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莆田一中2025-2026學年度上學期期初考試試卷高二 語文必修下冊一、現代文閱讀(31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4小題,1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材料一:博物館的使命,是個厚重而又常新的話題。說它厚重,是因為它承載著人類文明,并以其獨特的方式向人們敘述著過往;說它常新,是因為在不同時代,它總是帶著不同的色彩并被賦予不同的功能和職責。在新時代,要讓文物、遺產、古籍活起來,博物館承擔著重要使命。博物館能以物教人。“物”是一切博物館的基礎存在,是博物館的本質內容,也是歷史、文化存在的載體。物的搜集、甄別、保存、陳列都有其基本的規范及內在輯,既是一項系統的專業工程,也是一項體現審美價值的藝術工程,還是一項需要敬業奉獻的工程。近代實業家張謇當年為辦博物苑,“謇家所有,具已納入”。以物教人,就是要將物的形態真實、準確、合理地展現出來,讓人們在觀物、識物、賞物的過程中,既能觀看其形態特征,也能感受其本質屬性,還能體會其生命靈性。在此過程中,讓觀眾由物及物,由物及理,由物及人,并從中獲得知識,體會美感,陶治性情。博物館能以史有人。“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物的背后有著其特有的歷史和故事。要將這些歷史和故事盡可能真實地挖掘出來、準確清晰地描摹出來、形象生動地講述出來,既需要知識水平,也需要智慧能力,還需要付出艱辛勞動。要盡可能還原歷史真實,在不違背真實的前提下,將故事講得生動形象。張謇當年呼吁國家辦博物館,認為博物館功能之一就是存史以公諸天下,以物存證,以史服人。博物館本身亦具有存史功能,除了書本外,博物館的文物、遺存都是非常鮮活的史料,能夠“更好發揮以史育人作用”,讓人們在傾聽歷史故事中學史、懂史,提高鑒史能力和欣賞水平,又在觸動和感動中汲取正能量。博物館能以文化人。“文”指的是文化,文物背后有歷史有故事,歷史故事背后蘊含著文化。以文化人是指由“物”“史”所體現出的文化來引導人、熏陶人、感化人,使人們的心靈、思想得到浸潤和滋養。文化既客觀存在,又抽象無形。以文化人,博物館的這個功能和職責在今天越來越受到重視。文化蘊含于文物之中,人們在觀物、品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受到感染,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既帶給人精神的愉悅和享受,也能領略并感知文化遺產的精髓和力量。物、史、文三者處于不同的層面。物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基礎;史是能夠領略、感知的,是物與文化的橋梁紐帶;而文則是無影無形的,當然,它雖看不見、摸不著,卻又是可意會的。史借助于物得以表達,而文又附著于物的形體、史的內涵之中。物所展陳的程度、史被挖掘的水平,這二者對文化的揭示都具有重要的影響。要讓文物動起來,讓博物館活起來,除了內容的實、形式的美,還要有手段的新、方法的活,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新媒體等來獲取并釋放更多信息。內容、形式、手段、方法四者和諧統一,物、史、文三者融為一體,真正達到以物教人、以史有人、以文化人的目的和效果。(摘編自王敦琴《新時代博物館的重要使命》)材料二:當今博物館的角色已不限于單純的積累傳承,其核心動能在于對社會創新的推動。作為文化生產單元的博物館,必須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成為生產知識的動力源,培養人們創造性的思維,我們把這樣的體系稱為智識機制的建構。新技術帶給藝術博物館領域中首要、直接的變化來自受眾“觀看”模式的改變。傳統的觀眾概念被新技術發散成為“受眾”概念,即觀看這一行為本身并不足以代表人們在藝術中所獲得的全部。虛擬現實、大數據、智能穿戴等技術的發展,也拓展了受眾對于作品可能的參與和干涉程度。同時,博物館為了增加受眾,不斷積極拓展和電影、智能工業等其他領域的深度合作,受眾和博物館所提供的藝術生產之間建立了新的關系。建構智識機制不斷啟發創新思維模式從而梳理當代的人類認識規律與特征,正是藝術博物館的當代意義所在。“智識”概念來源于人類認知傳統和腦科學的研究結果,相對于通過經驗和教有獲得的事實、信息或信息集合的“知識”,“智識”更準確地指向人們判斷事物和解決矛盾的邏輯與能カ,以思考、理智、判斷為特征。“智識”強調的是認識發生的機制與過程,“知識”強調的是認知活動或能力達成的結果。藝術博物館在當今的智識體系建構中,顯示出以視聽等感官體驗為主的特征,同時與其他學科合作,傳遞、收集與歸納信息,為集體記憶提供支持,啟發創新思維模式。數字技術革命使技術與文化高度融合,同時影響了包含藝術生產與博物館運營在內的所有非物質生產領域,改變了人類的思維與行為。觀眾在“參與”作品的同時,其智識與藝術家的智識相互作用,可能形成新的智識結果,這成為藝術博物館智識機制最基本的形式。博物館可能不會直接解決21世紀困擾人類的許多問題,但是,通過讓民眾增進智識,可以在最終解決方案中發揮作用。如果探究“智識”,跨學科是其主要特征,整合多學科的邏輯方法和歷史方法才能梳理其脈絡。將社會學、哲學、歷史學納入到新時代的技術認知中來,參考一些包括人類學、社會學在內的研究方法,來重新觀察藝術和生態秩序,是藝術博物館面對信息時代所需要的智識精神。回應受眾的變化,策展強調與觀眾的融合與平等,主要表現在策展內容、結構、過程、結果的開放。人與藝術在媒介的中介下形成一種“雙重凝視”。展覽呈現的作品需要觀眾的參與オ完整,而策展人與藝術家在展覽尚未成形時,創作出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是“未成形”作品。在展覽展出的那一刻,作品被觀眾參與,被凝視,這樣的狀態又是一個流動的過程,作品因此才完整。當下的藝術場域不再提倡“權威”,策展人也由放棄權威、放棄詮釋作品這一行為,得到了更純粹的、基于“平等凝視”的策展實踐。策展從單向的傳遞轉變為平等的交流。觀眾不再是旁觀凝視,而是成為主觀藝術意涵的構造者之一。在新知識形態時代,我們認為藝術博物館提供的不僅是藝術專業知識的直接生產,而且是生產知識的動力——一種創新思維模式,一個智識生長的空間,我們把這樣的博物館運營指導思想,稱為智識機制的建構。(摘編自張子康《用博物館的“大腦”去思考》)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博物館的使命是厚重而常新的話題,承載著人類文明,也被賦予了不同功能與職責。B.“物”承載著歷史與文化,是博物館的本質內容,其展陳直接決定了文化揭示的程度。C.當今博物館核心動能是推動社會創新,通過建構智識機制可培養人們的創造性思維。D.新技術不僅改變了受眾的觀看模式,也拓展了受眾對作品可能的參與和干涉程度。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要達到以史育人,就要通過博物館獲取真實準確的史料,引導人們學史、懂史、鑒史。B.博物館要實現使命、活起來,就要關注內容、形式,還要有新穎的手段與靈活的方法。C.藝術博物館追求視聽等感官體驗的特征,決定了其智識體系的建構要與其他學科合作。D.平等凝視中主觀藝術意涵的構造者就是觀眾,他們與放棄詮釋作品的藝術家平等交流。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能體現博物館使命范疇的一項是(3分)A.國家博物館展出包括月球樣品001號在內的探月工程相關科技實物40余件。B.張謇說:“蓋博物苑,以為學校之后盾,得以綜合古今,搜討而研論之耳。C.廣東博物館設立發展基金,通過財政注資和公開募集方式定向支持各種活動。D.敦煌石窟文化藝術展,涵蓋敦煌石窟千年營造的厚重歷史、藝術和人文積淀。4.請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簡要分析博物館如何通過智識機制的建構推進“以文化人”這一使命的落地。(6分)(二)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朱夫子劉 公村里最有學問的當是朱夫子,平時不管談論什么事情,開口古語說,閉口圣人云。村里人都說,如果還有科舉,朱夫子肯定能連中三元。朱夫人十月懷胎,除夕夜分娩,生下一對雙胞胎兒子。兩個孩子相隔一個多時辰來到世間,一個生在大年三十的亥時,另一個生在了新年正月初一子時。誰大誰小?朱夫子讓后出生的當哥哥。村人奇怪。朱夫子說:“晚生一個時辰恰巧到了下一年,哥哥小一歲也理所當然。”朱夫子解釋道:“雖是同胞兄弟,坐胎還是有先后,先進去坐胎的當然是哥哥,他在里面,所以后出來,后進娘胎的在外面,所以先生出來。”村人哈哈大笑。朱夫子搖晃著頭一本正經:“宋人洪邁所著的《容齋隨筆》里《雙生子》說得很清楚,其雙生也,質家據見立先生,文家據本意立后生。并且商周時期就有這種認識了,我本文家弟子,怎能不按先賢所言排序長幼呢?”人們眨巴著眼睛面面相覷。既然有出處,肯定是不會錯的。朱夫子的雙胞胎兒子漸漸長大,“弟弟”卻不甘愿當弟弟:“別人家雙胞胎都是先出生的是哥哥,再說我都大他一歲了,怎么能是弟弟?”奈何,在夫子面前是沒法講理的,慢慢地就形成了叛逆性格,頑皮不羈,不愛讀書,更不愛聽夫子嘮,總能為丁點兒小事和夫子杠上一番。氣得夫子點著他背影:“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后來,鄰里在教孩子時也樂于裝成有學問的樣子,半土半文地訓斥:“你不聽老子的話,你就是朽木,你跟老子耍臉子,你就是不可教也的糞土之墻!”這個“不可教也”的“弟弟”剛長成和夫子一樣高,突然遠走,再無音信。夫子很是不安,怕他在外面不學好。過了幾年,淞滬會戰結束后,國民政府突然送來了勛章和嘉獎狀,告知已經是少尉軍官的“弟弟”在與日寇激戰中英勇犧牲。朱夫人哭得昏厥過去,要夫子去上海把兒子的尸骨找回來。夫子倒長長地吁出一口氣:“總算沒有辱沒門庭,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幾天后,一隊穿灰布軍裝紀律嚴明的抗日武裝經過村頭,夫子讓“哥哥”跟上隊伍走了。村人驚嘆:“你真舍得再把這個兒子送去戰場?”夫子慷慨激昂地說:“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男兒自以身許國!”在朱夫子送子參軍的影響下,更多青壯年投身抗日洪流,村里除了老人婦女,就是未成年的孩子。夫子思索了一天一夜后,決定開辦義學,教村里孩子認字讀書。夫子說:“兵荒馬亂總會過去,孩子們是國家社稷崛起的希望,不能荒廢,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白天孩子們要幫家里干農活,晚上夫子就在祠堂內點燃幾盞油燈授課,他希望孩子們回家后繼續自習讀書,買來煤油和書籍、紙筆一起分給每個孩子。夫人問:“直接給錢不行嗎?”夫子堅決地搖頭:“不行,給了錢,貧困人家會挪作他用,不舍得買燈油。”夜里,他挑著油桶,深一腳淺一腳地沿街走,對著有燈光的窗戶喊:“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加油,加油咧!”叫開門,再額外給燈里加煤油。村人稱贊:“您這獎勵的法子好!”朱夫子嘿嘿一笑:“我這是效仿來的,湖廣總督張之洞的父親張瑛老大人厚愛學子,深知很多窮家子弟晚上舍不得點燈耗油,故此每到深夜,他都會派人挑著桐油簍巡城,見誰在挑燈夜讀,便給他添兩勺燈油,以示鼓勵。”“哦。”村人都恍然大悟,原來“加油”是這么來的呀!夫子的義學越辦越紅火,學生又增加了許多。時間一長,給眾多學生買書和“加油”成了大開銷,夫子花光了家中的積蓄。他準備賣掉五畝良田,去漢口直接購一批煤油和紙筆回來。村人說:“你真舍得。”“賣卻屋邊三畝地,添成窗下一床書,但愿孩子們都讀書成才,報效國家。”村人問:“祖業田產不留給后人?”夫子嘿嘿一笑:“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村人問:“這至理名言又出自哪里?”“這是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林大人說的,字字珠璣呀!”朱夫子賣田助學的消息傳出去,遠近的富戶爭相出高價競買。賣田的錢拿回家,夜里來了蟊賊,翻箱倒柜之際,被夫子發現反鎖屋內后大聲呼喊,聞訊趕來的村人將蟊賊擒住,一看,是鄰村的一個無賴。夫子分開眾人,氣呼呼地朝他鼻子、眼眶、太陽穴連擊三拳。蟊賊的鼻孔淌出血:“你是斯文人,君子動口不動手嘛!”夫子猙獰著臉大罵:“你個渾蛋,偷走買燈油紙筆的錢,就是偷走了孩子們的未來,偷走了我們民族的希望,他們學習不好,你會毀掉一批國家的棟梁啊!天殺的,老子打你是輕的,不弄死你,就已經便宜了你的狗命!”村人都驚住,原來急了眼,夫子也動粗。事后,有人問:“您從沒跟人打過架,不過那三拳好像很有章法。”夫子儒雅地笑笑,一板一眼地說:“《水滸傳》里面有一段‘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是我那三拳的祖師爺。”嘿,朱夫子的一言一行真是都能引經據典!(有刪改)5.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雙生子》中排序長幼的觀點明確,質家取意,據原初之意立后出生的為兄;文家尚實,據所見立先出生的為兄。朱夫子以文家自居,所以借后者佐證。B.朱夫子在村里是最有學問的,很有影響力;在家里擁有絕對權威,不容辯駁,這是兒子形成叛逆性格、頑劣不羈的原因,小說對這種教養方式極力贊揚。C.朱夫子買來煤油、書籍和紙筆分給孩子而不是直接給錢,因為他覺得貧困人家會挪作他用,不舍得買燈油,這表現出朱夫子對貧困人家品格的不信任。D.小說刻畫朱夫子培養村里的孩子,散盡家財幫助孩子們讀書,表明孩子是社稷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同時也向讀者展現出了文化的傳承力量。6.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小說開頭部分寫朱夫子按《雙生子》中排序長幼的做法,展現出他不同于常人的一面,既呼應了首段,又引出了下文的情節。B.小說從肖像、動作、語言等方面,描寫了朱夫子為學生添燈油的情節,生動感人;關于“加油”的來歷敘述,又讓讀者增長了見識。C.小說使用第三人稱,敘述方式靈活;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展現了朱夫子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立體的人物形象。D.小說通過寫村民“眨巴著眼睛面面相覷”“恍然大悟”“驚住”等細節,側面展現了朱夫子的人物形象,使文章更加生動傳神。7.朱夫子具有中國傳統文人精神品格,請根據小說內容簡要概括。(4分)8.本篇小說頗有特色,請分析文中引經據典的作用。(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44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題。材料一: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①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節選自《論語 為政》)材料二:上(唐太宗)御翠微殿,問侍臣曰:“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 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自不諭其故諸公各率意以實言之。”群臣皆稱:“陛下功德如天地,萬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 人主往往進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朕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踐阼②以來,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嘗黜責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節選自《資治通鑒 唐紀十四》)材料三: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畫策而利害得,治國而國安利,此其所以異于人者也。故上之人茍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異于眾,況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 人之有異能于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故未有有其實而不可見者也。”此徒有見于錐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馬之在廄也。駑驥雜處,飲水食芻,嘶鳴蹄嚙,求其所以異者蓋寡。及其引重車,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使駑馬并驅,不舍晝夜而追之,遼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騏驥與駑駘別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為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耳。(節選自《王安石詩文選 材論》)【注】①錯:同“措”,安置。②踐阼:指皇帝登基。9.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在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朕才不逮A古人B而成功C過之D自不諭E其故F諸公各率G意以實言之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舉,推舉、選拔,與《阿房宮賦》中的“戍卒叫,函谷舉”的“舉”意思不相同。B.所以,……的原因,與《諫逐客書》“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的“所以”意思相同。C.賤,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與《鴻門宴》中“素善留侯張良”的“善”用法不同。D.道,方法,與《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的“道”意思相同。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唐太宗在翠微殿與侍臣探討治國經驗,其中包括如何對待人才,如何對待少數民族等,整體上體現了貞觀之治的政治智慧。B.唐太宗認為,歷代帝王常常嫉妒在戰爭中戰勝自己的人,而他自己看見別人的優點,就像自己擁有一樣,體現了他心胸寬廣。C.王安石強調,如果統治者不精察審用,那么有的人即使有“皋、夔、稷、契”等上古賢臣的智慧,也不能與眾人區別開來。D.王安石用駑馬和良馬作比喻,指出它們雜處在馬廄中時表現都差不多,不易區分,等它們拉車上路,才能看出兩者的區別。1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人主往往進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②人之有異能于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13.結合三則材料,總結概括孔子、唐太宗、王安石的用人觀。(3分)(二)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各題。送魏萬之京唐 李頎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注】李頎早年考取進士,后來辭官歸隱。魏萬作為后輩要到京城做官,作者寫詩送別。14.下列對詩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首聯上句寫出游子早晨唱歌告別,下句寫魏萬昨夜冒著微霜渡河赴京,渲染出悲涼的氣氛。B. 頷聯虛寫作者想象魏萬赴京途中聽到鴻雁、看到云山的憂愁,情景交融,有聲有色。C. 寒冷使樹色枯黃,頸聯“催”字擬人化,反說樹色催來寒冷,化被動為主動,別有風趣。D. 全詩把敘事、寫景、抒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多處運用借景抒情,結尾直抒胸臆,卒章顯志。15.結合詩句,分析這首詩抒發了什么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5小題,7分)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國論》中也強調要用心禮待“天下奇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以白絹喻清澈的長江,以箭頭喻林立的山峰,表達對金陵山水的贊美之情。(3)魏征《諫太宗十思疏》善用典故,“____________”借“謙謙君子”的典故勸諫太宗要加強道德修養(4)“故國”在古代詩詞中是一個重要的意象,詩人在失意的時候想到它,得意的時候也想到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4小題,8分)17.課內文言知識(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與現代漢語常用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B.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鴻門宴》)C. 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D.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國論》)(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 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B. 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C. 卻賓客以業諸侯。(《諫逐客書》)D. 細疏其能。(《促織》)(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 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B. 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六國論》)C.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齊桓晉文之事》)D. 洎牧以讒誅。(《六國論》)(4)下列關于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 “司馬”是古代官職名稱,《答司馬諫議書》中的“司馬”指司馬遷,他是王安石的政敵。B. “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中的“君實”是司馬光的字,古人自稱其字以示謙遜。C. “沛公居山東時”中的“山東”指的是崤山以東的地區,與今天的山東省范圍大致相同。D. “會其怒,不敢獻”中的“會”是“正趕上、恰逢”的意思,與《鴻門宴》中“會天大雨”的“會”含義相同。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4小題,1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和朋友線上聊天時,一個“哈哈”好像有點冷漠,要一長串“哈哈哈哈哈”才行;回復“OK”生怕顯得不夠友善熱情,要膨脹到“OKKKKK”——“文字討好癥”是數字時代越來越常見的一種社交現象,它的出現和傳播媒介的變化息息相關。在互聯網沒有出現之前,人與人的交流常常是面對面進行的,我們的語氣、表情乃至肢體動作都是情緒表達的一部分,可以精準而直觀地向對方傳遞情感。到了數字時代,不論是和朋友還是和素未謀面的網友,許多交流都(甲)。在無法得知對方表情和語氣的情況下,對語言的修飾成了表達友善的關鍵途徑,于是人們常常給文字加上各種“外掛”。也有人不贊同這種說法,語氣夸張只是為了彌補線上交流肢體、表情語言的欠缺,說“討好”就言過其實了。語言就其呈現形式來說,就是對字詞的排列組合。在互聯網場域內,(乙),符號、表情、網圖等元素也都成了要考慮和調用的工具。其實,倘若稍微回顧人類漫長的交流史,不難發現,此類現象絕非網絡文化所獨有。比如,鴻雁傳書的時代,寫作者對遣詞造句的百般糾結,很多時候同樣到了搜索枯腸的程度——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文字討好”呢?公允而言,寫一段合適的微信對話,比寫一封得體的書信,要容易得多。可為何大眾對于網絡交流“文字討好”的感觸更為強烈?因為微信文字勾通原本就主打個簡潔高效。當參與者面對連續不斷彈出的對話筐,每每都要“挖空心思”,久而久之自然會不勝其繁,最終轉化為了“文字討好癥”之類的無奈自嘲。18.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4分)19.文中第三段有三處錯別字,請找出來并加以改正。(3分)20.請根據下面表格的提示,梳理文中引號的用法。(4分)引號的作用 舉例一 表示特定稱謂 ①二 ② “外掛”三 ③ ④21.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如果改成:“這其實是另一種‘文字討好’。”語義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達更符合語境,為什么?(4分)四、寫作(60分)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對成長而言,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你是否同意上述說法?請明確立場和觀點,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高二語文期初考參考答案1. B(B項中“直接決定了”過于絕對)2. B(A項中“通過博物館獲取真實準確的史料”說法錯誤,原文為“除了書本外”;C項中“決定”有誤,強加聯系;D項中“構造者就是觀眾”“與放棄詮釋作品的藝術家”說法錯誤,原文分別為“成為主觀藝術意涵的構造者之一”“策展人也由放棄權威、放棄詮釋作品”)3. C(C項是說博物館的發展方式,與使命無直接關系)4.①我們可以借助智識機制的建構更好地通過文化來引導人、感化人。②創新思維模式,借助虛擬現實、大數據等新技術,拓展與電影、智能工業等合作,全面深入地展現“物”“史”所體現的文化,更好實現以文化人。③將社會學、哲學、歷史學納入到技術認知中,參考包括人類學、社會學等的研究方法,多方面地展示“物”中的文化。④營造智識生長空間,在策展時注意與觀眾的融合與平等,形成“平等凝視”,使觀眾感悟其中的文化內涵,推動知識的生產。(本題6分,每點2分。任選三點,意思對即可)5.D(A項“質家取意,據原初之意立后出生的為兄;文家尚實,據所見立先出生的為兄”錯誤。由原文“質家據見立先生,文家據本意立后生。并且商周時期就有這種認識了,我本文家弟子,怎能不按先賢所言排序長幼呢?”可知,質家立先出生的為兄,而文家立后出生的為兄。B項“小說對這種教養方式極力贊揚”錯誤。因為在夫子面前是沒法講理的,兒子慢慢地就形成了叛逆性格,頑皮不羈,不愛讀書,更不愛聽夫子嘮,總能為丁點兒小事和夫子杠上一番,所以小說對這種教育方式是有所批判的。C項“這表現出朱夫子對貧困人家品格的不信任”錯誤。朱夫子的這種做法表現出他對貧困人家的了解。)6.B(“肖像”錯誤。由原文“夫子堅決地搖頭:‘不行,給了錢,貧困人家會挪作他用,不舍得買燈油。’”有動作和語言描寫。但沒有對朱夫子的肖像描寫。)7.①深明大義,有家國情懷;②傾心培育人才,有遠見卓識;③不吝錢財,慷慨大方;④嫉惡如仇,有正義感。(共4分,每點1分)8.①豐富并突出了朱夫子的儒者文人形象。他飽讀詩書、滿腹經綸,說話都能引經據典。②充實小說內容。故事情節展開的同時,引經據典緊隨其后,避免了平鋪直敘。③增添文采,使小說更具文化韻味。文中引用詩句典故,也增強了可讀性。④深化主旨,使小說更有思想深度。引用的詩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等。(每點2分,答對3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9.BDF,句意:我的才能比不上古人,但所取得的成就卻超過他們,我自己也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各位大臣請坦率地說說真實的看法。“朕才不逮古人”中,“古人”做“不逮”的賓語,語意完整,其后停頓,故B處斷開;“而成功過之”中,“之”做“過”的賓語,語意完整,其后停頓,故D處斷開;“自不諭其故”中,“自”是主語,“其故”做“不諭”的賓語,語意完整,其后停頓,故F處斷開。10.D “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耳”的“道”,方法。句意:用盡各種方法尋求并考驗他們罷了;“臣之所好者道也”的“道”,天道,這里指自然的規律。句意:我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規律。兩者意思不同。11.B “歷代帝王常常嫉妒在戰爭中戰勝自己的人”分析有誤,“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意思是自古帝王多嫉妒在才能上勝過自己的人,而不是在戰爭中戰勝自己的人。12.①君主常常在提拔賢才時就(好像)要把他放在懷里,在斥退不賢之人時就(好像)要把他推到山溝里去。(“諸”,兼詞,相當于“之于”;“不肖”,不賢之人;“壑”, 山溝。“進”“退”“ 壑”各一分,通順1分。)②一個人身上有特殊才能,就像錐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端立刻就會露出來。( “末”各一分,通順1分)13.①孔子主張要選舉正直的人才,并置于不正直人之上。②唐太宗認為用人要棄短取長,人盡其才,寬容對待人才。③王安石倡導主動精心考察發現人才,用盡方法檢驗人才。14.A15.主人公唱離歌告別,作者冒著寒冷去送別,體現兩人的依依不舍之情;②)作者想象主人公在路上的艱辛和在京城的孤獨,表達出關切之情:③尾聯勉勵魏萬到京城不要蹉跎了歲月,迷失在繁華的享樂生活中,體現長輩對青年的教育之情16.(1)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2)千里澄江似練 翠峰如簇(3)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4)示例一: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示例二: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示例三: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示例四: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劉禹錫《石頭城》)17.(1)C(2)D(3)B(4)D18.甲:以文字形式發生在線上 乙:除了字與詞之外19.勾——溝 筐——框 繁——煩20.①“文字討好癥” ②表示特殊含義 ③表示直接引用(或“表示著重強調”)④“哈哈”(或“討好”“文字討好”“挖空心思”)改句表示一種確定的判斷,原句是委婉表達認同或肯定;原句更符合本段文字要體現的態度:對“文字討好癥”的說法提出商榷;同時這也更有交流感。參考譯文:材料一: 魯哀公問:“怎么做才能使百姓心服?”孔子回答說:“選拔正直的人,把他們置于奸邪的人之上,百姓就心服;選拔奸邪的人,把他們置于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心服。”材料二: 唐太宗親臨翠微殿,問身邊的大臣說:“自古以來的帝王雖然能夠平定中原華夏,但卻不能使北方少數民族臣服。我的才能比不上古人,但所取得的成就卻超過他們,我自己也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各位大臣請坦率地說說真實的看法。”大臣們都說:“陛下的功德如同天地一樣廣大,眾多事物都無法用言語來表述。”太宗說:“不是這樣的。我之所以能做到這樣,只是因為五件事罷了。自古以來帝王大多嫉妒才能超過自己的人;我發現別人的優點,就好像自己也擁有這些優點一樣。人的品行和才能,不能兼備,我常常舍棄他們的短處,取用他們的長處。君主常常在提拔賢才時就(好像)要把他放在懷里,在斥退不賢之人時就(好像)要把他推到山溝里去;我見到賢才就尊敬他,見到不賢之人就憐憫他,使賢與不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君主大多厭惡正直的人,或明或暗地誅殺他們,沒有哪一個朝代沒有這種事;我即位以來,正直的大臣在朝廷上一個挨著一個,我從來沒有貶黜責罰過其中一個人。自古以來的君主都推崇華夏而輕視夷狄;唯獨我對他們同等愛護,所以他們各個部落都像依靠父母一樣依附我。這五件事,就是我能取得如今成就的原因啊。”材料三: 況且那些有才能的人,他們的形貌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只是他們遇到事情能把事情辦好,謀劃策略能夠權衡利弊,治理國家能使國家安定富足,這就是他們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所以處上位的人如果不能精心考察他們、慎重任用他們,那么即使他們擁有皋、夔、稷、契那樣的智慧,也不能使自己和眾人區別開來,何況那些才能不如他們的人呢?世上那些見識淺陋的人將說:“一個人身上有特殊才能,就像錐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端立刻就會露出來。所以從來沒有有真才實學卻不被發現的情況。”這種人只看到錐子放在口袋里的情況,卻一定沒有看到馬在馬廄里的情況。劣馬與良馬混雜相處時,飲水吃草、嘶鳴踢咬,探求它們不同之處的方法大概很少了。但等到良馬拉起重車,只需輕抖韁繩便能抵達千里之外。此時若讓劣馬并駕齊驅,晝夜追趕,也追不上良馬拉的車。至此,良馬與劣馬的高下分明了。古代的君主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不認為天下沒有人才,而是用盡各種方法去尋求并考驗他們罷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學2025-2026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docx 高二期初考語文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