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山東省威海榮成市16校聯盟(五四制)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山東省威海榮成市16校聯盟(五四制)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

資源簡介

山東省威海榮成市16校聯盟(五四制)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
一、積累與運用(26分)
1.(2024八上·榮成期中)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縹碧(piǎo) 翹首(qiào) 驟雨(zhòu) 振聾發聵(kuì)
B.酒肆(sì) 瞥見(piē) 侏儒(r ) 千轉不窮(zhuǎn)
C.殺戮(lù) 悄然(qiǎo) 詰責(jié) 筋疲力盡(jīn)
D.锃亮(zhèng) 滯留(zhì) 蒙昧(mèi) 潛滋暗長(qián)
【答案】C
【知識點】常用易錯字字音
【解析】【分析】A.翹首(qiào)——qiáo;
B.侏儒(r )——rú,千轉不窮(zhuǎn)——zhuàn;
D.锃亮(zhèng)——zèng;
故答案為:C。
【點評】 本題考查對字音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類題,需在平時學習中注重對多音字、易錯字讀音的積累,結合詞語含義理解記憶。對于易混淆的讀音,可通過組詞、結合語境等方式加以區分,確保準確掌握漢字讀音。
2.(2024八上·榮成期中)下列詞語中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瑣屑 遁行 禁錮 粗制爛造
B.桅桿 私塾 撥款 不輟勞作
C.勞碌 燥熱 瀉氣 百手起家
D.慰勉 猝然 鮮腴 暗然失色
【答案】B
【知識點】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 粗制爛造 —— 粗制濫造,“濫” 指過多、不加節制,“粗制濫造” 指制作粗劣,不講究質量,故 A 錯誤。
B. 各項書寫均正確:桅桿、私塾、撥款、不輟勞作,無錯別字,故 B 正確。
C. 瀉氣 —— 泄氣,“泄” 指排出、失去,“泄氣” 指失去信心和干勁;百手起家 —— 白手起家,“白手” 指空手,“白手起家” 形容在沒有基礎和條件很差的情況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故 C 錯誤。
D. 暗然失色 —— 黯然失色,“黯” 指陰暗、沮喪,“黯然失色” 形容相比之下顯得暗淡無光,故 D 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 本題考查對漢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類題,需掌握字形辨析的方法,如音辨法(通過讀音區分形近字)、形辨法(比較字形差異)、義辨法(結合詞語含義判斷字形)等。平時要注重積累易錯字,對形似字、同音字加以區分和記憶,避免書寫錯誤。
3.(2024八上·榮成期中)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成語運用恰當的一項是(  )
A.安徽廬江發現的西漢古墓中的千年古棺由金絲楠木制成,油漆鮮艷無比,油光可鑒。
B.自大唐開國以來,幾任明君殫精竭慮,無數賢臣兢兢業業,造就了史所未有的煌煌盛世。
C.著名演員王剛把和珅這個老謀深算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這部小說凝聚了創作者畢生的智慧,構思非常巧妙,故事情節抑揚頓挫,引人入勝。
【答案】B
【知識點】造句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成語運用。
A.“油光可鑒”通常用來形容非常光亮潤澤,常帶有諷刺意味地指某些人把頭發抹油等光亮的樣子。在此句中形容古墓中的千年古棺油漆鮮艷光亮,屬于用詞不當,不能用這個帶有特殊含義的詞來形容古棺的外觀;
B.“殫精竭慮”指用盡心思,在此句中形容大唐的明君用盡心思治理國家,無數賢臣兢兢業業輔佐,從而造就盛世,這個成語的運用是恰當的;
C.“入木三分”原形容書法筆力剛勁有力,也比喻對文章或事物見解深刻、透徹。在句中形容演員把角色演得深刻、透徹,對象誤用,運用不恰當;
D.“抑揚頓挫”一般用來形容聲音高低起伏,和諧而有節奏。而小說的故事情節應該用跌宕起伏之類的詞語來形容,此處使用“抑揚頓挫”形容故事情節屬于搭配不當;
故選B。
【點評】 本題考查對漢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類題,需掌握字形辨析的方法,如音辨法(通過讀音區分形近字)、形辨法(比較字形差異)、義辨法(結合詞語含義判斷字形)等。平時要注重積累易錯字,對形似字、同音字加以區分和記憶,避免書寫錯誤。
4.(2024八上·榮成期中)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四部分(后兩部分必須暗含在主體中)。正文的結構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遞增的原則安排的,即所謂“倒金字塔結構”。
B.《列夫·托爾斯泰》節選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
C.他從不和別人吵一句嘴,這個句子的主干是“他不吵嘴”。
D.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通常規定每首八句,兩句一聯,共四聯。通常稱第一聯為首聯,第二聯為頸聯,第三聯為頷聯,第四聯為尾聯。
【答案】C
【知識點】外國文學;詩歌文學常識;新聞常識
【解析】【分析】 A. 消息正文的結構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遞減的原則安排的,即 “倒金字塔結構”,而非 “重要性遞增”,且背景和結語并非 “必須暗含在主體中”,可根據需要獨立存在,故 A 錯誤。
B. 茨威格是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并非 “英國”,故 B 錯誤。
C. 對 “他從不和別人吵一句嘴” 提取主干時,去掉狀語 “從不和別人”、定語 “一句”,得到主干 “他不吵嘴”,分析正確,故 C 正確。
D. 律詩的四聯中,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選項中 “第二聯為頸聯,第三聯為頷聯” 的表述顛倒,故 D 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 本題考查文學常識、語法知識等內容的辨析。解答此類題,需在平時積累文學常識(如作家國籍、作品出處)、掌握語法知識(如句子主干提取)、了解文體特點(如消息結構、律詩格式)等,通過對比分析選項,排除錯誤表述,選出正確答案。
二、綜合性學習(8分)
5.(2024八上·榮成期中)學習了新聞單元,同學們探究新聞的熱情高漲,班級舉行了“新聞你我,心系天下”的綜合實踐活動。
【活動一 新聞動態視野】
5月8日下午3時許,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完成為期8天的首次航行試驗任務,順利返回上海江南造船廠碼頭。試航期間,福建艦完成了動力、電力等系統設備一系列測試,達到了預期效果。下一步,福建艦將按既定計劃開展后續試驗工作。
(1)活動開始,同學搜集到了以上材料,請你閱讀材料,給材料加個標題概括其主要內容。(不超過20字)
【活動二 優秀人物采風】
2023年6月4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三名宇航員健康狀態良好,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在三名宇航員中,有個面孔特別引人注目,他就是航天員鄧清明。今年56歲的鄧清明,是我國第一批航天人,曾三次進入飛天備選名單,可每次又與飛天夢擦肩而過。慶幸的是,鄧清明從未放棄過飛天夢,并一直堅持訓練。這次,他終于圓夢。他走出艙時說:“回到地球的懷抱,回到祖國的懷抱,看到這么多親人,我非常高興,非常幸福。25年的飛天經歷,讓我更加堅信夢想的力量,更加相信堅持的力量,無論年齡多大,能夠被祖國需要,就是最幸福的。”
鄧清明堅守的日日夜夜,有果敢和堅毅,有期待和夢想,也有一次次的失落與煎熬,但是夢想的力量,讓他堅持下來,終在56歲飛天歸來。
(2)活動中,同學們準備進行一次模擬采訪。上面材料是同學們搜集到的有關航天員鄧清明的信息,假如你有幸能夠采訪到航天員鄧清明,你會設計什么樣的問題?
我的采訪:________
【活動三 經典品讀助力】
(3)活動接近尾聲時,同學們為了下一步的新聞評論能順利進行,一起將閱讀經典的收獲作為鋪墊,請你也一起參與。
我第二次見他正當傍晚時候,他正光著頭在街上散步,一邊和兩個年輕的農民談著,一邊熱切地做著手勢。我認不出是他,直到人家指出時才知道。南京雖然懸賞二十五萬元購買他的首級,可是他卻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散步。他和紅軍戰士沒什么兩樣,所有的只是一條毛毯,幾件個人用品——包括兩套棉制的制服。
選段中的“他”是________(人名)本選段出自經典________(書名)從選段中可以看出“他”具有________品質。
【答案】(1) 福建艦完成首次航行試驗任務并順利返回。
(2) 示例一:鄧清明叔叔,您好!請問是什么樣的力量讓您這么多年不放棄對飛天夢的追求呢?
示例二:鄧清明叔叔,您好!請問您在這25年的等待中,為了飛天夢做了哪些努力?
(3) 毛澤東 《紅星照耀中國》 平易近人,沒有領導架子;勇敢無畏;作風簡樸,勤儉節約,樸實無華。
【知識點】新聞標題;《紅星照耀中國》
【解析】【分析】(1) 新聞標題需概括新聞的主要內容,包含關鍵信息。本則新聞的核心事件是福建艦完成首次航行試驗任務,且順利返回碼頭。“福建艦”“首次航行試驗任務”“完成并返回” 為關鍵信息,按照簡潔明了的原則進行組合,不超過 20 字。
故答案為:福建艦完成首次航行試驗任務并順利返回。
(2) 設計采訪問題需圍繞采訪對象鄧清明的經歷和精神展開。可從他堅持夢想的動力、為實現夢想所做的努力等方面思考。如從堅持夢想的動力出發,設計 “鄧清明叔叔,您好!請問是什么樣的力量讓您這么多年不放棄對飛天夢的追求呢?” 這樣的問題;從努力方向考慮,設計 “鄧清明叔叔,您好!請問您在這 25 年的等待中,為了飛天夢做了哪些努力?” 此類問題。
故答案為:示例一:鄧清明叔叔,您好!請問是什么樣的力量讓您這么多年不放棄對飛天夢的追求呢?
示例二:鄧清明叔叔,您好!請問您在這 25 年的等待中,為了飛天夢做了哪些努力?
(3) 根據選段中 “南京雖然懸賞二十五萬元購買他的首級,可是他卻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散步” 等描述,結合文學常識可知,“他” 是毛澤東。該選段出自《紅星照耀中國》。從 “他正光著頭在街上散步,一邊和兩個年輕的農民談著,一邊熱切地做著手勢” 能看出他平易近人,沒有領導架子;面對懸賞,毫不介意地散步,體現他勇敢無畏;“所有的只是一條毛毯,幾件個人用品 —— 包括兩套棉制的制服” 表明他作風簡樸,勤儉節約,樸實無華。
故答案為:毛澤東;《紅星照耀中國》;平易近人,沒有領導架子;勇敢無畏;作風簡樸,勤儉節約,樸實無華。
【點評】(1) 本題考查擬寫新聞標題的能力。擬寫標題時,要抓住新聞的關鍵人物、事件,提煉關鍵信息,語言簡潔準確,突出新聞的核心內容。
(2) 本題考查設計采訪問題的能力。設計問題時要緊扣采訪對象的事跡和精神,問題要有針對性和啟發性,能夠引導采訪對象分享有價值的內容,且語言禮貌、得體。
(3) 本題考查對名著內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時要結合名著中的相關情節和描寫,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同時準確記憶名著的基本信息,如作者、書名、主要人物等。
三、詩歌鑒賞(10分)
6.(2024八上·榮成期中)小文在學完古詩文后,制作了一份古詩札記,請你協助他完成整理。
【詩句積累】
(1)無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2)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荊門送別》)
(3)   ,沉醉不知歸路。(李清照《如夢令》)
【詩句品析】
方法一:循象探情
(4)劉禎通過   ,   一句描寫松柏在冰雪中常年傲然挺立的形象,以此鼓勵堂弟堅守志向。
(5)白居易描繪銜泥筑巢的鶯和燕,生動形象地展現春天一派生機的詩句是:   ,   。
方法二:尋典悟情
(6)《野望》中詩人運用伯夷、叔齊的典故,表達孤獨無依之情的詩句是:   ,   。
(7)《黃鶴樓》一詩借用神話,表達時光飛逝,世事茫茫之慨的詩句是:   ,   。
【答案】似曾相識燕歸來;山隨平野盡;常記溪亭日暮;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知識點】一般性默寫;理解性默寫
【解析】【分析】(1) 本題考查古詩文默寫。晏殊《浣溪沙》中 “無可奈何花落去” 的下一句是 “似曾相識燕歸來”,書寫時注意 “燕” 不要誤寫為 “雁”。
(2) 本題考查李白《渡荊門送別》的默寫。根據對詩歌的記憶,“江入大荒流” 的上一句是 “山隨平野盡”,“隨”“野” 等字需準確書寫。
(3) 本題考查李清照《如夢令》的默寫。“沉醉不知歸路” 的上一句是 “常記溪亭日暮”,注意 “溪”“暮” 的正確寫法,不要與形近字混淆。
(4) 本題考查劉禎詩句的理解與默寫。劉禎在詩中通過描寫松柏在冰雪中傲然挺立來鼓勵堂弟堅守志向,對應的詩句是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慘凄”“端” 等字需注意書寫正確。
(5) 本題考查白居易詩句中春天生機景象的默寫。白居易筆下描繪銜泥筑巢的鶯和燕,展現春天生機的詩句是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鶯”“啄” 等字容易寫錯,需特別注意。
(6) 本題考查《野望》中運用典故表達情感的詩句默寫。詩人運用伯夷、叔齊的典故(“采薇”)表達孤獨無依之情的詩句是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薇” 字的寫法需留意。
(7) 本題考查《黃鶴樓》中借用神話表達感慨的詩句默寫。詩中借用黃鶴的神話,表達時光飛逝、世事茫茫之慨的詩句是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鶴”“載”“悠” 等字需正確書寫。
故答案為:似曾相識燕歸來;山隨平野盡;常記溪亭日暮;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點評】古詩文默寫屬于基礎題,得分較為容易,但也由于這一板塊閱卷要求中對書寫規范的要求更高,扣分更重(一般是錯一字,看不清,不規范均可不得分)。所以平時要加強背誦,準確書寫。作答時注意不要出現錯字、添字、漏字等現象。針對一些難寫的字,一些容易搞混的字,一些不常用的字,通假字,可特別標注,反復訓練。
7.(2024八上·榮成期中)請從A、B中選擇一處,運用小文總結的閱讀方法,幫助他完成詩歌賞析。
黃鶴樓
唐·賈島
高檻危檐勢若飛,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萬古長如舊,A黃鶴何年去不歸。
岸映西山城半出,煙生南浦①樹將微。
定知羽客②無因見,空使含情對B落暉。
【注釋】①南浦:南面的水邊。②羽客:這里指仙人。
【答案】選擇A處:運用“尋典悟情”的方法,此處使用了仙人乘鶴歸去的典故,與崔顥的《黃鶴樓》有異曲同工之妙,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在詩人眼前浮現,但終歸是物是人非、鶴去樓空,這一典故含蓄有致地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感慨;選擇B處:運用“循象探情”的方法,“落暉”這一意象畫面感極強,夕陽余暉下的詩人面對黃鶴樓發出與仙人無法相見的遺憾之嘆,營造出一種荒涼的氛圍,給讀者一種孤獨之感,不僅有言已盡意無窮的效果,同時情景交融地抒發了詩人悵惘、落寞的心情。
【知識點】把握古詩詞曲的內容;古詩詞曲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A處: 運用 “尋典悟情” 的方法賞析。“黃鶴何年去不歸” 一句,化用了黃鶴樓 “仙人乘鶴” 的經典傳說。傳說中仙人乘黃鶴離去后再未歸來,此處詩人以問句追問黃鶴歸期,既呼應了黃鶴樓的歷史典故,又暗含物是人非之感。崔顥《黃鶴樓》中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亦是借同一典故抒發時光易逝之慨,二者意境相通。詩人借這一典故,將對黃鶴樓悠久歷史的感慨與對世事變遷的悵惘融入其中,含蓄表達了歲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深沉情感。
B處: 運用 “循象探情” 的方法賞析。“落暉” 即夕陽余暉,是詩歌中的重要意象。詩人面對黃鶴樓,明知無法見到仙人,只能空自對著夕陽抒發情感。夕陽西下的景象本身帶有蕭瑟、蒼茫之感,與詩人 “含情” 的悵惘心境相融合。這一意象不僅勾勒出夕陽籠罩下黃鶴樓的畫面,更以景襯情,將詩人因仙人難見、世事無常而生的落寞、遺憾之情融入其中,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余味悠長。
故答案為:選擇A處:運用“尋典悟情”的方法,此處使用了仙人乘鶴歸去的典故,與崔顥的《黃鶴樓》有異曲同工之妙,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在詩人眼前浮現,但終歸是物是人非、鶴去樓空,這一典故含蓄有致地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感慨;選擇B處:運用“循象探情”的方法,“落暉”這一意象畫面感極強,夕陽余暉下的詩人面對黃鶴樓發出與仙人無法相見的遺憾之嘆,營造出一種荒涼的氛圍,給讀者一種孤獨之感,不僅有言已盡意無窮的效果,同時情景交融地抒發了詩人悵惘、落寞的心情。
【點評】 本題考查運用 “尋典悟情” 法賞析詩句的能力。解答時,需先明確詩句所用典故,結合典故內涵分析其與詩歌情感的關聯,體會典故在含蓄表達情感、增強詩歌文化底蘊方面的作用。 賞析時,需抓住詩句中的核心意象,分析意象的特點及其營造的氛圍,進而理解意象與詩人情感的關聯,體會意象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四、(10分)
(2024八上·榮成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
上①謂侍臣曰:“治國如治病,病雖愈,尤宜將護,儻②遽自放縱,病復作,則不可救矣。今中國幸安,四夷俱服,誠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懼不終,故欲數聞卿輩諫爭也。”魏征曰:“內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儻:倘若。
8.下列加點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空乏其身 (使……財資缺乏) B.人恒過(過錯、過失)
C.而后喻(了解、明白) D.病雖愈(即使)
9.下列加橫線詞語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而后作 病復作
B.入則無法家拂士 則不可救矣
C.故天將降大任 故欲數聞卿輩諫爭也
D.然后能改 然朕日慎一日
10.下列對兩文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一開頭運用舉例論證,論述了一個人雖身處逆境,但經受磨煉之后,終能成就不平凡的事業的道理。乙文開頭運用比喻論證,則論述了一個國家雖然強大,但仍要“居安思危”的道理。
B.甲文第二段先談人,主要體現“死于安樂”;后論國,主要體現“生于憂患”。
C.乙文中的“朕”與“陛下”都是對封建帝王的稱呼,“朕”是皇帝的自稱,“陛下”是其他人當面直接對皇帝的稱呼。
D.乙文魏征不以“內外治安”為喜,而以“陛下居安思危”為喜。
11.翻譯下列句子。
(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故欲數聞卿輩諫爭也。
【答案】8.B
9.C
10.B
11.(1)用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長他的才干。
(2)所以我很希望多次聽到你們的進諫爭辯啊。
【知識點】歸納文言文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譯;一詞多義;常用文言實詞
【解析】【點評】(1) 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辨析。解答此類題,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實詞含義,注意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現象,對于動詞和名詞的區分要格外留意,避免詞性誤判。
(2) 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思辨析。解答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虛詞在不同句子中的含義和作用,注意積累常見虛詞的多種用法,通過對比判斷其異同。
(3) 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解答時需通讀全文,把握文章主旨、論證方法及內容細節,特別注意對文段邏輯關系和情感傾向的理解,避免對內容的顛倒或誤讀。
(4) 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時需遵循 “信、達、雅” 原則,準確翻譯關鍵詞語,注意特殊句式和詞類活用,調整語序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確保譯文忠實于原文且通順易懂。參考譯文:
【甲】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對侍臣說:“治理國家如同治療疾病,疾病即使痊愈了,仍然應該扶持養護。倘若迅速自我放縱,疾病再次發作,就無法救治了。現在中國僥幸安寧,周邊各民族全都服從統治,確實是從古至今希望看到的安定局面,但是我一天比一天謹慎,只是擔心這種謹慎不能堅持到底,所以我很希望多次聽到你們的進諫規勸。”魏征說:“國家內外太平安定,我不認為這種情況值得高興,我只是高興陛下能居安思危。”
8.A. “空乏其身” 中 “空乏” 是使動用法,解釋為 “使…… 財資缺乏”,結合語境,該解釋正確。
B. “人恒過” 中 “過” 是動詞,意為 “犯錯誤”,而非名詞 “過錯、過失”,此處解釋錯誤。
C. “而后喻” 的 “喻” 解釋為 “了解、明白”,符合上下文語境,正確。
D. “病雖愈” 中 “雖” 表示 “即使”,準確傳達了假設語氣,正確。
故答案為:B。
9.A. “而后作” 中 “作” 意為 “奮起,指有所作為”;“病復作” 中 “作” 意為 “發作”,二者意思不同。
B. “入則無法家拂士” 中 “則” 表假設,可譯為 “如果”;“則不可救矣” 中 “則” 表結果,可譯為 “就”,用法不同。
C. “故天將降大任” 與 “故欲數聞卿輩諫爭也” 中 “故” 均為 “所以” 的意思,用法和意思相同。
D. “然后能改” 中 “然” 是 “這樣” 的意思;“然朕日慎一日” 中 “然” 表轉折,意為 “然而”,意思不同。
故答案為:C。
10.A. 甲文開頭列舉舜、傅說等人事例,運用舉例論證論述逆境出人才的道理;乙文以 “治國如治病” 為喻,運用比喻論證強調居安思危的重要性,表述正確。
B. 甲文第二段先談人,“人恒過,然后能改……” 體現 “生于憂患”;后論國,“入則無法家拂士…… 國恒亡” 體現 “死于安樂”,選項中 “先談人體現‘死于安樂’,后論國體現‘生于憂患’” 的表述顛倒,錯誤。
C. “朕” 是皇帝自稱,“陛下” 是對皇帝的當面稱呼,表述正確。
D. 由乙文 “內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可知,魏征的態度表述正確。
故答案為:B。
11.(1)“所以” 在這里是 “用來…… 的方法”;“動心” 意為 “使心受到震撼”;“忍性” 意為 “使性格堅忍”;“曾益” 是 “增加” 的意思(“曾” 通 “增”)。翻譯時需準確體現使動用法,語句通順。
(2)“故” 是 “所以”;“欲” 是 “希望”;“數” 是 “多次”;“卿輩” 是 “你們”;“諫爭” 是 “進諫爭辯”。翻譯時要準確傳達句子的語氣和含義。
故答案為:(1) 用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長他的才干。(2)所以我很希望多次聽到你們的進諫爭辯啊。
五、(15分)
(2024八上·榮成期中)閱讀《回憶陳寅恪先生》,完成下面小題。
回憶陳寅恪先生
①我同寅恪先生的關系,應該從六十五年前的清華大學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國立清華大學,入西洋文學系。西洋文學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學計劃,必修課規定得有條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給選修課留下的時間是很富裕的。就在這個時候,我旁聽了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寅恪師講課,同他寫文章一樣,先把必要的材料寫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據材料進行解釋,考證。他的分析細致入微,如剝蕉心,愈剝愈細、愈剝愈深。他仿佛引導我們走在山陰道上,盤旋曲折,山重水復,最終柳暗花明,豁然開朗,把我們引上陽關大道。讀他的文章,聽他的課,簡直是一種享受,無法比擬的享受。
②現在回想起來,說一句不客氣的話:我從這些課程中收獲不大,給我留下深遠影響的課反而是一門旁聽課和一門選修課,前者就是寅恪師的“佛經翻譯文學”;后者是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
③有時候,在校內林蔭道上,在熙往攘來的學生之流中,會見到寅恪師去上課。他身著長袍,樸素無華,肘下夾著一個布包,里面裝滿了講課時用的書籍和資料。不認識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廠某一個書店到清華來送書的老板,絕不會知道,他就是名揚海內外的大學者。他同當時清華留洋歸來的大多數西裝革履、發光鑒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這一方面,他也給我留下了畢生難忘的印象,令我受益無窮。
④離開了水木清華,我同寅恪先生有一個長期的別離。我在濟南教了一年國文,就到了德國哥廷根大學。到了那里,我才開始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在我一生治學的道路上,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我從此告別了歌德和莎士比亞,同釋迦牟尼和彌勒佛打起交道來。不用說,這個轉變來自寅恪先生的影響。
⑤1945年,在我來到哥廷根十年之后,得知寅恪先生在英國。我連忙寫了一封長信,向他匯報我十年來學習的情況,并將自己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發表的一些論文寄呈。出乎意料地迅速,先生回復了一封長信,并說想介紹我到北大任教。我真是喜出望外,誰會聽到能到最高學府去任教而不引以為榮呢?
⑥還有一件事,也給我留下了畢生難忘的回憶。在解放前夕,政府經濟實已完全崩潰。到了冬天,寅恪先生連買煤取暖的錢都沒有。我把這情況告訴了已經回國的北大校長胡適之先生。適之先生想贈寅恪先生一筆數目頗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決定用賣掉藏書的辦法來取得適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適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車,讓我到清華陳先生家裝了一車關于佛教和中亞古代語言的極為珍貴的西文書。陳先生只收了二千美元。這個數目在當時雖不算少,然而同書比起來,還是微不足道的。在這一批書中,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詞典》的市價就遠遠超過這個數目了。
⑦在我同先生來往的幾年中,當然會談到很多話題。我們談到當代學術,他當然會對每一個學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幾乎沒對任何人說過貶損的話。對青年學者,他更是只談優點,一片愛護青年學者的熱忱,真令人肅然起敬。就連那一位由于誤會而對他專門攻擊,甚至說些難聽的話的學者,寅恪先生也從沒有說過半句貶損的話。
⑧世事如白云蒼狗,變幻莫測。現在我的年齡已經超過了他在世的年齡5年,算是壽登耄耋了。現在我時常翻讀先生的詩文,每讀一次,都覺得有新的收獲。我明確意識到,我還未能登他的堂奧①。哲人其萎,空余著述。我卻是進取有心,請益無人,因此更增加了對他的懷念。
(作者:季羨林。有刪改)
【注釋】①堂奧:房屋的深處,比喻深奧的道理或境界。
12.本文寫了有關陳寅恪先生的哪幾件事?請簡要概括。
13.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第①段畫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
14.本文的題目是“回憶陳寅恪先生”,但文章卻用大量筆墨來寫“我”,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15.文中的陳寅恪先生有哪些優秀品質?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概括。
16.在學術方面,陳寅恪先生“對每一個學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幾乎沒有對任何人說過貶損的話”,甚至包括專門攻擊他的學者。對陳先生的這種做法,你怎么看?請結合本文內容并聯系現實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12.①“我”旁聽陳寅恪先生授課;②推薦我到北大任教;③不肯接受胡適之先生的資助。
13.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陳寅恪先生講課時的細致入微、層層深入,體現了陳寅恪先生學識淵博,授課水平高,表達作者崇敬之情。
14.①從側面體現了先生的淵博學識和高風亮節;②表現了陳寅恪先生在學術和人品方面對我的影響之深;③表達了作者對陳先生的懷念和崇敬之情;④增強文章的真實性。(答對其中三點即可)
15.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為人樸素無華,不張揚;心胸寬廣,不記人過;關心政治,以天下為己任;熱忱愛護幫助青年學者。(答對其中三點即可)
16.示例:我贊同陳先生的做法。陳寅恪先生在學術上堅持己見,不人云亦云,有獨立的人格;“對事不對人”,只探討學術,不因學術侮辱別人的人格,對于說難聽話的人,也不說貶損的話,有寬廣的胸襟。現實生活中,有些專家學者或所謂的名人對于自己觀點不一致的人,極盡貶損之能事,甚至進行人格侮辱,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知識點】梳理、概括文章情節;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現手法;啟發、思考、感悟等開放類型
【解析】【點評】(1) 本題考查概括文章主要事件的能力。解答時,需逐段梳理內容,篩選出與核心人物相關的關鍵事件,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注意避免遺漏重要信息,同時保持事件的完整性和條理性。
(2) 本題考查賞析句子的修辭手法及表達效果。解答時,需先明確所用修辭手法,再結合語境分析該手法如何表現事物特點或人物情感,體會其在增強語言生動性、形象性方面的作用,以及所傳達的作者情感。
(3) 本題考查分析文章中 “我” 的作用。解答時,需從側面烘托人物形象、表現人物影響、表達情感、增強文章真實性等角度進行分析,理解次要人物對塑造主要人物、深化主題的作用。
(4) 本題考查概括人物優秀品質的能力。解答時,需結合文中對人物的言行、神態、事件等描寫,提煉出其在治學、為人、對待他人等方面的特點,用準確的詞語進行概括,注意每個品質都要結合具體內容進行說明。
(5) 本題考查對文中觀點的探究及聯系現實談看法的能力。解答時,需先明確對陳先生做法的態度,再結合文章內容分析其做法的內涵和可貴之處,然后聯系現實中存在的相關現象進行對比,闡述自己的觀點,做到觀點明確、理由充分,且與文章內容和現實緊密結合。
12.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梳理與概括。通讀全文,找出與陳寅恪先生相關的事件:第①段寫 “我” 旁聽寅恪先生的 “佛經翻譯文學” 課,感受其授課風格;第⑤段寫寅恪先生在英國時收到 “我” 的書信和論文后,回復長信并想介紹 “我” 到北大任教;第⑥段寫解放前夕,寅恪先生因經濟困難拒絕胡適之先生的美元資助,轉而選擇賣掉珍貴藏書換取資金。將這些事件提煉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為:①“我” 旁聽陳寅恪先生授課;②推薦 “我” 到北大任教;③不肯接受胡適之先生的資助,選擇賣掉藏書換取資金。
13.本題要求從修辭手法角度賞析句子。第①段畫線句 “他仿佛引導我們走在山陰道上,盤旋曲折,山重水復,最終柳暗花明,豁然開朗,把我們引上陽關大道”,將寅恪先生講課的過程比作 “走在山陰道上”,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盤旋曲折,山重水復” 形象地表現了其授課分析細致、層層深入的特點;“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則體現出先生能引導學生逐步理解深奧知識,最終領悟道理,突出了他學識淵博、授課水平高,也表達了作者對先生的崇敬之情。
故答案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陳寅恪先生講課的過程比作在山陰道上行走,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他講課時分析細致入微、層層深入的特點,以及能引導學生逐步領悟知識、走向豁然開朗之境的高超授課水平,體現了先生的學識淵博,表達了作者對他的崇敬之情。
14.本題考查文章中次要人物(“我”)的作用。文中大量筆墨寫 “我”,從側面展現了陳寅恪先生的形象:“我” 旁聽先生的課并深受影響,體現先生學識淵博、授課有方;“我” 接受先生推薦到北大任教,可見先生對青年學者的扶持;“我” 見證先生拒絕資助、賣掉藏書的事,凸顯其高尚品格。同時,通過 “我” 的經歷和感受,表現了先生在學術和人品上對 “我” 的深遠影響,也表達了 “我” 對先生的懷念與崇敬,且以第一人稱敘述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
故答案為:①從側面體現了陳寅恪先生的淵博學識、治學態度和高風亮節;②表現了先生在學術和人品方面對 “我” 產生的深遠影響;③通過 “我” 的視角和情感,表達了對先生的深切懷念與崇敬之情;④以第一人稱敘述,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和親切感。(答對其中三點即可)
15.本題考查對人物品質的概括。結合文章內容:第①段寫先生授課時材料準備充分、分析細致,體現其治學嚴謹、學識淵博;第③段寫先生身著長袍、樸素無華,可見其為人低調、不張揚;第⑦段寫先生對學者(包括攻擊他的人)幾乎不說貶損的話,對青年學者只談優點,體現其心胸寬廣、熱忱愛護青年;第⑥段寫先生拒絕接受大額資助,選擇賣書,表現其堅守原則、品格高尚。
故答案為:①學識淵博,授課水平高(從其授課分析細致、能引導學生領悟知識可見);②治學嚴謹認真(講課前準備充分材料,考證細致);③為人樸素無華,不事張揚(身著長袍,樸素打扮,與其他教授不同);④心胸寬廣,不記私怨(對攻擊自己的學者也不說貶損的話);⑤熱忱愛護青年學者(對青年學者只談優點,推薦 “我” 任教)。(答對其中三點即可)
16.本題考查對文中人物做法的評價及拓展思考。陳寅恪先生在學術上有自己的看法卻不貶損他人,包括對待攻擊自己的學者,這種做法體現了他獨立的學術人格、對學術的尊重以及寬廣的胸襟。結合現實來看,當下存在一些人因觀點不同而進行人身攻擊的現象,與陳先生的做法形成對比,凸顯其做法的可貴。因此,應贊同陳先生的做法,并聯系現實說明其意義。
故答案為:示例:我贊同陳先生的做法。陳寅恪先生在學術上有自己的獨立判斷,不盲從他人,保持了學術的獨立性;同時,他將學術探討與個人評價區分開,即使對觀點不同甚至攻擊自己的人,也不進行人格貶損,體現了寬廣的胸襟和高尚的人格修養。在現實生活中,部分人在學術討論或觀點分歧時,常因意見不合而惡語相向,甚至進行人身攻擊,這種做法不僅破壞了交流氛圍,也違背了尊重他人的原則。陳先生的做法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對待不同意見應就事論事,以理服人,而非貶低他人,這樣才能促進健康的交流與進步。
六、(17分)
(2024八上·榮成期中)閱讀下面文學類文本,完成小題。
大隱富春江
魏楷容
①乘一葉扁舟,看兩岸群山綿綿,于富春江上,迎四月東風,詠盛世華幸。“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如果,一條大江,就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如果,一片山水,就是天然的隱居地,那么它只能是富春江。
②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流連于此,賦予了富春江傳承千年的文化底蘊。
③遙想西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作為劉秀青年時期的同窗好友嚴子陵,積極幫助劉秀起兵,歷經十余年卓越斗爭,劉秀重建河山,意欲重用嚴子陵。但嚴子陵不慕仕途,不事權貴,隱居富春山,堅辭不出,拒封“諫議大夫”之官位,只留下富春江畔的嚴子陵釣臺山高水長。嚴子陵,一竿風月,一蓑煙雨,一生耕釣歸隱,閱盡世事滄桑,看透滾滾紅塵。
④江水泱泱,群山茫茫。富春江,全長一百多公里,如同一把古琴鑲嵌在兩岸的山巒之間。船行其境,山水屏風里。富春江畔的山,舒緩平和;富春江碧水迢迢,滌蕩人心。吳均游富春山水,領略自然之美,抒己高志。正如“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熱衷或苦惱于功名利祿的蕓蕓眾生,游富春江,會打開胸襟,頓悟世俗之擾。人生,不過百年,如一場春夢,繁華終歸落寂,何不沉醉畫中之境。
⑤六百多年前,一位仕途坎坷,命運多舛的老者來到了富春江畔,在此隱居多年,創作了“畫中之蘭亭”的《富春山居圖》,曠世之作,冠絕古今。山水,煙云變幻;林木,隨風搖曳;激流,奔騰不息;漁夫,怡然自得……觀《富春山居圖》,人隨景移,處處皆景,近景峰巒水色疏密有致,遠景重山起伏群峰競秀。山水之間,漁夫、樵夫、讀書人無不恬靜愜意。這樣的畫面,也許正是黃公望心中的理想境界,灑脫、豁達、自然、超脫,不問紅塵紛擾事,只做青山綠水間的大隱之人。黃公望年輕時曾做過地方小吏,后因遭誣陷蒙冤入獄,出獄后從此不問政事,醉情于山水,入道隱居,傾心水墨。
⑥“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黃公望在《富春山居圖》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似繁華落盡、萬物蒼茫的富春江景。后因幾經易手,“焚畫殉葬”而被燒為兩段,前半卷是剩山圖,后半卷是無用師卷,但絲毫不影響其作品成為無價之寶。也許,正是黃公望把他特有的隨緣自適、看透功名、返璞歸真的人生態度浸染于《富春山居圖》中,才使得此畫經久不衰,回味無窮,舉世無雙。
⑦觀滴水而見滄海,由尺幅而現千里。從嚴子陵“不事權貴”到吳均“歸隱山水”,到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富春江,始終是他們取之不盡的精神源泉。也許,你的人生路荊棘叢生:也許,你的人生路麥穗金黃。面對這一江春水,請將沉重的榮辱得失、功名利祿化作過眼云煙,不在意,放得下,開胸襟,山水之間自有內心寧靜平和之處。
(選自《行走山水間,回望來時路》,有刪改)
小語在閱讀本文后,打算集結班上的文學愛好者,將本文拍成微視頻,放在班級的公眾號里,請和她一起,完成下面任務。
【任務一】梳內容
【任務二】品文字
【任務三】錄旁白
【任務四】選背景
17.視頻組打算以“富春江”為線索,選取文中人物,展現流淌千年的文人情懷。請參照示例,幫小語完成內容梳理。
18.視頻組安排小語負責文字品讀,請按具體要求完成下面文句的賞析和理解。
富春江,全長一百多公里,如同一把古琴鑲嵌在兩岸的山巒之間。
(1)請從比喻的角度品析。
(2)根據具體語境,理解加點詞“鑲嵌”的含義。
19.結合上下文,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分析畫線句的作用。
如果,一條大江,就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如果,一片山水,就是天然的隱居地,那么它只能是富春江。
20.小語和小文在為該視頻錄制旁白的時候,因為下面這句話產生了語速處理上的爭議:山水,煙云變幻;林木,隨風搖曳;激流,奔騰不息;漁夫,怡然自得…
小語:我覺得這句話應該一直慢讀,而且越來越慢。
小文:我不贊同你的看法。我覺得“激流,奔騰不息”這一分句語速應該要①   。因為②   
小語:你說得有道理。那其他幾個分句如何處理呢?
小文:③   
小語:好的,那咱們就按照你的設計來朗讀。
21.該攝制組打算給這部微視頻配背景音樂,下面哪首曲子更合適?請從內容和主旨兩方面闡述選擇它的理由。
A《義勇軍進行曲》 B.《命運交響曲》 C.《高山流水》
我選擇   因為:   
【答案】17.嚴子陵:不慕仕途,不事權貴閱盡滄桑,看透紅塵黃公望:不問紅塵,灑脫豁達/灑脫豁達,自然超脫/隨緣自適,看透功名/醉情山水,返璞歸真。
18.(1)本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富春江比做一把古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富春江的典雅/文化意蘊深厚/富春江的狹長和綿延的狀態/碧水滌蕩人心,表達了作者對富春江的贊美、熱愛之情(2)“鑲嵌”在文中指富春江被兩岸山巒環抱/夾在中間的狀態,與兩岸山巒和諧共存/融為一體。
19.內容上:本句以“只能”一詞強調了富春江自然風光的美好/富春江詩意的畫境,同時強調了富春江作為歸隱文化的象征/作為內心寧靜平和的理想棲息地,抒發了作者對富春江美景的贊美之情。結構上:引出下文對富春江文人精神情懷的記敘/總領全文,與文章標題相呼應,結構圓合。
20.快;表現出激流奔騰充滿了力量之美。;其余幾個分句應該讀慢,展現山水的輕柔、林木的搖曳,漁夫的怡然閑適,意境輕柔/展現所寫之景的輕柔。
21.我選C;因為本文描寫富春江的風光,講述嚴子陵、吳均、黃公望不慕名利,摯愛山水的情懷,文章意境舒緩從容。本文中心是借“富春江”及文人的情懷,展現人生應放下榮辱得失、功名利祿,打開胸襟,在山水之間尋求內心的寧靜平和;《高山流水》是中國傳統古典音樂,具有悠遠、寧靜、高遠的特色,契合本文的內容與主旨。
【知識點】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理解文章思想傾向;理解文章關鍵語句意思
【解析】【點評】(1) 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梳理與概括。解答時,需鎖定文中與各人物相關的段落,提取能體現其情懷的關鍵語句,仿照示例的格式進行提煉,確保準確把握人物的核心特質。
(2) 本題考查對詞語含義的理解。解答時,需結合詞語的本義和語境,分析其在文中具體描述的事物狀態,理解其表達的意境。
(3) 本題考查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時,內容上需分析句子表達的意思和情感;結構上需考慮其在文章中的位置(如開頭、中間、結尾)及與上下文、標題的關系,如總領全文、引出下文、呼應標題等。
(4) 本題考查對朗讀語速的把握。解答時,需結合句子所描繪的景象特點,分析其應有的節奏和語速,使朗讀能準確傳達出句子的意境和情感。
(5) 本題考查選擇與文章內容和主旨相符的背景音樂。解答時,需把握文章的意境和情感,分析各選項音樂的風格特點,選擇與之一致的音樂,使音樂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
17.本題要求以 “富春江” 為線索,梳理文中人物所體現的文人情懷。文中提到的與富春江相關的人物有嚴子陵、吳均、黃公望。嚴子陵的特點在第③段,“不慕仕途,不事權貴,隱居富春山,堅辭不出…… 閱盡世事滄桑,看透滾滾紅塵”,可提煉為不慕仕途,不事權貴,閱盡滄桑,看透紅塵;黃公望的特點在第⑤⑥段,“不問紅塵紛擾事,只做青山綠水間的大隱之人”“隨緣自適、看透功名、返璞歸真” 等,可概括為不問紅塵,灑脫豁達(或灑脫豁達,自然超脫等)。
故答案為:嚴子陵:不慕仕途,不事權貴,閱盡滄桑,看透紅塵;黃公望:不問紅塵,灑脫豁達(或灑脫豁達,自然超脫 / 隨緣自適,看透功名 / 醉情山水,返璞歸真)。
18.本題要求從比喻角度品析句子。“富春江,全長一百多公里,如同一把古琴鑲嵌在兩岸的山巒之間” 將富春江比作古琴,古琴有典雅、富有文化意蘊的特點,這一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富春江的狹長綿延,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表達了作者對富春江的贊美與熱愛之情。
故答案為:本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富春江比作一把古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富春江的狹長綿延和深厚的文化意蘊,表達了作者對富春江的贊美、熱愛之情。
19.本題要求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分析畫線句的作用。內容上,“如果,一條大江,就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如果,一片山水,就是天然的隱居地,那么它只能是富春江”,“只能” 一詞強調了富春江作為天然山水畫和天然隱居地的獨特性,突出了其美景和作為歸隱象征的意義,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結構上,該句位于文章開頭,總領全文,引出下文對富春江相關文人情懷的敘述,且與標題 “大隱富春江” 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
故答案為:內容上:本句以 “只能” 一詞強調了富春江自然風光的美好和作為歸隱文化象征的獨特性,抒發了作者對富春江美景的贊美之情。結構上:引出下文對富春江文人精神情懷的記敘,總領全文,與文章標題相呼應,使結構圓合。
20.本題圍繞句子語速處理展開。“激流,奔騰不息” 描繪的是激流洶涌向前的狀態,充滿力量和動感,語速應快,以表現其奔騰的氣勢;而 “山水,煙云變幻;林木,隨風搖曳;漁夫,怡然自得” 描繪的是山水、林木的輕柔變化和漁夫的閑適狀態,語速應慢,以展現其寧靜、舒緩的意境。
故答案為:第 1 空、快;第 2 空、“激流,奔騰不息” 描繪了激流洶涌向前的景象,充滿力量與動感,快讀能體現這種氣勢;第 3 空、“山水,煙云變幻;林木,隨風搖曳;漁夫,怡然自得” 這幾個分句描繪的是寧靜、舒緩的畫面,應該慢讀,以展現其輕柔、閑適的意境。
21.本題要求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文章描寫富春江的美景,講述了嚴子陵、黃公望等文人不慕名利、歸隱山水的情懷,意境寧靜、悠遠、平和。《義勇軍進行曲》激昂雄壯,《命運交響曲》充滿抗爭與力量,均與文章意境不符;《高山流水》是古典音樂,旋律悠遠、寧靜、高遠,契合文章的內容和主旨,能很好地烘托氛圍。
故答案為:第 1 空、C;第 2 空、本文描繪了富春江的秀麗風光,展現了嚴子陵、黃公望等文人不慕名利、歸隱山水的情懷,傳遞出寧靜平和、超脫豁達的意境。《高山流水》作為中國傳統古典音樂,旋律悠遠、寧靜、高遠,與本文的內容和主旨相契合,能很好地烘托出文章的氛圍。
七、作文(50分)
22.(2024八上·榮成期中)請以《觸動我心靈的風景》為題,寫一篇文章。
雄偉壯觀的山脈、泠泠作響的溪流是風景;車水馬龍的城市、靜謐祥和的鄉村是風景;辛勤勞作的雙手、無私奉獻的背影是風景……有哪處風景曾進入了你的視野,觸動過你的心靈呢
要求:①文體自選(詩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現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學校名稱。
【答案】例文
觸動我心靈的風景
夕陽西下,鳥雀歸家,太陽把整個天空燒得通紅,原本金色的沙灘,抹上了一層薄薄的腮紅。我立在甲板上,海風迎面撲來,海浪拍打著沙灘,這一切都讓我陶醉。
在寒冬來臨之前,信天翁必須學會飛行。瞧!它們開始試飛了,一只只信天翁拍打著自己大而有力的翅膀,努力嘗試。終于,一只信天翁飛了起來,第一次試飛,沒有掌握好平衡,它像斷了線的風箏掉了下來,落在海上。它正想休息一會兒,一只鯊魚游了過來,咬住了信天翁的翅膀,在這個瀕臨死亡之際,信天翁開始掙扎,可是沒過多久,信天翁就被咬死了,羽毛松散,附近的海面被染成了紅色,與天空的晚霞融為一體,像一張紅色的水粉畫。
但,試飛并沒有停止。經過前面幾只信天翁的教訓,信天翁群試飛開始慢慢地熟練,越來越多的信天翁飛上了天空。而失敗的信天翁則成為了鯊魚的口中餐。隨著時間的推移,失敗的信天翁越來越少,鯊魚們看著沒有機會了,也漸漸向大海深處游去。漸漸地隨著信天翁成功飛上天,海洋的紅色也漸漸變回了原來那純凈的藍色。
太陽落下了地平線,天空漸漸暗了下來,不遠處,會傳來信天翁勝利的鳴叫。
我記得有這么一句話:“信天翁的翅膀大而寬,離開陸地要拍打好幾下,顯得十分笨拙,麻雀身體輕捷,十分敏捷,一兩下就可以飛向天空,但是真正能飛過大洋的,只有信天翁。”
信天翁雖然天資不怎么好,但是它憑借驚人的毅力和努力,最終飛上了那令其神往的天空。
一只只信天翁拍打著翅膀,歡呼雀躍地飛向天空,這一幕,成為了我心底的一道風景……
【知識點】記敘文;全命題作文;散文
【解析】【分析】這道命題作文以 “觸動心靈的風景” 為核心,既包含自然、城市、鄉村等具象風景,也涵蓋人文場景(如勞作的雙手、奉獻的背影),要求挖掘風景背后能引發心靈共鳴的情感或意義。
寫作需把握 “風景” 與 “觸動” 的關聯:“風景” 是載體,可實可虛(自然景觀、生活場景、人物瞬間等);“觸動心靈” 是核心,需體現風景帶來的震撼、感動、啟示等深層影響(如自然風景讓人體悟生命力量,人文場景讓人感受善意與堅守)。
選材應聚焦具體且有故事性的場景,如 “暴雨中環衛工人清理積水的身影”“冬日里陌生人給流浪動物喂食的畫面”“夕陽下祖孫倆在田間勞作的剪影” 等。避免泛泛描寫風景的美,而要通過細節(如動作、神態、環境互動)展現其 “觸動點”—— 比如 “老人皸裂的手握著鋤頭,卻笑著給禾苗澆水,那笑容比夕陽更暖”。
結構上,可按 “發現風景 — 細節描摹 — 心靈觸動的過程 — 感悟” 展開,用 “風景” 串聯情感變化。開頭可由眼前景引出回憶,中間詳寫風景的具體形態及觸動心靈的瞬間,結尾升華風景的意義(如 “那道身影讓我懂得平凡中的偉大”)。
需避免只寫景不寫 “觸動”,或情感空洞。核心是讓風景成為心靈感悟的媒介,通過具象描寫傳遞真摯情感,體現 “風景入眼,感動入心” 的主題。
【點評】這篇《觸動我心靈的風景》以信天翁試飛的場景為核心,立意深刻,是一篇兼具畫面感與哲思的佳作。首先,審題精準,緊扣 “風景” 與 “觸動心靈” 的關聯。作者將 “信天翁試飛” 這一自然場景作為核心風景,不僅描繪了夕陽、海浪、信天翁的具象畫面,更通過其 “笨拙卻執著” 的試飛過程,挖掘出 “毅力與努力” 的深層意義,讓 “風景” 超越了視覺層面,真正觸動心靈。其次,選材獨特,細節描寫生動。選擇信天翁試飛這一稍顯陌生的題材,避開了常見的人文場景,自帶新鮮感;對信天翁 “拍打著大而有力的翅膀”“像斷了線的風箏掉下來”、海面 “被染成紅色” 等細節的刻畫,兼具畫面的沖擊力與悲劇感,為后文 “成功飛翔” 的震撼做了鋪墊,對比中凸顯堅持的力量。再者,結構清晰,由景及理自然。從夕陽下的海景切入,聚焦信天翁試飛的全過程,再引用關于信天翁與麻雀的話語,最后點出 “毅力與努力” 的感悟,從 “觀風景” 到 “悟哲理” 的過渡流暢,結尾 “成為心底的風景” 呼應題目,收束有力。可提升之處:若能在描寫中融入 “我” 的實時感受(如看到信天翁被咬傷時的揪心、看到群鳥飛過時的震撼),會讓 “觸動心靈” 的情感更直接;對 “夕陽海景” 的鋪墊可稍作精簡,讓信天翁的主線更突出。總體而言,文章以獨特的選材、生動的描寫和深刻的感悟,詮釋了 “觸動心靈的風景” 的內涵,是一篇貼合題意的優秀習作。
1 / 1山東省威海榮成市16校聯盟(五四制)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
一、積累與運用(26分)
1.(2024八上·榮成期中)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縹碧(piǎo) 翹首(qiào) 驟雨(zhòu) 振聾發聵(kuì)
B.酒肆(sì) 瞥見(piē) 侏儒(r ) 千轉不窮(zhuǎn)
C.殺戮(lù) 悄然(qiǎo) 詰責(jié) 筋疲力盡(jīn)
D.锃亮(zhèng) 滯留(zhì) 蒙昧(mèi) 潛滋暗長(qián)
2.(2024八上·榮成期中)下列詞語中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瑣屑 遁行 禁錮 粗制爛造
B.桅桿 私塾 撥款 不輟勞作
C.勞碌 燥熱 瀉氣 百手起家
D.慰勉 猝然 鮮腴 暗然失色
3.(2024八上·榮成期中)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成語運用恰當的一項是(  )
A.安徽廬江發現的西漢古墓中的千年古棺由金絲楠木制成,油漆鮮艷無比,油光可鑒。
B.自大唐開國以來,幾任明君殫精竭慮,無數賢臣兢兢業業,造就了史所未有的煌煌盛世。
C.著名演員王剛把和珅這個老謀深算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這部小說凝聚了創作者畢生的智慧,構思非常巧妙,故事情節抑揚頓挫,引人入勝。
4.(2024八上·榮成期中)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四部分(后兩部分必須暗含在主體中)。正文的結構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遞增的原則安排的,即所謂“倒金字塔結構”。
B.《列夫·托爾斯泰》節選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
C.他從不和別人吵一句嘴,這個句子的主干是“他不吵嘴”。
D.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通常規定每首八句,兩句一聯,共四聯。通常稱第一聯為首聯,第二聯為頸聯,第三聯為頷聯,第四聯為尾聯。
二、綜合性學習(8分)
5.(2024八上·榮成期中)學習了新聞單元,同學們探究新聞的熱情高漲,班級舉行了“新聞你我,心系天下”的綜合實踐活動。
【活動一 新聞動態視野】
5月8日下午3時許,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完成為期8天的首次航行試驗任務,順利返回上海江南造船廠碼頭。試航期間,福建艦完成了動力、電力等系統設備一系列測試,達到了預期效果。下一步,福建艦將按既定計劃開展后續試驗工作。
(1)活動開始,同學搜集到了以上材料,請你閱讀材料,給材料加個標題概括其主要內容。(不超過20字)
【活動二 優秀人物采風】
2023年6月4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三名宇航員健康狀態良好,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在三名宇航員中,有個面孔特別引人注目,他就是航天員鄧清明。今年56歲的鄧清明,是我國第一批航天人,曾三次進入飛天備選名單,可每次又與飛天夢擦肩而過。慶幸的是,鄧清明從未放棄過飛天夢,并一直堅持訓練。這次,他終于圓夢。他走出艙時說:“回到地球的懷抱,回到祖國的懷抱,看到這么多親人,我非常高興,非常幸福。25年的飛天經歷,讓我更加堅信夢想的力量,更加相信堅持的力量,無論年齡多大,能夠被祖國需要,就是最幸福的。”
鄧清明堅守的日日夜夜,有果敢和堅毅,有期待和夢想,也有一次次的失落與煎熬,但是夢想的力量,讓他堅持下來,終在56歲飛天歸來。
(2)活動中,同學們準備進行一次模擬采訪。上面材料是同學們搜集到的有關航天員鄧清明的信息,假如你有幸能夠采訪到航天員鄧清明,你會設計什么樣的問題?
我的采訪:________
【活動三 經典品讀助力】
(3)活動接近尾聲時,同學們為了下一步的新聞評論能順利進行,一起將閱讀經典的收獲作為鋪墊,請你也一起參與。
我第二次見他正當傍晚時候,他正光著頭在街上散步,一邊和兩個年輕的農民談著,一邊熱切地做著手勢。我認不出是他,直到人家指出時才知道。南京雖然懸賞二十五萬元購買他的首級,可是他卻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散步。他和紅軍戰士沒什么兩樣,所有的只是一條毛毯,幾件個人用品——包括兩套棉制的制服。
選段中的“他”是________(人名)本選段出自經典________(書名)從選段中可以看出“他”具有________品質。
三、詩歌鑒賞(10分)
6.(2024八上·榮成期中)小文在學完古詩文后,制作了一份古詩札記,請你協助他完成整理。
【詩句積累】
(1)無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2)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荊門送別》)
(3)   ,沉醉不知歸路。(李清照《如夢令》)
【詩句品析】
方法一:循象探情
(4)劉禎通過   ,   一句描寫松柏在冰雪中常年傲然挺立的形象,以此鼓勵堂弟堅守志向。
(5)白居易描繪銜泥筑巢的鶯和燕,生動形象地展現春天一派生機的詩句是:   ,   。
方法二:尋典悟情
(6)《野望》中詩人運用伯夷、叔齊的典故,表達孤獨無依之情的詩句是:   ,   。
(7)《黃鶴樓》一詩借用神話,表達時光飛逝,世事茫茫之慨的詩句是:   ,   。
7.(2024八上·榮成期中)請從A、B中選擇一處,運用小文總結的閱讀方法,幫助他完成詩歌賞析。
黃鶴樓
唐·賈島
高檻危檐勢若飛,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萬古長如舊,A黃鶴何年去不歸。
岸映西山城半出,煙生南浦①樹將微。
定知羽客②無因見,空使含情對B落暉。
【注釋】①南浦:南面的水邊。②羽客:這里指仙人。
四、(10分)
(2024八上·榮成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
上①謂侍臣曰:“治國如治病,病雖愈,尤宜將護,儻②遽自放縱,病復作,則不可救矣。今中國幸安,四夷俱服,誠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懼不終,故欲數聞卿輩諫爭也。”魏征曰:“內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儻:倘若。
8.下列加點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空乏其身 (使……財資缺乏) B.人恒過(過錯、過失)
C.而后喻(了解、明白) D.病雖愈(即使)
9.下列加橫線詞語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而后作 病復作
B.入則無法家拂士 則不可救矣
C.故天將降大任 故欲數聞卿輩諫爭也
D.然后能改 然朕日慎一日
10.下列對兩文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一開頭運用舉例論證,論述了一個人雖身處逆境,但經受磨煉之后,終能成就不平凡的事業的道理。乙文開頭運用比喻論證,則論述了一個國家雖然強大,但仍要“居安思危”的道理。
B.甲文第二段先談人,主要體現“死于安樂”;后論國,主要體現“生于憂患”。
C.乙文中的“朕”與“陛下”都是對封建帝王的稱呼,“朕”是皇帝的自稱,“陛下”是其他人當面直接對皇帝的稱呼。
D.乙文魏征不以“內外治安”為喜,而以“陛下居安思危”為喜。
11.翻譯下列句子。
(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故欲數聞卿輩諫爭也。
五、(15分)
(2024八上·榮成期中)閱讀《回憶陳寅恪先生》,完成下面小題。
回憶陳寅恪先生
①我同寅恪先生的關系,應該從六十五年前的清華大學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國立清華大學,入西洋文學系。西洋文學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學計劃,必修課規定得有條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給選修課留下的時間是很富裕的。就在這個時候,我旁聽了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寅恪師講課,同他寫文章一樣,先把必要的材料寫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據材料進行解釋,考證。他的分析細致入微,如剝蕉心,愈剝愈細、愈剝愈深。他仿佛引導我們走在山陰道上,盤旋曲折,山重水復,最終柳暗花明,豁然開朗,把我們引上陽關大道。讀他的文章,聽他的課,簡直是一種享受,無法比擬的享受。
②現在回想起來,說一句不客氣的話:我從這些課程中收獲不大,給我留下深遠影響的課反而是一門旁聽課和一門選修課,前者就是寅恪師的“佛經翻譯文學”;后者是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
③有時候,在校內林蔭道上,在熙往攘來的學生之流中,會見到寅恪師去上課。他身著長袍,樸素無華,肘下夾著一個布包,里面裝滿了講課時用的書籍和資料。不認識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廠某一個書店到清華來送書的老板,絕不會知道,他就是名揚海內外的大學者。他同當時清華留洋歸來的大多數西裝革履、發光鑒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這一方面,他也給我留下了畢生難忘的印象,令我受益無窮。
④離開了水木清華,我同寅恪先生有一個長期的別離。我在濟南教了一年國文,就到了德國哥廷根大學。到了那里,我才開始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在我一生治學的道路上,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我從此告別了歌德和莎士比亞,同釋迦牟尼和彌勒佛打起交道來。不用說,這個轉變來自寅恪先生的影響。
⑤1945年,在我來到哥廷根十年之后,得知寅恪先生在英國。我連忙寫了一封長信,向他匯報我十年來學習的情況,并將自己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發表的一些論文寄呈。出乎意料地迅速,先生回復了一封長信,并說想介紹我到北大任教。我真是喜出望外,誰會聽到能到最高學府去任教而不引以為榮呢?
⑥還有一件事,也給我留下了畢生難忘的回憶。在解放前夕,政府經濟實已完全崩潰。到了冬天,寅恪先生連買煤取暖的錢都沒有。我把這情況告訴了已經回國的北大校長胡適之先生。適之先生想贈寅恪先生一筆數目頗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決定用賣掉藏書的辦法來取得適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適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車,讓我到清華陳先生家裝了一車關于佛教和中亞古代語言的極為珍貴的西文書。陳先生只收了二千美元。這個數目在當時雖不算少,然而同書比起來,還是微不足道的。在這一批書中,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詞典》的市價就遠遠超過這個數目了。
⑦在我同先生來往的幾年中,當然會談到很多話題。我們談到當代學術,他當然會對每一個學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幾乎沒對任何人說過貶損的話。對青年學者,他更是只談優點,一片愛護青年學者的熱忱,真令人肅然起敬。就連那一位由于誤會而對他專門攻擊,甚至說些難聽的話的學者,寅恪先生也從沒有說過半句貶損的話。
⑧世事如白云蒼狗,變幻莫測。現在我的年齡已經超過了他在世的年齡5年,算是壽登耄耋了。現在我時常翻讀先生的詩文,每讀一次,都覺得有新的收獲。我明確意識到,我還未能登他的堂奧①。哲人其萎,空余著述。我卻是進取有心,請益無人,因此更增加了對他的懷念。
(作者:季羨林。有刪改)
【注釋】①堂奧:房屋的深處,比喻深奧的道理或境界。
12.本文寫了有關陳寅恪先生的哪幾件事?請簡要概括。
13.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第①段畫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
14.本文的題目是“回憶陳寅恪先生”,但文章卻用大量筆墨來寫“我”,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15.文中的陳寅恪先生有哪些優秀品質?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概括。
16.在學術方面,陳寅恪先生“對每一個學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幾乎沒有對任何人說過貶損的話”,甚至包括專門攻擊他的學者。對陳先生的這種做法,你怎么看?請結合本文內容并聯系現實談談你的看法。
六、(17分)
(2024八上·榮成期中)閱讀下面文學類文本,完成小題。
大隱富春江
魏楷容
①乘一葉扁舟,看兩岸群山綿綿,于富春江上,迎四月東風,詠盛世華幸。“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如果,一條大江,就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如果,一片山水,就是天然的隱居地,那么它只能是富春江。
②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流連于此,賦予了富春江傳承千年的文化底蘊。
③遙想西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作為劉秀青年時期的同窗好友嚴子陵,積極幫助劉秀起兵,歷經十余年卓越斗爭,劉秀重建河山,意欲重用嚴子陵。但嚴子陵不慕仕途,不事權貴,隱居富春山,堅辭不出,拒封“諫議大夫”之官位,只留下富春江畔的嚴子陵釣臺山高水長。嚴子陵,一竿風月,一蓑煙雨,一生耕釣歸隱,閱盡世事滄桑,看透滾滾紅塵。
④江水泱泱,群山茫茫。富春江,全長一百多公里,如同一把古琴鑲嵌在兩岸的山巒之間。船行其境,山水屏風里。富春江畔的山,舒緩平和;富春江碧水迢迢,滌蕩人心。吳均游富春山水,領略自然之美,抒己高志。正如“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熱衷或苦惱于功名利祿的蕓蕓眾生,游富春江,會打開胸襟,頓悟世俗之擾。人生,不過百年,如一場春夢,繁華終歸落寂,何不沉醉畫中之境。
⑤六百多年前,一位仕途坎坷,命運多舛的老者來到了富春江畔,在此隱居多年,創作了“畫中之蘭亭”的《富春山居圖》,曠世之作,冠絕古今。山水,煙云變幻;林木,隨風搖曳;激流,奔騰不息;漁夫,怡然自得……觀《富春山居圖》,人隨景移,處處皆景,近景峰巒水色疏密有致,遠景重山起伏群峰競秀。山水之間,漁夫、樵夫、讀書人無不恬靜愜意。這樣的畫面,也許正是黃公望心中的理想境界,灑脫、豁達、自然、超脫,不問紅塵紛擾事,只做青山綠水間的大隱之人。黃公望年輕時曾做過地方小吏,后因遭誣陷蒙冤入獄,出獄后從此不問政事,醉情于山水,入道隱居,傾心水墨。
⑥“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黃公望在《富春山居圖》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似繁華落盡、萬物蒼茫的富春江景。后因幾經易手,“焚畫殉葬”而被燒為兩段,前半卷是剩山圖,后半卷是無用師卷,但絲毫不影響其作品成為無價之寶。也許,正是黃公望把他特有的隨緣自適、看透功名、返璞歸真的人生態度浸染于《富春山居圖》中,才使得此畫經久不衰,回味無窮,舉世無雙。
⑦觀滴水而見滄海,由尺幅而現千里。從嚴子陵“不事權貴”到吳均“歸隱山水”,到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富春江,始終是他們取之不盡的精神源泉。也許,你的人生路荊棘叢生:也許,你的人生路麥穗金黃。面對這一江春水,請將沉重的榮辱得失、功名利祿化作過眼云煙,不在意,放得下,開胸襟,山水之間自有內心寧靜平和之處。
(選自《行走山水間,回望來時路》,有刪改)
小語在閱讀本文后,打算集結班上的文學愛好者,將本文拍成微視頻,放在班級的公眾號里,請和她一起,完成下面任務。
【任務一】梳內容
【任務二】品文字
【任務三】錄旁白
【任務四】選背景
17.視頻組打算以“富春江”為線索,選取文中人物,展現流淌千年的文人情懷。請參照示例,幫小語完成內容梳理。
18.視頻組安排小語負責文字品讀,請按具體要求完成下面文句的賞析和理解。
富春江,全長一百多公里,如同一把古琴鑲嵌在兩岸的山巒之間。
(1)請從比喻的角度品析。
(2)根據具體語境,理解加點詞“鑲嵌”的含義。
19.結合上下文,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分析畫線句的作用。
如果,一條大江,就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如果,一片山水,就是天然的隱居地,那么它只能是富春江。
20.小語和小文在為該視頻錄制旁白的時候,因為下面這句話產生了語速處理上的爭議:山水,煙云變幻;林木,隨風搖曳;激流,奔騰不息;漁夫,怡然自得…
小語:我覺得這句話應該一直慢讀,而且越來越慢。
小文:我不贊同你的看法。我覺得“激流,奔騰不息”這一分句語速應該要①   。因為②   
小語:你說得有道理。那其他幾個分句如何處理呢?
小文:③   
小語:好的,那咱們就按照你的設計來朗讀。
21.該攝制組打算給這部微視頻配背景音樂,下面哪首曲子更合適?請從內容和主旨兩方面闡述選擇它的理由。
A《義勇軍進行曲》 B.《命運交響曲》 C.《高山流水》
我選擇   因為:   
七、作文(50分)
22.(2024八上·榮成期中)請以《觸動我心靈的風景》為題,寫一篇文章。
雄偉壯觀的山脈、泠泠作響的溪流是風景;車水馬龍的城市、靜謐祥和的鄉村是風景;辛勤勞作的雙手、無私奉獻的背影是風景……有哪處風景曾進入了你的視野,觸動過你的心靈呢
要求:①文體自選(詩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現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學校名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常用易錯字字音
【解析】【分析】A.翹首(qiào)——qiáo;
B.侏儒(r )——rú,千轉不窮(zhuǎn)——zhuàn;
D.锃亮(zhèng)——zèng;
故答案為:C。
【點評】 本題考查對字音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類題,需在平時學習中注重對多音字、易錯字讀音的積累,結合詞語含義理解記憶。對于易混淆的讀音,可通過組詞、結合語境等方式加以區分,確保準確掌握漢字讀音。
2.【答案】B
【知識點】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 粗制爛造 —— 粗制濫造,“濫” 指過多、不加節制,“粗制濫造” 指制作粗劣,不講究質量,故 A 錯誤。
B. 各項書寫均正確:桅桿、私塾、撥款、不輟勞作,無錯別字,故 B 正確。
C. 瀉氣 —— 泄氣,“泄” 指排出、失去,“泄氣” 指失去信心和干勁;百手起家 —— 白手起家,“白手” 指空手,“白手起家” 形容在沒有基礎和條件很差的情況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故 C 錯誤。
D. 暗然失色 —— 黯然失色,“黯” 指陰暗、沮喪,“黯然失色” 形容相比之下顯得暗淡無光,故 D 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 本題考查對漢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類題,需掌握字形辨析的方法,如音辨法(通過讀音區分形近字)、形辨法(比較字形差異)、義辨法(結合詞語含義判斷字形)等。平時要注重積累易錯字,對形似字、同音字加以區分和記憶,避免書寫錯誤。
3.【答案】B
【知識點】造句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成語運用。
A.“油光可鑒”通常用來形容非常光亮潤澤,常帶有諷刺意味地指某些人把頭發抹油等光亮的樣子。在此句中形容古墓中的千年古棺油漆鮮艷光亮,屬于用詞不當,不能用這個帶有特殊含義的詞來形容古棺的外觀;
B.“殫精竭慮”指用盡心思,在此句中形容大唐的明君用盡心思治理國家,無數賢臣兢兢業業輔佐,從而造就盛世,這個成語的運用是恰當的;
C.“入木三分”原形容書法筆力剛勁有力,也比喻對文章或事物見解深刻、透徹。在句中形容演員把角色演得深刻、透徹,對象誤用,運用不恰當;
D.“抑揚頓挫”一般用來形容聲音高低起伏,和諧而有節奏。而小說的故事情節應該用跌宕起伏之類的詞語來形容,此處使用“抑揚頓挫”形容故事情節屬于搭配不當;
故選B。
【點評】 本題考查對漢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類題,需掌握字形辨析的方法,如音辨法(通過讀音區分形近字)、形辨法(比較字形差異)、義辨法(結合詞語含義判斷字形)等。平時要注重積累易錯字,對形似字、同音字加以區分和記憶,避免書寫錯誤。
4.【答案】C
【知識點】外國文學;詩歌文學常識;新聞常識
【解析】【分析】 A. 消息正文的結構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遞減的原則安排的,即 “倒金字塔結構”,而非 “重要性遞增”,且背景和結語并非 “必須暗含在主體中”,可根據需要獨立存在,故 A 錯誤。
B. 茨威格是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并非 “英國”,故 B 錯誤。
C. 對 “他從不和別人吵一句嘴” 提取主干時,去掉狀語 “從不和別人”、定語 “一句”,得到主干 “他不吵嘴”,分析正確,故 C 正確。
D. 律詩的四聯中,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選項中 “第二聯為頸聯,第三聯為頷聯” 的表述顛倒,故 D 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 本題考查文學常識、語法知識等內容的辨析。解答此類題,需在平時積累文學常識(如作家國籍、作品出處)、掌握語法知識(如句子主干提取)、了解文體特點(如消息結構、律詩格式)等,通過對比分析選項,排除錯誤表述,選出正確答案。
5.【答案】(1) 福建艦完成首次航行試驗任務并順利返回。
(2) 示例一:鄧清明叔叔,您好!請問是什么樣的力量讓您這么多年不放棄對飛天夢的追求呢?
示例二:鄧清明叔叔,您好!請問您在這25年的等待中,為了飛天夢做了哪些努力?
(3) 毛澤東 《紅星照耀中國》 平易近人,沒有領導架子;勇敢無畏;作風簡樸,勤儉節約,樸實無華。
【知識點】新聞標題;《紅星照耀中國》
【解析】【分析】(1) 新聞標題需概括新聞的主要內容,包含關鍵信息。本則新聞的核心事件是福建艦完成首次航行試驗任務,且順利返回碼頭。“福建艦”“首次航行試驗任務”“完成并返回” 為關鍵信息,按照簡潔明了的原則進行組合,不超過 20 字。
故答案為:福建艦完成首次航行試驗任務并順利返回。
(2) 設計采訪問題需圍繞采訪對象鄧清明的經歷和精神展開。可從他堅持夢想的動力、為實現夢想所做的努力等方面思考。如從堅持夢想的動力出發,設計 “鄧清明叔叔,您好!請問是什么樣的力量讓您這么多年不放棄對飛天夢的追求呢?” 這樣的問題;從努力方向考慮,設計 “鄧清明叔叔,您好!請問您在這 25 年的等待中,為了飛天夢做了哪些努力?” 此類問題。
故答案為:示例一:鄧清明叔叔,您好!請問是什么樣的力量讓您這么多年不放棄對飛天夢的追求呢?
示例二:鄧清明叔叔,您好!請問您在這 25 年的等待中,為了飛天夢做了哪些努力?
(3) 根據選段中 “南京雖然懸賞二十五萬元購買他的首級,可是他卻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散步” 等描述,結合文學常識可知,“他” 是毛澤東。該選段出自《紅星照耀中國》。從 “他正光著頭在街上散步,一邊和兩個年輕的農民談著,一邊熱切地做著手勢” 能看出他平易近人,沒有領導架子;面對懸賞,毫不介意地散步,體現他勇敢無畏;“所有的只是一條毛毯,幾件個人用品 —— 包括兩套棉制的制服” 表明他作風簡樸,勤儉節約,樸實無華。
故答案為:毛澤東;《紅星照耀中國》;平易近人,沒有領導架子;勇敢無畏;作風簡樸,勤儉節約,樸實無華。
【點評】(1) 本題考查擬寫新聞標題的能力。擬寫標題時,要抓住新聞的關鍵人物、事件,提煉關鍵信息,語言簡潔準確,突出新聞的核心內容。
(2) 本題考查設計采訪問題的能力。設計問題時要緊扣采訪對象的事跡和精神,問題要有針對性和啟發性,能夠引導采訪對象分享有價值的內容,且語言禮貌、得體。
(3) 本題考查對名著內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時要結合名著中的相關情節和描寫,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同時準確記憶名著的基本信息,如作者、書名、主要人物等。
6.【答案】似曾相識燕歸來;山隨平野盡;常記溪亭日暮;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知識點】一般性默寫;理解性默寫
【解析】【分析】(1) 本題考查古詩文默寫。晏殊《浣溪沙》中 “無可奈何花落去” 的下一句是 “似曾相識燕歸來”,書寫時注意 “燕” 不要誤寫為 “雁”。
(2) 本題考查李白《渡荊門送別》的默寫。根據對詩歌的記憶,“江入大荒流” 的上一句是 “山隨平野盡”,“隨”“野” 等字需準確書寫。
(3) 本題考查李清照《如夢令》的默寫。“沉醉不知歸路” 的上一句是 “常記溪亭日暮”,注意 “溪”“暮” 的正確寫法,不要與形近字混淆。
(4) 本題考查劉禎詩句的理解與默寫。劉禎在詩中通過描寫松柏在冰雪中傲然挺立來鼓勵堂弟堅守志向,對應的詩句是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慘凄”“端” 等字需注意書寫正確。
(5) 本題考查白居易詩句中春天生機景象的默寫。白居易筆下描繪銜泥筑巢的鶯和燕,展現春天生機的詩句是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鶯”“啄” 等字容易寫錯,需特別注意。
(6) 本題考查《野望》中運用典故表達情感的詩句默寫。詩人運用伯夷、叔齊的典故(“采薇”)表達孤獨無依之情的詩句是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薇” 字的寫法需留意。
(7) 本題考查《黃鶴樓》中借用神話表達感慨的詩句默寫。詩中借用黃鶴的神話,表達時光飛逝、世事茫茫之慨的詩句是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鶴”“載”“悠” 等字需正確書寫。
故答案為:似曾相識燕歸來;山隨平野盡;常記溪亭日暮;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點評】古詩文默寫屬于基礎題,得分較為容易,但也由于這一板塊閱卷要求中對書寫規范的要求更高,扣分更重(一般是錯一字,看不清,不規范均可不得分)。所以平時要加強背誦,準確書寫。作答時注意不要出現錯字、添字、漏字等現象。針對一些難寫的字,一些容易搞混的字,一些不常用的字,通假字,可特別標注,反復訓練。
7.【答案】選擇A處:運用“尋典悟情”的方法,此處使用了仙人乘鶴歸去的典故,與崔顥的《黃鶴樓》有異曲同工之妙,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在詩人眼前浮現,但終歸是物是人非、鶴去樓空,這一典故含蓄有致地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感慨;選擇B處:運用“循象探情”的方法,“落暉”這一意象畫面感極強,夕陽余暉下的詩人面對黃鶴樓發出與仙人無法相見的遺憾之嘆,營造出一種荒涼的氛圍,給讀者一種孤獨之感,不僅有言已盡意無窮的效果,同時情景交融地抒發了詩人悵惘、落寞的心情。
【知識點】把握古詩詞曲的內容;古詩詞曲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A處: 運用 “尋典悟情” 的方法賞析。“黃鶴何年去不歸” 一句,化用了黃鶴樓 “仙人乘鶴” 的經典傳說。傳說中仙人乘黃鶴離去后再未歸來,此處詩人以問句追問黃鶴歸期,既呼應了黃鶴樓的歷史典故,又暗含物是人非之感。崔顥《黃鶴樓》中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亦是借同一典故抒發時光易逝之慨,二者意境相通。詩人借這一典故,將對黃鶴樓悠久歷史的感慨與對世事變遷的悵惘融入其中,含蓄表達了歲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深沉情感。
B處: 運用 “循象探情” 的方法賞析。“落暉” 即夕陽余暉,是詩歌中的重要意象。詩人面對黃鶴樓,明知無法見到仙人,只能空自對著夕陽抒發情感。夕陽西下的景象本身帶有蕭瑟、蒼茫之感,與詩人 “含情” 的悵惘心境相融合。這一意象不僅勾勒出夕陽籠罩下黃鶴樓的畫面,更以景襯情,將詩人因仙人難見、世事無常而生的落寞、遺憾之情融入其中,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余味悠長。
故答案為:選擇A處:運用“尋典悟情”的方法,此處使用了仙人乘鶴歸去的典故,與崔顥的《黃鶴樓》有異曲同工之妙,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在詩人眼前浮現,但終歸是物是人非、鶴去樓空,這一典故含蓄有致地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感慨;選擇B處:運用“循象探情”的方法,“落暉”這一意象畫面感極強,夕陽余暉下的詩人面對黃鶴樓發出與仙人無法相見的遺憾之嘆,營造出一種荒涼的氛圍,給讀者一種孤獨之感,不僅有言已盡意無窮的效果,同時情景交融地抒發了詩人悵惘、落寞的心情。
【點評】 本題考查運用 “尋典悟情” 法賞析詩句的能力。解答時,需先明確詩句所用典故,結合典故內涵分析其與詩歌情感的關聯,體會典故在含蓄表達情感、增強詩歌文化底蘊方面的作用。 賞析時,需抓住詩句中的核心意象,分析意象的特點及其營造的氛圍,進而理解意象與詩人情感的關聯,體會意象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答案】8.B
9.C
10.B
11.(1)用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長他的才干。
(2)所以我很希望多次聽到你們的進諫爭辯啊。
【知識點】歸納文言文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譯;一詞多義;常用文言實詞
【解析】【點評】(1) 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辨析。解答此類題,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實詞含義,注意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現象,對于動詞和名詞的區分要格外留意,避免詞性誤判。
(2) 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思辨析。解答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虛詞在不同句子中的含義和作用,注意積累常見虛詞的多種用法,通過對比判斷其異同。
(3) 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解答時需通讀全文,把握文章主旨、論證方法及內容細節,特別注意對文段邏輯關系和情感傾向的理解,避免對內容的顛倒或誤讀。
(4) 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時需遵循 “信、達、雅” 原則,準確翻譯關鍵詞語,注意特殊句式和詞類活用,調整語序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確保譯文忠實于原文且通順易懂。參考譯文:
【甲】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對侍臣說:“治理國家如同治療疾病,疾病即使痊愈了,仍然應該扶持養護。倘若迅速自我放縱,疾病再次發作,就無法救治了。現在中國僥幸安寧,周邊各民族全都服從統治,確實是從古至今希望看到的安定局面,但是我一天比一天謹慎,只是擔心這種謹慎不能堅持到底,所以我很希望多次聽到你們的進諫規勸。”魏征說:“國家內外太平安定,我不認為這種情況值得高興,我只是高興陛下能居安思危。”
8.A. “空乏其身” 中 “空乏” 是使動用法,解釋為 “使…… 財資缺乏”,結合語境,該解釋正確。
B. “人恒過” 中 “過” 是動詞,意為 “犯錯誤”,而非名詞 “過錯、過失”,此處解釋錯誤。
C. “而后喻” 的 “喻” 解釋為 “了解、明白”,符合上下文語境,正確。
D. “病雖愈” 中 “雖” 表示 “即使”,準確傳達了假設語氣,正確。
故答案為:B。
9.A. “而后作” 中 “作” 意為 “奮起,指有所作為”;“病復作” 中 “作” 意為 “發作”,二者意思不同。
B. “入則無法家拂士” 中 “則” 表假設,可譯為 “如果”;“則不可救矣” 中 “則” 表結果,可譯為 “就”,用法不同。
C. “故天將降大任” 與 “故欲數聞卿輩諫爭也” 中 “故” 均為 “所以” 的意思,用法和意思相同。
D. “然后能改” 中 “然” 是 “這樣” 的意思;“然朕日慎一日” 中 “然” 表轉折,意為 “然而”,意思不同。
故答案為:C。
10.A. 甲文開頭列舉舜、傅說等人事例,運用舉例論證論述逆境出人才的道理;乙文以 “治國如治病” 為喻,運用比喻論證強調居安思危的重要性,表述正確。
B. 甲文第二段先談人,“人恒過,然后能改……” 體現 “生于憂患”;后論國,“入則無法家拂士…… 國恒亡” 體現 “死于安樂”,選項中 “先談人體現‘死于安樂’,后論國體現‘生于憂患’” 的表述顛倒,錯誤。
C. “朕” 是皇帝自稱,“陛下” 是對皇帝的當面稱呼,表述正確。
D. 由乙文 “內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可知,魏征的態度表述正確。
故答案為:B。
11.(1)“所以” 在這里是 “用來…… 的方法”;“動心” 意為 “使心受到震撼”;“忍性” 意為 “使性格堅忍”;“曾益” 是 “增加” 的意思(“曾” 通 “增”)。翻譯時需準確體現使動用法,語句通順。
(2)“故” 是 “所以”;“欲” 是 “希望”;“數” 是 “多次”;“卿輩” 是 “你們”;“諫爭” 是 “進諫爭辯”。翻譯時要準確傳達句子的語氣和含義。
故答案為:(1) 用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長他的才干。(2)所以我很希望多次聽到你們的進諫爭辯啊。
【答案】12.①“我”旁聽陳寅恪先生授課;②推薦我到北大任教;③不肯接受胡適之先生的資助。
13.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陳寅恪先生講課時的細致入微、層層深入,體現了陳寅恪先生學識淵博,授課水平高,表達作者崇敬之情。
14.①從側面體現了先生的淵博學識和高風亮節;②表現了陳寅恪先生在學術和人品方面對我的影響之深;③表達了作者對陳先生的懷念和崇敬之情;④增強文章的真實性。(答對其中三點即可)
15.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為人樸素無華,不張揚;心胸寬廣,不記人過;關心政治,以天下為己任;熱忱愛護幫助青年學者。(答對其中三點即可)
16.示例:我贊同陳先生的做法。陳寅恪先生在學術上堅持己見,不人云亦云,有獨立的人格;“對事不對人”,只探討學術,不因學術侮辱別人的人格,對于說難聽話的人,也不說貶損的話,有寬廣的胸襟。現實生活中,有些專家學者或所謂的名人對于自己觀點不一致的人,極盡貶損之能事,甚至進行人格侮辱,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知識點】梳理、概括文章情節;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現手法;啟發、思考、感悟等開放類型
【解析】【點評】(1) 本題考查概括文章主要事件的能力。解答時,需逐段梳理內容,篩選出與核心人物相關的關鍵事件,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注意避免遺漏重要信息,同時保持事件的完整性和條理性。
(2) 本題考查賞析句子的修辭手法及表達效果。解答時,需先明確所用修辭手法,再結合語境分析該手法如何表現事物特點或人物情感,體會其在增強語言生動性、形象性方面的作用,以及所傳達的作者情感。
(3) 本題考查分析文章中 “我” 的作用。解答時,需從側面烘托人物形象、表現人物影響、表達情感、增強文章真實性等角度進行分析,理解次要人物對塑造主要人物、深化主題的作用。
(4) 本題考查概括人物優秀品質的能力。解答時,需結合文中對人物的言行、神態、事件等描寫,提煉出其在治學、為人、對待他人等方面的特點,用準確的詞語進行概括,注意每個品質都要結合具體內容進行說明。
(5) 本題考查對文中觀點的探究及聯系現實談看法的能力。解答時,需先明確對陳先生做法的態度,再結合文章內容分析其做法的內涵和可貴之處,然后聯系現實中存在的相關現象進行對比,闡述自己的觀點,做到觀點明確、理由充分,且與文章內容和現實緊密結合。
12.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梳理與概括。通讀全文,找出與陳寅恪先生相關的事件:第①段寫 “我” 旁聽寅恪先生的 “佛經翻譯文學” 課,感受其授課風格;第⑤段寫寅恪先生在英國時收到 “我” 的書信和論文后,回復長信并想介紹 “我” 到北大任教;第⑥段寫解放前夕,寅恪先生因經濟困難拒絕胡適之先生的美元資助,轉而選擇賣掉珍貴藏書換取資金。將這些事件提煉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為:①“我” 旁聽陳寅恪先生授課;②推薦 “我” 到北大任教;③不肯接受胡適之先生的資助,選擇賣掉藏書換取資金。
13.本題要求從修辭手法角度賞析句子。第①段畫線句 “他仿佛引導我們走在山陰道上,盤旋曲折,山重水復,最終柳暗花明,豁然開朗,把我們引上陽關大道”,將寅恪先生講課的過程比作 “走在山陰道上”,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盤旋曲折,山重水復” 形象地表現了其授課分析細致、層層深入的特點;“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則體現出先生能引導學生逐步理解深奧知識,最終領悟道理,突出了他學識淵博、授課水平高,也表達了作者對先生的崇敬之情。
故答案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陳寅恪先生講課的過程比作在山陰道上行走,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他講課時分析細致入微、層層深入的特點,以及能引導學生逐步領悟知識、走向豁然開朗之境的高超授課水平,體現了先生的學識淵博,表達了作者對他的崇敬之情。
14.本題考查文章中次要人物(“我”)的作用。文中大量筆墨寫 “我”,從側面展現了陳寅恪先生的形象:“我” 旁聽先生的課并深受影響,體現先生學識淵博、授課有方;“我” 接受先生推薦到北大任教,可見先生對青年學者的扶持;“我” 見證先生拒絕資助、賣掉藏書的事,凸顯其高尚品格。同時,通過 “我” 的經歷和感受,表現了先生在學術和人品上對 “我” 的深遠影響,也表達了 “我” 對先生的懷念與崇敬,且以第一人稱敘述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
故答案為:①從側面體現了陳寅恪先生的淵博學識、治學態度和高風亮節;②表現了先生在學術和人品方面對 “我” 產生的深遠影響;③通過 “我” 的視角和情感,表達了對先生的深切懷念與崇敬之情;④以第一人稱敘述,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和親切感。(答對其中三點即可)
15.本題考查對人物品質的概括。結合文章內容:第①段寫先生授課時材料準備充分、分析細致,體現其治學嚴謹、學識淵博;第③段寫先生身著長袍、樸素無華,可見其為人低調、不張揚;第⑦段寫先生對學者(包括攻擊他的人)幾乎不說貶損的話,對青年學者只談優點,體現其心胸寬廣、熱忱愛護青年;第⑥段寫先生拒絕接受大額資助,選擇賣書,表現其堅守原則、品格高尚。
故答案為:①學識淵博,授課水平高(從其授課分析細致、能引導學生領悟知識可見);②治學嚴謹認真(講課前準備充分材料,考證細致);③為人樸素無華,不事張揚(身著長袍,樸素打扮,與其他教授不同);④心胸寬廣,不記私怨(對攻擊自己的學者也不說貶損的話);⑤熱忱愛護青年學者(對青年學者只談優點,推薦 “我” 任教)。(答對其中三點即可)
16.本題考查對文中人物做法的評價及拓展思考。陳寅恪先生在學術上有自己的看法卻不貶損他人,包括對待攻擊自己的學者,這種做法體現了他獨立的學術人格、對學術的尊重以及寬廣的胸襟。結合現實來看,當下存在一些人因觀點不同而進行人身攻擊的現象,與陳先生的做法形成對比,凸顯其做法的可貴。因此,應贊同陳先生的做法,并聯系現實說明其意義。
故答案為:示例:我贊同陳先生的做法。陳寅恪先生在學術上有自己的獨立判斷,不盲從他人,保持了學術的獨立性;同時,他將學術探討與個人評價區分開,即使對觀點不同甚至攻擊自己的人,也不進行人格貶損,體現了寬廣的胸襟和高尚的人格修養。在現實生活中,部分人在學術討論或觀點分歧時,常因意見不合而惡語相向,甚至進行人身攻擊,這種做法不僅破壞了交流氛圍,也違背了尊重他人的原則。陳先生的做法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對待不同意見應就事論事,以理服人,而非貶低他人,這樣才能促進健康的交流與進步。
【答案】17.嚴子陵:不慕仕途,不事權貴閱盡滄桑,看透紅塵黃公望:不問紅塵,灑脫豁達/灑脫豁達,自然超脫/隨緣自適,看透功名/醉情山水,返璞歸真。
18.(1)本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富春江比做一把古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富春江的典雅/文化意蘊深厚/富春江的狹長和綿延的狀態/碧水滌蕩人心,表達了作者對富春江的贊美、熱愛之情(2)“鑲嵌”在文中指富春江被兩岸山巒環抱/夾在中間的狀態,與兩岸山巒和諧共存/融為一體。
19.內容上:本句以“只能”一詞強調了富春江自然風光的美好/富春江詩意的畫境,同時強調了富春江作為歸隱文化的象征/作為內心寧靜平和的理想棲息地,抒發了作者對富春江美景的贊美之情。結構上:引出下文對富春江文人精神情懷的記敘/總領全文,與文章標題相呼應,結構圓合。
20.快;表現出激流奔騰充滿了力量之美。;其余幾個分句應該讀慢,展現山水的輕柔、林木的搖曳,漁夫的怡然閑適,意境輕柔/展現所寫之景的輕柔。
21.我選C;因為本文描寫富春江的風光,講述嚴子陵、吳均、黃公望不慕名利,摯愛山水的情懷,文章意境舒緩從容。本文中心是借“富春江”及文人的情懷,展現人生應放下榮辱得失、功名利祿,打開胸襟,在山水之間尋求內心的寧靜平和;《高山流水》是中國傳統古典音樂,具有悠遠、寧靜、高遠的特色,契合本文的內容與主旨。
【知識點】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理解文章思想傾向;理解文章關鍵語句意思
【解析】【點評】(1) 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梳理與概括。解答時,需鎖定文中與各人物相關的段落,提取能體現其情懷的關鍵語句,仿照示例的格式進行提煉,確保準確把握人物的核心特質。
(2) 本題考查對詞語含義的理解。解答時,需結合詞語的本義和語境,分析其在文中具體描述的事物狀態,理解其表達的意境。
(3) 本題考查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時,內容上需分析句子表達的意思和情感;結構上需考慮其在文章中的位置(如開頭、中間、結尾)及與上下文、標題的關系,如總領全文、引出下文、呼應標題等。
(4) 本題考查對朗讀語速的把握。解答時,需結合句子所描繪的景象特點,分析其應有的節奏和語速,使朗讀能準確傳達出句子的意境和情感。
(5) 本題考查選擇與文章內容和主旨相符的背景音樂。解答時,需把握文章的意境和情感,分析各選項音樂的風格特點,選擇與之一致的音樂,使音樂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
17.本題要求以 “富春江” 為線索,梳理文中人物所體現的文人情懷。文中提到的與富春江相關的人物有嚴子陵、吳均、黃公望。嚴子陵的特點在第③段,“不慕仕途,不事權貴,隱居富春山,堅辭不出…… 閱盡世事滄桑,看透滾滾紅塵”,可提煉為不慕仕途,不事權貴,閱盡滄桑,看透紅塵;黃公望的特點在第⑤⑥段,“不問紅塵紛擾事,只做青山綠水間的大隱之人”“隨緣自適、看透功名、返璞歸真” 等,可概括為不問紅塵,灑脫豁達(或灑脫豁達,自然超脫等)。
故答案為:嚴子陵:不慕仕途,不事權貴,閱盡滄桑,看透紅塵;黃公望:不問紅塵,灑脫豁達(或灑脫豁達,自然超脫 / 隨緣自適,看透功名 / 醉情山水,返璞歸真)。
18.本題要求從比喻角度品析句子。“富春江,全長一百多公里,如同一把古琴鑲嵌在兩岸的山巒之間” 將富春江比作古琴,古琴有典雅、富有文化意蘊的特點,這一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富春江的狹長綿延,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表達了作者對富春江的贊美與熱愛之情。
故答案為:本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富春江比作一把古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富春江的狹長綿延和深厚的文化意蘊,表達了作者對富春江的贊美、熱愛之情。
19.本題要求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分析畫線句的作用。內容上,“如果,一條大江,就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如果,一片山水,就是天然的隱居地,那么它只能是富春江”,“只能” 一詞強調了富春江作為天然山水畫和天然隱居地的獨特性,突出了其美景和作為歸隱象征的意義,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結構上,該句位于文章開頭,總領全文,引出下文對富春江相關文人情懷的敘述,且與標題 “大隱富春江” 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
故答案為:內容上:本句以 “只能” 一詞強調了富春江自然風光的美好和作為歸隱文化象征的獨特性,抒發了作者對富春江美景的贊美之情。結構上:引出下文對富春江文人精神情懷的記敘,總領全文,與文章標題相呼應,使結構圓合。
20.本題圍繞句子語速處理展開。“激流,奔騰不息” 描繪的是激流洶涌向前的狀態,充滿力量和動感,語速應快,以表現其奔騰的氣勢;而 “山水,煙云變幻;林木,隨風搖曳;漁夫,怡然自得” 描繪的是山水、林木的輕柔變化和漁夫的閑適狀態,語速應慢,以展現其寧靜、舒緩的意境。
故答案為:第 1 空、快;第 2 空、“激流,奔騰不息” 描繪了激流洶涌向前的景象,充滿力量與動感,快讀能體現這種氣勢;第 3 空、“山水,煙云變幻;林木,隨風搖曳;漁夫,怡然自得” 這幾個分句描繪的是寧靜、舒緩的畫面,應該慢讀,以展現其輕柔、閑適的意境。
21.本題要求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文章描寫富春江的美景,講述了嚴子陵、黃公望等文人不慕名利、歸隱山水的情懷,意境寧靜、悠遠、平和。《義勇軍進行曲》激昂雄壯,《命運交響曲》充滿抗爭與力量,均與文章意境不符;《高山流水》是古典音樂,旋律悠遠、寧靜、高遠,契合文章的內容和主旨,能很好地烘托氛圍。
故答案為:第 1 空、C;第 2 空、本文描繪了富春江的秀麗風光,展現了嚴子陵、黃公望等文人不慕名利、歸隱山水的情懷,傳遞出寧靜平和、超脫豁達的意境。《高山流水》作為中國傳統古典音樂,旋律悠遠、寧靜、高遠,與本文的內容和主旨相契合,能很好地烘托出文章的氛圍。
22.【答案】例文
觸動我心靈的風景
夕陽西下,鳥雀歸家,太陽把整個天空燒得通紅,原本金色的沙灘,抹上了一層薄薄的腮紅。我立在甲板上,海風迎面撲來,海浪拍打著沙灘,這一切都讓我陶醉。
在寒冬來臨之前,信天翁必須學會飛行。瞧!它們開始試飛了,一只只信天翁拍打著自己大而有力的翅膀,努力嘗試。終于,一只信天翁飛了起來,第一次試飛,沒有掌握好平衡,它像斷了線的風箏掉了下來,落在海上。它正想休息一會兒,一只鯊魚游了過來,咬住了信天翁的翅膀,在這個瀕臨死亡之際,信天翁開始掙扎,可是沒過多久,信天翁就被咬死了,羽毛松散,附近的海面被染成了紅色,與天空的晚霞融為一體,像一張紅色的水粉畫。
但,試飛并沒有停止。經過前面幾只信天翁的教訓,信天翁群試飛開始慢慢地熟練,越來越多的信天翁飛上了天空。而失敗的信天翁則成為了鯊魚的口中餐。隨著時間的推移,失敗的信天翁越來越少,鯊魚們看著沒有機會了,也漸漸向大海深處游去。漸漸地隨著信天翁成功飛上天,海洋的紅色也漸漸變回了原來那純凈的藍色。
太陽落下了地平線,天空漸漸暗了下來,不遠處,會傳來信天翁勝利的鳴叫。
我記得有這么一句話:“信天翁的翅膀大而寬,離開陸地要拍打好幾下,顯得十分笨拙,麻雀身體輕捷,十分敏捷,一兩下就可以飛向天空,但是真正能飛過大洋的,只有信天翁。”
信天翁雖然天資不怎么好,但是它憑借驚人的毅力和努力,最終飛上了那令其神往的天空。
一只只信天翁拍打著翅膀,歡呼雀躍地飛向天空,這一幕,成為了我心底的一道風景……
【知識點】記敘文;全命題作文;散文
【解析】【分析】這道命題作文以 “觸動心靈的風景” 為核心,既包含自然、城市、鄉村等具象風景,也涵蓋人文場景(如勞作的雙手、奉獻的背影),要求挖掘風景背后能引發心靈共鳴的情感或意義。
寫作需把握 “風景” 與 “觸動” 的關聯:“風景” 是載體,可實可虛(自然景觀、生活場景、人物瞬間等);“觸動心靈” 是核心,需體現風景帶來的震撼、感動、啟示等深層影響(如自然風景讓人體悟生命力量,人文場景讓人感受善意與堅守)。
選材應聚焦具體且有故事性的場景,如 “暴雨中環衛工人清理積水的身影”“冬日里陌生人給流浪動物喂食的畫面”“夕陽下祖孫倆在田間勞作的剪影” 等。避免泛泛描寫風景的美,而要通過細節(如動作、神態、環境互動)展現其 “觸動點”—— 比如 “老人皸裂的手握著鋤頭,卻笑著給禾苗澆水,那笑容比夕陽更暖”。
結構上,可按 “發現風景 — 細節描摹 — 心靈觸動的過程 — 感悟” 展開,用 “風景” 串聯情感變化。開頭可由眼前景引出回憶,中間詳寫風景的具體形態及觸動心靈的瞬間,結尾升華風景的意義(如 “那道身影讓我懂得平凡中的偉大”)。
需避免只寫景不寫 “觸動”,或情感空洞。核心是讓風景成為心靈感悟的媒介,通過具象描寫傳遞真摯情感,體現 “風景入眼,感動入心” 的主題。
【點評】這篇《觸動我心靈的風景》以信天翁試飛的場景為核心,立意深刻,是一篇兼具畫面感與哲思的佳作。首先,審題精準,緊扣 “風景” 與 “觸動心靈” 的關聯。作者將 “信天翁試飛” 這一自然場景作為核心風景,不僅描繪了夕陽、海浪、信天翁的具象畫面,更通過其 “笨拙卻執著” 的試飛過程,挖掘出 “毅力與努力” 的深層意義,讓 “風景” 超越了視覺層面,真正觸動心靈。其次,選材獨特,細節描寫生動。選擇信天翁試飛這一稍顯陌生的題材,避開了常見的人文場景,自帶新鮮感;對信天翁 “拍打著大而有力的翅膀”“像斷了線的風箏掉下來”、海面 “被染成紅色” 等細節的刻畫,兼具畫面的沖擊力與悲劇感,為后文 “成功飛翔” 的震撼做了鋪墊,對比中凸顯堅持的力量。再者,結構清晰,由景及理自然。從夕陽下的海景切入,聚焦信天翁試飛的全過程,再引用關于信天翁與麻雀的話語,最后點出 “毅力與努力” 的感悟,從 “觀風景” 到 “悟哲理” 的過渡流暢,結尾 “成為心底的風景” 呼應題目,收束有力。可提升之處:若能在描寫中融入 “我” 的實時感受(如看到信天翁被咬傷時的揪心、看到群鳥飛過時的震撼),會讓 “觸動心靈” 的情感更直接;對 “夕陽海景” 的鋪墊可稍作精簡,讓信天翁的主線更突出。總體而言,文章以獨特的選材、生動的描寫和深刻的感悟,詮釋了 “觸動心靈的風景” 的內涵,是一篇貼合題意的優秀習作。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吉市| 平利县| 贡觉县| 东阳市| 霞浦县| 内江市| 名山县| 南充市| 遵义县| 化州市| 平江县| 尚义县| 资阳市| 修文县| 兴宁市| 台北县| 双牌县| 乡城县| 巴里| 新龙县| 云和县| 资阳市| 蒙山县| 庆城县| 高阳县| 望都县| 泰兴市| 鄂尔多斯市| 济南市| 博野县| 朔州市| 徐水县| 博湖县| 娄底市| 宁河县| 郸城县| 庆阳市| 盘锦市| 福安市| 许昌县| 临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