誰的,誰也聽不見誰的。嚷了一陣,兩個全向著老舍來了:“你說,聽你的!別再耽誤工夫!”
老舍一看老辛的眼睛,心里說:要是不贊成上海岸,他非把我活埋了不可!又一看老方的神氣:哼,不跟著他上古洞,今兒個晚上非叫他給解剖了不可!他揉了揉眼睛說:“你們所爭執的不過是時間先后的問題——”
“外交家所要爭的就是‘先后’!”老辛說。
“時間與空間——”
老舍沒等老方把時間與空間的定義說出來,趕緊說:“這么著,先到外面去看一看,有到海岸去的車呢,便先上海岸;有到查得的車呢,便先到古洞。我沒一定的主張,而且去不去不要緊;你們要是分頭去也好,我一個人在這里睡一覺,比什么都平安!”
“你出來就為睡覺嗎 ”老辛問。
“睡多了于身體有害!”老方說。
“到底怎么辦 ”老舍問。
“出去看有車沒有吧!”老辛拿定了主意。
三個人先到了火車站,到海岸的車剛開走了。于是又跑到汽車站,到查得的汽車票全賣完了。
“怎么辦 ”老方問。
老辛沒言語。
“回去睡覺哇!”老舍笑了。
(有刪改)
【注】①老舍曾于1924年至1929年留英任教,這篇小說寫于留英期間。②巴茲:英國著名的溫泉小城,現一般譯為巴斯。③不離死兔:英國城市布里斯托爾。不離死兔是老舍的譯法。④先令:英國舊貨幣名。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小說對老辛的描寫側重于其外交家的身份,老辛吃面包擦雙份黃油等細節,突出了他愛占小便宜的特點。
B.老方是個候補科學家,他一心關注與科學有關的東西,為人極度冷靜,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不表露心情。
C.老太太門上掛著“有屋子出租”的牌子,實際沒有房子租給老方一行人,她為自己的失誤向老方他們道歉。
D.老辛和老方為旅行安排爭吵不休,最后決定分頭行動,卻因車票問題未能按計劃出行,小說結局出人意料。
7.下列對“老舍”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老舍”吃完早飯,要不是被老辛澆了半罐子涼水,差點在飯廳里睡起覺來,可見“老舍”較為隨意的生活態度。
B. “老舍”在收拾行李時,偷偷把買的三個蘋果放在自己的袋子里,準備自己享用,體現出他作為普通人的小私心。
C.面對友人的爭論與“你說,聽你的!別再耽誤工夫”的詢問,“老舍”的回答誰都不得罪,展現出圓滑的處事特點。
D.文中的“老舍”嗜睡慵懶,旅行中全程始終處于困倦狀態,蘋果被搶也毫無反應,他性格懦弱,為人消極避世。
8.小說中主要人物的名字與作者老舍的名字相同,這有何作用 (4分)
9.老舍被稱為“幽默小說家”,本篇小說運用多種手法以取得語言的幽默效果,請從文中舉出三處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簡要分析。(6分)
(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越劍性銳,必托槌砧,以成純鈞①;人性雖敏,必藉善言,以成德行。故槌砧者,夷不平也;善言者,正不善也。
君子重正言之惠,賢于軒璧之贈;樂聞其過,勝于德義之名。故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申叔一言;范獻子賤萬畝之田,以貴舟人片說。由此觀之,軒璧之與田邑,豈能與善言齊價哉!夫人之將疾者,必不甘魚肉之味;身之將敗者,必不納忠諫之言。故臨死者謂無良醫之藥,將敗者謂無直諫之臣。而不聽善言者,非其耳之有塞,善言不入耳乎!是以明者納規于未形,從善如轉圜,遣惡如去仇。正音日聞于耳,故禍害逾遠于身。昔者堯設招諫之鼓,舜樹誹謗之木,湯立司過之士。以圣哲之神鑒,窮機洞微,非有毫厘之謬也,猶設廣聽之術,開嘉言之路,豈不貽厥將來,表正言之益耶?
夫先圣猶能采言于芻蕘,奚況布衣而不貴言乎?君子若能聽言如響,從善如流,則身安南山,德茂松柏,名流千載也。
(節選自《劉子·貴言章》)
材料二:
司馬光改直秘閣、開封府推官。交趾貢異獸,謂之麟,光言:“真偽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為瑞,愿還其獻。”又奏賦以風。修《起居注》,判禮部。有司奏日當食,故事食不滿分,或京師不見,皆表賀。光言:“四方見、京師不見,此人君為陰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獨不知,其為災當益甚,不當賀。”仁宗從之。
御史中丞王陶以論宰相不押班罷,光代之,光言:“陶由論宰相罷,則中丞不可復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職。”神宗許之。遂上疏論修心之要三:曰仁,曰明,曰武;治國之要三:曰官人,曰信賞,曰必罰。其說甚備。且曰:“臣獲事三朝皆以此六言獻平生力學所得盡在是矣。”
哲宗元祐元年,拜尚書左仆射,兩宮②虛己以聽,遇事常咨之。遼、夏使至,必問光起居,敕其邊吏曰:“中國相司馬矣,毋輕生事,開邊隙。”光自見言行計從,欲以身殉社稷,躬親庶務,不舍晝夜。賓客見其體贏,舉諸葛亮食少事煩以為戒,光曰:“死生,命也。”為之益力。病革,不復自覺,諄諄如夢中語,然皆朝廷天下事也。
(節選自《宋史·司馬光傳》)
[注]①純鈞:古代寶劍。②兩宮:指太皇太后和哲宗。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臣獲事A三朝B皆以此C六言獻D平生E力學所得F盡在G是矣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甘,認為……鮮美,與《蘭亭集序》中“齊彭殤為妄作”的“齊”用法相同。
B.司,掌管、主持,與《陳情表》中“州司臨門,急于星火”的“司”意思相同。
C.使,即使、縱使,與《項脊軒志》中“乃使人復葺南閣子”的“使”意思不同。
D.煩,繁多,與《種樹郭橐駝傳》中的“見長人者好煩其令”的“煩”意思相近。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楚莊王看輕千乘之國,范獻子輕視萬畝之田,他們認為千乘之國、萬畝之田比不上有價值良言。
B.在交趾進貢異獸和表賀日食事件中,司馬光援引前朝舊例,認為不應當慶賀,仁宗聽從了他的建議。
C.仁宗、神宗、英宗對司馬光合理諫言基本采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材料一“聽言如響,從善如流”。
D.司馬光病重依舊為國操勞,連夢話都言天下之事,符合材料一中對忠臣的評價“德茂松柏,名流千載”。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夫先圣猶能采言于芻蕘,奚況布衣而不貴言乎?
(2)光自見言行計從,欲以身殉社稷,躬親庶務,不舍晝夜。
14.材料一使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請結合文本內容加以分析。(5分)
(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好事近 夢中作
秦觀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
飛云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注】①此詞作于詞人貶監處州酒稅時。
15. 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春路”兩句,寫景兼點時令,筆墨簡潔卻寫活了雨露的滋潤、春天的美好。
B.明媚春色中的千百只黃鸝不僅是視覺形象,同時又在聽覺上給人以聲響效果。
C.面對春光,詞人禁不住狂飲,表現出不負春光、物我共生的超凡的人生境界。
D.詞人在古藤濃蔭下酣然入睡,置一切于不顧,但其中也暗含了對現實的不滿。
16. 對“飛云”兩句詞人用語和造境之奇特,清人陸云龍評曰“奇峭”(《詞菁》卷二),請分析此句“奇”在何處。(6分)
(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報任安書》中司馬遷用“ , ”總結出一種現象:在歷史上,倜儻非常之人遭受磨難后,退隱著書立說,抒發怨憤。
(2)元夕即元宵節,這一天會有賞花燈、吃元宵、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如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 , ”兩句就描寫了女子盛裝觀燈的情態。
(3)荀子《勸學》中與王之渙《登鸛雀樓》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達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 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著名邏輯學家、哲學家金岳霖曾說:“邏輯是生活中找尋并滿足其愿望的實際工具,沒有邏輯,我們的生活將十分沉重。”很多人都認為邏輯學寬廣且 ① 枯燥深奧,不容易學習,更不容易運用。但其實邏輯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即便很多人對其沒有清楚的概念。
小孩子看電視劇的時候,最喜歡問一個問題:“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在孩子的意識里,世界上只有兩種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壞人,他們并不知道,世界上的人 ② 魚目混珠,種類繁多,不能簡單地用好與壞來進行區分。同樣,對于許多重要的問題,我們也無法用簡單的“是”與“否”來回答,否則就犯了虛假兩分的邏輯謬誤。虛假兩分的思維方式,會把一個可能存在多種問題的答案,假設成只有兩個可能的答案,而當我們把結論限制在兩個以內的時候,我們的視野就會被限制,思維也會遭到嚴重的束縛。
所以了解虛假兩分的邏輯謬誤,有助于我們用開放性的思維去思考問題,特別是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能夠及時地提醒自己:還有第三種可能!這樣的話,就不會把問題往極端上想,也不會因為一次偶然的失敗,就徹底喪失自信,認為人生一片黯淡。從表面上看,遇到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做不起來,似乎是心態過于悲觀,但其實是限入了虛假兩分的邏輯陷井。稍加分析就知道,這是把人生錯誤地分為了兩個極端,一個是正極端,一個是負極端,沒有中間物。
遇到這樣的時刻,我們要記得:人生并不是只有兩種可能,還有無限種可能,且每種可能皆可實現。當我們意識到了第三種可能性的存在時,我們就從牛角尖里鉆出來了,從而能夠欣喜地發現,人生之路 ③ 不存在絕境,處處都有轉機。
18.(3分)下列不屬于虛假兩分邏輯謬誤的一項是(3分)( )
A.我和小王吵了幾句,他肯定以后都不會理我了我失去這個朋友了,要么我卑微地主動低頭認錯,要么就徹底絕交。
B.一部分人單一地追求“功成名就”“物質富足”的成功,其實身心健康、自我實現、精神富足等也是另一種成功。
C.我化學怎么學都學不好,看來我不能讀理工科了,以后選科就只能選純文科,理科相關的工作和夢想都跟我沒關系了。
D.在觀看學校組織的辯論賽時,小周肯定地對他的同桌說:“你不支持正方的觀點,那就是贊同反方的觀點。”
19.下列成語中,與文中畫橫線內容意思最接近的一組是(3分)( )
A.深不可測 林林總總 峰回路轉
B.廣大精微 林林總總 峰回路轉
C.深不可測 形形色色 柳暗花明
D.廣大精微 形形色色 柳暗花明
20.下列俗語與文中加點的“牛角尖”一詞所使用的修辭不同的一項是(3分)( )
A.樹倒猢猻散 B.踏破鐵鞋無覓處
C.羊毛出在羊身上 D.熱鍋上的螞蟻
21.文中第三段有錯別字,請找出三處含錯別字的詞語并改正。(3分)
22.假設你的同學小林在重要的考試中成績不理想,他非常沮喪,對你說:“我這次考砸了,說明我根本不是學習的料,我的人生肯定完了!”請結合材料中的相關內容,寫一段話勸導小林。不超過110字。(6分)
四、寫作(共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在繽紛的世界中,無論是個人、群體還是國家,都會面對別人對我們的定義。我們要認真對待“被定義”,明辨是非,去蕪存真,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過“自定義”來塑造自我,彰顯風華,用自己的方式前進。
以上材料能引發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結合你的體驗和感悟,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明顯;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应城市| 常州市| 佳木斯市| 怀来县| 额敏县| 英德市| 金溪县| 遵化市| 东宁县| 习水县| 时尚| 左权县| 云和县| 翼城县| 双鸭山市| 桐柏县| 福建省| 徐汇区| 绥棱县| 庄河市| 枣强县| 广灵县| 江孜县| 普宁市| 肇源县| 兴海县| 玉山县| 建平县| 信宜市| 巴楚县| 奉化市| 丹寨县| 武邑县| 泗阳县| 余干县| 舟山市| 容城县| 志丹县| 兴山县| 乌拉特中旗| 瑞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