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開學(xué)摸底檢測語文分值:150分 時間:150分鐘考查范圍:高一語文+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二單元一、現(xiàn)代文閱讀(34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古代小說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經(jīng)史等強勢文體以自高,并在小說中談文論藝,以示博學(xué)、提高小說的品位,因此,小說中蘊藏著豐沛的文論資源,值得挖掘和利用。談文論藝所涉及的內(nèi)容很廣泛、詩文曲賦、小說戲曲等無不應(yīng)有盡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發(fā)表,或借小說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見,其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文藝?yán)碚摵退囆g(shù)兩個方面。從文藝?yán)碚摲矫鎭砜矗紫龋l(fā)表文學(xué)藝術(shù)創(chuàng)作觀點。如小說的虛實問題,馮夢龍在《警世通言敘》中指出,小說中的“事”真假不重要,關(guān)鍵在于“理”是否“真”。《海游記》第一回卷首詩云:“說部從來總不真,平空結(jié)撰費精神。入情入理般般像,閑是閑非事事新。”明確說“不真”就是小說的本質(zhì),只要描寫“入情入理”,就自然新穎有趣。這一言論,無疑進一步深化了馮夢龍的小說虛實論。其次,品評作家、作品。如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盛行,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紅樓夢》第一回借石頭和空空道人的對話,斥責(zé)“歷來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說內(nèi)容“屠毒筆墨,壞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書者甚少,愛適趣閑文者特多”;宣稱《石頭記》乃“實錄其事”。這段對話涉及小說創(chuàng)作、小說批評和小說接受等諸多問題。作者還借賈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說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有一等妒人家富貴,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編出來污穢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這些書看魔了,他也想一個佳人,所以編了出來取樂……”斥責(zé)作者缺乏生活體驗,胡編亂造,其實是為了獲得某種心理補償。徐述夔《快士傳》第一回中則分別指出當(dāng)時佳人才子、神仙鬼怪等小說有“套語”“虛談”等缺陷。這些評論都目光犀利,首次揭示才子佳人小說程式化形成的深層原因,有開創(chuàng)之功,為后世學(xué)人所取資。第三,傳述創(chuàng)作技巧。如《儒林外史》中多次論及八股技法,馬二先生稱“(八股)文章既不可帶注疏氣,尤不可帶詞賦氣”。從時代背景而言,八股是士子進入仕途的敲門磚,必須全力以赴,無暇顧及其他。再者,八股是一種具有嚴(yán)格規(guī)范的智力游戲,士子若沉迷于詩賦創(chuàng)作和學(xué)術(shù)研究,自然會將詩賦氣和注疏氣滲入八股,從而造成“破體”,因而《玉嬌梨》中楊御史說:“詩詞一道,固是文雅,文人所不可少,然對于舉業(yè)有妨,必功成名就,乃可游心寄興。”所以,站在當(dāng)時的角度,馬二先生的話是有道理的。另一方面,作為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談文論藝描寫的藝術(shù)功能自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當(dāng)然,有不少描寫游離于故事情節(jié)之外,成為“學(xué)術(shù)之匯流,文藝之列肆”。將理論價值與文學(xué)功能完美結(jié)合,《紅樓夢》堪稱典范。如第四十八回寫香菱學(xué)詩,黛玉稱自己喜歡山水詩人,主張寫詩不必有太多的束縛,立意最為要緊,若“意趣真”,平仄可以不拘,詞句不必修飾。她的文學(xué)主張與寶玉相似,寶玉創(chuàng)作《芙蓉女兒誄》,“隨意所之,信筆而去,喜則以文為戲,悲則以言志痛,辭達意盡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于方寸之間哉”。這些詩論繼承明人“意趣”至上的主張,又表現(xiàn)了寶、黛的率真?zhèn)€性及對自由生活的向往。總之,古代小說中的談文論藝描寫,是古代文藝?yán)碚撋a(chǎn)的一種特殊方式,總體成就雖不能與專論比擬,但其中滲透著作者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比一般的學(xué)者之論更切合實際,既可豐富古代文藝批評理論,也可借此考察文論的傳播和接受狀況,值得學(xué)界關(guān)注。(摘編自萬晴川《古代小說中的談文論藝》)材料二:在講述故事的同時發(fā)表議論,是作者(故事講述者)的天然權(quán)力。議論和敘事相輔相成,是小說和故事重要的結(jié)締組織。有時,議論代表了作者或敘事代言人的聲音,尋求與讀者進行直接的交流;有時,發(fā)表議論的是小說或故事中的人物。不過,不知從何時開始,議論甚至包括與議論直接相關(guān)的“講述”和“概要敘事”,都成了小說寫作的禁忌。讓議論最小化,成了現(xiàn)代小說的某種金科玉律。比如說,在小說中作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爐”這樣的暗示,要比直接交待“包法利夫人感覺到有些冷”、顯得更為“高級”。久而久之,現(xiàn)代小說形成了某種不成文的箴規(guī):“場景敘事”總要比“概要敘事”好;“顯示”總要比“講述”好;通過人物行動來顯示意義,總要比直接付諸議論好。簡單來說,若非不得已,最好不要在作品中發(fā)表什么議論。有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議論在傳統(tǒng)文類和古典小說中十分常見,這是因為在傳統(tǒng)敘事中,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習(xí)慣于某種“專斷的聲音”。議論代表著無所不知的作者的聲音——作者或故事的講述者,總是喜歡直接評論事件,臧否人物,對讀者進行指教和勸諭。而到了現(xiàn)代小說中,隨著“作者聲音”的逐步退出漸成風(fēng)尚,議論的式微或消失,就成了文學(xué)敘事進步的標(biāo)志性事件。這種看法并非完全沒有道理,但如果進而認為現(xiàn)代小說完全排斥議論,或者說議論最小化是現(xiàn)代小說的普遍特征,則不符合文學(xué)史的基本常識,因而是根本錯誤的。如果說,在當(dāng)今世界的文學(xué)類型中,真的存在著“議論最小化”的小說,我想那一定是消費性的、用一個又一個懸念來吸引讀者注意力的懸疑或偵探小說。而那些具有更高抱負的小說,總是在困難、復(fù)雜的沉思和思想辨正中,面對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提出自己的問題。(節(jié)選自格非《現(xiàn)代小說中的議論》)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古代小說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常通過談文論藝來顯示自己的博學(xué)多知,認為這有利于提高小說的品味。B.馮夢龍認為小說中描寫的事情無所謂真假,只要道理“真”即可,《海游記》深化了這一觀點。C.明清時期,八股文體有著嚴(yán)格的規(guī)范,士子如在創(chuàng)作時融入詩賦氣和注疏氣,就會導(dǎo)致“破體”。D.現(xiàn)代小說不同于古代的傳統(tǒng)敘事文學(xué),應(yīng)力求“議論最小化”,避免直接評論事件,臧否人物。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古代小說創(chuàng)作者在小說中闡發(fā)的觀點,其中有一些不乏精辟之見,具有一定的價值。B.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石頭和空空道人之口抨擊了當(dāng)時才子佳人小說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C.不管是古代小說中的談文論藝,還是現(xiàn)代小說中的議論,都包含了作者的態(tài)度或看法。D.一個又一個懸念吸引讀者注意力的懸疑或偵探小說可能達成了“議論最小化”的效果。3.下列選項中,屬于材料二中所說的“議論”的一項是( )(3分)A.魯迅《祝福》:她一手提著竹籃。內(nèi)中一個破碗,空;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B.施耐庵《林教頭鳳雪山神廟》:原來天理昭然,佑護善人義士。因這場大雪,救了林沖的性命。C.蒲松齡《促織》: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fù)聊賴。日將暮,取兒藁葬。D.卡夫卡《變形記》:他稍稍抬起頭,看見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許多弧形硬片。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3分)5.關(guān)于小說中“作者的聲音”,現(xiàn)代小說的創(chuàng)作者有幾種態(tài)度?請結(jié)合材料二簡要概括。(6分)(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文本一:寒水刀張港老滕五十歲,坐村頭,講:“馬將軍,打鬼子那馬將軍,手中一把寒水刀……”滕老漢六十了,他坐河堤,跟玩水的人講:“寒水刀,那是九十九鍛……”滕老漢七十了,他蹲場院,對干活兒的人開口:“寒水刀……”村人接茬:“刀上波紋一閃一閃,像將凍沒凍的秋寒水。”眾人哈哈大笑。滕老漢收話,悶頭抽煙。不言不語的滕老漢八十歲了,他說話了:“胸悶,好像有石頭塊子在里邊長著。”赤腳醫(yī)生把了脈,說這是壅癥,凝血吐出來就沒事了。可是,烈藥、猛藥也下了,病不見輕。兒子滕鋼請來西醫(yī)。西醫(yī)聽了摁了,微微搖頭,拉滕鋼外屋說話。鋼子回來跟爹說:“大夫說了,沒事,吃了藥就好。”這天,滕老漢走上院子,摩挲那頭下奶牛,說:“鋼子呀,把它賣了。”“對對對,賣了錢,上省城,找名醫(yī)。”鋼子拿回錢,給爹看。滕老漢說:“鋼子呀,你進城,城東頭有個田鐵匠,你請他來我這兒。我不方便走動。”“爹,咱們上省城找名醫(yī),叫鐵匠干什么!”“叫你去你就去。這就去。”田鐵匠來了。看臉,這人也得六十來歲。滕老漢讓座倒水,說:“田師傅,打過刀嗎?”“這話問得,跑調(diào)了。你得問打過什么刀才是。”“好,要的就你這句。瞅瞅這個。”滕老漢打褥底下摸出張紙。田師傅一看:①“呀!啊——這刀,這刀!這刀?”“這活兒,干過嗎?”田師傅搖頭又搖頭。滕老漢說:“馬將軍,打鬼子那馬將軍,手中一把寒水刀,刀上波紋一閃一閃,像將凍沒凍的寒水……”田師傅正正眼鏡,顛來倒去細看,點點頭:“難也不難。折了鍛,鍛了折,燒幾十個紅,五斤鐵打剩一斤,也許能成。這活兒能干。”“好!要的就是你這句!”滕老漢打枕下摸出一沓錢,“這你先拿著。刀成了,咱再算。”鐵匠走了,鋼子跺腳:“我說爹,這是什么事兒!看病要緊!”“寒水刀哇寒水刀,馬將軍的寒水刀……”滕老漢只管叨咕。“爹!病不看,打刀干什么!”“這田鐵匠,我看行,一看眼神就是行。我看行。”滕老漢自己說自己的。從此,滕老漢起起臥臥,不得安寧。滕老漢對兒子說:“你上城,看看刀打得怎樣。”滕鋼回來說:“還只是個鐵塊子,沒個模樣。”如是幾次,②眼看天冷江水將凍未凍,薄冰碴子撞薄冰碴子,藍藍的江水一天一天變得陰遠,風(fēng)一過,黑水白浪看著比冬天還涼。這天,滕鋼從城里回來,拿破棉襖包著一把刀。滕老漢洗了手,刀背一彈,錚錚鏗鏗,如臘月之夜的過門風(fēng);刃上一觸,如嚴(yán)冬之冰、早春之雪,寒氣由指到腋;對窗再看,寒青逼人,冷森森的。滕老漢拉兒子上河堤,村里人跟著看稀奇。滕老漢撇了棉襖,歇步伏虎,一個起勢,一記纏頭裹腦大劈柴,將棵柳樹砍下偏枝。滕老漢又使出一招懷中抱月,撫刀大笑:“好刀好刀!好刀哇!”村人問:“這就是那寒水刀?”滕老漢搖搖頭:“馬將軍那刀哇,其實只不過是比普通刀強一些的騎兵刀。名為‘寒水刀’,是取‘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之意。出征誓師時,馬將軍以刀誓言,表示一去不復(fù)還也!”眾人唏噓。滕老漢捧刀長嘆:“心病,壓我?guī)资辏桓艺f出口呀!今兒,跟老少鄉(xiāng)親說了。說了,我就痛快。”啊?啥事?“羅家店一仗,打得慘呀!死人多啊!馬將軍雙手打槍,刀遞給了我。可我……可我……保命時,丟了刀。”③啊!“這回呀,清明給馬將軍上香,我能說話了。我能說:‘將軍呀,刀回來了!’”滕老漢回家,吐出一口黑血,登時臉上紅潤了。他指著青瓦房,對兒子說:“房子,你留一間,我這間賣了。”“爹——你又要干啥?”“本來呀,只是想打出個刀樣子,哪承想,人家打出了這等的好刀!這可不是一頭牛兩頭牛了。房子賣了,補人家錢。”滕鋼帶錢進城,卻哭唧唧地回來了。“咋樣?”“田師傅淬火使了藥,傷了眼睛,再也不能打鐵了。錢他不要。”“他有話說嗎?”“他說,他爹是馬將軍五團的,他爹說過寒水刀,他爹有過打寒水刀的心思。”(有刪改)文本二:林沖聽了,大驚道:“這三十歲的正是陸虞候。那潑賤賊敢來這里害我!休要撞著我,只教他骨肉為泥!”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豈不聞古人言‘吃飯防噎,走路防跌’?”林沖大怒,離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買把解腕尖刀,帶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尋。④李小二夫妻兩個捏著兩把汗。……林沖舉手,胳察的一槍,先搠倒差拔。陸虞候叫聲:“饒命!”嚇得慌了手腳,走不動。那富安走不到十來步,被林沖趕上,后心只一槍,又搠倒了。翻身回來,陸虞候卻才行得三四步,林沖喝聲道:“奸賊!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丟翻在雪地上,把槍搠在地里,用腳踏住胸脯,身邊取出那口刀來,便去陸謙臉上閣著,喝道:“潑賊!我自來又和你無甚么冤仇,你如何這等害我!正是‘殺人可怒,情理難容’。”陸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來。”林沖罵道:“奸賊!我與你自幼相交,今日倒來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回頭看時,差拔正爬將起來要走,林沖按住喝道:“你這廝原來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頭割下來,挑在槍上。回來把富安、陸謙頭都割下來……(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作者寫滕老漢反復(fù)講“寒水刀”的故事與《祝福》中寫祥林嫂講“阿毛”的故事一樣,體現(xiàn)了聽眾的冷漠無情。B.滕老漢病了,賣了奶牛不去看病,而是去找鐵匠鑄造“寒水刀”,這樣寫制造懸念,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C.滕鋼雖然有時候不太明白父親的做法,但是他還是按父親的話去做,展現(xiàn)出他孝順的一面。D.文本二情節(jié)安排詳略得當(dāng),層次分明,殺差撥、富安是略寫,殺陸謙是詳寫,展現(xiàn)了林沖武藝的高強。7.對文本中畫框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句子①是語言描寫,三個“這刀”連用,表現(xiàn)出田師傅看到刀圖時的復(fù)雜情緒,言簡意賅卻富有表現(xiàn)力。B.句子②屬于景物描寫,寫出了時間的流逝,暗示了滕老漢等待田師傅鍛造“寒水刀”的時間之長。C.句子③寫眾人聽到滕老漢故事的反應(yīng),感慨老漢講的故事,主要體現(xiàn)了對滕老漢丟刀的責(zé)怪。D.句子④“兩把汗”含義豐富,一方面是因為李小二夫妻為林沖擔(dān)憂,另一方面也害怕林沖殺人牽連到自己。8.文本一結(jié)尾交代田師傅父親的身份和遺愿,這樣處理有著怎樣的表達效果?(4分)9.本文中的“寒水刀”與《林教頭風(fēng)雪山神廟》中“解腕尖刀”在作用上有何相同點?(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競寧元年,單于復(fù)入朝,禮賜如初,加農(nóng)服錦帛絮,皆倍于黃龍時。單于自言愿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墻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上書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節(jié)選自《漢書·匈奴傳》)材料二:王昭君者,齊國王襄女也。昭君年十七時,顏色皎潔,聞于國中,求之皆不與。獻于孝元帝。以地遠,既不幸納,叨備后宮。積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曠,偽不飾其形容。元帝每歷后宮,疏略不過其處。后單于遣使者朝賀,元帝陳設(shè)倡樂,乃令后宮妝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飾善妝盛服,形容光暉而出。俱列坐,元帝謂使者曰:“單于何所愿樂?”對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備。唯婦人丑陋,不如中國。”帝乃問后宮,欲以一女賜單于,誰能行者起。于是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備在后宮,粗丑卑陋,不合陛下心,誠愿得行。”時單于使者在旁,帝大驚,悔之不得復(fù)止。良久,太息曰:“朕已誤矣!”遂以與之。昭君至匈奴,單于大悅,以為漢與我厚,遣使者報漢,送白璧一雙,駿馬十匹,胡地珠寶之類。昭君恨帝始不見遇,心思不樂,心念鄉(xiāng)土,乃作《怨曠思惟歌》曰:……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頡頏。雖得餒食,心有徘徨。我獨伊何,改往變常。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昭君有子曰世違,單于死,子世違繼立。凡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問世違曰:“汝為漢也,為胡也?”世違曰:“欲為胡耳。”昭君乃吞藥自殺。單于舉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獨青。(節(jié)選自蔡邕《琴操·怨曠思惟歌》)10.材料二中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勾選相應(yīng)位置。(3分)昭君怨A恚B日久C不得D侍列E乃更F修飾G善妝H盛服11.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倍,指加倍,與《鴻門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字意思不同。B.與,指給予,與《六國論》“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中的“與”詞義相同。C.不如,文中的意思是比不上,與成語“自愧不如”的“不如”意思相同。D.幸,指有幸,與《阿房宮賦》中“縵立遠視,而望幸焉”的“幸”字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王昭君的美麗遠近聞名,被選入宮中五六年,連元帝的面也不得見,后作為和親女子,被賜給單于,萬里投荒,思鄉(xiāng)思親,最終獨留青冢,怨恨貫穿一生。B.在漢元帝選拔后宮女子去和親時,王昭君主動起身上前,并極力丑化自己,這實是諷刺元帝有眼無珠,元帝后悔,但因昭君去意已決,出塞的命運無法改變。C.王昭君出塞是個人命運的不幸,但促成了漢朝和匈奴關(guān)系的和好,從材料二中的死后隆重下葬和兩則材料都提及的單于喜悅來看,昭君獲得了匈奴人的敬重。D.材料一中的王昭君只是一個人名,于國有功,卻不見具體形象,而材料二中的王昭君有情感,有言行,神、形和傳奇色彩兼?zhèn)洹_@是由兩則材料的不同主題決定的。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1)帝乃問后宮,欲以一女賜單于,誰能行者起。(2)單于死,子世違繼立。凡為胡者,父死妻母。14.昭君出塞的原因有哪些?請結(jié)合兩則材料簡要作答。(6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苦筍陸游藜藿盤中忽眼明①,駢頭脫襁白玉嬰。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jié)乃與生俱生。我見魏征殊媚嫵②,約束兒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養(yǎng)成,放使干霄戰(zhàn)風(fēng)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飯菜。②唐太宗曾說,別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嫵媚。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詩人看到盤中擺放的一對剝?nèi)ネ馄さ闹窆S,潔白鮮嫩,不禁眼前一亮。B.詩的三、四兩句既是對苦筍的直接描寫,又有所引申,使苦筍人格化。C.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D.全詩以議論收尾,指出人才養(yǎng)成既需要發(fā)展空間,也要經(jīng)受風(fēng)雨磨煉。16.詩人由苦筍聯(lián)想到了魏征,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1)漢宣帝時,夏侯勝和黃霸因反對建造廟宇而被判死刑。在獄中,黃霸向夏侯勝學(xué)習(xí)《尚書》,夏侯勝認為他們即將死亡,學(xué)習(xí)尚書沒有意義。黃霸引用《〈論語〉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回應(yīng)。(2)儒道兩家都非常重視積累。荀子在《勸學(xué)》中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老子》中也說過類似的語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常借“窗”抒懷,古詩文中有很多關(guān)于“窗”的描寫,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2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22分)湘潭韶山是毛澤東的出生地,他在韶山生活了17年。可是自從1927年領(lǐng)導(dǎo)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上井岡山,一直到革命勝利前,(①)。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一直有回多年未見的湖南老家看看的想法。但當(dāng)時的新中國A___________,繁忙的事務(wù)讓他無暇顧及回鄉(xiāng)之事。然而,與普通人一樣,偉人的思鄉(xiāng)念親之情也是揮之不去的,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鄉(xiāng)思B___________。終于,在闊別家鄉(xiāng)32年后,毛澤東在1959年6月25日,踏上了他魂牽夢繞的故土——韶山。長沙是毛澤東光輝人生的起點。自1911年至1923年,他曾在此教書、求學(xué)和從事革命活動。家鄉(xiāng)的這座省會城市,毛澤東懷有特別甚為深厚的感情。1925年秋天,毛澤東路經(jīng)長沙,故地重游,他凝望著眼前碧綠的湘江水,眺望遠處霜葉正紅的岳麓山,不禁回憶起當(dāng)年風(fēng)華正茂的崢嶸歲月。于是,他激情滿懷地寫下了其詩詞作品中,同一詞牌兩大華章之一的《沁園春·長沙》。在這首詞的上闋,作者對家鄉(xiāng)自然界萬物和諧共生的景象,予以詩意的描述:“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這文采飛揚且渾然天成的贊美,源于作者內(nèi)心熾熱的故鄉(xiāng)情懷。面對這般生機勃勃的世界,詩人心中涌起萬端思緒,發(fā)出了驚天一問:“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便是青年時期毛澤東胸懷宏遠之志的寫照。鄉(xiāng)情是一杯綿綿的軟酒,越陳香氣越濃。毛澤東晚年時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和懷念之情愈加濃重。1975年,已82歲高齡的毛澤東在與身邊工作人員談話時曾說:“人對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鄉(xiāng)、過去的朋侶,感情總是很深的,很難忘記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憶、懷念這些。”隨后又說,他寫《七律·到韶山》的時候,就深切地想起32年前的許多往事,對故鄉(xiāng)是十分懷念的。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意識里,家和國本質(zhì)上是一個統(tǒng)一體。愛國與愛故鄉(xiāng)從來是密不可分、并行不悖的。(②),歷來是無數(shù)仁人志士樸實而典型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特征。正是源于這份熾熱的家國情懷,源于這種情感的升華,毛澤東等中國共產(chǎn)黨人終于成功地開創(chuàng)了“一唱雄雞天下白”“換了人間”的中華民族歷史長河的新紀(jì)元,成就了讓中國人民站起來、讓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宏大偉業(yè)和人間奇跡。18.下列選項中,和文中加粗的句子所用修辭相同的一項是( )(3分)A.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B.柔情似水,佳期如夢。C.無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D.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19.文中畫框的句子如改成“毛澤東終于在1959年6月25日踏上了他離開32年的魂牽夢繞的故土——韶山”,語義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6分)20.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三處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zhǔn)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3分)2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dāng)?shù)某烧Z。(4分)22.請在文中括號內(nèi)補寫恰當(dāng)?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yán)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6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魯迅說:“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guān)。”孟子與李斯借助熱情與理性給國家的長治久安出謀劃策,契訶夫、魯迅拿起了筆無情地解剖社會的弊病,給出療救的出路……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zhǔn)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biāo)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D.“應(yīng)力求議論最小化,避免直接評論事件,臧否人物”錯誤。由原文“但如果進而認為現(xiàn)代小說完全排斥議論,或者說議論最小化是現(xiàn)代小說的普遍特征,則不符合文學(xué)史的基本常識,因而是根本錯誤的”可知,原文說的是“議論最小化”不符合文學(xué)史的基本常識,因而是根本錯誤。故選D。2.答案:B解析:B.“借石頭和空空道人之口抨擊了當(dāng)時才子佳人小說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錯誤。由原文“作者還借賈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說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可知,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賈母之口抨擊了當(dāng)時才子佳人小說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故選B。3.答案:B解析:B.“原來天理昭然,佑護善人義士”屬于議論。ACD項均主要為敘述。故選B。4.答案:首先,指出古代小說中談文論藝的內(nèi)容及價值;其次,從文藝?yán)碚摵退囆g(shù)功能兩方面分析古代小說中文論資源值得挖掘和利用;最后,概括古代小說中談文論藝對研究古代文藝?yán)碚摰闹匾饔谩?br/>解析:材料一第一段寫“古代小說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經(jīng)史等強勢文體以自高,并在小說中談文論藝,以示博學(xué),提高小說的品位,因此,小說中蘊藏著豐沛的文論資源,值得挖掘和利用”,首先指出古代小說中談文論藝的價值。其次,根據(jù)材料一第一段“其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文藝?yán)碚摵退囆g(shù)兩個方面”和第二段“從文藝?yán)碚摲矫鎭砜矗紫龋l(fā)表文學(xué)藝術(shù)創(chuàng)作觀點”“其次,品評作家、作品”“第三,傳述創(chuàng)作技巧”,第三段“另一方面,作為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談文論藝描寫的藝術(shù)功能自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當(dāng)然,有不少描寫游離于故事情節(jié)之外,成為學(xué)術(shù)之匯流,文藝之列肆”可知,這是從文藝?yán)碚摵退囆g(shù)功能兩方面分析古代小說中文論資源值得挖掘和利用;最后一段“總之,古代小說中的談文論藝描寫,是古代文藝?yán)碚撋a(chǎn)的一種特殊方式”既可豐富古代文藝批評理論,也可借此考察文論的傳播和接受狀況,值得學(xué)界關(guān)注,概括古代小說中談文論藝對研究古代文藝?yán)碚摰闹匾饔谩?br/>5.答案:①現(xiàn)代小說創(chuàng)作有一種看法倡議“讓議論最小化”,認為“場景敘事”比“概要敘事”好,通過人物行動來顯示意義等,主張讓“作者聲音”逐步退出小說。②還有一種看法是在講述故事的同時發(fā)表議論,是作者的天然權(quán)力,議論和敘事應(yīng)相輔相成,具有更高抱負的小說,在沉思和思想辯證中,發(fā)出作者的聲音。解析:結(jié)合“讓議論最小化,成了現(xiàn)代小說的某種金科玉律。比如說,在小說中作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爐’這樣的暗示,要比直接交待包法利夫人感覺到有些冷、顯得更為‘高級’。久而久之,現(xiàn)代小說形成了某種不成文的箴規(guī):‘場景敘事’‘總要比’‘概要敘事’好;‘顯示’總要比‘講述’好;通過人物行動來顯示意義,總要比直接付諸議論好。簡單來說,若非不得已,最好不要在作品中發(fā)表什么議論”可知,現(xiàn)代小說創(chuàng)作有一種看法倡議“讓議論最小化”,認為“場景敘事”比“概要敘事”好,通過人物行動來顯示意義等,主張讓“作者聲音”逐步退出小說。結(jié)合“有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議論在傳統(tǒng)文類和古典小說中十分常見,這是因為在傳統(tǒng)敘事中,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習(xí)慣于某種‘專斷的聲音’。議論代表著無所不知的作者的聲音——作者或故事的講述者,總是喜歡直接評論事件,臧否人物,對讀者進行指教和勸諭”“而那些具有更高抱負的小說,總是在困難、復(fù)雜的沉思和思想辨正中,面對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提出自己的問題”可知,還有一種看法是在講述故事的同時發(fā)表議論,是作者的天然權(quán)力,議論和敘事應(yīng)相輔相成,具有更高抱負的小說,在沉思和思想辯證中,發(fā)出作者的聲音。6.答案:A解析:A.“體現(xiàn)了聽眾的冷漠無情”說錯誤,本文滕老漢講的并不是悲慘的故事,聽眾不聽,只是聽多了不感興趣,不能說冷漠無情。故選A。7.答案:C解析:C.“主要體現(xiàn)了對滕老漢丟刀的責(zé)怪”錯誤,人們只是對他丟刀感到意外和驚訝。故選C。8.答案:①結(jié)構(gòu)上,小說結(jié)尾交代田師傅父親的身份和遺愿,照應(yīng)前文田師傅看到刀圖時的反應(yīng)以及田師傅為鍛刀傷了眼睛、不收錢等內(nèi)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主題上,最后交代鑄造寒水刀不僅是滕老漢的愿望,也是田師傅父親的愿望,說明馬將軍這樣的革命先烈的事跡和精神很多人都牢記心底,升華主題。解析:①結(jié)構(gòu)上,小說結(jié)尾部分對前文內(nèi)容有照應(yīng),如田師傅看到刀的圖紙時“呀!啊——這刀,這刀!這刀?”,明顯是認出了這是“寒水刀”;如這刀打出來十分不易,田師傅說過“折了鍛,鍛了折,燒幾十個紅,五斤鐵打剩一斤,也許能成”,為了打這刀,田師傅甚至傷了眼睛,但他不要錢。這些都為小說增添了懸念。而結(jié)尾的交代,照應(yīng)了前文這些內(nèi)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主題上,小說主要寫滕老漢對寒水刀的執(zhí)著,其實是對馬將軍的敬仰,不愿他的故事被埋沒,他從五十歲講到了八十歲,最后不惜賣牛賣房也要打造寒水刀,都是為了宣傳馬將軍的事跡;而小說結(jié)尾寫另外一個人也記著這把刀,記著馬將軍,說明馬將軍這樣的革命先烈的事跡和精神很多人都牢記心底,升華主題。9.答案:①都有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本文中因為鑄造“寒水刀”,才有后文的一系列故事;《林教頭風(fēng)雪山神廟》中因為前文的買刀,才有后文用刀殺人的情節(jié)。②都有展現(xiàn)人物性格的作用。本文中滕老漢念念不忘鑄造寒水刀,展現(xiàn)了他重情重義的性格特點;《林教頭風(fēng)雪山神廟》中林沖用刀殺人可看出他有仇必報的形象特點。③都有揭示主題的作用。本文中“寒水刀”象征了革命戰(zhàn)士保家衛(wèi)國的情懷;《林教頭風(fēng)雪山神廟》中“刀”是反抗的象征,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題。解析:①都有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本文中滕老漢執(zhí)著于寒水刀,請?zhí)飵煾荡虻叮髞硖飵煾狄驗榇虻秱搜劬Γ植灰X,是因為他父親也記著這把刀,總之,因為鑄造“寒水刀”,才有后文的一系列故事;《林教頭風(fēng)雪山神廟》中林沖從李小二口中得知陸虞候到了這里,十分憤怒,“先去街上買把解腕尖刀,帶在身上”,這才有了后文用刀殺人的情節(jié)。②都有展現(xiàn)人物性格的作用。本文中滕老漢非要打造寒水刀,是因為這刀是馬將軍的,當(dāng)時馬將軍把刀給他,結(jié)果他為了保命把刀弄丟了,他覺得對不起馬將軍,這才成了心病,滕老漢念念不忘鑄造“寒水刀”,展現(xiàn)了他重情重義的性格特點;《林教頭風(fēng)雪山神廟》中林沖用刀殺人十分痛快解恨,“用腳踏住胸脯,身邊取出那口刀來”“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等,可看出他有仇必報的形象特點。③都有揭示主題的作用。本文中“寒水刀”是馬將軍使用的刀,是用來殺鬼子的,這刀象征了革命戰(zhàn)士保家衛(wèi)國的情懷;《林教頭風(fēng)雪山神廟》中“刀”是反抗的象征,林沖被一逼再逼,不得不拿刀反抗,上了梁山,“刀”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題。10.答案:CEG解析:“昭君怨恚日久”,是結(jié)構(gòu)完整的主謂句,“日久”是“怨恚”的補語,中間不斷開,其后要斷開;“不得侍列”是“昭君怨恚”的原因,“得”作謂語,“侍列”作賓語,中間不斷開,其后要斷開;“乃”是表示承接關(guān)系的連詞,“更修飾”和“善妝盛服”是昭君的兩個行為,之間要斷開。綜上應(yīng)在CEG三處斷開。譯文:昭君因為心里怨憤很久,不能得到侍奉皇帝的機會,就更換了妝飾,化精致的妝容和穿漂亮的衣服。11.答案:B解析:B項,“詞義相同”錯誤,“與瀛而不助五國也”中的“與”意思是親附、親近。12.答案:B解析:B項,“但因昭君去意已決,出塞的命運無法改變”錯誤,從材料二來看,昭君出塞和親無法改變是因為“單于使者在旁”,且昭君雖然是主動求去,但結(jié)合“積五六年,昭君心有然曠”也只能看出怨恨和諷刺“去意已決”的說法過于絕對。13.答案:(1)元帝就問后宮,想把一位女子賜給單于,誰是能遠行的人,起立。(2)單于死后,兒子世違繼位成為單于。凡是胡人,父親死了可以娶母親為妻。解析:(1)“乃”,于是,就;“行者”,遠行的人;“起”,起立,站起來。譯文:元帝就問后宮女子,想把一位女子賜給單于,誰是能遠行的人,起立。(2)“繼”,繼位;“凡”,凡是;“妻”,娶為妻。譯文:單于死后,兒子世違繼位成為單于。凡是胡人,父親死了可以娶母親為妻。【參考譯文】材料一:竟寧元年,單于又來到漢朝,漢朝對他的禮遇和賞賜還像以前一樣,并增加衣服、錦帛、粗絲綿的賞賜,都比黃龍年間增加一倍。單于自己說愿意做漢朝的女婿,以親近漢朝。漢元帝把后宮良家女子王墻字昭君賜給單于為妻。單于十分高興,向天子上書,說自己愿意保護上谷以西至敦煌的漢朝邊塞,并永遠傳下去。材料二:王昭君是齊國王襄的女兒。昭君十七歲時,容貌潔白靚麗,聞名齊國,很多人家求親,家里都不答應(yīng)。后來獻給漢元帝。因為來自偏遠地方,沒有被寵幸,只是在后宮充個數(shù)。累積了五六年,昭君心里有怨恨,故意不修飾自己的身形面容。元帝每次來后宮,都粗疏忽略不經(jīng)過她的住處。后來單于派遣使者來朝貢賀,元帝安排了歌舞音樂,就命令后宮女子妝扮出席。昭君因為心里怨憤很久,不能得到侍奉皇帝的機會,就更換了妝飾,以精致的妝容和漂亮的衣服,形貌帶著奪目的光輝來出席。都坐下來了,元帝對匈奴使者說:“單于希望得到什么喜歡的東西?”匈奴使者回答說:“奇珍異寶,我們那兒都有。只有女人丑陋,不如中原的女子。”元帝就問后宮,想把一位女子賜給單于,誰是能遠行的人,起立。這時,昭君喟嘆一聲,越過前面的席位,走上前來說:“我有幸在后宮充數(shù)。長得粗丑又身份低微,不能合乎陛下心意,我非常愿意出行。”當(dāng)時單于使者就在旁邊,元帝大驚,后悔也無法阻止。過了好一會兒,才嘆息著說:“我錯過了!”于是只好將昭君給了單于。昭君到了匈奴,單于非常高興,認為漢朝給予自己的十分豐厚,就派遣使者回報漢朝,送了一雙白璧,十匹駿馬,以及胡地的珠寶之類。昭君心里怨恨元帝開始不能好好對待自己,心里不開心,又思念故土,就作了《怨曠思帷歌》:……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頡頏。雖得餒食,心有徘徨,我獨伊何,改往變常。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昭君有兒子名叫世違,單于死后,兒子世違繼位成為單于。凡是胡人,父親死了可以娶母親為妻。昭君問世違:“你想做漢人,還是做胡人?”世違說:“我想做胡人。”昭君于是吞藥自殺。單于舉全國之力為她行葬禮。胡地植被以白草為主,只有昭君的墓上長滿青草。14.答案:①昭君來自偏遠之地,未被皇帝寵幸。②昭君心懷怨憤,主動請求遠嫁。③匈奴使者在場,皇帝不便反悔。解析:“以地遠,既不幸納,叨備后宮”,王昭君因為來自偏遠地方,沒有被寵幸,只是在后宮充個數(shù);“積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曠”“妾幸得備在后宮,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誠愿得行”,昭君心懷怨憤,主動請求遠嫁;“時單于使者在旁,帝大驚,悔之不得復(fù)止”當(dāng)時單于使者就在旁邊,元帝大驚,后悔也無法阻止。15.答案:C解析: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逐句翻譯詩句,把握詩詞的意象,分析詩詞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lǐng)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詞中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并得出答案。本題要求選出“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C項,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理解有誤。“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兒童要儉約正直,不貪不奢,不是指“不要過多取食”。故選C。16.答案:①歷史上的魏征以“犯顏直諫”著稱,其言行常常令人難以接受,好比苦筍的滋味并不適口;②苦筍與生俱來的“苦節(jié)”,象征“耿介”的性格,與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應(yīng)該得到認可。解析:解答此題,首先要認真審題,明確題目要求;然后翻譯并理解詩歌內(nèi)容,根據(jù)要求找出相關(guān)詩句;再聯(lián)系手法、結(jié)合關(guān)鍵詞語,概括形象特點;最后根據(jù)要求,分點整理答案。首先,審讀題干可知,本詩采用聯(lián)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筍與魏征二者的相似之處。然后,閱讀詩歌結(jié)合內(nèi)容進行分析。詩人先寫見到一對潔白鮮嫩的苦筍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進而三、四兩句直接描寫苦筍,并將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種的本性,“苦節(jié)”是與生俱來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潔自持;“苦節(jié)”指儉約過甚,后以堅守節(jié)操,矢志不渝為“苦節(jié)”。肯定贊美苦筍品性后,詩人自然由此聯(lián)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和史學(xué)家魏征,“我見魏征殊媚嫵”一句是寫唐太宗說,別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嫵媚。所以,從本身外部特征來看,苦筍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進諫,而其言行有時著實令人難以接受。從內(nèi)在氣質(zhì)來看,詩人贊美苦筍氣節(jié)便是唐太宗贊魏征“嫵媚”,苦筍性情“耿介”,天生“苦節(jié)”,與魏征正直不阿,廉潔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賞識之處。最后,結(jié)合以上分析,分點概括二者相似之處即可。17.答案:(1)朝聞道,夕死可矣(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示例一)小軒窗,正梳妝(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示例二)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李清照《聲聲慢》)18.答案:B解析:文中“鄉(xiāng)情是一杯綿綿的軟酒”把鄉(xiāng)情比作軟酒,運用比喻修辭。A.設(shè)問,先問后答。B.比喻,把柔情比作水,把佳期比作夢。C.擬人和夸張,“提起”“推倒”把事物人格化,夸張力量之大。D.借代,“朱顏”原指美女或者是紅潤的臉色,在這里代指江山。故選B。19.答案:①原句中“闊別”一詞,更能突出毛澤東離家時間之長。②原句“終于”“在闊別家鄉(xiāng)32年后”“在1959年6月25日”等單獨成句,更能體現(xiàn)這次回鄉(xiāng)的重大意義。③原句與上下文多用短句的風(fēng)格相一致。解析:①從用詞上看,原句“闊別”意思是長時間的分別,比改句中的“離開”更能突出毛澤東離家時間之長;②從句子成分上看,原句將“終于”“在闊別家鄉(xiāng)32年后”“在1959年6月25日”等單獨成句,起到突出強調(diào)的作用,比改句中將其嵌入句中更能凸顯這次回鄉(xiāng)的意義重大;③從句式和語體風(fēng)格看,原文多用短句,原句與上下文風(fēng)格更貼合。20.答案:(示例)自1911年至1923年,他曾在此求學(xué)、教書和從事革命活動。對于家鄉(xiāng)的這座省會城市,毛澤東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解析:“教書、求學(xué)和從事革命活動”語序不當(dāng),按照事理邏輯,應(yīng)改為“求學(xué)、教書和從事革命活動”;“家鄉(xiāng)的這座省會城市”成分殘缺,此處作狀語,應(yīng)改為“對(于)家鄉(xiāng)的這座省會城市”;“特別甚為深厚的感情”成分贅余,應(yīng)改為“特別深厚的感情”或“甚為深厚的感情”。21.答案:(示例)A百廢待興;B與日俱增解析:A處,由“新中國成立后”“繁忙的事務(wù)”“無暇顧及回鄉(xiāng)之事”可知,此處是說當(dāng)時新中國剛成立,有許多事情等著毛澤東去做,故可填“百廢待興”。百廢待興:許多被擱置的事情等著要興辦。B處,由“偉人的思鄉(xiāng)念親之情也是揮之不去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可知,此處是說鄉(xiāng)思也不斷增長,故可填“與日俱增”。與日俱增: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22.答案:(示例)①毛澤東從未回過韶山;②把故鄉(xiāng)情升華為家國情懷解析:①處,前文說毛澤東在老家韶山生活了17年,“可是”表示轉(zhuǎn)折,再依據(jù)后文“有回多年未見的湖南老家看看的想法”,可知從上井岡山到革命勝利前的這段時間他都沒有回過韶山,故可填“毛澤東從未回過韶山”。②處,前文說家國本為一體,提到了“愛國和愛故鄉(xiāng)”“密不可分”,再依據(jù)后文有“正是源于這份熾熱,的家國情懷,源于這種情感的升華”,故可填“把故鄉(xiāng)情升華為家國情懷”。23.解析: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guān)”,出自魯迅的《且介亭雜文》。“無窮”和“無數(shù)”,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胸懷的寬廣。這里的“我”是指我們每一個人,“我”的存在對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有影響。小到一個國家,大到整個世界,都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人類休戚與共,緊密相連,正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所以不管距離多遠,不管彼此多陌生,人類永遠是一個彼此關(guān)聯(lián)的整體。作為這個命運共同體的一分子,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以寬廣的胸懷、高度的悲憫意識、神圣的責(zé)任感和使命感,去關(guān)懷身邊的人和事,關(guān)注世界的大變局,在危難時挺身而出,為國家和民族發(fā)展貢獻力量。對此,材料后半部分列舉了孟子、李斯、契訶夫、魯迅等人不同方式的擔(dān)當(dāng)有為,展現(xiàn)了他們在知道“和我有關(guān)”之后所給出的回應(yīng)。寫作時,首先可以根據(jù)材料中魯迅的話,引出“責(zé)任擔(dān)當(dāng)”這一話題,并借助材料中所舉的一系列名人的例子,說明放眼歷史,那些彪炳千秋的偉人,無不是有高度責(zé)任感、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然后結(jié)合當(dāng)下現(xiàn)實,說明在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新時代,我們尤其需要樹立責(zé)任意識。也可以采用駁論文的方式,先批駁“個人渺小”說:現(xiàn)實中有一類人覺得自己的力量太弱小了,有我一個不多沒我一個不少;殊不知,一個人的力量固然是有限的,但無數(shù)人的力量卻是不可估量的,滴水匯入大海,就擁有了大海的力量。然后通過闡釋魯迅的這一名言,呼吁從“我”做起,滴水匯成大海。參考立意:①心中有他人,眼里有世界;②關(guān)愛他人,奉獻社會;③從“我”做起,滴水成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