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新建二中2024-2025學年度上學期11月份期中考試卷
高一語文
《勸學》《師說》《鄉土中國》第1-6章
時量:150分鐘 總分:150分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題。
①人物通訊是以報道新聞人物事跡或活動,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為主要內容的通訊類型。它對人物形象美和作品的語言美有著較高的審美要求。
②人物通訊要選擇適當的新聞事實塑造新聞人物的形象美。
③人物通訊的形象美與作者能否正確把握人物與事件的關系密切相關。季水河先生在《新聞美學》中曾明確指出,新聞事實本身也含有形象之意,因為事與人有著緊密的聯系。在社會生活中,既沒有離開事實的人物,也沒有離開人物的事實。新聞作品報道事實也好,描寫人物也好,都是不能將人和事截然分開。寫人必敘事,敘事必寫人。新聞事實是新聞形象的基礎,成功的新聞作品,它所描寫的人物形象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大量事實為基礎去塑造形象的。
④要選擇最典型的事件來塑造新聞人物形象。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高層人物,都會在不同方面體現出特殊的社會影響,他們身上也有著不同的新聞價值,因此根據人物所具有的新聞價值來選取的新聞事件,必須是最能體現人物個性的事件,必須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例如描寫醫學界名人的一篇人物通訊《多重角色王寧生》,這是《人民日報》上的一篇人物專訪,全文主要介紹了王寧生作為醫學界重要人物對于其工作領域的貢獻,文章的開頭部分這樣寫道:“王寧生在中醫藥學界可以說是大名鼎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三次歸國記’:第一次回國他放棄了即將到手的博士學位;第二次他放棄了優厚的生活和工作條件;第三次,他拒絕了德國國家藥檢所對他發出的正式邀請……其實,在三次歸國記后還有一個尾聲。王寧生的妻子宓穗卿教授也曾留學澳大利亞,也能在澳大利亞獲得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王教授回國后打電話給妻子,兩人在電話里承諾,選擇回國,永不后悔。于是宓教授也回到了祖國,現從事生化藥物研究。”作者記敘王寧生教授的三次歸國記并強調妻子跟隨歸國這一事例,體現了王寧生的報國情懷以及對自己從事的醫學事業的熱愛,他和妻子在電話里的承諾更是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位醫學工作者回國創業的決心。這為下文展開王寧生的事業成就奠定了人物形象基礎。
⑤要找準表現角度,把握人物與事件的內在聯系,盡可能地把人物性格與細節融合在事件里,使文章可讀,人物可親。尤其是對高層人物的專訪,選取合適的角度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尤為重要。《母親節話母親——訪香港特別行政區臨時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這篇人物通訊的主角是在香港政界備受關注的一位女性,如何將這樣的政治人物表現得可親可敬呢?作者選取了“母親節話母親”的角度,在母親節到來之際,講述這樣一位非凡的女性的事跡,同時作為一位母親的故事,特別是她捐腎救女的舉動,讓人感受到了一位意志堅定、有慈愛胸懷的女性情感。這樣,政治人物也展現出了可親的一面,文章的可讀性也大大增加了。
⑥除了塑造新聞人物的形象美,還要重視在新聞寫作上展現人物通訊的語言美。
⑦運用白描和零度修辭描寫人物,審慎使用形容詞。一方面,對形容詞的選擇應該盡量審慎,甚至少用。因為形容詞往往帶有作者主觀的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主觀意識。另一方面,如果不使用形容詞,怎么將人物描寫得具體準確呢?在《深度寫作》一書中,作者曾提出“零度修辭”與純文本寫作的概念。作者指出,在新聞寫作中,實際上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文字基本上只表現其記錄意義,而隱沒其評價意義,用對事實的本真記錄方式,獲得一種意義上相對中立的文本……零度修辭是盡可能地不添加任何主觀意見和意向性詞匯,在使用這種修辭方式時,新聞主題往往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傾向性,所以使用客觀性的文字進行處理,反而使文章意義得到很好的體現。這種零度修辭和純文本寫作的方式,尤其適用于人物通訊。試看《人民日報》的人物通訊《有將挽狂瀾》中的一句:“飛濺的浪濤打濕了將軍的衣襟,隨行人員拉住將軍想往后移一步,將軍巋然未動。”整句話未見一個修飾性的形容詞,然而這位將軍臨危不亂、英勇冷靜的形象已經躍然紙上。由此可見,具體準確的描述比空洞華麗的形容更能立體地展現人物,也更具有語言上的美感和沖擊力。
⑧要引用最具表現力的人物語言。引用最具表現力的人物語言,是展現新聞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人物通訊中的人物語言是人物思想、情感、氣質、性格的具體體現,必須符合人物的特點。在《紅星照我去長征——訪95歲老紅軍寇延慶》一文中,主人公寇延慶老人曾在槍口下被朱德總司令救回一命,在后來的歲月中,老人依然不改革命初衷和堅定信念。作者特別記敘了這樣一筆:“‘要是沒有朱老總在關鍵時刻救我一命,我活不到今天,也就不可能接受你們現在的采訪了。’寇老對我們哈哈一笑,話語明快而又不失幽默。”作為一位95歲的高齡老紅軍,說這話時的豪情與達觀也就可見一斑了。
(摘編自《淺析人物通訊的形象美和語言美——以〈人民日報〉的人物通訊為例》,有刪改)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立足于新聞事實進行創作,是人物通訊塑造出的新聞人物能夠具有形象美的重要前提條件。
B.《多重角色王寧生》抓住了“三次歸國記”這一典型事例,從而更好地塑造了王寧生的形象。
C.選取范徐麗泰作為普通母親的故事,展現其可親的一面,為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提供了借鑒。
D.創作人物通訊,要展現出人物的形象美,必須選用符合人物性格、最具有表現力的人物語言。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以普通百姓為主體所創作的通訊,若不依托于代表性的事件來塑造人物,可能會失去應有的新聞價值。
B.人物通訊在塑造人物形象美時,不但要找準表現角度,而且要把人物的性格和細節融合在人物通訊里。
C.人物通訊作品為了反映人物的本來面貌,使得人物描寫具體準確,在運用語言時是不能使用形容詞的。
D.文章主要從形象美和語言美兩個維度展開,通過舉例分析明確了人物通訊在這兩方面的審美要求。
3.下列選項的文字表述,最能體現第⑦段中“零度修辭”的一項是( )(3分)
A.《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袁隆平瞇起雙眼,出神地打量著這片幾百畝大的試驗田,然后跨過水渠,邁步走進田間。他蹲下身子翻看著土壤。”
B.《“探界者”鐘揚》:“鐘揚的‘暖’是有目共睹的,這更體現在他對學生的關愛上。他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更會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為他們量身定制一套個性化的發展規劃,不讓一個人掉隊。”
C.《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遇到患氣管炎的顧客,他就介紹買冰糖;對消化不良的顧客,他又請顧客買檸檬糖和橘子糖……在售貨中,他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顧客買與不買一個樣,買多買少一個樣,生人熟人一個樣,大人孩子一個樣。”
D.《兩份賬單記錄的堅守與感動》:“穆娟自尊要強,一年到頭,雪天、雨天,白天、夜晚,別人不干的臟活苦活她干,男人干的活她搶著干,賬到期了,哪怕拆東墻補西墻,也得準時把錢還上門去。普通農家的日子,像悠悠的涇河水,緩緩向前。一個女人撐起兩個家,這平常的兩份賬單,滿滿寫的都是親情和感恩。”
4.請簡要分析文章的論證思路。(4分)
請運用材料中的觀點,對下面的人物通訊片段進行簡要評析。(6分)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專家”袁隆平又走進了安江農校的稻田,去尋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頭頂烈日腳踩淤泥彎腰駝背去尋找這種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上,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馬上把這株洞庭早秈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條標記。袁隆平欣喜異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終于找到了。
——《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題。
恰同學少年(節選)
黃暉
蔡和森站在后面干著急,想擠擠不進去,踮起腳來也看不全公示欄上的內容,正沒辦法,看到前面站了個特別高的大個子,便拍了拍那人說:“這位老兄,老兄!”
身穿半舊長衫的大個子回過頭來問:“什么事?”“你能不能幫我看看考題是什么?”
大個子看了看蔡和森,說:“‘論小學教育’,以此為內容,題目自擬,篇幅不限。哎,你也是來報名的?”
蔡和森點點頭,看著眼前密密麻麻的腦袋,嘆息道:“沒想到會有這么多人啊。”
大個子朗聲笑了:“就是。才招八十個,來報名的倒有好幾百!”
蔡和森正想接著問,卻見大個子伸手拍拍他前面的一個清瘦小伙子,說:“哎,蕭菩薩,想不想對個對子?上聯是——叫花子開粥廠。”那位“蕭菩薩”才回過頭,還沒來得及答話,大個子卻自行接了下去:“眼前就是絕妙的下聯——窮師范①招學生。”
“蕭菩薩”似乎和大個子很熟,習慣了他這樣說話,很默契地問:“橫批?”大個子一字一頓地說:“擠、破、腦、殼。”
周圍的人都大笑起來,蔡和森也被逗樂了,他不禁仔細地多看了這個大個子幾眼。只有緊挨在前面的劉俊卿皺起了眉頭:競爭者之多已經令他不安,偏偏還有人拿這個開玩笑……他移開了幾步,躲開了這笑聲。
這時候,在不遠處的操場大門前,一字排開的幾張方案上,立著“報名處”的牌子,旁邊還擺好了筆墨、報名表格等。黎錦熙站上臺階大聲說:“請各位考生注意了,凡愿意報名者,到報名處來領取報名表,操場上擺了桌子供大家填寫。填寫后,交到這邊來,換取考號。”
大家“呼啦”一下都圍了過去。蔡和森搶到一張表格,他左右張望著,想找個位子坐下來填寫表格,卻看到那位“蕭菩薩”在和一個同學打招呼:“哎,易禮容?”易禮容看時,驚叫道:“子升兄?你這湘鄉第一才子也來考?你看看你看看,你這一跑來,我們還有什么指望啊?干脆直接回家得了。”眾人都回過頭去,想看看這位名叫蕭子升的湘鄉第一才子長得是什么模樣。蔡和森這時卻瞅到了一個空位子,忙坐下提起毛筆填寫。等他再去蘸墨的時候,發現身邊坐的人也正好伸過筆來,順著一雙大手看上去,呵,這不正是剛才幫自己的那位大個子嗎?大個子顯然也認出了他,率先對他說:“你好!”
蔡和森回應著,把面前的硯臺給他推近了些。大個子說著“謝謝”,無意間,卻正好看見蔡和森表格上填好的姓名,一下子驚叫起來:“蔡和森!你就是蔡和森?鐵路學堂那個蔡和森?”
蔡和森有些奇怪:“你怎么知道呀?”大個子依然大著嗓門說:“嗨,長沙的學生,哪個不曉得有個蔡和森,去年考鐵路學堂,作文考了105分。滿分不夠,還另加5分,天下奇聞啊!原來就是你呀。哎,你不是在讀鐵路學堂嗎?怎么又跑到這里來了?”
蔡和森很坦率地回答:“那邊!學費太貴,實在讀不起,我已經退學了。”“哦!彼此彼此。窮師范招學生,還是咱們窮兄弟多。”大個子說道。
二人邊填表邊聊天。蔡和森問道:“對了,還沒請教老兄貴姓啊?”“貴什么貴?”大個子把報名表遞了過來,“我姓毛,毛澤東。”蔡和森的目光停留在表格的履歷一欄上,那上面除了“工”一項外,農兵學商都打上了勾,他頗為驚奇:“嘿,毛兄干過那么多行當?農兵學商都全了!”
毛澤東得意地說:“我呀,是家在農村種過地,老爹販米幫過忙,出了私塾進學堂,辛亥革命又扛槍。五花八門,反正都試了一下。”
“毛兄不過比我大一兩歲,閱歷卻如此豐富,令人佩服。”蔡和森說道,“我們就不要你佩服我,我佩服你了。”毛澤東向蔡和森伸出手,爽快地說:“來,交個朋友。”
兩個人的手握在了一起。毛澤東說:“以后,你我可就是同學了。”蔡和森笑道:“還不知道考不考得上呢。”毛澤東手一揮:“怎么會考不上?肯定考得上!”
“……李維漢,255號;周世釗,256號;鄒彝鼎,257號:羅學,258號……”黎錦熙忙得一頭微汗,依次收著考生交來的報名表,他一面讀出考生姓名,一面往表上編定考號。這時又一張表格遞了過來,收表格的同學抬起頭一看,當即愣住了——面前是一個矮矮壯壯、留著粗粗的八字胡、戴著眼鏡的中年人,那張臉上都已經有了皺紋,忙道:“這位老伯,對不起,學校規定要由考生本人報名,不能由家長代報。”
中年人笑著說:“我就是考生啊。”這話把旁邊的人都嚇了一跳。中年人很溫和地問:“年紀大是嗎?可招生不是沒限年齡嗎?”
“年齡是不限,可是……您真的來報名?”這個同學有些疑惑地念著表格,“何叔衡?喲,您還是位秀才啊?”
黎錦熙聽到何叔衡的名字,忙過來接過表格,看了看,猜疑地問道:“您不是寧鄉的何琥璜先生吧?”“正是鄙人。”何叔衡笑著說。
“何先生,您好,我是一師的歷史教師黎錦熙。您這是開什么玩笑?您可是長沙教育界的老前輩了,怎么能到我們這兒來報名呢?”
何叔衡趕緊解釋說:“我真的不是開玩笑。何某雖說已經37歲了,在寧鄉辦過幾年學,教過幾年書,可過去學的,都是些老掉牙的八股文章,窮鄉僻壤,風氣不開,如果不多學些新知識、新文化,再教下去,只怕就要誤人子弟了。所以,我是真心實意來貴校報名,想從頭學起,做個民國合格的老師。怎么,不會嫌我這個學生太老了吧?”
“哪里的話?琥璜先生這么看得起一師,是我們一師的光榮。”黎錦熙對那個高年級的同學說:“陳章甫,來來來,大家都來,為何先生鼓鼓掌,歡迎何先生!”圍觀的報名考生都鼓起了掌,掌聲頓時響成了一片。
(有刪改)
[注]①窮師范,指湖南第一師范,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小說通過蔡和森的觀察視角引出了毛澤東的形象,讓毛澤東在同齡人中展示個人風采,真實又不乏新穎。
B.湖南第一師范此次考試招八十人,但報考的有好幾百,競爭激烈,報考的同學們都在擔心自己能否考上。
C.考題“論小學教育”符合師范類學校的辦學實際,“公布考題”“題目自擬,篇幅不限”則體現了試題的開放性。
D.作為湖南第一師范的一名歷史教師,黎錦熙在學生的報名接待工作中組織有序,態度認真負責,待人禮貌熱情。
7.下列對文中“何叔衡報名”這部分內容,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黎錦熙對何叔衡的報名感到震驚,主要是因為他認為何叔衡的年齡超出了學校的招生標準,這也從側面烘托了何叔衡的形象。
B.初見何叔衡時,收表格的同學誤認為他是學生家長,何的回答以及其周圍人的吃驚、疑惑增加了小說的戲劇性。
C.文中通過與其他考生的年輕活力的對比來突出何叔衡的精神風貌和求學態度,表現了他對新知識的渴望和對教育事業的責任感。
D.何叔衡解釋的內容,反映出當時民間沒有合格的民國老師,民眾風氣未開,新知識、新文化得不到普及的社會環境。
8.蕭子升和蔡和森在來報考湖南第一師范前已是小有名氣的“才子”,小說主要用側面描寫來表現這一點,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分)
9.小說塑造了一個杰出的青年群體,請結合文本談談他們表現出來的“書生意氣”。(6分)
二、古詩文閱讀(3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
材料一:
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也。少有氣力,好游俠。往依劉表,因居南陽,不見進用,后轉托黃祖,祖又以凡人畜之。于是歸吳。周瑜、呂蒙皆共薦達,孫權加異,同于舊臣。寧陳計曰:“今漢祚日微,曹操彌驕,終為篡盜。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后操。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財谷并乏,左右欺弄,務于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修,怠于耕農,軍無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權深納之。遂西,果禽祖盡獲其士眾遂授寧兵屯當口。
(選自《三國志·甘寧傳》,有刪改)
材料二:
先主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選自《三國志·隆中對》,有刪改)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果A禽B祖C盡D獲E其士眾F遂授寧G兵H屯當口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因居南陽”與“我欲因之夢吳越”(《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兩個“因”的意思不一樣。
B.漸,指逐步,與成語“防微杜漸”中的“漸”字意思一樣。
C.“君謂計將安出”,賓語前置句,與“何枝可依”(《短歌行》)兩句文言句式相同。
D.胄,文中指帝王或貴族的后代;也可指古代作戰時戴的頭盔。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甘寧到吳國受到周瑜、呂蒙的共同舉薦,得到孫權賞識,與之前在劉表、黃祖那里的遭遇完全不一樣。
B.甘寧勸孫權對南荊之地早點規劃,而且要先從黃祖那里尋找突破口;認為孫權一定能打敗黃祖。
C.劉備在“凡三往”之后,才得以和諸葛亮見面;劉備先叫旁邊的人退下,然后才進入正題。
D.諸葛亮在對策中,先謀“可”之策略,再析“不可”之勢,為劉備描繪出立足蜀漢,與魏、吳鼎足三分天下的藍圖。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不見進用,后轉托黃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2)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14.甘寧雖是一名武將,對孫權的獻策卻直追諸葛亮的“隆中對”。請概括兩者的相同之處。(3分)
四、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小題。
醉落魄·蘇州閶門留別①
蘇軾
蒼顏華發,故山歸計何時決!舊交新貴音書絕,惟有佳人,猶作殷勤別。
離亭欲去歌聲咽,瀟瀟細雨涼吹頰。淚珠不用羅巾浥,彈在羅衫,圖得見時說。
【注】①1071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自請出京,任杭州通判,此詞作于1074年詞人離杭州赴密州,途經蘇州時。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本詞為小令,“醉落魄”為詞牌名,從詞題“蘇州閶門留別”來看,本詞內容與離別有關。
B.詞人把“佳人”與“舊交新貴”進行對比,將“佳人”當作可以推心置腹的知音。
C.上片由人及己,下片描寫細膩,充分體現了詞人與“佳人”意緒契合的情感交流。
D.結尾勸慰“佳人”不要用羅巾揾淚,任它灑滿羅衫,等待再次相會時,以此作為相知貴心的見證。
16.本詞交織著詞人多種情感,請簡要概括。(6分)
五、名篇名句默寫(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中,辛棄疾認為北伐抗金應當做好充分準備,如果像宋文帝劉義隆那樣草率出兵,雖有“ ”之雄心,也只怕會是“ ”的結局。
(2)《靜女》中寫女主人公跋涉郊野親自采來茅草贈予戀人的句子是:“ , ”,物微意深,一如陸凱《贈范曄詩》中的“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3)《師說》開篇直言“ ”后層層推論而得出無論高低貴賤、年長歲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 ”的觀點。
六、語言文字運用(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題。
自從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見,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種信念,便植入我的腦海,像夜空里的一顆星,時時在閃光。這是一種思想,一種意志,一種思索,一種信息。一有綠色這個媒介,她便會釋放出來,叫我心里翻騰不已。
我見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訪時。你敲門進來,坐在沙發上。你已50歲,皮膚黧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臉上也已爬上皺紋。我腦中本裝著你傳聞中的英姿、你動人的歌聲、爽朗的笑語。我心里一頓,沒有想到你會是這個樣子。你對我笑笑,坐在沙發上,等我先問話。窗外綠柳紅花。
你開始敘述往事,雙眸中又閃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你隨軍進疆時還是一個十八歲的姑娘。炎熱的麥收時節,你在南疆的農場里,在維吾爾族老鄉的杏樹下看場。在這夏日沙子能烤熟大餅的西北,綠蔭比金子還寶貴。你心里萌生出一個念頭,一心一意學林業去,要讓綠色染滿戈壁。
畢業后你來到石河子,這一片黃沙之野,正是涂抹綠色的最廣闊天地。報到的第一天,這里還沒有房子,晚上你就和隊友一道睡在工棚廚房里。白天你們一起扛著標桿去測量,去規劃。冬天,沒膝的深雪將你單薄的褲腿凍成冰棍;春天,肆虐的風沙將你秀氣的臉龐雕出溝壑;夏天,炎炎的烈日將你嫩白的皮膚曬成黑炭。你這位水鄉姑娘,執著地追求著自己的理想。
18.下列對文中加點的“一”字意義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一有綠色這個媒介”:用在動詞前加強語氣。
B.“心里一頓”:表示動作是一次,或動作是短暫的。
C.“一心一意”:表示專一。
D.“一道”“一起”:表示同一。
19.好的新聞通訊注重現場感,請從人稱角度,分析第二段是如何營造現場感的。(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20-22小題。
文字發生之初是“結繩記事”,需要結繩來記事是因為在空間和時間中人和人的接觸發生了阻礙。我們不能當面講話,才需要找一些東西來代話。在廣西的瑤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銅錢到別的部落里去,對方接到了這記號,立刻派人來救。這是“文字”,一種雙方約好代表一種意義的記號。如果是面對面可以直接說話時,這種被預先約好的意義所拘束的記號,不但多余,而且有時會__________,引起誤會。在十多年前青年們講戀愛,受著直接社交的限制,__________著寫情書,很多悲劇是因情書的誤會而發生的。有這種經驗的人必然能__________文字的限制。
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這不完全是出于“間接接觸”的原因。我們所要__________的情意是和當時當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當時當地的情意記了下來,如果在異時異地的圜局中去看,所會引起的反應很難盡合于當時當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應。文字之成為傳情達意的工具常有這個無可補救的缺陷。在利用文字時,于是我們要講究藝術,講究文法。文法和藝術就在減少文字的的“走樣”。
20.依次填入文中橫線的詞語,全部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詞不達意 通行 痛悉 傳達
B.言不及義 盛行 痛悉 傳達
C.詞不達意 通行 熟悉 表達
D.言不及義 盛行 熟悉 表達
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在利用文字時,我們于是要講究藝術,講究文法。
B.于是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藝術,講究文法。
C.于是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
D.在利用文字時,于是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
22.請結合材料內容,簡要概括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看待文字的。(6分)
七、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從踏入小學校園,到當下的高一,你可能一直在體驗著為了考試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是重要的,因為通過這樣的學習我們得以進入更好的學校、更高的學府,甚至獲得從業資格,得到職稱的晉升等。只是我們有時候會想,不為考試的學習是怎樣的?而且,即便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考試了,學習似乎依然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對于“為考試的學習和不為考試的學習”,你有怎樣的見解和感悟?請聯系學習和社會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的思考,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要求:(1)結合材料,自選角度,自擬標題,確定立意,做到議論有針對性;(2)文章結構符合基本議論文要求,能使用一些常用和學過的論證方法;(3)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不得泄露個人信息;(4)字跡工整,卷面清楚。
新建二中2024-2025學年度上學期11月份期中考試卷
參考答案:
【導語】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人物通訊的兩大核心美學維度:形象美和語言美。通過實例如王寧生、范徐麗泰等故事,分析了如何利用典型事件和語言來塑造生動、真實的新聞人物形象。強調了“零度修辭”的語言策略,以客觀記錄人物事跡,使形象描繪更具沖擊力和真實感。此外,文章還提出人物語言的表現力在凸顯形象美方面的重要性,使整個分析兼具理論深度和實操指導。
D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必須選用符合人物性格、最具有表現力的人物語言”錯誤。原文第八段說“引用最具表現力的人物語言,是展現新聞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可知引用人物語言是最直接的方法,而不是“必須選用”,二者的表述不同,選項表述絕對。故選D。
2.C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C.“是不能使用形容詞的”錯誤。原文第七段說“運用白描和零度修辭描寫人物,審慎使用形容詞。一方面,對形容詞的選擇應該盡量審慎,甚至少用。因為形容詞往往帶有作者主觀的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主觀意識”,可知,是“盡量審慎,甚至少用”,而不是“不能使用”,選項表述絕對。故選C。
3.A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念,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零度修辭”是盡可能地不添加任何主觀意見和意向性詞匯,在使用這種修辭方式時,新聞主題往往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傾向性,所以使用客觀性的文字進行處理,反而使文章意義得到很好的體現。
A.沒有形容詞和修辭,只是抓住了神態、行為等細節,體現了零度修辭。
B.“暖”“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等是別人對鐘揚的評論,帶有較強的傾向性;
C.運用排比句式,體現出作者對主要人物張秉貴強烈的情感態度;
D.運用了排比、對比,突出了人物的堅持與毅力,帶有較強的傾向性。故選A。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
①整體采用總分結構。先明確文章中心觀點,指出人物通訊對人物形象美和語言美有較高的審美要求,然后分別從形象美和語言美展開分析。
②局部采用并列結構。在對人物通訊的形象美和語言美展開分析時,都采用了并列結構。
(評分標準:2分一點)
【詳解】結合第①段“人物通訊是以報道新聞人物事跡或活動,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為主要內容的通訊類型。它對人物形象美和作品的語言美有著較高的審美要求”可知,本文先明確文章中心觀點,指出人物通訊對人物形象美和語言美有較高的審美要求;然后第②—⑤段從“選擇適當的新聞事實塑造新聞人物的形象美”角度進行論述,第⑥—⑧段從“重視在新聞寫作上展現人物通訊的語言美”展開分析。可見,本文整體采用了總分結構。
【詳解】結合第②段“人物通訊要選擇適當的新聞事實塑造新聞人物的形象美”的總領和第③段“人物通訊的形象美與作者能否正確把握人物與事件的關系密切相關”,第④段“要選擇最典型的事件來塑造新聞人物形象”,第⑤段“要找準表現角度,把握人物與事件的內在聯系,盡可能地把人物性格與細節融合在事件里”的分述可知,這幾段話分別從三個方面論述如何“選擇適當的新聞事實塑造新聞人物的形象美”。結合第⑥段“除了塑造新聞人物的形象美,還要重視在新聞寫作上展現人物通訊的語言美”的總領,第⑦段“運用白描和零度修辭描寫人物,審慎使用形容詞”,第⑧段“要引用最具表現力的人物語言”的分述可知,這幾段話分別從兩個方面論述“在新聞寫作上展現人物通訊的語言美”,在對人物通訊的形象美和語言美展開分析時,都采用了并列結構。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所選事件具有代表性,最能體現人物的個性。例如,通過袁隆平尋找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的事件,凸顯袁隆平的實踐精神。
②表現角度選擇準確。例如,從“泥腿子專家”的角度,再現了袁隆平尋找這種天然雄性不育株的過程,突出了他不怕吃苦、執著追求的科研精神。
③運用零度修辭,客觀記錄事實。材料以本真記錄的方式再現了袁隆平在田間科研過程,沒有添加任何主觀性詞匯,而袁隆平作為“泥腿子科學家”的形象卻很突出。
(評分標準:2分一點)
結合第四段“要選擇最典型的事件來塑造新聞人物形象。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高層人物,都會在不同方面體現出特殊的社會影響,他們身上也有著不同的新聞價值,因此根據人物所具有的新聞價值來選取的新聞事件,必須是最能體現人物個性的事件,必須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可知,所選事件具有代表性,最能體現人物的個性。例如,“袁隆平又走進了安江農校的稻田,去尋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通過袁隆平尋找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的事件,凸顯袁隆平的實踐精神。
結合第五段“要找準表現角度,把握人物與事件的內在聯系,盡可能地把人物性格與細節融合在事件里,使文章可讀,人物可親”可知,表現角度選擇準確。例如“‘泥腿子專家’袁隆平又走進了安江農校的稻田,去尋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頭頂烈日腳踩淤泥彎腰駝背去尋找這種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從“泥腿子專家”的角度,再現了袁隆平“頭頂烈日腳踩淤泥彎腰駝背”尋找這種天然雄性不育株的過程,突出了他不怕吃苦、執著追求的科研精神。
結合第七段“零度修辭是盡可能地不添加任何主觀意見和意向性詞匯,在使用這種修辭方式時,新聞主題往往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傾向性,所以使用客觀性的文字進行處理,反而使文章意義得到很好的體現”可知,運用零度修辭,客觀記錄事實。材料以本真記錄的方式再現了袁隆平在田間科研過程,“走進了安江農校的稻田”“尋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停留在一株雄花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上”“把這株洞庭早秈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條標記”“終于找到了”等語句,沒有添加任何主觀性詞匯,而袁隆平作為“泥腿子科學家”的形象卻很突出。
【文學類文本導讀】黃暉的《恰同學少年》節選描繪了真實歷史背景下的一群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的青年學子,展現了他們在求學路上的朝氣與奮斗精神。通過對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物自然對話和互動的描繪,小說生動地展示了他們的個性與志向。作品將個體命運與時代背景緊密結合,以幽默而細膩的筆觸刻畫了青年們渴望新知的精神風貌,反映了那個時代年輕人面對教育和未來的熱情與理想。
B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B.“報考的同學們都在擔心自己能否考上”錯誤,根據后文“毛澤東說:‘以后,你我可就是同學了。’”“毛澤東手一揮:‘怎么會考不上?肯定考得上!’”可知,毛澤東并沒有擔心自己考不上。故選B。
7.B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主要是因為他認為何叔衡的年齡超出了學校的招生標準”錯誤,根據原文“年齡是不限,可是……您真的來報名”可知,學校招生并沒有限制年齡。
C.“對比來突出何叔衡的精神風貌和求學態度”錯誤,根據原文“所以,我是真心實意來貴校報名,想從頭學起,做個民國合格的老師”可知,何叔衡的求學態度和其他年輕的學生是一樣的,并沒有對比。
D.“當時民間沒有合格的民國老師”錯誤,根據原文“可過去學的,都是些老掉牙的八股文章,……再教下去,只怕就要誤人子弟了。所以,我是真心實意來貴校報名”可知,何叔衡更多是在表達自己對舊知識的不滿意和對新知識的渴望,并非說當時沒有合格的民國老師。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描寫手法的能力。
①借易禮容看見蕭子升也來報考的驚訝和調侃,側面表現蕭子升的才華。
②以眾人聞其名面想見其容,側面表現蕭子升的才名。
③借毛澤東(大個子)看見蔡和森的名字而驚訝,側面表現蔡和森的名氣很大。
④借毛澤東之口道出蔡和森考鐵路學堂時作文超出滿分的奇聞,側面表現蔡和森的才華。
(答對一點給1分,答對其中兩點給3分,答對其中三點給4分)
【詳解】根據原文“子升兄?你這湘鄉第一才子也來考?你看看你看看,你這一跑來,我們還有什么指望啊?干脆直接回家得了”可知,文章通過易禮容的對話,小說展示了蕭子升的名氣。易禮容稱他為“湘鄉第一才子”,并感嘆:“你這一跑來,我們還有什么指望啊?干脆直接回家得了”, 這一玩笑式的對話顯示了蕭子升在同齡人中的才氣和威望。易禮容的話既表達了對蕭子升才能的認可,也體現了蕭子升在同學中的影響力。這種通過他人對蕭子升的評價來表現其才氣的方式,屬于典型的側面描寫。
根據原文“眾人都回過頭去,想看看這位名叫蕭子升的湘鄉第一才子長得是什么模樣”可知,蕭子升的才名在同齡人中已經廣為流傳,形成了一種響亮的名聲,以至于當易禮容提到他時,眾人紛紛回頭,希望一睹這位湘鄉才子的風采。表現出蕭子升的才華和聲望在考生群體中具有極高的知名度。通過這種“眾人回頭”的行為,作者巧妙地側面突出了蕭子升的才名。
根據原文“無意間,卻正好看見蔡和森表格上填好的姓名,一下子驚叫起來:‘蔡和森!你就是蔡和森?鐵路學堂那個蔡和森?’”“嗨,長沙的學生,哪個不曉得有個蔡和森” 可知,對于蔡和森的才氣,小說通過毛澤東的反應來表現。當毛澤東看到蔡和森填寫的名字時,立刻認出了他,并驚嘆,側面表現蔡和森的名氣很大。
毛澤東對蔡和森作文成績的欽佩和驚嘆“作文考了105分。滿分不夠,還另加5分,天下奇聞啊”,進一步展現了蔡和森的名氣與才華,滿分已經不能表現其才華,通過毛澤東的這番話從側面表明了蔡和森在當時學生群體中的優秀表現。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志向遠大,勇于追求:這些青年朝氣蓬勃,帶著求知的熱情并積極報考師范學校,他們愿意接受新文化、學習新知識,有著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的遠大志向。
②自信滿滿,才華橫溢:他們豪情滿懷,對自己的才學有著自信,如毛澤東對自己能考上師范學校充滿信心,蔡和森作文出彩,蕭子升被稱為“湘鄉第一才子”。
③樂觀開朗,幽默風趣:毛澤東與蕭子升、蔡和森等人互動時幽默風趣,言辭中盡顯開朗樂觀,展現出青年的朝氣與活力。
(2分一點,答對三點給6分)
【詳解】根據原文可知,這些青年懷有遠大的志向和責任感,積極報考湖南第一師范,表現出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勇于接受新文化的精神。蔡和森雖然家境貧寒,曾因經濟原因退學,但他依然選擇重新報考,這反映出他對教育和社會的責任感,以及對學習新知識的強烈追求。他們報考師范學校的行為表明了他們有著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的遠大志向。
根據原文可知,毛澤東對自己能考上師范學校充滿信心。在與蔡和森的對話中,毛澤東堅定地說“怎么會考不上?肯定考得上”, 展現了他對自己才華的自信。同樣,蔡和森的作文被毛澤東稱為“滿分不夠,還另加5分”,這充分表現出蔡和森才華橫溢。蕭子升則被易禮容稱為“湘鄉第一才子”,從側面表現出他在同學中的才學與威望。
根據原文可知,毛澤東在與蕭子升、蔡和森互動時表現出輕松幽默的一面。毛澤東與蕭子升對對子時隨口對出的“窮師范招學生”,以及橫批“擠、破、腦、殼”,既展示了毛澤東的機智才華,也表現了他面對考試壓力時的幽默和樂觀。這樣的輕松幽默展現了青年們的朝氣與活力,也反映了他們面對競爭時的積極心態。
【文言文導語】這篇文言文通過對甘寧和諸葛亮獻策的記錄,展現了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復雜局勢。材料一聚焦甘寧對孫權的建議,強調時機的重要性和地理優勢的利用,突出甘寧的政治洞察。材料二的“隆中對”則是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宏偉戰略,強調以荊州、益州為根基,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兩者都體現出深刻的時局分析和策略規劃,展現各自謀士的智慧與策略遠見,他們的建議深刻影響了各自主公的戰略布局。
10.CFH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果然擒獲了黃祖,并俘虜了他所有的士兵。于是孫權交給甘寧一支部隊,駐扎在當口。
“果禽祖”主語省略,“祖”作“擒”的賓語,故在賓語后C處斷開;
“盡獲其士眾”,“其士眾”作“獲”的賓語,結構完整,故在賓語后F處斷開;
“授寧兵”省略主語孫權,動賓結構,故在賓語后H處斷開。
故選CFH。
11.B
本題考查學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識、分析文一詞多義和文言句式的能力。
A.正確。于是/依據。句意:于是留在南陽。/我想依據越人說的話夢游吳越。
B.錯誤。意思不同。逐步/事物發展的開端。句意:然后就可以逐漸地去謀取巴、蜀。/在錯誤、或壞事剛露出苗頭的時候就加以制止,不使其發展。
C.正確。均為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是“君謂計將出安”“可依何枝?”。句意:您認為該采取怎樣的辦法呢?/可以棲身于哪根枝條?
D.正確。句意:將軍既是皇室的后代。故選B。
12.D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先謀‘可’之策略,再析‘不可’之勢”錯誤,“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可知應是“先析‘不可’之勢,再謀‘可’之策略”。故選D。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甘寧)不被(劉表)重用,后來又轉而投奔黃祖,黃祖又只把他當作一般的人來對待。
(“見”,表被動;“托”,投奔;“畜”,對待)評分標準:1分一點,句意1分
(2)這大概是上天拿它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你可有占領它的意思呢?(“殆”,大概;“所以”,用來……的;“資”,資助。)評分標準:1分一點,句意1分
1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思路和藝術手法,篩選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
①都有明確目標:意圖巴蜀之地。
②都了然形勢:甘寧熟悉劉表、黃祖的情況,了解曹操的勢力;諸葛亮對天下形勢盡在掌握。
③都有具體對策:甘寧建議先取黃祖,西據楚關,再圖巴蜀;諸葛亮則提出了明確而又完整的內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
④都陳述(思路)清晰:先析形勢,再講措施,環環相扣,步步為營。
(一點1分,答對其中三點給滿分)
【詳解】①從目標上看,甘寧“漸規巴、蜀”,諸葛亮認為“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由此可知,二者都有明確目標,都是想奪取巴蜀這個戰略要地。
②從天下形勢上看,甘寧分析“漢祚日微,曹操彌驕,終為篡盜”“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后操”“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財谷并乏,左右欺弄,務于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修,怠于耕農,軍無法伍”,洞悉曹操、劉表、黃祖情況;諸葛亮分析“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可以奪益州,三分天下。由此可知,二者都了然形勢。
③從戰略對策上看,甘寧建議“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一步步奪取;諸葛亮建議“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包括了四方的外交、“內修政理”的內政策略、兩路進攻的軍事方針,可謂面面俱到。由此可看,二者都有具體對策。
④從論辯邏輯上看,二者都是先分析天下形勢,再講具體措施,環環相扣,步步為營,陳述思路清晰。
參考譯文:
材料一:
甘寧字興霸,是巴郡臨江人。年少時就有才氣,善于交往,有俠義。后來依附劉表,于是留在南陽,(甘寧)不被(劉表)重用,后來又轉而投奔黃祖,黃祖又只把他當作一般的人來對待。于是歸附吳國。由周瑜、呂蒙共同推薦,孫權對甘寧有著不一般的看待,就像對那些老臣一樣對待他。甘寧(向孫權)陳述計策:“如今漢皇帝的地位日漸衰微,曹操越來越驕橫,最終會成為竊取政權的人。荊州南部地區,山川交通便利,江河相互通達,實在是我們向西擴張的有利形勢。我已觀察過劉表,既沒有遠見,兒子又品行惡劣,不是能傳承祖業的人。主上您應當趁早謀劃,事不宜遲。謀劃這件事的方法,應該先攻打黃祖。黃祖現在年老,已經非常昏聵糊涂,財物糧食也很匱乏,身邊的人爾虞我詐,只追求私利,欺壓苛求下級官吏與士卒,官吏士兵心生怨恨。舟船等戰斗器具,廢棄并年久失修,不重視農耕,軍紀混亂。君主您如果發動進攻,一定可以打敗他。打敗黃祖后,乘勝向西,在西邊占據楚關,形勢就將更加廣大,然后就可以逐漸地去謀取巴、蜀。”孫權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見。于是西征黃祖,果然擒獲了黃祖,并俘虜了他所有的士兵。于是孫權交給甘寧一支部隊,駐扎在當口。
(選自《三國志·甘寧傳》,有刪改)
材料二:
先帝去隆中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于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退下,說:“漢室的統治崩潰,奸邪的臣子盜用政令,皇上蒙受風塵遭難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任,想要為天下人伸張大義,然而我才智與謀略短淺,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您認為該采取怎樣的辦法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獨掌大權以來,各地豪杰同時起兵,占據州、郡的人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終之所以能打敗袁紹,憑借弱小的力量戰勝強大,不僅依靠的是天時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經三世了,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權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連,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上天拿它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你可有占領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高祖憑借它建立了帝業。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漢中,那里人民殷實富裕,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饑似渴,如果能占據荊州、益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宛地、洛陽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么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就可以復興了。”
(選自《三國志·隆中對》,有刪改)
【詩歌導語】蘇軾的《醉落魄·蘇州閶門留別》表達了濃厚的離別情懷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詞中通過與故交斷絕的對比,突出“佳人”的情意深長。下片細膩地刻畫離別時的傷感,淚滴羅衫象征相思與離情,詞境清新婉轉,情感真摯動人。
15.C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C.“上片由人及己”錯,“蒼顏華發”指詩人自己,“舊交新貴”是朋友,先說自己再說他人,所以是由己及人。故選C。
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仕途不順的失意。②對故鄉的思念。③與“佳人”離別的不舍。④知交零落、音書不通的孤獨寂寞。
(2分一點,答對其中三點給6分)
【詳解】①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他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自請出京,在杭州三年之后又被貶往密州,寫出了他仕途上的不順利。
②詩人此時容顏蒼老、白發滿頭,卻不得不遠離家鄉;在此分別之時想到回鄉的計劃不知何時才能實現,對家鄉的思念之情越發濃重。
③詩人途經蘇州,惟有佳人與他作別;就要告別而去,佳人開口未歌先凄咽,泣不成聲,表現出不忍分別的深情。
④不論是“舊交”還是“新貴”都已經與詩人斷絕聯系,知音零落、音書不通,詩人內心充滿孤獨寂寞之情。
(1)封狼居胥 贏得倉皇北顧 (2) 自牧歸荑 洵美且異
(3)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之所存也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點字的寫法,易錯字:胥 倉皇 歸荑、洵。
18.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詞義的能力。
A.“用在動詞前加強語氣”錯誤,句中“一”與后句的“便”配合,表示兩個動作緊接著發生。故選A。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敘述人稱表達效果的能力。
①使用第一人稱“我”,寫出了采訪過程中的親身感受,真實自然,富有現場感。
②使用第二人稱“你”,將采訪對象滄桑的形象直接展現在讀者面前,真實親切,富有現場感。
③“我”“你”人稱交替出現,營造訪談時“我”“你”之間的對話感,真實地再現了訪談的場景,富有現場感。
(答對一點給1分,答對兩點給3分,答對三點給5分)
【解析】根據“我見到你”“我心里一頓”“我腦中本裝著”等內容,可知第一人稱的運用使得敘述變得個人化,仿佛作者正在直接與讀者分享其個人的經歷和感受。這種直接的個人體驗讓讀者能夠更容易地與敘述者產生共鳴,增強了場景的現實感和緊迫感。
根據“你敲門進來”“你已50歲”“你對我笑笑”等內容,可知運用第二人稱讓讀者感覺仿佛自己就是被敘述的對象,增強了讀者的參與感和代入感。這種直接的稱呼方式將讀者直接放在了場景之中,與被采訪者處于同一空間,使讀者能夠更加身臨其境地體驗場景。
一二人稱交叉使用,共同營造出一個生動、具有現場感的采訪場景,這種寫作手法在新聞通訊中非常有效,可以讓讀者更加貼近新聞事件,感受到新聞現場的氛圍和情感。
20.A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理解并運用詞語(包括成語)的能力。
第一空:“詞不達意”,泛指詞句不能確切地表達出意思和感情;“言不及義”的意思是只說些無聊的話,不涉及正經道理。句中與“多余”成遞進關系,且“引起誤會”,用“詞不達意”。
第二空:“盛行”,廣泛流行;“通行”,意思是通過,暢行無阻,普遍應用。句中指“在十多年前青年們講戀愛”暢行“寫情書”,用“通行”。
第三空:“熟悉”,意思是了解得清楚,清楚地知道;“痛悉”意思是悲痛獲悉。句中指寫情書受限于文字,讓人感覺文字的限制是很令人悲痛的,用“痛悉”符合語境。
第四空:“傳達”,傳告,使知道,傳達命令;“表達”,是將思維所得的成果用語言語音語調、表情、行為等方式反映出來的一種行為。根據前文,“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用“傳達”。
故選A。
21.C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畫波浪線的句子有兩處語病:
①語序不當。“于是”表示某種情況,位于狀語之前,故應調到“在利用文字時”前面。
②語序不當。文字表達先文法再藝術,形成遞進關系,且與后文“文法和藝術”的順序相照應。
故選C。
22.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壓縮語段概括要點的能力。
①文字發生之初是為了消除人與人之間時空的阻礙。
②文字在傳情達意上是不完全的,有明顯的缺陷。
③講究文法和藝術可以減少文字的“走樣”。
(2分一點)
【解析】由第二段開頭“文字發生之初是‘結繩記事’,需要結繩來記事是因為在空間和時間中人和人的接觸發生了阻礙”得出答案①文字發生之初是為了消除人與人之間時空的阻礙。
由第二段“你用文字把當時當地的情意記了下來,如果在異時異地的圜局中去看,所會引起的反應很難盡合于當時當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應。文字之成為傳情達意的工具常有這個無可補救的缺陷”得出答案②文字在傳情達意上是不完全的,有明顯的缺陷。
由第二段結尾“于是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文法和藝術就在減少文字的的‘走樣’”③講究文法和藝術可以減少文字的“走樣”。
23.審題: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
本題材料主體部分包括兩個段落,它們討論的核心話題是“學習”。材料中將學習分成兩種,一種“為考試的學習”指學生十幾年來面對升學、考試的學習,通過學習豐富知識,獲得滿意分數,考取理想中的學校。“可是,即便有一天當我們不再面對考試和升學,學習似乎依然將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所以另一種“不為考試的學習”的學習凸顯出來了,“那么不為考試的學習是怎樣的呢?”
考生要做到有的放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考試、升學是求學的必經階段,也是學習的階段性目的,但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與升學,學習應該有更高遠的目標和追求。
2.學習也許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學習是人生不斷走向完善的必由之路。
3.為了考試學習,是被動學習,只關注和考試相關的內容,把考試作為終極目的,這會限制我們的思維,束縛我們的想象,蒙蔽我們的視野,對人的全面而個性化的發展極為不利。不為了考試的學習是是主動求知,學已所擅,學已所愛,是終身學習。
4.不管是不是為了考試,學習的核心價值觀是不變了,學貴有心、學貴有法、學貴有勤、學貴有恒、學貴有志。
5.學無止境,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發展目標。
具體寫作時,考生可以簡單引述材料,提出觀點,心之所向,學之所至,接著,結合生活實際,闡述為了考試的學習和不為了考試的學習的區別和聯系。比如受到考試內容與所定目標的為考而學習的學習,在提供方向與動力的同時,也限制了學習的廣度。而不為考試的學習,大體上脫離了由考試及目標帶來的束縛,能夠真正體會到學海的無涯。但與此同時,失去了目標帶來的束縛,也有可能會失去學習的動力。所以兩者對于個人的學習和成長是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的。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強調不管是為了考試的學習還是不為了考試的學習,都無法脫離“學習”對一個人能力提升的基本作用。最后,總結觀點,考與不考,改變的僅僅只是學習的修飾詞。學習的本質,學習的作用猶在。無論對于哪一種學習,保持接受,注重過程,才是對它最好的態度。
立意:
1.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考試.
2.學而不求利,樂從自主起。
3.心之所向,學之所至。
4.享受學習,超越考試.
5.享受學習,樂在其中。
評分細則:
54-60:能深入思考“為考試的學習和不為考試的學習”兩者對人生的意義價值和弊端,能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習的核心價值提出創建性的看法;運用多種論證方法;觀點明確,中心突出,段落結構清晰,語言富有表現力。
48-53:能思辨著思考“為考試的學習”和“不為了考試的學習”對人生的意義價值和弊端,觀點明確,聯系學習和生活實際思考對待“學習和考試”的方法和態度,中心明確,段落結構清晰,語言流暢;論證方法兩種以上。
42-47:能思考“為考試的學習和不為考試的學習”兩者的區別和價值,觀點明確,內容充實;但流于表面,缺乏主體意識,沒有聯系自己的學習或社會生活實際理解兩種學習態度;論證方法單一。
36-41:文體不清,能圍繞“學習”立意,但脫離寫作任務,單方面地談學習或者考試地意義和價值,內容單薄,表達不流暢。(記敘文在本檔給分)
25-35:寫成記敘文,泛談學習的特點、作用、價值等,語言表達混亂。
其他評卷操作:
1.針對不良文風,降一檔打分;
2.完全套作(有據),0分;
3.抄襲閱讀材料或其他文章的(有據,超過50字),扣5分;完全抄襲試卷中其他材料的給5分;
4.沒有標題,扣2分;
5.0—200字的,10分以內給分;200—400字的,20分以內給分;400—600字的,30分以內給分。
6.無效文字或字數不夠800字每100字扣10分;
7.語言不流暢,書寫凌亂,錯別字較多的,酌情扣分,扣滿6分為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施秉县| 本溪| 余姚市| 武清区| 曲阜市| 峨山| 珠海市| 全州县| 丰县| 台州市| 云霄县| 登封市| 石首市| 嘉祥县| 开阳县| 浏阳市| 乳山市| 伊金霍洛旗| 故城县| 延安市| 扶余县| 康马县| 苏州市| 临高县| 行唐县| 泰和县| 临高县| 荔波县| 离岛区| 内丘县| 通辽市| 忻州市| 大港区| 高雄市| 西乡县| 株洲市| 历史| 孟津县| 中宁县| 泰兴市| 遂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