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 消息二則 1.請運用積累的知識,完成(1)~(4)題。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 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 長江。渡江戰斗于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xiǔ,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長江 ,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zhí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1)給加點的字注音,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摧枯拉xiǔ( ) 潰.( )退荻.( )港 zhí( )行(2)依次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詞語,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渡過 風平浪靜B.熬過 風平浪靜C.渡過 水平如鏡D.熬過 水平如鏡(3)電頭交代了 、 、 ,體現出新聞的 、 、 的特點。 (4)用“ ”畫出文中導語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 2.下列對文中詞語或語句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中,“不到”“即已”突出時間短,充分說明了人民解放軍的銳不可當。B.“……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中的“均”在這里的意思是“都”,它在這里表示戰線之長、勝利之大。C.“英勇善戰,銳不可當”與“紛紛潰退,毫無斗志”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作者藐視敵軍,贊揚我軍的思想感情。D.“……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巧妙地交代戰役的結果,揭示了敵軍潰退的原因,增強了新聞的真實性。3.文學常識填空。(1)消息是 、 地報道國內外新近發生的事件的一種 體裁。消息寫作的“六要素”分別是 、 、 、 、 、 。 (2)一篇新聞稿主要包括 、 和 三個部分。從表達方式上看,它以 為主,也可以適當穿插 。消息、 、特寫和 屬于廣義的新聞。狹義的新聞專指 。 (3)毛澤東(1893—1976),字 ,湖南湘潭人,我國偉大的 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 4.八年級(1)班開展“薪火傳承,不忘歷史”專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1)小明在朗誦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時,遇到一些困難,請你幫助解決。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①請用“/”給下面的詩句標出一處停頓。②朗誦最后兩句時,應采用的語調是( )A.緊湊、急促 B.緩慢、堅定C.低沉、舒緩 D.急促、堅定(2)下面是李華同學參觀香山革命紀念館后寫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一些問題,請你按要求完成。[甲]我們走進主題展覽廳,看見了“毛澤東同志在香山”大型雕塑映入眼簾。展廳內,班駁的紀念章、渡江戰役期間使用過的木船、[乙]共產黨人被關押在獄中時繡制的五星紅旗、西苑閱兵時毛澤東乘坐的同型吉普車、國旗圖案原稿……一件件歷史文物,把人們帶回那段驚心動魄、激蕩人心的歲月。①文段中有錯別字的詞語是“ ”,正確寫法是“ ”。 ②[甲]處畫線句有語病,請提出修改意見。 ③調整[乙]處畫線句子,使之與前后句句式一致。 ◆課內精讀閱讀《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回答問題。5.結合全文,請你簡要說說下列句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6.聯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1)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2)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 7.下列句子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結合選文內容試分析其作用。 此種情況,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 8.選文在寫三路大軍的戰況時,詳寫東路軍,略寫西路軍和中路軍。請你結合全文,說說這樣的詳略安排有什么好處。 ◆類文薦讀閱讀短文,回答問題。渡江支前立功勞蔣同明①4月21日夜,滂沱大雨下得讓人睜不開眼睛,安慶長江江面一時間突然炮吼槍鳴、萬船競.渡,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第十七軍在大渡口強.渡長江,并一舉成功。肥東支前第一團緊隨其后,乘風破浪,跨越長江。解放軍登岸后即緊追倉皇逃跑的國民黨部隊,他們猛打猛沖,前仆后繼,顧不上吃飯和休息。擔架隊員個個氣喘吁吁,扛著空擔架跟隨部隊前進。②邵華良的任務是邊行軍邊解決全連100多人的吃飯問題。進入石臺、績溪山區后,沿途村莊稀少。即使遇上幾戶人家,也聽信國民黨“共軍共產共妻”的謠傳,躲得不見蹤影。在績溪山區的一個夜晚,有人實在餓得招架不住,從一個財主家的籮筐里找到幾個黃澄澄的大油果。一位醫生說是山果,并帶頭嘗了一口,覺得又香又甜,口感很好。于是,幾個人就把果子分吃了。當邵華良叫大伙開飯時,幾位吃山果的隊員全部頭暈目眩、嘔吐不止。后來才知道,這是桐樹上結的桐油果,吃了易中毒。那位醫生中毒最嚴重,第二天行軍時,成了第一位被擔架隊抬著走的傷病員。③山路崎嶇,云遮霧繞。解放軍一邊輕裝前進,一邊翻山越澗抄近道,欲用雙腳超過敵人的汽車輪。這時,部分擔架員改做運輸員,用擔架抬著彈藥器械隨軍行動。隊伍前行一個月,幾乎天天風雨相伴,白天冒雨行軍,渾身濕透,夜晚宿營,架柴烤衣。偶爾遇上好天氣,敵機就來跟蹤偵察、扔炸彈、低空掃射。夜晚,敵機發射的照明彈將天空照得如同白晝。支前隊伍中,有少數意志薄弱者,悄悄地不辭而別。作為預備黨員的邵華良,既要解決全連的生活問題,還要照顧其他隊員,他鼓勵大家,咬緊牙關,堅持到底就是勝利。④隨著部隊越來越深入南方,糧草供應越來越困難。荒山野嶺,人煙稀少,很難滿足過境大軍的需求。邵華良走東家串西家,找村長問保長,人家只認銀元,邵華良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銀元購買,人家沒有大米只有稻谷,擔架隊員就自己舂米。隊員們大部分都是農村莊稼漢,舂米做飯,個個是行家里手。至于蔬菜供應,在兵荒馬亂之際,有錢無貨,能搞點鹽水泡飯,即為奢侈生活了。⑤5月上旬,部隊進入皖浙交界的高山峽谷,困難接踵而至。尤其是要攀越攔路虎摩天嶺,上山15里,峭壁叢林,下山15里,懸崖荊棘。他身背行軍餐具帶頭爬山,大謝村劉玉林緊隨其后,肩扛一箱足有100公斤重的機槍子彈,下山后,兩人都累得坐在地上起不來。5月中旬,支前隊伍經浙江轉至江西玉山,解放軍第十七軍后勤部首長帶來汽車,將擔架團的彈藥器械等輜重裝車運走。至此,第一民工團完成渡江支前的光榮任務。(選自《黨史縱覽》,有刪改)9.本文以 為寫作順序;在表達方式上,以 為主。 10.文中第①段中的加點詞“競”和“強”有著怎樣的表達效果? 11.本文主人公邵華良具有怎樣的品質? 12.[新考法·關聯教材]《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所選擇的材料,都突出了解放軍渡江戰役之順利,而本文所選材料則突出了戰斗過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難。兩文作者從不同的角度選材,分別有什么作用? 13.讀完本文后,你能從中找到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國民黨軍所謂“固若金湯”的長江防線時所向無敵的原因嗎? 14.[核心素養·思維能力]閱讀下面的新聞,為本則新聞擬寫一個標題,并用“ ”畫出這則新聞的導語部分。 解放軍報巴基斯坦卡拉奇2月11日電 2月11日,在舉行國際閱艦式后,由巴基斯坦海軍組織的“和平 2025”多國海上聯合演習落幕。中國海軍派出包頭艦、高郵湖艦組成艦艇編隊參加此次演習。中方參演官兵良好的軍事素質和訓練水平得到各方高度評價。據介紹,中國、印度尼西亞、日本、意大利、馬來西亞、美國等10余個國家派出艦艇參加此次多國聯合演習。此次聯演分為港岸、海上兩個階段。據了解,此次多國聯演進一步深化了中國海軍與其他參演方的交流合作,提升了各方共同維護海上安全的能力。1 消息二則 1.請運用積累的知識,完成(1)~(4)題。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 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 長江。渡江戰斗于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xiǔ,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長江 ,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zhí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1)給加點的字注音,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摧枯拉xiǔ( 朽 ) 潰.( kuì )退荻.( dí )港 zhí( 執 )行(2)依次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詞語,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 )A.渡過 風平浪靜B.熬過 風平浪靜C.渡過 水平如鏡D.熬過 水平如鏡(3)電頭交代了 時間 、 地點 、 新聞社 ,體現出新聞的 準確 、 及時 、 真實 的特點。 (4)用“ ”畫出文中導語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內容。 2.下列對文中詞語或語句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D )A.“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中,“不到”“即已”突出時間短,充分說明了人民解放軍的銳不可當。B.“……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中的“均”在這里的意思是“都”,它在這里表示戰線之長、勝利之大。C.“英勇善戰,銳不可當”與“紛紛潰退,毫無斗志”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作者藐視敵軍,贊揚我軍的思想感情。D.“……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巧妙地交代戰役的結果,揭示了敵軍潰退的原因,增強了新聞的真實性。3.文學常識填空。(1)消息是 迅速 、 簡要 地報道國內外新近發生的事件的一種 新聞 體裁。消息寫作的“六要素”分別是 when(何時) 、 where(何地) 、 what(何事) 、 who(何人) 、 why(何故) 、 how(如何) 。 (2)一篇新聞稿主要包括 標題 、 導語 和 主體 三個部分。從表達方式上看,它以 記敘為主,也可以適當穿插 議論 。消息、 通訊 、特寫和 報告文學 屬于廣義的新聞。狹義的新聞專指 消息 。 (3)毛澤東(1893—1976),字 潤之 ,湖南湘潭人,我國偉大的 無產階級 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 4.八年級(1)班開展“薪火傳承,不忘歷史”專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1)小明在朗誦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時,遇到一些困難,請你幫助解決。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①請用“/”給下面的詩句標出一處停頓。宜將剩勇/追窮寇②朗誦最后兩句時,應采用的語調是( B )A.緊湊、急促 B.緩慢、堅定C.低沉、舒緩 D.急促、堅定(2)下面是李華同學參觀香山革命紀念館后寫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一些問題,請你按要求完成。[甲]我們走進主題展覽廳,看見了“毛澤東同志在香山”大型雕塑映入眼簾。展廳內,班駁的紀念章、渡江戰役期間使用過的木船、[乙]共產黨人被關押在獄中時繡制的五星紅旗、西苑閱兵時毛澤東乘坐的同型吉普車、國旗圖案原稿……一件件歷史文物,把人們帶回那段驚心動魄、激蕩人心的歲月。①文段中有錯別字的詞語是“ 班駁 ”,正確寫法是“ 斑駁 ”。 ②[甲]處畫線句有語病,請提出修改意見。刪去“看見了”或“映入眼簾”。 ③調整[乙]處畫線句子,使之與前后句句式一致。被關押在獄中時共產黨人繡制的五星紅旗 ◆課內精讀閱讀《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回答問題。5.結合全文,請你簡要說說下列句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這是新聞的導語部分,其作用是簡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核心內容(或“是對全文內容的整體概括”)。 6.聯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1)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至發電時止”強調時間僅限制在發電文的時間之前,這里適當采用文言詞,使句子不拖沓,體現了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精練、鏗鏘有力。 (2)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首先“殲滅”與“擊潰”詞義有所區別,經過一整天激戰,敵軍一部分被殲滅,另一部分被擊潰,不是一概說殲滅或者一概說擊潰,而是說殲滅及擊潰,充分體現了作者用詞的準確。 7.下列句子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結合選文內容試分析其作用。 此種情況,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議論。 作用:這種議論既交代了我軍取勝、敵軍失敗的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原因,又使讀者進一步了解整個國民黨政權必然覆滅的命運,從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8.選文在寫三路大軍的戰況時,詳寫東路軍,略寫西路軍和中路軍。請你結合全文,說說這樣的詳略安排有什么好處。①詳略處理得當,不平均用筆力,更能突出文章中心。②詳寫東路軍戰況是因東路遭遇之敵防線鞏固、抵抗較為頑強,該地區戰略意義重要,這種詳略的安排更能突出解放軍英勇善戰。 ◆類文薦讀閱讀短文,回答問題。渡江支前立功勞蔣同明①4月21日夜,滂沱大雨下得讓人睜不開眼睛,安慶長江江面一時間突然炮吼槍鳴、萬船競.渡,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第十七軍在大渡口強.渡長江,并一舉成功。肥東支前第一團緊隨其后,乘風破浪,跨越長江。解放軍登岸后即緊追倉皇逃跑的國民黨部隊,他們猛打猛沖,前仆后繼,顧不上吃飯和休息。擔架隊員個個氣喘吁吁,扛著空擔架跟隨部隊前進。②邵華良的任務是邊行軍邊解決全連100多人的吃飯問題。進入石臺、績溪山區后,沿途村莊稀少。即使遇上幾戶人家,也聽信國民黨“共軍共產共妻”的謠傳,躲得不見蹤影。在績溪山區的一個夜晚,有人實在餓得招架不住,從一個財主家的籮筐里找到幾個黃澄澄的大油果。一位醫生說是山果,并帶頭嘗了一口,覺得又香又甜,口感很好。于是,幾個人就把果子分吃了。當邵華良叫大伙開飯時,幾位吃山果的隊員全部頭暈目眩、嘔吐不止。后來才知道,這是桐樹上結的桐油果,吃了易中毒。那位醫生中毒最嚴重,第二天行軍時,成了第一位被擔架隊抬著走的傷病員。③山路崎嶇,云遮霧繞。解放軍一邊輕裝前進,一邊翻山越澗抄近道,欲用雙腳超過敵人的汽車輪。這時,部分擔架員改做運輸員,用擔架抬著彈藥器械隨軍行動。隊伍前行一個月,幾乎天天風雨相伴,白天冒雨行軍,渾身濕透,夜晚宿營,架柴烤衣。偶爾遇上好天氣,敵機就來跟蹤偵察、扔炸彈、低空掃射。夜晚,敵機發射的照明彈將天空照得如同白晝。支前隊伍中,有少數意志薄弱者,悄悄地不辭而別。作為預備黨員的邵華良,既要解決全連的生活問題,還要照顧其他隊員,他鼓勵大家,咬緊牙關,堅持到底就是勝利。④隨著部隊越來越深入南方,糧草供應越來越困難。荒山野嶺,人煙稀少,很難滿足過境大軍的需求。邵華良走東家串西家,找村長問保長,人家只認銀元,邵華良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銀元購買,人家沒有大米只有稻谷,擔架隊員就自己舂米。隊員們大部分都是農村莊稼漢,舂米做飯,個個是行家里手。至于蔬菜供應,在兵荒馬亂之際,有錢無貨,能搞點鹽水泡飯,即為奢侈生活了。⑤5月上旬,部隊進入皖浙交界的高山峽谷,困難接踵而至。尤其是要攀越攔路虎摩天嶺,上山15里,峭壁叢林,下山15里,懸崖荊棘。他身背行軍餐具帶頭爬山,大謝村劉玉林緊隨其后,肩扛一箱足有100公斤重的機槍子彈,下山后,兩人都累得坐在地上起不來。5月中旬,支前隊伍經浙江轉至江西玉山,解放軍第十七軍后勤部首長帶來汽車,將擔架團的彈藥器械等輜重裝車運走。至此,第一民工團完成渡江支前的光榮任務。(選自《黨史縱覽》,有刪改)9.本文以 時間 為寫作順序;在表達方式上,以 記敘 為主。 10.文中第①段中的加點詞“競”和“強”有著怎樣的表達效果?這兩個詞寫出了解放軍戰士爭先恐后、英勇無畏的磅礴氣勢。 11.本文主人公邵華良具有怎樣的品質?邵華良具有英勇、不怕困難、敢于吃苦的品質。 12.[新考法·關聯教材]《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所選擇的材料,都突出了解放軍渡江戰役之順利,而本文所選材料則突出了戰斗過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難。兩文作者從不同的角度選材,分別有什么作用?《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突出渡江之順利是為了顯示人民解放軍的能征善戰和國民黨反動派的不堪一擊,從而達到鼓舞士氣和鼓舞全國人民、瓦解敵人的目的;而本文突出戰斗過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難則是為了顯示以邵華良為代表的支前民工們不怕困難、不怕吃苦的精神。 13.讀完本文后,你能從中找到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國民黨軍所謂“固若金湯”的長江防線時所向無敵的原因嗎?原因:①我軍渡江成功的隊伍有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②支前隊伍與沿線人民的友好相處,用行動破了國民黨的謠言,贏了民心。 14.[核心素養·思維能力]閱讀下面的新聞,為本則新聞擬寫一個標題,并用“ ”畫出這則新聞的導語部分。 標題:“和平 2025”多國海上聯合演習落幕 解放軍報巴基斯坦卡拉奇2月11日電 2月11日,在舉行國際閱艦式后,由巴基斯坦海軍組織的“和平 2025”多國海上聯合演習落幕。中國海軍派出包頭艦、高郵湖艦組成艦艇編隊參加此次演習。中方參演官兵良好的軍事素質和訓練水平得到各方高度評價。據介紹,中國、印度尼西亞、日本、意大利、馬來西亞、美國等10余個國家派出艦艇參加此次多國聯合演習。此次聯演分為港岸、海上兩個階段。據了解,此次多國聯演進一步深化了中國海軍與其他參演方的交流合作,提升了各方共同維護海上安全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消息二則 - 學生版.docx 1消息二則.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