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14課回憶我的母親練習題(含答案)積累與運用1. 根據拼音寫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我是一個diàn( )農家庭的子弟,本來是沒有錢讀書的。那時鄉間豪紳地主的qī( )壓,衙門差役的橫( )蠻,逼得母親和父親決心節衣縮食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 )門戶”。我念過私shú( ),光緒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舉,以后又到更遠的順慶和成都去讀書。這個時候的學費都是東挪( )西借來的。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佃農 含辛茹苦 漢馬功勞 名正言順B.勞碌 風塵仆仆 寥寥無幾 不綴勞作C.私塾 嶄露頭角 消聲匿跡 支撐門戶D.慰勉 無可奈何 風餐露宿 開國元勛3.下列加點詞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春天初至,合肥駱崗公園內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前來游園的人絡繹不絕。B. 母親的一生是在辛勞艱苦中度過的,可她總是任勞任怨,對兒女傾注了全部的愛和心血。C. 爺爺待人寬厚仁慈,經常幫助有困難的人,他是我精神上的導師。D. 為了瘦身,李婷婷節衣縮食,結果在上午第一節課就昏倒了。小語為袁隆平擬寫了一段介紹文字,其中存在一些問題,請你幫他修改。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2019年榮獲“最美奮斗者”個人稱號。【甲】同年榮獲《共和國勛章》。袁隆平帶領研究人員,經過不斷研究和創新,最終研發出雜交水稻,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得到大幅提高。這既解決了我國糧食短缺難題,也幫助世界上的許多國家解決了糧食短缺的問題,【乙】為確保世界糧食供給和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4.【甲】處畫線句有一處標點使用不當,請你提出修改意見。【乙】處畫線句有語病,請你提出修改意見。6.按照課文的邏輯順序排列下列句子。①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②我應該感謝母親③在這條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④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⑤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7.“記得那時我從私塾回家,常見母親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我就悄悄把書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1)文中將“?!弊謩h去怎么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悄悄”換成“默默”行不行?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將“或”換成“并”行不行?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你所在的班級正在開展以“感受母愛”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積極參加并完成以下任務。(1)對下面這幅書法作品的欣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A.線條奔放,筆力雄健B.錯落有致,收放有度C.氣韻貫通,展現書者胸襟D.采用隸書書體,方正典雅(2)“什么地方兒女最孝順?朋友圈?!边@兩天很多網友都有此感受。因為母親節的緣故,不少網友選擇在網上“曬媽”,贊頌母親的詩句、和老媽的合照讓人應接不暇,不少網友感嘆“朋友圈被各種媽媽占領了”。母親節網上“曬媽”行為是虛榮還是孝順?請發表你對這一問題的看法。(100字以內)閱讀理解(一)閱讀《回憶我的母親》選段,回答問題。①但是災難不因為中國農民的和平就不降臨到他們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連年旱災,很多的農民饑餓、破產,不得不成群結隊地去“吃大戶”。我親眼見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爛爛的農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被所謂官兵一陣兇殺毒打,血濺四五十里,哭聲動天。在這樣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難,僅僅吃些小菜葉、高粱,通年沒吃過白米。特別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壓佃戶,要在租種的地上加租子,因為辦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脅著我家要退佃,逼著我們搬家。在悲慘的情況下,我們一家人哭泣著連夜分散。從此我家被迫分兩處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災,莊稼沒收成,這是我家最悲慘的一次遭遇。母親沒有灰心,她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母親沉痛的三言兩語的訴說以及我親眼見到的許多不平事實,啟發了我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決心尋找新的生活。②我不久就離開母親,因為我讀書了。我是一個佃農家庭的子弟,本來是沒有錢讀書的。那時鄉間豪紳地主的欺壓,衙門差役的橫蠻,逼得母親和父親決心節衣縮食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我念過私塾,光緒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舉,以后又到更遠的順慶和成都去讀書。這個時候的學費都是東挪西借來的,總共用了二百多塊錢,直到我后來當護國軍旅長時才還清。③光緒三十四年(1908)我從成都回來,在儀隴縣辦高等小學,一年回家兩三次去看母親。那時新舊思想沖突得很厲害。我們抱了科學民主的思想,想在家鄉做點事情,守舊的豪紳們便出來反對我們。我決心瞞著母親離開家鄉,遠走云南,參加新軍和同盟會。我到云南后,從家信中知道,我母親對我這一舉動不但不反對,還給我許多慰勉。④從宣統元年(1909)到現在,我再沒有回過一次家,只在民國八年(1919)我曾經把父親和母親接出來。但是他倆勞動慣了,離開土地就不舒服,所以還是回了家。父親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親回家繼續勞動,一直到最后。⑤中國革命繼續向前發展,我的思想也繼續向前發展。當我發現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時,我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絕了。母親就靠那三十畝地獨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箲鹨院?,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親知道我所做的事業,她期望著 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們黨的困難,依然在家里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七年中間,我曾寄回幾百元錢和幾張自己的照片給母親。母親年老了,但她永遠想念著我,如同我永遠想念著她一樣。去年收到侄兒的來信說:“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歲,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飲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見你一面,聊敘別后情景?!钡耀I身于民族抗戰事業,竟未能報答母親的希望。⑥母親最大的特點是一生不曾脫離過勞動。母親生我前一分鐘還在灶上煮飯。雖到老年,仍然熱愛生產。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說:“外祖母大人因年老關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輟勞作,尤喜紡棉?!?br/>⑦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做斗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我一個 (強壯、強健、健康)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⑧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 (鼓勵、勉勵、激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 (貴重、寶貴、珍貴)的財產。⑨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母親是一個 ( 平凡、普通、平常)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我用什么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⑩愿母親在地下安息!9.依據課文,在括號里選一個最合適的詞語填在橫線處。10.結合選文,概述母親對我產生的影響。11.結合加點字,賞析選文第一段劃線句。我親眼見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爛爛的農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被所謂官兵一陣兇殺毒打,血濺四五十里,哭聲動天。12.“母親是一個 ( 平凡、普通、平常)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边@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對文章的主題有什么作用?13.“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這里“創造了”和“創造著”能不能互換?為什么?(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中國古典詩歌在表現手法上不重寫實而重寫意,藝術家們最重視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包括自然與社會)的狀貌與姿態,而是表現內心世界的意念與情思。比如,山水田園詩本來完全可以處理成敘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最負盛名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的詩中,往往以抒情手段虛化了即目所見的景象,他們詩中的山水田園其實是寧靜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因此,中國古代文學藝術所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是營構主觀意象的生動。中華民族對意象之美的追求在古典詩歌中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中華先民崇尚觀物取象、立象盡意,擅長借助具體的形象來把握事物的抽象意義。《周易》的卦象、漢字的象形都是這種思維方式的體現。中國先民早就認識到,事物的規律即“道”是精微玄妙的,是難以言傳的。孔子常用詩歌般的語言來表達思想:“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闭靡嬗诹⑾蟊M意的方式,這些語錄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道家更是如此,一部《莊子》,全文優美如詩,其中包蘊的人生哲理,既深刻精警,又生動易懂。由于詩歌的思維方式是直覺的而非分析的,詩歌的語言是模糊多義的而非明晰單一的,詩歌的意義是意在言外而非意隨言盡的,所以更能擔當起思考并理解人生真諦的重任。南朝鐘嶸在《詩品》中說:“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贝苏Z既概括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發生動因,又說出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基本特征,即那些傳誦千古的詩歌都是由鮮明生動、意蘊深永的意象構成的。意象之美,是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感染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華文明是詩的文明,詩滲透在文明的各個方面,形成了中華文明的特色。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閱讀古典詩歌是最具可操作性的途徑,古典詩歌的名篇名句比其他形態的古籍能更廣泛地進入千家萬戶,給人以文化的熏陶和美的啟迪。(摘編自莫礪鋒《簡論中國文化的詩性之美》)材料二:詩的核心是意象。什么是意象 這里我列出意象的定義:物體或物象;想象的、內心的圖景。我把前者稱作“客觀意象”,后者稱作“主觀意象”。客觀意象一般是眼睛可以看得見的,或是眼睛直接看不見,但一定是現實中可能存在的物體或物象。主觀意象一般不可能在現實中存在,你光用眼睛是看不見的,除非借助繪畫,能呈現一部分主觀意象,否則你必須用想象,才能在內心“看見”那個圖景。中國古典詩詞,多數是用客觀意象寫成的,其間夾雜著少量的主觀意象。古典詩人,尤其是中國古代詩人,主要依靠客觀意象寫詩。比如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泵烤涠际菍嶋H或可能場景的客觀描繪,全詩皆用客觀意象寫成。再看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一:“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白發三千丈”是不是一個主觀意象 你必須靠想象,才能“看見”三千丈長的白發,這是現實中不存在的景象,是超現實的事物,當然是主觀意象。說到李白的主觀意象,也等于說到李白詩的要害,他詩中很多奇異的感覺,多數要拜主觀意象所賜。如果我們描繪的僅僅是事實或事象,文學不會對它們感興趣。因為這樣的事實或事象,早已遍布生活舞臺,人們正是不喜歡它們的中立、無傾向,才不得不求助各種思想的解釋或引導。文學顯得慷慨大方,愿意為事實或事象,提供最契合讀者本心的諸多啟示。文學要想利用這些事實或事象,就必須賦予它們傾向,讓事實或事象擁有情感或立場。客觀意象也是一些事實,也需要通過賦予情感或立場才能成為文學。一旦用客觀意象寫詩,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客觀意象擁有傾向,不再中立。比如,馬致遠寫的《天凈沙·秋思》,你看他寫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每一句都是一個景,都是客觀意象。你想一想,如果馬致遠沒有寫最后一句,你讀到“夕陽西下”,就不再往下讀,或詩到此句就結束,你會知道馬致遠在寫什么嗎 我前面說過,文學一定是有傾向的。如果馬致遠沒有寫“斷腸人在天涯”,沒有表達出愁緒,前面寫的所有客觀意象,也都變得一無用處。為了讓這些客觀意象派上用場,他添了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表達出了深切的情感,讓其前面寫的客觀意象,統統檠上了情感之色。等你回頭再讀時,這些客觀意象仿佛原本就飽含情感似的,變得不再客觀、中立。古人寫詩時,一旦使用了大量客觀意象,等描述完客觀意象,他一定會添上有情感或立場色彩的詩句,來給前面寫的客觀意象“染色”,染上情感或立場之色。(摘編自黃梵《意象的帝國:詩的寫作課》)14.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維、孟浩然等詩人往往在詩歌中以抒情手段虛化山水田園的狀貌與姿態,重視表現自己內心世界的思想和情感。B.“立象盡意”可以很好地傳達精微玄妙的事物規律,這一現象在中國先民的作品中多有體現,不僅僅局限于詩歌。C.意象之美是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感染力的源泉,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思維方式,也使其呈現出模糊多義、意在言外等特點。D.相較其他古籍,古典詩歌中的名篇名句能更廣泛地進入千家萬戶,閱讀古典詩歌能夠很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5.以下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作者引用南朝鐘嶸《詩品》中的話語,是為了證明中國古典詩歌的發生動因,也道明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基本特征。B.材料二對比了劉禹錫的《烏衣巷》與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一,證明客觀意象受其現實性所限難以給詩歌帶來奇異感覺。C.兩則材料中的“主觀意象”的內涵不同,材料一指融入了詩人心境與志趣的客觀物象,材料二指非現實的想象或內心圖景。D.兩則材料論證方法多樣,除了都運用了例證法外,還都采用了比喻論證、因果論證、假設論證等,便于讀者理解抽象理論。16.以下詩句不能體現材料二中“染色”理論的一項是( )A.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B.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山居秋瞑》)C.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D.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溫庭筠《商山早行》)17.材料二由講課錄音整理而成,語言上體現出“講稿”的特點,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王安石曾作《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薄峨S園詩話》指出該詩脫胎于前人詩句“庭前一梅樹,寒多未覺開。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來”,并認為王詩更好。請結合材料觀點,簡要說明理由。(三)閱讀下文,完成各題窗里窗外的世界 遲子建哈爾濱是一座缺少綠地的城市,所以在這里是沒有草地上的閱讀的。我所渴望的在假日中帶著一本書,能夠懶洋洋地坐在草地上的閱讀也就只能成了一種奢望。好的讀書環境應該是與自然聯系在一起的,可是在擁擠、喧鬧的城市里,你只能蝸居在家里讀書。從魯迅文學院畢業后到哈爾濱工作,正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脫離了北京那種躁動的生活環境,哈爾濱的相對寧靜讓我覺得格外舒適。在北京的三年中,讀了很多“熱點”和“潮流”中的作家作品,比如馬爾克斯、勞倫斯、米蘭·昆德拉等。那些作品完全是由于大家一致叫好而跟著去閱讀的,其實讀后覺得他們并不像人們推崇的那么偉大。我剛來哈爾濱時,住在省圖書館附近。那時我就有了創作長篇小說《滿洲國》的動機。我在省圖辦了一個借閱證,每周都要去那里幾次,查閱關于“滿洲國”的相關資料,做了大量筆記。有的時候懶得回家做飯,從省圖出來就進了附近的小餐館,吃上一盤水餃,或者是一個玉米面菜團子。街市是熱鬧的,可人一旦進入讀書狀態,所有的熱鬧似乎都與己無關了。由于沉浸在對“滿洲國”的幻想中,所以我常常覺得街上的行人穿的是長袍馬褂,某個門臉俗艷的鋪子是那個時代的妓院,有點“不知今夕何夕”之感。在留意“滿洲國”相關資料的同時,我也閱讀其他的書籍。我發現,人越是獨自面對著生活,才會有獨特的判斷力。這時我已經不喜歡讀那些人云亦云的“潮流”中的書籍了,我重拾經典著作,讀《紅樓夢》、《三國演義》、《復活》、《包法利夫人》、《神曲》、《紅與黑》、《悲慘世界》、《魚王》等作品,同時也讀安徒生、格林的一些童話作品,覺得它們真是好,它們的魅力有如陳年老酒,愈久愈醇。讀書之余,有的時候也到外面走一走,最常去的是松花江邊,我喜歡黃昏時去,倚著江畔的欄桿看落日。落日浸在江水中時,水面的波光就會變成金黃色,好像江上游著一群一群的金魚。哈爾濱有“冰城”之稱,它一年之中大約有半年時間是在冬天。冬天更是讀書的好時節。夜晚,你坐在燈下,聽著北風在窗欞上嗚嗚地叫,感受著室內有如春天般的溫暖,你隨便拿起一本書來,都會有一種無與倫比的幸福感。尤其是下雪的日子,你坐在窗前,看著窗外飄飛的雪花,手中握著一卷書,會更加的思緒翩翩。這種時候你會想起葉芝的詩: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思昏沉,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慢慢地讀,回想你昔日眼神的柔和……所以我每年創作力最旺盛的季節,就是冬季。大自然進入了休眠狀態,再沒有綠樹紅花了,但我的思維卻空前活躍起來,不僅創作激情飛揚,而且愛大量地讀書。我的枕畔,常同時擺著好幾本書。比如讀累了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我會馬上拿起辛棄疾的詩詞;被《日瓦戈醫生》的沉重而壓抑得要出現失眠的感覺時,趕緊讀兩篇周作人的散文。中國那些好的文學作品,從來都不乏優雅、閑適的氣息。好的文字對我來說就是一片片飄舞的雪花,讓人賞心悅目、滋潤心田。哈爾濱是個四季分明的城市。春天,你能感受到暖融融的微風;夏季,雷聲常在城市的上空響起;秋季,林陰道上會堆積著金黃色的落葉,而冬季,這城市在雪中看上去一派蒼茫。讀書寫作之余,到道里的中央大街踏著青色的石子路走上一程,隨便踅進哪家咖啡館呷上一杯咖啡,你會有一種格外溫存的感覺。當然,你還可以到索菲亞大教堂去,看著教堂的建筑,你會聯想到那些總是給人帶來一股博大、憂傷之氣的俄羅斯文學。不過,在哈爾濱,這樣的老街老建筑在九十年代初瘋狂的“動遷”建設中折損不少,好在現在政府意識到了歷史遺跡對一座城市文化積累的重要性,使一些老建筑“幸免于難”。我們在窗里讀書,在窗外閱讀這座城市。窗里與窗外的世界有時是隔絕的,有時又是相互聯系的??傇诖巴饬鬟B,人就不容易走進“自我”,缺乏一個作家所應具有的內心生活,容易使藝術陷入平庸和世俗的泥潭;可是固執于在窗里營造自己的那種“陽春白雪”般的讀書生活,又容易脫離了瑣碎卻又樸素、喧鬧卻又透露著溫馨之氣的現實生活,使藝術成為“空中樓閣”。對一個作家來講,窗里與窗外的生活都不可或缺。我在閱讀這座城市的時候,它也在悄悄閱讀我。我閱讀它的風霜雨雪,它閱讀我的喜怒哀樂。雖然在這里沒有浪漫的草地上的閱讀,我一樣覺得愉悅。19.從全文看作者圍繞“窗里世界”和“窗外世界”分別寫了哪些內容?請簡要概括(1)窗里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窗外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文章開頭寫“哈爾濱是一座缺少綠地的城市,所以在這里是沒有草地上的閱讀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文章第四段分別寫到“北風在窗欞上嗚嗚地叫”和“窗外飄飛的雪花”,請簡要賞析其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作者對“窗里世界”與“窗外世界”的關系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并結合藝術創作作了闡述。對兩者的關系,你的觀點是什么?請以“學生學習”為例進行探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佃 欺 hèng chēng 塾 nuó 2.D 3.D 4.將書名號改為雙引號。 5.將“世界糧食供給”和“我國糧食安全”調換位置。6.②④⑤③① 7.(1)意思變了,不能說明母親經常都是這樣的。(2)不行。雖都有靜默之意,但“默默”不及“悄悄”好,“悄悄”突出當時的行動是不想讓母親知道的,故“悄悄”更為傳神。(3)不行。因為“或”在這里表示兩件事之中選做一件,換成“并”之后就不合情理了。8.(1)D(2)示例一:我認為這是虛榮行為。這些飽含親情的照片、文字,到底有幾位母親能看到呢?如果母親年齡偏大,又不善于接受新事物,那么她很可能沒有微信。那么網上分享照片、美文就和孝順無關,而是為了向朋友展示自己多么孝順,說到底還是一種虛榮?!∈纠何艺J為這是孝順行為?,F在的父母很多都會用微信了,而且,就算父母一開始不會用微信,借這個機會教教他們,既增進了和父母的感情,又讓父母跟上了時代的腳步,豈不是一舉兩得?9.強健、鼓勵、寶貴、平凡10.(1)母親教給我與困難做斗爭的經驗。(2)母親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3)母親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11.“親眼看到”說明所描述的當時社會農民的悲慘遭遇是作者親眼所見,增強了真實性、可信度。“破破爛爛”“兇殺毒打”“哭聲動天”等詞語表現出封建統治階級對反抗者的野蠻鎮壓,突出農民的疾苦,揭露社會黑暗。更表現在這種環境下,母親給我的正面的影響力之大。 12.抒發了對母親的悼念之情,表達報答母親深恩的決心。由愛母親推廣到愛勞動人民,由贊美母親到贊頌勞動人民,感情升華了,主題深化了。13.不能。前者表示已經過去,后者表示現在和未來,不能互換。14.C 15.C 16.D17.①語言通俗易懂。用詞平易,多用短句。②循循善誘。利用問句,啟發思考。③注重互動。使用“你”“我們”等人稱代詞,增強對話感。18.①材料一認為,古人不重寫實而重寫意;材料二中提到的“染色”能夠賦予客觀意象以情感或立場。②兩首詩歌都描寫了梅花的顏色和味道,王詩和《古樂府》詩相比,更為寫意,王詩將梅花人格化,著意表現梅花的高潔和孤傲,情感更飽滿,志趣更明晰。19. ①窗里世界:在省圖書館查數據,讀書;重讀《紅樓夢》等經典作品;冬天夜晚讀書,創作。②窗外世界:松花江邊看落日;觀賞哈爾濱的四季美景;漫步中央大街;觀看索菲亞大教堂。20.①從作者身邊環境寫起,自然引出本文“窗里窗外世界”這個話題,巧妙自然。②為下文具體寫“只能蝸居在家里讀書”的情境作必要的鋪墊。③從結構上看,這樣寫使文章首尾呼應,自然圓合。21.①寫“北風在窗欞上嗚嗚地叫”是為了反襯哈爾濱冬天室內的春天般的溫暖和冬日夜讀的愜意和幸福感。同時也形象地表明“窗里與窗外的世界有時是隔絕的”。②寫“窗外飄飛的雪花”是為了交代是窗外的美景引起了作者的創作激情,也正面映襯了優雅、閑適的中國文學作品讓作者“賞心悅目、滋潤心田”;同時也表明“窗里與窗外的世界有時又是相互聯系的22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